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

第1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作效率 电算化会计 相应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目前,高校已基本实施会计电算化,并逐步向财务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在科目核算、项目辅助核算、往来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年末结转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 我国高校电算化会计的现状

1、 缺乏完善的电算化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高校电算化会计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导致企业形成完整的电算化会计体系。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的电算化会计体系包括三方面即数据安全风险、非人事故风险以及管理安全风险。首先是数据安全风险,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会计数据都是直接存储到电子计算机磁盘上,基于运用电子计算机对电子数据进行非法修改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故而,无形的加大了数据安全风险,严重的影响到了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安全保密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是非人为事故风险,高校电算化会计非人为事故风险的主体是电脑,是指因外部原因造成数据丢失以及设备无法使用等原因致使财务数据永远丢失,给高校造成极大的损失;再次是管理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是做好电算化会计体系的核心,现阶段,我国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存在着时间观念意识不强,缺乏充足的管理意识,不能够对电算化会计管理各过程做到全面的掌握。故而,电算化会计人员掌握渊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严格按照信息安全规则处事,将能够大大的降低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的影响。

2、 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滞后

  高校会计电算化自建立以来在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之中,伴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呈现滞后现象,首先是高校会计软件开发者缺乏全方位思想,具体表现在在进行软件开发时只考虑到会计核算问题,没有涉及到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各种管理功能,使得软件没有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在未能使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以及分配政策等方面起到监督和辅助作用;其次是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信息的共享。基于会计电算化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致使除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无法接触到财务信息,,此做法不仅造成财务人员提供的信息总是滞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大大增加了财务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将严重制约到了高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不利于高校电算化会计的完善。

3、 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短缺,现有的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思想觉悟落后

专业的电算化会计人才是促进高校会计电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会计人员虽丰富的专业知识,却对电子计算机知识一窍不通,容易造成因操作失误,引发财务数据丢失,甚至造成系统崩溃。另一问题就是,我国高校现有的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低,不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电算化会计出现的问题,最终将严重制约到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4、 信息共享性差

  高校管理信息使用,涉及教务管理、工资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部门。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应利用网络技术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但长期以来,存在部门各自为阵,各使用一套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不开放,甚至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二、 促进高校电算化进程的相应措施

1、 不断完善电算化会计的体系

      第一,加强电算化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伴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会计电算化朝着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意识势在必行,为此这就要求高校会计部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加强高校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第二,加强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我国会计数据大都是以记录的形式来保存的,是其它同行业部门处心积虑想要得到的,故而,应把数据安全保密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首次从技术上,应经常的更换数据存储密码或者不使用简单的密码,其次从思想上,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建立多级备份机制,并严格遵守“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确保恢复”的要求做好会计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为不断完善高校电算化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通过内部财务监督能够了解目前应有的一些内控措施是否有效。在高校会计电算化运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对高校业务处理等进行评价与检验,有利于监测高校财务软件的可靠性,提高高校财务核算质量与管理水平。

2、 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平台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以飞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故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构建会计网络平台,实现高校电算化会计网络化存在着诸多的优势,即实现报账的智能化以及网络化、使得信息规范更加的严格详细以及可以灵活的供多元化信息。因此,需做到必须打破传统的会计模型,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将现代会计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之构建成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这样便可以为高校财务人员之间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所以,实现高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将为高校财务工作到来了一次质的飞跃。一定要重新组建现代会计模型,把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互相统一,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更加突出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在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时候,偏重于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实现会计信息化改革的具体目标,高校将会通过互联网和校内局域网建立一个相对快捷开放、实时方便的信息交流系统,为财务部 门与高校内部其他部门之间,高校和外界之间可以保证流畅的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会计电算化转向会计信息化发展将会给高校财务工作再一次带来质的飞跃。

3、 加强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已丢失了以往那种艰苦奋斗、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他们只疏于物资享受,导致其不能够紧跟当代高校电算化会计发展的步伐,专业的会计知识是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势必会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是不容忽视的,故而,应对相关的高校电算化会计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以及学习到先进的电算化会计知识从而,为实现高校电算化会计处于不败之地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准确处理初始化数据,为二维、多维核算奠定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要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熟悉电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选用能满足单位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需要、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清理、核对和结清原系统账务,形成电算化会计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结合财务管理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电算会计数据初始化完成,应确保科目余额与原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之间、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之间、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之间等勾稽平衡,提供准确初始化数据,为实现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安雪慧,麻晓亮. 西部示范高中与非示范高中校长差异何在?——对西部某省20个县73所高中校长的调查[J]. 中小学管理, 2009, (02) .

[2] 邱毅.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及管理问题探讨[J]. 科技资讯, 2009, (11) .

[3] 朱季红. 加强银行财会管理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07, (34) .

