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第1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现状 COSO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理论体系虽然是源于美国,但是内部控制的思想在我国却是早已有之,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上计制度。然而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使得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内部牵制的初级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仅仅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一些运用,理论上基本没有任何发展。内部控制仅仅作为内部审计的衍生内容存在,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直到20世纪90年初,美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权威机构——Treadway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COSO”)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后,我国学者将其引入国内,才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起色,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此之后,我国的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研究人员也从会计、审计等不同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从而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看,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的概念引入我国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视角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体制”等。此外,这些研究视角也出现交叉的情况,如“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研究视角的多样化,虽然在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研究人员研究态度的积极和研究思路的开阔,但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内部控制的本质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这是研究人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从会计内部控制逐渐过渡到全面内部控制

我国早期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内部控制研究。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仅仅注重会计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管理控制被正式提出来,与会计控制共同构成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证监会出台《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开始,到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再到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一系列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建成。这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建成之后完成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现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有机结合。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以会计控制为主线来研究内部控制,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资金筹集和运作谋求效益的最大化永远是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

三、研究方式仍然以学习和借鉴为主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对国外内部控制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而且主要是对COSO构建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吸收、消化和应用。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所学习和借鉴的内部控制理论也往往滞后于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理论依据,依然是COSO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总体框架和设计思路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OSO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使得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与发达国家拉开了距离。因此可以说,对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方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研究人员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观点和建议。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会随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刘明辉和张宜霞(2002)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通过应用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指导实践的有效理论成果。谷祺和张相洲(2003)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业绩衡量的模糊性程度;二是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不一致程度。杨周南和吴鑫(2007)运用工程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很多研究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实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如贡华章(2004)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全面总结;于增彪(2007)对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上海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2012)基于企业实际,进行了“3+1”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等。所有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仍然没有脱离COSO构建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四、政府推动仍然是我国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方式

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由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民间组织主导不同,我国内部控制的推行和实施,主要依靠财政部、审计署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弱。并且,从近年来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相继由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可以看出,政府仍然是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主导力量。这样,我国内部控制的实施就形成了政府部门强力推进,企业被动执行的局面。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自觉强化内部控制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主动性并不是很高。这从近年来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频频出现信任危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发生巨额亏损、高管急于套现等损害股民利益的圈钱行为可见一斑。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意识和动力,依然是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五、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仍然是内部控制实践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监管当局从提出内部控制的要求,到制定和强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都是以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因此,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是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主导力量,这既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相适应,也与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相适应。但这并不表明,非上市公司和其他中小企业可以不进行内部控制或者没有主动进行内部控制。我国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建立结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他们的实践经验也是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重要补充。

以上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出,我国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比较落后,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内部控制的实践方面,虽然各行业的企业大多都开展了内部控制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国家强制推行,企业被动实施、自觉实践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理论界继续保持内部控制研究的热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实务界不断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结合自身行业和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参考[J].会计研究,2002(8).

[3]谷祺,张相洲.内部控制的三维系统观[J].会计研究,2003(11).

[4]杨周南,吴鑫.内部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5]贡华章.中油集团内部控制探索与实践[J].会计研究,2004(8).

[6]于增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7]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基于“3+1”模式的内控体系建设[N].中国会计报.2012.3.2.

[8]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第2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年7月财政部发出了《关于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通知》,2007年7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简称《深指引》),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即将转入强制披露阶段。那么内部控制的建立以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否真正实现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为我国的学者未来进行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以期为以后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

Lightle等(1995)认为,管理层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获得审计师签证报告,能够促使管理层改善内部控制,鼓励管理层开发更好的控制技术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遵守内部控制管制要求能够强迫管理层提高并维护内部控制质量。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体现为公司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获得无保留的外部核实意见,那么盈余质量会得到提升。

Chan等(2005)使用122家在SOX法案生效后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操纵性应计项指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其他公司。

Doyleetal.(2005)以2002年8月到2004年11月期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弱点的261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弱点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更低。Leone(2007)以128家披露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发现其中114(89%)家公司同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由此Leone认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能够反映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Beneishetal.(2006)的证据表明,SOX法案302条款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向投资者传递了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信息,即内部控制重大弱点的披露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信性较低。

Doyle和McVayse(2007b)利用美国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至少披露了一项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内部控制和应计质量的关系用应计项目质量代表财务信息质量,用是否存在内控缺陷代表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来进行二者关系的实证检验,两项研究的证据均支持内部控制越弱,公司应计项目质量越低的理论预测,进一步,作者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低应计质量的关系主要受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所驱动,因为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更难被审计发现。

Donaldson研究证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质量的长期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Ashbaugh-Skaife等(2008)调查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应计质量的影响。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应计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绝对值。虽然PCAOB对内部控制缺陷有明确的定义,并且SOX 302和404要求管理层披露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但是管理层在披露与不披露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性,研究得出,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没有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质量。并且,审计师对以前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整改措施的公司较没有提出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的公司应计质量显著提高。发现在内部控制审核中有重大缺陷的公司,比没有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

