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专业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

第1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职业中专 体育特色 教学研究

一、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变方向

    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关于就业方面的针对性的教育。所学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学生具备独立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这些学生与普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其所接受到的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特殊性。而针对体育方面的教学工作,中专的学生主要进行最后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而由于中专生的年龄通常在18岁左右,其兴趣和爱好都相对稳定,更容易主动地参与体育的锻炼。为了能够使得中专的体育教学工作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逐渐在发生着变化,正在向职业特色化的方向转变,这种特色化的体育教学富有新的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使得学生身体实现健康。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得学生在愉快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实现体育特色化教学,就必须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提出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的现状主要是:没有可以参考的、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学生往往还在中考失利的阴影下,这种情况下容易对很多东西失去兴趣,也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内容缺乏必要的联系,而且设备方面也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袭老一套来进行教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 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研究

    在体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专的学生,利用的方法主要就是调研、观察以及文献查阅等。其次,在实验的结果方面,根据调查可以了解到使得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出现停滞不前的原因主要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1. 教师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没有创新的意识,使得这种传统的教学习惯得以沿袭,日子越久与教改发展的差距越大,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单一的组织和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忽略学生自身的感受。对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没有起到很好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2. 学生方面

    职业中专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综合素质是比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体育的意识也相对比较淡薄。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受到运动项目的限制,使其无法完成体育的教学课程,从而对体育课丧失兴趣。

3. 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方面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因素造成职业中专发展成当下的现状,如果要改变当下的现状,就必须彻底的改革思想的禁锢,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一方面教师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尽量使教学的方法向着多元化、教学内容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三、 中职体育特色教学的改革建议

1. 体育教学设施设备需不断完善

   除具有满足体育课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外,还需要设有与专业有关的体育设施。如航海专业需要浪桥、滚轮、软梯等航海体育设施和器材;建筑专业需要的高架等。

2. 加强体育教师的进修学习与培训

    除了正常的进修和培训外,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必须学习所开设专业的专业体育知识、教学方法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 处理好专业多样性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第2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 专业特色 英语教学体系 构建

一、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英语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升级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强,社会对能在专业领域工作环境中熟练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需要量逐渐增大。这也对各院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同时,这与英语教学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发展方向不谋而合。目前,大部分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许多孩子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同时,众多专家学者也认为,大学阶段应更加关注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各院校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时代所需。

二、各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1.教材选编。

目前,在众多院校选用的英语教材仍然是以基础英语教育为主。随着国民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每年入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并且随着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趋于专业化。然而,大部分院校选用的英语教材并没有把英语与专业进行有机融合,老师在授课时只是简单地补充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单词,难以真正凸显为专业服务使用的英语特色,这是对专业性的一个较大的误解。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时不能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交际,看不懂与专业相关的简单文章和产品说明书;也造成学生把英语仅仅定位为一门通过考试的工具。

2.传统教学模式在院校中仍占主导地位。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在提倡现代化、以学为主的教育模式的今天,我们院校的英语教育中依然存在乐于做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支配者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超大班授课;(2)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3)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过多,并且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目标不同,教师不易一一照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师往往只有选用讲解法,从而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多媒体设备在院校的普及运用,部分教师养成了依赖幻灯片内容上课的习惯,形成了教师对着幻灯片讲课、学生对着幻灯片听课的现象。并且在中国之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大都存在乐于听课、害怕犯错、不爱发问、不善探究的学习习惯,这使得课堂气氛僵化,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

3.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缺乏。

当前,在各种考试通过率的驱使下,院校中的部分教师依然十分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背诵单词、钻研语法、训练阅读速度、套用写作模式上,但用来训练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时间却很少。并且,由于对应试能力的过于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目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英语的学习目的只是通过考试,从而形成了考试通过了,英语学习也就终止了的现象。同时,大部分院校没有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仅仅只是增加了听说课程,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深化课程内容,并且在第二课堂开设上,教师很少参与组织管理,使得学生缺少科学的语言锻炼的机会。

