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正确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铁路客运培训现状现行铁路客运职工培训有三种形式:一是新入路职工的岗前教育;二是职工培训基地举办的客运人员岗位周期培训;三是客运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技术培训。岗前学历培训以铁路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岗位周期培训与技术业务培训以规章、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客运组织等为主,这些培训虽然有效提高了客运职工的作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没有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与在培训中没有融入心理学特别是旅客运输心理学有很大关系。
1.2铁路客运培训存在的问题
1.2.1对旅客运输心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铁路企业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理念,对岗位作业标准要求很高,许多管理者把安全生产、完成任务作为全部工作内容,忽视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缺失对职工和旅客心理需求的正确认识和研究。
1.2.2岗位培训内容缺乏心理学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必须牢固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这就要求客运职工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培训中缺乏提高以上能力所必需的心理学培训,目前的岗位培训与心理学培训存在脱节现象。
1.2.3心理服务不到位,遇突发事件无法正确处理。现职的客运职工大多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够换位思考,灵活改变服务方式,也不能妥善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自身先惊慌失措,往往不能冷静应对,造成紧张局面等等,这些均易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影响路风建设。
1.2.4客运职工自身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客运职工因为自身的工作环境、文化基础等原因自我修养的条件不充分,又未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自身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表现为工作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状态和长久的工作兴趣。
2旅客运输心理学融入客运培训的对策措施
2.1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职工认识加强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目的是使职工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客运职工对工作的兴趣,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服务旅客和职工的心理开展,才能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旅客运输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加强服务理念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探索服务规律。
2.2开设服务心理课程,提高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培训模式,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培训内容、方法应做针对性选择。复退军人岗前学历教育中可增加旅客运输心理学课程,让新入路的职工系统地学习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基础浅议客运培训中旅客运输心理学的应用张炜(太原铁路局职工培训基地)知识,重点在于培训职工掌握正确分析旅客心理的方法和自我情绪的控制方法,使职工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为精神文明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用良好的心理修养适应客运服务工作的要求。这需要得到铁路主管部门与主办院校的支持。岗位周期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可以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教育中穿插旅客旅行心理、心理服务技能等关于旅客心理学的内容。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乐心理学;教育;研究
声乐教育被视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大项。在声乐教育体系中,各学院都自成一派,教师成员也非常复杂,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声乐系统教育是现今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声乐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的心理成分,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帮助艺术者们提升自身声乐学习的水平。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从尊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寻找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学习者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声乐心理学的含义
所谓声乐心理学,其实就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声乐心理学重在研究声乐系统中的心理构成因素,例如,在某场声乐演奏活动中,演唱者在演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动作、情感、思维、感官等,都可以作为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此外,声乐演唱者在从事声乐演唱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性心理,也应该被做为研究的重要成分。声乐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就是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声乐心理学的出现,不仅给长期从事声乐活动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指导,更为奋斗在声乐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育者们,提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看到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帮助受教育者们在自身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密不可分
声乐表演是依靠人体腹腔、口、舌等器官发声,并运用气息产生音调上的高低、音频上的变化,进而产生优美的音乐,从此种视角可以将声乐艺术视为物理活动。然而,声乐活动是受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变化而影响的,演唱者的情绪一旦发生了变化,也会让音乐发生变化,而且,演唱者的感官、动作以及想象等都会影响演唱者的演唱,从这一角度来看,声乐艺术也应该是受人的心理活动而影响的。随着应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声乐演唱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艺术活动中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二)声乐教育系统中对声乐心理学的重视
随着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地的教育系统中也逐渐开始增设这门课程,让学习者从心理层面了解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先从心理活动中树立对正确认识,进而建立身体对音乐上的感官、记忆、想象的能动作用,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于声乐艺术生理和心理上的相互促进机制,帮助自己提高声乐艺术的能力。
(三)声乐心理学对于后续声乐人才建设的意义重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简言之,学习声乐的人,不仅要懂表演声乐,还应该明白创新和延续。因此,要从学习者的基本诉求出发,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对声乐学习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声乐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声乐教育离不开好的引导者,因此,有一个好的声乐教师非常重要。在声乐教育活动中,必须要重视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应该要加强声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声乐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声乐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要明确自己的情感发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清楚自身的能力,只有对自身有把握后,教师才能将自身丰富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应用在声乐表演和教育教学中。其实,对于声乐教育事业,教师还应该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声乐教师应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声乐艺术的传播者,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教师以慈母之心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成长。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安排教学活动
