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实践课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本文研究是教育实习期间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问题。文章从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准备、如何上好一堂优质课、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四个方面做了论述,希望能够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教育实习 教学能力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体育教育实习也不例外。大学所学知识将在实习期间面临实践的考验。在这期间,体育专业学生将直接针对中学体育教学,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通过体育教育实习,能更直接的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一、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准备
(一)编写教案。在实习期间,编写教案一要认真,二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客观实际。认真编写教案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虽然体育实习生经过在校的学习,演练,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但是还缺少对体育教学的感性认识,还缺乏驾驭体育课堂的能力。所以体育实习生要过好教学关,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编写教案是课前做好准备的重要体现。对于体育实习生,应该高标难,严要求,使体育实习生认真写好教案。第二,教案编写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实践课前,要经过当地指导老师的修改及批准。教案的编写及既要符合当地实际,又要大胆创新。因此,在编写教案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体育水平状况,导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等等,都要很好的进行交流。
(二)课前教具场地的准备。在实践课前,要依照教案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要的教具,以及场地的如何分配规划。这也是实施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场地的使用,一般都提倡“一种设计,多种功能”。场地的设计要配合课的组织。以便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在实习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来掌握场地的设计能力。
二、如何上好一堂优质课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要求体育实习生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要使体育实习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育实习生就要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情况。实践证明,体育实习生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的越清楚,体育教学任务的制订,运动负荷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越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在组织教学上,从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的角度出发,根据各种教材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的方法,特别是注重采用游戏竞赛,循环等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练,变成主动的练从而保证课堂的质量。
(二)“精讲”与“多练”。所谓“精讲”是指教师在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在课堂的组织上要尽量的少花时间,提高效果。而“多练”指的是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课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要做到“精讲”“多练”首先,体育实习生课前备课要细心,对学生情况要了解清楚;对教材的性质,作用,特点要熟悉;对采用的教法措施,安全教育,思想个性的培养要吃深吃透;对学校的场地器材要做好准备等。其次,体育实习生课中实施要有信心,根据备课方案,大胆实施在全面实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三)调控体育课的节奏。体育课的节奏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气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身心负荷,最终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调控体体育课的节奏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以及场地器材情况合理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组织措施,保护与帮助,休息这五种教学活动的时间,步骤,方法等各项内容。2.如果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大出入可灵活的通过改变组织教法,改变练习条件.改变练习的组合,顺序等方式及时调整体育课的节奏,使体育课的节奏朝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理
突发事件,是体育老师最为担心,亦是最关注的问题。在许多以往发生的事情中,经验告诉我们,突发事件难以避免,但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有效的处理非常重要。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一定要注重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更要慎重对待这一问题。在实习期间,多多与导师接触,了解以往的教学情况,分析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好提前的防范准备;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体育
平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并学习掌握相关对策。通过多方面的考虑与准备,能尽力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与处理能力。
四、理论课的教学能力
(一)课件的制作: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硬件设施的也大大的改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逐渐的普及。因此,在实习期间,体育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在高校所学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去。大胆的实施理论课的教育。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严格考虑时间上的安排,内容上的充足,学生的兴趣,动画的形象,以及符合教学任务、具备教学创新特点。
(二)如何消除紧张:在实施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紧张的情绪并不是凭空而来。主要的原因有:对课的内容不是很熟悉,多媒体运用不熟练,不够自信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做好以下的准备:1.详细阅读课的内容,自己要理解透彻。2.在课的内容上要严格控制好讲的时间。3.对多媒体各项操作要多多演练并掌握。4.课前模拟上几次,熟悉过程,提高自信。
(三)如何提高质量:体育理论课与实践课一样,都要发挥学生主体。在课的内容上不用要求太多,教学方法新颖,教师话语要通俗易懂,要激发学生兴趣,保证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时刻关注学生举动,懂得随机应变。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教学任务要求的知识,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敏,徐微.体育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报.2003.3.