三、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编写、选用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直接的学习材料,教材实用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院校在英语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应注重突出专业英语特色,将英语语言知识,如听力、口语、词汇、文章的训练与专业内容结合起来。注重语言上的代表性,尤其是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军事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中,最好能与专业领域的人士合作,选择涉及与相关专业的各种浅显题材的语篇,包括目标岗位简单的一些文章、说明书、技术图纸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教材。这样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了专业知识。课后练习应注重词汇和英汉翻译的练习。

牢记英语知识是一门语言工具,应为今后的工作服务。所以院校的英语教材应该尽量反映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按实用的方式进行讲解,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英语及就业做准备。这样使英语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今后的各项工作。

2.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各院校在构建以学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应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真正实现由“教什么、怎么教”向“学什么、怎么学”的转变,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员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善于采用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如在“神奇网络”这一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防止泄密的讨论话题,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想法;并帮助学生学习积累网络相关用语,如Network Admission Rules,Transmission Technology,Security of Network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推广观点辩论,重视课后答疑,把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教学贯穿与教学全过程,使每一名学生始终都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开拓思维,在解难释疑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信息的主动加工者。针对院校大班授课的现象,教师可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合作学习法,既可通过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也能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针对教师对幻灯片的不当使用问题,学院应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针对应试教育产生的影响,教师首先应进行角色转变,从“严师”变为“益友”,并在课堂设计中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营造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3.注重听说,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就语言教学来说,其语言知识的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语言锻炼平台。每个学期,老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听力内容和口语情境训练,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设置接送客户、公司介绍、产品介绍、报盘询盘等商务话题等。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承担角色进行操练的同时,在听、说等各项技能方面都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和发展动力,增加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大多数学生更强的使用语言的愿望。在训练结束后,教师应有选择地赞赏学生的一些准确、复杂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学习语言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尝试运用新的语言形式的习惯。由于课堂训练不易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同时,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世界,那些语言水平不高的学生、平时羞于开口的学生可以随时在聊天室里同力所能及的对象进行思想交流。在这种开放式语言环境里,经过广泛、多层面的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更好的调动,驾驭语言的能力逐步增强。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英语教学体系,对院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重视英语实际能力的培养、勤思多想,为推动军队院校英语教学的研究和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娟.对军事院校超大班型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45-47.

[2]李瑞玲.高职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38-139.

第3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地域特色;地质工程;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84-02

地质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而地质工程则属于地质学与土木工程的交叉学科。因此许多学者都强调,对于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应该坚持重视地质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1]。有的优化组织教学,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体系[2,3]。目前,我国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许多,但各个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办学定位与服务对象不同,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实践教学体系也有所差异。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值得探讨。

一、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其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建校之初就确立以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为特色与优势学科,而《工程地质学》是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曾首次在国内成功地监测预报了长江三峡新滩滑坡的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于2004年整体并入三峡大学,进一步增强了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及硕士授予权,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基地,为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所处的长江三峡具有高山峡谷、峰林和溶洞等地质地貌景观,是一本记录地壳演变历史的教科书[4]。区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保存有一系列重要的地层或构造标准剖面。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受地壳运动影响,岩层被挤压成褶皱和断层,形成了秭归向斜、黄陵背斜以及断裂等。区内不仅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且由于地势险峻、河谷切割强烈,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如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滑坡等。三峡工程施工后,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防治等,留下了大量监测治理地质灾害的工程典范。这些具有三峡地域特色的地质环境和工程背景,为教学提供了天然实践场所。

二、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地质工程专业新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两大体系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与理论教学交叉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础[1,2]。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科研基地,构建了基于地域特色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就是针对我校的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以学生从事水电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实验内容强调“重视地质基础、强化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培养”的原则[1],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三个层次”就是从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上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地质知识基础、工程素养、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基础型实验是课本上要求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应知应会”能力,如矿物、岩石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是给出实验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设备,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终完成目的任务,是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如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等。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在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根据兴趣,针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探索,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结合科研对学生创新型思维培养的实验,如三维滑坡物理模拟试验等。这样可使许多大型实验设备在本科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教师的科研。

此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制定和实施“四个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课程实践训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实验能力,如水文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实验。