Altamuro和Beatty(2006)考察了内部控制改革和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SOX法案颁布之前,受1992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FDICIA)的要求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银行,在同一时期内,其盈余持续性、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和盈余价值相关性等方面,相对于没有被要求的银行,均有显著的提高。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同期未受该法案影响的公司,FDICIA强制性内部控制改革导致了受该法案影响的银行的盈余质量的提高。

Altamuro和Beatty(2010)对金融机构的研究也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质量。

二、国内研究现状

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经营业绩越好、财务报告质量越高的公司,其内部控制的质量也相对越高,管理层越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管理层没有动力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方春生等(2008)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以在纽约上市的中国石化的第一手数据来进行研究,考察内控制度和财务报告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检验实施内控制度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内控制度后,相比实施内控制度前而言,财务报告可靠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贺欣(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张国清(2008)以2007年度非金融A股公司为对象,探讨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证据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盈余质量的提升。

杨有红、陈凌云(2009)对2007年沪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实现内部控制三个基本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和合法合规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或被证监会处罚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低于其对比公司。

王军只(2009)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审核后的会计盈余质量比内部控制审核前有明显提高。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2010)通过分析沪市A股2006至2008年的经验证据检验了内控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执行内控鉴证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要好于未执行内控鉴证的公司,说明内控鉴证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并且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会计盈余质量,在控制了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以后结论仍然稳健。

李斌、王奇杰、雷春(2009)以2008年度江苏省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以公司自愿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获得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探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性,证据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

郝玉贵、孙永新(2009)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际情况,从内部控制质量角度,对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对利润的操控,提高盈余信息质量。

杨有红、毛新述(2009)以我国2007年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125家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检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与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当年(2007年)及在此之前6年(2001-2006年)财务报告质量的差异,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6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

杨有红、毛新述(2011)以我国2006—2009年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856家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检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与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当年及在此之前5年财务报告质量的差异,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5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尽管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短期披露效应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提高了财务报告中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田高良、齐保垒、程瑶(2011)以2007-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净利润和账面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定义价值相关性,研究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时,其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董望、陈汉文(2011)以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信息“生产”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大。

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且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另外作者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校正自选择性偏差后,上述结论更为稳健。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分析

首先,研究数据较短。无论是美国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正式法律,还是我国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到现在为止时间都不算长,这就使得国内外学者在已有的研究时采用的数据时间段较短,可以看出国外已有研究里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采用的是从SOX法案颁布年到05年的数据,而我国学者大部分采用的是2002年后某三年的数据,数据时期较短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结果受到限制,同时研究得到的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而且现有的研究结果只能是初步证据,还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衡量指标各不相同。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都没有统一的指标,一部分学者是用有无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或鉴证报告来判断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还有一部分学者是用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来衡量,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则认为是内部控制质量低。分析可以得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只是做了定性的衡量而缺少定量的指标,定性指标往往主观性比较大,这就使得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张国清(2008)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当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务背景下,样本公司被划分为High组并不意味着其内部控制质量较高。这就说明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的研究也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最后,研究结论不一致。从国外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质量有提高的作用,但是王美英(2009)指出对于按302条款和404条款进行内部控制披露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按照302条款做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公司有更低的应计质量,而按照404条款做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公司则没有显著影响。从国内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同样存在不一致的结果,甚至得出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的结论,这就是否定了内部控制可以实现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深入研究其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Chan,K.,Farrell,B.,Lee,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 2005.

[2]Lightle S,Willis D.Requiring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the Pros and Cons[J].CPA Journal,1995,54(5).

[3]DOYLE J T,GE W,MCVAY S E.Accrual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Review,2007,82:1147-1170.

[4]DONALDSON TESTIMONY W.Concerning the Impact ofthe Sarbanes-Oxley Act[R].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452-478.

[5]Ashbaugh-Skaife,H·,D·Collins,W·Kinney,and R·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C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The Accounting Review,Vol·83, No·1,2008,pp·217-250·

[6]Altamuro,J·,and A·Beatty·Do Internal Control Reforms Improve Earnings Quality?[J].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6.

[7]Altamuro J,Beatty A.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2):58-74.

[8]蔡吉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5(4):31-35.

[9]贺欣.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J].审计研究,2008(1):45-52.

[11]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

112-119.

[12]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9(6):58-64.

[13]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2):83-90.

[14]李斌,王奇杰,雷春.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来自江苏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2009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2009(10):1-9.

[15]郝玉贵,孙永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来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1).

[16]杨有红,毛新述.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J].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04).

[17]田高良,齐保垒,程瑶.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04):27-31.

[18]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04).

[19]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08).

[20]杨有红,毛新述(2011)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11(8):44-58.

