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创新思维的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的原理

第1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环境,管理思维,管理导向,企业管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计算机网络普及、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和商业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地提高,企业管理和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商业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企业的限制,不仅扩大了企业可利用的资源,而且加剧了企业之间竞争的压力。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已不能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的变化。因此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现代商业环境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新思维。

一、现代商业环境的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

现代商业环境的一个重要和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有人形象地把当今世界比喻成“地球村”,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全球化的浪潮将会越来越汹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与技术的扩散。导致国内竞争的国际化,要求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互联网自20世纪70年代商业化以来。在全球呈爆炸式增长.目前用户数已达7亿之多。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内联网(.Intranet)、外联l网(Extranet)等局域网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流程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具有消除中介的特征.它的发展使商业交易的时空得到无限拓展。商家甚至可以在零库存的清况下维持正常的商贸业务,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增值的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远高于传统企业。贝佐斯、杨志远和大卫•费罗、马云、李彦宏这些没有资本、只有知识的年轻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令人瞩目。这都说明今天知识已成为比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四)顾客需求的多样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加强、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与此相对应的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消费需求多样化。同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消费者能够。货比三家”,对产品及其相关信息的搜索更便捷,交易博弈中消费者的主导性大大提高。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快变性对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之间基于产品创新速度的竞争更为激烈。

(五)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在经济转轨时期,构成社会经济环境的诸多要素存在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价值观多元化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文化背景多元化、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消费需求多样化,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政策法律环境的不稳定,资本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税收政策的多变性等等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企业必须调整策略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上述因素导致了现代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管理的复杂性新思维

复杂、动态、多变的商业环境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抛弃机械的、还原论的传统管理思维,代之以复杂性思维来考察企业的发展、制定企业的战略、指导企业的管理。复杂性思维本质上是以整体性思维、非线性思维、过程性思维、情境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思维

企业组织原本就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构成。要准确地描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惟其如此,才使得任何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的分析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用之以整体性思维。在我国,乌杰教授在《整体管理》一书中主张管理忌讳。片面思维”。而应当强调管理思维的整体性,即管理者必须把对象整体地装入“脑子”才有利于决策、控制和管理;席酉民等人所倡导的。和谐管理理论”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包括大量子系统或组成部分)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更应注重人和子系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以使系统成为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这种整体性思维。

(二)非线性思维

在企业这种复杂系统中。充满了无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以一种非线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考察。现今社会是一种以高度的组织结构复杂性和信息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全球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具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性质,从而使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不可预见的未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复杂的因果网络中,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没有功效的。一项好的决策总是需要相当的时间来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有关的数据常常是零乱的、非定量的、甚至是缺失的。其结果是.任何决策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为此,在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世界中,决筹者必须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三)过程性思维

随着竞争的日益全球化以及变化节奏的加快,如何保持对市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获得全球化运作的好处,便成为当前许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环境的不稳定性,“寻找正确战略”的概念已经被“战略灵活性”的思想所替代——既能够设定一个明确而宽泛的战略方向,又能够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和新的竞争威胁与机会的出现而不断地适应和学习。而且许多组织已经发展出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综合地看待自己的视角,即不再把自己看作是一系列被清晰界定的职能,而看成面向顾客的流程的集合。就像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PR)告诫我们的,不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部门如何工作,而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部门如何协同给顾客传递价值,集中在信息和产品是如何流经整个组织的。

(四)情境思维

受传统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往的管理理论大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最合适的原则、最优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时.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复杂性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基本洞察是:那样一种全局性的、完整的优化观念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构,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能得到经验的证实。这种思想在管理学中的体现,就是所谓的权变观。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当然,权变观并不能为管理一切组织提供通用的管理原则.但是可以作为在具体情况下的企业诊断和管理行动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管理应视情境而定。这种情景规划并非对事情发展进行预测,而是指让企业的各类管理者多思考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三、新思维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导向