第2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发展 研究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的问题分析

1.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风险。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比较薄弱。数据损坏丢失的危险比较大,某些知名ERP软件的数据库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工作站进行访问和修改,留下很多安全漏洞和隐患。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很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真正作到联机事务处理,难以真正实现数据实时传递共享。财务数据是企业的头等商业机密,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而磁盘代替了传统纸账本,这都使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目前,我国财务软件还不断完善,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多数财务软件的开发都是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而忽略了数据的安全保密上。21世纪,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可能遭受到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若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会计电算化人才缺失。一方面,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也不强,短期的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再有,目前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会计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会计知识又较缺乏,两方面的矛盾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

3.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的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对于会计的电算化的规定有时还不能起到促进会计事业发展的作用,甚至起到了反作用。虽然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几项规定》等多项法规,使我国电算化会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这些法规中虽然提到了关于保留审计痕迹和不能有人工修改报表功能的规定与要求,但因上述法规主要是针对电算化会计工作而的,远远不能够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电算化审计从定义、原则、方法、要求到评审都进行规定,使人们在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

二、解决电算化问题采取的基本措施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未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思路可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 加强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能力。

这主要是加强其系统的操作程序和实际的控制程序。我们都知道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规程都是通过一套完整的流程来实现的。这个流程包括具体的操作事项、各个环节的分工和主要职责、维护的具体时间和维护内容等等诸多方面。我们会计人员就是通过会计电算化具体的这些操作流程来实现财务程序的有效和规范运行,进而保证部门财务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转,防止纰漏的出现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发生。在控制的这个环节,当然还包括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控制规范,必须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

2. 大力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人员。

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3.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硬件、网络、软件、人员相互协调,共同应对解决的问题,是个需要强化安全意识,做足预防管理的问题。首先,建立制约机制、严密组织管理,防范利用计算机贪污或窃取信息。再有,防止死机和计算机故障,减少会计数据的丢失好破坏以及做好数据备份,使会计数据被丢失,破坏后能及时恢复。对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工作,按月留存归档,一式多份,分存多地,避免会计档案丢失好损毁。最后,预防计算机病毒。尽可能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用之前最好先扫描杀毒,不让他人随意使用计算机,做到定期进行检查、定期杀毒。

第3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数据库; 会计电算化; 学习兴趣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这门必修课之前,要学习数据库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数据库”这门课不太容易理解。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侧重于会计软件的操作,简单易懂;而数据库不单单是操作问题,它还有大量枯燥的数据库原理。笔者从事“会计电算化”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从Access数据库的操作开始,联系其与会计电算化的关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对数据库的学习兴趣,既达到了数据库的学习目的,又增强了他们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

首先,明确数据库的含义,从数据库的角度深入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复杂的数据库理论及编程,但是学会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却大有益处。Access数据库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它是Office的组件之一。它的强大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表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可以通过向导创建表、查询、窗体及报表;可以有效管理、分析数据等。通过学习Access数据库的基本知识来了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实用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据库是按照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数据集合,在一个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管理严密的信息系统。会计数据通常是指记录下来的会计事实,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源泉。会计数据数量庞大,分布在企业不同的业务部门,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会计部门的不断加工、处理才能形成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服务的对象是现代企业组织,它向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传递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那么,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呢?

会计数据主要包括会计凭证数据、会计账簿数据和会计报表数据,从手工会计核算上来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

首先取得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登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信息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会计则强调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这一流程,会计信息由输入会计数据、保存会计数据和信息、会计数据的处理与转换以及输出会计信息构成,它是一种有序排列的结构。因此,把数据库基本知识与会计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数据库操作,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数据库的意义,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原理。

其次,学习、认识数据表,帮助学生认识会计数据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及存储方式。创建了一个“库”之后要在里面存放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管理,这就是“数据表”,它是数据库的基础。数据表是按行和列组织起来的数据集合,一般具有特定的主题,可以将任何可用的数据放在表中。例如,在会计核算中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一张记账凭证中不仅包含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内容摘要,还包含了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即会计科目的内容和数量的变化等,所有这些数据都可以放在一张数据表中,那么,这些数据如何在数据表中表现出来呢?

