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活动是教学之精髓,这是因为它在师生相互交流、彼此协商的学习方式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门交际语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注重课文朗读
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十分重要。课文朗读就是一个最方便、最简单的途径之一,它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流。缺乏正确的语音、语调、连续、停顿、连读等良好习惯,会制约他们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同时一旦失败,就会抑制他们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口头交际中,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和纠正方法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出错是难免的,教室就是实验室,是出错的地方,是学习的地方,要给他们自由,而且他们可以跌倒而不受任何责备。
2.营造英语氛围,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影响学生课堂口头表达的因素大致分为四种,即语言焦虑、个体差异、教学环境和目标语知识。在弥漫着英语气息的环境中,学生就能消除恐惧感和羞涩感,克服心理障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了信息,增进了了解,交流了感情,口语能力就能得到响应的锻炼。听力与口语要相互配合,创造情境,由易及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加强语感,达到准确和流利。
教师必须合理科学地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采取英文原版影片的欣赏、英语角、外籍专家讲座等多种英语活动,可以避免学生一下课就完全脱离英语。使用多媒体是为了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用英语思考,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课外自学创新
1.课外自学创新能力的内容
(1) 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
(2) 能独立根据读音规则拼写单词和朗读文章。
(3) 能独立通过视听手段学习新的英语知识。
(4) 能独立使用工具书和多媒体设备学习英语。
(5) 能独立阅读相当水平的课外读物和英文报刊杂志。
(6) 能独立应对实地口语交流,如前台、餐厅、客房等服务中,能用简单的英语与外国顾客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选择合适的课外听说教材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适当布置课外听说材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到地道的美国发音,同时也能看到英语语言在美国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收看电视或听完广播后用英语复述、讲故事概要、谈心得体会,从而给学生创造手、脑、眼、耳、嘴并用的机会,增强语感,养成听说英语的习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每学期可开展多姿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和各类比赛,如English Party、唱英语歌、讲英语故事、模拟英语电影片段、师生联演英语话剧、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英语短剧、情景对话表演、英文歌曲卡拉OK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其情境的设计要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如角色表演法、小组讨论法、演讲会、口语竞赛、讲故事、做值日报告等。在这些活动中,给每个学生都分配了一定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一定的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想象、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
4.实地模拟教学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核心就是教师要放弃权威思想,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最大时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三者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将图、声、文字材料融在一起,又能虚拟现实和创设虚幻的情境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我们知道,主动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时候,首先必须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和新颖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感受性和新颖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进而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抽象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而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又能将图、声、文、视频组合创造的情境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为学生巧置疑问,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技术支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必须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情境的创设,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作用是要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它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它没有特定的思维材料和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和方法,但对思维的方向性做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所有的创新过程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进行发散思维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预留更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不同思维方向的途径下,来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得出不同的结果,并比较这些不同的结果。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又称聚合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聚合思维同发散思维一样,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基本思维。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思维形式,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同等重要。三者之间只有思维元素、思维加工方法、用于思维的工作记忆和思维加工机制有所不同,而没有高低层次之分。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之间应当结合而不应割裂和对立。这三者总是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在实际思维的过程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思维的训练。
摘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现代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思维教学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独特性,有着特殊的育人优势,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体育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主流,去积极革新,而教师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发现、研究、探索”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和习惯,改变教师的角色,跟上课改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教师。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才会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不仅要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并且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生“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外在培养和内在转化,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实践互动过程中完善个性的发展,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于身心,才能完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本身具有的丰富想象力、独特的智力思维和情感活动都被完全压抑了,学生被动的接授,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是传统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失职。