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安排声乐教学活动。新时代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他们要求的课堂模式往往要求更生动活泼。声乐课堂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意见征集、面对面沟通、投票等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还应该多重视学生的课上行为,观察学生的情绪、感官等,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应该进行重复教学和练习。例如:在花腔女高音的教学中,花腔女高音有着如百灵鸟一般轻巧灵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然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花腔女高音的音区跨度大,旋律也是跌宕起伏,初学者极不容易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从气息、跳音等技巧方面掌握演唱的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学习,让他们尽快掌握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三)声乐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育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性别、智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吸收的成果不一,声乐教学尤是如此。即使是同一腔调,同样都是女同学,但由于声音的音区不一样,学生演唱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声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差异化教育。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智力上的差异。智力差异存在于各种心理差异中,与实际教育最密切联系的就是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老师教的声乐技巧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而有的学生往往要教师重复好几遍才能理解,其训练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加强学前和学后的训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应适当增加他们学习上的难度,让他们了解更多的风格,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学习质量。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上的差异。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是学生对个体认知的重要内容,男学生和女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能力、表现能力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重大的差异,而社会文化对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同样拉大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性别之间的差异,适应男女性别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并帮助学生摆脱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进一步帮助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对未来做出进一步规划。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格因素差异,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认知能力,如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人人格差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多了解声乐中的知识,让他们保持学习声乐的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在声乐学习中的热情。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自制力和意志力,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退却、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超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充分应对声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四)营造轻松愉悦的声乐课堂环境
融洽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够让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在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用教育新理念对现有课堂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在讲授声乐技巧的过程中,应尽量运用活泼的语气为学生讲授声乐知识,用感染力强、征服力强的音乐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让学生担当课堂中的主要角色,激发他们在声乐学生中的创造性,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教学中的各项技能,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再次,声乐教学也应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课堂环境,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在我的课堂中,我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设身处地,了解声乐的背景和内涵,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声乐的各项技能。
(五)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完善的课堂教育离不开课堂评价,声乐课堂亦是如此。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系统。一方面,教师应建立课堂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对声乐教学课程安排、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同时也应对学生在声乐课堂中的表现活动进行点评,对特别突出的学生还应进行私下沟通交流,帮助学生知不足,补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分,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促进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在进行高声区的教学活动后,我曾经制作了一批评分表,先是进行自我评分,回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自身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学生听课时的反应等,每一个细节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进行了反思。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给自己写“小纸条”,鼓励他们把自己听课的感受写给我,或者有不懂得问题,也让他们课下找我沟通、学习。学习声乐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结语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声乐教育看做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一件优雅的事情。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秉承为学生服务这一鉴定的信念,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打交道,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我,认可我。做好这一切的工作后,我又主动与学生交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在课堂中还会进行角色表演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情感,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心理素养,带动他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最后,我还建立了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让自己和学生在沟通中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作者:刘新义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晶.浅谈声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
[2]王南竹.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研究[J].民族音乐,2011,02.
[3]林颖.谁能创造奇迹?——声乐教学圈里的那点事[J].内蒙古艺术,2011,01.
[4]张震.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5]于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9.
[6]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08.