2.开放性实践训练:根据课程要求的实验,除了课程实践外还对学生自由开放,让学生自行在课外进行试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如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灾害试验中心等,学生可随时进入进行试验。此外还专门开设大学生创新训练营,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在创新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校外基地实践训练: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了强调校内实践教学外,还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特点还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三峡大学长江三峡链子崖野外实习基地。通过野外地质实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各类岩石、地质构造等,并能运用地质罗盘、GPS等进行野外填图,训练学生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4.实战性实践训练:四年级毕业实习每个教师负责部分学生,根据科研项目,让学生深入到科研第一线。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创新实战性训练。通过完成实际项目,使学生得到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近几年我校承担多项地质灾害方面的科研项目,学生毕业时依托这些项目进行实战性实践训练。

三、依托区位优势地域特色,借助行业力量,构建教―研、校―企双结合实践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

我校地处三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使学生认识到多种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灾害,还使学生见识到水电工程、地灾防治工程等实例,且三峡库区风景秀丽,这使得进校之初的学生在学习地质知识的同时,还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使科研更好地促进教学,依托科研基地建设,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如长期承担三峡库区四十多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任务,为地质工程专业野外实践提供良好条件,使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形成“科研带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1]。此外还与多家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成立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得到极大提高。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近几年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卸荷岩体力学、重大滑坡灾害变形预测等研究,进行岩石三轴蠕变试验、三维滑坡物理模拟试验等实验,并在岩石高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自行研制多套实验设备,如三维滑坡物理模型平台、非和土三轴蠕变试验仪等,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

四、深化教学研究,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非常重视教研改革,每年都组织教研项目。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多毕业于老牌地质院校,除继续发扬传统地质工程教学实践方法外,还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申报并获得多项省、校级教研项目。如“地质工程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教学实践基地为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等教研项目,都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研改革,逐渐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继承和改造传统实验方法,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结论

我校地处三峡工程之库首,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针对三峡地区大型工程建设、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问题等突出特点,地质工程专业在建设之初就一直将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基于地域特色的多层次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真正快速有效地解决复杂环境下地质体的评价、改造和控制问题,培养出既懂地质,又懂工程设计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润秋,许强,陈礼仪,李天斌,巨能攀,付小敏.重视实践教学 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7-21.

[2]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14-17.

第4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论文摘要: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提升该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满足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文章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对中国计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定位和教学体系改革提出若干思考。 

 一、引言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教育部进行专业整合的初衷是为了摒弃以前专业划得过细的做法,把目标转向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专业。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新专业是由五个专业归并而成的,目录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只能是具有宽泛性和普适性要求的基本目标,给各个高校的具体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由于侧重点不同,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国内高校中出现了多种方案。2005年以前有主干学科结构、知识模块结构、功能模块结构等七种方案。2005年以后仍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专业方向,有三、四、两个之划分;对于能力组成,有五项、三项之划分;对于核心课程设置,有十一门、八门、十门之划分。有的认为应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为核心,有的则认为应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对于知识体系,有五模块、三模块之划分。总之,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多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的拼盘式组合,没有形成专业自身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 

 中国计量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走特色化办学、差异化竞争之路,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创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化该专业的结构,突出该专业建设的特色,需要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计量学院的办学特色,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是2000年设置的,10多年来专业在学校和分院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精品课程一门、浙江省重点教材两部;在学生实践教学中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一等奖。但是随着社会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二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只注重单科课程设置,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三是实践环节薄弱,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四是专业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度难以考评。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处于教学建设的龙头地位。特色是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学校办学优势的具体体现。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或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它具体体现在学校或专业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它是学校或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反映。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经济管理模式(即m模式);二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即i模式);三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侧重于计算机系统导向模式(即s模式)。经过前期多次学科讨论,参照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经验,我们拟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定位,以“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专业特色定位。这样的专业定位是依靠学校优势学科,以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与水平。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的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的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中国计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获得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的学院,是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学院。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先进的标准,精密的计量,卓越的质量”教学管理方针,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使学院成为我国培养质量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 

 三、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是教学之根本,其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也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信管专业本着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从知识、能力、素质、市场(就业)和特色五个方面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

