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隧道施工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隧道施工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隧道施工信息化

第1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隧道工程;动态设计;信息化

一、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思路

工程建设中,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是一个新颖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工程建设将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方便、简单、快捷、适用等优点。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在隧道中应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初步勘察得到地质资料,采取数值模拟技术、理论计算和经验类比方法确定初步的设计方案,通过施工现场监测获得地质资料、围岩力学动态、支护工作状态的有关数据以及施工技术状态(信息),再采取多种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与力学分析,来判断围岩及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工作状态,反馈于设计与施工,从而选择和修正开挖、支护参数,使隧道的建设达到优化。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核心是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反馈。

隧道的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思路可以概括为图1。与地面工程不同的是,在隧道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允许有交叉、反复。在初步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经验或力学计算进行预设计,初步选定支护参数;然后,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监测得到关于围岩稳定性和支护力学、工作状态的信息,对初步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调整。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对设计和施工所作的调整和修正十分必要。

在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中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发展的“新奥法”核心就在于把围岩看作是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监控量测,采取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有效地调节围岩变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的自承作用。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是建立在新奥法的思路之上,新奥法三大准则之一的现场监测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反馈有相似之处,可以说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是新奥法在现阶段的发展与完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应用了大量的现代信息工具和手段,如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数据处理,因此在信息的获得与处理、反馈途径等方面讲究多渠道、多手段;而新奥法则主要利用传统的量测工具进行数据的获得与反馈,信息的获取与反馈途径比较单一。因而,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比过去的新奥法更优越。

图1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流程图

然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在目前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并不广泛,除工程建设体制因素外,人们没有对此充分了解及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使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方法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及广泛的推广应用。

二、目前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未落实的原因分析

2.1建设体制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建筑体制是设计与施工分离,各行业都分别组建了专门从事设计或施工的法人单位,同时在资质和行业准入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现行建设体系和架构中,一般分为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个主体。建设单位主要负责投融资和建设管理;监理作为建设单位的委托方主要审批施工组织设计,监管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等;设计、施工单位由建设单位通过招标分别签订合同完成相应的设计、施工任务,设计方提供施工图,施工方按设计图纸施工,两个合同主体在以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协调下完成工作,在管理阶段上也分列为规划设计和施工实施阶段。

在这样的合同体系和管理架构中,充分体现了建设单位的中心位置,但割裂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二者在合同形式和内容上是分离的,之间没有彼此的约束关系,各方关注的利益和承担的风险不同。设计方与建设单位存在合同关系,关注设计本身效益和项目的投资效益,承担设计的风险,将提交图纸视为完成合同任务,施工阶段定位为从属和配合的位置,仅委派少量人员配合施工。施工方与建设单位存在合同关系,将图纸内容变为有形实体,承担施工中的风险,关注自身的成本和效益,追求的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设计图对施工方而言被视为合同内容,施工方以施工图作为依据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设计方一般不介入施工组织设计。

这样的建筑体制显然不利于隧道工程的动态设计和动态施工,也不利于发挥施工方自身经验的优势,尤其不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许多业内人士提出体制的弊病,但改变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一些工程已经开始走设计和施工一体化的道路,提出设计和施工总承包模式,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使得效果还不明显,促进它们的融合还需做较多的工作。

2.2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体系没有有效形成

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是有机整体,由于目前设计和施工分离,使得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体系没有有效形成。首先,行业及建设惯例没有要求或促动设计方建立对应的动态设计体系,一般对预设计期盼过高;期盼预设计可以包络施工中的各种状况,体现了重施工图、轻后期的状况,设计也没有建立起符合动态设计的计算模式和分析方法。其次,各方对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中相应承担的内容比较模糊,也难以分割清楚;如对前面谈到的围岩,其既是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又是成洞的支护载体,与支护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护体系;实施中理想状况是形成支护,不利的状况则转化为荷载,这些状况又不是设计一厢情愿所能约束的;依靠施工方对围岩的开挖支护的有效控制去实现设计意图,实践性较强,若控制不力,则需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而应对措施有可能调整支护参数或调整施工方法及工艺来达到目的,这体现了它们之间的不可分割。

2.3评价机制的影响

由于建筑体制中设计与施工的分离,各行业也相应分开分别进行评价。对优秀设计颁发优秀设计奖,对施工的优质工程颁发优质工程奖等。评奖对行业进步是一个促进作用,各方都希望获奖来提高自己的行业知名度和业绩。但相对隧道工程,这样的评价机制并不利于开展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如对设计的评价重点在施工图,施工图拟合程度高、变更少是评选优秀设计的条件之一,但动态设计被视为变更,意味变更增加,必然降低与预设计的拟合程度。设计方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否定、修正自己的原设计,一般尽量维持原设计,力求静态,即使有一些问题,也不希望被改变。优质工程奖尽管对设计也有要求,但主要还是针对施工方的,对设计方影响有限。

三、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建议

3.1管理机制上促进设计和施工一体化

根据隧道工程特点,可以参照工业化生产模式,让设计和施工融为一体或促使设计、施工一体化,形成合力共同完成隧道这个产品。设计不仅仅关注功能和结构,也介入施工实施,在理论和技术方面提供全面支持,施工方不仅仅关注施工实施,也延伸到设计中,全面了解产品状况,从实施的角度优化设计,关注性价比和投资效益。如实施工程设计和施工总承包,业主将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合在一起发包,让设计和施工方捆绑在一起,各方的利益和风险一致,促使设计和施工融合在一起,在工艺和技术上相互协调,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共同应对隧道风险,更好地完成任务。 3.2促进建立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体系

针对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体系欠缺的状况,建议行业制定指南文件,贯彻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理念,指导规范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的行为。动态设计意味着设计涵盖施工全过程,需要考虑地质环境的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措施调整,并充分考虑施工工艺及施工状况等。为有效实施动态设计,从管理阶段划分上将施工图设计与施工实施放在一起,设计计费也重新考虑,将动态设计列入施工图设计中。设计单位建立起符合动态设计的计算模式和分析方法,应施工需要随时进行反分析,掌握隧道状态。对调整支护参数或调整施工方法及工艺都可以达到目的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方案。

3.3建立综合、整体评价体系

目前隧道和地下工程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设计理念是将地下工程的复杂性简单化。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计算、施工技术的发展必须走信息化动态反馈的道路。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应体现为最优规划的实施而进行安全性、经济性、使用性的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建设方案、支护结构设计、施工方法等内容。为此,宜建立对项目的投资效率和效益的整体、综合评价机制。激励设计单位实施动态设计,促进设计和施工单位融合,减少事故发生,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四、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设计部门设计隧道时,在套用规范的基础上,仍以过大地增加设计安全系数的方法来弥补对隧道受力与变形机理了解的不足,这样造成隧道造价普遍过高的现象。而国外对于隧道的受力机理、施工方法研究进行较早,有代表性的是英法海峡隧道。由于隧道围岩结构与岩性的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研究的前提与施工工艺关系密切。目前国内有科研单位对隧道的结构受力作过平面有限元分析,但涉及到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整体内容,如优化方案与方法、现场监测与信息反馈等较为少见。因而对于隧道结构稳定性条件、受力变化与施工方法的关系仍需深入探讨。

由于隧道是一种隐蔽性的工程,隧道修建过程中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导致隧道出现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隧道工程事故的出现,大部分都是由于隧道穿越的地质条件变化,而设计和施工单位没能很好的配合造成的,如果采用信息化设计和施工,很多工程事故都可以避免。

我国修建公路隧道的基本方法有钻爆法、全断面掘进法、盾构法和沉管法,少数隧道采用了掘进机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隧道多采用掘进机施工,而国内基本都为钻爆法施工,两者施工方案与方法相差甚远。在复杂地层中钻爆法对围岩不稳定影响远大于掘进机法,故对采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进行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研究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国金,等.信息化设计技术及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2,1.

