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 音乐教学 问题 建议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我县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经过了上岗专业培训,基本上能够依照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在听评音乐课及与音乐教师的座谈交流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蔓延,势必会妨碍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理念的落实,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制约着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欠改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以自己为中心的“说唱”教学方法。课堂成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一节课45分钟,教师往往要么是讲授乐理知识,满堂灌,枯燥乏味;要么是以个人为中心,教唱一首歌,形式单一。有一次,听一个教师的课,整节课她一直在唱,坐在琴凳上没有离开半步,完全靠指手画脚的动作来指挥学生,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只管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对这样的音乐课,学生不喜欢上,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或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沉闷,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手段少创新

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上课图省事,安于现状,不知道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有多媒体也让它们束之高阁,更别说运用其他的教具来辅助音乐课教学了。

现在大部分班级都安装了电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水平低

在全县音乐教师队伍中,有一少部分是专科班或中师毕业的,有一部分是兼职的,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平时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也非常少,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不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四)教学设施显落后

教学设施跟不上音乐课教学需要。有一些学校,音乐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只有一架旧电子琴,上课时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用手打打拍子,然后先识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听录音也是用手提录音机和劣质的磁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师上课很累,学生学着没有兴趣。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师资队伍要加强

加强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合初中音乐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调配好音乐教师的分布,并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他们进行培训,鼓励他们进修,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音乐教师队伍得以壮大。

(二)教学方法需创新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科学组织和精心安排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唱歌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心灵上得到美的感受。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愉快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手段要先进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录像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的电教媒体,通过直观的展示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意境美;听音乐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满足学生的听觉欣赏。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教具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施应更新

第2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汽车理论II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正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显现出来,因而必须在汽车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教学水平。以下笔者就以《汽车理论II》为例,就“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以下几点分析与探讨。

一、《汽车理论II》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浅谈

在传统的《汽车理论II》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填鸭式”地灌输理论知识和推导公式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难以进行。而《汽车理论II》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实践性,例如在数学模型和力学模型的学习都较为复杂,与汽车工作的理论及其结构学习较难联系,而对于一些初学的学生,在面对大量复杂的力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导致其形成恐惧心理,使得学生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水平低下。

二、浅谈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

“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必须确保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化理论与数学模型的学习用工程实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实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且在工程应用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摈除传统教学模式下产生的学习恐惧,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实践核心。以下笔者就分别从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就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理论II》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对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进行改变,并以“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指导,采取应用工程实例与理论联系的方式就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汽车理论II》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应结合生活和工程实例,以巧设疑问的方式致力于学生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就有关《汽车理论II》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讨论和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有关操纵稳定性的学习为例,笔者首先将一段关于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由于甩尾导致的一起交通事故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再引导学生应用即将学生的知识理论就该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又如在学习轮胎的侧偏特性时,笔者首先以自行车的轮胎为例,就其高宽比、尺寸、胎压、垂直荷载的变化给侧偏刚度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以同一道理将其移至汽车轮胎的学习,此外,笔者在进行车辆质心影响汽车操纵的稳定性的教学时同样将自行车作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操纵性出现的各种变化,最后引导学生练习汽车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理论II》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在黑板的板书,由于其弊端的存在,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必须对这一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最为常见的多媒体技术为例,由于其能将概念、动画、图形、音视频等现代化的信息载体进行有机结合的作用,因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多媒体与板书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传统的板书难以表现出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表现出来,帮助经验缺乏的学生对《汽车理论II》中的知识概念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并尽可能的优化《汽车理论II》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手段创新过程中还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如在《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运动微分方程》、《车身单、双质量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的教学,笔者采取的就是板书的教学方式,在对模型中相关参数表示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之后,利用力学基本理论推导,再对学生在概念与公式、汽车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并对学生在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加强了培养。而在汽车横摆角速度瞬态响应和幅频特性等具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则应用了软件编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视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制仿真程序,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

(三)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理论II》考评体系的创新

在考评体系方面,笔者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考评体系。采用“体验性作业20%+课堂讨论表现10%+期末考试70%”,改变了传统一次考试定结论的弊端,重在考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探索意识。

三、结语

总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理论II》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在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评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应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汽车理论II》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雪梅.《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第3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59-02

Teaching Method Exploring of Vehicle Engineer Special English//Luo Jianbin1, Hu Aijun2