 (一)信息管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具有信息获取、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三是掌握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能利用计算机网络采集和信息,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四是具备文档管理的能力,包括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等;五是具有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企业或组织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对企业或组织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胜任力——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不断地追随管理专业的新发展,能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量的新知识,并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追踪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信息,以适应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具备读写能力,信息管理人员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递。二是敏锐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三是熟练操纵因特网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把已获取的新信息通过一定的综合分析、计算、试验操作,最终找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得出科学结论。四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五是创新能力。 

 开设的主要课程:专业主要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组织学,信息计量学,专业实践课程:统计软件实习,管理软件实习。 

    就业方向:可以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机构,从事文献和文档管理、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等。毕业生经过考试可以成为信息处理技术员、国家信息分析师。 

 (二)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在当前是全球的热门话题,而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体系,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此体系的建立将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增强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将大大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其次,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控能力,通过与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工作接续起来,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从而成长为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与合作的有力支撑。 

 bs7799标准是全球第一份关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bs7799-1现在已经被采纳为iso/iec27002:2005;bs7799-2也于2005年被采纳为iso27001:2005。该标准当前已被诸多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截至2007年9月已经有超过4000家组织通过了iso27001:2005的审核,获得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能力;二是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此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及其重要性,认识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何需要iso27001,学会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组织)需要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开设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安全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建立与实施。 

 就业方向:毕业的学生经过考试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 

 四、结论 

 信管专业的特色培育和课程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工作。为此,我们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囊括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作用是对整个体系中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评价专业定位、特色定位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吻合程度。 

 参考文献: 

 1、陶雷,莫赞,张立厚.应用型本科“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建构实践[j].情报杂志,2010(2).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 

 3、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 

 5、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 

 6、张庆华,谭旭红.基于集成化模式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3). 

第5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分层次培养;考研;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

1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汉语国际推广形势而设立的新型专业。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国家战略措施,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汉语热”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通过多年的考察和调研,我们总结出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一是找准定位,以培养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占领以本科生为主的初级专业就业市场。第二点更为重要,也是对于我们民办高校来说更具开拓性与挑战性的一点,那就是构建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为提高考研率、实现人才分层次培养做准备。

放眼全球,“考研率”是衡量一所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个目标对于民办应用技术类大学来说曾经非常遥远。但实际上我们有责任为具有更高层次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一次飞跃。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的长远发展来看,提升学历、更新知识也是职业要求的必然。目前除“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外,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人数均在百人左右,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将为本专业实现人才分层次培养提供更多便利的客观条件。

2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的主要措施

2.1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从新生入学起,专业主任教授就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入学教育,全面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主要课程及发展前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考研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往届学生考研的优秀成绩,主任教授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介绍与宣传,让这些高考三四百分的学生从一入学就树立起“考研改变出身,考研改变命运”的信念,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日后四年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2 学业导师工作紧密配合

学生从入学教育起树立的考研动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去巩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业导师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全体青年教师除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每人担任一个班级的学业导师,不仅教授他们专业知识,更时刻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了解专业发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波动,解决他们在考研路上的心理疑惑,不断巩固学生的考研动机。

2.3 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近年来考研率较高,从教学角度上来说,主要得益于本专业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专业主任教授多年来带领专业全体教师在不断优化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之前,我们对全国多所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比较,在语言、教学、文学、文化、外语等几大板块课程的排布上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又能弥补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兼具前瞻性,我们开设了多门省内同类本科专业没有的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可以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进行对接。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普遍分数不高,外语基础差,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意安排了多学时外语教学。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2%,考研初试通过率已达到40%。可以说,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4 积极开展实习实践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微格教学实验室,从二年级开始便组织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教案评比、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于此同时,学生在校内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对子进行汉语辅导辅导,完成听课、助课、备课、讲课等实习内容。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一过程,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实践能力得以切实的提高,这为他们的考研与就业均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加大考研辅导力度

