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1.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是顺应时展的需要
以往进行勤工俭学的学生多为贫困生,所以高校常常采取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管理。学校主要以救助作为主要的工作宗旨,无论学生的工作情况如何,均会付给相同的酬劳,从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目前勤工俭学不再是学生获得报酬的唯一途径,但依然是学生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2.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是满足学生需求的途径之一
对于进行校内勤工俭学的学生而言,勤工俭学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学生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进行岗位激励,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另外,当工作能力得到肯定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效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会采取各种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进行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对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将其落到实处,使学生可以愉悦地工作。
二、大学生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1.加大勤工俭学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认同感
各大学只有加强勤工俭学的宣传力度,才能逐步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宣传。第一,需要向全校进行宣传,使老师和学生可以对勤工俭学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认可勤工俭学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从而将勤工俭学的工作开展好,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第二,需要加强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勤工俭学价值观。因此在开展勤工俭学的时候,不但需要让学生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责任心和劳动意识。第三,高校需要意识到勤工俭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勤工俭学的支持力度。
2.实行人性化管理,创建良好的组织环境
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高校不仅需要进行物质奖励,还需要对其进行情感激励,使其提高积极性,得到更多的收获。
首先,需要对学生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确定管理内容,并且建立完善的组织文化,使学生在工作当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其次,需要创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开展各种组织活动。即在进行勤工俭学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适当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或者集体聚会,使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交流,并且不断吸取他人宝贵的生活经验,从而掌握工作技巧,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最后,需要将民主管理落实到底。足够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学生拥有比较愉快的工作心情,因此具有较强的激励效果。
3.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实现全面激励管理
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可以使工作中的许多细节得到大家的重视,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第一,需要完善岗位竞争机制。在勤工俭学工作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不同的岗位奖励,使其可以不断往更高的岗位提升。第二,需要建设完善的考评机制。通过对学生勤工俭学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可以有效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三,可以开展评比活动,选出最优秀的勤工俭学典范,并且对其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参加勤工俭学的现状,使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加大勤工俭学的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民主化管理,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使学生可以从勤工俭学活动当中获得成就感,从而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理实一体;科技类活动;六步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具体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以制作“泡泡机制作比赛”为背景进行论述,参赛学生以自动化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学生也可参与,参赛学生自由分组,每组3~5人。
(一)下发参赛题目
比赛题目:“晚会泡泡机制作”,“泡泡机”是在晚会或者婚礼庆典舞台上产生大量泡泡的机器。
任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与活动;
2.要求最终作品能够自动吹出大量泡泡;
3.作品外观及其他功能可以自由发挥。
4.评分分为过程评分和最终评分
(1)过程评分: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考核,主要在方案定制和实施制作阶段进行考核评分;
(2)最终评分:成果验收阶段进行评分;
(3)补充:过程评分和最终评分除了评委评分外还增加小组互评和自评分数,评委评分平均分取60%,小组互评平均分取20%,小组自评分数取20%。
5.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小组可以找相关任课老师请教,此外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完成制作任务。
(二)方案定制阶段
布置任务之后讲明任务要求,具体制作方案由学生自由制定,要求方案可行务实。
1.原理分析
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收集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市场现有的产品,也可直接去实体店查看泡泡机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书馆或网络资料研究其工作原理。
2.定制方案阶段
(1)结合收集的资料,小组内每个人制定出设计方案,然后由组长组织小组会议讨论选出或者综合调整出一套最佳方案。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找老师进行技术指导。
(2)组织各小组学生和平委开方案定制汇报会
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做设计方案汇报,要求就设计作品的发泡原理、外观设计、电路设计、泡泡液配置、成本预算等方面进行综合汇报,如在现有产品功能上有创新可以重点介绍,每个小组汇报完之后评委可以自由提问,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进行答辩,对于一些设计不足之处评委可以给出改动建议。
(3)评分
①小组自评:在所有小组汇报、答辩完事之后首先每个小组综合自己小组在所有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分,从外观设计、功能设计、成本预算、答辩和汇报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满分100,最终评分取所有小组成员评分的平均分。
②小组互评:在所有小组汇报、答辩完事之后各个小组进行小组互评,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打分。综合各个小组在汇报、答辩过程中的表现,产品设计可行性、有无创新、成本核算、自评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满分100,每个小组的最终小组评分取其他小组对该组评分的平均分。
③评委评分:在所有小组汇报、答辩完事之后评委对各个小组进行评分,主要从汇报答辩表现、设计可行性、陈本预算、是否有创新、小组自评是否合理、小组互评是否合理这几方面做出综合评分,满分100分,最终分数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其他评委评分的平均分。
④总评分:这一阶段最终各个小组的得分评委评分平均分取60%,小组互评平均分取20%,小组自评分数取20%,之后三部分得分取和。
⑤补充:在汇报会之后如果对已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改动的话需要提交感动报告,作为后期评分的依据。
(三)实际制作阶段
1.配件材料采购
在前期这几方案时对所需配件和材料都应该列好清单,在这一阶段广泛跑市场或通过网络对比价格和质量,锻炼学生采购沟通能力。这一能力也是现阶段很多企业要求采购或技术人员具备的能力。同时各个小组对采购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材料配件清单,每个材料配件的各个商家报价单,还有最终选取岁购买配件或材料的理由,作为最终成果验收答辩的素材。
2.实际制作
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组长记录好每个小组成员的工作分工及任务进度,负责督促小组成员按时完成任务,对于突发状况组织小组会议解决问题。对于每个材料如何处理加工、配件如何使用做好记录作为答辩使用的素材。
3.作品调试,要求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发泡功能调试到最佳状态,另外如果有附加的创新功能要求进行综合调试都能正常运行。
4.做好总结,按要求写好汇报材料。
(四)成果验收阶段
这一阶段任然以汇报会的形式进行:
1.各个小组展示作品,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达到预期效果。
2.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对制作阶段进行汇报
3.所有小组成员参与答辩,由评委进行提问点评。
4.评分
评分仍然分小组自评、小组互评、评委打分三部分,评分标准参考定制方案阶段的评分标准,综合评分项目除上述项目外还需综合考虑作品实际工作状况是否良好、有无实际创新功能、开销、小组内部合作工作状态进行、汇报文字材料组织情况等多方面打分。
(五)最终评分
每个小组的最终评分需要综合定制方案阶段和成果验收阶段两部分的分数,两部分分数各取50%之后求和,作为小组最终得分。
二、总结
在大学科技活动中借用理实一体教学手段,不但达到了丰富校园生活的目的还使得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并且在制作“泡泡机”的过程中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简单的制作过程模拟企业中产品开发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请谈谈《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提出,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明确提出,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进一步提出,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
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国培计划”,深化培训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改革,加强培训团队和机构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培训机会逐渐增多,教师培训质量逐步提高。但是,当前教师培训仍然存在着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重统一培训、轻教师选学,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重学时认定、轻结果应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012年,教育部在辽宁、浙江、湖南、重庆等地启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经过3年多的试点工作,4省(市)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取得了成效,教师全员培训有序推进,培训专业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师参训动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为研究起草《意见》、全面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总体思路
答:《意见》是“十三五”时期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针对教师培训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和教师参训动力亟待激发的现状,《意见》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3.《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意见》共8条约2500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第1条)。明确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行培训学分管理的改革方向,并对建设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做好教师培训规划进行了重点阐释。
二是明确主要措施(第2-7条)。包括分层提供培训课程、建立学分认定规范、严格学分审核认定、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和强化学分应用等内容。
三是加强组织保障(第8条)。主要就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职责等提出具体要求。
4.《意见》做了哪些制度设计创新?