Abstract The special Englis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the vehicle engineer.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universities launch the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to bring u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iming at the some weak point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ehicle engineer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These tests have the obvious effec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university; vehicle engineer speci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1 The Department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China 545006

2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1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重要性、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科技进一步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也逐渐接轨国际社会。目前,我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为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创造了宽广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同时也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专业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车辆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常常会接触很多外文版的教材和文献资料,也有机会听一些外国专家和教授的讲座。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相比大学基础英语,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车辆工程专业文化,包含特定的语言结构、词汇以及特殊的技能。

2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不足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绝大多数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仍然以自己为中心,整堂课都是由教师自己独打独唱,很累、很辛苦,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反馈少。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化,基本上是讲解词汇和语法并附带翻译的程式化教学。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翻译能力有益,但由于忽视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对于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不利的。另外,教学手段也十分落后,大多数没有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长处。

3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策略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难度大,并非一日之功,要持久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改革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3.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正如孔子之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时经常增加丰富汽车文化知识的讲解。这样做起来效果很好,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慢慢地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车辆工程结构和功能时,常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将具体零部件和机构拿到课堂上,对照实物讲解;对整车或大型仪器设备,可在实验室内现场用英语教学。这样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且有趣起来,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从灌注式教学法向启发式教学法转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教师应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地阐述;讲授得法,适时地点拨诱导;发挥潜力,潜移默化地给教育对象以感染熏陶[1]。启发的方法很多,效果也各不相同,激疑吸引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解疑,开拓思想,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学生唱主角,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然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肯定可取之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激励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勤思多想,寻找问题答案。相比过去“填鸭式”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多,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教学效果良好。

3.3 针对科技英语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讲解方面,精讲与泛讲结合。针对专业英语特点,精讲复杂长句和难懂专业术语及概念,泛讲文章大意和常见搭配。这样可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还可以传授一些基本翻译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学,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以及社会符号学等[2]。通过翻译理论系统学习,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翻译和理解能力。

3.4 加强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训练,着重提高综合能力

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全程用英语讲解,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通过开设口语实训周来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另外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

3.5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不同,对不同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因为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学习目标,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进行分层教学,个性指导。

3.6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介入课堂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色彩多位一体,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车辆的具体工作过程时,利用计算机动画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地演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试着用英语阐述,再加以引导和补充。也常常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国际上有关车辆工程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然后大家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分享。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引进国外最新的“Auto Insight”车辆工程教学软件[3]。

4 结论

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方式相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开展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是培养新时代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提高车辆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进行初步探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的尝试对教学质量提高是可行的、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徐澜.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85-86.

第4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教学手段方法单一

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授课中,照本宣科,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缺乏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差,一位被动学习,影响教学质量及效果。

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青年医学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导致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灵活掌握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起课堂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形势下,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现就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做如下探讨。

充实教学理论知识

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应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强化教学理论学习,可采用到师范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参加教学研讨交流会、及邀请师范院校教师进行院内讲座等形式,通过学习,使青年教师能系统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以不断充实教学理论知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勤于实践善于总结

一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反复参与教学实践。采用跟班听课的方式,要求青年教师定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观摩、记录、学习,体会总结老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导入、重点和难点把握、时间分配、列举病例、提问、板书或多媒体应用等方面教学知识,汲取优秀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在教学观摩实践中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增加青年教师授课课时量,鼓励青年教师勤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并围绕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疑难问题讨论等教研活动,加以针对性指导,以加强青年教师临床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

此外,应注意扭转个别青年教师重医轻教、指导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加强教学管理及督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通过举办教学名师示范课等方式,请本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向青年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等相关知识。青年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手段,将常见疾病结合典型案例,运用启发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详加阐释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学以致用,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提高课堂教质量。

提升综合教学能力

第5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七位一体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近年来,伴随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大发展,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特别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上做出了积极深入的探索。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以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来设定教学目标;以汽车常见故障检修的职业行动领域来确定学习领域;基于实际汽车故障维修工作过程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汽车典型故障案例为载体建构学习情境;以市场主流车型技术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学做一体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真实故障检修任务为目标实现过程性考核;在培养学生高技能的同时,融入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使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需的汽车维修职业综合能力。

