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实验室管理的任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的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的任务

第1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我们实验室存在着严重的四多现象:

教学任务多:几年来,我们实验室平均只有1~2人,除了正常的实验室管理维护外,还承担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网络管理、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前培训课程和实验课等教学任务,平均每学期直接承担(即管理人员授课)和接收其他教学培训任务共十几门课,数百人次。繁重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计算机的效力。

培训级别多:除了正常的本科教学任务外,我们还承担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任务。有与国外联合办学的研究生班,有计算机专项技术培训班,例如:网络管理班(下称“网管班”), 有为教师职称计算机考试的考前辅导班,有为教师普及推广和应用提高的各种培训班。多种形式的教学任务要求我们的计算机管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根据需要灵活多变,应变自如。

人员层次多:由于培训级别多,我们所面对的学员的层次差别很大,文化水平从小学到研究生,计算机基础从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初学者,到熟悉计算机并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或教学的专业人员,职业有学校教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部门人员。巨大的基础和层次差异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有广泛的适应性。

学员要求多:由于人员层次和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各类学员对计算机实验室及计算机使用要求差别也很大。例如,初学者要求手把手教,有的希望网上教学;有的学习只为了用于日常办公所需,有的则要求协助开发专用软件;有的仅仅需要一般配置计算机即可,而有的却要求有多媒体配件甚至有高档设备,等等。多元化的计算机学习和应用需求给我们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以多对多,各行其道

面对多种教学级别和种类,面对各种人员的多元化的需求,我们的策略是以多对多,各行其道,使各种教学各得其所,互不干扰。

2.1多操作系统

众所诸知,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工作的指挥系统,没有操作系统,计算机不能工作,有了操作系统,版本不同,所能兼容的应用软件也会不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应用。通常,一台计算机只安装一个操作系统,由于Windows的强大功能,对于大多数的单机固定用户来说,一个操作系统足以胜任各种日常任务。但是对于我们面对全校甚至校外的中心实验室,由于任务的多样性,就常常暴露出单一操作系统的弊端。首先,我们举办的网管班,就需要用到Windows 98、Windows 2000 Sever和Linux等多个操作系统。其次,一个应用软件常常需要同时安装不同版本,这时如果把它们安装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对不同的用户来说就会有很大的方便。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计算机中安装了多个操作系统,如图1所示。

当启动计算机时,首先出现系统选择菜单,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 Server ,进入Windows XP 后又可根据需要进入虚拟操作系统选择菜单,选择所需操作系统。

2.2多应用软件

由于各种各类课程内容不同,要求计算机安装很多软件。从理论上说,计算机安装应用软件的多少只涉及速度和容量问题,随着计算机配置的不断升级,这个问题一般不会成为应用的主要障碍。这里所谓的“多应用软件”,特别指同一种应用软件的不同版本或同一类型不同公司的产品。

由于面向对象的不同,我们常常要安装同一应用软件的不同版本。例如,中国学生希望安装中文版,而有些外国学生习惯于使用英文版。而准备出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也需要英文环境。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同时安装中英文两种版本。例如,使用最多的Office 2003, 还有编制教学软件的专业制作工具Authorware,都需要中英文两种版本。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把应用软件分别安装在不同的系统中,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入不同的系统应用自己的软件。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安装了中文Office 2003和各种多媒体处理软件,以满足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方面实验课程的需要;在Windows 2000 Sever下安装英文Office2003、SQL Server 2000、Java、WinRAR3.6等软件以供赴澳洲留学的“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的实验课程使用。

由于任务多对象多,对软件要求的多元化现象是必然出现的。我们的原则是尽量满足教学需要,安装多种必要的软件,使各类用户使用方便,各得其所。

2.3多硬盘分区

硬盘分区对计算机使用者来说已是一般的常识,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如何使用分区才能适应多任务对象的需要。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硬盘分区最少分4个区(即通常讲的4个盘,物理上是一个硬盘)。对分区的使用注意如下几点。