答:《意见》以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持续成长为目标,对推动和规范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做了以下制度设计创新。
一是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学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各地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周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利于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广大教师按需开展自主选学。
二是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学时反映了学习的时长,学分则反映了学习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学时与学分简单换算,未体现培训层级和学习成效差异,不能对教师参训学习形成激励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在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上,实行培训层级不同、学员学习成效不同、承担培训任务层次不同,差异性认定培训学分的制度,体现了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三是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有力推动高等院校、区县研训机构、一线学校的协同,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四是注重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针对当前培训学分管理执行不到位、结果未有效运用、未能发挥激励功能等现象,《意见》提出,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强化教师培训学分的有效应用,将教师参与培训与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结合,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适时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对教师递进式、持续性、终身化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意见》出台后,对贯彻实施有哪些要求?
答: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是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激发教师参训动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研训机构和广大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培训学分管理作为推进教师培训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实施。
一是分级落实管理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培训学分的认定主体。要依据《意见》,结合地方实际,研制培训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加快推进培训学分标准研制,有效利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化系统,按规范流程做好周期性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市县的管理指导和监测评估。市县要制定本地培训学分管理实施细则,健全培训学分管理组织机构,做好培训学分审核工作,加对学校参与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监管。学校要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师培训学分申报与管理,真实有效反馈教师培训学习成效。
意大利有很多著名的城市,罗马、米兰、威尼斯…… 然而这座城市的名字却很少被提及。如果你不了解博洛尼亚,那你一定听过帕索里尼,如果你电影也不看,那至少知道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顺利的到达这座中世纪的柱廊之城,大雨让温度骤降,但喜爱之情却丝毫不减!
在预订酒店时,就想着,一座小城,就把位置选在城中心吧,没想到出了火车站,打上出租,没几分钟就到了。酒店的位置更是让同行的小伙伴欢欣不已。这座艺术酒店就在雄伟的圣白托略大殿旁边,正前方就是马乔列广场。简直可以为自己点赞了!
不过到达时气温骤降,只好下雨天逛老城。圣白托略大殿、海神喷泉、阿尔基金纳希奥宫……听上去去了好多的地方,其实就是围着广场一圈的位置。博洛尼亚城市不大,建筑也不高,但很敦实,外墙色彩都是砖红色的,很浓的砖红色,带着强烈的历史感。尽管二战时博洛尼亚遭受了相当大规模的轰炸,但仍然是欧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它仍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拥有许多重要的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与巴洛克艺术的古迹。
我们正巧赶上了一个学术展出活动,就在阿尔基金纳希奥宫,所以就凑上去感受一下那种氛围。这座古建筑建于16世纪,曾经是博洛尼亚大学的一部分,直到1803年。自1838年起,作为市公立图书馆使用。里面古老而华丽的装潢让人眼花缭乱,墙壁上的装饰画和旋转楼梯尤其美丽。有一面墙上挂满了过去学生们的臂章,有将近7000个,从上面可以看出学生们来自欧洲的各个国家地区。 图书馆里现在存放着从宫廷年代至今的文献资料,出于它重要的历史意义,人们把阿奇吉纳西欧宫视为“存储城市记忆”之地。羡慕着人家的图书馆都在几百年前的老房子里,挑高的大房顶,衬托出一片学术气氛。
整个博洛尼亚建筑大多保留了十二至十三世纪的中世纪建筑风貌,在整个老区来说,广场矗立的两座塔最引人注目。冻成企鹅也没办法骑自行车去博洛尼亚大学溜达,只好去爬双塔。两大家族的姐妹塔,旁边最高的那一座是可以爬的,到了塔顶可以俯瞰全城。当时,两家实力相当的贵族,为了争夺对城市的领导权,约定哪家的塔建得高、建得快,哪家就获胜。结果加里森达家的塔因为基础不够牢固,发生了倾斜垮塌,只剩下48米高。倾斜度有4.0°,而著名的比萨斜塔只有3.97°。而阿西内利家的塔则有97米高,无意中形成了如今一高一矮相映成趣的景象,被亲切的称为“姐妹塔”,自然,这双塔也成了博罗尼亚的地标。
进塔之后你才会发现里面铺的是古色古香的木台阶,周围空间很小,非常的窄,过人都要侧身。以为爬了很久,应该马上就到顶了,上面下来的人非常友善的告诉你,这只是三分之一!想想恐高症患者还是歇了吧 。我们爬的较高的这一座,是中世纪时代博洛尼亚的最高塔楼了。每回市内遇上火警,塔上的巨大铜钟便用作实时警报通知民。据说,那个时期的意大利,所建的塔是一个城市力量的象征。在博洛尼亚我最开心的是在双塔周围的若干条商业街shopping,不过这里的商店有午休的习惯,所以中午只能去吃饭了。
没想到吃饭也有惊喜,那就是难得的中餐!想必长期出国的人,都能体会那种超级想吃中餐的感受吧!好心的同胞介绍我们去了离这里不远的一家中餐馆,叫“宽窄巷子”。顺着长廊走了5分钟,很容易就找到了。见到菜单上什么红烧牛肉面、毛血旺、鱼香茄子,真是亲切,再加上跟国人可以全中文交流,就更是觉得欣喜若狂了!