[7]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教学软件 界面设计 应用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扩展创造了条件。而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而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线性模式,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这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知觉、注意、记忆等方面分析其在在教育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状况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以其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的影响,当前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
近几年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这些理论对于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是学习者与课间交互的窗口,学习者通过界面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进行控制。而认知心理学把人类认识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类比研究,根据计算机加工操作信息的精确度和速度,对人类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的阶段性、信息转换方式、信息流等特性进行推论研究。所以多媒体教学信息的结构与组织形式必须具备和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特点。
二、知觉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人们觉察一个物体比较容易,那么要确认这个物体就要困难得多,需要加工时间也较长。
1.知觉加工――自上而下
学习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对学习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信息的表征形式要选取恰当的模式,以利于学生自上而下的加工。例如,一堂数学课,在讲授乘方的概念和运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在界面上直接呈现乘方的相关知识,简单地口述乘方和乘法运算的关系。但对于那些未学过乘方运算的学生来讲,直接地呈现该知识则阻碍学生的信息接受和加工,所以在呈现模式的选择上要利于知觉加工的模式。
2.知觉加工――自下而上
知觉不仅依赖于感知的主体,还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所以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例如当界面向学习者呈现一个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诸字母的各个特性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学习者会将这些信息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一些字母,字母再被进一步加工而形成单词,这一过程说明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低水平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在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上,要做到系统化、合理地安排知识点之间的排列顺序,使前面学习的知识能为后面知识的学
习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
三、记忆在教学软件界面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1.短时记忆的应用
组块是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的记忆单位。学生在感知信息时,总是把当前呈现的信息内容划分为适合自己记忆的组块。组块的方法可以是空间分组、时间分段或根据有关概念进行语义分类。因此教学媒体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特征分析推测出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并据此对欲将呈现的媒体内容预先进行组块设计,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所谓有限性,即指人在感知事物时瞬间有效地感知,并能对其进行加工的对象是有限的。大量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证明,人类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同样的知识内容只要改变组块的形式,就有可能大大扩充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这样,通过组块重组,就把原来超出短时记忆容量导致很难记忆的问题,变成很容易记忆的问题。
2.长时记忆的应用
强化复述、分类归纳是引导学生记忆的策略。我们知道,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但要使记忆长久保持,就要多次复述和对信息加工,使之保持较长时间,然后输入长时记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就是我们强化复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可将信息反复不断地呈现给学生,实现强化复述、积极引导学生记忆的功能。这样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在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增加了学生识记和提取此信息的线索。例如:在“四结合”识字进行中,学生利用认知码输入汉字,必须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字形、笔顺和间架结构等,否则计算机就不能按照他们的意愿输出相应的汉字。有的学生因对汉字掌握不准确误编码,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片空白,常常是急得满头大汗。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了错误的原因,经过改正,对该汉字便产生了牢固的记忆。实践表明,通过学习认知码,请计算机当先生,对于培养学生分类为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记忆保持规律的适用
同时,记忆规律表明:材料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首先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感知信息的深加工过程。多媒体教学信息的设计应根据这一特点,拟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要求,在编排内容时可将重点内容放在开始的位置,教学辅助内容、过渡性内容置于中间位置;也可以直接给出目标要求,使学生明了教学的目的;每一次教学结束之前,将本次教学呈现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之,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安排对媒体教学软件界面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各媒体要素的特性,遵循认知心理原则,运用各种视听媒体元素,构建学习者能迅速沉浸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界面软件设计成败的关键。以此为导向和出发点,教学软件设计的多数问题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彭聃龄等,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3]周守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心理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05,(2).
[4]刘亚平,郝谦.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课件制作[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4.
[5]程素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系,2002,(5):14-15.
[6]廖树山.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44-145.
[7]微小彤.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4,4(13).
[8]邱文祥,詹惠茵.网络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总(236).
[9]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01.7总(174).
[10]李康,梁斌,蔡兴勇等.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2-23.