(1)设置保护盘与非保护盘

除系统盘(C盘)必须保护外,还可另设一个保护盘(D盘),用于安装第二套操作系统,存放重要的软件和常用的实验素材。非保护盘为用户盘,用于存放学生作业等临时资料。

(2)设置“内外有别”的用户分区

由于用户来源广泛,层次差异大,用户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也千差万别,某些用户常常会由于误操作而把别的用户资料删除。为此,我们将用户分成两类,内外有别,相应地提供两个分区,即用户盘又分成两个盘(E盘和F盘)。教师和较高水平的学生的资料可放到E盘,对初学者则规定只能在F盘练习。经验告诉我们,针对不同用户的分区是非常重要的,把相当一部分学员的实验限制在专门的分区内,对管理有很大的好处,不仅可避免初学者的误操作带来的损失,也很容易清除有些学员带来的无用或有害资讯,必要时还可专门对该区进行格式化。

3 以一对多,事半功倍

面对多种教学需求,从设备经费、教室空间等实际问题考虑,我们并不总能采取以多对多的策略去应对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例如,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增加硬盘容量去安装所有要用的软件,也不能根据层次不同任务不同而建立任意多个实验室。然而,事情总有两面,在考虑问题的共性时,我们却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一对多,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一个网络

我们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实验室充分利用自己建设工作组的局域网,同时接通到学校的校园网和Internet连通,实现资源共享。网上的资源的及时性、流通性、大容量、易检索、可复制的特点,大大方便同学和教师实验课程所需素材的索取查询、实时调阅。

在实验室的局域网中,设置网络打印机和服务器,在服务器中存放教师资料,教学软件;在校园网,有各种常用软件如Office,各种音视频播放软件和编辑软件,图形图像编辑软件,各种各样的网络课程,还有校内的各级行政管理信息资源,当然,Internet的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3.2一套设备

由于空间和资金的限制,我们不能依据教学层次的需要建立多个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等。我们用一套设备、一个实验室来满足各种教学层次的需要。

所谓一套设备是指对每一台计算机,我们尽可能根据现有教学任务,适当考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配备成套的计算机设备。例如,我们的实验室分学生机和教师机分别配置如下:

学生机:主机,扫描仪,摄像头,耳机麦克,打印机(共享)。

教师机:主机,扫描仪,摄像机,耳机麦克,打印机,照相机,液晶投影仪……

这样的配置,既可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也可满足多媒体、网络管理教学的需要。

3.3一个母机

众多计算机,安装软件是一种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当我们要更新某种软件时,如果重复单机操作,也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劳动。我们采用一个母机,安装好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利用备份还原软件Ghost快速广播安装其余多台计算机。

当计算机广播安装完软件后,需要对每一台机器进行设置,其中包括:IP地址、工作组和为每一台计算机起名等。

4 以不变应万变,忙而不乱

确保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多人长时间频繁操作的计算机,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是难免的。如何尽快消除故障,恢复正常工作,是我们日常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采取必要措施,以不变应万变,使故障率减小到最小,做到工作忙而不乱。

4.1坚持计算机保护功能不变

当计算机工作中不正常时,需要将计算机尽快恢复正常,以保证教学和实验正常进行。这就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计算机恢复到系统刚刚装好时的初始状态。我们主要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1)系统还原保护

计算机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是操作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因此我们要确保系统能在意外发生时还原。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安装硬盘还原卡和安装还原精灵软件。使用还原卡不仅需要资金,而且占用硬盘空间,系统开机启动变慢,故我们采用还原精灵软件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它可自行设置保护区,例如,我们可以设置C盘和D盘为保护盘,这样,不仅系统盘受到了保护,重要软件和资料也得到保护,防止学生误操作而丢失重要数据。