点完菜便和店里的老板聊了起来,我问他,为什么这座小城生活的国人反而比一些大城市多呢?原来是因为著名的博罗尼亚大学,所以很多国内的学生在这里留学。他们平时没事也会到一些店铺里打工。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所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可是最古老的大学。有记载的最初两位学者是佩波内(Pepone)和依内里奥(Irnerio)。1158年皇帝费迪南德一世颁布法令,规定大学不受任何权力势力影响,可以独立进行研究。 从十四世纪开始,博洛尼亚大学相继设立了法学、医药、艺术、哲学、数学、天文、逻辑学等学科,1364年还建立了神学院。但丁、丢勒、哥白尼等科学和哲学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学习或任教。1988年9月18日,在大学建校900周年的时候,430座大学的校长云集博洛尼亚的马乔列广场,签署了大学,承认了大学的自治权,即其教学和研究活动不受“任何地理和政治因素”限制。如今博洛尼亚大学有超过十万在校生,是意大利最国际化的院校。而且为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还设有中国学院哦!难怪在博洛尼亚的大街小巷,除了旅行的游客,总是能见到中国人的身影。
吃饱喝足之后就沿着两侧优雅的柱廊散步,欣赏博洛尼亚古典的城市景观。看宣传的册子上讲,城市的历史中心总共大约有38公里长的拱廊,使人们在外面散步时可以遮挡雨、雪或炎热的太阳。圣卢卡柱廊是世界上最长的拱廊,和Saragozza城门互相连接。这个城门是十二个建于中世纪的古城墙城门之一,它环绕市区的长度可达7.5公里呢。难怪被称作“柱廊之城”!博洛尼亚的特色门廊(Portico)比任何东西来得更为重要。Portico是博洛尼亚从中世纪遗传下来的一项建筑规定,就连形状和高度在当时来说也有一定的规格,在一道道的拱门延伸下,形成了全天候行人走廊。
圣卢卡的圣母朝圣地就位于博洛尼亚城外。仍可以通过一条长达3.5公里的带屋顶的有666个拱的圣卢卡拱廊前往,圣卢卡拱廊是为了在游行上山时保护圣像。每年的游行要从圣彼得在博洛尼亚市中心的主教堂,沿着这条路线前往朝圣地。这个朝圣地收藏了一幅圣母像。山顶的教堂已经存在了一千年左右。这座教堂建于1723年,使用了Carlo Francesco Dotti的设计。堂内收藏有不少艺术品。
博洛尼亚在埃特鲁斯与罗马的殖民地时代开始发展。由于博洛尼亚保存许多罗马遗址,所以博洛尼亚的中央大街仍然主要以步行为主。大街两旁的时尚店铺林立,看着一家家冰激凌店,仿佛有种古今穿梭的感觉。罗马时代的城墙被一个中世纪防御工事体系所取代,虽然有一部份幸存。中世纪防御工事体系于13世纪完成,其中还有许多部分存留。在二十个中世纪防御塔楼当中,其中有些已经摇摇欲坠了。然而斑驳的砖红色的墙体,还是能让人感受那种历史的沧桑。
逛了一整天的古城,第二天便正式开启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跑车之旅。
兰博基尼博物馆在 “三角汽车之家”(Motor Valley)的位置。从Bologna Autostazione站(靠近博洛尼亚中央火车站)乘坐576路公交,Crevalcore方向,到S. Agata B. Chiesa Fra站下车,然后再步行5分钟就到了,沿路都有指示。
这座博物馆自2001年起对外开放。门票是成人13欧元,持有效证件的学生、65岁以上老人和团队票有一些优惠,大概是10欧元。当然,如果要参观工厂,也是要单独买票的,听说必须提前网上预约,不然可能会参观不了,幸好我们早有准备,出行前就让朋友在意大利的网站上进行了预约。工厂的票价比较高,成人40欧元,持有效证件的优惠票30欧元。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工厂,开放时间都是10:00--17:00,周末是不开放的,中午也要闭馆休息一个小时。
博物馆一层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1964年创始人费鲁基欧・兰博基尼制造的第一款兰博基尼量产车。第二层展示了不同设计理念和奇特外形的跑车和一些特别限量版车型。这里不仅是兰博基尼的绝大部分车型的陈列,还是对每年支持兰博基尼品牌的粉丝们的感谢。可以说,这是个车迷必来之地,好多老爷车和经典的跑车!