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如何准确地预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就成了一个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工作中往往难以掌握好。对这个实际上是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并想就此与同仁商榷。
多年来,笔者通过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公开课以及在平时课堂的认真总结,使得体育课安排合理,学生上课积极性高,效果显著。课的密度可分为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组织措施、观察与帮助等。中学体育课一般为45分钟,课间各项活动占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比例,但从体育教学过程特点和任务出发,学生的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活动应占主要成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合理运用时间,力求用最少时间进行组织教学。
科学预计一堂课的练习密集程度是一项较复杂、较细致的工作,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准确地预计一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就必须在上课前先解决与此项工作有关的一些问题。
首先,了解情况。教师在上课前,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学生情况,这是准确预计课的练习密度一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另外,同时还要了解上课的班级教学内容和所需的场地、器材等情况,以及体育课前后课程的性质及其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合理的练习密度,提高预计课堂练习密度的准确性。
其次,钻研教材。这是教师上课准备工作的基本环节。钻研具体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意义,分析教材的特点,再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注意前后课教材之间的联系和本次课不同教材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教学任务、内容、要求、步骤、教学条件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组织教法等措施。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和潜力,提高课的组织水平。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做到讲课精练、突出重点、示范正确,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并力求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科学地安排课的密度,讲究实效。
再次,教师要有第一手教材。教师设制教学练习密度时要根据自己所定的组织教法,针对每项具体教法,逐个亲自体验。同时记下时间,结合对象特点和场地器材条件,决定每项活动的练习次数。数值的取得,可以将一次练习时间乘以该项器材总的练习次数,就能得出该项器材的练习时间,最后将全部练习时间相加除总时间,所得的商就是该次课的练习密度。
最后,对课堂预计练习密度要把握尺度。凡是课中有目的性的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均应作为练习时间,而组织实施所用的时间不应计算在内。在多种教材内容中,凡是在课中有目的地用于学习、复习、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强健身体的时间,均看作练习时间。
关键词:校本篮球课程;体育课;兴趣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意义重大。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场地、师资等特点,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在全校普及,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来进行篮球教学。研究表明,校本篮球课程对促进体育课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篮球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颇多益处。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集体性等特点。在小学中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学对发展学生的速度、弹跳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因篮球课的开设对篮球充满兴趣,继而将这种稳定持久而积极的心理倾向长期保持且融于体育课中。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特尔斐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其中采用的问卷分别是:(1)关于体育课调查问卷;(2)关于篮球课调查问卷;(3)关于体育课和篮球课的调查问卷。三张问卷的重测信度R分别为:0.81,0.79和0.84。三张问卷发放人数都为116人,回收率分别为95.61%,97.37%和100%。
三、结果与分析
1.篮球课对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意义
本次研究前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从所得的数据分析:通过篮球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在没有接触篮球之前对篮球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占52.25%,对篮球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为47.75%,而当学生们上了一段时间的篮球课后,有75.68%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篮球课培养了自己的篮球兴趣。经过篮球课教学之后,学生对篮球非常感兴趣的有55%,一般感兴趣的有34%,总的感兴趣比例达到89%。从两张图表来看,上篮球课之前和之后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有着相当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篮球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2.篮球课对促进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意义
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通过实践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调查显示,在每周三节体育课中利用一节课来上篮球课,篮球课的开设不但没有影响到体育课,反而对体育课的上课效果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绝大多数的学生(75.23%)都认为通过上篮球课促进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又有72.48%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篮球课使自己更喜欢上体育课了。篮球作为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践中表明,如果学生上好篮球课后,到上下一节体育课时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更高,从而使他们在较少课时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尽管,将体育课的一部分课时用于上校本篮球课,但事实上篮球课的开设对体育课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学生对增加篮球课和体育课课时有着强烈的渴望。84.40%的学生希望一个星期多上一些篮球课和体育课。由此可见,篮球课和体育课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3.篮球课和体育课对培养学生意志、情感的意义
调查表明,篮球课和体育课之间存在着兴趣的迁移关系。除此之外,它们对学生意志、情感的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锻炼的各种收获中,学生认为体育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占有36.41%,这或许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但在各种收获比例中依然占首位,可见,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从篮球课开设后,分别有76.15%和73.39%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使自己获得了快乐轻松的感觉和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篮球课的开设使体育课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体育课也更感兴趣。这也证明了两者的兴趣迁移关系,同时又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校本篮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调查研究得出,篮球课对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课兴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篮球课的开设使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增进了他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对篮球课和体育课的认识也是非常有见地的,他们认识到了二者对其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篮球课和体育课给他们带来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筛选型课程”到“普及型课程”[J].教育参与,1997(6).