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般都有多个属性特征,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在会计记录中可以表现为“发生时间”、“内容摘要”、“会计科目”、“金额”、“附件张数”、“责任人签名”等属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由一系列二维表组成,二维表由行和列组成,表中的每一列表示数据的某一个属性,在数据表中称为“字段”;表中的每一行表示一个具体的属性值,在数据库表中称为“记录”。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在记账凭证中,主要包括“年月日”(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摘要”、“会计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内容,它们是一张数据表中的几个字段,它们从不同方面表明了一项经济业务的属性,在数据表中表现为不同的列;而这项经济业务发生的具体内容则以“行”的形式表现在表中,有多少笔经济业务就有多少这样的“行”,它们被称为数据表中的“记录”。大量的记账凭证就是通过这样的“表”表现出来的。如果开发一个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首先就要设计表现和保存这些数据的“数据表”。如果操作财务软件,就要明白输入的会计数据保存在哪里了,它们是怎样被保存的。

再次,通过数据表的操作,学习数据的属性,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会计数据的内涵,进而能规范会计软件的操作。

明白了数据表的概念之后,还要学习一个重要概念:数据的类型。定义数据类型的目的是区别不同数据在输入时的不同要求,即要遵循的相应规则。例如,在输入会计凭证中的摘要信息时,要明确输入的是“文本型数据”,就要按照文本型数据的输入要求进行操作;输入借方、贷方的金额时,就要按照“数字型数据”的输入要求输入数字,而不能输入文本。

设计了数据的类型,还要对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进行属性的设计。如定义数据的取值范围,在数据表中就是定义字段的大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会计上的常识性知识去理解。如工资的计算,如果 职工的月工资不会超过万元,如何在输入数据过程中防止异常数据?一张手工会计凭证的最大值是多少?这时很多学生会想到数据的长度,进一步又去思考小数点的问题,小数位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很快明白了数据库中的问题:

(1) 不同的数据可以通过定义其类型进行区分。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输入数据时就不会输入非法数据。例如输入货币指标时不能输入文本,输入数字型的文本就不能进行数学计算。

(2) 不同类型的数据其属性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定义其属性提高数据输入的准确性。例如,一般情况下输入会计凭证时不允许逆时,即输入下一张凭证时其业务时间不能小于上一张凭证的业务时间,要对这一点进行正确性验证,可以为其定义有效性规则。

这些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软件操作的规范性上,学生学习了数据表的相关操作之后,理解了数据表的设计原理,对会计软件的规范化操作要求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在会计软件操作过程中为什么会有一些限制,出现操作错误之后很快就能知道错误所在。

最后,学习了数据库和数据表之后,要创建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学习阶段,可以通过创建会计科目表与其他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据库的认识。

在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操作中,首先要进行账务系统的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初始化是指将通用会计软件转化成适合本单位会计核算需要的专用会计软件、将手工会计业务数据移植到计算机中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此除了要设置具体核算规则和方法外,还要输入有关的基础数据。在数据库的教学中可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深入讲解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例如,数据库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它属于数据库的表间规则系统,用于控制数据的一致性。在Access中使用这个规则,系统可以确保相关表中记录之间的有效性,对于一个数据库中的相关表,如果只对其中的一个表进行插入、更新或删除操作,就会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以会计科目表为例,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创建“会计科目”表,这一张数据表非常重要,任何单位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其进行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会计科目,这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它是一个数据字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报表都要以此为依据。因此,在一个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科目表与其他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4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22-02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既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又有独特的方法体系的交叉性学科,其发展有着较强的政策和技术因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课程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一、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是高校会计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体系设计根本上是围绕着教学培养目标进行的。从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实践主导型。实践主导型是很多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旨在为企业财务核算培养动手性人才。这些高校通常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只开设一到二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以财务软件的操作为主线,通常在简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之后,以会计实务为基础介绍财务核算软件的系统功能、操作步骤,以使学生迅速掌握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熟悉电算化会计的工作,使学生能较快胜任电算化会计工作。实践主导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操作,不要求学生懂得过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

2.理论主导型。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是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或计算机信息专业学生中采用的指导思想。理论主导型教学通常以会计电算化的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阐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特征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的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理论主导型的典型教学课程。理论主导型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更要求学生拥有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特别是编程能力。

3.交叉综合型。对电算化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交叉综合性。交叉综合型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各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的同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日常工作中信息处理的能力。如高校中开设的VBA技术在财务中的运用等相关课程就是典型的交叉综合型教学。

二、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相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言,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

2.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学科开设力度不足。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比较紧密,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却是有限的,加上师资不够,因此,很多高校在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很薄弱,教学体系的设计保证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学体系中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合现象多。以某高校《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为例,课程教学主要有下面五大部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与文字处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与操作。从这些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与计算机一级内容有重合现象大。《中级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中,仍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与操作等,各层级教学内容重合明显,这种现象本质上讲是由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清晰造成的。