新的模式在注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后,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解除学习束缚,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激活与培养需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的民主氛围。传统教育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放开思想去“违背”教师,只有逆来顺受地被动接受,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所以教师的学生观,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绝对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同时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能力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方式对学生产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减去了思想上的压力,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自己发挥去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学生在这种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和意识就会完全被激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维
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刺激物”,它能控制和支配学生的兴趣、情趣、意志和学习的实效。不同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情境,轻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情景,易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课和其它课不同,它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如果环境一成不变,学生势必产生低落情绪,必然影响到课的质量,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为学生精心设计活动场地、创设学习情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有的教师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激情高昂、思维活跃,有的教师却使学生感到情绪低落、单调乏味。前者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把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发展。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也可用语言、音乐、录像、直观教具、学具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情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觉就好象在农村的田野里,跨越田埂、小沟、水塘、篱笆,在自然场景中练习,培养学生的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教学生感觉最枯燥的广播操时,改变了传统的四列横队,采用同心圆式场地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维。
五、通过动作模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模仿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甚多,在模仿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认识首先是从具体的、感性的直观感觉开始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使学生利用感官(视觉、听觉等)和经验,对动作获得鲜明的印象,激起学生模仿的愿望,结合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的模仿练习,能提高掌握动作速度。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去发现问题、创出新动作或新方法。
六、设置问题教学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途径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学习、应用商业模式已成了一种风尚。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来说,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经过什么过程,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
一、商业模式创新途经的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会因创新者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们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
(一)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Osterwalder (2004)认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分三个步骤:一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显化;二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对商业创意进行整合。
Shelton等(2005) 把商业模式的创新阐述为一个从创意开始,以获取价值为结束的过程,包括:创新观点的产生、原型、试验、观点选择以及获取价值。这个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与之对应的工具、系统化的管理、战略思考与企业高层的领导。
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从整体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对企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已有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
(二)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作为全球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研究的领先学者,Amit和Zott (2009)认为商业模式这个活动系统的设计者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设计组成因素;另一方面是设计主题,这部分描述了商业模式活动系统价值创造的源泉。
Sven C Voelpelete通过分析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个交互动态的商业模式再造的系统框架。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考虑持续变化的环境因素,帮助企业保持并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
李东(2008)对33 家国内外的典型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广阔草原型、带状森林型、山丘森林型和簇状丛林型等四种商业生态系统类型。
从国内外的整理的研究来看,从系统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文献还较为少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价值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进入新世纪,Timmers的价值链创新思路被大量应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Gordijn ( 2001)基于价值链创新和商业网创新等理论方法,在e-value参考模型中把创新因素定义为价值活动、价值端口和价值界面三个元素,认为某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分析可以从这些价值元素的解构着手。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
国内学者高闯和关鑫(2006)运用价值链创新理论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解释,认为企业商业模式是通过对企业全部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选择,并对某些核心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然后再重新排列、优化整合而成的 [6]。
价值链视角的研究较为新颖和独特,且对企业来说更为实用,但研究者并未提出价值链视角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法,这是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战略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早在2000年,Wolfle将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方法引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作为分析外部环境和组织现状的工具,认为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与战略有着类似的功能。
Mitchell 等( 2003)认为那些最成功的公司就是那些能够将持续、有效的战略和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在一起作为发展基础的公司,并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程度的不同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商业模式提高和替代。
