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

第1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自主学习;高职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基本理念。Holec首次在1981年将“自主学习”引入外语教学,从此翻开了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新篇章。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赋予了它更艰巨的使命。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线上资源、构建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完善英语自主学习体系、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高职院校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第一,研究对象。笔者在2020年对广州松田职业学院2019级两个班(会计一班62人、会计二班63人),进行一个学期基于超星学习通SPOC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第二,测量工具。本问卷基于徐锦芬(2004)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改编而成,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信度大于0.8。调查问卷分四个部分共65个问题,其中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性别、高考英语分数等),第二部分为英语自主学习观念调查,第三部分为英语自主学习情况调查(包括学习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第四部分为学生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观念的调查。第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次共发放125份问卷,回收125份,有效问卷125份,有效率为100%。(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会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很少去行动;52.8%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和他人进行合作学习,这也显示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43.2%很少用日记或周记记录英语学习感受,37.6%的学生几乎很少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情况,这就表明很多学生课后基本上不会再去反思或者记录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成长过程。从表2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一些学习策略,但是他们对于策略的概念比较模糊。他们有提升英语学习的决心,但是缺乏提升技能。64.8%的学生会思考自己在英语学习中有哪些进步,希望自己的英语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但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去实现,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非常认可的,认为英语是找工作道路上的一块强有力的敲门砖,对于以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持肯定态度。所以大部分学生是希望把英语学好,最好是能够获得英语相关的等级证书。从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43.2%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有利于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个人努力、教师引导和环境影响是决定线上自主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且获得了52.8%的学生的认可;91.2%的学生更是认为超星线上英语学习资源很丰富,有助于英语自主学习。相比传统的单一模式的教学,学生在混合式模式教学背景下总体感觉收获颇多,也比较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持不确定态度。

二、提升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

(一)帮助学生树立英语自主学习的信念。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很多从初中起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渴望学但不知如何学,他们渴望提升但不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自主学习英语的信念。英语区别于其他学科,可以用大量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升。特别是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下载各种英语学习软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日积月累。英语学习厚积薄发的力量在后期学习和工作中逐步体现,可以带给学生更多成就感和自豪感。(二)结合课程系统地进行学习策略培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课堂大多数重知识轻技能。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可以适当增加英语听力策略、词汇记忆策略、阅读策略、翻译策略和写作策略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用相关策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2]。教师可以录制优质的策略讲解视频,通过线上平台让学生学习,课堂上布置相关练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解题技巧和经验,互相学习,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结语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线上平台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换成自主的学,由教师牵着学转变成内驱动力,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丹,金成珠.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90-92.

第2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微视频;混合式教学;高职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给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超越时空限制的、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网络学习模式方兴未艾。但是,单纯的网络学习,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无法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有效把控学生的学习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二者均不能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宠儿。而纵观国内外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日益凸显,已然成为教学研究发展的又一巅峰,且必将深度影响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二、研究背景

(一)高职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

目前,讲授法以其直接性、高效性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但这极容易导致讲授法的误用、滥用,使学生本该“做中学、悟中学”的知识一律简化成在“讲―练―考”的简单传授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简单地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一堆死知识,还要不断和遗忘作斗争,不能活学活用,何谈乐学、好学。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

当代大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一出生就面临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数字化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相对传统课堂的“你听我讲”,他们对线上的世界更感兴趣。但当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应用速度,学生不感兴趣,再加上学习就是拼记忆,身心备受煎熬。长此以往,原本学习动力就不足的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都被消磨殆尽了。

3.实践教学限制多,效率低下

实践教学往往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一般都会模拟工作现场采用“演示+练习”的教学方法。但学校不可能等同于企业,由于经费、场地等条件的制约,教师一人在设备上演示操作过程并讲解,一群学生围在周围。很多学生都看不清,甚至看不见,事后又不愿主动学习,得过且过现象严重。

(二)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1.微视频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让“微”置身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领域,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亦受到“微时代”的影响,出现了微课、微视频等。微视频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是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作为一种学习资源,较传统网络资源具有如下特点:目标明确,设计清晰,紧紧围绕某一知识点、某一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展开[2];时间短、容量小,便于上传和下载,可在手机、iPad等多种移动终端上播放,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观看学习;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依托平台进行单向、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交流[3]。其诸多优势,让它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更具可能性。

2.混合式教学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混合,如多种教学理论的混合、多种学习环境的混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混合、多N教学风格的混合、多种教学评价的混合等。但通过对各种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比较,我们发现,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的关注重点,聚焦于将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聚焦于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起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是着眼于信息传递通道的选择上,关注如何依据低投入、高效能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4]。师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类型、教学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的混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微视频与混合式教学的关系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学习的有机整合,微视频是线上学习的核心资源,是线下学习有力的辅助资源,因此,微视频的质量将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混合式教学也是对微视频质量的检测。教师通过对教学效果检验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微视频资源质量。

对高职课堂教学而言,将知识点录制成短小精悍、目标清晰的微视频,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定步调地开展正式、非正式的学习,解决了学生人数过多造成的听不清、看不见的问题,而且视频资源较静态文本和音频资源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混合式教学保证了线下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更加契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强的特点。