三、如何建立规范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社会需要情况密切相关。从社会需要的情况来看,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广度优先,在师资有保障的条件下,鼓励深度发展。结合高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人认为,电算化课程体系应明确规范为电算化基础,高级电算化和中级电算化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算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其中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另外,未来财务工作的手段主要是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因而在基础课程上应让学生掌握办公软件的操作;此外,财务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开发离不开数据库知识,为了将来培养综合交叉型人才,应该让学生在第一阶段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针对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时VisualFoxpro或Access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据库基本原理。由于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学科关联度不大,因此这些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一年级完成教学。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满足决大多数单位要求的实践型财务人才。该部分主要包括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通过学习满足企业财务核算需要,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软件是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这两个软件设计成熟,市场占有率高;另外,Excel软件已经是财务工作的日常手段,在我国运用极为普遍,但存在的问题是运用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通过Vba技术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为培养电算化系统维护和软件开发的高级人才,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知识是有必要的。该部分内容中财务软件操作技术需要会计知识为基础,因此该部分内容建议在低年级如三年级完成教学。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电算化,定位为培养分析综合交叉型人才,在各专业课中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引入教学。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各层级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5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注意问题;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

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对此企业也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对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调整,由过去的报表岗位转化为系统管理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因此根据新的工作岗位要求,设置以下工作岗位:

1.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也就是对会计点算系统的运行情况的维护,其工作范畴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运行阶段设定使用该软件的操作口令,并且根据工作需要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规范;在会计电算化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快速的恢复运行;具有严格的保密意识,保证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泄露。

2.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也就是会计电算化具体的应用者,其工作范畴主要是:将原始凭证数据及时录入到计算机内,并且要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他们知道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口令密码等,而且他们应该对密码信息进行保密;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汇报。

3.数据审核员。数据审核员是会计电算化软件信息准确的保证者,任何企业会计信息的录入都需要经过数据审核员的审核,因此其工作范畴是:对进行计算机录入的会计信息进行核对审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对审查出有不正确的、不完整的、不规范的要通知有关人员进行更正,然后在继续审核。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

在应用计算机电算化时,企业会计人员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技术水平,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要求会计人员要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能够对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了解以及应用自如,尤其是对电算化财务软件操作系统的应用要熟练,能够熟练的应用Excel、Word计算机基本系统软件程序。

同时在保证会计人员具备了完善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后,会计人员要根据企业的性质以及会计电算化工作模式等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具体到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一定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合理划分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甚至更多科目,并且这些科目一旦赋予应用,企业在以后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就不能改变,因此在应用会计电算化前,会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三、会计人员在应用中要注意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

会计电算化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存在必然会有安全漏洞,因此在应用会计电算化时一定要注意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提高会计电算化安全性,防止出现会计数据信息的泄露等。强化会计电算化安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相对于会计人员而定的,它的对象是人,它是对会计人员工作流程以及计算机操作的权限的约束与限制。前面我们说的会计电算化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新的工作岗位,当然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这些岗位可以有会计人员兼任,目前企业也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对会计信息监管的不利,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必须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于职权不相容的岗位不能有会计人员兼任,比如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不能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系统维护人员也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工作等等。由此可见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对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进行约束,保证他们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行驶相应的权限,因为只有他们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从事自己的工作,才能尽可能的保证会计信息传播面范围的缩小,才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安全。

2.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因此强化计算机的安全是维护会计信息安全的首要因素,由于现代互联网漏洞的不断增多,发生互联网信息泄露的事件每年都在增长,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安全,企业需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首先保证计算机安放环境的安全,防止出现火灾、水灾、人为破坏的发生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者被盗;其次提高企业网络安全,网络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一些网络“黑客”利用网络漏洞窃取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安全墙、应用杀毒软件、进行身份认证等方式提高网络安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对财务信息计算机进行局域网设置,而不采取互联网的链接;最后企业可以在财务信息文件上进行加密,以此提高会计信息文件的安全性。比如在应用文件时首先需要进行口令输入、指纹辨别等。

四、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资料,还包括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光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等专业数据。这些档案的管理与纸制档案的管理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为防止发生损害,应通过制定与实施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由财务部门装订成册,整理立卷,在年度终了,编造清册,移交档案部门保管。财务部门一般只保留一年的会计档案,企业应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资料的收集、保存和调用等方面的工作。财务部门对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应及时加贴外部标签,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存档,并定期检查、复制,对会计档案的调用要有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

参考文献:

[1]高斌.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出纳工作的几点探讨[J].新财经・上半月 2012年3期.

[2]李志斌.会计电算化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J].会计之友 2010年21期.

