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金融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转贴于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文中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积极的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1前言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由于经济的紧缩,导致全球的进出口贸易数量大量的减少,所以严重的影响了物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我国的很多物流企业纷纷使用减薪和裁员等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的企业没能维持经营而面临倒闭的状况。在这种背景之下,高职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但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这样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所以高职物流管理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2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总体状况
想要对我国整体的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就要进行抽样的调查,以一个高职学校为例,进行总体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以北京的某一高职学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为例进行分析,来对我国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一个整体的预测[1]。首先这一学校在2007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这一专业,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352名优秀毕业生。根据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上来看,没有就业的有32名,占总毕业生人数的9.09%,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有320名,占总人数的91.91%。其中没有就业的人中有6名正在进行继续的深造,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70%。在这其中2011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2012年为86%,2013年为91%,2014年为90%,2015年为99%。所以根据就业情况的总图分析,由于金融金融危机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情况,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总体的水平还比较高。
3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地区分布情况
通过对这一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的调查,可知现在已经就业的人数为320名学生,所以要对这些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才能对他们就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分析结果。经过实际的问卷调查,我们已经对这一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详细情况进行了了解。首先从这320名学生就职的城市来看,具体的人数如表1所示。由表1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调查的高职学校是背景某一高职,所以有大多数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就业,由于北京市我国的首都,也是我国产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所以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之下,没有产生过大的影响,所以在就业的情况上来看,在北京的就业人数是最多的[2]。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320名毕业生中只有21人选择在上海就业、19人选择在广州就业。之所以对上海和广州进行毕业生就职地区的调查,就是要了解高职学生在我国的特级城市中的就业情况,才能看出高职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但是通过调查,虽然上海和广州都是我国非常发达的城市,但是在这两个地区的就业情况上还是不容乐观,一是由于地域上较远,很多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在几乎同等发达的北京就业,二是由于上海和广州的各行业就业人员过多,人力资源也就比较饱和,这种情况下,企业想要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就不能轻易的扩充人力资源,所以在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数较少。最后,除了北京的就业人数较多,在湖北和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也比较多,这也是由于比较发达的城市人员比较饱和的原因,所以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去到其他的城市就业。由此看出,人力资源的饱和很大程度上也是收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金融危机给毕业生就业情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3]。
4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岗位的分布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物流管理专业的320名已经就业了的毕业生中有218名选择了对口的专业或者与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而其他的102名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行业就职,所以在职位的选择上,对口职业的选择已经不是毕业生们的必要选择,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很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行业就业,所以就业的对口率不是很高。在这218名毕业生当中,50%的毕业生选择了物流操作员这一职位,30%的毕业生选择了行政这一职位,选择客服和销售职业的毕业生各占总人数的10%左右。在没有选择对口职业的毕业生中,职位的选择一般都集中于服务行业和自营的产业中。所以由此可见,在选择了对口职业的毕业生中职位一般都是比较基层的职业,没有选择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也大概如此,几乎没有比较高的职位。
5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职单位的分布情况
同样是通过调查,得知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一般都是在民营企业和小型私企当中,这部分大约占总数量的89%,在大型企业就职的为3%左右,剩余的毕业生一般是自己进行经商。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学校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一般都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小型私企中,在大型的企业中人数很少,这说明在大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的人数比较少。在这其中就职在物流企业有50%左右,说明只有大约一般的毕业生选择了物流企业就职。主要是由于物流企业目前虽然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产业,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也趋于饱和的状态,由于金融危机的情况,很多的小型企业处于倒闭的危机当中,严重的受到了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劣影响,所以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过分的考虑物流产业,而是选择了其他类型的企业进行就职,所以没有起到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很多的大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拔的时候,最低门槛设为本科学历,这就让很多的高职毕业生收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只能选择在比较小型的企业就业,这种情况无论是对毕业生自身,还是物流产业都不是一个正面的影响。
6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职的薪酬情况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薪酬条件的分布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所有就业的毕业生的月薪平均值为4000元,最低的薪酬为3500元,在这之中3000元3500元的人数为35%,3500元到4000元的人数为55%,4000元以上的占10%左右。有一些毕业生的薪酬较低是因为依然处于非正常职工的状态,所以薪酬较少,有一些毕业生的就业企业规模较小,所以经济发展的水平较差,就导致薪酬的标准较低。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薪资上低于本科、研究生等的薪资标准,由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很多企业的用人标准的限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得到比较高的薪酬。所以由此看来,金融危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7金融危机下调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措施
通过以上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高职学生的就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有效的提升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应该开展积极的政策对这种形势进行改善。
7.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在经济宏观调控的这方面,我国已经做出了很多的经济政策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善,包括大力的扶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等等。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不断的加强经济的调控,出台更多的经济政策,让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7.2高职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我国高职学校在教学水平上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投入,首先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在教学设备的购买上,还要加强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8结论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国家与物流企业自身都要进行一定的调控和调整,才能在比较严峻的形态中持续发展。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也要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进入更好的企业就职,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麦强盛.国际金融危机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60-61.