Markides 等学者(2004)认为,同一公司针对同一市场可以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称为双商业模式,并列举了以此获得成功的公司,包括新加坡航空公司、IBM 等。
战略视角的研究者们有的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类型,有的提出战略规划步骤,但是没有说明怎么具体实施这些步骤,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同视角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未来研究展望
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今后可在以下几方面深化相关研究:
1、注重系统视角和价值链视角的研究,将会对企业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2、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法的研究。现有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大部分都是总体意义上概括,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却很少,缺乏可操作性。
3、注重创新方法的实用性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框架或方法探讨层面上,缺乏实践应用方面的论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欧阳峰,赵红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2-16.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方法;创新;财税管理
创新,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词儿,而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有的属性。因为有了创造意识,我们才能从蛮荒野人进化到现在这样的科技社会;因为有了创新意识,我们才能谈及发展;因为有了创新意识,我们才能飞出地球探索太空。创新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本要求,没有了创新,人类将会失去未来。在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型人才,都需要对现有的系统与架构进行创新、再开发。在财税管理中,关于统计学,统计方法的创新和改进能够明显地提升统计的效率和成果,不断地研发出更科学的统计方法是统计学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代的统计学比刚提出概念时又进步了许多,所以应用在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在人们每天的生活中也能用到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统计学中,也有对预测的准确度提高的研究,在这种计算层面上,创新性显得极为重要。目前的大多数理论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统计学作用的要求,一步步通过创新思维找到新的方式方法,将会使统计学应用到更多更广泛的领域里去。创新型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统计学科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尽早接触到创新理念,在研究中践行创新行为,逐步产生创新意识,以应对新的时代要求。
统计学中,有一个非比寻常的应用方向,就是预测未来。当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统计学中的预测一般都是根据之前的长期数据和一些统计学的指标,来预测之后某一事件可能会有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能将预测的准确度提高至更小,那统计学的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从统计学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提高效率也是我们研究的一大方向。在提高预测准确率方面,现有的方法还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大量的研究下,创造性地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是有必要进行统计方法改进与创新的又一原因。
统计学是一门非常耗费心神的学科,这一点从许多研究统计学,或者在国家统计部门工作的公务人员身上可以看到。统计学具有四大特征三大职能,是一门对于国家国情调查非常重要的学科。不过,在我国,统计学还不能算是一门强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统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略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繁杂、分支很多的学科,因为统计的多样性,统计可以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统计方法、统计需要也为培养创新型的统计人才带来了难度。我们想要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来打破进步的瓶颈,与其说如何教育出一批创新型人才,不如说如何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需要的是信马由缰地驰骋,希望我们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独立思考、认真研究、懂得钻研问题的统计学学者。
在统计学中,是存在很多的学科交叉的方面的,所以这也对于培养一些创新性的统计学人才提高了难度。一个优质的统计学人才应该学贯古今,通晓自然与社科,统计作为一个由数据因素说话的学科,掌握大量的数据,懂得从哪些原因来收集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繁杂、分支很多的学科,因为统计的广泛多样性,统计可以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求学者发现普通事物背后不平凡的意义,想来工作任务也是很艰难的。
不过,系统地认识和系统地分析数据复杂性增加了统计学中分析思考的新途径。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学科整合潮流的兴起,统计研究一直延伸到许多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开始探索新的数据的统计方法。对于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融会贯通,利用其他学科的创新思维来引导自己的工作方向。许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行列,创新思维人才层出不穷,创新的产品与概念也是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学习或者借鉴这些行业的成功范例,把外在的东西消化,成为自己的思想,然后运用到统计方法的改进与创新中去。
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普及率将打开新的应用的统计数据领域的视野。模糊理论和突变理论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理念,为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发展。统计数据的一些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统计的发展和他们的互动将成为统计发展的趋势。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引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图论,混沌理论,模糊理论等方法和理论。在多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取长补短,向多学科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再加工,创造出自己的一套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这也是一种思维和方法上的创新。
统计学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统计是一门高瞻远瞩的学科,总是站在大的角度、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创新创造可能会改变整个统计学科的研究面貌,是一件重要而必要的事情。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统计数据的潜在功能的不断提高,使得统计学的一些创新性研究和改进的途径将被进一步挖掘。
结束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财税管理在现代商业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而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普及率将打开新的应用的统计数据领域,在财税管理方面将有这十分深远的意义。另外,统计学不仅仅是计算一些数学上的值,而是有着更广泛更新颖的用途,能够通过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去预测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所以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极其重要。而找到这样的研究方法需要创新性的理论提出,这就需要研究统计的研究员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从已有的条件中发现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儿背后的重要意义,从而开拓出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助力统计学中的研究方法更上一层楼,也能使统计学科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戴世光.积极发展科学的统计学,为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J].中国统计,1979(1).