(一)由实物经营向虚拟经营转变

传统企业的经营形式是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模式进行运作,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是在现实空间中进行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用企业内部行政化管理来取代市场交易费用。网络环境的快速成长赋予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结合以新的内涵,企业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迅速完成信息运动和商流过程,企业间协作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企业间跨越时空障碍的合作变得日益便利,从而促使了企业经营的形式由传统的实物经营向虚拟经营转变。虚拟经营是指两个或多个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依托网络环境,彻底打破地理上的限制,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功能,而将其它功能虚拟化,使外部经营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标得以实现。

(二)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等级控制的金字塔型,决策层与作业层之间存在着庞大的管理中间层。导致组织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现代商业环境下,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主导权更加突出,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大规模生产逐渐被小规模定制取代,要求企业对市场机会的反应更加敏捷,传统的组织结构中的中间组织的监督协调功能和上传下达功能被计算机网络代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着敏捷的扁平型的柔性组织转变。扁平型柔性组织,减少了中间层,极大地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得外部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捷,及时有效地为市场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重视合作与联盟

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导致市场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全球化。在庞大的市场上,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及日益多变的顾客需求,单个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与联盟成为一种潮流。“新型企业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它的作业过程、运行系统、操作及全体职工都相应地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在一起。其竞争优势表现在通过建立联系实现互利而创造的价值上。”同时,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传统行业的分界线也正在变得模糊起来,并从许多方面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可能会经常意外地发现,所面对的是那些不处于同一个行业、不太可能遇到的竞争对手,基于常规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将让位于共同进化的战略。因此。管理者要把自己的企业看威由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有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的企业看做单个的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生产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整个系统常常倾向于围绕其中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合作演进各自的能力和角色。在

这里,竞争主要不再是在产品与产品、公司与公司之问进行,而是在商业生态系统之间进行。

(四)强化学习创新能力

传统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主要来自于资金和核心技术等。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依赖于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因而学习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0能力的内核。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学习创新能力。由于知识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以边际成本接近零的情况下被迅速复制和分配,所以这时一个企业的惟一竞争优势取决于其能否从现有知识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习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创新能力不仅是为了避免企业脱离既定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超常规的洞察力.通过战略行为的实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获得行业竞争的关键制胜因素。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等.新经济•新企业•新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第2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多元思维 创新 整合

一、创新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

教育贵在创新。对于什么是创新,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

种。广义的创新概念,是人们(包括儿童)在各自的领域,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生产新东西(包括新思想、观念)的活动方式;狭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都是创新的根本特征,它要求我们积极、大胆、不畏惧权威及前人的学习,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于常规;要求我们勇于批判、善于继承、精于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常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且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价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以达到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

以上是基于教育的观点对创新的认识。其实,从本质上讲,创新具有内在的动态性,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而且内涵和性质一直在发生演变。创新的实施受制于创新的参与者、创新的程度等因素,而仅靠教育技术创新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它还必须符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以能够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也许根本就没有必要严格地界定创新,那样反而限制了思维创新。作为教育者,更不能把创新看得高不可攀,而应认识到创新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正如人们所说:创新无处不在,无人不能。

二、多元思维,理性思辨

教学的核心是启发思维,以培养和发展智能,从而提高人的素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创新人才,因而在现代教

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需要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多元化的思考,有一则小故事足以说明多元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一位商界奇才在谈到自己的成功之道时问道:“某地发现了一处金矿,于是人们一窝蜂地拥去开采。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绕道走,就是费点时间”,有人说。

“干脆游过去。”......