[2]林宝灯.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 关键词 ] 商务英语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英语教学适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大变革。正是基于商务英语的特殊任务与功能,对此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不同于常规的基础英语教学,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所开设的目的意义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有助于商务英语的教学改革。
一、国际金融的教学目的的改革
国际金融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不同于经济类专业的教学目的。首先,商务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以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除语言知识外,还涉及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其“交叉性”,在于它只分别涉及上述各种有关学科的部分内容,而并不包括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它只是上述学科部分内容的综合,而不是这些学科全部内容的总和。这种“交叉性”既表明它的独立性,即它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学科,也表明它的综合性,既它与相关门类有多方面的错综和交叉。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重心应是商务方向的英语,而不是商务专业知识本身。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所贸易专业高等院校―北京对外经贸学院(现为对外贸易大学)成立,商务英语的教学也从此正式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贸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外经贸已由过去的单一的对外贸易发展到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技术合作、对外服务;对外贸易也由原来单一的货物贸易发展成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了“大经贸”格局。其次, 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一般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国际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的形成以宏观经济的一定开放程度为前提。国际金融学关注的焦点是内外均衡的相互关系和外汇供求及相对价格―――汇率问题;在产出、就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外汇市场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涉外性。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国际金融的一般原理;掌握远期、期货、期权等外汇业务、国际储备管理、利用外资等主要国际金融业务。本课程理论要求高,实践性较强。较高的外语水平对学好国际金融很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与日俱增,虽然经济类专业也开设了国际金融这一专业,但是经济类专业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根据我们的调查与信息反馈,经济类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出去后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熟练准确,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业务能力,在国际金融业务的商务谈判中,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更注重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语言的形式与表达,当然,对于专业知识必须要有一个体系构架存在心中,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专有名词要懂得其含义与语言的表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业务的实际操作掌握与运用。笔者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其体会就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金融业务的运用能力较弱,这与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有关系,商务英语专业的生源是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教学目的可以定位为国际金融业务的概念及理论的语言表达形式,实际业务操作的语言表达,而不再与业务的精通与娴熟。最后,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反映
金融国际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市场化的要求,贯彻“实践、实际、实用”的原则,加强金融行业和学科的前瞻性研究。做到金融理论与金融应用相结合、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对内金融与对外开放金融相结合、历史金融与现实金融相结合。突出强调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与动手能力。
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方法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1.选择内容新颖,合乎经济发展需要的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的交易品种、新的交易规则不断充实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时代的发展要求这门课程必须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的教材未能适应时代的这一要求,内容陈旧,一些新的国际金融理论、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并没有被充实到教材中。欧美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更新速度快,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的要求。虽然国内也出版了一部分欧美教材的中译本,但在教学中有两个缺陷。其一,这些中译本教材部分内容在翻译后晦涩难懂,未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没有真实再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给教学活动带来了障碍。其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中译本教材,难以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不高。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欧美英文版教材,同时应用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生素质体现为:经济知识缺乏,数学基础较薄。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前的实际的经济形势,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比如讲授汇率这一张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程,首先结合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讲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世界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2009年国际储备的进一步增高对经济的影响。(3)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年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货币政策与中国房地产问题等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3.《国际金融》课程在本科学生中可以尝试采用双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汇率含义和类型、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部分时,英语的比重宜相对较大;而在讲授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风险管理、衍生工具交易、货币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部分时宜适当加大中文解释的比重。
4.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5.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国际金融》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遇到的国际金融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国际储备的管理问题、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问题、外债规模的管理问题、货币一体化问题、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等,这些都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科研究的新课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国际金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去,这集中体现在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如,随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发展,欧盟国家如期推出了统一货币―――欧元,因此对于欧元的起源、稳定及未来发展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国际金融学科的新课题,同样在教学中也及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6.