三、基于微视频的高职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型建构

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结合,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在借鉴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课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微视频的高职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将整个教学模式分为微视频资源设计与制作、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和基于微视频的线下教学三部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以微视频为纽带,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随机嵌入,随时混合。同时线下教学又通过“学―教”汇报产生微视频丰富学习资源,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亦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微视频的“微”并非仅仅体现在时长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设计和制作的理念、方法上。设计理念的背后都有相应的知识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视频的呈现视角。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思路,尝试性地将学生的学习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三大类别[5]。事实性知识主要是描述客观事实、解释概念、阐述规律,以识记为主,一般通过语言提示使学习者理解内容。所以,宜采用以大字体文本画面加画外音的方式呈现,相对教师讲解画面,学习者有更多的时间看清文字的表述并可以选择难点进行重点解读,深入思考。方法性知识是由方法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其特性决定了其学习方法是“做中学”,所以应直观地把事物、现象的过程呈现出来,避免语言描述的抽象性。价值性知识属于学科价值和学习意义层面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在“做中学”的基础上体验、反思、感悟、比较、建构,从而形成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信仰体系[6]。所以,设计成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经典案例,给人以联想和启发,并通过教师的表情、语气、眼神等渲染知识的情节性,增加知识的可看性,可有效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提高“沟通”效果。

(二)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

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引导解惑为辅。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和摄制好的微视频给每位学生。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观看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对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微视频进行点评、建议,并参与教师设置的交流讨论活动,同时可以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和需求。教师则有针对性地给予反馈和交流,如发现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不足,还可以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料。

基于微视频的线上学习凭借其短小精悍、结构独立的特点,具有快速架设、线上线下的双重可加载性,可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我们姑且称其为“课前混”“课中混”和“课后混”。不同阶段的混合,其所达到的混合目的也是不同的。“课前混”主要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初步建构,暴露认知的短板,为教师课堂学的设计安排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吃对”,尽量规避“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情况。“课中混”主要是辅助教师的课堂讲解,提高学生对新知的建构水平,完成对学习内容的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混”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学习反思。

(三)基于微视频的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是指课堂的面授教学,不仅要解决线上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完成对新知的迁移和应用。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固化和修正相关知识的个体建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环节,在自主、探究和协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技能的习得和情感价值的形成。

线下教学活动旨在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内化思考。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侧重实践操作,强调职业技能的掌握,所以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学习多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用讲授法“一堂到底”的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本研究采用“学―教”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即学生分组后通过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后,经小组设计、策划和整理,将所学知识以模拟课堂的形式讲解分享,从而完成信息的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深度习得[7]。学生模拟课堂讲解时辅以视频录制,优秀的讲解可作为微视频资源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观摩学习。这样既可节省教师视频录制的时间,又让学生成为资源的开发者,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四、结语

2014年6月24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加快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校就应立足国情,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教与学的关系,更新教育理念[8],树立“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行业导向”的思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高职教育真正成为“广大青年通往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微视频以其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新宠。针对高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不高、实践环节限制多等问题,我们利用微视频的高粘合度构建基于微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在线学习随时嵌入课前、课中、课后的任意环节,形成契合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三类不同知识类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同时利用线下教学的“学―教”学习方式,产生优质的微视频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教师全力导的理念,以期为改变现有高职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思路。但是与讲授法相比,混合式教学在操作上更加困难,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耐心和勇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这是由其“短期低效,中期有效,长期高效,长远终身受益”[9]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可先在课程的部分内容、部分时段开展试点,先摸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转型,最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 觅,贺 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陈会源.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0-76.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5][6][9]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6):10-17.

[7]孔利华,温小勇,焦中明.微视频支持下的“学―教”学习模式:活动理论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7-93.

第3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教学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两种类型学位培养模式不同,学术型偏重基础理论研究,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于应用,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目标。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只是招生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但是对于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结合本学院建立校内和校外研究生创新基地,创新实践基地担负着实践训练职能,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展示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平台。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实践课题的锻炼,这就需要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中企业参与进来,目前为止,高校与企业并未从根本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也缺少相应政策制度的支撑,没有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略显欠缺。针对于以上问题,结合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改革:

一、培养模式建立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体现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我校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学院特色方向,与企业定期联合修订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发展,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教研结合,加重对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增加石墨烯方向的选修课程,同时增加学科实践与实训锻炼课程(28 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重要实验仪器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内容改革

1.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研究生课程由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承担,我院研究生培养根据导师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题方向附加专题讲解,教学组按照每位老师研究方向的不同分配相应的授课内容,全面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动态,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和学院、学生组成教学三级监控,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增加研究型课程的比例,以项目训练、工程应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进行,选修课程数量增加,重点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参与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进行,让学生参与研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在研究生教材选用,鼓励选用学术专著、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优秀教材。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在知网上查阅相关前沿文献,自编讲义进行讲解。以样品制备、组织结构分析和性能分析为主线进行引导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和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基于大学生慕课、智慧树等在线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完成在线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编制和视频录制,形成较为完善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施方案。加强线上学习监控,充实线下课堂讨论内容,掌握研究生学习动态,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打造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4.教研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为三年制,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学院规定,研究生一年级就应该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方向最新的动态。同时学校每年会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一生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目的是锻炼学生撰写论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研究生后续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建立开放的学术交流体制。建立兄弟院校间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与兄弟院校合力举办前沿学术报告会等,均可切实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对研究生来说,各学校间相互派遣研究生联合培养,或开展短期学术访问等方式,推进研究生学术交流走向深入和学术交流的广度。我院表面改性方向研究生经常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表面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两所学校组内学生做实验相互探讨,同时提供一些学术交流资源。

三、课题选择和专业技能培养

1.课题选择。研究课题选择首先依据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具体要求依托国家、省部级等基础研究性项目,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对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能力培养,让研究生参与前瞻性、水平高的科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2.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设研究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课程,重点加强研究生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是外文文献,搜集最新的研究动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并能根据文献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深化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扎实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解决问题,提高其创新应用能力。我院已建立哈尔滨吉星机械有限公司,哈尔滨东盛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哈尔滨富莱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个校外实习基地,一个校内基地―――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二年级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及管理,其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了学生的科研与职业能力。

第4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4]檀盼龙,邵欣,张建新,李云龙.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项目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89-193.