[2]夏才初,等.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8.

[3]韩瑞根.地下工程新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0.

[4]孙均.岩石力学在我国的若干进展[J].西部探矿工程,1999,1.

第2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隧道; 留大核心土槽挖法;施工技术;施工工艺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orizontal long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practice,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hole sec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Ⅱ meshshotcreting firstly methods for big changes for the core of the soil bin WaFa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tunnel; Leave big core soil bin WaF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横龙山隧道是福龙路市政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全长2275m。隧道主要为标准三车道、局部地段四车道断面。

洞口段Ⅱ类围岩长40m,设计为ф108长管棚支护进洞,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开挖断面尺为宽16.945m,高11.923m。围岩为第四系坡残积层及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岩体结构碎块状镶嵌结构或松散结构。滴水或渗水为主,围岩开挖后易坍塌。

2双侧壁导坑施工工艺

本工程Ⅱ类围岩双侧壁导坑施工支护参数为:拱部120°范围超前小导管注浆,φ32×3.25L=3.0m,环距0.3m,纵距1.5m;边墙φ25中空注浆锚杆L=4.0m,环纵间距1.0×0.75m;格栅钢架纵向间距0.75m;双层φ8钢筋网@150×150mm;喷射C20混凝土厚30cm。临时支护采用I20a工字钢支撑、φ32×3.25小导管注浆、φ25中空注浆锚杆联合支护。如右图所示。

其施工工艺流程为:

3双侧壁导坑施工工艺在本工程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从受力状况上考虑较为合理,安全度较好。但在本工程实际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

3.1双侧壁支撑顶面连接垫板与顶部钢架支撑底垫板对位十分困难,且难以保证两垫板连接紧密,而导致钢支撑结构受力不好;

3.2拆除内侧临时支撑、小导管十分困难,对喷砼、钢筋网、钢架的破坏拆除也较困难。在拆除过程中出现应力重分配变形量、沉降量也很大,同样存在着结构安全问题。

3.3经过多断面转换开挖,导致拆除临时支护的工作量非常大,费工费时,对于雨季来临前完成洞口段施工的工期压力非常大。

3.4因分隔断面较多,防水效果较差。

基于隧道洞口段Ⅱ类围岩设计采用了ф108mm长管棚支护,加强了洞口管棚结构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减轻了洞口软弱围岩复杂应力对支护受力的影响,其稳定性大增加,故采用稳妥谨慎施工的留大核心槽挖的施工方法可行。

4留大核心土槽挖法施工工艺

留大核心土槽挖法施工工艺如下图所示:

4.1施工工艺及顺序

4.1.1槽挖"1"部、"1′"部,架立钢支撑;拱部施作双层φ50小导管支护,L=4.5m,环向间距40cm,a=6°;

4.1.2锚喷网"Ⅱ"形成顶部管棚支护;

4.1.3开挖"3"部两侧壁小导坑,作"Ⅳ"部初期支护;施工作小导管及护并延续钢架支撑。拱脚施作ф22锁脚锚杆,L=4.0m,并与钢架焊接牢固。

4.1.4用挖掘机槽挖"5"部至边墙底,一榀格栅间距一循环,架设钢架支撑。随即开挖大核心"5′"、清挖"6"至仰拱底,连接两侧钢架,2m一循环作隧底初期支护(Ⅵ部),形成闭合环;

4.1.56m一回头,施作仰拱砼。当闭合初期支护长度达40~60m时,及时进行二次衬砌,使隧道成型。

留大核心土槽挖法施工现场图

4.2施工方法

4.2.1洞口仰坡不宜大量破坏植被,在能简单处理洞口仰坡土方保持植被的情况下,施工拱顶套拱及ф108mm注浆管管,使仰坡稳定,实现提前进洞。一方面可以明洞暗作;另一方面可以在当洞口位置不恰当的情况下,可延长隧道,“早进晚出”使隧道稳定安全,确保洞口施工安全。

4.2.2以长管棚支护作为依托,准确架设首轮格栅钢架支撑,对隧道支护轮廓定位(格栅钢架与ф108mm管焊接固定),进行小导管首轮周边注浆加固。

4.2.3人工稳妥谨慎施工两侧格栅钢架支撑下延接脚,采用挖小槽局部背板支顶等常规简易方法处理好洞口。

4.2.4顶部按一榀格栅钢架间距掏小槽(小槽一般高度约1.0m)架设第二榀格栅钢架支撑,加设连接筋稳定,及时挂网喷砼,使拱部形成管棚支护雏形。

4.2.5在一下轮拱部槽挖时,清挖顶部操作空间,核心土顶面至槽挖顶高度一般为2.5m,开挖至掘进面钢架端头,为使掘进面稳定,一般保持约1:0.5的坡率。此操作空间随顶部槽挖平行推进、延伸。

4.2.6延续以上方法,使拱部管棚支护纵向长度达3.0m时,可开展下部两侧小侧壁槽挖。断面尺寸:底宽2.0m,高度2.5m,侧面坡约为1:0.75,掘进面临时坡约1:0.5,人力手推车施工,每循环施工一榀,钢架支撑底扩大拱脚,结构宽度50cm,改善其拱脚地基承载力受力状况,以策结构稳定安全。钢架支撑顶垫板与顶部拱脚垫板帮螺栓连接紧密挂网喷砼,设锁脚锚杆,使管棚支护向下部延续。

4.2.7当两侧小侧壁槽挖延续施工纵向长度达3.0m时,可采用挖掘机,一榀一循环,槽挖大核心土两侧轮廓线,人工清面,立侧壁钢架至底。

4.2.8挖掘机续挖一榀一循环大核心土至底部,人工清挖仰拱底,连接两侧钢架支撑成闭合环,喷砼封闭,构成稳定的受力结构。其隧底施工原则为“2m一成环,6m一回头”,紧凑施工钢架成环喷砼和仰拱砼。如收敛变形值大,可及时施作隧底填充,使支护变形及时稳定。

4.2.9隧底初期支护及仰拱砼,要求早强受力,并用土体履盖至少30cm。重型设备通过时必须加设大垫板分散受力,以保护隧底砼结构。

4.2.10做好地表及洞内的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反馈指导施工。

4.3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留大核心土槽挖法施工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4.3.1拱脚地基层的承载力必须大于0.2MPa。

4.3.2隧道土体无水或排水干燥。

4.3.3施工人员工艺娴熟,责任心强,一丝不苟,高度负责。

4.3.4拱脚必须设扩大拱脚、砂浆锚杆锁定。

4.3.5拱背喷砼必须与围岩密贴,不得有空洞和松散体存在。拱脚地基层必须硬实,不得有虚渣。

4.3.6量测紧跟,及时反馈。每层槽挖工序引起的下沉变形在10mm以内,成环后的总下沉量在35mm内。

4.3.7拱顶槽挖掘进面至隧底钢架支撑喷砼成环间的纵向长度控制在0.75~0.8B以内(B为隧道洞径宽度),此隧道一般为10m,以保证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纵向稳定。

4.3.8当钢架支撑喷砼成环纵向长度达40~60m时,及时紧跟二次衬砌,使隧道尽早成型,构成永久结构。

5结论

通过留大核心土槽挖法在横龙山隧道施工中的成功运用,地表沉降、周边收敛及拱顶下沉等各项指标均在容许范围内;二次衬砌表面无渗漏水现象;并在雨季前顺利完成了洞口段的施工,节省工期一个月,保证的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实施工体会如下:

5.1留大核心土槽挖法适应围岩多变,工序转换快,适应性强。特别在Ⅱ~Ⅴ类围岩间交替变化时,很能适应。

5.2转换工序少,可利用大机械配合作业,工期较短,利于洞口段不良地质段的快速完成;

5.3减少了对周边围岩的多次重复扰动,地表沉降量较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5.4形成断面后整体施作防水层,防水效果好。

5.5大量减少了临时支护与周转材料的使用,合理有效的降低了工程成本。

第3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alized construction of expressway in loess area, the informationalized construction oper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is introduced, and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of the project is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engineering overview and the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and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four key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alized construction are expounded.