第3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席卷全球,最终发展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项经济指数都在下滑。在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GDP得以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连续两年均保持高速发展,国内创业板非常拥挤,海外上市热潮不断,呈现了一枝独秀的势态。在国外经济危机国内高速发展的复杂背景下,接连出台的多项调控政策对股市走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内,各种各样的原因引发国内多家上市公司接连爆出多条负面新闻,从几年前发生的中航油期货、期权的双重损失等巨亏案例,到最近的光大证券“乌龙指”等重大事件,都暴露出我国公司治理基础薄弱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详细。随着海外上市公司遭公诉的事例增多,舆论开始不断质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种种问题吸引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也间接影响到了投资情况。通常财务信息所显示信息有限,仅能表现企业过去业绩的缺陷,而人们对其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判断也会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相对来说,内部控制信息是构成非财务信息的重要部分,该信息除了能显示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还能表现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未来价值。综合来看,优秀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可以为财务报告提供可靠保障,还有助于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近几年,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政策层出不穷,从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到具体细化到披露细则,上市公司披露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完善和具体,对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非常有益。目前,上市公司对新规各有理解执行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流程优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包含的实际信息及财务报告质量保证机制都成为新的关注热点。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 从国外内部信息控制披露研究现状来看,当前主要从影响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特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审核报告等方面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Andrew J.Leone(2007)以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被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上市公司结构复杂程度、公司重组以及在内控系统方面的投资等特质是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Doyle和Sarah McVay(2007)进行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影响因素分析时,选择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779个公司的研究中总结出重大缺陷更容易出现在集团规模较小、跨行业经营、发展扩张迅速、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公司。进一步对盈余质量调查之后发现,不能兑现的现金流盈余估计对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产生影响。Hollis等(2009)则通过研究发现如在企业架构调整前后显露出来的财务风险以及隐藏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相关员工频繁离职等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国内研究 相比较而言,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优化方案、内部控制评价及其审核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等方面着手。杨有红、陈凌(2009)在综合分析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后指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够呈现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对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决策起到助力作用,并提出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实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三个基本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杨玉凤、王火欣和曹琼(2010)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和企业成本的分析中指出,公开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双向互动,同时对公司成本也有直接影响。研究建立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并进行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和成本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数与隐性成本变量总资产周转率之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越高,可估计的财务绩效变量ROA和ROE也就越高,显性成本会相对变低,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对隐性成本有显著约束作用,对显性成本及隐性成本具有综合约束作用,对显性成本没有明显约束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主要从理论方面阐述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机制和措施,多是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评价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成本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缺少以成本制约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及内部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信心影响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模型基础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势,研究以成本制约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三、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大量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内部控制报告评价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设定评价标准,考虑到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很复杂,从公司治理和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估必须是一个量化评价过程。本文以科学性和可量化分析为原则,选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关联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外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等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

依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项实际情况对变量赋值,设定披露完成取值为1,未披露完整则取值为0。各个指标取值后累加均分,得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QAID,计算公式如下:

从上述公式能够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越高,表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完整,与之相反,指数越低则表示内控信息披露情况越不详尽。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从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能够看出,众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较为复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为了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带动提升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管理绩效水平。学术界普遍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有助于企业价值提升,多数学者认为经营业绩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而且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但是实际经营管理中,多数企业管理层不意或不主动公布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和内部控制详细信息。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无法解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企业市场价值及账面价值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关系,所以本文选用蚁群算法分析内部控制信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衡量企业价值,以广义的企业价值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模型如下:

在上式中,Qn为企业价值变量,Q1为企业账面价值,用企业总资产收益率替代,Q2为企业市场价值,用投资者信心指数代替,ai为变量系数,pi为隐形节点。每个样本数据进入一群模型到达节点后都需进行一下判断:

经过N个样本调整路径系数后,就可以得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影响结果。

四、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优化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双向互动,并对公司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次研究将事后道德风险分为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因不同行动产生的成本将两者分别称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本文采用管理费用率(GFL)和总资产周转率(TTC)分别替换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为了实现兼顾其他因素对成本的作用,本文在模型中增加了控制变量公司成长性托宾值TQ、资本结构LEV、大股东的性质SHA、企业规模ASSET和行业变量IND等。具体模型如下:

上式中,β0是常数项,βi是变量系数,LEV、SHA、ASSET、IND分别表示资本结构变量、大股东的性质虚拟变量、企业规模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其中,LEV用资产负债率表示,大股东的性质虚拟变量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赋值分别1和0,ASSET用总资产的对数表示,IND则按CSRC行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优化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基于蚁群算法建立一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及账面价值关系研究模型,以成本作为约束变量,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优化。具体优化模型如下:

(5)

上式中,βi是优化变量系数,就此可以得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优化模型。

(三)数据来源和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原始数据来源于招商证券软件、国泰安数据库、腾讯财经、证券之星、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平台上市公司年报和相关报告。研究剔除了金融行业的公司和财务数据不可得或不完整的上市公司。研究得到154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深市742家,沪市802家。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直观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的最小值为0.046,最大值为0.818,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均值为0.376,说明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差别较大。根据本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最大理想值为1,而得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指数的中位数为0.313,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普遍偏低。