第6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操作技能课程。该课程是集合会计学、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学科,是现代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相对复杂、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的应用型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信息化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电脑操作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的一门主要课程。纵向来看,该课程是会计基础知识和信息应用技术的运用和融会贯通,是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提升;横向来看,与会计职业规范、岗位实际环境对接,通过财务软件分岗位学习和综合操作训练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的适岗竞争能力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以用友ERP-U8为例。用友ERP-U8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平台,以集成的信息管理为基础,以规范企业运营,改善经营成果为目标,帮助企业“优化资源,提升管理”,实现面向市场的赢利性增长。牡丹江师范学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用友ERP-U8为平台,涉及软件中的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薪资、销售、采购、库存、存货等模块,完成某生产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外部银行业务、市场业务、税务业务,企业内部凭证编制、材料核算、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业务,让学生理解各模块及各个操作程序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提升学生基本财务、业务技能。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关系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1.市场思维。通过会计电算化模拟企业的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是市场,采购什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应该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有做好市场分析与预测,才能生产和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2.战略思维。会计电算化工作涉及企业的采购、库存、制造、销售、财务等经营活动,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各个环节的关系,更要思考如何将企业的采购、库存、销售等所有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该如何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整个企业“供应链”的优化。ERP-U8将管理思想、模式与企业的管理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为学生的创业思维提供了方向。

 

3.团队意识。会计电算化课堂在完成基础教学后,会将学生分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供应链会计等职位,各职位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来共同完成企业的经营业务。这让学生的团队意识有了全新理解,不论是哪个团队,它的健康运转依赖于所有成员的良好协作,必须要求成员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而不是自行其事。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技能

 

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核算,是将零散的经济活动信息利用会计方法加工整理为系统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信息使用者,以便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应的决策。会计电算化工作是通过财务软件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简单的来说就是用计算机核算取代手工核算。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核算,本质都是运用会计理论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所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强调学生会操作软件,更要求学生明白操作软件的目的,最终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这就离不开会计学等财务知识。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如何确认,如何计量,如何报告,以及财务分析、成本分析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知识,所以如果只会操作软件不懂财务知识,那么这是无法完成正确的会计处理工作,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信息,电算化工作便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和作用。

 

财务知识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而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通过对U8系统的操作来处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使学生巩固了相关的财务知识。

 

三、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电算化会计的操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应用软件的不同,操作也会相应变化,为此,仅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强调操作流程的思路,抓住业务本质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电算化的精髓,让学生在每一步的实验操作中,思考计算机完成了哪些手工的实际操作,计算机内部都做了哪些工作。比如:在讲授采购模块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在销售业务发生时会计要完成哪些分录,其次思考在采购经济业务时需涉及到哪些原始凭证,进而考虑这些原始凭证应该在哪个模块填制或审核,还有考虑处理经济业务时数据的链条关系,如何传递,最后考虑生成凭证在哪个模块完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U8中操作的顺序,也能理解软件所完成的工作,又能巩固会计的基本知识。

 

另外,目前ERP-U8系统仍保留了较大的开放空间,可让学生积极发现目前系统存在的漏洞,参与设计,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电算化工作中去。

 

(二)引导自主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操作软件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只是给他们指导思路,余下的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再不断鼓励他们自主解决。比如:讲授销售模块时,必须要进行库存和存货的期初结存数据录入和记账工作,其中库存的期初结存要对每一项存货进行逐一的审核或者选择批审,才能保证库存管理模块中有可用的存货数量,但是学生往往忽视这一重要操作步骤。进行销售业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库存中显示有足够的数量,但是系统提出出货量不足。此时,一般不直接给出学生出现此问题的原因,要求学生顺藤摸瓜,反复思考、查找和此业务相关的步骤和单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出在哪里,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预防再犯此类错误的效果。

 

(三)鼓励、引导学生对实验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

 

在学生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时,对于部分掌握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发现现在使用的会计软件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讨论改进方案。比如:讲授货到票未到的采购业务时,需要进行暂估入库处理,教材给出的答案是借记“库存商品”,贷记“在途物资”,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在途物资”科目在财务会计中所学到的核算范围,这与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范围并不一致,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处使用该科目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可否修改为某科目或增加新科目来处理暂估入库业务。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会计软件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针对电算化会计软件的这些功能主动按需设计,努力提高自己的独立创新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操作

 

各模块、各操作步骤间互相牵制、互相联系、环环相扣是ERP-U8操作的最大特点。比如:完成采购业务的正向操作顺序是:库存模块填制审核入库单(省略请购、订货、到货)——次够模块生成审核销售发票——应付模块中审核销售发票并生成记录采购成本的凭证——存货模块中进行正常单据记账——存货模块中生成结转入库成本凭证,所有的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的操作都依赖上一环节的正确操作,完成所有程序后可要求学生清除和此业务相关的所有操作,这就是从下游到上游的逆向操作,通过逆向操作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各模块、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相互联系的关系,比如要清除销售发票,那必须先去应付模块中删除凭证,再取消审核,才能够回到采购模块中删除发票。

 

(五)引入“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将ERP-U8与其他软件比较

 