一天的时间要参观这么多,时间还是很紧张的。下一个目的地便是意大利国宝级的摩托车了!从Via Lame乘13路公车到Borgo Panigale下车。往前走50米,就到了Via Ducati。票价10欧。一拿到票,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冲进去拍照。走进杜卡迪博物馆,瞬间就感受到了DUCATI的热情和传奇色彩。在这里,除了弥漫于空气中的速度与激情,还有始于1926年博洛尼亚梦幻般的DUCATI故事。意大利风格的精髓显现在每个车型的设计上。灵活的设计风格,永恒的高质量标准,造就了无比诱人的产品。杜卡迪大家庭中,Superbike、Monster、Streetfighter、Hypermotard、Multistrada and SportClassic 等6系列,可是全球超过60个国家最热情的车迷朋友们梦寐以求的摩托车。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精神;理性;理解
目前对大学精神的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认为大学精神应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大学内部群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包括了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或行为准则。如刘宝存认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荀振芳则认为:“大学精神包括人文理念、自由、创新、个性和风格。”[2]刘亚敏认为:大学精神包括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3]第二种将大学精神理解成为一种单一概念,即它是大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缺少大学精神的支撑,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没有了校园文化的依托,大学精神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4]两种定义方法有其相通之处,即大学精神是一个文化活体,反映存在其中的个体生命特征,但不等同于这些个体特征的总和,而是经过高度概念化以及抽象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大学精神引领着大学向理想冲刺,并且不断为大学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供动力。大学精神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理解一段历史时期大学精神的实质,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所发展的方向。
一、大学精神的历史演变
最早的大学没有“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5],而是由人组成的学术行会组织。最初可能是学生联合的行会,也可能是教师的联合体,目的是摆脱外部政治势力和社会势力的干预,寻求学术职业的安全感。因此,社团自治与学术自由就是最初的大学精神。中世纪的大学一方面采取行会的组织形式,远离了社会政治漩涡,继承了理性、辩论的学术传统和社团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外部权力不断侵入,大学的某些特许权在公共权力的干预下不断缩小,其中教会的神权干预是最为明显的。中世纪大学虽然不是教会,但却继承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教皇帮助大学摆脱了世俗的地方政权的控制,将大学置于罗马教廷的直接司法管理之下。教皇期待大学不仅为教会提供合格的神学家和法学家,还要求大学作为一种机构,在基督教的普遍生活中发挥作用。在13世纪,大学学者在主教团中、在罗马教廷的机构中的人员比例不断增长。布尔日大主教于1286年对巴黎的教师讲道:“今天我们所处的职位,明天将属于你们。实际上,我不相信今天我们中间哪位高级教士不是出自大学。”[6]尽管中世纪大学精神带有浓厚的经院气息,但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是基于个人爱好、自由探索精神与使命意识,表现为无功利的精神活动。在中世纪末期,世俗的职业技术( 如医学、法学等) 已经被引入学校,对宗教观点提出异议的倾向也已出现并得到发展。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发端于古希腊,17-18世纪间借助启蒙运动反封建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得以广泛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等,他们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他衍生的知识,认为原则上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时代精神。古希腊运用理性考察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传统,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精神生活的关注。启蒙时期以来的理性主义属于纯粹的工具理性,主要关注逻辑、概念、范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工具理性主义认为理性的方法是解决一切自然奥秘与人类事务唯一合理的工具,相信理性的进步一定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不仅包括科学和技术,还包括人类的道德水平与精神风貌。[7]德国古典大学观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德国教育家洪堡将科学理性有选择地吸纳进了大学精神,大力提倡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为了真正实现科学精神,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大学的独立自治与学术自由的重要性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德国的大学模式在美国得到传播,大学的理性主义精神也有了新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以服务社会为大学的发展宗旨。它一方面在教育与职业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将技术引入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确认了教育所能达到的实用的、功利的目的。大学的工具理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被不少学者所批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世纪柏林大学校长纽曼。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的,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绅士为目的。他主张在大学里实行自由教育,培养人的理性,拓展人的心智,使得洞察事物之间关系及它们与整体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这种能力或者智慧可以迁移,可以运用于各个专业领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过于重视知识的应用,“美国未能藉职业以达成教育目的,职业反而成为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以“普通教育”作为矫正,“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人格,不是人力。它是一种通才教育,令人能够应付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在任何情境之下都有价值”。[8]普通教育的课程也不应经常变动或按职业化要求进行设计。这使得重基础与重博识也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项内容。
从总体而言,在19世纪到20世纪,理性主义是时代的信仰。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与科尔顿在描述启蒙主义后的理性主义时写到:“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人像启蒙时代的人们那样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于大自然的规律性与统一性抱有那样的信心,也未有过一个时代是那样地受到文明的进步感和发展观的影响。”[9]这种对于理性的乐观情绪影响了将近两个世纪的人,大学也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崇拜使得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有了巨大发展,大学的总体风貌也是积极向上的。
二、理性主义的尴尬:大学精神的迷失
在19世纪至20世纪理性主义的指导下,大学的学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研究成果极大丰富,大学意气风发地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岁月。但是理性主义所体现出的单向线性思维和非常浓重的物质利益取向,为当代大学精神的诟病埋下了祸根。
(一)知识观的异化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作出了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从所有方面得来的结论。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为了谋生而间接保全自己,有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为了正当完成父母的职责,正确指导的是科学。为了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使每个公民能合理调节他的行为所必需的不可缺的钥匙是科学。同样,为了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和最高欣赏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而为了智慧、道德和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10]很显然,斯宾塞的知识观是理性的,并且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充分肯定了科学知识的价值,但同时又使得知识观变得狭隘。这种知识观对于大学的影响是,科学知识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核心,科学一统大学。在大学里唯一合法的知识便是科学知识,知识即是科学知识,人类理性即是科学理性。
科学知识何以能一统大学?因为它的可用性。知识被庸俗化为一种占有,主要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而不是丰富心灵。如同土地、房屋,知识成为了大学知识分子产权的一部分,它保障着学者的个人地位,从而保障着全部现存的社会秩序。这种物化的知识观助长了大学学风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导致了大学研究水平的下降和研究的无规律性。
(二)自由精神的丧失
在大学目的从“高深学问”转向“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大学似乎越来越难把握自己的命运,知识工具价值的诱惑以及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使得大学已经完全不可能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的观望者,它愿意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与经济事务中,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著名的教授很少愿意呆在学院里指导学生,他们和企业、事务所的亲密程度往往超过了自己所属的院系。他们更加愿意倾听企业家们的需求,并愿为之效劳。科学的研究方向的根据并不是知识本身发展的需要,而是现实利益的需要,大学的治学自由的精神正在丧失。另外,教授们忙碌的身影造成了学生的迷惑,“我们来大学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大学颁发的文凭(对于学生学业成就的认可)并不直接成就一个优秀的毕业生,最后决定学生命运的是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估价。抱着对未来的担忧,学生们很难专心投入到图书馆的书本中了,他们必须揣磨用人单位的心态,投入到可以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各种“标准”考试中。与此同时,社会对于知识价值的普遍追求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心态,大学生们急于将所学的皮毛投入实践已是很平常的现象。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知识的工具价值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世人见识到了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惊人力量,但同时也牺牲了原本应当属于大学的自由精神。
(三)人文精神的枯竭
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从哲学上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对立的意义上,人本主义更加强调人本身,即关注主体世界超过客体世界,关注人本身的存在超过关注物质的存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超过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从历史上看,人文主义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地位,把人视为历史的主体;从教育上看,人本主义所坚持的一贯原则是追求人的更为全面的发展,旨在通过人本学科的传授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并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确证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力量。”[11]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古代思想家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