[2]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68-469.
[关键词] 快乐游戏 素质 体质 趣味性 体育教学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人在精神上得到欢娱,能满足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另外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趣味性、健身性和竞赛性。在体育教学理论中,一直有“游戏教学法”的内容,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也有“游戏”的教程。掌握和运用游戏,是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就应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都积极性。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体育游戏在体育活动综合性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做为一名体育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最终也选择了体育游戏。
根据体育游戏的特点制定了课题计划提纲:
1.带领学生练习一些常见的游戏,等学生都学会后,再进行深入学习,将这些常见的游戏拓展,与教学内容相互渗透。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涉及不同的游戏,观察学生通过游戏练习对所学的内容达到复习以及巩固程度的多少
3.告知学生上课的内容,令学生分小组自己组织游戏,游戏中要运用本课的内容为主要练习方式。
4.小结研究结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等。
一、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实践中通过游戏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主要通过走、跑、跳、投、支撑、搬运等准备动作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结合各种游戏培养学生各种身体活动的能力,可使他们学习和巩固已学会的技能、技巧,达到锻炼的目的。如在游戏中“接力赛跑”,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弯道跑和接力跑中传接棒的技术。在体育游戏中,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如服从游戏规则,有利于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分组游戏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体育游戏有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任何意志行为或动作都是从生理水平变为心理水平。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他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
二、游戏在每节课不同部分的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优秀教材和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通过游戏的比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竞赛意识以及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应变能力。因此,体育游戏教材和内容有着其他体育教材所不具备的特点。事实上,体育游戏教材和内容对人们有着各种能力培养和发展的综合作用。
1.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一节课的装备部分是整堂课的开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准备活动部分运用游戏,可以轻松地让学生从学习文化课的气氛中走出来。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作准备。同时,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我选择了一些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奋性的游戏,并注意强调游戏的规则和方法,使学生从静止的状态逐渐地过渡到兴奋状态。比如球类教学中可运用“人手一球”,“报数传球”游戏,通过不同方式的传接球,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活动肢体,快速有序地参加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了各器官的懒性,使机体尽快处于工作状态,达到了准备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
2.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基本部分中的运用
基本部分是整堂课的重头戏。教师要传授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都会安排在基本部分。因此,一堂体育课的质量如何,主要还是取决于基本部分的安排是否能被学生接受,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基本教学中,可以选择创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跑。在实际操作上枯燥、艰苦,对体能、技术要求过高。学生不乐于参与到此类练习当中去,怕苦、怕累,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得不到保证,逐渐失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就在游戏上下功夫。在游戏中有各种圆形跑、背人接力、跳绳接力、球门接力、穿越障碍物游戏等。又如课的基础部分内容是“篮球行进间投篮”。在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单调、乏味。在大部分同学已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下。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行进间投篮接力赛。根据学生的技术高低,人数情况,把学生分成力量相等的若干组。一组学生分两组分别站在端线两侧。一名学生运球至篮下进行投篮,未投中继续投篮,投中后运球给另一侧同学进行接力。虽然这只是一般的竞赛游戏,但是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基本活动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在教学中都有丰富的游戏内容可以选择,创编。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灵活运用。关键在于把一些基本技术创编到生动活泼的游戏中,使其具有游戏的特点。