所谓“比较教学法”是指要指导学生比较类似事物,发现并归纳其间的异同,从而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本质是将会计的核算等职能由计算机操作替代手工操作,操作流程与手工会计有联系也有区别,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手工与电算化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区别找出。另外,目前市面上大大小小的财务软件十分之多,应用比较多的比如用友、金蝶等,而用友公司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发了U系列和T系列的软件,应尽可能的多提供给学生各种资源,让学生横向比较不同财务软件的处理方式、操作流程等方面的不同,这样可以增强对各种财务软件的认识并积极探索各软件基本操作的共性,学会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7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将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以计算机代替手工对经济业务中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从而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一、认知,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了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传统会计方式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便于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而传统会计,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实施

(一)明确单位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

1、明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一类是远期所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建立和开展一般是以实现模块的数量来进行的,例如本单位已经有财政统一的账务核算和报表、固定资产核算三个模块,当前只希望建立进销存核算模块和门诊收费核算模块,处理日常收费、发票打印及生物制品和药品的进销存核算。近期的目标建立以后,单位还应该制定长远目标,因为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正以核算为主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发挥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因此应从单位长期发展计划入手,据此确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

2、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建立的途径

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有许多种途径,两种基本的途径是开发和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每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采用何种途径主要是根据单位管理的需要和经济、技术、组织上的可行性及是否有同类单位成功地运用某种软件来进行选择。例如:本单位需建立进销存核算模块和门诊收费核算模块,结合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特点,通用性强,成本相对较低,维护量小、且维护有保障,软件开发水平较高,系统的扩充与修改快速,则选择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

3、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指的是系统的总体规模、业务核算的范围,以及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间的联系和系统间的界面划分。系统结构应从分析现有手工会计的实际情况入手,了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任务,业务处理的内容和范围,再结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目标来确定。

4、明确会计电算化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一方面,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需要涉及到人、财、物多个方面及供、产、销多个环节,所以需要明确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因此应在规划中明确规定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以利于统一领导、专人负责、高效率地完成系统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不仅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操作方式,而且引发会计业务工作流程、人员的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因此在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时,还应组织专门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流程、工作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以及各类人员上岗标准等,以便系统投入运行后平稳、安全而有序。

此外还要明确工作步骤、明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和资源配置、制定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分工计划、明确资金的来源及预算,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规划分工。

5、明确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要求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还先后制定了《会计

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专门制度,对单位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电算化工作作出了具体规范。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二)单位会计电算化实施

实施方法的四个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四个循环渐进的实施阶段,在各个阶段中要分别完成、达到不同的工作任务,来开展实施工作,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准备阶段

以我单位为例,先项目分析,收集单位资料,包括:合同与相关文件、项目调研报告、项目解决方案、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等本文由收集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建立双方项目组织(包括项目实施小组、业务职能实施小组等);项目现场实施调研;明确和具体化项目实施需求后,确定实施方案;确定项目实施整体计划。

2、调试操作培训阶段

针对商品化会计软件,以本单位为例,先组织以单位负责人、中层管理干部、业务骨干等熟知业务的人员为队伍,在商家代表的指导下准备业务仿真系统的静态数据,并按业务流程解决方案进行业务流程的原型测试。在每一个步骤中都要由测试人员进行原型测试和确认,不符合的流程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业务解决方案。

建立起新系统业务规程、制定系统数据准备方案、系统上线方案。同时,就系统的实际应用制定最终用户培训方案,对培训内容、方式、范围、人员以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等都做出相关的指定。

3、系统实现阶段

依据单位内的应用范围及涉及的部门,让单位内相应的人员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并协商解决静态数据编码一致性或名称等在理解上存在差异的情况;最终确定单位静态基础数据的编码规则;指导单位组织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准备工作。

对担任不同级别的人员进行分别合适培训。对管理层的培训必须选择熟悉业务和管理的顾问;对操作员的培训则必须由熟悉产品的顾问来做,系统管理员的培训教师则必须熟悉系统配置方法。但最终用户的操作培训一定要由单位项目组成员来完成,最终用户培训后,应组织严格的考试,确保让合格的应用人员操作电算化系统。

按计划正确、及时完成系统相关的设置工作,指导系统上线。

4、验收交付阶段

项目总结,完成项目总结报告。报告包括几个方面:项目实施背景、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系统应用的产品和模块、项目实施应用范围和项目实施成果概述。