研究以成本作为约束优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及账面价值关系研究模型,得到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优化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TTC的系数为1.3829,说明总资产周转率越高,则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变量GFL的系数为-0.0754,说明管理费用率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存在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效性评价信息传递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显性成本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隐性成本变量总资产周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约束作用。另外,控制变量中资本结构变量LEV和企业规模变量ASSET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说明资产结构越合理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公布内部控制信息来实现各个层级的有效沟通。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企业成本没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主要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刚刚实行,尚处于不完善阶段,因此还不足以对上市公司成本产生显著影响。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模型稳健性检验。研究分别应用第一大股东性质变量替换大股东性质变量、股权制衡度变量替换大股东性质变量,发现替换变量之后的研究结果与之前基本保持不变,与基本结论保持一致。所以,稳健性检验结果进一步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能够发现,引入成本后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变动的作用机理,通过监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促使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此外,本次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国外已有大量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投资群体及社会公众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看法和见解,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国内大多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建议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

五、结论

目前已有的相关政策及规范还停留在要求提交审计师评价报告给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并未要求企业公开对外披露,组织面临风险因素不能得到客观评估,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客观严正性并且影响执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监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更进一步地要求上市公司公开内部控制信息,积极努力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和公司结构治理,避免严重的内控风险隐藏于企业内部。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完善能够促进企业提升业绩。

参考文献:

[1]青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

[2]杨玉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内外文献综述》,《审计研究》2007年第4期。

[3]Andrew J.Leone.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A discussion of 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2007)and Doyle,Ge,and McVay(2007).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

[4]Doyle,J,Ge Weili,Sarah 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07

[5]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 Jr,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ancy . 2009

第4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为保证我国经济向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加合理的阶段转化,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省教育厅制定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为民办院校的转型发展,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陕西省的民办教育堪称“中国民办教育的硅谷”。陕西民办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彰显出自己独有的优势和规模,民办高校在管理中凸显的会计问题也越来越多。如:(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无法防范并控制风险;(2)预算控制管理不善,且授权审批体制不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瑕疵,导致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执行不力;(3)内控人员整体素质不高;(4)监控力度薄弱。解决上述现实的主要问题,需要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完善和优化陕西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陕西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能力,在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使高校各项资产、资金得到有力的保障,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经济犯罪案件预见性能够及时辨别,并及时采取一定预防措施,可以为内部控制评价实践提供具体指导,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助于陕西民办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发挥陕西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研究。鱼小辉(2005)考察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困难及成因,并由此提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晏建忠(2012)提出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与对策。陈金超(2013)从陕西民办教育发展历史入手,通过对其人事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陕西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的对策。

2.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任桂焕(2008)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系统地分析民办高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设计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思路,并提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曹美静(2013)借鉴COSO内部控制报告,对某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进行实例运用。王鸿(2014)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带有权重指标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3.基于风险管理的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解慧珉等(2006)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分类,研究其风险和成因,提出建立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以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刘正兵(2013)从财务风险管控的视角来研究民办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应益华等(2013)提出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环境、风险管理、加强民办高校内部监督等方面的相应建议,旨在加强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936年,美国颁布《独立公共会计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最早定义了内部控制。1979年,美国通过《反国外贿赂法》规定内部控制相关条款。198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五家协会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1992年,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提出COSO内部控制框架理论,并于 1994 年底进行了修改。2002年,美国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管理当局必须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2004年,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理论。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于 1995年内部控制指南,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银行组织内部控制框架》,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内部控制研究。

2.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国际上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公元859年在摩洛哥非斯城创建的加鲁因大学。由于国际上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之中,如美国、日本、英国等。这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一般是依据权威的?炔靠刂瓶蚣芴逑道唇?立各自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中。

(三)述评

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政策不及国外历史悠久及规范,虽然,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规范较之企业还要差些。

其次,在学术界理论研究方面,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的研究进展显得相对滞后。而且,内部控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企业等营利组织而言,而针对高校等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尚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与评价体系。

三、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内部控制思想最早诞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经济国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有所差异。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特别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计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取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COSO报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而我国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四、陕西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是会计控制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如对外投资活动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程序不规范,风险较大。二是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的对象和范围不够宽泛。主要涉及的人员是财务工作者,而对校办产业及相关科室管理人员约束很少,过多强调对财政性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忽略创收经费等的内部控制。

(二)预算控制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高校的?A算经历了工作从无到有,从内容不多到面面俱到,但仍存在预算执行效果不力,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缺乏正确、完整的评价。预算约束工作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现象常有发生,对全年业务开支虽有明确控制,但缺乏统筹安排。甚至有些事项只要领导批字就能报销,导致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三)内控人员素质不高

民办高校由于成立的时间较晚,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公办院校或是社会企业退休返聘的,而自身培养起来的中青年干部很少参与到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当中。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力求做到人尽其才,出现了设置职务,然后再依据职务设岗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层干部一大片。因此,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在其进行组织机构设置的时候,应该取决于单位的特点和管理的需求。