但是他却含笑不语,等人们议论声过后,他开口了:“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展营运?那样的情况下,你就是宰得渡客只剩下一条短裤,他们也会心甘情愿呀!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全场愕然。

三、多元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机融合

创新学习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结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更可以充分放飞自己的想象,勇于探索,除旧布新。

1.重视求异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创新,就要做到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积极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得力助手,又被称为发散思维,它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已有的思维形态和结果,具有灵敏、迅速、流畅、思路开阔等特点,能使人的思路摆脱旧的联系,克服心理定势,并跳出“常识”框框,以前所未有的新视点去洞察、分析事物,形成新的创见。曾风靡一时的脑筋急转弯,就是要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它是对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中学课本中,有很多手法的运用,如先抑后扬、以小见大、反衬、反接等,都属于求异思维的范畴,它们突破了常规,达到了创新效果。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都是以动或者以声衬静。而《诗・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则是以乐景写哀情、“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写快乐。遇到此类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即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也难以实现灵活运用。如果有意识地进行启迪,点出其创新的本质,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使他们的思想不拘泥于某一种现状,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习惯。

2.重视语文阅读课,积淀知识底蕴,培养多元思维能力。创新不是无根之花、无花之果。要使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而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准上。同时,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之内,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削弱创造力产生的根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他学科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

正是由于阅读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因此它成为了多元思维能力培养的理想平台。现在,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每周都有七节以上的阅读课,学生在藏书达20余万册书的知识海洋中尽情徜徉,能够极大地丰富知识积淀。此外,通过这种语文阅读的训练,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陶冶情操,并提高自学能力。笔者曾组织了一次“古诗背诵比赛”,没想到多数学生都能流利地背诵课外的古诗,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多是在阅读课上完成背诵的。在这之后,每年笔者都会组织这种形式的比赛,内容也由古诗背诵向多方面扩展,如名言佳句、论据集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无形之中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使其作文水平以及基础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进行创新学习的能力。

3.运用多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思维也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往往过于狭窄,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把它与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相等同。于是,在学校教育中,那些语文、数学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在体艺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和高创造潜能的,而对那些学业一般,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常常被忽视。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常常感叹,原来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笨”学生,日后却成了“大款”或某一方面的杰出者,而原来在班级或学校中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长大后反倒成了平庸者。有人研究的“第十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事实。这种现象无不有力地说明了传统教育观的局限性。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一到操场上,就会如鱼得水,表现出较大的体育潜能;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有的学生尽管学业平平,但对同学有很强的感召力,表现出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才能。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学生,从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让我们一起挖掘自己的智慧,共同缔造素质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第3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讨论式;创新思维

一、 培养学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大学是实现全民教育、终身学习是主要途径。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特别是对成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更加广泛的开通人们学习所需要的多种传授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认真考虑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上的特点,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起学员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以在职人员为主、调查表明在职人员占学员总数90.9%。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期间,就业难。因为有工作,学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广播电视大学是兼顾工作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的学员年龄偏大,调查表明30-40岁的占66.9%,记忆力下降而理解力上升,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学员的文化知识背景构成复杂,知识基础良莠不齐,但是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共同的。

二、讨论式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讨论是探究学习

讨论要求广泛阅读,不但精读教材、而且精读教参、报刊的相关章节、相关文章。这与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相反,教师不是提供全部知识,而是给学员一个知识框架或知识局部,由学员查阅资料、自己确定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独立思考、讨论,鼓励学员自由想象,引出不同观点,发现知识和法则,并使之理解。创新要求不迷信书本、权威和标准答案。在阅读资料中,学员跨越时空地与作者进行心灵交融,去发现、想象、填充、完善、发掘、探究、体验和感悟,与书刊相互融合,丰富着书刊和自我。

(二)讨论是和谐学习

讨论营造和谐气氛,师生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教学相长。讨论过程中,教师绝不先发表自己意见,必须发表意见时也是尽量以普通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到学员讨论中去。教师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员,不是单向传授知识,更不是取代学员来进行这些活动,而是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新;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灌输者,而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学员的朋友,学员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尊重,“对话”才得以展开。

(三)讨论是合作学习

讨论是同学合作、前后合作、小组合作和班级合作,特别是师生合作。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话、争论、答辩、探究、质询、澄清,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思路开阔、思维互补、透彻分析、思维活跃,在争辩中交流心得、碰撞出智慧火花;对话使学员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启发,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不仅使学员掌握基础理论,而且学员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变学为悟、变学为思”,“思”是指学员独立思考,“进学之功,贵在心悟。”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从“家长”转变为“伙伴”, 从“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师生讨论是从教学互动到导动的过程,教师要仔细倾听学员讨论,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并提供卓有成效的导语,指引学员围绕主题,层层剖析、节节剥笋、明白思路、弄清道理,使不准确的地方准确,使不完整的地方完善,使不深刻的地方深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讨论多、问题越辩越明。