而理性主义发展观内蕴的“单线进化论”“科技万能论”及其对于人性的狭隘理解、对于知识进步与道德进步关系的错误理解,使人类在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走向傲慢和偏狭。在大学里,知识成为一种产业,专业化造就了各行各业的专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孤陋寡闻。读理科的学生不知“休谟”,读文科的学生不通数理。如果我们继续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不完整的人,面对实践中复杂多变的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科学技术要有新的内容以及方法来充实,否则就是死胡同。而这些新的内容,必然要包括人文精神。
三、理解与尊重:当代大学精神的新转向
大学是微型的社会,多种知识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交融在这里。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和能力,他们也必须学会去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为这些内容同样是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使学生获得相互理解的能力,明天或许就能减轻贫困,调解政治纠纷,甚至避免战争。[12]理解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认识性理解,即把理解作为认识手段,如理解一个教育事件或理解一段历史;感情性理解,即对他人表现怜悯与仁慈,如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表示理解;行为性理解,即把理解当作为自己不当言行进行辩护的理由,要求他人谅解自己或者提供行动上的方便,如请你理解。[13]当代大学精神的转向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知识观的重新理解
科学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科学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还要靠另一个源泉——人文知识。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分离的结果是出现两种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另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虽然当今社会科技空前发达,但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环境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问题等等,人类的幸福面临着挑战。任何一个难题都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单一的科学知识或者人文知识能够解决的。因此纯粹的理性主义应该受到批判,认知权威应受到质疑。知识与每一个认知者之间发生联系,与认知者的知识陈述、知识信念及过去经验和当下环境都密不可分。知识需要重获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和价值倾向性。当代知识领域是一个多维世界。因此,在当代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不再出现某一群体的人钦定某种确定的、唯一的答案的情况。回答该问题的主体多元化,答案也是多元的。
(二)以理解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向来以兼容并包、开放繁荣为其显性特征,这一点也是大学精神的可贵之处。高校校园是社会的集缩地,多元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校园面临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留学生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突。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渐趋形成与发展的。当各种文化基因、文化元素同时面世或“隐形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理性主义、科学原则来衡量一切文化现象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克服认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习惯思维,必须理解各种亚文化。尊重不同文化才符合大学精神的本源。
(三)以理解促进人文精神的重塑
大学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承担起比一般组织、个人更多的社会责任,必须关注现实的社会与现实的生活,对世界、人类、人生表现关怀,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以《学会关心:21 世纪的教育》作为会议主题报告的总标题,并将这种关心全面地诠释为“关心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可以说,这种关心的前提就是要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和国家,也即是我们所要重建起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何为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5.
[2]荀振芳.大学精神的守望与回归[J].江苏高教,2001(2):12-16.
[3]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64.
[4]张建国.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0(3):103-108.
[5][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1.
[6][法]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5.
[7]王晓升.理性主义发展观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1994(4):67-71.
[8]转引自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539-1540.
[9][美] 帕尔默,乔尔·科尔顿等.近现代世界史(上)[M].刘北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5.
[10][英]斯宾塞著.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43.
[11]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62.
1.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海龙囤位于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部,又名龙岩囤,仅山后一线仄径可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杨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以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恢宏。除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囤后有环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从高到低组成三道关口的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此外,囤周围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杨粲墓。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史称冉家林,后又因杨粲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而被时人称之为皇坟嘴。该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3.遵义老城。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行政中枢(土司府衙)从穆家川南面约20华里处的白锦堡(今遵义县南白镇)迁到穆家川(遵义老城)后,遵义老城就开始成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历史。古老的遵义城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积淀,当年的标志性建筑有三街六巷九狮子,三街即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当时老城的建筑门口能摆有大石狮子就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石狮相配,但老城玉皇观不知什么原因却独缺一只石狮子,所以有九狮子的说法。
4.杨氏墓葬群。高坪杨氏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坪镇鸣庄村,距210国道0.5公里,有小路直通墓地。高坪杨氏墓群即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灵魂憩息之地,分别为播州土官十五世杨文,二十一世杨升,二十二世杨纲,二十四世杨爱及其妻妾子女分室合葬墓,墓群规模宏大,雕刻精湛,经历了平播战争的烟熏火燎,也遭受过无数盗贼的洗劫,几百年地形变迁、至今古墓群石构建筑未变形走样,保存完好。杨氏墓群,除了四组墓葬外,还有许多小墓,均为播州杨氏子孙的茔冢,是贵州最大的土司墓葬。
二、遵义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吸引物配套性好、品位高。贵州独有的亚热带温湿气候为遵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项目。土司文化聚居区大都位于遵义市近郊,如城东南皇坟嘴有南宋播州安抚史杨粲夫妇合葬的大型石穴墓室,北郊有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军事要塞“海龙囤”,均与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和遵崇高等级公路毗邻,为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由遵义市进入土司文化区,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另外,土司文化大部分聚居区内都有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堡建筑群、清新秀丽的森林、险峻雄奇的高山峡谷、飞珠溅玉的溪流瀑布、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等,形成独特的彼此相邻、相对集中的难得综合景观。再加之海龙囤与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共同构成黔北旅游观光游览线,以走向胜利里程碑的娄山关战场,朝廷结束土司农奴制的海龙囤战场,集中展现播州中世纪文化的精髓和革命纪念体系的精华,构成复合值极高的古今战场游览线。
2.历史文化价值高。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的历史反映了中央王朝在这一千多年中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虽然现存的一些土司文化遗存修建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但却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其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传承历史时间最长,对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乃至中国历史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因此,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艺术观赏价值强。尽管杨氏土司文化遗存的空间位置、建筑规模、建造时间以及艺术特点不尽相同,但它们无不将自然赋予遵义的有利地形、地势利用到极致。所不同的是,海龙囤山势虽险,山顶却平整开阔,方圆10公里的地面可容数10万人居住,历经战火洗礼和400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建筑已损毁,只存遗址,但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杨粲墓所在地——皇坟嘴面积不到1公里,峰高也不及海龙囤的1/10,虽不及海龙囤壮观宏伟,却以其巧妙的布局和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珍品闻名,被称之为“地下宫殿”,墓中出土的约101件精美石刻,是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遗存,其中不少人物肖像更是技法纯熟,在刻画技法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我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4.科学考察价值突出。遵义土司文化是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宋代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活材料。土司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制度,不仅历史悠久,实施面广,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王朝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资料欠缺。而杨粲墓、海龙囤、杨氏的古墓群、杨氏庄园、家庙等土司文化遗存的陆续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物质生活文化资料、建筑雕刻艺术资料、战争防御军事资料。尤其是海龙囤外的《骤骑将军小谕龙岩囤严禁碑》、杨粲墓中出土的精美石雕、镇墓石、墓碑、墓志、买地券,杨氏墓葬群中出土的《杨文神道碑》等文物,对于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拥有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遵义海龙囤战役,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次战争”之中、确曾