(四)监督力度薄弱

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执行和检查多为形式,没有一套健全的会计制度,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执行的好坏缺乏一套制度化的奖惩制度。民办高校虽独立设置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日常经费的审核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均为事后审计,完全失去了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五、完善陕西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策略

(一)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授权批准。近年来,部分民办高校出现重大经济舞弊案件,原因多是授权不当或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的。民办高校更应根据管理、工作和控制的需要进行授权,划分职责范围,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学校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有授权审批的流程和手续,以便明确责任。各种财产物资皆为民办高校的重要教育资源,其管理和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业务能否正常开展。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做好财产物资的收发存工作,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合理有效利用财产物资。

2.风险控制。民办高校处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民办高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筹资风险、合同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对于筹资风险的管理,应对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及资金的用途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控制;对于合同风险,应建立包括财务部门参与、聘请律师参与的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监督及违约时采取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控制程序;对于投资风险,应该做好投资项目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财务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的防范和控制。

(二)强化预算控制管理

1.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1)预算内容是对学校业务活动的目标体现,所有收支均纳入单位统一核算;(2)预算一旦编写,不能随意变更,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之后进行调整,并逐级审批;(3)追踪和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4)预算执行结束,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明确规定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

2.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包括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写、预算的执行、预算的分析和调整及最终的考评,均要体现合理、公开、公平和公正等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保证刚性支出,勤俭节约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采取“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手段,建立动态的预算执行控制管理模式,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控,完善预算管理,合理利用资金,更好地为高校的事业发展服务。

(三)建立高素质的内部控制队伍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如何有效实施,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的规避,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人员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首先,是民办高校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要提高内部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防止和杜绝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同时,民办高校内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且严格遵照内部控制体系执行工作。

(四)加大监控力度

第5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盈余质量

一、引言

2001年全世界都知道了安然公司的名字,知道它并不是因为它是世界500强的巨头,有着惊人的业绩量,而是它的造假让全世界震惊。继安然事件曝光后,一些大公司造假事件陆续曝光,像微软等大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都与内部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或者可以说,公司的一些失败或多或少都与公司的内部控制有关系。失败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的失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市场,影响着投资者。当然我们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进行了有效规范,同时也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可靠性。这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不仅保护了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还提高了上市公司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国内目前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企业价值、股价等的相关性方面比较集中,较少人关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上市公司披露的最新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基础理论,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以使内部控制更加合理。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股票和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000年戴维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让公司有更好的投资决策。原因在于内控信息的披露更让投资者相信本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结构,从而更多的投资于该公司,与此同时,该公司的股票价值也会相应增加。2005年Cha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察觉与其他“干净的”公司相比,那些遵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缺陷的公众公司盈余管理质量更高而投资回报更低。2006年Parveen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并和公司股票价格联系起来,发现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当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的同时也披露相关的改进意见和执行情况时,两者就不一定存在这种关系。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效益之间的关系。2004年Duff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的技术和外部咨询费用的快速增长正是由于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实施,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为了执行404条款的相关规定,选择将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外包出去,或者是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内控相关的软件和系统。2005年Ashbaugh指出那些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的公司一般情况下运作都比较复杂。

2、国内研究综述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和改进措施的分析。2001年李明辉认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对财务报表舞弊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并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交流。2004年张刚和周云鹏认为企业有必要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针对企业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审核报告,这样才能有助于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并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2)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2003年陈关亭、张少华认为,中国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财务报告质量和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的情况都会受到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与否及执行有效与否的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将会逐渐成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核心主题。文章中的问卷调查与分析论证表明,我国须实行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即要求一般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的审核意见。2005年吴蔚认为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不注重实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环境存在着各种缺陷,导致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动机不强,要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必须先完善披露环境。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理念诞生,从面向过去到转向兼顾未来,从重视股价转向兼顾盈余质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在的状况。学者认为,相较于股票价值而言,内部控制的好坏更能准确反映企业资源的价值和环境的变化,提供与经济决策最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披露的完善与否与盈余质量的好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模型设计

本文随机选取了深市主板400家、小板284家和创业板116家共计80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研究,以201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为深交所)颁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为上交所)颁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沪指引)为评价依据,同时参考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

表2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中所用到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据统计,2013年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年度报酬总额的均值7.652574,是2010年的1.09倍,标准差为0.683926,说明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不存在较强的联系。

表3的第二和第三列分别列式了参数估计结果和显著性成效。与本文的假设相背离的是,CFV和REV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均是显著的。具体而言,CFV的估计参数是0.0005,P值为1.0320,拒绝估计值为0的原假设,显著;而同样的,REV的估计参数是-0.1326,P值为0.2028,无法拒绝估计值为0的原假设,不显著。这意味着本文的研究假设没被,即在上市公司当中,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弱显著,内控披露状况对盈余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排除常数项,公司规模是唯一显著的变量,说明公司规模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的扩张将导致盈余质量的增加。

四、研究结论

随着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法规的陆续颁布,我们可以察觉到国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到底对相关利益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且这个作用的效果如何等众多疑问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等信息为研究资料,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它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得越详细的上市公司其盈余质量也会越高。这种内在关系的发现扩大了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内涵,为国家强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与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成立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其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得也不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知识储备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与国外的投资者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投资者比较盲目,没有科学的投资判定标准。本文的实证结果恰恰是给中小投资者一个相对简单的判断依据,帮助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J].审计研究,2008(1).