P键词:信息化施工;运行体系架构;管理难点;技术难点;策略

Key words: informationalized construction;oper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management difficulties;technical difficultie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U4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021-03

0 引言

现如今,各地区的交通越来越发达,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施工方法在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各个地区的土质地基的软硬不同,其物理学上的指标会相差很多,再加上众多的影响因素,往往使施工后的结果与当初所预期的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信息化施工方法对建设高速公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提到的信息化施工方法,在通常情况下就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根据得到的数据来对施工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使设计和施工效果达到最好。

本文以黄土地区高速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为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由于该地区地理结构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所以在施工之前要进行高精度的勘探,可以采用遥感解译、物探以及地质调绘等方法提高勘探精度,但这也只能得知部分地质,其他部分地质还需要在施工图阶段加强施工地质和超前预报才可以明确。因此,加强施工图阶段的地质工作,信息化施工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完善地质的勘探,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

没有经过勘探的地区就好比一个黑箱,随着勘探工作的慢慢进行,黑箱会转变成灰箱,最后采用信息化施工阶段后,灰箱才能够完全转变成白箱,勘探阶段系统分析示意图如图1所示。

1 信息化施工运行体系架构

在信息化施工过程中,要把“围岩级别确定和灾害预报”作为施工的纲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手段包括地址扫描以及超前物探,把目前的规范标准、专家系统以及类似的工程作为决策方法,实现信息化施工的全过程管理。隧道工程信息化施工的内涵以及流程图如图2所示。从该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化施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资料收集、初步分析判断以及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和实际围岩级别来进行合适的调整。其中,资料收集主要搜集的是掌子面和侧壁的基本的地质条件、掌子面周围的初支的监测结果以及通过超前地质预报法对掌子面前方的地址的预测。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分析第一步得到的资料,初步判断掌子面的围岩级别并初步确定支护参数,如果实际测量和资料收集得到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就要做出合适的调整。第三部分就是根据实际监测做出相应调整,并且对掌子面前方的灾害做好合适的应对措施,以防灾害的发生。

2 具体施工应用

2.1 工程概况

本文所介绍的是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施工信息化的工程,临县至离石的高速公路是“山西高速公路调整规划”中三纵十一横十一环西纵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山西省的交通的完善布局以及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离高速公路路线示意图如图3所示。

临离高速公路的起点位于临县陈家庄北部大概一千米的位置,和太佳高速交叉,而且在临县设置了枢纽。该高速途径临县、三交而且和离石区的环城高速相通,横跨青银高速,终点位于柳林县郭家山村的南方。该工程各项数据可由表1看出。

2.2 信息化施工重难点

2.2.1 管理难点

信息化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难点主要存在三类,第一就是减少变更难度大,由于开挖的实际情况和开工前的预期出现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施工队往往不能都按照施工图中设计的方案进行施工,而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通常情况下在隧道施工中增加的费用变更比较频繁,这也正导致了减少变更难度大。第二就是重过程、轻分析、轻实施,在信息化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只重视监测仪器的放置以及数据采集,从而忽略了数据分析和反馈预报的问题,只满足于收集资料和提交数据及报告,只是简单地分析数据就判断是否超过极限值以报警,而且不能结合施工队得到的地质信息和设备的监测结果进行充分透彻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第三就是超前地质预报的管理范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隧道超前预报技术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该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使用手段单一,降低了使用的广泛性以及预报的准确性。

2.2.2 技术难点

信息化施工的技术难点主要也存在三种问题,首先是监控量测及分析运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初期支护的监控量测来判断目前所采用的支护参数偏大还是偏小,由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后续工作中的喷射混凝土发生炸裂,危机洞室的稳定性,增加处理的费用,浪费资源。其次就是超前地质预报,目前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地质法以及地球物理方法,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是工程能够成功地关键,可是在一部分隧道的超前预报中,相关人员为了节省施工时间,节约成本,往往会采用单一的方法或者只相信一种方法,从而导致探测密度较低而引起超前地质预报不够准确,不能准确预报地质的不良信息,导致所做的准备工作不够而引起地质灾害。最后就是现场地质素描及工程地质工作,这个工作是确定掌子面围岩级别以及超前地|预报的基础,但是施工队往往对这个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从而不能打好基础,没有好的基础,后面再多的工作也只是徒劳。

3 信息化施工关键策略

信息化施工的关键策略包括四种方法,分别为制定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制定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和加强技术培训、聘请第三方对公路施工进行信息化监测、对公路及隧道实施地质超前预报。

3.1 制定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制定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就是指施工队在原有的施工经验的基础上,要引进先进的理念,同时使用合同管理以及服务两种管理模式,并且根据当地的信息,制订出合理的方案。比如在本文提到的工程中,因为临离高速路线较长,工作量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施工总承包的模式减少领导阶层的压力,并且必须重视分包单位的水平,尽量减小施工的风险。

3.2 制定施工技术管理条例和加强技术培训

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相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条例,施工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隧道施工技术是减少施工期间灾害发生的关键,而且关系到一旦发生特殊情况能否快速做出正确的决定的问题。所以,加强施工队的技术培训对于信息化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聘请第三方对公路施工进行信息化监测

由于本文提到的工程隧道数量较多,高速公路周围地质也较差,为了工程能够安全的进行,相关部门应该聘请第三方对公路施工进行信息化监测,为相关部门处理隧道灾害争取时间。

3.4 对公路及隧道实施地质超前预报

由于隧道工程属于地下工程,前期的勘探工作对地质的了解不够准确,所以必须要采用地质超前预报,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报前方是否存在断层、溶洞等不良的地理结构,便于施工队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并对设计方案能够及时的作出调整。

以上就是信息化施工的关键方法与步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方法进行,如遇特殊情况再进行特殊处理,专业人士对相关工程要非常重视,不容有失。

4 结语

信息化施工在在高速公路中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难题,将信息化技术和公路的施工结合在一起是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来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施工中必须要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勘探工作,对工作中任何的一件小事都不容马虎,要注重基础,只有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程强,谢建明,孙振堂.成南高速公路高边坡工程信息化施工[J].公路,2004(06):13-17.

[2]邵江,田尚志,臧万军.高速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管理探讨[J].西南公路,2009(04):179-181.

[3]闫毅志,刘新荣,钟祖良.黄土地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S2):1798-1800.