[11]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翻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12]Jeanne Ellis Ormrod著.彭运石,彭舜译.教育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青少年 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它是一种多维的综合心理素质。在青少年人群中,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采用何种有效的调节和应对策略来对付已发生的挫折,采取何种正确的行为方式来处理难以解决的挫折等方面。综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表明,挫折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应对挫折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适应、情绪反应和心理健康,培养青少年抗挫折能力非常必要。
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表现出其独特的潜力,它与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相互结合,势必为青少年挫折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度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的目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一致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兼顾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应融洽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者塞里格曼(Seligman)等学者认为,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从调动青少年学生自身积极资源的维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构筑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维护系统,使学生在面对挫折情境时能够动用自身拥有的积极策略和资源,积极地认识挫折,有效地应对挫折,消除产生心理压力的隐患,达到抗挫折的目标。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注重积极预防为主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防患于未然。这种积极预防理念下构筑起的抗挫折能力,是个体维护健康和消除挫折的有效手段。
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面对挫折、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积极心态观的人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总能勇敢面对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克服,在需要获得帮助时候,有充分的自信能获得朋友、亲人、同事甚至社会的帮助。因此,通过训练,发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积极的挫折应对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应对挫折策略的生成,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供有效的支撑。积极心理学为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即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类自身,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更有效地应对挫折和更幸福健康地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培养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预防挫折产生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理念,有效地预防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各项塑造能力,而不是当挫折产生时依靠外在的力量进行修补。它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各类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乐观主义、诚实、毅力、勇气、关注未来、。预防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并专注于身处挫折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单纯的关注个体身体的缺陷、弱点不会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的。由此可见,我们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应把关注点放在处于心理挫折中的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的挖掘。
(二)引导青少年科学地认识挫折
全面科学地认识挫折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重要前提。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缠绵难愈,部分患者产生了严重的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心理因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有效的药物治疗配合必要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或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
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多数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需居家调养。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历多方治疗,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一知半解,凭借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点名要药或私自停用、加用药物。道听途说的偏方、秘方,背着医生偷偷试用,过分的迷信广告宣传,多药杂用。还有人片面地认为价格昂贵的药就是好药,治疗效果就好,滥用补药、贵药忽略了对症下药。这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方案的科学性,不同的药或同一种药,对不同的患者有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劝说患者坚持合理的药物治疗,耐心讲解错误用药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决患者的思想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保持皮肤清洁,适当护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②让患者认识到适当的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是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需要;③指导患者正确测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④指导患者正确测量血压,并控制在正常范围;⑤以无菌技术正确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准确用药剂量,了解所使用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强度及高峰期;⑥让患者及家属知道潜在低血糖的表现,如头痛、烦躁不安、多汗、脉细数、语言不清等。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及饼干等食物,以备及时食用。如低血糖反应在家中发作,家人要立即给患者服糖水、果汁等食物,如不见好转,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⑦鼓励患者坚持定期来医院检查,咨询。因老年患者抵抗力低,并发症多且不易控制,所以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通过心理护理,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对病情变化进行自我监测,自测血糖、尿糖、血压等,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治疗,持之以恒,从而使血糖逐渐有效地控制,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加强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解除精神痛苦,改善提高其生活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参考文献
[1] 何建谋.心身护理对老年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关系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27-28.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设计艺术教学 改革研究
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
就教育当前的状况来说,设计艺术教育理论支撑点的运用,更多的还处在感性阶段。尽管我们一直把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态设计要素对人心理及生理的影响程度、视觉感受都视为需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价值层面,但完善的科学理论的缺乏与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现状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思维模式,由具象感受思维变成抽象感受思维而已,这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很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得出理性的分析结果。
由此,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匮乏,导致培养人才的设计能力体现诸多不足。设计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及教育教学中的引进,在全国本科院校开设仅是这几年的事情。但部分授课方式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和衔接,往往割裂了设计学科的有机综合性。即便是开始了此课程的教育体系,其内容也是比较理论化,与实际的设计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由于高校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对象设计心理学知识的匮乏,导致培养对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出诸多不足。其设计作品按照自认为合理的去做。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没有从用户实际的心理感受与使用出发作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是不符合实际应用的。
2.介入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是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