改变了贵州版图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州最大的“战争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如果配之以其他旅游设施,必将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一个圣地。田、宋、安、杨四大土司的统治围绕涵盖整个贵州,时间长达数百年与1600年不等,自唐末至明末,统治播州的杨氏土司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后,西南地区落后社会制度的重要代表。所以,土司文化开发应作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对遵义土司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建议
1.加强保护是前提。对土司文化古遗迹,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把保护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要多向群众,特别是向领导宣传,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群众关心文物,领导重视文物,人人爱惜文物的社会风尚,防止一切可能毁坏行为,做好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保管室、陈列室、资料室、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而组建遵义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设立考古研究机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以提高对全市文物工作的考古发掘能力、提高文物鉴定水平、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古建维修设计水平,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文物抢救维修,修新如旧,恢复原有风貌,保证文物的永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同时,建立馆(所)藏文物档案,加强文物藏品管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陈列展示工作,在大力作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永续发展。
2.突出遵义土司文化的特色。杨粲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为主,有的细部还彩绘贴金,现虽已大部剥蚀,但仍可依稀辨出当年的豪华气派。娄山关最具特色的是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海龙囤作为“平播之战”的主战场,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囤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当前,对于土司文化旅游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在保护好杨粲墓、海龙囤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打造播州土司文化品牌,突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点,打造其最具特色的独特性,实现遵义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唯我独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3.制定科学的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按主次轻重,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开发、建设和发展。向土司文化开发较好省份取经,征询土司文化开发的建议及意见,组织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的文化内涵,打造土司文化品牌。如应充分发挥海龙囤中世纪军事城堡景区距遵义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区域位置优越的优势,突出中世纪军事古城堡景观罕见的特点,以观光游览、科学考察、休闲避暑为重点,在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发风景资源,带动遵义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土特产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力求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组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由于面对相关行业和部门间诸多因素的制约,用组建旅管委这个既协调议事,又具有半政府职能的机构去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管理,将收到阶段性的统筹效应。当各相关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初步完成,全社会初步实现资源重组,发展旅游的社会合力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进入支柱型产业阶段后,管理委员会就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转而采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5.分期开发客源市场。土司文化景区景观独特、类型丰富,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在国内可以独树一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都有较大的吸引力。开发前期,可以遵义市、贵阳、重庆为第一客源市场。待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后,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客源地组团游览,也可以通过与各大旅行社联营,组织到大西南地区的团队,到海龙囤游览开辟广西、广东、上海、成都等城市为第二客源市场。最后,还可吸引日本、韩国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很深国家的游客到海龙囤品味古代播州的历史,遗址的奇特。中国古代城堡的神秘感,战争遗址的宏大气魄和丰富内涵会产生很强的感召力,能够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
6.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在对土司文化自身进行开发,做好杨粲墓、海龙囤等播州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打造播州土司文化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酒文化品牌、尹珍文化品牌、抗战文化品牌、沙滩文化牌,以及茶文化品牌等工作,发挥土司文化的特色作用,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旅游线路中,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遵义特色文化旅游圈。以此来增加旅游商品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更多游客来遵义旅游,改变遵义旅游主靠门票收入的现状,增加游客的消费,解决遵义留不下客的遗留问题,使遵义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
7.加大土司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市场识别力。以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便成为旅游宣传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人文关怀为准绳,产品质量为保证,优质服务为手段,商业获利和旅游长足发展为目标,加强宣传推介力度,采取创作土司风情系列节目、编纂土司文化读物、出版专述遵义土司文化书籍、发表土司文化专刊、绘制杨氏20任土司油画等渠道来宣传自己的文化品牌,特别要重视对包括雕塑、宣传广告的布置要到位等为内容的城区内宣传,全面提升土司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让客人感受到遵义优秀旅游城市的氛围。比如,可强化杨粲墓雕刻艺术的宣传,其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人物、动物、花草、器物五类石刻装饰,其中的“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戏球”、“侍女启门”等浮雕均构思巧妙、雕工精美,极富生活气息,是发展地区精美雕刻艺术的写照。而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建筑格局的两室六座壁龛,又为现代人追求独特建筑装潢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实物。
参考文献:
[1]况红玲.开发利用遵义土司文化[J].四川烹饪学院学报,2005:3-8.
[2]吕虹.遵义海龙囤军事城堡保护与开发的研究[R].贵州:贵州省图书馆,2001:41-42.
[3]贵州省遵义海龙囤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6-11-23.
【关键词】园林,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
1现代主义设计的世界背景
1.1包豪斯产生的时代背景自18 世纪80 年代以蒸汽机用于纺织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国家无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是政治体制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部分的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感到无力适从,主张逃避工业化现实,幻想回到工业社会之前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中,尤其憧憬物质虽不丰裕但精神充实、信仰虔诚、道德完备的中世纪。他们所表露的避世心理最早见于18世纪末的英国园林设计。当时的英国园林艺术崇尚情感表达,一些建筑采用哥特式假废墟造型,表达了对过去田园牧歌般生活环境与重视道德修养社会风气的怀念以及对工业时代的抵触。这种厌世怀旧的情绪从18 世纪末英国自然风致园中蔓延开来一直延续到19 世纪上半叶,其影响范围包括了文学、美术、诗歌、音乐、舞蹈等,形成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反映了社会中、下阶层对启蒙理想普遍失望的情绪。
1.2包豪斯的形成与发展对园林设计领域有明显的影响,普遍认同有两个时期:一是从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萌芽到包豪斯成立的过渡时期;一是战后在美国继续发展的时期(随着包豪斯的核心成员大批移居国外,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在国外被广泛采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芽从新艺术运动后期的“青年风格”运动开始。该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被视为德国现代主义设计之父的彼得・贝伦斯。
2包豪斯思想在现代主义园林的体现
2.1功能主义最早从理论上探讨现代主义园林的是英国的唐纳德。他认为功能是现代主义园林最基本的考虑。功能至上要求园林设计应首先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如休憩、娱乐和健康等。由于他的功能主义思想与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界尤其包豪斯的主张十分接近,在1939 年他受到Gropius 邀请来到哈弗教学从而影响某些学生对园林设计的历史传统提出质疑并进行批判性地探索。之前巴黎美术学院(Beaux Arts)的传统教学思想一直是园林设计系的权威。这种传统过于强调设计对艺术性的直觉感知如浪漫的、神秘的、忧郁的等从而体验到“美”。
2.2社会化的民主特性。由于工业化,现代主义运动必然带有民主色彩,其历史意义在于把千年来为权贵服务的设计立场改变为服务大众的设计。包豪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其社会主义立场是明确的,影响是巨大的。促使艾克博在设计实践生涯的早期尝试为社会较低层次的大众市民进行一些大规模的园林设计。
2.3对材料应用重视的包豪斯其教学体系有着明确的工业化立场,基础课程强调理性的、科学的了解和掌握新材料与新技术,尤其建筑设计的剧烈变化完全来源于新材料和新建造技术的发现。受包豪斯精神影响,40 年代园林设计出现了使用的新材料如玻璃、耐风雨侵蚀的胶合板、彩色混凝土等,并开始尝试用各种颜色的合金铝材做园林构筑物。但是,园林的材料革新只能部分地借鉴新工业材料或建筑材料,只在园林构筑物和地面铺装等硬质景观上。
2.4新的形式语言。虽然包豪斯倾向理性的功能主义,甚至密斯明确表达观点,认为把形式作为目的就是形式主义,他拒绝讨论“形式”这个问题。但是,一个好的设计仍应将高度的功能价值与美学价值完美地结合,这是毋庸置疑的。
