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安全管理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全培训模式 培训内容和效果 培训的意义
石油石化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取得进步,逐步缩小同国际大公司安全管理的差距,必须坚持装备、管理、培训相并重的原则,在三个并重当中,装备是前提,管理是基础,培训最重要。
随着企业的改革改制,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用工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有较高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从业人员已基本退休,高技能的生产工人出现了断层现象,现招收的新员工,绝大多数都存在高学历,低技能的问题,加之生产任务重,时间紧,培训工作往往不能落到实处,导致在作业过程中相互保安和自主保安意识较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力度,增加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许多新装备、新技术逐步融入安全管理及工作生产之中。要造就高素质、高效率产业人员队伍,将新技术、新装备真正转化成新的生产力,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安全培训工作将是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一、安全培训模式
根据现代安全培训管理方法,首先应进行安全目标的管理,即公司根据一定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制定出明确的安全培训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本系统的各个部门和个人,各个部门和个人严格自觉地按照所定目标进行工作。然后,公司必须编制年度HSE工作要点以及公司的安全培训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安全培训计划的内容要包括:
1.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
2.职业卫生技术;
3.有关保证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所必需的建筑物和设施等;
4.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计划和措施;
5.事故应急预案;
6.安全技措资金使用计划。
安全培训计划由企业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
安全培训过程中,借鉴美国著名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者戈特的系统性培训模式,并结合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要求做到坚持不断培训,努力促进学习,明确培训目标,注重提高业绩,完善培训机构,精心组织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有序开展工作,做好培训总结,不断改进提高。
石油钻探生产环境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钻探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要适应条件的变化和新技术的要求,杜绝一劳永逸的学习态度,树立不断培训的思想。
二、安全培训内容和效果
1.安全教育培训分四种类型:
1.1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1.2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1.3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
1.4主要负责人的安全培训。
2.因此,企业应首先确定以下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要求:
2.1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
2.2企业技术、管理人员;
2.3企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
2.4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
2.5从事装置检修、维修、维护作业的人员;
2.6专职负责消防人员;
2.7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
2.8其他有作业风险的岗位人员。
企业职工岗位调动后,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岗位的工作。在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投产前,主管部门应编制新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专门教育。发生事故或重大未遂事故时,应组织有关人员召开安全事故分析会议,进行事故现场教育培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企业应定期召开各级安全培训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安全管理工作,传达国家和相关方的要求,并根据下一步工作要求部署安全培训计划。企业根据其组织形式和管理层次,确定各级安全培训会议的形式和要求,并建立安全培训记录和档案,至少应包括:
(1)安全培训计划;
(2)安全培训考核记录;
(3)安全培训考核后取得的资格证书的记录;
(4)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5)领导干部安全管理资格培训考核档案;
(6)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取证档案;
(7)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档案;
(8)培训、实习人员的安全培训档案等。
安全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实践,反复演练,将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到底,下面以应急安全培训管理为案例做下简单解析:我们公司采用三级应急响应结构,根据安全事故不同的级别启用不同的组织机构。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由应急响应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应急行动,包括调动企业内部和外部应急响应资源。当基层队发生轻微事故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组织,由基层作业现场应急处置小组负责,指挥相关应急人员应对发生的紧急事件。
当发生较严重的事故,并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生产区域时,我们启动二级应急响应组织,由各单位应急救援小组负责,动用单位内部应急资源,应急办公室负责人必须赶到现场协调事故处理。
当发生重大事故,并可能影响周边区域的时候,我们需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组织,由公司应急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或动用外部资源,应急办公室负责人及时赶到现场对事故进行处理。
我们通过桌面演习和现场演习的安全培训形式,演练了应急预案并提高了人员对预案的认知。
培训效果的管理,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的实施者应全过程跟踪培训的实施,及时获取培训效果的反馈,根据反馈的结果,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并且培训实施者应将受训人员的参与程度、考试成绩即使反馈给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完成培训课程。
直线领导负责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跟踪与反馈。在学员参加培训后三个月内,通过观察日常工作和沟通评估培训效果。对培训效果的评估要包括学员的HSE意识和能力是否提高及提高的程度,HSE管理规范、程序和操作规程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满足学员的实际需要。
三、安全培训的意义
1.安全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搞好安全培训工作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以及安全管理的缺陷等都是造成伤亡事故的原因,那么搞好安全培训工作,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达到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目的。因此安全培训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
2.安全培训工作是员工在职安全生产的前提。职工从入场接受三级安全教育,到定职以及到日后的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不间断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从而做到一切工作遵守规章制度,按照安全生产程序执行,最终达到员工在职的安全生产工作顺利的进行;
3.安全培训是生产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责任标准》中也对安全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企业应定期收集和分析员工的培训要求,及时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依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及时修改和完善培训计划,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4.安全培训可以为企业降低安全用工的风险。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每年工伤赔偿费用使全球经济增长降低4个百分点。多数国家的事故费用(这里"事故"的含义包括职业相关病症)占其GNP的2%~5%。我国根据数据统计,每年职业伤害(职业事故和职业病)的直接费用超过1000亿元,总费用至少超过GNP的4%,其中尚不包括无伤害事故的费用。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安全培训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和连续进行,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也才有保障,从而就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它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人们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
四、结束语
安全培训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它是理论与实际经验的具体体现。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新老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增长较快,希望各个企业能够把安全培训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把安全生产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HSE培训管理规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在冶金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因为工艺、设备、环境、人不安全行为及管理缺陷等原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或危机,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回避、恐惧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事前超前预防,事后按照既定各类方案有效处置,把危害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这就是应急管理。