设计艺术已经进入知觉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时代。人本主义的设计宗旨是满足使用对象的细微情感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设计心理学正是从人本主义设计的角度把人内心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性梳理,并将相关原理应用到当代设计艺术中,为其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改革核心是把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和艺术设计的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针对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特点,把握设计者、设计受众的心理反应,将其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运用于设计艺术教育中,从而培养出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人才。对于设计艺术教学来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各种需要解决的心理学问题。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设计艺术教育,我们不仅能教会培养对象理解设计艺术,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培养对象理解设计的最终受众的需求,从而使设计艺术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使设计艺术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人才,将设计出更加实用合理、使人们更加愉悦、舒适、具备更高审美感受的艺术设计作品,以满足社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3.在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学研究上,应加大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性教学。应重视研究培养对象、设计受众等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效果。逐步建立起逻辑和推理的思维模式
这些方法和措施将使其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思维观念上升到理性高度。同时也会对设计教育中视觉语言的标准化、系统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这种系统化的结果是对设计语言的规律化研究,而不是数理推演,其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的。但一定时间和阶段应有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这与当前盛行的感性思维模式并不矛盾,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越深入,设计艺术教育标准的相对性就越小,认同度也就越高。只要我们对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新的培养模式必会赢得教育行业、培养对象和社会的认可。
4.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代设计中对人的需求的关注,是现代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与传统设计关注物的观点不同,现代设计的要求和限制越来越多,人成为设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设计教育越向高深的层次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因此,应将研究个体心理、消费者心理、设计思维、用户研究等方面的设计心理学引入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其意义具体如下:
4.1.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2.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改革,能使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推动所培养人才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理性发展。帮助其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理解、鉴赏,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4.3.运用设计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的就业具有实际意义。教育教学改革能使培养对象更好地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以及多样化市场需要的挑战,更加正确认识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制定适宜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增进其设计有效性、使用性、可用性、合目的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4.通过设计心理学理论支撑,有助于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方向更清晰明了。
4.5.丰富国内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理论内容,并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在实践工作中有所帮助或指导。
5.研究的应用前景
设计心理学学有助于科学规范地引导设计教育实践朝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为设计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5.1.目前教育部大力鼓励和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此课题研究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5.2.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大量的具有研究深度的相应研究成果,以丰富相应理论,指导实践。
5.3.市场需求具备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人才,以满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因此介入设计心理学理论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急需。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方法,对设计艺术所具有的指向性价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与认可。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本科院校全面开设此课程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仍然没有建立起大家普遍认可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研究体系。其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在高等设计艺术教育教学中,仅仅开设这门课程必定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各个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设计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授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地讲解,从各个课程中对所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出发,丰富教学对象的设计心理学知识,加强其设计心理学的应用能力,进行基于设计心理学知识的设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这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NORMAN D A、设计心理学[H]、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3-29
关键词: 英语教学法 语言学 其他学科
一、与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是英国语言,英语教学法是研究教好英语的方法。因此,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就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种语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提高人们对语言和语言教学的认识,促进英语教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结构、运用、记忆、知觉)的心理过程,以及语义和思维的关系,同时分析幼儿母语习得和学生英语学习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例如,英语教学法根据心理语言学的观点,彻底否认了中学生学习英语与儿童习得母语相同的论点。有人认为,产生所学语言错误的原因有:(一)学生没有弄懂该语言的规则。消除错误的办法是反复讲解规则,直到错误不再出现。(二)受其母语的干扰。解决的方法是有针对性地大量操练。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学生的许多错误无法用传统的观点来解释,而往往受着他自己心理的某种规则支配。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社会性、语言和文化、职业的关系,为确定英语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原则,为交际法的产生奠定理论基础。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方面,它为英语教学选择教材、测试、语误分析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神经语言学、语用学等语言学分支与英语教学也有关系。
二、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英语教学法的重要理论源泉之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探讨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及其产生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必须合乎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与英语教学法有关系的心理学分支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英语教学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从制定教学目的和原则到选择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方式方法,都得考虑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个性特征。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尤其是研究学生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讨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慧和整个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等。英语教学心理学从语言的心理特征出发,研究掌握英语的过程。如英语思维的心理过程、书写学习的心理过程、语音学习的心理过程、词汇教学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直观教具应用的心理过程、设计最优教学程序的心理过程等。它帮助英语教学法更科学地、更有成效地使学生掌握所学英语的知识并使其练就技能,更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法里,有一些学派正是以不同的心理学学派为理论根据的。如十九世纪末法国的F.Gouin创立的系列法(the Series Method)是以联想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听说法(the Aural-Oral Methed)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柱;认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当代英语教学法发展的趋向表明,教学法的研究重心正从“怎样教”向“怎样学”转移,于是英语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三、与教育学的关系