第5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basic quality, industry general skill, occupational specific skill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bility of e-business logistics talent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e-business logistics talents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business logistics students through improv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nstructing "double qualification" teacher team, improving students'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apabilities, and conducting professional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P键词: 高职院校;电商物流;人才培养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electric business logistics;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00-02

0 引言

电子商务物流是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依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与信息技术速进行的物流活动,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系统的绩效,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交付的需求。2016年3月,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要重点完成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及信息化水平、构建开放共享的跨境电商物流体系等任务,建设电商物流标准化、电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商物流农村服务、电商冷链物流等工程。这些任务与工程的顺利完成都需要现代电商物流人才的支撑。

根据2016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阿里研究院和菜鸟网络联合的《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全国仅社会化电商物流的从业人员就有203万人,但其中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占比较低,但随着电商物流自动化趋势的增加及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对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职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加。

在文献[7]中,结合职业能力标准和能力胜任特征要求,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电商物流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工作人员以及物流管理行业专家的调研,建立电商物流行业人才的职业基本素质、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等准则,构建了电商物流人才评价模型。根据此评价分析模型的结果,电商物流企业在招聘工作及员工培训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爱岗敬业、物流信息管理与操作能力、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与沟通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 高职院校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课程培养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尚无电商物流专业,在教育部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只有在物流管理专业(630903)下面有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方向。而电子商务物流涉及到多个发展方向,如跨境电商物流、农产品电商物流、生鲜产品冷链电商物流等,每个发展方向所需学习的知识有所不同,如跨境电商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外语、报关、制单、海外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阿里的《跨境电商人才初级试题》为例,考试范围就包括摄影、电子商务、营销、报关、报检、制单、信息处理等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与电商物流相关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分为营销、运输、仓储、采购、配送、车辆调度、客服等等,每种岗位的岗位要求和所需的特定技能有所不同,相关课程繁杂,学生在短短的大学三年内无法完全学习。而且一些教材没有及时跟进行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时效性较差。

1.2 教师缺少实际业务操作经验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教师自身具有相当高的素质,但许多老师都是大学毕业就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而电商物流行业的实际业务操作性很强,需要教师对物流的基本操作过程,相关软硬件设施的使用十分熟悉,这些工作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过程是无法做到的。同时,除了物流基本流程外,现代电子商务物流的业务流程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设备、数据分析软件的支持,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1.3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客户对电商物流业务不了解,对服务过程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而且电商物流行业薪酬相对较低,引起社会的偏见,觉得从事电商物流行业的人员低人一等,特别是配送人员,晋升路径不明确,往往从事工作的年限比较短,流动性大。有些电商管理方向的学生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对本专业不了解,到了学校之后才感觉自己不适合所学专业,毕业之后到电商物流企业工作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不高、工作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往往工作没多长时间就选择跳槽到其它物流企业或者从事其他行业。一般高职院校虽然会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但很多学校只是为了追求高就业率而仅限于提供供需岗位的对接和求职简历的撰写指导等服务工作,而没有将就业指导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

1.4 学生信息管理与操作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缺少对口的电商物流企业进行实习,虽然可以参加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但很多情况下仅限于参观和观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是学到了如何操作软件本身,而不能通过操作软件,了解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如果换了另外一家软件企业的信息管理软件,学生就感到很茫然,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另外,智能物流新技术发展很快,学生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接触过相关技术与设备,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使用这些新技术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2 提升高职院校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水平对策

2.1 健全课程体系建设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电商物流人才,需要基于电商物流行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电商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计、授课环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引导,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相关协会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2.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实训教学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成为一种趋势。线上教学可以作为线下教学的拓宽和和补充;通过线上教学,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就业导向,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电商物流业务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参与式、交互式、实训教学和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中心或专业实训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将线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业樟鞒滔嘟岷希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3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电商物流人才评价分析模型的结果,电商物流行业的职业基本素质中爱岗敬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己希望毕业之后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未来职业的升迁及发展规划和设计等。要让学生对自己能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愿意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既然选择了某个岗位的工作就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真正做到爱岗敬业,避免在毕业走上岗位后对工作岗位不适应而辞职或转行,从而减少离职率。

2.4 加强学生职业操守教育

电子商务物流的业务流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客户的隐私信息,这对业务操作人员的职业操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操守教育,使他们毕业后能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法》等。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又做不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就可能无法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出卖企业的商业机密或客户的隐私信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5 提升学生物流信息管理、操作及维护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智能物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智能分拣机器人、软件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电商物流企业中,渗透到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等物流的各个功能中。如京东的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竖亥小车,顺丰快递用于偏远地区的无人机快递,还有不少电商物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配送路径的优化、物流网点的智能布局等。因此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的物流信息管理、操作与维护能力、对大数据的洞察力,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就会采用大数据进行统计和监测,利用数据挖掘工具,通过对物流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6 加强校企合作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电商物流人才,首先需要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又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双师型”队伍。教师的实践培训工作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完成,如利用学校的创业园等,对相关企业实行费用减免等优惠措施,以吸引相关企业入驻。鼓励教师到这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电子商务物流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熟悉电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设备操作、岗位需求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业务操作及管理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电商物流行业人才的职业基本素质、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等准则进行分析,高职院校通过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物流信息管理、操作及维护能力、进行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等措施,可以提升电商物流方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永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6.