1.1 建设应急组织机构及应急平台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是应急管理的第一要务。我们公司设立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公司主管安全生产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全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公总调度室设立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调度中心,负责统一受理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报警,在公司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前,代行指挥机构职责。
1.2 应急体系建设及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
冶金企业应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要求,提高冶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定、修订冶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专项预案,通过专家评审在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我公司在应急体系建设及预案的制定、修订中,不仅从公司层面制定了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专项预案,各二级单位、车间、班组分别编制了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岗位应急对策,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中规定的要素各级预案进行分级评审,公司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二级单位厂级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车间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对岗位应急对策进行评审。
1.3 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岗位人员培训
消防队、煤气防护站、环保监测站、卫生防疫站。相关医院是冶金企业的专业应急队伍,各单位应分别成立兼职应急队伍,认真抓好专业应急队伍的管理,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应急队伍开展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事故处理能力。同时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让职工掌握各类事故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
1.4 应急资金投入和应急救援设备保障
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应急救援资金的投入保障,在应急救援设备保障方面,配有多部消防车,厂区设有消防栓,重点防火部位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具备消防应急能力。各二级单位煤气防护站配备了煤气检测仪、测氧仪、苏生器、空气呼吸器、充填泵、担架等应急器材,具备应对中毒窒息等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能力。环保监测站配备了相应监测器材,具备对大气、水质的监测能力。宣钢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配有多部救护车、高压氧舱及相应抢救治疗器材,具备抢险救护能力。
1.5 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在应急救援培训方面,冶金企业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培训和日常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教育:充分利用安全例会、班组安全活动日、安安全教育是冶金企业保证安全文化的首要手段。安全教育既要保证全面性,又要保证深入性,还要在现有方式上进行创新。安全检查等对应急预案进行督导学习;每年定期举办安全管理人员、作业长安全管理培训班,将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培训,不断增强各级安全管理人员、作业区领导的应急意识和管理水平。
冶金企业每年还应组织开展各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根据各二级单位的不同情况,我公司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期间和年底,均会组织各种层面的防护救护应急演练、技能比赛,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职工学业务、比本领、保安全的技能培训活动,使职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应急救援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2.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煤炭;安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China's coal enterprise safety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describ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al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role,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in co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al; safety
中图分类号:TN94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煤炭企业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多年来,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秩序,由此带来的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企业考虑的首要工作。
一、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在不断加强煤矿整改力度,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改造,以及加大科技投入、矿长加强督导力度等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实施下,事故发生率有了较大的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如下特点:
(一)、煤矿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
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地质构造不同,易给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同时,随着采煤深度的加深,冲击地压危险性在不断增大,围岩温度也随之提高,通风排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根据以往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瓦斯、顶板(在煤矿矿井下位于煤层上方的岩层)和运输事故,这三类事故在事故总数和师傅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分别约为82.94%和81.55%,在这三类事故中,以瓦斯的危害性最为严重,分别占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17.10%和34.41%;顶板事故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数的54.42%,占死亡人数的19.8%[2]。
(二)、安全生产事故具有规律性。
第一,事故发生概率与煤炭产量呈反向关系。在产煤大省或地区以及企业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概率明显低于产量较低的地区或企业。第二,事故发生时间具有集中性,从每年看,3、4、5月份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明显要比其他月份高些。第三,事故发生工作点集中,其中以掘进工作面发生事故的概率最大。
(三)、安全管理水平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矿企业装备水平也逐渐得到优化,传统的由于发生自然灾害带来的事故概率不断下降,但生产性事故的概率却不断上升。由于传统的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手段落后,部分基础性安全难题,如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突水等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矿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强度确定、支护材料选型较小。生产设备功率、矿井通风量等富余系数偏低,发生事故的概率仍较大[1]。
(四)、在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存在漏洞
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数据就是安全信息数据,它主要包括对井下瓦斯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风速、烟雾度、温度等各类环境参数进行事先测定。此外还需要对矿井生产、运输、提升、排水等各个环境的各种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以判断安全系数,进而为安全生产提供参谋,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而目前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仍就是依靠传统的人工测量,人工判断,未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机制,缺乏时效性,不能做到及时判断,及时预防。
二、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预警能力
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很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它能自动化地实现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等功能,即时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人为产生的错误和误差。对于安全技术人员了解、分析采煤的各个环节概况,对于可能产生的危险及时进行等级评析,并及时做出预警、预报、预案,有预见性地去组织、协调、监控各个环节的概况,对于安全生产起到很到的保障作用。