英语教学法和教育学里的教学论有着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学论研究一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思想性、科学性、直观性、量力性、自觉性、巩固性、系统性等教学原则,如启发式、归纳法、演绎法,以及讲解练习、复习与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模式等具体教学方法。这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对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英语教学法是教学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和发展。它在教学论的指导下研究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过程和特殊规律。目前有人把英语教学法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英语教育学来研究,这说明英语教学法与教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以来,教育学,特别是在教学论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美国的J.S.Bruner提出了“认知学习理论”,前苏联的L.F.Zankov提出了“新教学体系”和“新教学原则”。他们都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重视语言规则和智力发展的认知法。由此可见,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与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社会影响应用心理学心理与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做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的行为的科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1]。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中应用心理学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
一、应用心理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心理学在社会中被逐渐應用,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重要学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此,应用心理学设计范围广,包括临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一集法律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其与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临床心理学方面,心理学家会从不同方面对病人开展诊断治疗,不论这些病人的病情是多么严重,临床心理学医生都会选择出正确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在潜移默化中开发病人的运动潜能,帮助其找到生活真谛,正确认识到自己能力和聪明才智。其次,在工业心理学方面,由于工业心理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心理学专家需要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业职业开展不同的诊疗方法,心理学专辑爱可以对工业内容进行详细规划,从而让职员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完成工作目标。再次,在消费心理学方面,心理学家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进行研究,从而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倾向设计出相应产品包装,保证其产品如何消费者信息需要,从而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最后,在法律心理学方面,心理学专家通过对犯罪人员的犯罪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出犯罪人员心理特征,从而绘制出犯罪人员肖像,帮助警察对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同时,心理学家还可以对罪犯进行心理辅导,从而挽救犯罪人员,使得犯罪人员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二、应用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一)人际关系方面
我国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相处,但是现阶段,还存在一少部分做事愿意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就会直接导致这部分人的人际关系弱化,从而影响我国人际关系交往质量[3]。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应用心理学对自恋的人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构建一种新的交往体系,提升其追求意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自卑心理方面
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下,面对诸多条件影响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例如,在学校中,如果一个班级内学习好的学生占有百分之八十,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学生面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学习就产生厌倦心态。
(三)积极心理方面
积极心理具体包括人的勇气、人的希望、人的感恩、人的公平公正等多方面积极的内容。人们在这些积极心理的影响下,可以克服掉以往的自卑心理,从而促进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积极的心理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的咨询服务机制,从而帮助人们在社会中养成顽强的意志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应用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心理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休闲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社会中被广泛进行应用。例如,警察在进行案件侦破过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从而给警察办案增加难度,所以警察就会在进行案件侦破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进行案件侦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犯罪心理专家会通过犯罪人员留下的线索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描绘出犯罪的人格特征,同时在将人格特征与罪犯的作案习惯、作案手法等内容相结合,从而刻画出罪犯的大致肖像,缩短罪犯追捕范围。其次,在罪犯抓捕归案后,有一些罪犯会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此时就需要范围心理学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帮助罪犯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性,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另外,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经常会请教环境心理学家一同对建筑进行设计,在建筑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防御空间”,从而保证建筑可以有效防止罪犯进行作案,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安全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心理学在社会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应用心理学对社会影响、应用心理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展开分析,并探索出心理学在社会中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胡梦蝶
参考文献:
[1],张积家.学科比较视角下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理路与发展趋势[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但是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使得受教育者完全满足,也即无法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并在后面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因为这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采用自主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改变这样的学习面貌,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收益。
一、学生自主性学习内涵及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有研究者给出了这样学生自主性概念,即“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偏好综合运用自身心智去自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务的品性”。该概念指出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去处理外界相关信息,包括主动去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品格。自主性学习有如下特性:
一是正确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不仅仅是要确定出自己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的偏好与特点。很多人否定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在否认自我,对于自主性学习需要首先肯定自我,确定出我自己的偏好,再根据偏好结合自己的心智,独立思考、理性判定,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批判。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各项基本知识与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除了纯粹的理论之外有大部分是从各项实验与测试中获得的,这也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这些理论与实验的获得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相关知识点,结合自身认识去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正确自我认识就要突破各类教育模式定式,努力实现学习者的自由表达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二是相对自我独立性: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味着与外界存在差异,自我独立性是指能够使用自身的心智要素独立的做出决断,摆脱他人的干预和干涉,趋利避害,保全自我。但是相对的自我独立性是指在通过他人与自己的联系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人本身是在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体现独立自主的,没有外部也就无从谈及内部,独立性是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的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品格。自我独立性就要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讲述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价值,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去独立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知识。