二、七位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依据汽车各系统的结构组成,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将各系统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维护保养、故障诊断、检测修理的知识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结合我国当前的大众、东风等主流车型技术教学。

1.七位一体

针对岗位能力要求,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技术、师资、各种典型故障案例等资源,注重企业专家的现场教学及考核,实施企业专家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使学生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

教学中实现“七位一体”――学习实践过程与汽车维修过程重合一体,教师与师傅集于一身,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基于一身,实训室与维修车间合二为一,教学教具与汽车零件一脉相承,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融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学习过程即为工作的过程,利于学生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任务驱动

以汽车维修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教学场所设在汽车实训车间,按照行动导向模式的六个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做融为一体。

教师通过任务设计、情境创设、示范讲解、学习引导、过程评价和课后辅导等六步骤实施教学。学生在真实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团队协作地收集任务信息,探讨学习专业知识,实践掌握操作技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有用,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于汽车常见故障的检修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独立学习,具有解决汽车常见故障的能力,能很快适应汽车维修企业工作。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汽车维修的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上岗,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积极探索不同教学方法,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式互动教学。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

结合信息化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教学等手段。

采用“零部件拆装认知一实训台测试一实车诊断一顶岗实习”四层递进式现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实际汽车故障维修的分析、诊断和思考能力,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五、过程性考核评价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突出技能操作,重视职业素养养成,更多采用答辩、操作、展示等方式。实施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竞赛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职业能力。

六、数字化教学资源

第6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1 认识新课改

1.1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任何改革都是有原因的,教育改革也是一样。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膨胀,许多旧知识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却无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高中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成长当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这种大众化的教育目的和原来的“精英式”教育模式的冲突不断加强,想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1.2 新课改要改什么。新课改并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继续开展教学活动,而是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革新,真正打破过去的“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倡导科学、和谐、民主的教学模式。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存在问题。就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即掌握教材当中的知识技能、理解常见的基础性数学思想和通过数学教学来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当然,这一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仍需商榷:一是知识技能学习安排方面不到位。新、旧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教材降低了“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知识难度,增强了导数、统计学知识,然而课堂教学中的双基目标的表述非常含糊,导致人为技巧化地提高解题难度和过分关注细节等问题仍然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花相当大一部分精力来应对一些技术性不强但计算量庞大的数学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二是数学思想的理解过程被肢解开来。数学思想是对常见的数学解题思路或是数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概括总结,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直接给学生结论,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探究精神,新课改虽然倡导探究式教学,但许多教师由于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透彻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精髓,而且新课改下的教育培训工作并没有对教师详细讲解具体推行步骤,在教学引导和探究方式上往往会出现问题,数学思想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三是情感教育成为一纸空谈。新课改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就在于它不遗余力地以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存在忽略情感教育、轻视价值观培养的现象。

2.2 片面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新课改是一整套全面、完整的系统性工作,但部分一线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片面、孤立地理解新课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追求自主,削弱教材地位。新课标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这一教学观点,将教材弃置一边不顾,专门将一些生僻、不常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严重削弱了教材地位。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辅导材料的作用,将网络上或是实体店内获得的辅导材料做为了教学主流内容,“以题代教、以题代训”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二是片面追求情境创设效果,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作用本末倒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情境教学的手段来进行知识迁移,将学生的学习氛围放置到一个熟悉、常见的生活环境中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具体执行情境创设过程中没有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内容脱离了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造成了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脱节的现象。三是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缺乏对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比如,新课标强调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步骤中要有信息收集这一过程,有些教师死搬教条,不分课程难易程度,一律要求学生按步就班地收集学习材料,这样在学习一些难度较低的数学课程时,增加了学生负担却毫无教学效果,在学习一些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时,又不能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时间一长,材料收集过程渐渐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几点建议

3.1 狠抓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教材内容为凭据。因此,狠抓教材地位不放松是当前具体推行新课改活动中应该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教材来开展具体教学活动。

第7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师范类特色教学;任务驱动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4-0912-03

Study and Reformation on the Course of“Multimedia Technology”for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in Normal University