2.4.1平面构图的新形式。1925 年巴黎装饰艺术展中古艾瑞克安“水与光之花园”的展出及之后Noailles 别墅花园的实施,通常被视为现代主义园林在突破传统形式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尽管他的设计没有以功能为目的的包豪斯准则,也没有脱离地平面上升到三维层面,只是吸纳了立体派和风格派的形式元素而关注场地平面构图的视觉效果;但是能够将所处时代绘画艺术领域的最新语言引入园林设计中,已是园林创作形式方面的真实进步。
2.4.2空间造型的新形式。包豪斯对现代主义园林的另一重大影响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领域。由于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成为现代主义空间的经典原型,设计的出发点来自场地原有果树形成的网格和建筑内部空间。庭园的中央比较空,这是他惯用的“占边把角让心”的手法,中心四烈的合围形成一系列互相咬合的不同形状与功能的矩形,引导人在场地中行走时体验“步移景异”的变化而不会感到一眼望尽的无趣。另外,对空间的重视还表现在强调建筑与园林是一整体的空间观念(往往建筑室内空间的秩序成为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包豪斯的教学方法是反对只在平面上构想而强调动手制作模型方式以突出显示空间的第三维。
3新现代主义园林――简约派
20 世纪60 年代末现代主义的简约派十分活跃。它的特点是以尽量简化的形式表现更清晰的意境和更直观的感受,也称为极简主义。简约派建筑师的先驱首推包豪斯的支柱人物密斯,他的less is more 的设计原则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如飞利浦・约翰逊、贝聿铭、安藤忠雄等,也影响了园林设计领域对简约风的探索如彼得・沃克。密斯最早倾向简约派探索的作品是1924 年设计的乡村砖别墅。布局紧凑的风车式发散的平面构图容易令人联想风格派早期杜斯伯格的一些平面构成作品。虽然这个方案没有机会实现,但至今仍被人仰慕并研究。
4结语
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刚向世界打开一条门缝,劈面而见的是“现代建筑死亡了”的否定论断,适逢西方后现代主义潮流的高涨期而撇下“现代主义”不做研究。今天的年轻设计工作者倾向追逐当代流行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晚期现代主义等新潮流而忽视了“现代主义”的文脉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探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包豪斯与园林设计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尤其在今天设计专业细化的教育界,包豪斯的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观点仍值得提倡,包豪斯的与时俱进的积极顺应社会需求的开拓精神仍须要继承。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著.北窗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王晓俊编著.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科学哲学 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演变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sophisticated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and technical process. As one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cience philosoph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philosoph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ideology at the embryonic stage of the urban planning as a subject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modern time.
Key words: ideology of science philosophy; Western urban planning; evolution of ideology
一、 引言
科学与哲学,远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分支,科学哲学创立于20世纪初,它的两端连接着科学和哲学,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领域。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相类似的,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之后才兴起的。而城市规划活动及其理论思想,则是伴随着城市的形成、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城市规划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社会与技术过程,主导其思想演变的除却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外,作为哲学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支,科学哲学也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如前所述,科学哲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真正创立于20世纪初,这两个时期也是城市规划思想起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相比,古罗马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总体上处于一种全面的庸俗化状态,虽然在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是在哲学与科学方面取得的建树很少,其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也是为实用主义和歌颂皇权、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服务的。而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世俗和精神世界全面占领,学者们基本上没有学术自由,经院哲学方法上的基本取向是反经验的,科学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生存的理由和空间,科学方法论的讨论基本上被忽视了。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基本上对哲学与科学贡献并不多,其城市规划思想以体现宗教图景和自然秩序为主。因此,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这一视角,着重分析从古希腊时期和近代在学科的萌芽和起源时期,科学哲学的发展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影响。
二、 古希腊时期哲学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启发
古希腊是科学思想的摇篮,近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几乎都能在古希腊的科学里找到其思想源头。科学史上的古希腊,不仅指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而是包括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世纪,跨越政治历史意义上的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古罗马的近8个世纪的时间[1]。
古希腊人对宇宙万物充满着好奇,其思考的对象已触及世界的起源、理性的作用、方法论等方面。古希腊哲学一方面是一种以理性为取向的自然哲学,承认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整个宇宙万物之间是和谐有序的。其中代表的思想有以泰勒士(Thales)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和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所谓实体主义是相对于形式主义而言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追问事物的本性。实体主义者把本性问题转换成事物的实体构成问题,形式主义者则把问题转换成事物的构成形式问题。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们又认识到知识和理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倡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这种种的哲学思考和探索,都对古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
(一)《理想国》与泰勒斯和德谟克利特所代表的自然实体主义自然哲学
泰勒斯首先认识到宇宙的和谐性。他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水,又复归于水,因此世界是统一的。[2]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则提出原子和虚空的概念,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自身也会发生变化的水、土、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自身不变的物质元素,即原子。原子是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而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由于原子的大小、形态、次序、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3]
尽管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描述不同,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意识到,在多变的经验感觉之下,大自然其实是有着不变的性质和规律的。这种思想被广泛接受,并被运用于对社会事务的有序安排中。他们认为,在家庭、团队、政府、社会等不同层面上,不同的构成单元有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同时又相互依赖和协助,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统一、有序的图景。这些理念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名代表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柏拉图对于政治制度和理想城市形态等问题的探索和设想。柏拉图强调这个“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首先,应该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分类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个阶层,即哲学家、武士、工匠、农民和奴隶。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完整性和均衡性只存在于整体之中,为了城邦应不惜牺牲市民的生活。[4]这种思想对于古希腊后期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希波丹姆斯模式”与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所代表的数学形式主义自然哲学
形式主义者力求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因而更加发展了抽象思维,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了数的形式主义,认为“数为万物的本质,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中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现。”其后,以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为首的爱利亚学派从逻辑上论证了不变的概念才是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理念论,把形式主义推向极端,同时也高扬了理性的地位,把自然之秩序、规则高悬于感性具体多变的自然事物之上。“万物皆数”的数理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不但对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成功应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中。
这种哲学思想同样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得到充分诠释。在建筑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数学原理取得工程成就,而且在建筑形式上追寻数学比例可以求得形式美,以直达世界的本质,感受到和谐的宇宙秩序。古希腊建筑的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大多构成和谐的比例关系,直至今日,比例依然是当今建筑师处理建筑形式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希波战争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古希腊法学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提出了一种显现强烈人工痕迹的城市规划模式,即“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得秩序和美”。[5]希波丹姆斯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建设以及古罗马大量的营寨城中。
(三)雅典卫城与普罗泰哥拉为代表的怀疑论学派