第4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视频监控;瓦斯监测;RFID识别卡

0 引言

随着高铁建设大步向地形和地质情况复杂的山区推进,穿越山体愈来愈多地选择隧道方案。中西部山区地质环境复杂,穿越不良地质的高风险隧道也越来越多,施工过程如何有效提高施工组织管理水平,确保施工安全,这对隧道施工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工程建设应用较多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往往只是对行政和技术文件的管理,无法实时获取隧道施工信息,更不能对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信息有一个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如何改变传统的隧道施工过程安全质量的监管模式,实现灾害预防、事故救助、信息化管理等管理目标成为建设管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托于大安隧道进口段工程,简述物联网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指的是将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智能”的如贴上RFID(电子标签)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设备等智能化物件,通过通讯网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或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远程控制、安全防范、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达

图4 某员工考勤表

(6)历史轨迹查询

系统能生成任何进入隧道的人员、车辆在隧道内的运动轨迹并予以记录,管理者可以查询任何时间段的人员轨迹,按照需要回放。

2.3视频监控

隧道建设中,为满足管理人员对隧道进行实时有效管理,建立全天候对隧道现场图像实时高清晰视频监控是有必要的[4]。

大安隧道采用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物理上由前端、传输、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前端负责采集图像,并经过视频服务器编码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部分用无线网桥将数字信号以无线的方式发射、接收、汇集到监控网络。监控中心采用多级架构技术,分散监控,集中管理,查看实时图像,同时对每路图像进行实时录制。

通过在隧道洞外、二次衬砌台车及仰拱等重要工作面安装摄像机(带云台的球型摄像机),利用物联网进行数据传送,实现了远程异地实时监控的目的,视频数据可传输到任意一台授权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可对图像进行实时播放、历史播放、播放控制,有效对各作业面进行实时监控,方便管理人员全面了解隧道现场作业情况。该系统的成功运用有效加强了隧道管理水平,可及时发现隧道不正常工作状态,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学的管理。

图8 瓦斯监控效果

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和受困人员取得联系非常重要,大安隧道在瓦斯监控系统中增加了呼叫系统,信号收发器可以连接电话机,确保了信息通畅,可直接与经理部联系。

3结语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隧道施工组织管理,可有效提高隧道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可实现人员进出洞管理、视频监控、不良地质监控、温度湿度监控等诸多功能。整合、集成相关的人员进出洞管理、视频监控、不良地质监控等功能、设备,可实现高风险隧道施工管理的远程信息化管理,把握住隧道施工的风险源及相关风险源的即时状态、隧道沉降收敛变形情况、进出洞工班人员作业状态及工序作业时间,掌子面处围岩状态及掌子面前方超前地质预报状况等等,同时远程监控各工作面作业状况及作业质量,有效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并管控工程建设质量。这对传统的隧道施工管理理念无疑是具有创新性的改变,能大大改善和提升隧道施工组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铁建设[2010]241号,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铁道部出版社,2010:1-2

[2]陈龙,李仲男,彭喜东,等.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9-88

[3]张少军.最新网络通信实用技能操作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汪光华.视频监控系统应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5]刘石磊.红石岩隧道出口工区瓦斯监测技术[J].隧道建设,2007,27(Sup.1):65-69

[6]丁睿.瓦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15-118

第5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小净距隧道双洞的中间岩柱宽度介于连拱隧道和分离隧道之间,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隧址区为山岭重丘区,受地形的限制路线分幅展线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小净距隧道显示出了优势,与分离式隧道型式相比,隧道两端接线的长度大大缩短,与双连拱隧道相比,简化了施工工序,节约了工程工期和造价。

1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

水涧山隧道位于广东博深高速公路珠海段第四合同段内,设计为双洞六车道,隧道左线起讫桩号ZK29+471~ZK32+400,长2929m,右线起讫桩号YK29+495~YK32+401,长2906m。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水涧山隧道位于低山地貌区。地层岩性主要由坡残积土层、白垩系下统白云嶂组熔结凝灰岩及其风化层组成。隧址区岩性单一,未发现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等不良地质存在,属较稳定地块;但局部存在浅埋、偏压、波速异常带等。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以潜水为主,局部为承压水,水量较丰富。

1.3结构类型

按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在洞口段辅以型钢拱架、钢格栅和超前小导管(钢插管)超前支护,二次衬砌采用曲墙式、防水等级S6混凝土模筑衬砌,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铺设无纺布+PVC防水板作防水层。

1.4工程特点

隧道为双洞六车道,隧道单洞最大开挖宽度16.78m,左、右线隧道(面向路线前进方向分左右)的线间距最小处约20m,最大处约30m,最小开挖净距为7m,隧道开挖后的净距小于隧道1倍开挖宽度。洞口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浅埋偏压现象,其中隧道右线洞口端尤为突出。

1.5施工重点、难点

隧道进出口洞口段地形呈南高北低走向,坡率约为50°~70°,右线进口段30m范围埋深仅有2~13m,出口段40m范围内埋深约为3.5~15m洞顶覆盖层为松散欠密实粘土、亚粘土和节理裂隙极发育、风化程度高软质岩层,综合以上情况,洞口段存在明显的浅埋、偏压;断裂宽约2~3m的断层,隧道中部轴线存在350m左右近似平行展布、南北水平走向、断裂宽约0.5~0.8m的岩性接触带引起的构造破碎带;同时,左右线隧道线间距过小、同步掘进施工干扰大也是控制隧道施工的不利因素;另外,防大变形、防坍方、冒顶也是本工程的难点。

2隧道施工总体安排

水涧山隧道采用由博罗端向深圳端单向顺坡掘进方式进行施工,反坡排水,采用钻爆法独头施工,汽车运输,压入式通风,掘进长度超过2km后采用巷道式通风。原则上右线先行施工,左右线掌子面错开1~2倍洞径后,平行作业。

进场后立即进行便道拉通、场区平整工作,洞顶边仰坡、反压护拱、偏压挡墙、地表加固、截排水设施及模拟洞门完成后在洞门处施作一临时洞门,即沿开挖轮廓线开挖一槽口,嵌入钢拱架,并与洞外所立的钢拱架连成一体,喷混凝土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临时洞门的施作可以保证挂洞成功,做到早进晚出。

总体施工顺序:洞顶边仰坡锚喷支护(反压护拱、偏压挡墙及钢花管注浆地表加固处理)洞口施工洞身开挖、支护防排水施工洞身二次衬砌洞内附属工程。

3小净距隧道洞身开挖及支护

水涧山隧道根据围岩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作业方式。水涧山隧道Ⅱ~Ⅴ级围岩施工方法对照表如表1所示。

表1水涧山隧道Ⅱ~Ⅴ级围岩施工方法对照表

3.1Ⅴ级围岩段

3.1.1施工方法及施工顺序

水涧山隧道按“小断面、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早封闭、勤量测”的方式掘进,Ⅴ级围岩洞身开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每次开挖循环进尺控制在50cm,先开挖隧道两侧导坑,并及时施作导坑四周锚网喷初期支护,导坑超前长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并结合具体施工情况确定,控制在30~50m。正洞上部开挖要比导坑滞后15~20米,开挖完成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使其封闭成环,确保结构的稳定。土层段采用人工辅助风镐开挖,石层段采用松动爆破开挖。

施工方法见图1。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支护施工顺序:Ⅰ主洞拱部超前管棚或小导管注浆Ⅱ侧导洞超前小导管注浆1、3侧导洞上断面开挖Ⅳ侧导洞上断面初支2、4侧导洞下断面开挖Ⅵ侧导洞下断面初支5主洞上部开挖Ⅲ主洞上部初支6主洞下部开挖Ⅴ主洞下部初支ⅤⅡ浇筑主洞仰拱ⅤⅢ模筑二次衬砌。

对于软弱围岩、浅埋偏压地段及断层破碎带地段,开挖前先作好长管棚、小导管注浆或钢插管措施,开挖过程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提前掌握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水文条件,便于及时采用应对的技术措施。