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国际金融》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国际金融》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总之,采取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应该采用多样化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在讲清经济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课堂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应占理论课教学课时的一定比例,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金融这门课程还可以改变单纯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课考试方式,适当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演示等多种考试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和同学积极、主动参与教改,从根本上改变教改是少数人的事的认识。多数教师和学生并不了解教改的内容、目的和实施进程,不关心教改,从而影响教改成果质量和效果的状况。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个主体,教改只有调动了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教改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庆云: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历史机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打击。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中国政府确保了经济顺利增长的任务。当前,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即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也为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契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体系重新构建,乘势启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将迎来充满潜能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和谐。
一、金融危机下凸显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
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过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迅速增长,并于2009年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见表1:
我国进出口贸易虽取得巨大发展,但外贸依存度接近30%。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中,传统加工贸易又占据主导着地位,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长期以来我们“重投资,轻消费”,导致内需不足,目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占整个GDP比重只有35%。当遭遇到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外部市场急剧萎缩后,外贸依存度“过高”,内需严重不足,出口产品附加值“过低”的缺陷凸现,见表2。
第二,产业结构失衡。建国后,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中国共进行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0年的10.2%,下降了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比重由47.9%下降为46.8%,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比重由23.9上升为43.0%,上升19.1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1]
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虽得到高速发展,但仍以初级加工业为主。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弊端暴露无遗。
第三,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外贸出口额中5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贡献,而民族企业以低级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度低,资源消耗高,污染大。见表3: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较弱,绝大多数企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这样尽管销售额很大,但获利甚微。当前面对紧急危机的冲击,由于民族企业的出口行业进入门槛低,目前正面临国外越南、印度等国企业激烈的竞争,受到巨大冲击。
二、金融危机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既是挑战,同时也伴随巨大机遇。
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百姓储蓄。“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万亿美元。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11年上半年,我国住户储蓄存款33.72万亿元人民币,储蓄率达到50%以上。”[2]中国政府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不高,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同时,在危机面前正是提升企业品质的契机,包括产品升级、设备更新等。高端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增加,正当其时;并且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
第二,巨大的内需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监管优势。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0年后,中国人均GDP会突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不会出现类似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
第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进入了金融危机的滞胀期阶段,各国经济表现了不同特征。美国刺激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难以把握。中国政府面对的问题,却是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为此,中央政府果断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从而保证降物价保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央政府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确保产业结构顺利升级。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抓住机会转“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越
第一,通过税收和金融手段引导产业结构转型,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超过GDP的30%,属于税收负担偏重的国家。为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刺激个人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在税收政策上大有文章可做。一方面,可以利用减免税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度过金融危机寒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税收杠杆和金融手段,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钢铁、化工等过剩行业的盲目再扩建,抑制泡沫严重、影响消费的房地产业的盲目投机行为,大力扶持低碳环保、新能源、物联网、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真正做到有“保”有“压”,实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
第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于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增加财政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创造基础性条件。首先,近年来,我国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据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过多的财政支出会加重市场微观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降低市场运行效率。”[3]当务之急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大力削减行政性开支;另一方面加大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必需的公共支出――科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次,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据此,可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尽早地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
第三,企业要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积极参与改革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管理模式尝试。并崇尚“技术至上”的理念,坚持走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开发出了效益高、适应市场的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进而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金融危机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政府与企业都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只有拥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品牌和确立优势。
参考文献
[1]统计局.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R].“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11-3-11.