[2]阮伟卿.基于工作体系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开发[J].物流技术,2014(11):485-488.

[3]北京交通大学、阿里研究院、菜鸟网络.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R].2016.5.

[4]浙江省商务厅、阿里研究院.浙江淘宝村研究报告(2015)[R].2015.6.

[5]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十三五时期加快电商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R].2016.1.

[6]共青团遂昌县委员会、丽水学院经济规划发展研究所.遂昌县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规划(2014-2020)[R].2013.12.

第6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MOOC教学,太极拳教学,应用研究

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幕课” MOOC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随着“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时代的来临,其在教育技术上的根本突破在于实时交互和大数据,这使得MOOC与此前的远程和在线教育有本质上的差别,从而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

MOOC时代的到来,同时给传统体育武术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促使其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尽快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微信、通信工具等现代技术在教学手段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使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得更新,加速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MOOC教学与传统武术教学的实验比较

本文借助课题《传统体育教学与MOOC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太极拳教学为例》,通过现状调查,了解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并对其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更好的为传授太极拳教学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同时太极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普及应用对武术文化宣传、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把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大翻转,将数字化教学,一站式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实际运用到传统体育教学中。

二、“幕课”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

“幕课”教学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太极拳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实验组同学的兴趣爱好比对照组同学的情感系数更高,投入学习的精力更大更广泛。在太极拳教学中,引用现代教育技术,从情感教学上,培养学生喜欢太极拳课程,愿意从内为外,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去感受和体会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文化,促使太极拳的发展普及。与对照组相比,幕课教学的应用能提高师生学习的情感交流,在图像,视频,微信平台,音乐等辅助工具下,愉悦感和和谐氛围显著提高。

三、“幕课”教学能促进学生太极拳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能力

优化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技术,轻松愉悦快乐学习,让他们在师生互动,同学互助,自我剖析的良好环境下,完成学习;高效教学,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时间,次数,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尤其是复杂的武术动作路径,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后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网上自主学习平台能更好的复习巩固动作路径,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幕课”教学可以更有效的使同学掌握动作技术,技能,快速掌握动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幕课”教学对提高学生太极拳运动理论水平

40分钟的体育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满足同学们对武术太极拳等理论知识的需求,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平台,同学们可以在课后上完自主学习,同时,在第三学期的太极拳理论考试,教师可以将考试内容放在自主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复习备考,便捷实用。

五、应用“幕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

“幕课”教学的应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其交流性更加广泛,互动性更强,主观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幕课”教学,教师可以减少讲解示范的次数,学生自主练习和思考分析改正技术动作的时间会增加,同学参加运动心率有所提升。

预计完成动作教学相比授课周数,实验组要比对照组少上4课时数左右。专家测评,实验组的期末成绩会比对照组同学成绩略高,优秀人数会有增加,良好人数会有小幅度增加,而不及格同学和及格同学数会略有减少。大一对照组与大二对照之间不会有显著差异,大一实验组和大二实验组之间会有差异,从大二学生对多媒体、手机、视频等掌握的熟练度,使用的次数、时间等来分析得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作用。

六、建议

太极拳教学场地设施的应加完善,可以配备相应的多功能设备。改变太极拳教学的方式方法,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可以相处更多的融入趣味,对抗,实用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思想,因与时俱进,可以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视频,不怕被拍摄被比较,大胆尝试,亲生亲教。课外之余,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平台,更深层次的传授太极拳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这项运动,传承中华武术精髓。

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将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并收纳到更多的检索工具,为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起到查阅检索和推动的作用。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为太极拳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为今后太极拳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可行性,为太极拳这项国粹的推广起到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许永强.“慕课”: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N].《热点关注》,2013-09-07.

[2]孙华. MOOCs 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3]汪琼.MOOCs改变传统教学[N].《中国教育信息化专题报道:教育管理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研讨会》,2013(19).

第7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MOOCs;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49-06

一、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一大批高校加入国际国内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其中比较有影响度、代表性的主要有四大类平台:国内高校自己创建的平台, 涵盖内地、港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优课联盟、Ewant、Sharecourse等);开放大学创建的平台(如成人高校MOOC 联盟);校企合作创建的平台;企业独立或合作创建的平台,涵盖学分课程、通用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如中国大学 MOOC、网易云课堂、智慧树、开课吧、顶你学堂)。同时,国内大批高校与职业院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开展MOOC教学,MOOCs(一般指多门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中均有较高的投入与热情。但由于MOOC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自定学习步调等特性,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程度不够,学习者自我控制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者之间合作交流不够,这些因素最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MOOCs的学习效果与质量[1]。

在MOOCs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直接影响其是否能顺利学习该课程的最重要因素。个人特征直接指向学习者的学习素养[2]。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MOOCs学习者的学习素养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学习素养及差异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MOOC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提升路径与建议。