(2)主板CMOS设置保护

对主板的BIOS程序添加密码,是一项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3) 预防病毒侵犯

4.2坚持落实管理制度

以上措施从技术上保证了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然而再好的措施也要靠人去执行。为了保证技术措施的落实,还应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做保证。为此,我们制定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师值班职责》、《教学培训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教学培训部岗位责任制》、《培训部临工工作范围》、《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规定》、《学生实验室守则》、《值班学生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到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行动中。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由于采取了以上“以多对多”“以一对多”“以不变应万变”等多种措施,使我们实验室基本适应了计算机实验室必然出现的“四多”的局面。通过多年的运行,我们计算机实验室运行良好:整个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易于维护、扩展性好,将来还有很大升级和应用余地,从而保障了教学与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满足了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第2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信仰、实践,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

第3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关键词:“三集五大”模式 人力资源 培训 激励机制

在“三集五大”体系背景下,供电企业已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而在改革过程中,一系列新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供电企业向前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其核心问题之一,供电企业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全方位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使人力资源成为供电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支撑点,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三集五大”体系构建概述

(一)“三集五大”体系构建必要性

在“三集五大”体系下,电力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一,该体系是优化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属于粗放式管理,管理不到位,质量要求不严格,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三集五大”体系可以对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规划、建设、检修等方面有机融合,在满足新时期供电企业客观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二,“三集五大”体系满足电网发展转变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电网发展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走上智能化道路。为了满足各方面客观需求,供电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我国大部分供电企业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电网发展。“三集五大”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电网发展模式,不断促进电力事业向前发展。其三,“三集五大”体系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三集五大”体系已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

(二)“三集五大”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的关键要素。该体系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需要不断优化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我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当下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专业结构、岗位结构。在供电企业内部,一般员工、辅助员工较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对“三集五大”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供电企业要以三集五大”体系为基点,优化内部人员结构。二是需要规范员工培训工作。“三集五大”体系对企业员工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明确日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三是需要完善员工激励机制。主要是因为在企业运营中,过分注重短期激励、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与长期激励的重要性,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随意性较大,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制度,使其具有一定的信誉度。

二、基于“三集五大”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供电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优化重组人员结构,重视人才培养是供电企业获取发展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三集五大”体系下,制定可行的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迫在眉睫,是对时展客观规律的顺应,也是供电企业有效解决存在问题,获得长存的必经之路。

(一)优化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在运营过程中,以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为纽带,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制定出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供电企业人力资源保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中。构建统一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全面而深入分析企业内部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统筹规划方案,优化重组人员结构,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员工也能更好地展现自身的价值。此外,企业要高度重视执行力、工作实效,优化过程控制,明确不同岗位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中,防止权与责模糊化,完善已有的监控、激励、宣传等保障体系,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薪酬措施

供电企业要强化收入分配规范管理,不断优化已有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实行企业负责人年薪制策略,完善已有的员工福利保障管理体系,定期对其收入分配进行监督考核,使收入项目、分配更加规范化。需要处理好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坚持“绩效贡献优先“原则,注重生产一线、重要岗位等员工的收入分配问题,对工资总额、工资水平采用“双控”政策。在此基础上,改革已有的岗位绩效工资机制,统一规范企业内部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薪酬标准,优化相关方面的薪酬分配制度,比如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对内部员工进行量化考核,创新考核方法,构建不同专业、地域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化绩效考核形式;构建预警机制,动态化监控业绩考核,使其更具针对性、导向性。此外,企业要以各项业务分工为基点,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使对应的业务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化,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开展员工培训工作

供电企业需要做好“三集五大”体系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员工对“三集五大”体系有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转变已有的观念,与时俱进。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学习,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掌握“三集五大”体系的核心要求,具有的内涵。并以该体系为纽带,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供电企业可以构建合理化的培训机构,制定可行的培训方案,不断规范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做好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转变员工工作态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身行为。

(四)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公平、公开为原则,构建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以按劳分配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激励方案。具体体现在:一是供电企业需要处理好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二者间的问题,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也更能满足员工在精神方面的客观需求。二是需要制定长期的激励方案,实行长、短期激励相结合,合理搭配,可以有效防止优秀人才流失。三是要做好工作激励。在日常工作中,供电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质。