例如,其中通风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煤矿通风安全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显得至关重要,通风安全是煤矿生产首先要紧解决的第一个安全性问题,通风安全的保障程度直接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利润比例相挂钩。通风安全管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工程,而通风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工程,涉及到安全生产的诸多环节,其中包括从煤炭开采到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过程。从影响煤炭安全生产因素划分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即:通风管理、瓦斯管理、矿井与顶板管理、煤尘管理、防治水管理、防灭火管理和其他有害气体管理等[2]。
面对这些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传统经验下,仅仅靠技术与管理决策人员自身的经验,去分析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明显是有局限性的,受主观人为影响的因素将会很大。而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专家系统,将安全系统工程原理与事故树逻辑推理方法运用在预见性分析中,能对作业场所,作业区域进行危险程度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超前预测[4]。
(二)、改善煤炭企业在灾害应急处理中的能力
煤炭企业的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因此在发生事故的时候,怎样采取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信息管理系统在一旦生产环节的部分指标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做到“紧急刹车”,避免事故危害的进一步增大,对于技术人员快速掌握现场信息以及调配资源,做出正确有效的灾害应急处理方案,讲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煤炭安全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单一系统过渡到网络化系统,从以往的静态管理系统过渡到动态管理系统。一般根据影响因素将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划分为:通风管理、煤尘管理、防治水管理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管理等几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煤炭安全管理系统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在以上几个管理部门中,并建立起现代化、智能化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以实现安全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处理,从而将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来讲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一)、瓦斯安全监测系统。
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井下分站、各类传感器、井下分站、传输设备、地面中心站等几个部分,其功能依次分别是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及信息输出等。传感器一般包括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负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是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4]。
(二)、安全预警与分析系统。
安全预警与分析系统一般是在安全指挥中心,此系统会根据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传递的数据,并结合每个矿井本身的特点和以往的经验,做出一个事故发生率的综合性分析,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专家系统,最终给技术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安全信息决策参考。
(三)、井下安全考勤系统
井下安全考勤系统是对进入矿井的人员进行实时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入井考勤和出井考勤,考勤设备直接与安全指挥中心的主服务器相连接,对每个井下工作人员进行跟踪分析。
(四)、专家智能系统
专家智能系统是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专家信息数据仓库和以数据挖掘为原理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等部分构成。结语:近年来,我国的煤炭科技人员提出了“数字煤矿”的概念,即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以网络传输为纽带,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多源信息的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查询与空间分析,并实现空间信息的多方式输和联机决策分析处理。对进一步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构建数字化企业管理系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应、陶云奇.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科技创新导报,2008,NO.01;22-23.
[2]杨宏亮.信息技术在鄂尔多斯地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安全学习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5-0010-02
一、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概念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安全文化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护身心安全与健康所创造的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 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组成,属于文化学的范畴。
(二)安全管理的概念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一)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区别
安全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它包括相应的规章制度、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和精神支柱,相对来说显得抽象一些。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分项功能系统,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安全文化来培养、影响和造就。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虽然都是为了人的安全和健康,但各自的目标值和广度及深度大不相同,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涉及的对象不同:前者针对全民、全社会,后者针对企业员工。
2.范围及环境不同:前者指生产及非生产环境,后者专指生产(劳动)环境。
3.时空观念不同:前者指人类活动的所有时空领域,后者的时空,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的时间和空间。
4.追求安全与健康程度不同:前者强调全民、公众(消费者)、人类的身心的安全与健康,后者现阶段强调了要在生产过程中,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全体员工(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不伤、不死、不得职业病,企业依法提供符合国家法定要求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5.采用的方法不同:前者主要通过传播、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倡导、法律等手段,后者采用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带有强制性、制约性。
6.对人影响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突出影响人的精神领域,后者主要从安全技术、安全生产的物质环境方面进行论述。
7.对人的影响深度不同:前者对人的整个人生过程做不间断的影响,后者在企业员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联系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安全管理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管理,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一项惠及职工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工程。安全管理的效能发挥,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其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能接受的方法。人们愈来愈注意到,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断推动安全文明生产,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文化力就是文化作用于人所产生的效应,也可以说是文化中存在的力量。精神力、道德力、舆论力等都是文化力的具体形式。文化力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凡有组织,就会有一定的组织文化;只要存在文化,就存在相应的文化力。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安全文化力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规范行为功能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1.导向功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作用,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业人员的注意力必然转向所提倡、崇尚的内容,将从业人员个人目标引导到生产经营单位目标上来。
2.凝聚功能:当一种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文化的价值观被该生产经营单位成员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文化力的凝聚功能。安全文化通过改变人们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使人们融合于安全文化之中,形成团体凝聚力。