(四)讨论是自主学习

讨论体现和张扬学员个性。每一位学员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见解。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学员敢于、乐于、逐渐善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自作主张”。讨论课中,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对所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自由地、发散地、独立地去探索,去创新知识。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实现问题由学员提出,思路由学员探索,方法由学员寻找,意义由学员概括,难点由学员突破,习作由学员点评,结论由学员得出;使知识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学员扩展知识、创造知识和分享知识。

(五)讨论是竞争学习

讨论是同学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的竞争,竞争激发学习热情。要在讨论中出色表现,就必须认真思考、充分准备,使认识事物逐渐全面、深刻,思想逐渐形成独见、新见、创见,思维逐渐敏捷。讨论是思维的短兵相接,能够激发竞争心理,竞争力度与学员创新力和潜能挖掘成正比。当他发言后,发现同学与己观点相左,便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每次讨论均可打分评选最佳论辩手,激励创新,创新激发成就感,鼓励学员进一步创新;创新锻炼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创新与思维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讨论运用和训练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广阔、独立、敏捷、灵活、深刻等积极思维品质,克服片面、肤浅等消极思维品质;提高学员的批判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六)讨论课是参与学习

讨论人人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参与学习中,学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但会回答问题,而且会查找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不仅是验证真理,而且是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寻找真理、检验结论、作出预言。学习与思维相互促进。学习实质是思维活动,学习能力决定于思维能力。参与学习是积极思维,思维能力决定于讨论等语言交流,语言交流可能实现学员由“知识型”、“传承型”转化为“智能型”、“创新型”。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二元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6202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而农业生产仅需劳动力不过2亿,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必须要创新思维,制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划,从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坚持农业内与农业外相结合、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出发点,双管齐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1发挥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作用,缓解转移矛盾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出路目前主要还是在农村,要靠农业本身。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政府必须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在当前,我们可以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以有效缓解农业劳动力过量蓄积与城市吸纳不及时的矛盾。

(1)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双高农业(即高质高价值而非以往的高质高产)来提升产品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劳动力的相对集中。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摆脱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农业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尤其要通过技术支持等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和精准农业,促进劳动力的集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区都要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区域内部初步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

如:东部地区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水产品、花卉等为主体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中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的主要地区)作为我国粮、油、棉、瓜菜、水果、畜禽品及名、优、特产品供应的基地;西部地区“双特”(特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打好农业综合开发牌,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文章。据统计,我国可利用的山地资源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5倍左右,内陆水域与耕地面积相比也达到了20%,开发潜力极大,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充分挖掘山林,水域等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优、新、特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的。此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当前农产品充裕和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机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政府每年可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和完善水利基金制度和劳动积累工制度,采取以工代赈、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形式,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即引导农民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加快荒山绿化、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方面投工投劳,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3)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拉长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增强“关联度”,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注重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可以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使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副产品为原料办乡镇企业。这种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乡镇加工业,还可以延伸到贮藏、运销等环节,带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形成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强的吸纳能力。同时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发挥地方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并精心构筑产业化服务体系,抓好专业性市场的培育和建设。

2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

从吸收人口的成本和效果比较,大中城市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具有投资少、转移数量大的优势。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都是先发展大中城市,然后配套发展小城镇和卫星城,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若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城市发展规律,必定造成严重后果。而且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不仅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还能够加快城镇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步伐。

