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swot分析范文

城市设计swot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设计swot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设计swot分析

第1篇:城市设计swot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设计 归流河 环境评估 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城市河道,曾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根本。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河道逐渐失去其防御、运输等功能,直至沦为藏污纳垢之所,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景观建设的热潮,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治理“母亲河”被列入各级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乌兰浩特市归流河位于市区西侧,河道基本保持自然形态。河道两侧丛林丰富,植被多样,自然形态完善,是很好的自然景观。不过由于多年来未能纳入统一划管理,设施医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

2 生态设计原理

俞孔坚教授以Sim Van der Ryn 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地阐述了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2.1地方性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1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当地人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就如本案例,乌兰浩特市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传承着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的城市,它以“红色城市”闻名遐迩。它还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以蒙元文化为首)底蕴的城市。对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也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在设计中必须尊重、认识这些文化,才能被当地人民认可,才是真正成功的设计。

2.1.2 当地材料

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以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

第二、减量。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再用。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第四、再生。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未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

3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3.1 归流河概况

归流系蒙古语,意为山杏。属嫩江水系,儿河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宝格达山,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9706平方公里,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境内汇入挑儿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3立方米。

3.2 SWOT分析

3.2.1 Strengths(优势)

现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系完整,水质良好;具有良好的湿地与林木景观,对于生态环境及气候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地区文化特征明显(蒙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易于塑造特色人文景观;当地具有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优良的民俗风情。

3.2.2 Waknesses(劣势)

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强,且存在旱涝历史;基地位于新区,周边地区拟定或正在开发难以依照现状发展统一整合景观;缺少完整河流旱涝等历史资料。

3.2.3 Opportunities(机会)

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良好定位,易于快速提升土地及景观价值品位;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的统一和谐规划;可作为引导性景观规划带动新区形象塑造,提升价值品味,并最终带动经济效益的创造。

3.2.4 Threats(威胁)

开发量及开发时序的控制;现状具体林地保护的程度及保护可控制限度;当地自然条件对生态景观可行性的影响和气候条件及河流水位的多变性。

4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4.1 林业及野生动物现况

4.1.1 现状评估分析

乌兰浩特市林业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5.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41%。林区和山区多产木耳、蘑菇、猴头、南菜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山珍,有沙参、党参、桔梗、防风等多种中草药材。

4.1.2 相应开发策略

顺应生态可持续和对于生态本地系统的保护,对于现状林地完全予以保护。并适当扩大林区覆盖范围,实现生态主导原则。

4.2 湿地及自然岸线现况

4.2.1 现状评估分析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侯、补

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4.2.2 相应开发策略

保留原有部分湿地内植被,并对湿地环境进行整治和范围扩充,创造适宜的湿地生态岛。

4.3 自然岸线处理

4.3.1 现状评估分析

现状水流环境婉蜒曲折多变,缺少片面水域,难以满足整体景观水域的要求,且现状水流存在较多季节性断流。河道由几米至几十米宽大小不等。考虑到旱期的断流以及洪水汛期,防洪堤坝内有被淹没的可能。

4.3.2 相应开发策略

对于自然景观岸线的河断面设计采取分层次、分等级的设计手法,在1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多以种植植物为主,适当地设计一些亲水平台;在2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简单的构筑物景观,以不影响整体河流的生态性为前提;在5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可设有部分景观建筑;在100年一遇的洪水范围内则可以设计一些使用年限久远的景观构筑物或建筑。对于河道岸线保留地段,做亲水式处理,不变更河道断面形式;对于结合橡胶坝处理的水域处理方面,建议配合湿地典型断面形式,扩大水流面域,塑造片域河流景观。

5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技术研究为专案提供大量所需的咨询。在过往的研究中提供了有关专案基地以及归流河流域的有限的咨询,但是下一步还需要搜集更多的新资料与新咨询。

参考文献:

1 余玉龙,汪捷敏. 解析现代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 中国水运,2008(8):39-40

2 俞孔坚,刘东云,刘玉杰. 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 中国园林, 2005(5):1-7

3 俞孔坚. 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 建设科技, 2006(7):28-31

第2篇:城市设计swot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速铁路;枢纽地区;集约规划;开发策略;三明南站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72-03

1 前言

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兴起,高速铁路站点枢纽地区受到高铁沿线各城市的极大重视。相关研究表明,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其周围的空间发展带来触媒作用,引发该地区新的发展和转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功能组团,从而带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在高铁时代的机遇背景下,城市功能的提升与转型需要一个高效活力富有门户特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这样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对交通枢纽地区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开发。以下将结合当前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分析,提出集约开发策略实现高铁枢纽地区与所在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以南三龙高铁沿线的三明南站地区规划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在高铁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2 高铁枢纽地区特征

2.1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现代的高速铁路已不再是单一的铁路站点和对外交通节点,而是与航空、城市轨道、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组合形成的交通一体化区域,即现代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2.2 带动城市结构演变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混合使枢纽地区的可达性提高,交通的改善又使得周边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增强,并吸引各种城市功能再次聚集,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

2.3 产生规模集聚效应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引起交通需求及路网结构等方面的改变,带来更多的功能集聚和人流,逐渐成为成规模的城市功能区,并对周边区域产生规模辐射效应,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潜在增长极。

3 高铁枢纽地区的集约开发策略

3.1 TOD 发展模式

以高铁站为核心,在周边范围内进行较高密度开发,以候车功能带动发展各种功能,如住宿、休闲、购物、展示、娱乐、餐饮等,形成圈层式发展结构。利用高铁出行的人群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并结合周边居住社区的商业需求,形成城市商业商务休闲区,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功能充分复合

人流量大是交通枢纽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针对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功能的特征,通过土地混合使用,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将多元化的功能组织融入城市和地区发展,打造地区活力中心。混合功能有助于保持活动的连续性、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多样性、提升城市文化氛围等,使枢纽地区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活力。

3.3 交通一体化网络

结合交通枢纽提供多种交通方式,如高铁、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出租汽车等,形成大型的交通枢纽节点,并通过枢纽地区交通网络的构建,理顺区域路网结构,将枢纽站点、高铁枢纽地区与城市高效衔接,不仅有效服务枢纽地区的交通,又能作为城市整体发展格局的支撑。

3.4 构筑城市门户景观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特征,塑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体现城市特色。高铁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是城市对外交流与展示的窗口,枢纽地区的景观与环境品质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宜人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有利于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相关功能的发展。

4 三明南站地区规划背景

4.1 南三龙铁路背景

南三龙高铁是杭广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建省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高速铁路。南三龙高铁开通后,将形成便捷高效的快速客运网,大大缩短沿线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各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扩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区位优势和辐射范围。三明南站预测2030年年旅客发送量为310万人,是除始发站龙岩外,预测旅客发送量最大的站点。

4.2 三明南站枢纽地区背景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的闽赣交界,近年来随着海西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三明市的交通区位得到极大的提升,三明市逐步成为福建省连接中部地区重要的通道枢纽。《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规划市级综合服务中心东霞一台江服务中心,依托三明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配套体育、文化、教育等公益设施,培育商业、商务办公等功能,服务于包括台江在内的主城区南部片区。三明南站枢纽地区处于三明中心城区向南拓展的发展轴线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枢纽地区不仅应做好交通枢纽职能,更应成为承接中心域功能外溢,促进城市职能重构的节点(见图1)。

三明南站枢纽地区位于三明市区的西南部,周边现状地形多为丘陵,海拔位于125-149m间,山体自然植被较好。规划区的东侧有沙溪河,是三明市主要河流之一。用地被沙溪河与丘陵合围,导致了地块狭长,从地块的高程分析来看,规划区是沙溪河西面难得的较平坦地块。表1为对三明南站枢纽地区开发的SWOT分析。由于可开发用地并不多,规划设-计需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对基地的影响,因此用地的紧凑集约使用,成为地区开发的首要策略。