除了教师日常的授课、辅导、答疑外,在本专业学生考研的冲刺阶段,为了加大考研辅导力度,我们还特别为他们开设“高级英语”和“考研专题”两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会聘请包括省内高校硕士生导师在内的若干名师轮流主讲,对切实提高学生的考研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分层次培养、提高考研率取得的效果与基本经验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6年起独立招生,多年来在培养学生考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统计了一下2010届到2016届毕业生的一次性考研率:2010届毕业生67人,报考22人,录取7人,考研率10.44%;2011届毕业生63人,报考25人,录取17人,考研率26.98%;2012届毕业生71人,报考18人,录取15人,考研率21.12%;2013届毕业生37人,报考8人,录取6人,考研率16.22%;2014届毕业生36人,报考10人,录取9人,考研率25%;2015届毕业生39人,报考15人,录取2人,考研率13.30%;2016届毕业生39人,报考23人,录取16人,考研率40%。

除此以外,一些当年落榜的毕业生在第二年也如愿考上了研究生。七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八十余名学生考取了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研究生,专业分布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哲学、学科教学语文等。从以往取得的成绩上来看,2010年-2016年七年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平均考研率为23%。对黑龙江东方学院这样一所以三表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喜人的成绩。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样的考研成果依然是不俗的表现,有些基本经验值得我们从中总结与摸索,进而继续推广:(1)坚持分流教学、分层次培养的基本教育教学思路,在保障基本层次教学的基础上,为有考研学习要求的学生提供条件。(2)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分流教学。在保障公共课、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选修课,面向考研学生可以增设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拔高课程,面向就业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增加人文基础技能类的课程。(3)在考研辅导方面,除继续开设相关专题的辅导课程外,还要逐步组织青年教师集中编写与考研主干课程配套的习题集。这将是一个繁重但意义深远的工作,无论对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日常学习还是考研,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学业导师在做好考研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择校、报考环节的有效干预。从过去几年的考研成绩上来看,考研率走低在20%以下的情况,大多由于部分学生报考了水平过高的学校,其中不乏一些班级中的尖子生,最后落榜着实可惜。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以每个班级的学业导师为主的青年教师要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报考意见,切实为他们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6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在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下,怎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惠的发展,是诸多教育者和教育理论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当今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创建多种高质量的特设办学学校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是当前教育需要解决真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校结合本地或者本校现有优势来发展特色项目,即以科技、体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相互结合发展起来的各类特色学校。

2、创建普通小学体育特色学校维度

我们创建特色学校是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应该以培养学校体育核心文化为根基、塑造传统体育精品课程、满足学生参加体育的需求、大力打造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文化的塑造给予特色学校创建提供了基础与保障,体育特色课程创建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渠道,然而特色学校创建中学生和教师是主体。

2.1塑造学校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一种感情、一种气氛,形成的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并指向“健康第一”。创建一所体育特色项目的学校需要提炼出全校师生的价值观、情感等,并把学校这种价值观的精神体现出带有鲜明的体育文化特征。根据调查研究,一所好的体育特色学校所塑造的体育特色项目应该保持与学校文化价值观一致性。学校体育文化所要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所在,校园的体育文化必须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及竞赛等方式来传播。此外,还应该对学校的现有体育设施进行改良,通过学校媒体(广播、标语宣传栏)对体育特设项目宣传,达到对校园环境的再设置的效果,从而满足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

2.2体育特色课程与教学。体育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以及学校师生的需要情况下建设出来的,是建设体育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与工具。每个学校校园环境都有可能成为特色课程开发的条件,结合校园里每个场景把体育特色课程结合进去,同时要把体育特色课程中所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完整的结合进去。在这方面,海拉尔市一部分小学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在学校操场体育馆内开设各种特色体育游戏,例如:常规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特色体育项目有橄榄球、轮滑、围棋、国际象棋等,使学生完全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需求。部分小学的校园整体建筑设计融入很多体育元素,学校把操场的建设与教学楼完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很方便,而且在学校开设特设体育游戏项目,例如:健美操、体操、体育舞蹈、足球、跆拳道等特色项目,学生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到操场上参与体育项目,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进一步增进了学生活动的动机,是一种特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体结合。