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是关键。发展大中城市并不是不要发展小城镇。在城镇发展链上,需不需要小城镇,主要应该是由地理上的分工、协作、交易等等的经济性所决定的,不能“没有金刚钻,非要揽瓷器活”。特别是政府的目标应与农民的目标要结合起来,政府应该根据农民的意愿确立政府的工作目标,如不这样必将引发新的政府与群众的矛盾,因此即使在一个地理结点上需要一个小城镇存在,应当由市场调节引导投资、人口、企业、居住、文通、物流、人流等等而形成,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是市场的作用结果,而不应当是政府随心所欲而定。在发展中要特别注重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政府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现有的县城为骨干,选择部分条件好且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建制镇重点加以发展,在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金融政策上让乡镇企业享受与城市工业同等待遇,积极支持乡镇企业落户城镇,建立乡镇工业小区,连片开发,给进城的乡镇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发挥好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同时政府还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引导乡镇企业改变现有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大乡镇企业改制力度,尽可能让乡镇企业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继续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小城镇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应主要通过引资来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可本着共同受益、共同负担的原则来筹集,同时应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通过经营土地、有偿转让等方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必须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减少富余人员,并通过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等机构的集中,提升乡镇工业小区的地位和作用,使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协调同步发展起来。

3不断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归根到底必须依靠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说到底还是“转移农民”的问题,而农民能否转移成功,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多的劳动力集中在过少的生产要素上,造成农业边际收益小于零,即刘易斯所说的零值劳动。而农民的收入不能靠提价和政府保护而增加,只能靠农村劳动力转移,但实施这一对策必然遇到农民素质这一根本障碍。中国近70%的人口在农村,而90%以上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下,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农村人口难以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也制约了我国乡镇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目标调整的实现。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的劳动力,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就业岗位,已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大量低文化、低素质的富余人口滞留在农村,也是农村消费品市场不能开拓、内需不能启动、农业难以实现效益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国力的增强,必须在农村推行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目前农村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主要来自乡镇政府投入、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向学生收费,而乡镇财政是筹资能力最弱的一级财政,而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又很困难,因此农村学校只能提高学费标准,农民在现付成本与即期收益的比较中选择了让子女辍学。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本没有达到9年义务教育的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也可以起到降低劳动力供给、减缓劳动力的供需矛盾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义务教育是在所有教育阶段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的阶段,在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后,农村劳动力就具备了读书看报的能力,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得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身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政府必须从投入体制上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同时向农户宣传义务教育的法律地位,保证在农村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普遍素质,为农村劳动力的长期转移夯实基础。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新机制:(1)必须建立与农村适用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教学的内容,培养适用初级人才,大力培养创业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需要。(2)必须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立体农村教育体系,采取不同的形式,分层次、分类型、分专业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增加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需要。(3)切实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改变农村教育的财政体制,基础教育经费支出应以省为单位统一核算。同时要鼓励社区、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办学,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解决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系统性的、多方面的,因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渠道也是全方位的,尽管对渠道有所倚重,但从根本上说,它还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寻找更多的就业空间,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J].特区展望,2003,3(14).

[2]陈广汉. 刘易斯的经济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就学校教育而言,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各种课程教学环节,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最积极的主导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功能观点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是功能的实现方式,功能是产品的本质,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是设计的核心,“功能”思想是设计方法学最重要的概念。

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强调产品功能,要求学生逐步树立功能的观点。告诉学生,设计产品不是着眼于产品的本身,而是通过某种物理形态体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不要首先从产品结构着手,而应从系统功能出发设计产品,这是一种设计方法的转变。

产品设计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把常规设计时首先从产品具体结构的思考转化为对产品功能的思考,从而可以摆脱产品现有结构形式对思维的束缚,寻求一切能满足产品功能要求的工作原理,探索满足这些工作原理的技术装置――功能载体,并且通过对各种功能载体的组合和选优,找到能实现产品功能要求并具有创新的设计方案。这种紧紧围绕产品功能进行分析、分解、求解、组合和选优的方案设计方法称为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的重点在于提出创新构思,使思维尽量“发散”,力求提出较多的解法供比较选优。对构件的具体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则不一定要有成熟的考虑。