在庞大的古希腊哲学体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毕达哥拉斯等学者在哲学方向上坚持理性主义,注重客观性,认同认识论上的可知论,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但同时,有一批学者从批判的角度,坚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一切,致力于寻找理论中的不足和不完备性,寻求理论自身的有效适用边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大力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6]这些学者被称之为“怀疑论者”。
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提出了其学派最基本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万物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衡量者……在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恰好存在着重大差别。那些事物是什么,对于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来说是不同的。” 普罗泰哥拉相信民主体制和个人主义,反对权威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效用和价值的感受和标准,统一标准既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7]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诸多的城市和建筑群,都突出反映了注重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协调的思想,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和建筑景观。雅典卫城就是其中的典范代表。“雅典卫城的建筑群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既照顾到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又照顾到人置身其中时的动态视觉美,堪称为西方古典建筑群体组合的最高艺术典范。”[8]
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主要自然科学与哲学发展回顾
17~19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西欧社会结构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起源于法国的理性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精神。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人类凭借理性能够完善地认识整个世界。近代的自然科学家们相信,确定的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过数学分析的,事物可以通过精确量化来达到确定性的目的。而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分析几何、牛顿(Sir Isaac Newton)和莱布尼兹(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的微积分等新数学手段的发明,也为研究复杂现象提供了精确的手段。
与此同时,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偏重于逻辑理性推演的唯理性主义成为推动近现代自然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笛卡尔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只要为人类知识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即绝对正确的、不容怀疑的第一原理),然后按照演绎逻辑的规则,就可以推导出一切人类知识。这种认识论后人称之为基础论。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还强调,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解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地解决的程度为止,然后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9]
另外必须一提的是牛顿力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其机械运动观念在几个世纪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对物质世界存在客观规律性的主体思想和信仰,不断鼓舞、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18、19世纪不仅开启了一个科学方法的新时代,也使之成为一个信仰科学的时代。
在近代一系列的科技革命中,一场生物学的革命极大地动摇了之前人们对人与世界的认识,这就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有关进化论的思想,它指出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传统宇宙观,沉重地打击了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自我陶醉观念,使人们对世界、对人与人的制度的本质等进行了重新思考,人们开始不再把社会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10]
(二)科学哲学影响下的近代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简述
上述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广泛而深远,包括催生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
在17世纪西方建筑、园林和城市的建设中,强调唯理秩序的古典主义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思想根源上来说,此时的古典主义是唯理主义的直接产物。“它要求在社会生活和一切文化艺术的式样中建立起高贵的体裁和统一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是理性的、绝对的、唯一的、超时空的,这种文化为较严格地创造自然或人工环境提供了依据。”[11]在唯理主义思想的主导下,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呈现出一个个完整而有序的景观。而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随即从中提取了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潜力,并迅速将之运用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这种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为其后西方各国的城市建设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更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使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急剧城市化使城市产生了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生活质量的极度下降使人们深感不安,力图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前述的基础论和唯理性,使人们相信物质世界存在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性,不少怀有社会良知的思想家们开始构思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和城市形态。摩尔(Thomas More)、圣西门(Henri 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Robert Owen)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背景下产生的,而他们所认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很不成熟,在当时的小范围社会实践中也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其进步性对其后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全面探索,也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全面考察。19世纪90年代,霍华德受伦敦政府的委托,对当时英国的城市进行调查,并提出一整套整治方案。于是,霍华德对各种社会问题如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城市膨胀、生活环境恶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他认为,只要牢牢掌握了简单的事实,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他倡导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对城市的性质定位、社会构成、空间形态、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探索。[12]霍华德的规划思想,充分体现了19世纪末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之间关系认知的改变,把严峻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综合考虑,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取向,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霍华德也被誉为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之一。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另一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盖迪斯(Patrick Geddes)的规划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烙印更加明显。盖迪斯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重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他提出“城市学”的概念,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须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除了强调城市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盖迪斯还提出了区域协同的综合观,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同时,他还极度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他的思想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13]盖迪斯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更飞跃了一个层次,不但为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近代各类城市规划思想活跃,与霍华德、盖迪斯等人文主义者不同的,是一些深受唯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基于近现代技术提出了各种被后人称之为“机械理性城市思想”的城市规划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塔(Autoro Soriay Mata)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戈涅((Tony Garnier)的工业城市模式。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受笛卡尔由分解到综合的机械论思想影响,强调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分布的秩序,对此后的《雅典》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奠定了基础。
四、 结语
科学哲学的萌芽、起源和演变,都与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的诞生、发展和创新,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科学条件以及哲学基础,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鲜明的智慧特征。本文把这两门学科的发展联系起来,并结合同时期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强化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研究,拓展其思想空间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林成滔. 科学简史 [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31
[2][3][9]威廉·塞西尔·丹皮尔. 科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8,57-62,202-206
[4]柏拉图. 理想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2-81
[5][8][10][11]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12,8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