LI Sheng-jun, FANG Yu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Multimedia Technology”is the basic subject for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 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course of“Multimedia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with Normal University Style, task-dri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re emphasized. And the reformations of teaching means are also explor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using methods and means above can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with Normal University style; task-driving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多媒体给人们带来生动体验的同时,也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以图形图像、音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要求海量的存储、高速的技术、即时的通信、便捷的交互,对计算机系统的信息表示、计算处理、存储检索、网络通信、人机交互提出了全面的技术挑战。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大学本科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音频、图像、视频、动画等常见媒体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思路;掌握常见媒体工具及其相关处理技术;掌握网页制作与设计的初步技术,形成对多媒体项目设计开发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多媒体数据压缩理论、常见媒体的低级格式分析,为进行多媒体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打下较坚实的基础,达到提高学生在知识与信息化社会中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多媒体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是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如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因此,因授课对象、选题重点、应用与研究等不同应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师范类特色教学方法研究

我们针对学生属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中注重突出师范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在多媒体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中。比如,讲授压缩算法部分时,讲完LZ77算法后,会让学生思考对LZ77算法的改进,并尽快整理思路,当堂把自己的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有在公共场合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以后很多同学要步入教师行列,这就要求他们尽量多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考几分钟后,竟然至少有六七名同学主动提出自己的改进思想。这时候,虽然时间有限,考虑不一定完善,可是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让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了更大的动力。对表达不太清楚的同学,我会适当引导,让他把思路组织的更清晰。对每个同学的改进思想我会适当点评,并鼓励学生课后编程实现,并与原来的LZ77算法以及后面讲到的LZW等算法对照,然后再总结完善。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的掌握了LZ系列压缩算法的思想,而且发掘了学生潜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1.2换位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位多媒体课程的学习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可是因为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很多软件学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如果教师再花费大量上课时间讲授每个软件也不现实。因为学生属于师范类,因此请学生毛遂自荐,选择一门自己熟悉的软件准备教案和课件,然后花1-2节课给其他同学授课。虽然占用了上课时间,可是实践证明,由掌握熟练的同学进行授课,学生普遍感觉新鲜,兴趣浓;而且授课同学因为比较精通软件,准备也很充分,教学效果很好。这种方式不但对他自己是个锻炼,也引导其他不熟悉该软件的同学学习和使用这款软件。在学生实验作业中,就有同学在制作心得里面提到受到同学讲课的启发才学习了新的软件,并尝试制作了作品,很有成就感。

1.3历史文化教学,了解发展历程,激发学生梦想

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关键人物,不但让学生了解发展历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做人做学问的品格。

比如,在讲授压缩算法一部分时,首先以平时学生常用的WinZIP和WinRAR引入,讲述压缩软件的发展史。其中有个关键人物就是菲利普・卡兹,他曾因为开发免费的PKARC而与ARC所在的SEA公司打起了官司。后来,他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压缩编码算法,该算法完美地结合了LZ77和Huffman编码,并将该压缩软件命名为PKZIP。崇尚自由的卡兹开放了ZIP格式,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ZIP编码算法而不需要缴纳任何专利费用。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压缩的世界,使得通用数据无损压缩领域再无法出现垄断的商业巨鳄,真正意义上帮助了每个需要压缩的计算机用户。凭借这个无私的行为,菲利普・卡兹真正成为他想成为的英雄。从菲利普・卡兹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中,学生既对熟悉的压缩软件有了深层的了解,又认识到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并不意味着盲目和法律对抗,并对软件行业的专利问题有个更深的认识。

当讲授虚拟现实技术的时候,融入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的Randy教授的著名演讲“Lead your life”。Randy教授追求梦想的辉煌一生激励了很多学生。作为一名师者,他又帮助更多的人去实现梦想。他开设的“Building Virtual World”课程,就是讲授虚拟现实技术的一门课程。他独特的讲授方式,精彩的授课效果给我的学生----未来的老师们的心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很多学生在看了Randy的演讲后感动的流下眼泪,并对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相信这个演讲对于他们今后的教学方式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2其他主要教学方法研究

在多媒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以上几点突出师范特色的教学方法外,针对课程特点,任务驱动法、实践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1任务驱动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法。