3.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的运用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排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排球运动的喜爱也随之剧增。在学校中,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的推行,软式排球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实施了学分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修一部分课程进行主动学习、锻炼提供了自由空间,也为教师能更好地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发挥自身专长提供了时空条件,软式排球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热门和课余活动受欢迎的健身与娱乐方式之一。
民办高校体育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在普通高校中属于特殊的群体。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特色和品牌的建设有利,对于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开设好体育项目,建设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团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动认知教育,选择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从体育课余训练、体育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对民办高校打造特色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进行论证,无论是运动队队员,还是体育课学生,民办高校都有其特点,课余训练应解决好运动队三个突出问题,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大学体育目标与学生、社会体育需求指向相结合的方针,并切合自身特点,切合本校实际出发,搞好民办高校特色体育工作。
软式排球
软式排球的定义。软式排球是一种手感柔软又有一定弹性,使用中无伤害,能够用于练习和比赛的排球,它适用于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各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娱乐健身和竞技比赛。软式排球运动是指用软排球有组织的进行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它包括各种竞技活动,如家庭制、三人制、四人制、六人制、混合制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包括青少年学习硬式排球知识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练习,还包括大众娱乐、游戏、健身等内容。总之,它是融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
软式排球的特点。软式排球由柔软的橡胶制成,球的重量在210g左右,周长66cm,在活动时,可采用排球技术和多样化击球动作,它由“软排游戏”和“软排竞赛”两大类组成。其特点有三:因其球体柔软、重量轻、气压小,所以不会挫伤手指,有安全感:击出的球飞行速度较皮制排球慢,因此不易落地,玩起来趣味性强:软式排球规则以及场地都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开展软式排球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和技能的约束,人人都可以参与,既可丰富健身的方法,又可扩大排球项目的体育人口。
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特点的对比。软式排球比硬式排球在群体活动中有更大的可接受性和娱乐性。软式排球由于球体大、重量轻,故飞行速度慢,比赛中来回球的次数多、中断少、练习密度大,容易被初学者掌握。有娱乐性、观赏性强的特点。软式排球较硬式排球有操作技术的难易程度低和掌握程度高的特点。软式排球较硬式排球容易掌握,具体表现在初学容易,初步触球就有较多的传垫球次数,一经学习,掌握程度明显加快,参与比赛来回球增多,这一点为软式排球在群体活动中的推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习软式排球对掌握硬式排球无负面影响,两者技术有较好的兼容性。两者虽球体不同,但大部分技术大致相同,软式排球对硬式排球技术掌握无负作用。可通过软式排球运动来激发培养女生对排球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学习硬式排球,从而克服硬式排球对初学者不利影响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软式排球适用于初学者,专业排球都运用硬式排球,因为它速度更快,技术要求也更高,更有观赏性。
选修课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四部结构
体育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四部结构”就是把体育课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它是五十年代我国体育工作者在借鉴前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即“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其机能活动能力总是从相对较底的水平逐步提高到较高水平,然后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最后逐渐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部结构”逐渐成为每一堂体育课都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得“四部结构”这一理论的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
人体从事心率在100次/分以下,肢体在正常活动范围内的运动时,机体器官、系统不需要逐渐动员便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根据这一理论推论,在类似广播操、篮球原地的传接球和投篮、太极拳等内容的课上,如果再以慢跑、徒手操为主要内容的准备活动,就对整堂课的教学毫无意义。
体育课教学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动态工作系统。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接应遵循各个目标体系的自身规律来规划课的结构。单纯地把课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无疑在形式上限定了体育课教学多功能作用的发挥,阻碍着体育课教学多目标的实现。