[2]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R].人民日报,2011-7-15.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
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企业;战略转移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5-0006-01
1 我国房地产企业战略转移动因分析
1.1 环境动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行业整体正在走向衰退,市场需求不断下降,从而使我国房地产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种压力往往促使企业进行战略转移,转变经营思路;另外,我国房地产业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市场进入者非常多,形成规模的大企业较少,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规模,因此市场竞争环境非常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整个行业必定面临这一轮新的洗牌,只有重新分析环境和市场,调整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最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也在发展变化,国家的政策在逐步调整,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化过程出现了新的特征,劳工结构和产业体系也在发展明显的变化,区域间发展模式和其之间的联系也在悄然改变,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整体政治经济环境形势做出新的判断,加强解读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顺势而下,适时转移战略方向。
1.2 企业内部动因
我们了解到房地产企业正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别于其它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前期投入资本特别大,而且是间歇期的投入。不需要持久投资,但是每期投资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房地产企业负债率都较高,融资受阻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当投机产生的虚高的房价和虚假繁荣的市场破灭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市场萎缩和资金链断裂的困难,这种困难也让房地产企业必须要进行内部调整,从整体上重新确立战略方向,在业务、市场和产品上都重新定位。企业为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短期内获得高利润回报,往往选择并购方式。兼并方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整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以及其它资源,作为被兼并方,应配合兼并方的整合方案,从兼并方的整体利益出发,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兼并方整体发展战略。
2 我国房地产企业战略转移的几种思路探讨
我国国内环境稳定,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速度仍然较快,因此在可以看见的未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将面临一个长期的繁荣。我们既要认清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总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打击是很大的,人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心理预期和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但是,我们也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现在这种局面正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转型的时期,金融危机只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添加剂,我国房地产企业不必盲目恐慌,更应该做的而是认清形势,认真分析环境和审视内部资源和能力,顺势而上,看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机会,只要重新对资源和能力进行调配,适时进行战略转移,就有很大机会走出泥潭。在此,我总结出几种可供参考的战略转移思路。
2.1 房地产企业服务对象转移战略
服务对象转移战略是指对企业服务的顾客群体进行重大调整。为了适应新的顾客群体的需要,企业必须调整其业务结构,推出新产品。前面分析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从2002年开始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内我国房价上升速度远大于银行利率,因此很多投机者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炒房,曾一度形成专职的炒房族。而从2008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在政府政策约束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成交量萎缩,投机者逐步退出市场。因此,在房地产是一个主要的投资市场还是消费市场的问题上曾讨论不止,不过从长远来看,房地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主要还是以消费市场为主。现在购房的大多数是刚性需求者。我国房地产企业必须认识到这种转变,重新看到现在市场上真正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户型、楼层和区位选择上都应该考虑这种转变。
2.2 房地产企业区域转移战略
西部经济结构受整体环境影响不大,而且每年都有国家支持。因此虽然整体经济形势不好,但是西部省份经济仍然以较快速度上升,而经济发展必然也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现在这种区域不平衡的情况必然要调整的,西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东部和中部污染严重情况下,西部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都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会逐步认识到其优势。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也应该看得到东边不亮哪边亮,从而撤出一部分资源流入到西部去,打好根基。
受劳动法影响,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而中部一些较靠近东部或者在铁路和河流旁的城市为了发展,在政策执行上相对于东部肯定较松动,而且最低工资也低于东部,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向内地转移,这也必然会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房地产市场也肯定随着繁荣,我国房地产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个机遇,慢慢转移资产到这些地区进行开发。
2.3 房地产企业向产业链转移战略
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只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开发完一个地区就实行资本转移。其实很多人都犯了远视错误。不能看清身边的商机。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企业,也同样犯了这个错误,掌握户主信息是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巨大的优势资源,知道每个户主的家庭状况、职业、偏好、热爱的体育运动等各方面全面的信息。很多企业认为物业工作难做,盈利不高,因此在开发销售完后就放弃对物业的管理。其实最开始可以通过建设小区社会,把开发区域的基础设施都构建完善,特别是教育和老年中心,能够以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物业在我国还算是个新兴的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真正具有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的物业公司还仍未存在,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可以扩展产业链,利用销售与房主建立的关系,开发物业项目。之后通过进一步对户主有进一步的了解后,企业再拓展新的业务,具体如资产管理,帮业主做产权证,还有诸如房屋租凭、托管幼儿、煤气运送等等延伸业务领域,这些都是盈利非常好的业务项目。这也是当今我国房地产企业可以考虑的战略转移方向之一。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运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职业院校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本文在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新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概况,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经济下滑。为了抑制经济继续恶化,各国及时采取各种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开始企稳,在不断振荡中复苏,全球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得外贸企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与以往不同。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企业重要的人才来源,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为外贸企业提供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成为各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全球贸易增速放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快速,大大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增速下降。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4上半年世界贸易量同比增长1.8%,低于2013年全年2.1%的增速。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4%,但仍明显低于最近30年的平均水平。