[2] 杨有红、汪薇:2006年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

[3]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由我国亚细亚失败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9).

[4] 李明辉: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J].审计研究,2001(3).

[5] 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与审核[J].审计研究,2003(6).

[6] 张刚、周云鹏: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分析[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6).

第6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披露

一、引言

2002年7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 USA,以下简称SOX法案)第302节与第404节中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引发了全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关注热潮。受此影响,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也发展迅速。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在2008年6月28日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配套指引由21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上市公司内控缺陷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统计,探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的现状;其次,结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目前内控缺陷认定存在的难点、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在对内控缺陷认定困境进行破解的基础上,重构我国内控缺陷认定的基本框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是否提供了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报告以及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的有用性等方面。Raghunandan和Rama对《财富(fortune)》100强公司年度报告进行考察,发现有80家公司提供了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1]。McMullen、Raghunandan和Rama对2221家公司1993年年度报告进行研究,发现有742家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占所有样本的33.41%。他们还对1989-1993年的4154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平均有26.5%的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而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中,仅有10.5%的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小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与财务报告问题的相关关系更为明确,他们认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部控制报告[2]。国内学者中,刘秋明对2001年核准制下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尽可能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统一,导致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3]。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对我国1147家A股上市公司2001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除4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中国证监会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较为详尽外,其他880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公司的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4]。蔡吉甫以2003年1251家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则明显不足[5]。杨雄胜等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进行研究,通过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同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公司治理在我国仍缺乏应有的认同[6]。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2011年和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基础上进行样本筛选:本文得到样本公司1203家。其中深市398家,沪市805家。另外,本文所需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以及相关数据来自深交所、上交所网址以及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并经过手工整理。相关报告数据统计截止日为2013年6月30日。以此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

本文的统计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的问题进行:(1)上市公司是否单独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2)上市公司是否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鉴证报告?(3)上市公司是否在内控自评报告中披露内控缺陷信息?(4)在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中,是否有公司区分内控缺陷程度,即一般内控缺陷、重要内控缺陷和重大内控缺陷?是否有公司承认其存在重大内控缺陷?内控缺陷上市公司是如何归因的?(5)上市公司披露最多的内控缺陷信息有哪些?

四、总体披露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我们对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调查。我们的研究仅限于年度报告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不涉及配股等情况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截至2012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有2472家。在选取样本时剔除了在2013年退市的白云山A(000522)、*ST炎黄(000805)、*ST创智(000787)三家公司,总分析样本共2469家。考虑到现有的披露过于简单,以及其他的技术性问题,我们没有采取经验研究,而只是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但这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我们在调查中主要研究的问题和分析如下:222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为90.04%;246家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9.96%。在2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2219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有效,占比99.82%;4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无效,占比0.18%。评价结论无效的四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北大荒(600598)、长春经开(600215)、万福生科(300268)、海联讯(300277)。

五、按coso五要素分类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指引规范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但很多细节的问题并没有做规定,如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标准、披露形式、披露的内容等,这就使该项看似强制性披露规定中增加了形式上披露的自由,减少了披露的实质。有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细则,规范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编制、评价和披露。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2年coso五要素的披露较之2011年每项都有较大增长。按披露增加由大致小排列,深市: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沪市:控制活动、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风险评估。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执行,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还在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足。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评价及审计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都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同时又是执行力度最薄弱的一环。其主要原因是内控缺陷的概念界定、分类以及认定标准等方面存在许多争议与困难。对这些难题的破解,首先应从理论层面着手,对两类内控缺陷——财务报告内控缺陷与公司内控缺陷进行明确定义和区分;其次是规范标准选择层面,应确立原则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认定规范;最后是实践操作层面,对三种程度的内控缺陷进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上述研究表明,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我国内控规范应对内控缺陷的认定进行细化。本文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1)采用原则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制定思路,明确内控缺陷的种类,特别是财务报告内控缺陷与公司内控缺陷的区别;(2)明确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以及有效性结论的依据;(3)明确内控缺陷的披露格式,可以采取详细披露和摘要披露两种形式相结合。其中详细披露格式可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的规定,而摘要披露格式,可以考虑设计为客观题形式,如列示出上市公司发生较频繁的内控缺陷种类及其二级具体条目,如内控环境缺陷、控制活动缺陷,让公司以打“√”或“×”来选择是否存在某类缺陷,这样既增加了信息含量,又让公司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Raghunandan,K,and Rama,DVManagementReportsAfterCOSO[J].InternalAuditor, 1994,8:54-59.

[2]McMullen,DA,Raghunandan,Kand Rama,DVInternalControlReports and FinancialReporting Problems[J].AccountingHorizons,1996,14:67-75.