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理论课、实践课、医疗保健等诸多科目的出现,使得体育课教学呈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不同,其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如果无视这些特点而硬套“四部结构”,不仅从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中也显得牵强。
由于“四部结构”理论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在“机能变化规律”思维定势的影响下,使得这一模式一成不变地控制着体育课教学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单调而又稳固的状态,但其在当今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日渐单一,只能把这种结构模式当作体育课结构体系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从体育课教学内容、目标的多样化这个基本点出发,本着更好地完成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进行课堂结构的设计,选择最好的控制形式:
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技术课,应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可将课的结构设计为:
建立动作表象部分;学习模仿部分;练习矫正部分;
巩固提高强化部分;检查评定部分。
以掌握完整技术为目标的技术课,可按照“四部结构”进行设计。
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个性心理为主的课,可将课的结构设计为:
情感诱导部分;练习娱乐部分;个性发展部分。
以培养学生顽强品质为目标的课可将课的结构设计为:
心理诱导暗示部分;预练习部分;
克服困难与情感体验部分;心理、生理调节部分
激励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
关键词:体育教学;技术教学;理论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认为技术是必要的,只要技术教给学生了就意味着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就符合了《体育与健康》要求“健康第一”的思想,其实这样恰恰违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育实践为体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反过来体育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体育实践、服务于体育实践,为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应与社会主体紧密联系的要求。理论缺乏时而久之,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也就只是技术的载体罢了。所以,在体育教学当中需要注意对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新课标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中很多旧观念制约着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新《大纲》不相适应。要想使学校体育向纵深发展,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转变旧思想和旧观念。
1.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
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单纯的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内容,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体育教学的内容覆盖着体质、生理、心理、道德、人口、经济、哲学、美学、健康等学科。
(1)技术技能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内容以田径、体操和三大球为主,学习时不分性别、年龄、体质状况、技术基础全班统一,忽视了学生个人的特点,兴趣和各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习。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体质等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解决了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难题。
(2)理论教学内容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理论课的教学。现代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增加理论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学生通过对营养与健康、养生与保健的学习,增强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传统项目史、奥运渊源等体育史的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更强烈;通过动作技术原理、项目规则的学习,促进体育实践教学的效果。
2.体育教学组织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忽视教学的效果,重视教学的过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步曲是多年的教学组织模式。“铁”的纪律,整齐的队形是课堂组织好的典范,学生在这种“死”教学环境条件下心理处于压抑状态,他们只能机械地从事与自己毫无兴趣的活动,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呆板是学生爱体育却害怕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体育课成了学生的一种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现代体育教学的组织必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快乐的教学氛围。从知、情、意、行入手,重过程的参与、重个性的解放,重师生关系的和谐、重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3.体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关心教什么、不关心怎么教,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们认为“严师出高徒”,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出轨”行为严厉批评,甚至体罚,这样加深了学生的消极情绪,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提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中技术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教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重点应指导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让他们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比划、边练习。