图1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法示意图

3.1.2洞口段Ⅴ级围岩开挖辅助措施

(1)控制爆破用药量,减少对洞身周围围岩的扰动。

(2)对暴露围岩及早封闭,洞身开挖后进行找顶清除洞顶危石,并用喷射混凝土进行初喷,初喷厚度为4cm。然后立拱架、施打锚杆、挂网后进行复喷。

(3)为了防止下部开挖时出现拱部崩塌,在上部支撑的拱脚处设置纵向槽钢托梁,并设锁脚锚杆锁定。

(4)仰拱及填充混凝土施工:在进行洞下部开挖完后,每10m浇筑一次仰拱混凝土。

3.2Ⅳ级围岩

Ⅳ级围岩段采用台阶法开挖,开挖前先作好φ42超前小导管,然后在小导管的掩护下开始洞身半断面开挖。利用半断面多功能作业台架,人工钻爆开挖,采用弱爆破,反铲配合装载机装渣,自卸汽车出渣。开挖后立即初喷混凝土,出完渣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循环进尺控制在0.75~1.0m,台阶长度25~40m,上半部高度为6m。开挖轮廓测量放样时按8~12cm预留开挖沉降变形量,具体按实际围岩作适当调整。洞身开挖后立即进行找顶清除洞顶危石,并进行初喷,初喷混凝土厚度为3~5cm。出碴完毕后进行打锚杆、挂网和复喷。

施工步骤:上半断面拱部开挖上半断面初支下半断面开挖下半断面初支浇筑仰拱二次衬砌。

3.3Ⅱ、Ⅲ级围岩

Ⅱ、Ⅲ级围岩洞身开挖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施工,一次钻孔,一次爆破成型。采用全站仪导向,凿岩机钻孔,非电毫秒雷管引爆,乳胶炸药爆破,每循环炮眼深度为3.5m,循环进尺为3.0m。洞身开挖后立即进行凿顶清除洞顶危石,并进行初喷,初喷混凝土厚度为3~5cm,出碴完毕后进行打锚杆、局部挂网和复喷至设计厚度。Ⅲ级围岩开挖轮廓测量放样时按8cm预留开挖沉降变形量,Ⅱ级围岩因围岩完整性(RQD>90%)及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450)不作预留。

4隧道监控量测

因水涧山隧道具有明显的浅埋、偏压、小间距特点,施工难度及复杂性也比一般隧道要大,因此在施工监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修改施工方案,调整支护参数,采取补强加固措施,以保证整个隧道监测工作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5小净距隧道浅埋、偏压地段施工的几点看法

水涧山隧道因其净距小,先行洞室与后行洞室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如何保证后行施工洞室对先行洞室的施工影响以及维持围岩的稳定状态与结构安全构成水涧山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的核心部分,也是隧道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1)选用小净距隧道施工工法,保证单个隧道的施工安全,后行隧道开挖、支护在先行隧道掌子面距离后行隧道暗洞口35m后组织施工。

(2)针对小间距隧道的围岩条件及净距变化情况,选取合适的进洞方案和施工方法,确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安全距离,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及时有效调整和修改施工方案和作业程序。特选取水涧山隧道左、右线三组典型断面施工影响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见表2)。

表2水涧山隧道左右线施工影响断面分析表

(3)隧道进洞施工前先完成洞口的地层作加固处理、临时支护及其他承载结构,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增强岩体对结构的弹性抗力,改善结构的受力条件,为隧道掘进创造有利条件,保证隧道日后营运安全。

(4)按短进尺、早封闭、强支护、弱爆破的原则进行施工,做好隧道的初期支护工作,采取低预应力对穿式钢锚管、全断面注浆、双层超前短管棚和架设钢构支撑等加强支护措施,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

(5)应依靠信息化技术支持平台,采用地质雷达、TPS等超前地质预报先进设备,传统的监控量测手段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应用,采用纵波传递测速仪、传感应变片等仪器设备和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及时、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改善施工安全状态,指导施工。

6结束语

水涧山隧道在参考借鉴既有相对成熟的小净距隧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隧道的自身特点及围岩实际,总结出适合本隧道施工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采用了低预应力对穿式钢锚管加固岩柱,传统监测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贯穿于小净距隧道施工的始终,解决了水涧山隧道净距小、不良地质地段、洞口段浅埋偏压较严重的复杂综合性的技术难题,保证隧道全线施工零事故,提前1.5个月实现隧道贯通,节省工程投资近50多万元,有效地修正和补充了现有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为以后类型相仿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提供可借鉴经验。

第6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浅埋隧道;施工安全;隧道施工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一、隧道施工风险和安全管理预警方案

(一)、结构监控量测内容

对软弱围岩段进行地质雷达超前预报,了解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为预防突泥、隧洞涌水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提供信息,为优化施工方案、支护设计参数和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提供依据,并保证施工安全。并结合对隧道典型断面监控量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掌握围岩的变化动态,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监控。

典型断面的监控量测为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和精确性,应由有技术实力第三方监测单位完成。每个典型监测断面应包括这些监测项目:

1、周边位移

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就要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要量测周边位移,隧道围岩应力变化的最直观反映是周边位移

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即浅埋隧道段,其围岩特性有:破碎、软弱、自稳时间极短等,浅埋隧道开挖时,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下沉一般是由于施工方法不妥。因此,了解地表下沉量随掌子面推进的变化规律、下沉量的大小、地表下沉的范围要通过地表沉降观测来判断。

3、钢架应力

要做到:积累资料,检验初次衬砌设计的合理性,为判定提供依据;判断支护结构长期使用的安全程度以及可靠性。

(二)、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模型

数据采集层、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层是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的三层结构。数据库层主要是进行智能的数据整合、数据分析与判断,分类存储前期采集的数据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预报警;数据采集层主要将自动采集的监测数据、超前地质预报的地质数据以及监控量测数据采集到数据库;数据访问层可以直观地通过强大的GIS平台看到预报警信息,同主要将前期数据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的展示,及时查询应急处理情况、风险情况以及预警信息,如图1所示。

(三)、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平台的功能

以往的监测形成的监测报告通常只是简单地汇总、统计,在利用经验、结合现场情况/数据有效性控制等方面不够深入。通过数据分析与安全评估,针对实施施工监测和隧道第三方监测,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状况就可综合反映成了,可及时发出预报警信息在出现异常与安全隐患时。因此,通过对隧道进行信息化监测和安全评估管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实时分析监测、采集与整合监测数据、巡查监控与动态风险预警、安全评估和GIS地图等。

(四)、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预警平台结构

采用三层结构模式对系统进行设计。前端包括人土监控量测、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超前地质预报等,为监测数据采集平台;中端包括Internet、GPRS方式、无线方式等,为数据传输途径。③后端包括监测实时分析模块、监测数据采集模块、GIS地图模块、动态风险评估与巡查监控,为GIS的风险预警与安全管理平台。

二、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研究

(一)、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

1、标准化、规范化

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这一原则已经被国际化,在现代工程管理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准则,甚至规范到流水线上的每个动作的协调程度。平时所说的ISO标准,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

2、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万物之本,是任何理论之真理所在,隧道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经济目标,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定置安全科学,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用合理的管理来换取工程合理的目标和利润。

3、效益最大化

由于施工现场平面图设计不合理,现场水泥堆场、砂石堆料场、钢筋加工场、小型混凝土构件现场浇筑场地等因场地位置设计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材料发生二次搬运费,每年都大得惊人。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要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再有因为工序不合理,不同施工队伍交叉作业,不注意成品保护,无意中损坏或污染前道工序的产品,而造成的再次施工或补救,这种经济浪费也大得惊人。如果每个班组注意这些问题,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的问题,避免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累计起来的节约会给整个工程节约很大成本。