二、学习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素养是从事相关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与能力。不同素养对应相应的需求,主要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动机、价值观、情感等多种元素。学者齐菊红指出学习动机的能力、自我识别能力、自我培养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是远程学习者的关键素养[3]。黄如花等人认为,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容正在泛化,素养教育也出现宽泛化、定制化、碎片化特征;信息素养在原有基础上现已包括了媒介与信息素养、视觉素养、数据素养等内容[4]。钟志贤等人指出有效的学习过程管理是远程学习者获得较好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并将远程学习过程管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学习之前,即学习计划制定;二是学习之中,即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调控与弹性管理;三是学习之后,即学习效能评估、总结[5]。陈江鸿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远程学习效能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其与学习者维系学习过程和状态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效度[6]。

本研究将MOOC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归纳为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学习关系维持、学习态度5个维度,见表1。

(一)信息素养

MOOC背景下学生的信息素养从6个方面进行分析。

(1)信息意识和基础知识,包括了解信息素养能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指实用计算机、网络等工具设备,检索、浏览、保存所需信息。

(2)信息获取、管理与组织,包括能有效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组织、利用,具溆胨人交流信息的能力。

(3)信息改进、信息创新,包含利用已有信息促进新认知能力、利用已有信息构建新的概念并具备信息整合与创新能力。

(4)媒体素养,指根据需求图书馆等数字资源从数字出版物、移动应用、网络广告、社交网络等不同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7],包含不同媒介中获取信息能力、鉴别新媒体假新闻与信息能力、新媒体的利用、加工、传播等能力。

(5)数据素养是指对数据的理解、应用、创造的能力,是对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概念的延伸。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数据素养包含对数据的敏感性、对数据的搜集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利用数据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8]。

(6)视觉素养是指有效发现、理解、评价、使用和创造图像和视觉媒体的能力[9],包含图像、视觉媒体信息的获取,视觉媒体信息分析应用等。

(二)知识建构学习

知识建构创造性学习是指基于现有知识体系,从需求(或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去学习知识,达到知识的创新或知识重构。MOOC的问题导向性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能动性的建构知识、完善知识,最终更有益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建构创造性学习不仅从意识层面、认知层面实现了知识的运用与内化,还是素质培养最根本的内容所在。

(三)学习过程管理

学习过程管理是学习者获得较好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MOOCs的远程学习过程管理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为主线,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管控与评价。有效的学习过程管理包含三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即学习计划制定);学习之中(即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调控与弹性管理);学习之后(即学习效能评估、总结)。

(四)学习关系维持

远程学习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网络技术的支持,还需学习者利用网络相关技术开展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MOOCs学习者学习关系维持包含交互(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习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开展协作学习)维持两方面内容。

(五)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10],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动机)等因素组成。动机因素对学习者影响最大,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因其能确保学习者持续开展MOOCs学习。

针对上述内容,本研究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三级学习素养模型,以支撑数据调查、研究分析。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对象为MOOCs学习者,研究数据来源于智慧树MOOC平台152门在线课程、好大学在线MOOC平台355门在线课程2014、2015年高职学院学习者的调查。调查内容选取能够表征MOOCs学习者学习素养的组成维度,并进行定量描述。这些定量描述涵盖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态度、学习关系维持5个维度。基于定量描述对5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MOOCs学习者的学习素养特征。

图1通过分析2014年、2015年学习者对MOOCs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2014年共有7 508名学习者参与调查,其中75.76%的学习者接触过慕课, 70.39%的学习者学习过慕课;2015年9721名学习者参与调查,其中92.13%的学习者接触过MOOCs,85.15%的学习者学习过MOOCs,相比2014年其参与度有所上升;MOOCs学习完成率整体不高,部分课程达到了40%,同时也有部分课程还不到10%,参与调查学习者数据显示,2014年MOOCs结业率平均水平为8.69%,2015年慕课结业率平均水平为13.23%,较2014年略有上升。

图2统计了在不同教育层次中的MOOCs学习者的分布比例。在2014年接受数据调查的慕课学习者中,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最高,达52.3%,其次为普通高职院校,占34.6%,中职院校和高中学生参与度占13.1%。在2015年接受数据调查的MOOCs学习者中,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占48.1%,普通高职院校占40.9%,中职院校和高中学生参与度占11%。总体来看,示范校(骨干)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较高,这类学校在资金投入、政策等多个方面优于其他类型学校,其学生参与度较高。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数基于智慧树、好大学在线MOOC平台采集到的调查数据,以MOOCs学习者学习素养表征为切入点,从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态度、学习关系维持5个维度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

(一)信息素养

MOOCs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体现为网络学习环境下利用在线学习辅助资源。由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差异性导致其在信息技术使用上与操作上的不足。“信息获取、管理与组织”体现为有效信息获取、分析与利用。“信息改进、信息创新”体现为利用已有信息促进新认知并整合信息与创新。“媒体素养”体现为从不同媒介中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利用信息。“数据素养”体现为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利用。“视觉素养”体现为图像、视觉媒体信息的获取,视觉媒体信息分析应用等。

将学习者信息素养统计进行差异分析,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层次院校(本研究特指示范校、普通高职、中职)学习者的学习素养存在明显差异(p=0.000)。表2显示,参与调查的MOOCs学习者中,男性MOOCs学习者的平均素养得分高于女性。表3针对不同层次院校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方差显示: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p=0.021)明显优于普通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优于高中学生(p=0.015)。这说明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引导方面优于普通高职院校和高中。在学习过程管理、自我管控等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优于高中学生。