比如,在讲授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中动画的实现时,首先给学生演示一个例子:鼠标点击一个红色的锥体,锥体发生位移。例子虽然简单,却同样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时,让学生对此任务进行分析,学生会分析出:红色锥体的实现是原来讲过的,涉及到几何形状的建立和颜色、纹理等的设置,而现在不能实现的就是位移,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VRML中动画的实现。下面就自然而然的讲解感知器、视点、事件、路由等动画实现的相关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刚才的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者个别辅导,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实现了动画功能,可是却出现“视点回跳”现象,针对此项新的分任务,再进一步讲解利用Script节点(脚本节点)定义用户自定义行为的方法,从而最终实现整个任务。此项任务结束后,再让学生课后完成类似的任务进行巩固练习,比如实现锥体的旋转等等。学生既可以利用课上讲过的知识,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尝试解决,进一步培养其自学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程授课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除了在讲理论时适当结合应用之外,请精通某软件的学生讲授该软件,并且把大部分实践机会留在课下。布置的实验作业要求主题自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他们以充分的创新空间。在欣赏学生作品的时候,总会有惊喜出现。

在实践环节,我们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验证类,比如对于上课时,老师或者授课的学生演示的Photoshop等软件的处理效果,学生需要在课下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的理解;第二层次是应用设计类,比如利用Photoshop或者Flash等软件,让学生自定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出精彩的作品;第三层次是开发设计类,比如让学生利用VC或者Java为开发工具,利用教材上的压缩算法或者自己的改进算法,实现一个类似WinRAR的压缩软件。

2.3讨论式教学,汇百家之长

多媒体技术课程概念众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将一些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而学生又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内容提炼出来,让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比如让学生讨论分析图像处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综合学生观点,会得出结论:图像处理技术涉及到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军事公安、广告艺术等等多个行业,因此,学习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原理是很重要的。这种讨论式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对某些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2.4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技术发展

多媒体技术遍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平时应多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新闻,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及时给学生讲述。如果方便,就尽量找到相关视频或者图片播放给学生。比如我在中央台新闻里面看到航天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失重训练的例子,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及时结合此实例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因为实例很新,学生兴趣比较浓,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5点面结合,点讲透,面适度

多媒体技术涉及面广,很容易陷入其中而不着边际。应抓住最基本、最典型的技术,讲透;同时,适当扩充学生知识面,但切忌太广,而让学生茫然。比如,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是各种压缩编码算法,其中声音压缩编码主要分为三类----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和混合编码,讲透这三类的原理即可。对波形编码可以扩充一些具体的编码方法,而像各种混合编码的编码方式就没必要一一去讲授,可以引导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查资料自学。

3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手段的改革往往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化,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

3.1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手段(黑板和粉笔)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我们将两者灵活结合,提高了授课质量和效率。我们开发了“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案,对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于推理、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动画演示直观生动,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2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

多媒体技术涉及内容广,技术性、实践性强,为了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改革了考核方式。以传统的考试考核为基础,创设了多元评价体系。将实验、期末考试和平时的作业及考勤纳入评价体系,既有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又可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理论与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既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我们进行工作、思考的技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师范类学生的特点,对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师范类特色教学方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其他主要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综合灵活的运用以上方法,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能力,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设计更综合更有趣的项目,让学生在切实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开发各种实用而有价值的实践项目和交互式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华东.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魏鹤君,张映海,吕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2): 132-133.

第8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73-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个高等院校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研究制定了自己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和计划。工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属于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将主要为社会承担把专业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的任务,其特点是: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人才培养是各个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但是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还处于探讨研究阶段,因此以应用型技能培养为教学目标的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本人所在院校的学生专业主要是汽车、机械、材料、交通等。随着信息智能化的发展,所有工科专业的学生就应该能够了解和掌握一些主要智能部件的控制,即如何对智能部件进行设计、编程控制等,这就要求学生对程序设计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了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简单的程序编写。同时,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轻基础、重专业、轻实验、重课堂”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上机动手的编程能力,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在交通专业方面,以交通工程控制方向为例,其学生学习程序设计主要为了对控制信号进行配时,除了具备该交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编写程序对信号进行控制的能力。如编写一段对红绿灯进行控制的程序,虽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循环控制程序段,但是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要考虑程序的编写,还要考虑程序的实用性,如红灯、绿灯亮的时间比配等。再如,在工科学生中,最多处理的是对一些简单芯片的控制,如何编写程序去控制这些芯片,使其达到预期的功能和效果,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编写程序控制芯片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实际要求完成芯片具备的功能,故我们在实际教课过程中,要把实际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提取出来,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它们、实现它们。