引导学生在设计产品时,从产品的功能入手,运用功能分析法进行功能原理设计,以期获得好的原理方案。例如在讨论减速装置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定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这是他们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大家都很熟悉。通过采用“黑箱法”分析减速装置的总功能,即降速增矩,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豁然开朗,明确了凡是能够实现降速增矩功能的装置都可以视为减速装置,于是他们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还列举出行星齿轮减速器、圆锥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链传动和带传动等减速装置。

强调产品功能,树立功能的观点,有利于抓住问题本质,拓宽思路,摆脱传统的旧框框,获得新颖的较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首先来自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应善于发现矛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计方法学是关于设计的科学,它认为创新是开发技术产品的灵魂。在解释设计的含义时,强调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在设计过程中,总有新事物被创造出来,这个“新”字,可以指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东西,也可以指已知事物的不同组合,但这种组合结果不是简单的已知事物的重复,而是总有某种新的成分出现。设计中必须突出创新的原则,通过创新思维,探求创新的原理方案和结构,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同时也指出,没有任何创新的模仿和测绘不能够算是设计。这样,在课程一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到无创新就无设计。

课堂上结合创新设计实例,打破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使学生明白,创新设计并非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相信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创新能力,人人都可以进行创新,创新能力无时不在,创新能力无人不有。如果具有挑战精神,冲破思想上的束缚,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便能调动创造性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创新成果。同时教育学生,创新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不能幻想囊中取物、轻而易举,不要有消极的思想,害怕失败;要有坚定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创新设计的案例,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并注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兴趣广泛、充满好奇、勇于探索、意志坚强、敢于质疑、有信心和责任心的优良创造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创新活动前半期,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新活动后半期,是把创新思维付诸实现。许多创新技法都是由创新思维发展演化而来。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源泉,创新的关键是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二者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力图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输出,看到一样,想到多样;看到一样,想到异样,并由此导致思路的转移和跃进。收敛思维是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其特点是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起来,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得出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创新活动中,光有发散思维的活动并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只需少数或唯一的结果,所以发散思维之后尚需进行收敛思维,这两种思维的有效结合组成了创新活动的一个循环过程。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培养。从问题的多样性,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可以改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从问题的新颖性,可以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

第6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

第7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

所谓创新思维就除了具有思维的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独创性与求异性。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像以往应试教育那样,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侧重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重大

1.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欲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时展的要求。

2.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主宰着课堂,只顾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部分学生虽然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没有什么能力,离开学校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创新。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抛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变通性品质,不是只依靠老师讲解便能获得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二、精心构思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根据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方案,总是想法设法地考虑将知识与技能怎么传授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因素,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就多讲几遍,再进行大容量的练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比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的时候,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告诉学生大气压的数值,再演示测大气压的实验,虽然同样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利用注射器,弹簧秤等器材,再利用压强的计算公式测出大气压来,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大气压的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教材上没有对托里拆利实验做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事实上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轻易产生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问题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老师能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地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上刻有花纹?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烧得发红?而连接它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牛顿的水能产生5牛顿的浮力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假如在教学中配合适当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索,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要善于提出那些有发散性的问题,并注意问题的阶梯性,以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问学生: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调节?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实现?在探究的时候,为什么要多做几次实验?不能一次性了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多方面地加深对杠杆平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利用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凡是能讲解的实验就讲解,省得浪费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玩。很多老师常在黑板上讲实验,即使做一些演示实验,效果也不明显,偶尔让学生做分组实验,通常也是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做,没有真正地利用实验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还要在行动上加以重视,利用好物理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进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常常不止一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比如,如何测量圆柱的周长的实验,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就能想出很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类似还有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等等,学生会提出很多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即使想出的方法不完美,也不要恶意批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知道,“好”学生的表扬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2.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很多老师常常在探究教学的时候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因素,常常包办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去探索,这不利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即使尝试到失败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比如,如何测量一颗花生米的密度,有些同学还是考虑用天平测质量,其实,天平是无法测出一颗花生米的质量的,但他尝试失败后,立即会产生新的思路,就能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循序渐进地培养,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第8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简单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小康社会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人民对于房屋的设计建筑理念也在逐步提升,这个过程就需要设计师发掘出更多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但是如何正确的发掘出更多的建筑设计理念呢?本研究就探讨一下建筑设计的创新研究。