5 集约开发策略在三明南站地区的规划实践

5.1 打造城市复合功能区

三明南站枢纽地区的规划应把握海西经济区新一轮发展机遇,以高铁枢纽站建设为契机,通过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实现由交通枢纽向城市综合功能区的转变。

结合上位规划对于规划区的发展要求以及地区自身的发展诉求,将规划区定位概况为枢纽台江、商务台江、文化之窗、城市之窗。基于以上定位,提出了南站地区的主导功能,包括居住功能、商业商贸功能、现代商务功能及旅游休闲功能等,并进一步对以上功能进行细分和产业建议。表2为南站地区主导功能的业态细分及产业建议。

规划在高铁站区域集聚了商业休闲、商务办公、酒店接待、文化娱乐、居住、公寓SOHO等多元功能,并对其进行功能融合和空间的紧凑安排,打造两个紧凑集约的功能核心区――交通枢纽核心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和景观环境的最优化(见图2)。

5.2 整合地区空间

规划将南站枢纽地区置于三明市空间结构中整体考虑,打造成为三明市南部发展节点。规划形成“一轴、两核、八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并整合南站地区地上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空间一体化布局。

一轴为沿沙溪河的滨水景观休闲轴线。

两核为紧邻高铁站的交通枢纽核心以及其南侧的现代服务业功能核心。交通枢纽核心综合集中多种交通方式,是三明南部城区及中心城区的人流换乘枢纽。三明现代服务业功能核心是集中高铁片区建设风貌和人文景观、为片区及周边提供生产业服务的核心地区。

八片区分别为交通枢纽区、商业商务核心区、休闲办公区、商住混合区、公园休闲区、品质居住区、安置乐活区、后备发展区(见图3)。

5.3 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

受到河道及山体影响,规划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空间非常局促。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解决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设施用地的需求,同时又创造开放、宜人的换乘环境,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与核心。

在区域路网层面,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分离、出入道路应以安全为主、集散道路应以快速通过为主。从更大范围内分析枢纽地区进出站交通,将站点地区交通量分散到区域路网上。

将停车设施、公交换乘设施、地下广场、地下商业等布置于地下空间,集约化使用土地空间资源。

规划将各种交通设施均集约布置在枢纽建筑主体内,通过建筑内部的空间布置及相互关系的组织和衔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见图4)。

5.4 塑造城市门户景观

通过对南站周边地区的现状环境分析,总结出规划区内重要的景观节点与视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片区的景观体系,形成可见可达的景观环境氛围。

通过建筑及空间构建出区域、地标、视觉走廊等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有效控制城市形象品质。通过对界面的控制,滨水地块通过品质居住界面、高层商务办公界面、开敞高铁交通枢纽界面以及休闲办公界面和滨水绿地、站前广场共同形成三明南站片区的整体形象。形成山围合建筑,建筑围合水体的一个门户形象(见图5)。

6 结语

在我国现阶段高铁建设热方兴未艾之际,高铁枢纽地区的规划越来越呈现出功能结构类似、空间形态趋同的现象。高铁枢纽周边区规划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从交通、规划、景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性分析,开发规模、功能构成、空间形态等重要的规划内容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研究确定,基于自身条件,寻找特色与差异。集约开发策略通过TOD模式、多元功能组织、交通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营造等具体对策对某些特定枢纽地区的整体性规划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丁甲宇,郭旭东.高铁客运枢纽对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影响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2]徐士伟,邓毛颖等.高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探析――以广州南站为例.规划师.2011

[3]顾永涛,辛兰.中小城市高铁枢纽站区开发如何“搭乘高铁”――以内江市高铁枢纽站区城市设计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4]井维仁.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