2.市场从发达国家为主向多元化转型
发达国家一直处于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下降,新兴市场国家比例进一步上升。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从27%左右增长到2012年的45%。新兴市场国家数目众多,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商务部表示将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选取了约30个国家作为2012年及若干年后外贸多元化战略的重点突破市场,力争到2015年年底,我国将在新光市场贸易份额占比提高5%。
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金融危机后,贸易量萎缩,失业率上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保护国内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2013年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2起,增长17.9%,其中,反倾销调查71起,反补贴调查14起,保障措施7起,涉案产品范围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扩大,发起主体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长。
此外,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出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金融危机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技术在各贸易环节中的应用,贸易方式、手段也发生了新变化。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概况
1.需求增速变缓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贸易呈缓步下行趋势,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倒闭等现象,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但就中长期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仍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适应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商务部研究院《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将推动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双实现“倍增”,同时将继续努力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5.3万亿美元左右。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到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
2.质量要求提高
(1)要求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培养一名员工需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而很多毕业生由于薪金期望高,无法与人合作、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等原因而频繁跳槽,这已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头疼之事。以业务员为例,业务员是企业的核心人物,代表企业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一些外国客户信任业务员本人胜过信任企业。一名业务员的离职经常会带走一批客户资源,甚至会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大部分的企业把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放在了首位。
(2)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工作人员既要接触到各个国家,也要与国内各个部门、企业等打交道。这就要求外贸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需求下降,而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需求占比上涨,因此,外贸工作人员除了掌握英语之外,也要增加俄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学习。同时,尊重外国宗教信仰,熟悉外国相关法律,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风土人情、地理、风俗习惯,才能在对外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
(3)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目标岗位群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这些岗位对国贸专业学生需求量相当大,但从招聘的职业信息来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是否对口并不作严格要求,更多的企业要求应聘者从业经验1~3年乃至3年以上。可见企业希望招聘到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直接上岗,不需要耗时进行二次培训。此外,后危机时代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纠纷不断。因此,企业要求外贸人才除了具备处理外贸业务流程的一般业务问题外,还要熟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规避贸易壁垒,在贸易纠纷中捍卫公司利益。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环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后危机时代外贸行业的用人需求。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百年树人,德育为先”,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把这个思想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式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该课程要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
第二,以地方经济为依托,突出地方行业特色。每个地方都具有不同的地理、资源优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产业、产品。各类职业院校应在对当地经济、产业的调查分析下,结合本地外贸企业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及具体人才培养规格上与其他学校区别,进行错位发展,提高其毕业生的竞争力。以顺德为例,有“中国家电之都”美称的顺德,是中国家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在各类招聘会上,家电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最大。因此,顺德的职业院校可将家电行业特色嵌入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中,以家电行业业务作为载体,开展教学。
第三,加大沟通能力的培养力度。对外贸易工作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与海外客户的沟通等。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加大商务谈判、团队合作、商务英语沟通等课程的比例。英语是对外沟通的主要语言,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考取相关英语等级证书,以考促学。还可以通过各种英语比赛,以赛促学,多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此外,由于新兴市场的比例不断提升,学校还应根据当地企业的特点,开设小语种、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以供学生选择学习。以广西为例,东盟各国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特别是越南已经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广西的职业院校就可以大力开展越南语课程。
第四,拓展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的学习。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愈演愈烈,学校应适时增加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穿插在各门专业课中,也可以独立开设选修课,或举行专门的讲座。
第五,适当减少国际贸易专业招生总量,压缩班级人数,开展小班教学。虽然从中长期来看,外贸行业仍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但短期内需求有所减缓,对人才的需求在质量上要求却更高。因此,各类职业院校应减少国际贸易专业招生数量 ,压缩班级招生人数,最好每班人数控制在25~30人。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师生互动和个性指导,从而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建设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促使我们的教师与时俱进,加强理论学习,同时深入市场和企业一线,顶岗实践,实地了解市场的发展、企业经营状况和业务操作等,将行业最新知识、技能融入课堂教学。因此,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并努力取得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除了校内专职教师外,兼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职业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聘请来自业务一线,具有丰富外贸操作经验的业务专家和骨干,同时还充实货代、海关、商检等外贸相关部门业务专家,共同构成行业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沈安婷.基于岗位要求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2013(21).