3.激励功能:文化力的激励功能,指的是文化力能使生产经营单位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智慧能力,使人产生激励作用。
4.约束功能:这是指文化力对生产经营单位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文化力的约束功能,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只有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人们思想上扎根后,安全科技知识被人们掌握后,人们就会自觉地按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管理层重视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管理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要使其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安全至上”,成为既有较高的安全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能力的领导者。要提高安全设施和培训投入,不断改善施工安全环境,组织开展好安全质量科研攻关,提高安全质量技术和装备水平,从而提高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提高项目履约和企业综合管理绩效。
(二)创建安全学习机制
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因此安全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发展安全文化的动力。安全教育促进人类安全活动的活力,对社会安全物质生产及其条件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安全教育影响劳动者的安全认识和需要。安全教育提高和完善人的安全素质。
(三)创建安全管理机制
认真整合并完善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增强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创建安全文化的前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固然离不开员工群众和管理者的作用,但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
(四)营造安全氛围
关键词:供电企业;配网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配电网建设项目是供电企业尤为重要的建设项目。此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此区域范围的供电质量,其电网的网架结构,更是犹如一张便捷的、科技化的信息网,能够改善并稳步提高城乡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支撑能力,它关乎人民福祉。文章详细列出供电企业在配网建设项目中的职责以及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以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为根本,确保配网工程顺利实施,高效率的完成配网建设施工的任务,把配网建设工程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的发挥出来。
1 供电企业配网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之施工准备
1.1 对施工单位进行资质审查
如何加强施工单位对施工项目的管理,按期优质的完成配电网建设项目,践行安全施工原则是一项与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管理工程。在这项工作中,施工单位、设备、人员资质审核是关键要素之一。古语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做好施工单位、设备设施和相关人员资质审核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建设市场混乱,市场行为不规范是导致建设施工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单位无证施工、越级承包、非法承包、违法承包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建立严格的建设施工安全准入,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基础。
1.2 项目施工现场的勘察
在项目开工前,供电企业需派专人到施工现场进行监察,从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利于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在项目进展中,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措施和施工现场的状况详细了解后,制定适宜的项目安全管理方针,促进施工项目的安全高效生产,同时还应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以防止其将施工项目工程进行分项转包。
1.3 健全组织、管理方针
(1)供电企业应负责,统筹与协调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供电企业在工程建设期间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含相关安全管理和相关考核制度、安全检查、奖罚制度等,同时还应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学习,以利于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健全自己的安全施工考核机制。(2)若此施工项目较为复杂,供电企业应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按单位或部门对工程所起的作用划分为主要责任部门、协办部门,各行职责,使安全管理体系既有高利率又相互制约,以促进该项目发展。
1.4 完善、加强应急措施
供电企业在配网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突发事故的出现并降低建设项目风险系数,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须践行以下几点:(1)加强应急管理,强化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牢记未雨绸缪、预防为主的思想。(2)完善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单位和人员,及时、全面并且准确地统计出电网建设施工时各类突发事件以及详细情况,建立相关突发事件档案。(3)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对相关职责单位、部门或个人进行电网建设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的培训,加深其相关安全常识。
2 供电企业配网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之施工管理
2.1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
供电企业相关职责人员应严格执行施工安全管理条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如督察小组应公正、积极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监理单位安全监督的检查工作,规范其施工监管工作。对由于施工监理单位安全监管不当而造成的安全事故应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履行职责和重大伤亡事故的责任有关单位和责任者进行严厉的追究,给予相应处罚。
2.2 做好施工现场和施工班组的安全工作
(1)制定安全施工奖惩办法等相关条例,增加安全资金的投入,激励施工队伍和职责人员履行安全施工相关规定并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工作。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机构要督促施工企业建立长效的安全机制并严格落实,做到安全生产机构到位、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标准化作业流程,文明施工规范的落实。(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工作技能,制定安全教育计划。规范施工作业安全行为,使相关施工人员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为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完成对相关人员定期的体检工作,还应督查其在施工作业时,安全防护设施配置是否完善,尽可能的将施工安全风险降至最低。(3)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和监管工作要做好:施工现场布置要以按照施工安全规范为基础并结合施工项目的差异,合理布设、围墙、大门、临时彩钢房以及消防安全设施;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应检查好是否可安全投入生产,确认无误后将其堆放整齐、放置安全的位置;施工现场各类安全标志设立在醒目的位置。施工现场还应严格执行安全交底制度,严格落实工作票制度。供电部门勘查工作小组结合施工现场的勘察编制适宜的施工方案,制定安全措施管理办法,使施工班组成员了解施工任务,施工流程,安全措施,控制违章,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2.3 定期进行安全工作检查
供电企业和施工企业要协同在建项目场地进行监查,针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相关薄弱环节,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检查施工项目的配套安全措施是否完备,施工现场是否按安全规范进行生产,相关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将安全检查做到全而彻底,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事故隐患要及时整改,严格执行督查任务,不可,对于相关安全问题要跟踪和监督,直到彻底消除为止。
3 配电网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之投产试运行、验收
(1)供电企业在工程的投产试运行工作中也需谨慎,严格执行制定的安全条例的相关内容,以免功亏一篑,最后关头发生意外。职责人员及时做好电网投产试运行的反馈工作,由于配网建设工程内容很广泛,包括电力线路、土建、变电一次、二次设备及继电保护、通讯及自动化、消防安全设施等,因此供电企业应划分相应项目于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实施项目分管,相互监管的制度,把施工安全的工作做到细致。(2)供电企业应在施工单位建设生产前作出工期及造价的预算,若施工方生产资金或工期与供电企业偏差大时,难免出现施工方减少施工安全方面资金的投入,很难保证其安全措施到位,此情况下极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此时供电企业可采取财务控制措施,按期发放相应工程款,在项目验收工作完成后在发放余款以督促承建单位在安全施工的投入。供电企业还可采取按时对施工人员发放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和个人的劳保用品,按规定为单位职工缴纳工伤保险等有效措施,控制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配电网建设在供电企业中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建设的施工安全问题也一直是施工项目中的薄弱环节,想要消除此薄弱环节,保证配电网建设中的施工安全对供电企业来说,必须做好项目安全管理的施工准备、管理、以及投产试运行和验收的工作。落实自身责任,加强监管力度,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提高配电网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项目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现状;管理对策;化工产品;火灾隐患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Q08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5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75