使学生对体育实践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体育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图示有完整动作图、分解动作图、辅助练习图、练习方法图、游戏方法图、战术配合图及卫生保健知识图等。它们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有效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看懂体育教学资料中的插图和与图示的内容动作顺序、动作路线及技术要求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教会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看懂武术动作路线图和篮球战术图表等,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有一定量的体育知识素养。
2.针对体育课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体育课通常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而从体育课的特点和课时分布来看,大部分为实践课。从教学内容来分可分为:新授课和复习综合课。总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类型的课型,而不同类型的课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以课的类型为依据,才能做到有效指导。在新授课中教师的“教”的比重稍大于学生的“学”,在综合复习课时则要更注重学生的“学”,此时学生的“学”法将形成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新授课学习时,在泛化和分化阶段,教师利用一定条件,对某些错误动作加以限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动作学习的泛化和分化阶段,教师自身要加强正确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示范,并利用一定量的辅助手段进行学法指导,促使学生正确学会动作。在复习综合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示范和点拨法,引导学生“学”法的迁移和运用,促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对高中女生体育课而言,选项教学时数比重已大大增加,选择的项目又以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为主,如再不注意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她们的力量、耐力等体能将仍难以改观。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课课练的功能、内容、形式、组织和实施注意事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高中女生体育课的体能锻炼实效,从而提高她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关于课课练概念、功能的分析
1.课课练的概念
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是中、老年体育教师十分熟悉的专用名词,20世纪80年代初在体育教学中曾风行一时,后来却逐渐淡出体育教学。但是,关于体育课“课课练”的概念,至今未见权威定义。
在百度搜“课课练”词条搜索中,其描述为“指由学校任课教师合作编写的针对学生现学书本的每一章内容的练习题。”又说“课课练字面的意思是每节课上完后练习”。十分明显,这些描述或定义都是针对文化知识学科而言的。
在网上看到,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插花小学的吕朝远老师认为:“课课练”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我觉得这种说法基本上体现了体育课上课课练的属性。
根据体育课堂课课练的目的和特点,我认为“课课练是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题教材完成后进行的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以简单易行、形式多样,时间短、效率高为特点的身体练习形式。”
2.课课练的功能
体育课上的课课练,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要功能,其中又可分为体能强化和补充的功能。如主教材单杠一脚蹬地翻身上,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的屈臂引体力量很差,课课练就可以安排斜身引体、哑铃弯举等内容,对上肢力量进行强化。如主教材是垫上运动的肩肘倒立,课课练就安排跑或跳,既是身体运动部位的调节,又是运动强度、密度的补充。
发展体能并不是课课练唯一的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技能学习的需要,在课课练中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助练习,来强化某一个技术动作或环节,从而有利于动作的掌握、巩固和提高。
如在横箱屈腿腾越教学阶段,可以安排全体学生一起进行俯撑蹬地屈腿收腹成蹲撑的练习,同时可起到增强力量与巩固屈腿提臀动作的作用。又如在课课练中安排3人一组、2人搬1人的搬运练习,既发展了力量,又加强了同伴间的合作互助,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关于课课练的实践
在一年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主教材的特点,练习密度、强度及学生练习的实际状况,差不多每堂课都安排了课课练,学生对这种简单易行的身体练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1.科学分类,不断丰富课课练的内容
(1)课课练的分类
何谓分类,即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划分、归并,使事物的排列更加有序,更有规律。课课练作为身体练习的手段,内容很多,找出规律,进行分类,有助于体育教师的选择使用。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观察学习,我认为课课练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体能分类,可分为力量练习、速度练习、反应练习、柔韧练习、心肺耐力练习、灵敏练习、综合练习等;按锻炼身体部位分类,可分为上肢练习、下肢练习、躯干(腹部、背部、腰部)练习等;按练习形式分类,可分为游戏、竞赛、循环练习等;按学练方式可分为指定练习、选择性练习、创意练习、个人练习、团队合作练习等。还可以有其他分类的方法,如徒手练习、器械练习等。