[2]韩可卫.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再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2014(10).
[3]江静.浅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
[4]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考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自评报告[Z].2011,9.
[关键词]外贸业务;四段递进;四岗相融;实践教学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713.50-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受世界经济发展下行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然而截至2016年3月,根据商务部统计,我国的现代贸易产业开始回暖,特别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出现了小幅提升,外经贸形势利好的同时面临着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的困局,仅仅掌握某种单一专业技能且实践能力较弱的毕业生已经无法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在此背景下专业群的概念应运而生。
1 “四段递进、四岗相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根据专业群培养对象相近、就业岗位相同、教学资源相融的特点,在现代贸易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当下,选取外贸行业的上下游核心环节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群,以实现一笔进出口业务为目标,联合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及国际物流等5个专业,整合原有的实践教学基础和各类资源,试图构建一种真正对接产业链且适用于高职教育的高职外贸类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4个主要阶段组成,从第一到第四阶段逐段递进,贯穿进出口业务中外贸业务员、单证员以及跟单员的核心岗位技能实践,称为“四段递进、四岗相融”国际商务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2 四段递进的基本架构
“四段递进”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阶段,按照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规律,以外贸行业几个核心为主体,由单项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阶段构成。
具体体现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在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单项实训和部分专项实训。以外贸业务员岗位为例,单项实训是指以某个单独的课程项目或任务为单位开展实训,这个实训基本以课内实训为主,理实结合,如FOB出口报价单项实训;专项实训是指为获取某项专业核心技能而进行的专门训练,是由多个子项目构成,主要以集中的实训课的形式来完成,如交易磋商专项实训,这个实训应包含客户开发、对外报价等几个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则是在第五学期,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专业基础后,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就某一个核心岗位开展指导并付诸实施,如外贸业务员综合实训。第六学期再依托校内公司和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第四阶段的顶岗实习,基于外贸行业设置的国际商务产业群是典型的“业务流程主线”的专业群,能将进出口业务中的主要环节和核心岗位技能真正融入到三年的高职教育中,且实践教学时间能达到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核心特征。图1为国际商务专业群“四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3 四岗相融的基本架构
“四岗相融”指的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岗位设置,主要由学岗、仿岗、跟岗、顶岗4个环节组成(如图2所示)。学岗环节一般在前三个学期实施,由专业教师将专业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先行演示,该阶段主要以学生熟悉并学习外贸业务核心岗位的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理论学习;仿岗环节则是由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仿真模拟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并操作核心技能,该阶段主要以仿真实训为主,理实结合;跟岗环节则开始于第五学期后半阶段,由专业群统一组织群内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在企业骨干或业务师傅带领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熟悉岗位职责、岗位职能和业务流程,为顶岗实习环节做前期准备;最后则是在第六学期共计约20周的毕业顶岗实习,该阶段的学生经过了“四段递进”和前三岗融合,基本能适应外贸业务的典型工作岗位,独立开始操作业务。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SDR的价值将由人民币和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共同决定,这不仅意味着人民币已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而且预示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我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稳妥有序地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了金融行业的双向开放。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新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经济部门需要的是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又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然而,相关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许多国际金融学的授课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上,学生也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性质
国际金融学科研究跨国界的货币金融问题,是一门研究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和资金借贷规律的学科。该课程系统介绍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货币媒介进行经济交易。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期,金本位制是国际金融关系的基础,各国货币比价关系由黄金平价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是统一而又松散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系,并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促进了各国货币领域的磋商与协作,也形成了各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之后30年间,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资本的跨国流动也更加频繁,出现了欧洲货币市场、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性的研究范畴。
20世纪90年代,欧元的诞生成为国际金融史上的创举,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监管的进一步思考。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已逐步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形势展现出的新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来看,国际金融课程的相关概念、分析模型较为复杂,但又同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密切,兼具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现实问题的具体性。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学科,初涉本课程的学生会觉得汇率制度、金融风险、国际收支等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熟练掌握汇率标价方法、国际收支核算规则等基本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从授课模式来看,当前很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国际金融形势日新月异,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以及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导致理论和现实相脱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实习困难的窘境,相关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职位给在校学生,实训基地往往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难以掌握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如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等)。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国际金融课程不仅应当着力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其他相关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