1.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理念

建筑学是一门覆盖了文化、艺术、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的学科,因此,它被西方学者奉为艺术之母。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建筑创作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要采用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方法。任何艺术学科的创作,它都是不可雷同的,要求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会有更新颖、更独特、更完美的作品产生。同样,建筑学这门艺术学科也要建筑师在设计时有着活跃、大胆的创作思维,这就是所说的建筑创作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建筑设计思维学研究是以创新思维学、创新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思维学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初步建立起来的建筑设计思维主体的软硬结构模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共轭关系模型以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是建筑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建筑设计创新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本体论在创新学和创新思维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等特征,详细说明了建筑师创新思维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完善阶段的思维运作规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论从认知科学、广义进化论的角度考察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建立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软硬结构模型,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的结构分成软结构和硬结构。

2.如何形成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论根据可拓学的共轭分析原理,建立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共轭关系模型,把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态作为客体的“硬部”,而与硬部有关的各种关系作为客体的“软部”。指出硬部与软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缺一不可,硬部是软部依存的载体,软部为硬部的实现提供了依据。使建筑师在纷繁复杂的客体选择过程中,能够理清各种关系,追寻正确的创新方向。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论研究根据系统论,建立了建筑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将建筑创新思维方法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指出深层结构包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两种基本形态,表层结构包括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深层结构决定并生成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反映并反作用于深层结构。这些方式方法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原则构成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体系;抓住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培养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其表层结构,掌握和发展多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并在实践当中融会贯通,可以使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为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载体论论述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载体的应用规律、创新思维载体的双重功能以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主体与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载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主体驾驭着载体从而顺利完成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活动,载体又以其自身规律规范和制约着主体;掌握这些规律并充分运用可以进一步发挥主体的能力,顺利完成创新思维全过程。 总之,本文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初步构建了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研究、过程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方法研究、载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

3.1整体布局设计阶段

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有创造性思维的普通特征,又有其特殊性。想要解决这些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建筑工作者就要在实践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和方法。同时,可以采用画图方式来发现问题,各人意见存在分歧,可以进行讨论解决,对每个细节仔细推敲、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建筑设计是一项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要预见可能存在或发生的种种问题,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这些问题就会逐步清晰化。设计师在对建筑物的主要内容的安排有个总统的布局设想后,接下来就要处理好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物和城市交通的关系,这个工作阶段就叫做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初步阶段。交通贵在便捷,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缩短交通距离,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这样还可以节省通道面积,方便使用者来往更通畅,更省时省力。建筑的形象设计也要按照交通路线来展开,所以,交通路线的设计还会让人们对建筑物的艺术感观受到影响。

3.2建筑技术设计阶段

建筑技术设计阶段可以说是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完成了这个环节,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基本上有了自己的构思和认识。它是一个酝酿的过程,设计师首先要根据它的性质和用途合理布局内部的各种使用功能,再来考虑它的整体艺术效果。上面提到它存在的矛盾有硬性方面和软性方面,硬部是软部依存的载体,软部为硬部的实现提供了依据。那么,建筑师在复杂选择过程中,要能够理清各种关系,面面俱到,追寻更完美的设计方向。

3.3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施工图是设计师通过绘画图纸,把自己构思的设计结果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样,工人才可以根据这个依据来进行,这个阶段是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之间的桥梁。设计者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排除不利因素,利用有利条件。施工图不仅要解决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和具体做法,还要从艺术上处理细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设计师只有根据建筑物的特点,显著出各自的特色,才能创作出别有风格的建筑作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与转换。因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既包含公众精神、首创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就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此外,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还可将信息资源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与建筑优化组合,让建筑使用者的投资物有所值,既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在建筑中,人们能够获得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与通讯手段,其中温度、照度、湿度等可以自动调节,并通过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5.结束语