2.3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课程的制定者与课程的组织者的重要纽带,教师专业能力对课程发展有直接影响。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体育特色学校的成败,必须根据体育特色学校建立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特色课程的专业化教师。他们不仅要能够胜任传统体育课程,而且能够利用灵活的、创新的教学方法来组织特色课程,还要科学研究,专业技能过硬,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例如: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8年开始实施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计划,通过5年的时间对老师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创建特色学校能够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个良好发展的校园环境,鼓励老师进行教学创新,同时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对体育老师进行考核,奖励教学成果突出的体育教师。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到标杆体育特色学校学习先进经验,到大学中进行短期培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国家投入人力和物力,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使体育教师的职业精神充分体现出来。(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第7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18-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经过5次重大改革,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色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为谁培养?如何培养?是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学特色”。提出各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趋同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趋势,科学规划,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与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相衔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1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基本问题

1.1办学定位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伴随高校扩招和“升本”的现象出现,大多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线发展,形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高校如何确立自身使命,明确办学定位,是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是凝聚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校办学定位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重点发展非教师教育,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学科理论扎实、职业能力突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教育特色和应用型特色显著的多科性大学。

1.2培养目标抽象、模糊,实施有悖

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将教育部规定的大目标稍作修改或照搬照抄,致使培养目标模糊、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高校等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高校培养人才规格应不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处境尴尬,培养的学生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等人才培养模式相去甚远。

1.3 专业特色不“特”,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跟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步伐,许多高校迷失方向,抛弃传统专业发展新型专业,形成各大高校千遍一律的专业布局、专业类型及专业内涵,使之专业特色不“特”。加之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不高,培养主体五花八门,因此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难以有突破性进展。特色学科专业必然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结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准则。所以,所谓特色专业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体现地域文化、地域特色。

1.4 课程设置随意性大,难以权衡

国家教育部2004课程方案主干课有11门改变为6个领域约20门课程,但学时学分却有所减少。大多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框架,造成各专业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的归类不准确,且自主性较差。我院专业一直存在必修课门数偏多,比例偏大,计划性太强,而选修课程门数偏少,比例偏小等问题(表一)。

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现代社会制度下应该考虑三个主要因素:一是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为导航,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规格;二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方式及途径;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2.1以社会发展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人才培养思路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既具有良性结构又表现出不良特性的复杂复合系统,任何现行的或即将推广的人才培养方案都非终极模式,而只是培养方案“动态转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新《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了由“中学体育教师”到“体育专门人才”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动态突破,基本上顺应时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弘扬与时具进的社会发展观,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当前和未来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宽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体育人才。

2.2围绕“上质量”,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 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人才”称不上“真才”,不能文也不能武。教与学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评价质量高低的秤杆。所以,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必然。积极开展“人才工程”,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的转变是趋势。通过职业岗位设置与分析,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完善“大专业+小方向出精品”的人才培养模式。

2.3围绕“上层次”,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按照优化结构、资源共享、办出特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路,做好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布局调整。一是优化课程结构。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基础,突特色”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二是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共10个方面,合理利用、优化配置。三是搭建支撑平台,提高实践能力。搭建“校体结合”,“校企联办”,“省队校联”,“实习基地”,“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最大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3 结语

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如何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体育学院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体育教育专业要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加强研究,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确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使其真正成为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严德一.新世纪我国体育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体育人才培养[J].山东: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3.

[2]刘斌,周挺进.在普通高校建立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四川:四川体育科学,2004,3.

[3]刘淦清等.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探索[J].湖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4]赵浅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东:体育学刊,2001,9.

[5]李国栋等.四川省体育教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关问题的研究[J].四川:四川体育科学2008,3.