1 概述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化工产品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化工企业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这些企业大多位于城市的周边或者工业园区中,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等大多为易燃、易爆的物质,在高温、高压等影响下,极易发生火灾,不但会危及生产工人的生命安全,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可能引发政治影响。因此,化工企业需要不断对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到其中,对生产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对消防安全的应急预案进行制定,并不断对员工的防护意识进行提升,对火灾进行有效预防,对火灾事故的损失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2 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消防意识缺乏,管理不够到位
目前,大部分化工企业都有一种侥幸心理存在,缺乏消防安全的意识,认为火灾、爆炸等属于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在日常生产中忽视了安全隐患的消除与管理。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化工企业的相关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相关部门前来对消防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时,带有很大应付性;其次,相关管理人员缺乏消防安全意R,对日常生产进行管理时,忽视了消防安全方面的管理,没有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事故预防及处理的能力较低;最后,职工入职时,没有对其进行消防安全方面的教育,致使其安全意识缺乏,没有将消防意识融入到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留下安全隐患。
2.2 尚未对消防设备进行审核与验收
目前,化工企业大多以小规模的形式发展,而企业管理者在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方面的认识又不够深入,随意对仓库、生产车间等进行改建,在此过程中,不会主动到相关部门申报消防审批与验收的手续。这样一来,在消防设施方面,这些企业有“先天不足”的隐患存在,防火分隔、防爆、通风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火灾
隐患。
2.3 缺乏合理的企业生产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企业纷纷成立,并不断发展,在成立的期间,消防方面的法律与法规还不够完善,很少涉及到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在对企业进行成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批,致使企业有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存在,化工企业防火间距不够合理、生产区域内未对防火分隔进行设置、部分危险品与生产车间距离极近,这远不能满足防火方面的需求。
2.4 缺乏高素质的消防安全管理队伍
与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也依赖于管理队伍,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尚未对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成立,进行消防管理的人员由其他管理者兼任,他们缺乏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与管理技能,难以对消防安全工作的年度计划进行拟定,难以规范参与到消防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中,这很难保证消防安全管理的质量。
3 对化工企业消防安全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
3.1 提升安全意识,加强日常消防管理工作
在进行生产、加工、储存等工作时,化工企业的原料与产品大多有易燃性、易爆性、腐蚀性等,一旦有火灾、爆炸、泄露等事故出现,将造成大规模的影响,加上化工火灾速度快,灭火救援难度大。因此,相关化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对安全意识进行提升,不断加大对消防安全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每日都需进行防火巡查工作,具体检查内容见表1;其次,依据相关消防管理制度进行防火检查工作,将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以便于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及时进行处理;最后,注重消防设备的维护,购买或安装消防设备时,应该与厂家达成协议,对保养合同进行签订,使其定期对消防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为消防设备的性能提供保障,以便于事故发生时消防设备能够充分发挥出作用。
表1 化工企业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 要求
用火、用电具体情况 保证没有规范或违章现象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 保证其通畅性
安全疏散的指示标识、应急照明设备 保证其完好性
消防设备、器材、标志检查 保证其性能完好性
常闭式防火门 保证其处于关闭状态
防火卷帘 保证下面没有物品堆放
消防安全的重点位置 保证有人员再岗
3.2 做好“四个能力”建设,注重消防验收审核
首先,在对生产车间、仓库进行整改或扩建的过程中,相关化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主动到相关部门申报消防审批与验收的手续,在验收合格以后再开工进行建设,使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减少;其次,在对火灾安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化工企业应该加强“四个能力”的建设(具体内容见表2),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除了加强管理之外,还应该注重消防演练,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生产工作对火灾进行处理的能力;最后,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大消防安全的教育力度,规范对消防安全的标示进行张贴,对消防安全小册子进行设计,发放给员工,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升其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
表2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具体内容
能力 具体内容
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 自主进行安全检查,对隐患进行排除,火电不得违规造成,消防出口不得堵塞,消防设备不得损坏或挪用
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 发现火灾后,及时组织员工进行处理,与起火点距离近的员工采用灭火器、灭火栓灭火,距电话近的员工及时报警,距安全通道近的员工引导人员疏散
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组织员工进行自救与逃生,明确消防通道的方向与位置
M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能力 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设施规范贴有标识,使员工掌握消防安全的常识
3.3 合理规划生产布局,减少火灾隐患
对企业进行规划与建设时,应该对消防安全予以全面的考虑,选址时需对周围环境、其他厂房、水源等进行考虑,尽可能将企业的生产地址设置在郊区或城市边缘,以便于消防安全事故的控制。此外,对于现有企业应该加大对厂区内防火距离的检查力度,距离较小的应该重新进行划分,对于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距离小的企业,应该要求其重新进行设计与改进,使企业的布局、结构方面更为安全、合理。
3.4 加大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实现高效管理
在化工企业的消防管理工作中,管理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消防管理的效果。因此,化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大对消防安全管理队伍进行建设的力度,一方面,化工企业应该对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建立,对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指定,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使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定期对消防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但应该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管理技能等,而且应该包括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使相关消防管理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到消防管理工作中,并将安全意识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中,以提升其消防管理水平,从而保证消防管理工作能够规范、高效地开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化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消防安全管理处于核心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相关化工企业应该不断提高对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对现阶段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对管理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其中的教训进行吸取,在明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对管理方法进行改进,使消防安全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其效果,促进化工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的进行,从而为化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企业消防安全风险分析
[J].价值工程,2016,35(3).