因为各种分类是相互交错和补充的,所以应以一种分类为主,配合其他分类,这样的分类方法更具合理性。在体育教学中,以体能为主分类来安排课课练最科学,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适合高中女生课课练的内容
课课练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实践前先归纳了下面一些练习。针对高中女生力量差的特点,在本课题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力量类的练习,进行实验。
力量类
上肢:(徒手)俯撑留时、推小车、俯卧撑、仰撑行走等。
(器械)双杠支撑(留时、移重心、移行)、双杠挂腿支撑臂屈伸、各种举哑铃、单杠仰卧悬垂屈伸臂、拉橡皮带等。
下肢:(徒手)矮子步、蛙跳、单足跳、跨步跳、弓箭步跳、纵跳等。
(器械)连续跳越一定高度的橡筋、连续跳上跳箱或台阶、负重下蹲起等。
躯干:(徒手)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俯卧抬上体等。
(器械)仰卧起坐同时掷实心球、各种持实心球传递、双脚夹球收腹举腿前抛等。
速度类(徒手)各种短距离快速跑、折回跑、高抬腿跑等。
(器械)短时间快速跳绳等。
耐力类(徒手)各种定时跑、定距跑、往返跑、超越跑等。
(器械)较长时间的跳长绳、跳短绳等。
灵敏类(徒手)跳格、听(看)信号反应练习等。
(器械)各种花色跳绳、双杠追拍游戏、“抢球搬运”游戏等。
柔韧类
上肢:(徒手)压肩、拉肩等。
(器械)手握体操棒(绳)转肩等
下肢:跪坐压踝、站立屈膝高抬抱一腿、各种压(踢)腿等。
躯干:双人坐位体前屈、坐地跨栏步攻栏、“桥”、分腿坐地上体侧压(转)等。
综合类 涉及几种体能的练习、游戏、竞赛等。
2.巧妙组织,逐步完善课课练的形式
每一节体育课的课课练一般仅5、6分钟的时间,如何用足、用好这宝贵的时间,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增加练习密度与采用多种形式两个方面着手。
(1)合理组织,增加练习密度
多采用全班学生同时进行的练习,如地上俯撑留时、立卧撑等。运用体育器材的练习,要充分用足器材,如双杠支撑留时,一副杠子可同时5~6人练习。用跳长绳发展心肺耐力的课课练,增加绕标志物跑动,使等待跳绳的时间缩短,增加了密度。
当器材少,又不能多人同时在同一器材练习时,可采用与其他练习轮换、循环的组织方法,来保证较高的密度。如2个小组4副单杠练习仰卧悬垂(1人搬腿),另2小组用4张垫子进行仰卧起坐(1人按脚)练习,完成一次自动交换。
体育课上,组织合理的课课练,每位学生练习时间可达3分钟,即增加基本练习密度约10%,增加全课练习密度约7%,大大提高了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身体发展的实效得到了保证。
(2)形式多样,提高学生兴趣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能起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率的作用。在课上,我经常采用的形式有:
指标任务式。即教师确定练习内容后,提出一个次数(时间)指标,让学生在规定时间(距离)内完成的形式。这种形式大多以学生个人练习呈现。如1分钟跳短绳,不少于140个。
游戏比赛式。即教师将练习设计为游戏或比赛的形式,使学生的练习更积极、更有趣。游戏比赛根据不同内容特点,可以个人之间,也可小组之间进行。如蛙跳练习,两人比赛,设一起点,1人跳5次,在最后落地点作一记号;另1人从记号处反方向跳5次,看是否超过原起点,超过为胜,可3局2胜。
循环练习式。教师设置4~5个练习点,每个点安排1个,可4~6人同时进行简单的练习内容,每人必须每个点完成两次规定的次数(时间),顺序由学生自选。
3.坚持实践,充分体现课课练的作用
经过一年的课课练教学实践,我校高中女生的锻炼积极性提高,体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力量素质,在课课练实施后,有明显好转。下面从单杠斜身引体、单杠屈臂留时和俯卧撑三个项目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
(1)实践前后女生单杠屈臂留时测试成绩对比
从单杠屈臂留时统计看出,课课练实践前后高二女生P≤0.05,有显著差异,高三女生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说明实践对单杠屈臂留时锻炼收到一定效果。
(2)实践前后女生单杠斜身引体测试成绩对比
实践前后女生单杠斜身引体的成绩统计看,两个年级的P值均≤0.01,说明都有十分显著的提高。
(3)实践前后女生俯卧撑测试成绩对比
实践前后女生俯卧撑的成绩统计看,两个年级的P值均≤0.01,说明都有十分显著的提高。大部分女同学表示,除了这一年在课课练时进行俯卧撑练习外,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提高的幅度特别显著。
三、实施课课练的注意事项
1.组织要严密有序
“课课练”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怎样安排练习位置和练习顺序,如何分组,提什么要求,调动队伍与器材取用怎样才能不浪费时间等等,课前都要备好课,作好预案。有分组或遇到选择性练习时,课前还要做好小干部的工作,使时间充分用在课课练的练习上。
2.内容形式要多变
“课课练”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内容的练习,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密度大,学生也容易感到疲劳。除了向学生讲清楚练习对身体发展的意义外,经常变换练习内容,丰富练习的形式,能使学生提高课课练的兴趣。特别是同伴、小组之间的对抗、比赛,可以将原来较为枯燥的练习变成受学生欢迎的内容。
3.要求应个别对待
“课课练”中的练习次数、持续的时间,有时是练习的内容与方法,一定不能统一要求。教师应该提供多个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指导学生选择,从而使“课课练”取得良好效果。对某些基础差又锻炼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关心,与她们一起练习,并及时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形成自觉积极参与“课课练”的良好氛围。
4.要留有放松时间
“课课练”都在基本教材教学之后、课的结束部分前进行,时间紧是一大特点。教师对练习内容的多少,组次与持续时间的掌控要考虑周密,要将整理放松的时间预留出来,决不能在“课课练”刚结束后就急匆匆地下课,否则不利于身心的调整与放松。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课课练”内容丰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体育课上采用体能分类更为合理,更具可操作性。便于在根据基本教材的不同体能、身体部位、密度和强度选择相应的课课练内容。
(2)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学生对“课课练”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体育课上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得到改善。
(3)学生掌握了多种发展体能的方法,锻炼身体的能力有所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可增加6%~7%,学生的体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建议