[6]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湖北: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第8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的理论依据

1.多元化培养人才的需要

目前,无论是日本、美国、英国还是俄罗斯、德国和韩国,都出现了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这种趋势,加上国内体育师资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现状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应着重解决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问题,要改变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向健身、康复、娱乐、竞技和生活等全方位的培养人才方向转化。

2.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当前基础教育师资素质的提升和教育结构的调整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只有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为完成到2020年的基本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3.形成区域特色的需要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和开放的教育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竞争的实质是质量的竞争,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质量越高,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和美誉度也越高,学校的竞争力越强。因此,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校内在需要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体系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体现出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培养目标是否有特色,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人才流动的方向。

4.中小学及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以及特殊人群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的培养是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确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不仅要满足社会多元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形成区域特色,还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中小学及特殊人群体育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建议

1.比较所得出的结论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较之基础教育改革起步较晚,而发展速度较快,导致了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不完善之处,因此,确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也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规范和科学发展的前提。通过对设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理论依据等探讨,以及在借鉴教育比较发达国家设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宽厚,能从事中小学以及特殊人群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科学研究、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第9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教学 特色化

职业院校作为新时期国家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院校具有专业性强、职业化特色突出的显著特点,这不仅体现在文化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也同样反映在诸如体育课程的特色元素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是理论与实践迥异的职业岗位,对这些准职业人体能、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就大相径庭,故,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较其他普通院校突出了职业化和特色化。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常见问题和特色化意义

模仿痕迹重、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是比较突出的常见问题。由于职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比较缺乏专业化的教学素材,不少职校只能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也就容易造成体育教学无针对性、无特色等问题。而学生面对紧张、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压力和体育教学的单一与机械,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也成为必然。

职业院校特色化体育教学可以进一步细化,那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也就是针对不同专业、职业特点分门别类开展体育教学。这样的特色化一方面有助于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对体育教学的错误成见,另一方面则可针对各专业、职业特点侧重提高学生体能、体质,继而强化学生的肌体和心理素质,为未来进入现实职场夯实基础,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职业病的出现。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化策略

1.与专业、职业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

对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在校时间中尽快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更好应对迅速到来的求职就业新环境的重要手段,这势必造成学生极其关注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学习项目和内容。倘若职校的体育教学忽略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盲目模仿或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和课程设置,则学生对体育课程选择性地忽略甚至无视就是必然结局。因此,要改变这种问题、推动职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化就需要与专业、职业紧密联系,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要让学生从意识层面感知到体育运动对本专业和未来职场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继而在行动上实践与落实。

比如,对文秘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的职场工作除了需要担负起用人单位在专业文书、报告、计划、方案等的拟定、撰写职责外,很多时候还需要承接对外联络、做好上下游关系单位、客户端的人际关系处理等,也就是窗口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学生以尽量优美的身体外形、充沛的体能素质展示自身的专业魅力和企业形象。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开展特色化体育教学需要侧重于人体塑形、协调性、灵活性等的训练,故体育舞蹈、韵律操、简易的技巧或体操训练等就是比较适宜的项目。

2.结合职业特色适当融入娱乐元素,激发学生的W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流行于各层级教育领域的名言不止于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同样也是体育教学颠扑不破的真理之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走特色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对当前这些“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职校学生来说,在如今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中,没有什么比游戏、娱乐更能吸引这些年轻学子的注意力。基于此,结合职业特色适当融入娱乐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实现职校体育教学特色化可借鉴的策略之一。

不久前某省卫视频道曾经播出过一档明星娱乐真人秀节目“我去上学了”,其中一集的内容就是参演明星到一所专业齐备的职业院校选择不同专业学习。当一男一女两个明星被分配到汽修专业学习时,刚巧赶上一堂厢型轿车轮胎装卸教学课。出于节目效果考虑,课堂教学被改编成了一档游戏比赛,明星分别加入到两支比赛队伍中,通过计时决出胜负。在其他学生以娴熟的技巧和充沛的体能依次完成四个轮胎的拆卸和安装时,两个明星则被沉重的工具、螺栓、轮胎“折磨”得满头大汗、跌跌撞撞。最终,在其他组员帮助下,明星勉强完成了整个游戏瘫倒在地,同时大叫着“没想到这么累!”这个游戏在娱乐和搞笑的同时也给职校体育教学带来了灵感,比如汽修专业的体育教学不妨跳出单一中长跑、球类等的旧框架束缚,让学生们在运轮胎、松螺栓、装轮胎、紧螺栓等趣味运动中锻炼体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