[2] 张宝珠.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现状与防火对策
关键词: 烟草企业 安全管理 职业健康管理 规范化建设
一、烟草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
1、增强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安全工作不仅是依赖于企业安全管理者,更要依靠企业全员的共同参与。安全工作时刻以预防为先,要使企业员工思想上积极提高,时刻注意安全操作要领,将安全融入职工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同时,要结合烟草企业自身操作提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增强。
2、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培训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烟草企业不同岗位的特点以及接触到的危险因素,将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结合起来,使之在工作中不断的认识安全的重要意义和相应的操作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对《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职业培训,宣传安全生产技能,进行安全生产图片展览、组织观看安全生产类教育片等等。
3、开展系列安全管理活动。结合烟草行业的特点,广泛开展安全座谈、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安全标语格言等互动活动,使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管理建设中。通过开展各种安全活动,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切实做好本单位安全工作。
二、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体制机制
安全工作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要有一套健全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机制跟进,企业管理者依据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有效的体制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的明确,同时又可以作为企业职工安全工作操作的依据。
(一)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家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要求明确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在企业内明确各个岗位的安全工作职责。为了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应将安全职责与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形成奖惩政策。此外,还要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安全不达标,则任何理由在事故面前都将成为借口。
(二)贯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职工的职业健康应作为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现代企业不断的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烟草企业同样也不例外。良好的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对于企业员工自身的医疗费用等也会大大降低,可以说是小投入换来大回报,也一改以往的得了病再去治病的思想理念。
(三)落实安全制度执行机制。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和难点就是如何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执行。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适用烟草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其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尤其对一些特殊部门和岗位,要制定一套严格规范的安全操作程序和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要形成一套监督机制,确保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此外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评估、修订环节。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违规的情况,在进行处罚、改正的同时,也要分析管理制度是否需要进行修改使之能够提高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
(四)落实安全预防预警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根本原则是将各种风险因素有效的管控,使之不相互作用导致事故。要重视安全预防工作的进行,将各种安全工作提前、细致的进行。针对烟草生产及管理,建立安全检查机制和检查绩效考核制度,使安全工作的更加积极的进行。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烟草企业的发展,其主要主要包括6个步骤:准备阶段、职业健康安全初评估、体系文件的策划、体系文件编撰、体系的运行和体系的评估认证审核。
(一)体系建设准备与启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初期要针对烟草企业自身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后进入系统建设准备工作实质性准备阶段。
(二)职业健康安全初评估
1.资料准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在初评时要对现有安全资料进行收集,包括实际组织架构、设备清单、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以往事故调查报告、员工访谈等。
2.危险源识别
初评过程中要对烟草企业的整体危险源进行识别:首先明确与卷烟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相关活动;其次所有进入企业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最后工作场所由企业自有的和外界提供的所有设施。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主要采用预先危害分析法(PH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风险概率评价法(PR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树分析法(ETA)、故障树分析法(FTA)等评价方法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三)体系文件的策划及编撰
在依照OHSAS18001及GB/T28001-2001标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考虑了与ISO质量管理体系兼容,尽量将二者的文件合用。文件结构通常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管理手册,要求独立成册;第二层为程序文件,要求有独立文件和合用文件;第三层为作业指导文件,其为合用文件。策划完成并审核同意后,按照策划的体系文件结构,组织各部门人员依时编写体系文件。
(四)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体系文件的标志着体系的正式运行。为使各部门严格执行体系文件,印刷体系宣贯小手册,自上而下对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贯彻,对涉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各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监督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掌握体系。按照惯例,体系至少试运行3个月才允许认证审核。在试运行期间可进行体系的内审、管理评审,以验证体系运行的充分性、有效性和持续适宜性。
(五)体系的评估认证审核
最后,由认证机构进行外部审核活动,如通过认证机构的正式审核,则说明体系已顺利建成和运行。体系通过认证后,认证方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体系进行监督审核。
总结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其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同样,烟草行业是隐患易发的单位,更加要注重安全管理工作的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闻洪春,孙佳. 烟草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手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指导丛书[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
[2].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解读编写组.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解读[M].北京: 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12
[3]. 杨志刚. 安全标准化软件为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加油”[J]. 广东安全生产,2009(19)31-31
[关键词] 石油企业 安全管理
如何使安全生产处于全过程受控状态,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成为确保中国石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关我国石油工业和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安全生产细节管理失控的原因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种运行状态,企业能否安全运行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企业安全生产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由于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涉及企业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些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可以说,安全是企业与社会综合管理的结果,是一个永续的系统工程。