[3]刘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及改进[J].证券市场导报,2002(6):38-43.

[4]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

38-43.

第7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述,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来由与目前商业银行面对的现状,进而从多方面提出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原则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具有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等特性。商业银行是经营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的业务广泛的特殊企业,由于它自身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导致他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也具有相应的特殊形式。商业银行风险产生在财务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资本性风险等。此外还包括银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匮乏,财务管理内部制度设计不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以及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存在不足等多方面的财务风险因素。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不足、建设滞后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程序化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以及资金内控制度等的调整与控制,缺乏有机的结合,影响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同时,财物内控制度存在着控制目标和组织分工体系不明确,业务流程规定不细致,不便于贯彻执行;不利于财物人员对评估出的风险值进行限额管理。此外,由于消费信贷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新业务的出现,会计核算由对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因此造成了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相互抵触。

(二)财物控制风险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决策者有时会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收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因此对经济信息的分析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来进行判断和决策,从而会导致决策失误,给银行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可能会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商业银行往往以存款来判断其业绩,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决策,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三)缺乏完善的财务核算及监督

在财务核算上随意性大,对相关的财经法规以及会计法的法律法规遵行不到位,不能真实的反映资产,有盲目申报的现象。由于对账户管理意识不强,对临时账户监管力度不够,对业务后期工作检查力度不够,制度落实以及实施不到位,不能及时解决与纠正已经发现的问题,对商业银行财务控制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财务控制风险加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与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联系自身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配套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第二,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具有超前性与预见性。超前性表现在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同时也能够符合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预见性则表现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进攻性,而不是依旧将重点放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防御性能上。第三,在改进后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转的期间,商业银行进行不定时的评估,同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判断和察觉,为及时的有效控制制度的设计争取到时间,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够更新内部控制系统。

(二)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改善资本结构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P2P等尖端IT技术正在推动企业进入新的信息化时代、颠覆传统的企业的运营。因而商业银行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创新管理、创新决策。在银行内部建立大数据分析计算平台,利用一些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分析模型,整合客户有效信息,完成对客户运营的分析。科学的财务决策可以为银行规避风险,减少由于信息分析不科学不完善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资金运作水平、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促进银行的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筹资负债规模大,产权比例高,与资本充足率低。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对资本中的负债比例进行调节与控制,达到既能使银行保持一定的资本实力,也能避免对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造成影响。其次也要对资本中负债的期限进行合理的调整,考虑财务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商业银行财务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审计,预防财务风险。首先由于商业银行传统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内审机制不健全,且内部审计手段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外部坏境。因而在改进内部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有效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可以尝试选择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进行专业全面的审计,也可以借此督促内部审计的完善。也可以通过向国外银行学习其财务数据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技术,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的监控银行各项业务、识别风险信号,从而获取风险形成的原由并据此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

四、结语

金融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商业银行已经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经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就应该理性的分析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与财务风险发生的原由,从而分析寻找有效的措施应对目前的问题,将财务风险降到最小,获得利益最大化,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作者:李美善 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6).

[2]张心泓.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J].财务与管理,2013(07).

[3]冉苒.企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2008.

第8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进程正逐步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员工在管理上的规范意识得到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冯浩、胡书君(2009)通过对长航集团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实践中存在员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程度低、实际执行力差、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等问题,指出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国资委(2008)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内部控制环境失效,表现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缺失,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落后;内部审计功能弱化,尤其对管理审计介入深度不够;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与国外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比例占绝对优势的国有股东对董事会监督不到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责不明确。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形成。2008年5月财政部联合其他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钟纾纾(2008)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将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五个一级指标,且每个一级指标均按20%作为权重,略显不妥;王留根(2009)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构建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但各级指标只解释了含义,并未确定具体权重,因而不利于计算得分,无法量化,操作性欠佳;阮班鹰等(2010)构建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定性评价指标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反映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四类财务指标,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合理的权重文中并未给出。此外,李军训、陈静(2010)针对上市公司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一级指标,下设24个二级指标,并使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内部控制整体得分进行等级评定;梁素萍(2010)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对象,采取综合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包括总体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指标的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内部环境占30%、风险评估占25%,控制活动占20%,信息与沟通占15%,内部监督占10%。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针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国有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运营与管理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应有更多的担当,相应的内部控制也更应加强,因此,构建适用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具有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属于涉及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在指标选择、层次分解、权重确定和数据处理方面都应该使用科学的方法,评价指标应具有客观性,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准确的描述、分析和评价,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二)系统性 各层次指标在相互独立的前提下,达到整体融合,全面反映,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各层次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每个层次应该包括哪些指标,各个具体指标应该落在哪个层次,都要有一个确切的定位;二是各层次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各层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形成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实现总体功能和目标。

(三)适应性 适应性原则应从两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在指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国别差异和文化差异,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国外的标准;二是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特征,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在产权结构以及应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征,所以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时应更多地考虑是否与其地位和作用相称,在指标设计上体现出国有企业的特征。