[2] 曾五一.关于经济统计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11).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内涵 实施途径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社会发展已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本世纪初“创新”这一概念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即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育创新能力。
教师不应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学侧重于传授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虽然传授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技能,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协作精神、责任感、耐心、毅力等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实施的途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中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技能,积极推行教育创新,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不是独立的一种教育,也不是在现有教育之外附加的新措施,而是存在于素质教育之中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一要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借助于创新教育。其二要明确创新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创新的综合素质上,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志向,掌握创新的技能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和精神。其三要避免两种倾向,即没有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实质,而过于强调创新教育,单纯为追求创新而创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避免认为创新教育对学生来讲是高难度的课题,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只能回到应试教育,营造创新教育的思想氛围,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于环境条件之外而存在。
要搞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创新性的复杂劳动。创新教育操作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必须改革。因此必须树立教育大视野,对现行教育教学观念、课程教材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教育评价模式等进行根本改造。实现教育的新生,培养一流创新人才需要创新的校园环境,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当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素养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的学校生活环境。要有保障学生个性特长自由发展的教学机制和条件,给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给定的教学条件下让学生被动发展,还是在可选择的教学条件下让学生主动发展呢?这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实现创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学校提供了学生可以选择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确立。从某种意义讲,没有选择教育,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言。既然学生的发展是充满差异的,创新性人才是不拘一格的,就不能让学生按一种速度、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和管理模式,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允许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科目,允许和鼓励学生在达到学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地发展个性和特长。
参考文献:
[1]张恩栋,王冰,邹伟等.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74,(4):125.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01.160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国家赋予其的光荣任务和重大使命,也是我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必然要求。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学生的思维定为一种模式,使学生一劳永逸的获得一套对特定的职位或行业有用的知识和技术,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精神,使高校极度缺乏创新教育。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要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之路,从中探寻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科技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科教兴国,对于促进学生个人面向社会工作岗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武装大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去设计和研究科技创新课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谋求发展的内在要求。
1 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就要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为核心,要求社会各界、高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树立创新能力培养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原则出发。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拓展课程设置与多学科共同发展,改革教学方法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实践教学与建立实践平台、建立高效的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等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对策。有机地整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各要素,使各要素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实现创新目标而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拼搏进取,不怕挑战,敢于奉献的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是创造发明的前提。要创新,就要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着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培育创造精神就是培育顽强的创造动机,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培育顽强的创造意志,以及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
1.2 开发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培养创新素质必须强化自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自学能力,还要敢于冲破思维定式,勇于竞争与自我否定,使创新者不断获得新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经验,因此,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长期培养、教育、积累的结果。
1.3 运用创新技法
创新技法是创造学家从大量成功的创新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创新的方法、经验和技巧,是深化认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有利于创新能力开发的主要方法是:①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是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精神和掌握创新能力方法的教育。②训练创新能力性思维。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创新能力性思维训练,是创新能力开发的重要方法。③加强创新能力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主动学习并熟练运用各种创新能力技法,比如“头脑风暴法”、“灵感法”、“逆向思维法”等。
2 构建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构建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技术型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了在应用型技术型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促进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及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目标得以实现,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2.1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将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构建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还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引导,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尝试,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丰富多样化是满足各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建立教育培养体系的基础,是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实际培养措施,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具有综合性、灵活性,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重视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坚持通才教育的方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课程内容,构架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丰富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能根据时展、学科新动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开阔视野和思维,在交流中提高创新能力水平。
2.3 创新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信息化创新与变革的大数据时代,学习和教授的内容及方式都在发生显著改变。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积极运用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调节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使教学设施更具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手段,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不再依赖于教经验,而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数据,更能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窘况,实现由知识培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2.4 构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训练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外或课余,开展多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应用实践活动,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与社会企业联合,建立符合专业发展的定制培养模式和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体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构建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2.5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提倡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就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制定全面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手段,在评价中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保证在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办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发明创造,并投入创新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予以奖励,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让大学生有成就感和认同感,充分体现出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3 结 论
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时展的需要。应用型技术型高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人面向社会工作岗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进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美玲,孙志会,金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
[2]周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中学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而笔者在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后发现,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
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与观念落后上。从学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到学生本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表现为在中学培养目标、学生观等方面,与教育创新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有些是相背离的。
2、教育途径单一
从教育途径方面来说,只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又只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极不重视。目前中学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从学生出勤到教师讲授严格把关,而其他途径则流于形式,既无任务,也无要求,中学没有有意识地开辟更多的教育途径来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
3、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是否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形成学生综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然而,“单纯应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升学竞争要考的学科,忽视非考学科,尤其忽视劳动、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只重视学科教学,忽视课外活动。
4、教育方法呆板