从社会层面看,由于我国石油工业处于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与政府监管的缺失是重大事故频发的重要环境因素。业内人士反映多次,我国石油作业队伍到国外施工,在东道国近乎苛刻的环保安全要求和法律限制下,极少发生事故。
从企业层面看,一些生产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事故都是因细节管理失控而发生,而且同类事故屡屡发生。惨痛的事实说明,细节管理的缺失与失控,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细节失控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1、企业战略不科学、不完备、有重大缺陷
一个不科学、不完备、有重大缺陷的企业战略,必然出现频多的细节失控而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全局的失败。比如,没有科学依据,没有任何战略举措,只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压低成本,必然导致减少安全设施,降低hse投入,靠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人工成本。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事故频发。
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一个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机构臃肿、管理链过长、流程不畅、人浮于事的企业,一个不能迅速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制造矛盾的企业管理结构,必然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控细节,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3、技术与操作标准落后
技术与操作标准落后,不能跟踪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并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研究改进技术与操作标准,这样的管理体系与机制,在遇到问题时就会无章可循,束手无策,造成同类事故频频发生。
4、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力
在石油企业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是,制度种类越订越多,本子越来越厚,离现场实际操作却越来越远。制定制度时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现场听证;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又缺乏跟踪监督和考核;制度执行后缺乏全面评估,对哪些制度好,哪些制度不适用,不能进行分辨。制度繁琐执行难,制度与执行两层皮,导致制度抢劫了应有的作用。hse贯标重文本轻现场,重认证轻执行,因此,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多是通过hse认证的单位,有的还是先进单位,就不足为怪了。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制定不执行的制度等于放弃了对企业运营细节的管理与控制。
5、企业整体管理与思维方式的偏差
企业整体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任何偏差,都会导致细节失控,进而导致全局的损失与失败。
6、细节管理控制缺乏技术与能力支撑
精细化管理只是停留在会议上、领导的讲话中或个别企业的初步实践中,尚没有取得普遍的实质性的推进;计算机的使用大多还仅限于办公自动化和一般的信息传输,尚没有普遍应用于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适时有效监控及运行状态优化调整上;设备管理落后,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预防维修阶段,有的甚至靠经验进行管理,不坏不修。实践证明防是防不住的,岗位人员不懂设备的基本知识,就会造成设备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而频繁出现事故。
7、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改制强调了资本,忽略了人本,造成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淡薄;企业缺乏鼓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与氛围,员工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怕负责任,怕担风险,更不愿去冒险;安全管理的内容大都为如何管人、如何追究责任、如何处罚人,而缺乏研究保护人的内容。
二、对加强细节管理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1、注重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
应把结合企业实际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细节管理与控制水平作为企业重大战备,打造企业整体化管理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形成持久的国际竞争力。美国ge公司ceo韦尔奇动员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利用5年时间推行六西格玛管理,将所有的最佳员工都列入了六西格玛计划之中,培训了五大批六西格玛管理骨干——黑带、绿带人员,创造了全员每百万次操作只有3.4次差错的记录。这种精细化管理,使ge的行业领先地位经久不衰。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彩精细化的六西格玛管理也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战略管理与评价体系,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严肃性、可执行性,才能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2、注重企业再造
为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应整体设计、稳步实施,实行企业结构重组、流程再造,重建企业管理体系,重塑企业的运行机制。再造的原则是,提高效率,整体优化,相互直辖市,有效制衡,保证发展。要优化结构,提高专业的集中度与不同专业的协同度;要减少层级,去年阻碍效率提高的中间层,缩短管理链,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与现场管理,把问题解决在现场;要按照“五不”要求构建权责体系,即,不含糊——只有一种解释,不空缺——事事有人干,不矛盾——岗位之间要协调,不重叠——要专岗专有,不虚置——要量化考核,保证整体效率与协调;要打破行政部门与层级的障碍,实行以项目为目标的横向网络组织,建立工序服从、专业搭接制的新的管理模式;要简化制度,着力建立以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双驱动激励与制约机制,用机制约束人、激励人,建立上下级、止道工序与下道工序、横向合作方之间的全方位的制衡约束机制,增强人的主动性,变要、要我不干为我不可能不干;要建立适时纠错与体系自我完善机制,对错误与偏差做到不间断的适时发现、、纠正、完善,保证企业全面、持续、可靠、有效地支行重组方案的制定实施,要平衡高效,采用新机制,减少阻力,消除对立,提高成功可靠性。
3、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与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继续采取传统的人盯人的管控方式已经不可能了,而采用并创新先进技术是大型跨国公司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不断改进和更新企业的装备,提升效能和智能程度,使装备在提高效能的同时更便于掌控。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实现全面、全过程的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并运用信息技术监控企业的运营,优化企业的运行状态,以保证企业运行过程安全可靠,运行细节全程、全面受控。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技术、操作标准以及监督实施的体系与机制,提供科学管控生产过程的可靠依据。
关键词: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越加明显,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在各行各业迅速普及。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经验来源于国外的财务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预算管理范围广、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导致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目标松弛、考评低效的问题,对工业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优化是当前工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测企业的销售量为起点,以实现企业理想利润为目标,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活动进行计量分析,完成企业现金收支、成本等指标的预测,从而制定企业未来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工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运行、财务收支等各个方面,还与资源状况、市场环境等密切相关。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进行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的协调企业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公司未来发展的设想来指导当前实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具体来说,工业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平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工业企业内各部门的经营,发挥工业企业内部资源的最高效功能,实现1+1>2的综合效益。同时,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降低工业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利于实现工业企业经营目标。