(四)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在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时,一方面应注意前瞻性,使得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拓展性,在未来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进行适时调整;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可操作性,尽量选择那些数据获得较为容易的指标,以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五)可比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使得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企业之间均可以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指标的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体现指标体系的实用性。此外,根据指标体系的计算得分,能够体现被评价企业哪些方面的内部控制已经得到良好的执行,哪些方面的内部控制还执行的不够,为被评价企业提供改进方向和优化路径,从而体现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

第9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普通中学;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展现出了中学教育在我国具有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普通中学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投入,保障不断加快普通中学发展步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普通中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至于中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一、我国普通中学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学校领导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学校领导内部控制意识最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高效性,即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和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普通中学领导尚未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首先是普通中学领导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基本了解,以至于难以充分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其次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薄弱,部分普通中学虽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却不能够严格的执行,导致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最后是缺乏健全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导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无人负责监管,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地落实。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对普通中学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内部控制制度而言,其执行力度与人力资源管理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国普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成熟,首先,目前,我国普通中学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导致其模式不能够满足现行普通中学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其次,普通中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业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团队的凝聚力,进而,不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再次,尚未建立起教职工绩效考评制度,导致教职工不能够按照自身的业绩和成果进行获得应有的薪酬和荣誉,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最后是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尚不能够起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3.内部控制活动规范和执行不力

普通中学为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引入内部控制活动,目前,内部控制活动已经贯穿到学校的各项事物中,但其内部控制活动的规范和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普通中学只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尚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是普通中学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没有全面贯穿到普通中学的各项活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整体系统,不利于提高普通中学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控制效力,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给予普通中学内部控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我国普通中学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

1.不断提高相关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管理者综合素质在普通中学的内部控制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现行普通中学内部控制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誉,在工作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清醒,坚决抵制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使其自身能够形成做事认真、严谨的良好风格;其次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管理知识,专业管理知识是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这就需要中学定期的给予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使其能够及时的接受到国外先进经验和知识,确保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性和准确性。

2.不断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部分,并且,在普通中学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普通中学应不断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应从六个方面做起,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健全财产清查制度、加强信息化技术控制、建立授权审批控制、建立会计系统控制以及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防范机制,使其能够实现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防范作用;另外,不断加强普通中学会计队伍建设,定期的给予相关会计人员进行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培训,切实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普通中学会计管理团队,进一步确保普通中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控制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加强普通中学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充分调动和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每一位教职职工实行绩效考核,并且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奖罚,切实不断提高普通中学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其次是建立绩效考核反馈体系,为普通中学教职工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构建良好的平台,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知识技术水平的不足与优势,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自身能力不断提升,有助于日后在自我岗位上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三、重点加强内部、外部监督的作用

内部控制要切实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不仅要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更要确保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这无疑需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实行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效率和效果,以促进中学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地运行。为此,要发挥内外监督的双重作用:

1.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

中学内部的监督部门主要有纪检、内部审计部门、职代会,一般是合属办公,很少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内部控制监控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审计人员是内部控制研究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也是该理论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如何加强中学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以从如下方面下功夫:加强机构建设,增添人力。在学校组织机构中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明确其重要地位,并配置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避免不相容岗位的设立,实现真正的职务分离,同时也要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悟守独立性和客观性,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能力。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健全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制度,监控专项教育资金、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加强外部监督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由学校管理当局为实现各种各样的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学校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制定和执行负责。但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获益者,学校管理当局不情愿制定和执行限制自身权利、约束自身行为的政策制度,即使出台了相关制度,也可能不够具体,可能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者很容易被学校当局超越限制。因此,内部控制对管理当局自身的舞弊还难以切实防止,这是内部控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必须有外部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来巩固这道屏障。

中学的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行业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部门的监督),其中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督对学校起规范制约的作用,而社会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通过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可以发挥一定的建议作用。

需要加强中学外部监督力量,除了主管部门、教育系统、税务部门的监督之外,更要加强外部审计的作用。国家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专门负责教育系统的审计工作,设立审计部门的花费大大少于通过审计而节约的资金。

同时,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的作用,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加强外部因素对中学内部控制的影响,使各级领导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服从于外在压力的,外在压力越大,内在动力越大,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越好。所以,学校的内部控制应与外部监督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借助外部监督的专业力量推进内部控制。我国的“会计法”、“审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预算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中学必须遵守的法律责任,而各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也应该注意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督促中学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论

九年义务教育政策颁布之后,我国普通中学的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普通中学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新时期之下,各普通中学迫切需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执行体系。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现阶段,我国普通中学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即学校领导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内部控制活动规范和执行不力等,为此,本文以普通中学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三点可行性建议,即不断提高相关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内部会计制度以及建立内部控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实现我国普通中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浅谈如何加强中小学校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0(33).

[2]吴桂海.浅析中小学校内部会计控制[J].教育财会研究,2011(02).

[3]李莉颖.浅谈如何加强公立中学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1(0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