(二)知识建构学习

知识的获取、内化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建构过程中MOOCs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同化新知识。知识建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MOOC学习过程中这种互动体现在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方面。同时,知识建构学习还包括创造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本研究调查了MOOCs学习者对“混合环境下知识获取”、“交互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45.3%的MOOCs学习者对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下,有效获取所需知识、同化新知识比较满意,38.9%的学习者对MOOC的交互式学习和协作学习表示比较满意。12.9%的学习者认为不能有效及时的建构知识;24.6 %的MOOCs学习者认为,MOOC平台本身提供的交互途径、方式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等方面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学习过程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是MOOCs学习者学习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采集的数据显示,65.2%的MOOCs学习者会制定学习计划,4.2%的W习者会制订详细学习计划,25.8%的学习者认为不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女性学习者认为需要制定学习计划比例占52.3%,高于男性MOOCs学习者。综合统计分析,MOOCs学习者普遍缺乏制定详细学习计划的习惯,如图3所示。

(四)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和状态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学习效能。学习动机决定学习者是否能持续学习MOOC。调查数据显示,学习者学完某门课程的主要动机取决于该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与有用性(82.1%)、平台资源的易用性(52.3%)、师生交互行为的趣味性(48.6%)、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课程弹性方面(44.5%),而课程难度(12.3%)、学习伙伴(12.9%)、证书(21.7%)不是影响学习者是否持续学完该课程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MOOCs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是其学习的主要因素,如图4所示。

(五)学习关系维持

由于MOOCs学习的在线、开放、自定学习步调等特性,致使部分学习者在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意愿有所降低。但是,较好地完成MOOCs学习离不开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师生交互、生生交换、人机交互、学习资源分享、学习经验分享、协作学习等等都是学习关系维持的组成部分。图5显示,89.23%的MOOCs学习者愿意通过各种渠道(如QQ群、微信群等)与教师进行交流分享,51.3%的MOOCs学习者愿意在学习者之间分享经验、探讨问题。58.8%的MOOCs学习者愿意通过论坛讨论、微博答疑、实时答疑等方式参与师生互动。23.2%的MOOCs学习者愿意教师进行单独指导或答疑。数据分析显示,多数MOOCs学习者愿意通过MOOC学习构建较好的师生、生生学习关系。

五、MOOCs学习提升与建议

从调查数据整体上分析可以看出,在MOOC学习过程中,职业院校学习者的学习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

第一,MOOCs学习者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由于MOOCs的开放、在线、协作、碎片化等特点,大部分学习者还是采用传统线下学习方式,不能充分利用各类学习工具、在线资源、同步异步媒体技术开展学习与交流。

第二,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和获取各种资源,从而重构知识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习者愿意却不善于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团队协作学习等。

第三,由于MOOC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及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特点,职业院校MOOCs学习者在学习环节中缺乏严格的监控与有效的过程管理,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能。

第四,大部分MOOCs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但继续进行MOOCs学习的动机有待提高,降低MOOCs学习中途退出率。

第五,MOOCs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度不高、实时参与不够;在课程学习和论坛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够,未能有效提高学习效能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基于上述分析,对MOOC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OOCs的质量进行提升。

第一,完善MOOC平台功能。在交互方面,丰富学习者交互途径,支持观看视频的同时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互动,支持创建、浏览、分享学习笔记等功能;在课程资源方面,教学资源应富媒体化,能从易用性、可用性、好用性角度向学习者呈现或定向推送相关资源。

第二,完善、拓展MOOC课程内容。从学习者需求出发,将教学资源富媒体化;MOOCs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W科专业的学生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即针对性的定制教学内容)。

第三,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加强合作化教学。MOOCs的大规模化,同一门课程学习者成百上千甚至过万人,加上教师自身因素限制等因素导致单个教师无法胜任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加强混合式教学。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混合、多种教学方式混合。同时,加强游戏化教学和趣味化教学等。

第四,提高教师参与度,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指导、参与MOOCs学习,不仅要在师生互动、论坛答疑积极参与,还应在线下提供情感支持等非技术。同时,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MOOCs建设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第五,重构课程考核评价。根据MOOCs特点,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全息评价、自主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结合起来,以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创新化发展。

总体而言,本研究从信息素养、知识建构学习等五个维度对高职院校MOOCs学习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养分析结果来看,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当然,由于调查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目前的素养分析不能完全展现高职院校学习者的整体特征,本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MOOCs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完善学习素养内涵与变革。

参考文献:

[1]孙洪涛,郑勤华,陈丽.中国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72-79.

[2]唐孙茹.MOOC学习者学习现状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齐菊红.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41-43.

[4]黄如花,李白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4-25.

[5]钟志贤,刘朝霞.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管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9(3):63-66.

[6]陈江鸿,周忍,钟志贤.论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11(8):46-51,95-96.

[7]黄如花.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4-25.

[8]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7):29-32.

第8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海水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要求的主要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渔场环境综合实验》是天津农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由海水化学实验、环境监测与保护实验以及养殖水域生态学实验组成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该课程讲授水质分析过程中的化学分析以及仪器分析方法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环境化学研究中的样品采集、预处理、贮存方法、分析检测以及数据处理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针对《渔场环境综合实验》中海水化学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探讨。

1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时效性、系统性有待改善

目前,海水化学实验课时为30学时,共计10个单项实验,以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为主,课时分配为:滴定分析占比4/5,而仪器分析仅占1/5。鉴于当前水质组分日趋复杂,常规化学滴定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水质分析需求。且这种课时占比导致学生对于滴定分析技术比较熟练,但对仪器分析技术掌握不足,对于今后从事水质检测分析的相关工作十分不利[1]。此外,现有的实验内容缺乏完整性,多以验证实验为主,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较少,课程实验结束时,学生仅仅是做完了某门课程的实验,而对实验课程的缺乏总体认识,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1.2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多样化有待加强