二、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强国纷纷掀起再工业化的浪潮,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中国制造2025”等应运而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对工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随着工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工业企业预算管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创造收入,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但是由于很多工业企业预算观念陈旧,管理意识不强,对全面预算认识不全面,将全面预算管理简单的理解为编制预算,认为只需要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就完成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加上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性不够,对预算的制定情况和进度也没有进行及时跟踪,造成全面预算管理与执行两张皮现象。此外,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不但员工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甚至企业管理层对预算也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工业企业的总收入情况和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加以考虑,阻碍了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工业企业在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相配套的奖惩机制,无法对全面预算执行较好的部门进行激励,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也无法进行惩处,导致工业企业各部门用钱没有计划,盲目申请资金。而工业企业管理层为了企业发展,一般都会批准,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造成预算控制疲软化、随意性。
(三)预算控制作用难以发挥
准确的预算编制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否有效实施起着直接性的作用。而现阶段预算编制在工业企业中已经逐渐偏离了实践活动。同时,预算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即是对工业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采取有效的内部管控,然而碍于预算目标的核算体系不够明确,甚至很多工业企业都未曾设置预算控制环节,所谓的预算管理仅仅停留在数据统计方面。即使有些企业在EPR系统中对该项功能进行了预先设计,但是对EPR的流程设计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在业务模块和全面预算模块之间的脱节,导致刚性控制超过事前预警,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缺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分析和考核
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情况,在编制完企业预算之后,缺乏对执行过程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执行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预算或对跑偏的进行纠正;事后不能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查找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好与坏没有考核,导致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三、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对策
针对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转变观念,提高预算意识
在再工业化浪潮下,工业企业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走出预算管理误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与企业整个发展有关,也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树立长远的预算观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所有员工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来,全面普及预算管理知识,使大家都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为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贡献一己之力。
(二)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管理,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并且应全方位地涉及企业经营全过程。具体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编制、执行、计量、审计、分析、激励考核、改进等各个环节,因此,工业企业需要对以上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首先,工业企业需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全面预算总目标,并将目标逐层分解,初步协调各部门的预算,为现金预算的编制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然后,将全面预算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工作日程,定期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考核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预算差异及形成原因,并进行激励与惩处;最后,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适时对全面预算进行改进,以便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三)夯实数据基础,加大管控力度
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依靠可行的生产经营计划来制定所有预算数据,同时相关预算部门要在对实际经营了解清楚的前提下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准;其次要健全原始记录的管理制度。在对预算进行编制和后期执行的过程中,要时刻依据各项经济基础的原始数据的记录为依据,并要求各责任部门统一设立台账制度,以此规避在原始数据环节出现错误。最后,工业企业要严格把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把过程控制放在首位,切实落实好对预算的监督管理。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做好对预算的审核工作,弄清楚每一个数字的预算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计划,落实预算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批时,严格按照相关的编制数字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针对的确属于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要参考相关流程进行预算调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将具有超额风险的项目在OA办公平台上进行公开公示,并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警示工作,做好预算的事中控制;定期召开以月度、季度、年度为节点的预算超支项目分析研讨会,找出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做好对预算的事后控制。结合以上事前、事中、事后一系列的措施,方能真正意义上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管控体系。
(四)完善企业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考核
完善对全面预算执行的监督,一方面,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完善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算审批程序,对于超预算、超权限的预算,予以及时反馈。
根据预算的实施情况,对预算确定的指标进行考核,实施合理的奖惩,能够促进预算指标得到更好的执行。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战略化、人本化、系统化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但是我国工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工业企业需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转变观念,提高预算意识,制定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夯实数据基础,加大管控力度,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魏璐.我国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5,12:145-146.
[2]贺永祥.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5,07:211-212.
[3]沈远江.浅析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难题及其对策[J].当代会计,2015,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