目前,在本人所在院校的工科学生必修的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进度安排是大二上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大二下学期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在VC环境下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软件编程部分主要是一种低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虽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种常见的对芯片进行编程控制的语言,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芯片均可以利用C语言进行编程控制。所以,本教研室利用单位所购买硬件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先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对芯片进行控制,了解汇编语言的编程特点,再与C语言程序设计作比较,认清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程序编写的各自特点,再试着改用C语言编程进行控制。同时,开放创新实验栏目,引导学生进行嵌入式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等。因而,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训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文提出一种“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以开发学生的能力为主。理论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现场编演示”的方式,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之中,层层推进项目。实验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以开发学生的能力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实践教学重视编程培养,强化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实践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难题。

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现场编演示”的方式,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之中,层层推进项目。实验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以开发学生的能力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讲授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即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基本思想、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程序设计的整体结构以及语法要求。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计算机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难题。实验阶段就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实现和应用,通过上机编程、调试过程,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同时,通过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错误的处理方法和解决技巧。在程序的编写和调试阶段,虽然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常见的错误,但是,学生在课下做作业或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为此,本教研室所有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建立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网站。在此网站上,开设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习资料、开放创新实验以及互动等栏目。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同步或异步、同地或异地进行交互,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建设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均放置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自我测试、与教师进行交流、检查学习效果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面,本教研室采用“平时成绩+机考成绩”的方式进行。其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出勤、习题作业、实验”等几部分。目前,大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在高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课堂出勤主要是督促学生认真上课,能够按时、准时上课,同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习题作业主要是针对各章所讲授知识点的回顾与理解,学生通过课下预留的习题作业,对知识起到复习和巩固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实验部分的分值比重最大,由于实验设备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计算机或硬件实验平台上去完成每一次实验,实验的完成采用网络形式,即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过程均在计算机上,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学生完成后自己提交即可。机考成绩占70%,主要是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机考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试卷内容各不相同,是学生在计算机上登陆考试系统后抽题组卷形成,考试结束后,机器自动判卷。最后总成绩为机考成绩(百分制)乘以70%加上平时成绩(百分制)乘以30%。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本校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各专业对程序设计的不同要求,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改进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从本教研室采用这种教学改革方法的效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玉春,孙大元.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孙大元,张玉春.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赵永华.基于能力培养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4]赵永华.关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平台与内容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4,(8).

[5]赵永华.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6]侯彦利.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冯博琴.微型计算机远离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伟.Lab8000系列单片机仿真实验系统,使用说明书[Z].南京伟实业有限公司,2010.

第9篇: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范文

一、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成功的教学,源于合理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置课题。如何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了然于胸”,抓实课堂,落实高效。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兴趣,是学生对一切知识掌握学习的导火索,抓不到源头,一切都只能是设想,没有实践的依据,因而,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开启学生的内驱力,是高中化学课堂高效性的先驱条件。

二、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教育背景下,所谓良师益友,要求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模范,也要与学生为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在教学金属和酸的反应时,当把铜放入硫酸中时,在铜的表面会产生绿色的沉淀物,学生在观察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明显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物质。这样就很好地引入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吸引力”,“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要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更好的标榜,这也是我们自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验情景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课对学生接收知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创设实验情景,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敢于设想,不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在化学课堂中磨灭。例如,在讲解《盐类水解》一课时,我们可以大胆地运用泡沫灭火器原理,把实验室常见的仪器改造组装成一个灭火装置,(我们可以用硫酸铝和碳酸氢钠为试剂)分组进行实验,三种盐溶液(NaCl,CH3COONa,NH4Cl)的酸碱性实验引出盐的水解,然后,让学生以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为模板,开展实验性探究分析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浓度、溶液的酸碱性等,小组实验后得出结论,进行讨论,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出实验过程中领悟到的知识。在课堂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回归到课前的“催化剂”,将灭火的原理进行完整解释。

四、巧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造高效课堂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平台,这是让死板的课堂变得活跃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教学“CO2的性质”一课时,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播放“一个人牵着一只狗进入一个山洞,狗先倒地,人在俯身下去的时候也倒地”的情节。然后进行讨论,从而得出CO2的相关性质。这样的导入就可以很轻松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引入我们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更容易调动起来。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更好地把握教学尺度,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