海水化学实验现采取的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超星学习通学习理论知识、观看操作视频,撰写预习报告)、课堂讲授包括:①实验原理解析;②实验步骤、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示范、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实验要点)以及课后实验报告。实验相关内容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每次课程所需试剂和仪器均由实验教师在课前完成配制和调试工作,学生只需“照方抓药”,缺乏独立思考的环节,在实验结果出现不准确数据后不知如何分析原因,起不到应有的综合能力培养。此外,海洋渔业与技术专业水环境化学理论课是本专业的选修课程,部分未选学该课程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实验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解决这些个体差异问题。

1.3考核体系合理性有待优化

目前,实验教学考核出勤率占10%,实际操作占10%,预习、实验报告占10%,期末考试占70%,笔试考核占主要部分,平时成绩主要依赖于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只要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学生就容易获得较高的成绩,导致学生只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甚至为此“借鉴”他人的实验结果。而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恰恰主要体现在实验过程中,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在实际操作中对正确的实验操作规程的严格要求,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2-3]。

2海水化学实验改革的探索

2.1优化实验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海水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水质分析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操作技能,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4]。因此,实验内容设置上要建立逐级递进、由理论到应用实践的三大模块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7]。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对玻璃仪器洗涤、药品称量、试剂配制、移液与定容等最基本的操作规范的培训,到滴定分析、分光光度分析以及电位分析等方法的掌握,通过强化这些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综合性实验模块:将单项渐进式实验教学改为平行式多项实验教学,在现有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同一实验室内除分小组进行实验的传统方法之外,同时开展多项水质分析实验,合理安排好实验项目和操作顺序,交叉轮换,这样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掌握各个单项实验技能,又有助于了解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提高实验课的效率。设计性实验模块:为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拟定实验方案,实行组长负责制,经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在实验研究对象选择方面,充分考虑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如选择各类养殖用海水、污染水以及校内砚池、荷花池等天然水来对比检测。设计性实验模块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真思考,选取最适合的检测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8]。

2.2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实验

2.2.1自主学习——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

将微视频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海水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视频会议、微信、QQ等平台,使实验课程更具活力,从而提高育人水平。针对该课程理论部分为选修课,部分学生为选择该课程的情况,在课前要求全体学生在学习通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后预习实验,观摩实验慕课,了解学习实验方法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完成预习习题和预习报告,成绩合格者才能参加实验,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9-11]。

2.2.2自主设计——将“一讲课二巡视”转变成“一扶二送三放手”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和助教采用示范操作、微视频教学等,综合性实验模块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再送一程,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的质疑进行引导。

2.2.3自主实验——改变“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开展“学生助教”制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在实验课上辅助老师做指导工作。①实验分组:按照自愿原则分组,每组3~4人,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负责与教师沟通海水化学实验相关事宜。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海水化学实验共10个实验,每个实验由2组同学负责相关准备工作。②实验准备工作:实验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实验室使用安全、仪器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组长根据实验具体要求进行分工,完成试剂配制和仪器调试等准备工作。而后在实验教师指导下进行预实验,所有过程均由学生来完成,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的难点、疑点、注意事项有充分的了解[12]。③“学生助教”制的实验课:教师集中讲授和示范后,由“学生助教”来讲解实验中试剂配制以及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其他同学对本次实验课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有初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遇操作不熟练或不规范的学生,“学生助教”可以指导示范,协助指导老师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④实验结束:实验后由“学生助教”指导学生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检查清理使用过的仪器,整理实验室,排除水电隐患。实验报告的规范化处理也是实验课程的重要部分,每节课后,教师和学生助教指导学生规范化处理实验数据,要求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必须以个人的实验为依据,据实列出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报告必须体现出原始数据,详细写出计算方法,滴定分析法分析水质指标时必须先计算出标准溶液的浓度,仪器分析分析法分析水质指标时必须先建立标准曲线,这样不断强化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2.3考核方式优化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水化学实验课程注重实际操作技能,测定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评分标准进行调整,对实验过程实行动态考核,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单次实验评分标准中包含了3个部分:课前预习20%(完成学习通中理论知识视频、PPT和实际操作视频、在线习题及预习报告),课堂学习50%(包括出勤率5%;实验技能35%;助教加分10%),课后学习30%(实验报告:包括结果与讨论分析是否全面、有无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思考题的解答和归纳)。这一综合评价标准获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改考核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

3结束语

多年来,我院水环境化学教学团队在实验项目选择、教学大纲制定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开放实验不断探索和改革,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海水化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等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睿,吕芳,李勤,等.将慕课应用于《免疫学》“金课”建设的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21):2656-2659.

[2]铁娆娆.“金课”理念下高校艺术通识类慕课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究——以“西方现代艺术赏析”课程为例[J].国际公关,2019(9):92-94.

[3]王淑静,王文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探索研究——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J].居业,2019(2):133-135.

[4]耿萍,徐志爱.基于“立德树人”的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163-166.

[5]杨云涛,关贞珍.全开放条件下“3自”模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2020(11):42-45.

[6]肖冬,何龙飞.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以植物生理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3):248-250.

[7]刘爱丽,沈燕,刘楠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7):122-123.

[8]禹丽娥,何川,彭青林.水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探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1):61-65.