三、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常见的问题,管理与日常控制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关键因素是软硬件设施和会计人员,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硬件环境已是十分成熟的产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勿庸质疑。软件环境是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环节,财务软件是核心。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保障。一般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学习,但对计算机的应用和维护知识还是知之甚少,在平时的工作中容易疏忽对数据资料的及时备份,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所记账目便难以恢复,给工作造成极大的损失。有时虽然用u盘做了备份,但u盘的性能也不是那么可靠,依然存在着隐患。采用优质的移动硬盘则会可靠得多。重要的财务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最好安装在除c盘以外的其他分区最为可靠,以免所有资料丢失。计算机联网后病毒的入侵,轻则使计算机速度变慢,重则系统瘫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行。其他移动存储设备也是传播病毒的途径,同样要引起重视。对于财务软件的深入学习同样重要,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人员只是简单地学习了财务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时不够熟练,时不时还要请软件售后服务人员帮助,边摸索边应用,发挥不出电算化的高效率。为了搞好财务工作,建议各级领导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会计人员进修专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综合技能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工作的需要。

(一)将思想认识深度以及系统控制制度进行提升和规范

我们必须要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数据领域、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存储形式以及会计核算方式进行了改变,并且将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提升,同时也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改革进行了促进,只有我们在思想方面认识到位,才能够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完善、发展以及推进。

对事业单位日常的操作管理控制工作进行完善,操作规程控制以及

操作权限控制已经成为了系统操作控制的主要表现。其中,操作规程控制就是指在系统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一些标准操作的规程进行严格的遵循,将注意事项、操作程序以及职责进行明确,从而能够很好的形成一套事业单位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文件。所谓的操作权限控制就是指每一个岗位人员仅仅能够按照所授予权限来对系统进行自己的作业,岗位人员不能够将权限进行超越从而接触系统。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岗位的安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想要建立健全适合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组织机构就必须要对相应岗位职责制度、权限划分、人员分工以及部门设置等方面进行完善,最为基本的目标就是进行制度的建立,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制度,这样能够减少和防止舞弊事件发生的几率。在事业单位中,基本的会计岗位主要包括:会计档案管理、稽核、会计核算、出纳以及会计主管等等工作岗位,而电算化会计的岗位主要包括:电算主管、会计软件系统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在进行机构的调整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其与组织控制相互结合,从而实现了职权的分离,及时、有效的发现违法行为和错误,与此同时,在保持各岗位人员相对稳定情况下,我们还必须要建立健全职务轮岗制度。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控制的制度

第8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目标定位 课程教学 课程考核

目前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财政部在1994年5月4日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并随着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岗位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高校均把《电算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电算化会计教学,毕竟不同于社会上会计人员的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但是,它又不能不考虑社会的需求。高职高专的毕业生首先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会计软件。并具备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应当说,这一基本技能是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最低要求。在学会对多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的同时,这类学生还应当由表及里,学会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选择与评析。能够根据合规性、可操作性、通用性、可审性以及适用性等标准动态性地判断会计软件的优劣。而所谓动态性判断,也即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会计软件的发展趋势加以评价。

如何通过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就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

以我院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为例,我们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均得到提高。

二、 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改变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主要是由教师给学生讲解课程知识点。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

2.实验法。

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的方法学习和把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逆向思维教学法。

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会计软件的常规操作顺序是沿着“账务系统初始化――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系统初始化――报表编制”等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但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采用模块式教学, 即每个班整天在带有多媒体的机房上课,持续教学数周时间,其他课程停止教学,只至该班电算会计课程教学完成后继续教学。整个数周教学过程全部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彼此相互帮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知识点。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

在这个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各拥有一台电脑,教师利用教师机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控制学生机(如广播教学、学生演示、屏幕监视、分组教学、文件分发、作业提交、视频直播、远程命令等)。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的意义是:有利于会计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教学活动,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学生的辅导工作。

(四)反馈机制

检验劳动成果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的反响如何。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和学生交流,不要过分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不顾学生的实际坚持如一,其实通过交流后,会发现有一些好的建议的确对整个课程的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的重要途径。

交流的方式很多,上课中或课后,通过找个别聊或e-mail等途径都可以,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写学习心得体会和上机日志,这一措施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不足和经验方法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自己日后的学习。

同时像教学活动中教师听课后提出好的建议和吸收其他教师好的教学亮点同样是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只有好的反馈机制和接受这种反馈机制的心态,才会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才能改进和完善教学。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

将教学效果和知名企业的行业软件初级认证相结合,在学生课程成绩合格的同时又能取得相关资格认证。另外授课老师只参与教学不参与出题和阅卷,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用行业标准来检验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正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法应科学、合理,体现出课程特点和职业特色。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课程考核,特别是理论课程的考核大都采用传统的期中、期末闭卷笔试方法进行,这样的考试方法僵化死板,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前临时突击,放松平时学习,不可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出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对本课程考核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设置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不采用“一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而是建立了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平时测验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提高学生平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并用行业企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即使用行业企业财务软件初级认证考试来进期末考试,授课老师不参与出题和阅卷。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大方面:

(一)平时考核(占50分)

平时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三个方面。

1.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查每个学生上课出席情况、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及作业完成情况,共占20分。其中出勤情况、听课态度占10分,作业完成情况占10分。