虽然说建筑设计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要让建筑设计在新世纪中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吸纳新知识,不断的自我完善,充分掌握建筑设计的精神实质,才能对建筑设计创新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促进我国的建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术;郝曙光;郑云亮;;解读文脉,设计城市——从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看当代中国建筑设计趋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第9篇:创新思维的原理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思维 作用 措施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5-01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在社会的发展中,艺术设计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纽带,同时艺术设计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科学、审美、文化、材料等众多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生活品味提高以及文化素养与文化情趣的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创新能够使艺术设计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创新思维又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所以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者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素质之一,认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提升艺术设计者设计能力以及提升艺术设计作品文化内涵将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 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是通过采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与一般思维活动不同的是,创新思维要求艺术设计者能够通过对自身知识或者经验的重建和改组来打破常规,并产生新的成果。创新性思维往往需要想象的参与,并伴随着灵感状态产生。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与综合运用,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结合,这些相结合的思维即有排斥的特点又有互补的特点,而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这些思维能力的对立统一。创新思维贯穿于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它是艺术设计作品实现创新的核心,同时创新思维反映着艺术设计的本质属性与外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具有独特性、流畅新、多向性、新颖性、求异性、预见性、目的性与主动性等思维特征,艺术设计工作者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艺术设计知识以及艺术设计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挥对艺术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思维定式所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突破和克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使用他人已有的设计作品是抄袭,借鉴他人已有的设计是模仿,富有创意的作品才代表着艺术设计作品以及艺术设计工作者的价值,所以创新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者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对艺术设计者自身以及艺术设计作品甚至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升概念设计效果

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概念设计往往对设计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概念设计也是整个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最能够体现创新思维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发挥能够引导艺术设计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设计对象作出审视与考察,所以运用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能够打破固有认知所带来的思维定式,在激发灵感的同时使设计者对问题的考虑更加的全面,在此基础上,概念设计的过程会更加的流畅而不会产生设计后期对概念设计进行修改的情况,所以创新思维不仅能够提高概念设计的效果,同时能够提高概念设计的效率。

2.2 创新思维能够提高设计团队效率

当艺术设计活动需要面对一个较大的项目来实施时需要运用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在设计团队中重视对创新思维的挖掘与整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设计团队设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团队中,有着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艺术设计者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而有着艺术教育方面背景的艺术设计者则一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二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实现良好的互补,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者可以从艺术设计过程的可行性或艺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工作进行考虑,而具有较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通过创新思维的发挥与运用来从艺术设计作品的颜色、造型、材料等方面进行考虑。

2.3 创新思维有助于艺术设计方案的优化

艺术设计作品是一个从无到有并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需要在很多方面使用很多不同的创新思维,而不同的创新思维的使用也往往影响着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所以通过对这些创新思维进行选择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3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发挥

每个人都具有产生创新思维的潜力,但是产生创新思维并不代表着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这就导致了一些艺术设计工作者无法将每一个创新想法都物化为创新成果,使自身好的创意无法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的有效性。

3.1 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自身知识层次的深化

广博的艺术设计知识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将创新思维物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前提。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学科,而其综合性也决定了艺术设计活动需要设计相当丰富并且具有一定跨度的知识量,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够对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具有充分的认识与深刻的了解,才能够多层次、多方面的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从而更好的实现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运用。

3.2 艺术设计者要重视生产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而艺术设计作品是通过生产实践产生的劳动成果,所以在艺术设计启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过程中强调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必然性。首先,艺术设计者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可以积累更多的艺术设计经验,这些艺术设计经验的价值在于能够使艺术设计者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产生更多的灵感,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其次艺术设计者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能够巩固自身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从而一旦自身产生独特新颖的想法后可以实施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物化。

3.3 认识到艺术设计运用创新思维的目标

实用、经济和美观是艺术设计所具有的重要的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都是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艺术设计活动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活动,其服务对象也是人,所以艺术设计中运用创新思维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设计作品而进行艺术设计活动,所以满足人的需求是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进行物化过程中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