(1)需要改变体育课上体能练习的教学内容名称不规范的现状,建议将课内不足8分钟的以发展体能为主的练习统一称为“课课练”。
(2)“课课练”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新发展,尤其是课课练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创新。建议发动有经验的教师,将课课练内容、形式汇编成册,便于推广并规范教学,使“课课练”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3)为了让“课课练”这种简单易行、实效性强的发展身体的形式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在练习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建议在一个阶段内,将“课课练”作为体育评优课、研讨课、知识课的规定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键:归去来兮 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一、小新闻
体育课开始,教师选择与体育课内容有关,比较典型、具体、生动的小新闻进行教学,这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一堂以投掷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了情境教学形式,把学生带入到备战奥运的运动场上,每位学生都是参加奥运会的国家队选手。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跃跃欲试。同学们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肩负重任的运动员,有的同学争着说:“我们要当冠军,为国争光。”又例如,在进行耐久跑教材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乏味和畏难情绪,我们就结合教材特点,给学生讲述“马家军”连连打破世界女子长跑纪录的故事,讲述她们如何进行刻苦训练的故事,使学生对她们崇拜、羡慕不已,从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地锻炼,更好地掌握耐久跑的技术、技能。这就可称之为“本心乐为”吧!*
二、小游戏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开展愉快教育,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安排“快快集合”游戏,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在课的基本部分,安排“迎面接力”、“鲤鱼跳龙门”、“支援前线”等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把单调枯躁的练习动作变得生动活泼。同时又发展了学生奔跑、跳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学生在欢乐的笑声中完成了大运动量的活动。在课的结束部分,我们则安排一些“快找伙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等游戏,使学生的肌肉、关节得到放松,恢复体力,调节心理,让学生体会运动后的舒适感觉,以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结束一节课的学习。
三、小图片
图片具有逼真、形象、美观、新颖等特点,是体育教学中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向学生出示精美的小图片,便会极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经历欣赏羡幕--向往--渴望实践的过程,此时,再加上教师精练生动地讲解,优美准确地示范,恰当地点拨,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教师所教的动作。例如,我们在教“快速跑”时,为了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摆臂”动作,就将正确摆臂动作的小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结合图片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快速摆臂动作。又如投掷的“挥臂过肩”动作,单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出示分解动作的图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努力实践,达到了以愉快的心境学习、锻炼的目的。
四、小舞蹈
简单、轻快的小舞蹈,能使学生心情愉快,调整、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从而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在一节紧张而强度又大的体育课中,如果穿插几个优美的小舞蹈,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心境中锻炼身体,受到和谐美的教育。例如,在一节以跳短绳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上,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了“韵律绳操”、“铃儿响叮当”、“丰收之歌”等小舞蹈,在另一节以耐久跑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中,我们穿插了“嘟嘟迪斯科”、“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在以投掷轻物为主要内容的课上,我们则安排的是“拍皮球”、“小燕子”等小舞蹈,这些大都是我们自己创编的小舞蹈,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身体锻炼,变“要我炼”为“我要炼”。”
五、小竞赛
竞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竞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例如,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进行队列练习时,教会学生一段口诀,师:“比比哪组走得好?”生答:“我们小组走得好,谁也不乱跑。
”师:“比比哪组走得齐?”生答:“我们小组走得齐,谁也不乱挤。”教师及时对走得好、走得齐的小组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另外,在体育课准备活动慢跑时,我们也让小队长领着进行,组长负责带领大家喊口令,教师巡回表扬口令宏亮、队伍整齐的小队,被表扬的小队更加兴高采烈,没有表扬到的小队也不甘示弱,整节课上学生们情绪饱满,兴致特高。
六、小奖励
为了鼓励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我们在教中除及时鼓励表扬认真锻炼、遵守纪律的同学外,还设立了几个奖项:
1.拼搏奖。
2.体育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