2.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及平时测验的考核,共占20分。其中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占10分,平时测验占10分。

3.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占10分,在实训室完成,主要根据实际操作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期末考试(占50分)

期末考试由认证考试公司考试出卷,单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题量为55题。期末考试题型分值如下:

1.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1分,总分15分。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总分10分。检查学生对流通重点理论的掌握程度。

3.是非题,15题,每题1分,总分15分。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4.操作题,20题,每题2-5分不等,总分60分。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一)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获取信息幅合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既定模式来思考问题)巩固和应用;将知识表现为固定的理论和众多的答案,要求学生先掌握理论,通过不断地反复使用来加深印象;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不利情况。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尤其是在当今企业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各式各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业时适应企业财务软件实际操作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形成一定就业优势。

我们虽然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其弊端是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应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上教师讲授为主的常规方式,实行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此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创造条件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利用校同网平台,师生共享校园教学网上的信息资源。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网络教学必须具备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即课程网络课件)这两个基本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验指导、实验习题、练习题库、疑难解答、自测考试等模块),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这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设置

许多高职院校为会计专业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的电算会计,现在绝大多数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上学期,而在学生毕业前不再有机会在学校接触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长时期不接触会导致操作技能的生疏。因此,建议课程设置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均应安排一次综合性实习,主要是将手工会计业务处理与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业务处理相结合,比较两种方式下的处理结果,分析其利弊,让学生在模拟实习中体会到会计电算化是传统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代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要让学生体会到的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网络会计开始得到应用,它将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方向。

第9篇:电算化会计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训练

笔者在总结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和企业会计实践的工作中,发现家长对学生的希望较大,使很多学生就业压力大,加上他们的文化素质偏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比较浮躁,尤其是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甚至连一些基础工作都处理不了,如支票的填写、银行存取款单的填写、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等。根据企业职员素养情况调查表和职校毕业生素养情况调查情况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中职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比较差。因此,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是中职学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业务流程,强化基本功训练

中职学生由于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比较陌生,对业务流程不熟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介绍与会计工作相关的企业基本业务流程:企业的筹建――资本金投入――银行账户开立――账簿设置――开展业务(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利润分配)――编制会计报表等。等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再强调会计工作中做好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实物向学生介绍支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支票填写、银行存取款单填写不规范等问题,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1)加强点钞技能训练,掌握点钞技术: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点钞技法;(2)学习人民币的真伪鉴别;(3)强化数字书写技能训练,理解数码字做记录的优越性、书写规范化的重要性,掌握阿拉伯数码字和中文字书写及订正规则,逐步达到读法正确,书写规范、清晰、端正;(4)熟悉计算机小键盘的应用,了解计算机数字键盘的操作技能,掌握数字盲打技术,能熟练进行数字录入,并进行数据的加减乘除计算等。

二、了解税收的基本知识和办税程序

会计专业的学生应了解基本的税收知识,掌握办理企业涉税业务的基本程序和主要税种的日常会计处理。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主要纳税对象。根据税收法律的相关规定,新设公司应在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申领税务登记证。据此向主管税务机关领发票,办理纳税申报,缴交税款,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等事项。

三、结合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会计基础模拟实践操作课程和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相关内容,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业务操作技能。

1.熟悉会计凭证,做到正确、规范填制

原始凭证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证据,要结合实物介绍其基本要素,填制的要求。特别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内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要向主管税务机关验证才能进行税款抵扣。

2.熟悉计账簿,正确、规范登记

选择合适的企业会计核算程序,在审核规范的记账凭证基础上,进行试算平衡。通过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科目汇总表等试算平衡后,根据相关的依据登记账簿。要求掌握实务中常采用的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3.了解会计报表,熟悉编制要求

中职学生要了解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原理是会计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报表左边的资产项目应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来排列,从流动资产到长期资产;报表右边应先排列负债项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长短进行排列,然后排列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所有者拥有权益的永久程度进行排列。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数据主要根据相关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特别注意“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科目的填列内容。再次,教师要让学生熟悉损益表的分步式结构,在“主营业务收入”的基础上,第一步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第二步计算“营业利润”,第三步计算“利润总额”,第四步计算“净利润”。最后,损益表项目数据主要根据相关损益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计算分析填列。

4.正确、规范整理会计档案

年度对会计凭证要按照要求进行整理装订,加具封面,写清工作单位、所属会计期间、凭证编号。会计账簿的扉页应注明工作单位、所属会计期间、主管会计人员等,会计报表要加具封面,注明工作单位、单位负责人和会计负责人等,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要求进行保管。

四、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企业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已非常普及。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电算化会计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主要的电算化会计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基本操作,做到能应用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