(二)、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资料管理混乱

施工资料对施工的开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做好资料整理工作才能为后期施工更好服务,也便于竣工后的检查、存档工作。但是现在一些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没有派专人负责;内容也不真实、完整,有涂改、伪造的痕迹,使资料混乱,为后期工程带来麻烦。

2、浪费严重

工程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现场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工程来说,如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物料利用率将是工程减少浪费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还会造成物料投入的增加,从而抑制了工程资源使用效率的发挥。此外,生产现场中的浪费主要是物料的浪费,是人为造成的,这样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增加了工程进行垃圾处理的成本。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对策

1、利用安全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掌握施工现场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对施工现场系统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设计, 并设计出施工安全定置图。根据所设计的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方案和定置图, 对施工现场系统实施定置调整与整改, 同时加强实施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和考核。

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包括分析、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等内容。分析研究是使定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性工作, 深入施工现场, 应用工业工程学方法, 对生产工艺、设备、工具以及人、物与场所的结合状态、信息流动状态等进行研究。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实施程序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施工安全定置管理实施程序步骤

2、抓好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作为一个隧道工程而言,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在所难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绝对不能模式化,一味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而耽误了施工进度。

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的检查,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严禁偷工减料,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3、完善隧道工程管理体系

隧道工程施工管理要结合工程对象规模、特点及要求,确定施工项目的管理目标,建立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为落实制定的目标,项目施工管理的首要条件,是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分工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岗位,加上企业的管理体系提供的监督和保证,最终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

结语

本文针对铁路隧道中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初步提出一套针对立体交叉隧道和浅埋隧道风险预警模型和施工安全管理,分析了隧道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为整个隧道的安全评估和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及时的判断,保证了隧道的安全施工,但是对隧道施工的安全控制与现场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便为以后的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第7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合同编号

G*-**

密级

  

集团公司 2018 年度科技发展计划课题合同

 

课 题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课题负责人 :                                              

起 止 年 限:    2018年  月 至    年    月

填 写 说 明

 

1.    1、本合同由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甲方为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乙方为课题承担单位。

2.    2、本合同一式六份,甲方三份,乙方两份,课题负责人一份;

3.    3、合同采用A4纸打印上报,填写内容采用小4号宋体。

4.    4、合同编号以“集团公司年度科技发展计划”中合同号为准。

5.    5、合同密级由课题承担单位提出建议,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审定。

一、国内外现状及简要说明

我国幅员辽阔,有70%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400000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其中,裸露于地表的碳酸盐岩面积为910000km2,接近我国国土面积的1/lO。如此广阔的岩溶面积,严重影响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喀斯特地貌不良地质条件给隧道的施工和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喀斯特地貌岩溶隧道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当时召开了第一届全苏喀斯特会议,此会议由舍维亚科夫院士发起。在70年代,德国也首次举行了主题为“与可溶岩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国际研讨会。

当前岩溶隧道施工技术在溶洞施工处治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方面比较丰富。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喀斯特地貌高速铁路隧道系统研究还不足够,距解决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尚有差距。

二、主要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研究方法

1、 复杂艰险重山区大临便道施工(1)研究内容

在复杂艰险重山区进行大临便道建设,不仅要面临喀斯特地貌重山区带来的多种建设难题,还要在规划选线之初将所有自然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尽可能规避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的负面影响,如暴雨、飓风、滑坡、泥石流、滚石等。施工难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①施工便道规划选线

施工便道规划选线应在充分调查工程所在地自然环境、地质状况、社会风俗、既有房屋利用条件等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规模、特点和施工组织要求等进行规划选线,确定施工便道标准。

②施工便道安全风险预控

施工便道无论在施工期还是运营期都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同时应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职责,根据现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预案。

2、加工场智能建造(1)研究内容

加工场使用大量的智能机械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加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使整个工艺的加工流程稳定,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标准。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设备选型根据工程规模及加工场至各工点运距主要设备配置按照专业化、自动化流水作业配置。

主要设备包括双柱卧式金属带锯床、小导管箭头成型机、多功能联合冲剪机、数控弯拱机、数控龙门式等离子切割机、智能钢筋弯箍机器人、8字筋对焊机、8字筋液压成型机、数控小导管打孔机、智能钢筋焊网机、数控全自动调直切断机等。通过智能机械生产,对比传统加工方法,研究其经济价值。

3、拌和站管理系统(1)研究内容

拌和站是现场施工最重要的基础保证,通过拌和站管理系统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保障安全、轻松管理”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减轻各个岗位人员的负荷,减少各种错误率,提升生产效率。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根据工程规模,合理配置拌和站管理系统中生产管理、实验室管理、原材料管理、设备监控、手机APP等各功能模块,对接拌和站厂家的工控系统,保证数据准确,传输稳定,流程化管理,图形化操作。

4、信息化系统(1)研究内容

依托铁路工程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各单位及时沟通、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的优化,达到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的目的。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根据工程规模,合理配置铁路工程管理平台各模块的应用,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抓取、自动分析、自动形成各种直观的图形化报表,便于各方了解项目有关信息,第一有利于提升工作速度,第二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让工程的透明度提升,使大家可以更准确、深入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利用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

主要使用模块有资料管理系统、劳务工管理系统、基于BIM技术的征拆进度现场管理系统、施工日志(包含检验批)系统、沉降观测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围岩量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桩基检测系统、物资设备系统、验工计价系统等。

5、岩溶隧道体外排水系统(1)研究内容

隧道围岩范围内岩溶水的存在使得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造成围岩强度降低,渗透水压力增加;而岩溶水的渗透、结晶问题将导致隧道运营病害,同时又具有侵蚀性,对隧道结构、防排水工程等的侵蚀作用不可忽视。所以隧道排水非常重要,本研究就是为了研究岩溶隧道的体外排水系统,减少水害。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配合中铁二院对复杂岩溶新型衬砌结构体系研究的科研成果,隧道排水采用双侧沟+中心水沟排水;拱墙衬砌背后设φ50环向盲管,两侧边墙角附近铺设φ80纵向盲管,隧底设置φ50环向盲管,围岩集中出水点设置专管引排至中心水沟;侧沟壁与道床板间设纵向排水槽,排水槽与中心水沟间设置横向水沟;边墙设置泄水孔,孔径φ110;可溶岩地段中心水沟两侧交错设置竖向泄压孔,并设弯管引入中心水沟。仰拱及填充浇筑时预留φ110PVC管。

6、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1)研究内容

目前,我国铁路隧道在建设配套技术水平、施工装备以及国产化还处于隧道施工机械化初期,该项主要为铁路隧道施工Ⅰ、Ⅱ级机械化配套方案的实施与优化,达到“自动化减人,机械化省人”的目的,同时,减少安全隐患,满足安全目标。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以开挖钻孔作业线(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加强支护作业线(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喷混凝土作业线(湿喷机械手)、仰拱作业线(移动式仰拱栈桥、自行式弧形模板)、二次衬砌作业线(防水板铺挂台架、轻型二衬台车、蒸汽养护台架)、水沟电缆槽作业线(水沟电缆槽台车)6条生产作业线为主,对作业线所需工装、配套设备进行优化调整,形成铁路隧道施工Ⅰ、Ⅱ级机械化配套方案。

7、复杂地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系统(1)研究内容

隧道超前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依据。超前地质预报的要内容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地下水进行预测预报。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和物探法,做到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坑与主洞探测想结合,并对各种方法预报结果综合分析,相互验证,提高预报准确性。