第9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职本科;课堂分层学习效果

分层教学立足于“教育以人为本”,以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把学生分成若干水平相近的群体加以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模式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1] 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所有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普遍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四年制高职电信专业是浙江省第一批,也是我校第一个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2015年首届招生49人,2016年招生50人,均为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而《大学英语》作为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必须使用本科教材。如何基于学生基础和教材特点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成为高职本科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研究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常常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任务对他们而言毫无挑战;基础一般的学生不愿开际,处于混日子、缺动力的状态;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听不懂、缺自信,课堂参与度很低。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状?研究者对四年制高职电信专业所在的信息学院进行调研,了解学生高考英语分数以及专业课的学习状态: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差距很大;专业课实施了分层教学改革,学生课堂状态有所好转。此外,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不同英语基础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期待和建议:基础较好的学生很想体现优势,更乐于接受挑战;英语一般的学生也想抛头露面、展示自我;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期待接受简单的学习任务以获得成功体验。

四年制高职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我校非常重视,但由于是中职生源,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英语课堂的持续、健康发展。既然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能力,能否迎合信息学院专业分层改革方向,实现四年制高职《大学英语》班内分层教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作了具体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设计与实践

本研究主要解决如何分层、如何施教、如何评价三方面的问题。以班级内分层为抓手(A、B、C三个层次),设置分难度层级的学习任务;以分层评价为突破口,给予学生自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一)如何分层

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学习任务分层和作业分层四方面。

1.学生分层

利用晚自习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摸底考试,试题难度适中,题型丰富,包含主、客观题,综合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依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按1∶2∶1的比例初步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对学生进行单词、短语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记分,引入升降级制度,重新分层,实现分层的动态管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处于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发展变化状态,达到最优化发展。[2]

2.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在体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3.学习任务分层

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单词、词组、课文以及课后练习进行了目标分解。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出不同难度的任务单,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以确保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与之能力水平相匹配的英语知识的训练。

4.作业分层

英语学习单纯依靠课堂,不通过大量的课外练习,学生是很难掌握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对作业也进行分层要求。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结合所讲授内容,按三个层次设计布置作业,让每个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学习巩固发展空间。

(二)如何施教

《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本课程以课前、课中、课后三节点设计分层教学。课前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中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实现任务分层、施教分层;课后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进行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互动、体验和合作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课堂教学中还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视角,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课程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情景语境的学习,情景导入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层开展探究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层)、情境表演(分层)、趣味游戏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任务驱动(分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教学内容得以升华,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道路。

例如,讲授课文时,可采用先合v合练,后合讲分练(分层次练习)的方法。以登机该单元为例,对课文进行导入时,通过图片结合一些列问题引出登机主题(合讲)。接着进行快速阅读,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合练),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文结构及大意,在师生共同检查完答案后(合讲),进行精读,通过对分易教学平台布置分层任务。A层学生能回答有关课文的五个问题,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B层学生完成回答三个问题并完成填空; C层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完成判断题(分练)。分练之后再合讲,先由C层学生进行正误辨析,再由B层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最后由A层学生复述课文。

如完成情境表演任务时,可采用合讲分练法,如讲授感恩节这一单元时,先全班一起欣赏奥斯卡获奖感言,对如何用英文表达感谢进行归纳总结(合讲),然后给出几个情境,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感谢(分练)。要求A层次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进行感谢,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奥斯卡获奖感言,能脱稿发表感言;要求B层次学生能模仿奥斯卡获奖感言表达感谢,能脱稿发表感言;要求C层次学生能模仿奥斯卡获奖感言表达感谢,可以带稿发表感言。

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学习任务分层为基础的分层施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面对难易有别、层次分明的学习任务,都有压力,但又有积极性。

(三)如何评价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各占50%,形成性评价将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原则,其中,自评占10%、互评占10%、师评占30%。每单元给学生评价一次,每个月汇总,取平均分。引入升降级制度,让学生压力与动力并存。

(1)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成长记录卡完成,卡片反映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努力及进步状况,引导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起点都能获得进步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互评使用自行设计的《大学英语课堂学习互评表》,由于同一层次的学生能站在同一个高度看问题,因此,同一层次学生匿名互评,评价结果更客观,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老师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在学期初向学生公布分层评分的依据及操作流程。

分层评价引入激烈制度,鼓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从而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此外,通过分层评价进一步实现了动态分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研究结果

(一)每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都明显提高,学习效果都有所提升

通过对《大学英语》实行课堂分层教学,每个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关注度、参与度也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好,学习效果得以提升。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层次学生体验成功,促进了每个层次学生在各自起点获得最大进步;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鼓励了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学生的压力与积极性并存,英语学习的内驱力得以激发。通过两次B级模拟测试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所提升,特别是B层次的学生。而2016年12月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学生通过率高达96%。

(二)每个层次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都有所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过程性学习和情境任务体验,采用情境表演、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施任务分层,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乐于接受挑战。英语基础较差的C层次的学生由于分配的任务相对容易,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开口说英语,有效提高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探索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实施出勤考核、任务分层、随堂测试、作业提交等。教师通过对分易平台有效对学生的出勤进行监控,随堂测试可以在线测试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反馈。作业在线提交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上课也可以在线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四、结论

本研究针对四年制高职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将研究视角定位于课堂分层,以班级内分层为抓手,以分层评价为突破口,对四年制高职本科《大学英语》实施课堂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任务分层、作业分层、施教分层和评价分层的实施,每一个层次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层次学生在各自起点上获得最大进步,学习效果得以提高。然而,本次分层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关于任务分层,有时针对某个主题很难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因此,有时会调整樯柚猛一任务,但提出难易度不同的要求。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保证分层和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这也是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