三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在对自身认识清晰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同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或自大,而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自我认同感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理论的学习后使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这些理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同与肯定,能够成功预测部分结果或者能够根据现象获得相关理论,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此外,自我认同还体现“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额生活经历和个性,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和认知都存在差异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获得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愿望,也是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感到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让他们更为大胆的往前走。自我认同给了学生更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
首先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人的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自主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追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自主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后不仅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心智去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限,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安排课程,无论是课堂论述或课后的讨论都要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赋权过程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避免了满堂灌输。
其次,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赢得足够的幸福感。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充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指出自主性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如果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就会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压抑的话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浇灭。对于教育心理学本来就是教授人如何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心理课程,如果缺失了自主性,戴上压迫与填鸭式的脚镣,这样的学习幸福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的教学中适得其反。
第三,自主性使人获得尊严。尊严是外界对于本体行为给予肯定后本体获得一种幸福感。具有自主性的人对于尊严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界的思考、批判获得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且为他人所认可。因此,自主性能够使得这些人能够剥离外界纷繁矛盾,使得自己保持清醒,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是让人获得自豪感的一门学科,通过教育心理的把握,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欢笑和尊重,自主性的开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主人翁的感受,这样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尊重。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培养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将有不同的方面内容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进程中加以实践。学生自主性培养主要包含情感自主性培育、行为自主性培养以及道德自主性培养。
首先,情感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教育来说具有主体性力量,因为情感是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真正属于个性的东西,情感的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自主性认同是对情感的认同,而在教育进程中情感因素是其主导型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而学生的自主性是其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自主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激励发展: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就能够使之获得自我认可,其自尊心也得到满足。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需要通过真诚沟通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从内心认同该课程,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第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适合的学习氛围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环节,如学生可以针对试题的样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于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获得提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愉悦。第三,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情绪。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教学过程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得整个教学进程的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发掘,这样就能使得整个教学进程充满激情。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行为的自主性根本是形成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的契合,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为了促进学习动机形成,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将学生的合理需求融入教学进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认真分析与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各类现象与问题,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真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不是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需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验方式方法,甚至直接就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验测试,让学生直接融入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也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第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所谓针对性不仅是针对学生做出分类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也要有差异性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如基本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指导,小范围指导等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可能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中的,但是也要帮助其分析其原因,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提升。教学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让学生从外围知识或实验逐步过度到核心的知识点,不同的授课策略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其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易懂、好学、爱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着力加强道德自主性培养。道德教育是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根基。没有道德教育就失去了自主性教育的土壤和气氛,只有良好的道德自主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加强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集体中的公平公正。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集体是人生活的环境。如果要自主的学习或干事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下开展。因此,民主的氛围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道德自主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意义。第二,加强“慎独”,培养自主性。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对于道德自主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清明的状态。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思考边提问题,自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也只有做到自主性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