本科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较多,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第五版)、刘舒年和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从内容上来看,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内外部平衡的调节及外汇管理等内容,偏重从国情基础上进行内外均衡及政策分析;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包括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外汇风险管理、跨国公司负债管理等,较为偏重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国际金融知识的应用性;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主要包括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外汇、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信贷、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注重综合分析和实际操作。可以看出,上述教材在内容上侧重点不同,应当根据国际金融课程专业性质选择适合的教材。
(三)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当前多数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师都具有较高学历,国际经贸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也十分注重相关科研工作,并能研教结合、以研促教,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开设目标之一是培养熟练掌握对外经贸业务流程的专业人才,例如在远期外汇业务中,哪些情况需要借助远期外汇来防范汇率波动?如何与银行签订合约来购买或出售远期外汇?远期外汇的交割日期是如何确定的?实际交割的情况有多大比重?在课程讲授之前,任课教师对于上述问题都应熟悉掌握,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听讲来了解远期外汇业务流程。但实际情况却是多数任课教师的经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在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们的实际操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国际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一)开展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案例导入引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然后进行详细讲解,最后给出典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加以分析操作,通过案例教学辅以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外汇及汇率时,可引入1997年泰国货币危机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泰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同货币贬值之间的关系;在讲授金融衍生品时,可引入巴林银行事件、美国次贷危机等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保值与投机中的作用机制,针对雷曼兄弟破产、次级贷款证券化、信用评级机制、美国对高杠杆率的失察、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等展开互动交流;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时,可引入1992年的英镑危机事件,要求学生总结英镑危机的教训,并提出对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看法;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时,可引入墨西哥、泰国在发生收支危机时,IMF向这些国家提供贷款所提出的条件;在讲授最优货币区理论时,可引入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的消费者、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并通过查阅近年来欧元兑美元的表现,分析欧元的走势;在讲授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当前人民币是否具备放开资本账户的条件。案例分析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或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二)增加模拟实训,注重实验教学
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环节,注重实验课程。通过在教学中开设国际结算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公司业务模拟等专门训练,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相比较公司实习而言,这种模拟实训教学成本较低,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体会到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提高学生对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的领悟能力和对实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用高仿真场景将原本需要在金融市场才能够实现的过程在实验室中模拟再现。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更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实时财经资讯、金融市场的国内外历史数据,以及权威专家的分析评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与现实同步的实时行情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外汇投资、期货交易的实战模拟,可以加深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切身体会外汇交易中的风险。
(三)追踪学科前沿,拓宽教学渠道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出国际金融实践的发展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对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金融市场等相关章节形成了冲击,暴露出了现有教学内容体系的不足。国际金融实践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完善,因此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实时更新。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国际金融教学体系也应体现出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学科内容,客观评价衍生金融工具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追踪学科前沿提供了硬件支持,可以动态直观地展示知识体系的内在机理,通过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实时热点,将教案、习题、案例等制作成网页,同时带领学生登录财经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还应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经济学者和国际金融实务专家定期讲学,或举办论坛及学术会议等,拓宽教学渠道。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0(14):112-113.
[2]贾先文.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1(19):100-101.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孔立平.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2):122-123.
[5]刘任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91-92.
[6]刘士宁,吕惠娟.具有航运特色的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研究———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J].特区经济,2014(11):230-232.
[7]刘舒年,温晓芳.国际金融(第四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8]潘晴,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15-116.
[9]张志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教学安排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