教育方法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影响中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最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上只重讲授法,轻讨论法、谈话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极易在中学生心目中形成教学等同于讲授的错误印象,以致会影响中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而且单一的讲授法,学生没有太多参与学习与活动的机会,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学生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
5、教学过程失衡
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与此相应,中学重视教师的教法,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实,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教学中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内容的结论,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只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背答案与结果,不愿也不会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此以往就会剥夺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权利和机会,扼杀学生创新的天性。
以上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若干问题。此外,中学教育管理、中学校园文化环境以及中学教师素质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的问题。这种现状必将阻碍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改革。
二、中学教育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改革措施
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导致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中学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针对中学教育现状,中学教育创新应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方面。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
培养创新素质首先是观念创新。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1)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当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是就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言的,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也即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所以,教育改革、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着眼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诸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超脱陈旧学习方法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取得成绩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等、让学生能学会转变为会学,促使新世纪教育质量观落到实处。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突破口
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坏境和氛围主要包括家庭、校园、社会三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家庭环境
在培养创新素质的实施过程,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幼儿园,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素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2)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培养创新素质、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二是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保证,是创新素质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三是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新素质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
(3)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环境
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
宏观上,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建立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
微观上,社会是学习创新的大课堂,陶行知说过:“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
3.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
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是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群体)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4、建立崇尚创新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保障
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接受的评价有密切关系。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质量的评价必须创新。
(1)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念
“接受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所要求的评价观念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利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只看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的分数。
(2)制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根据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制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卡或成绩单。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档案卡,凡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显示的都应记录在案,我们应当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以多种方式的激励,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努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机制。
(3)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升学的制度
关键词:建筑设计 创新方法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076-01
为了保证社会不断的进步,民族不断的强盛,人类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创新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万古常新的命题。在建筑行业中,创新是建筑行业中不断发展的源泉,建筑设计的创新必须坚持建筑设计绿色思维;推广数字技术;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从而达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们的要求。
1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
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分为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思维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和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1)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是建筑学专业本身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专业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专业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研究科技类、环境类以及意象类等一些基础方面的建筑设计研究方法。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是根据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环境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式创新方法和建筑环境式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建筑科技而达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科技类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结构式创新方法、设备技术方法以及材料技术方法等。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结构技术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材料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运用材料技术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设备技术式创新方法主要是在建筑科技中对设备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
(2)逻辑思维型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主要是指经过分析比较之后进行判断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逻辑思维法又可以分为联想式思维方法。从某一个事物联想到建筑设计创新一些方面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可以说是瞬间想到的便会解决的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逻辑思维方法的特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思维逻辑建筑方法分为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以及归纳—演绎式的方法。
(3)交叉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可以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类创新方法,这两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类创新方法是与建筑设计和社会科学进行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可以从社会学式、策划学或者心理学进行研究[2]。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是建筑设计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自然科学类创新方法主要有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仿生学式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2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选择阶段;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创新客体进行考察。在准备阶段涉及到可能性空间的概念,可能性空间的概念主要是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可能性空间主要是有食物的本身所确定的,并且对于建筑设计来讲,这种可能性空间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它的创造性可能是由于创新客体本身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客体本身这些方面的集中,从而形成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的空间,而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并不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所以在建筑物进行施工之前,应该进行研究讨论建筑设计的创新客体能不能满足在创新的条件和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条件或者要求,说明建筑设计的创新不够成立,并且建筑设计的创新条件和要求也会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选择阶段。
如果我们得知,建筑设计创新的客体具有创新的可能性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在选择阶段一定是成功的,在偶然的情况下或者无意识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满足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这也体现选择的有效性,在选择阶段,有效性目标主要是涉及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建筑设计的选择阶段为最后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明确了主体方向。选择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种创新角度选择相应创新方法。
(3)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运用的控制以求达到成功的成果。实施阶段就是为了进行控制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沿着创新方法自身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成功,在实施阶段采取有效而主动的控制方法,是为了能够让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率达到更高。目前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控制有很多的方面,并且需要这方面共同作用:首先,创新方法的过程控制一定是在满足创新方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下进行的。因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多面性,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出发方面。
并且根据创新过程的出发点不同从而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专业型、思维型、交叉性等[4]。并且,随着创新过程的不断深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也会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引进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规律,所以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根据目标不断对这些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取舍,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我们前进的方向。最后实现了目标的建筑设计创新也就达到了我们对创新过程的控制,完成最后方法的实施。
3 总结与展望
创新是时代精神,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才能更大的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让中国建筑设计水平赶上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但设计创新在不断训练创新思维和进行创新实践,还应该结合基本国情,融合传统文化,而且这也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的努力,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符合中国人审美眼光的优秀设计作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筑设计的创新,建筑设计的创新将为我国建筑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将会设计出更多的崭新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郑斯理,姜则昊.关于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分析[S].城市建设,2010(15):350.
[2] 裴勇泽.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S].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