8、艰险山区长大隧道精密控制网测量技术(1)研究内容

隧道工程测量是在隧道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进行的测量。为保证隧道能按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及相关的建筑物与构筑物的位置正确,从而要求:规划阶段,提供隧道选线用的地形图和地质填图所需的测绘资料;勘测设计阶段,在隧道沿线布测测图控制网,测绘带状地形图,实地进行隧道的洞口点、中线控制桩和中线转折点的测设,绘制隧道线路平面图、纵断面图、洞身工程地质横断面图、正洞口和辅助洞口的纵断面图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造阶段,根据隧道施工要求的精度和施工顺序进行相应的测量,首先根据隧道线路的形状和主洞口、辅助洞口、转折点的位置进行洞外施工控制网和洞口控制网的布没及施测,再进行中线进洞关系的计算及测量,随隧道向前延伸而阶段性地将洞内基本控制网向前延伸,并不断进行施工控制导线的布测和中线的施工放样,指导并保证不同工作面之间以预定的精度贯通,贯通后进行实际贯通误差的测定和线路中线的调整,施工过程中进行隧道纵横断面测量和相关建筑物的放样,以及进行竣工测量;在施工建造和运营管理阶段,定期进行地表、隧道洞身各部位及其相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①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辅助坑道位置以及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等,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综合测量方法。

②隧道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③隧道变形测量在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④运营及养护维修阶段,对各级控制网的复测、构筑物变形监测、区域沉降地段变形监测、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等。

9、复杂岩溶隧道综合施工技术(1)研究内容

复杂岩溶地区的隧道工程施工具有危害大、预防难的特点,是目前隧道工程中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若冒然施工,极有可能会产生突泥涌水,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从超前预报指导施工,到揭示后溶洞处理措施,最后保证施工安全、运营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

(2)关键技术与研究方法

复杂岩溶隧道的关键技术在于准确的超前地质预报、安全的掘进方法、合理的处理措施。

三、课题预期目标、经济技术指标和成果形式

1、预期目标(1)编制复杂艰险重山区大临便道施工图;

(2)编制智能加工场实施标准指导手册;

(3)编制信息化拌和站实施标准指导手册;

(4)编制高速铁路建设期信息化系统指导手册;

(5)岩溶隧道体外排水技术专利;

(6)高速铁路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指导手册;

(7)复杂地质高速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指导手册;

2、经济技术指标(1)目前高速铁路建设期人工费约占20%,设备费约占15%,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建设期较中标时的人工费、设备费、材料费等增长迅速,若不能采取措施则会造成巨额亏损。从规划开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使用信息化手段,大量采用智能化机械、设备,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控制,做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降低人工费占比,增加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材料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复杂艰险重山区,尤其是岩溶发育地段的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高,不可预见因素多,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为原则,降低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安全风险,创造经济效益。

(3)复杂岩溶隧道体外排水系统为新型衬砌结构体系,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经济价值,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的基础上,本项目通过对各个问题的分析,拟建立最优化的隧道体外排水系统,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3、成果形式(1)施工技术总结及指导手册;

(2)发明专利及著作权;

(3)科研论文。

 

四、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年度

计划及目标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1、

 

2023

1、整理、分析试验数据,撰写试验报告;

2、形成复杂岩溶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的科研成果;

 

 

五、课题参加单位及主要研究人员

参加单位

研究任务及分工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贵南高铁项目经理部

制定总体研究方案,并具体实施,负责成果总结。

课题

负责人

职务

职称

研究任务

及分工

全时率

所在单位

(全时率取100%、75%、50%、20%)

 

 

 

六、经费预算                                  单位:万元

经费来源预算

经费支出预算

科目

预算数

科目

预算数

来源预算合计

4545

支出预算合计

一、集团公司计划拨款

一、人员费

二、国家拨款

二、设备费

三、省市拨款

1、购置费

四、单位自筹款

4545

2、试制费

五、银行贷款

3、租赁费

六、其他来源款

三、相关业务费

1、材料费

2、燃料及动力费

3、测试及化验费

4、会议差旅费

5、资料费、咨询费

6、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7、文整费

四、课题管理费

五、其他费用

说明:全部课题经费由项目自筹解决,课题所发生费用计入项目研发经费。

七、拨款计划                                 单位:万元

计划拨款总额

首次拨款

(    年)

中间拨款

(    年)

结题拨款

-

-

-

-

 

八、合同签定双方意见

 

 

 

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甲方)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承担单位(乙方)                        (章)

 

课题负责人(签字)                     

 

 

开户银行:

帐户名称:

帐   号:

 

   

 

 

 

 

九、共同条款

1、合同双方共同遵守《集团公司科研发展计划合同管理办法》,《集团公司科研费用管理办法》,若有争议时,按办法中有关规定处理。

2、乙方必须按要求编报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时上报甲方,逾期不报,甲方有权终止拨款。

3、合同执行过程中,乙方如需变更合同,应根据“办法”中有关规定,向甲方提出变更内容及理由的申请报告,经甲方审核批准后实施。甲方提出变更合同书有关内容时,要与乙方协商达成书面协议后实施。在变更合同未经双方确认前,双方仍应履行原合同书内容。

4、乙方课题经费开支应符合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集团公司科研费用管理办法》经费开支范围要求。

5、甲方根据“办法”的规定,及时向乙方拨付经费,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甲方有权提出调整意见。

6、遇下列情况之一,甲方可通知乙方终止合同:

(1)课题所需自筹资金等条件长期不落实的;

(2)经论证,课题所选技术路线、方案已无实用价值,或依托的工程项目发生较大变化致课题无法进行的;

(3)参加研究开发的合作单位或课题人员发生较大变化,致课题无法进展的。

(4)乙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课题经费情节严重的。

第8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在蒙华铁路15标段中,中铁五局贵州公司承担了长12.711千米的二工区施工任务。自2015年8月进场伊始,项目部从抓标准化施工常态化入手,以打造样板施工工地为目标,强力推行开工标准化、施工标准化和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并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实现了高起点规划、快节奏进场、规范化施工。今年4月份,贵州公司组织全公司到蒙华项目成功召开了项目管理提升现场推进会,蒙华公司晋豫指挥部组织了管段内14个标段负责人到工区观摩,感受颇深。项目部是如何打造样板施工工地的呢?

抓开工标准化

确保项目建设高起点启动

项目部根据业主的管理要求,结合项目实际,通过从抓开工标准化入手,确保项目建设高起点启动。

首先,坚持策划先行。为实现项目既定目标,项目部根据局主要领导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准定位,抓好前期策划工作。

一是优选组织好管理模式。项目部设有七部一室一队,下设3支作业队。现场共有17个作业班组、2个搅拌站、2个钢结构加工中心、1个小型构件集中预制场。隧道采用多工序的劳务分包模式,桥梁按基础、墩台身等实行劳务作业队承包施工模式,路基按区段进行分包,部分采用工序分包的模式。

二是合理划分好管理区段。项目注重整体规划,制订了标准区段策划方案,将二工区划分为两个区段,把作业三队作为标准化建设示范区段首建点进行重点培育,在施工中无论是临时工程还是正式工程,都坚持规划设计、技术交底、施组管理均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使该标段成为了二工区的一个亮点。

三是科学规划好临建工程。结合管段及重难点工程分布实际,按照标准化建设“五统一、五同步”的要求,统一对三个综合作业队驻地、四个劳务班组驻地、两座混凝土拌和站、一个钢结构加工中心、一个钢筋加工厂等进行系统规划,并同步实施。

其次,坚持样板引路。项目部严格坚持样板引路原则,确保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截至目前,已完成前岭隧道出口的开挖和初支等两项首件工程评估,通过“首件工程制”的严格执行和评估,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确保了项目工程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实现全面受控,满足了打造样板工程的需求。

再次,坚持规范开工。为了避免仓促开工,确保工程开工后能够持续有序推进,实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项目部严格审批开工条件,严格履行开工程序;重点抓好施工调查和图纸审核,做到人员设备配备到位,确保条件成熟后才开工。

抓施工标准化

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

项目部通过抓好施工标准化管控,确保项目建设更好更快推进。

加强“四化支撑”,夯实标准化管理

基础――

高要求落实组织化。根据施工特点及要求,由试验检测、机电、测量等专业化分公司调集人员设备,组建加工服务型和施工生产型架子队。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具有相应的专业管理知识,主要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现场工作经验,满足了整个标段现场的施工组织和专业化管理的需要。

高标准落实工厂化。项目部坚持能工厂化则工厂化、能集中化则集中化的原则,通过工厂化构建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平台,对两座混凝土拌和站、一个钢结构加工中心、一个钢筋加工厂做到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确保布局合理、整齐划一、防护到位、标识规范。钢筋加工场和混凝土拌和站均推行工厂“车间式”生产管理模式,对管段内所有钢结构、混凝土、小型构件等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加工、集中配送,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

高投入推行机械化。项目部抓好机械配备和引进先进设备,先后配备了140台套设备。在钢结构加工厂配备了钢筋笼自动滚焊机、数控弯曲机、车床等。在隧道施工中,配备了混凝土机械喷射手、自行式仰拱作业桥、仰拱二衬端头模板、隧道水沟电缆槽工装等。机械设备的成龙配套和先进设备的有效运用,较好地满足了施工生产需要,提高了工艺水平。

高质量运行信息化。为了抓好过程控制,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安装了拌和站信息化系统、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信息系统、隧道安全管理系统等,配备负责信息化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按时收集、实时上传、及时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实行闭合管理,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确保了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加强过程控制,落实标准化作业――

构建完善各项标准化制度体系。项目部根据蒙华公司《项目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较强的《项目管理规定》,进一步将责任追究及红黄牌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并分专业类别编制了28项《作业指导书》、36项《作业要点卡片》、61项《安全操作规程》等,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抓好施工技术、安全质量学习培训。项目部先后组织学习了蒙华公司的《项目管理规定》及质量要求、项目制定的《项目管理规定》、精细化管理以及持续推进标准化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对现场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进行分级、分专业、分工种、分项,对管理、技术、作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到其他兄弟单位参观学习,通过对标、找短板,拓展了项目管理人员的视野,对优化施工工艺有了进一步借鉴和参考。

第9篇:隧道施工信息化范文

关键字:地下工程 施工技术 现状分析 信息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地下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地下工程建设不仅包括民间个人行为,也包括政府行为,例如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这些工程中隧道工程占据的比例相当大。与此同时,城市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其地下部分多配备有停车场或商场等。以上所谓的个人行为或政府行为均涉及到地下工程问题,且其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均牵绊着每一个社会人的心。本文就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予以讨论。

一、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努力,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或方法的发展令人欣慰。目前,地下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包括盾构法(泥水平衡盾构/气压平衡盾构/土压平衡盾构)、新奥法、TBM法、浅埋暗挖法、非开挖施工、顶管法、沉管/沉井/沉箱法、ECL法、明挖法/盖挖法等。本章节就沉井法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技术、盾构法施工技术及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展开讨论,以探明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沉井法施工技术

沉井法施工技术在我国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时间较长,但就现代地下工程建设中,沉井法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依然较广。沉井法施工技术的优点包括:技术简单、占地面积小、挖土量少、造价低等。此外,沉井结构可用作地下构筑物的围护结构,这样一来,沉井结构的内部空间亦可被利用。钻吸法沉井新工艺是传统沉井法施工技术的创新,其由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首创。中心岛式槽挖法也是基于传统沉井法发展而来,其亦是由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首创。实践证明,钻吸法沉井新工艺及中心岛式槽挖法在地下工程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二)顶管法施工技术

水下长距离顶管施工方法是在地下水位以下直接长距离顶进管道,该施工技术的优点包括:无需在水下开挖土方或挖槽、无需任何降低水位的辅助措施、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降低特殊环境中的施工难度系数等。现阶段,水下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在国外多个国家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地下工程施工规模的扩大及施工要求的提高,我国钢质管道长距离顶进施工方法取得了新的突破,并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取得了成功。

(三)盾构法施工技术

盾构法施工技术多用于隧道掘进施工中,尽管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则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就盾构法施工技术掘进隧道而言,占据世界前两位位的国家包括:日本、德国,该两国的盾构法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当高。盾构掘进隧道对施工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特别是施工难度系数较大的纵长地下结构,亦可正常施工,且其覆盖层浅,尽管在含地下水的底层或稳定性较差的底层施工,其均不会引发大面积沉陷或地表断裂。根据盾构法施工技术的施工特点,其亦可用于高压强地层或松散土质的底层(例如:流动地层或软塑性地层等)。此外,盾构法施工技术在暂时稳定的地层亦可正常施工作业,但此时的盾构仅发挥顶部保护作用。总而言之,盾构法施工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就盾构法施工技术的优点及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如下表所示:

(四)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典型类比分析法

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典型类比分析法源自于对工程实践的总结,其首创者为中国学者李世辉。实践证明,新奥法设计新技术-典型类比分析法适应中国国情,且其应用效果较佳。典型类比分析法属于一项初步的综合集成技术,其是用于预测与控制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在特定时刻的行为。此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完全、不一致且不确定,数据匮乏、机理不清,不支持从整体角度使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描述、预测或控制;系统整体行为,允许通过量测个别宏观参数来实现有效控制等。

典型类比分析法组成成分包括典型分类与类比、个体测试数据、理论分析等子系统,且三者间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典型类比分析法在获取、表达或处理信息时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特点知识,其亦是一种人机结合的智能化系统。

二、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技术

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与岩土体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地下水作用、围岩构造等因素有关。现有设计方法多以事先确定的影响因素为基础创建数学及物理模型,并以各数值方法及解析方法等为手段对工程的稳定性予以判断,从而得到最优开挖方案。实践证明,该设计方法受到岩土体、地应力的分布及岩土应力与渗流间的耦合关系制约。通过对现有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的分析,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应用而生。

研究结果表明,若把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结合原有计算方法及计算模型使用,有助于把各自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融合了力学计算、监测技术及经验评估等,其是一种以施工监测、监测信息为显著特征的地下工程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可对围岩开挖过程的稳定性及支护过程的施工状态予以全程监控,并将获取到的信息准确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工作人员仅需对相关信息予以分析研究,便可准确掌握支护的作用及围岩的稳定性,并获取支护参数及围岩参数,从而为设计决策技术施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阶段,量测信息可对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予以反演计算,从而对地质信息的正确性予以检验,再通过反演分析法获取围岩力学参数,并利用有限元等数值方法计算分析围岩的稳定性,以此对工程后续施工发挥指导性作用。地下工程信息化设计技术包括信息采集-施工监测、信息处理-反演分析、信息反馈-稳定分析等三个环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或方法多样,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努力,我国在部分施工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盾构法等应用前景较广的施工技术,对其的研究及创新应该进一步加强。此外,就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设计方法而言,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在确保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国地下工程施工企业深入研究及广泛应用。在研究及发展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时,应该始终坚持“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环境良好、经济合理”的原则及理念,对各种可能技术手段予以灵活搭配、综合运用,以适应我国地下工程综合化、大型化、复杂化、深层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4):649-655.

[2] 陈锋.我国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3] 梁波,洪开荣,梁庆国等.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类和发展[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2008: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