(五)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在“三集五大”背景下,供电企业必须依托于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创新,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进行强化过程中,首先需定期对本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水平以及综合能力,发挥微观层面对企业的规划控制,并指导企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涉及到企业各项会议与实践活动,都必须鼓励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参与其中,了解企业经营业务,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更加匹配的政策,提高其针对性与适应性。

(六)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在“三集五大”体系下,需要优化重组已有的人才结构。根据员工已有的水平,具有的技能,调整工作岗位,使内部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化,分工更加明确。在优化人才结构过程中,需要从员工具有的专业技能、文化程度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在激发员工潜能的基础上,也能挖掘出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束语

在“三集五大”体系下,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员结构,合理调整工作岗位,优化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它有利于完善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绩效考核制度等,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培养一支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使我国供电企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能够在软实力建设中获取主动权,不断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树祥.“三集五大”体系下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 管理观察,2013,33:31-32

[2]吴悠,许明前. 基于“三集五大”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17-18

[3]李彦萍.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3,31:155+157

第4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关键词:人事档案 管理 研究

另外,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促进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保证。要切实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一是各种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培训;二是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的、更高的档案管理要求。

1 人事档案特点

1.1 全面性。人事档案收存员工的履历、自传、鉴定(考评)、政治历史、入党入团、奖励、处分、任免、工资等方面的有关文件材料,因此,它能记录员工个人成长、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展现员工家庭情况、专业情况、个人自然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1.2 现实性。由于员工仍在工作,其人事档案则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确使用人才、合理解决工资等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1.3 真实性。这是人事档案现实性的基础和前提。人事档案必须做到整体内容完整齐全,个体材料客观真实,才能为用人部门提供优质服务。

1.4 动态性。人事档案立卷后,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当事人人生道路的延伸将不断形成一些反映新信息的文件材料。因此,人事档案必须注意做好新材料的收集补充,力求缩短档案与员工实际情况的“时间差”,这就要求人事档案必须打孔装订,以便随时补充新材料。

1.5 流动性。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员工的人事管理相统一,才便于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如果人、档脱节,保管人事档案而不知当事人已调往何处,即“有档无人”,这样的无头档案,保管得再好也无意义。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档随人走”,在员工调走后的一周以内,必须将其人事档案转往新的管理部门。

1.6 机密性。人事档案的内容涉及个人功、过等诸多方面情况,有的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的是个人向组织汇报而不能向他人(包括家庭成员)言及的内心隐秘等等,因此,人事档案属于党和国家的机密,任何人不得泄露和私自保存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向社会无条件地提供服务。

2 加强宣传,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针对当前群众档案意识普遍不强的现状,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档案法》,特别是通过典型事例宣传人事档案,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使全社会真正认识到人事档案的重要性。

2.1 领导要重视人事档案工作,加大投入,配齐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设施和管理人员,并做到库房、阅档室、管理人员办公室三室分开。配备防盗门、灭火器、空调、抽湿机、真空杀菌机等,作到“六防”设施齐全。

2.2 要全员参与。在下属部门设立信息员,对信息员进行培训,要求信息员负责本部门宣传,及时收集人事档案材料,形成人事档案管理网络。

3 增强服务合作意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知识经济时代,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人事档案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着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需要,抓紧人才信息库建设,不断强化人事信息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要加强现有人才评价业务的发展,拓宽人才评价的领域。创建专门的人才评价机构,专门负责人才的综合测评,将相关的信息存入档案,以备相关部门使用。

4 充实人事档案的内容,加强人事档案的时效性

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就需要对人事档案的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优化。一方面要继续保留传统和共性的反映个人年龄、经历、社会关系等的内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创建反映个人专长、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个性化的内容。

一是能力方面。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

二是业绩方面。要及时将流动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等情况存入档案,为凭实绩选人、用人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是诚信方面。要规范流动人员自身诚信状况的管理,重点记载党政干部廉洁自律、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经营者缴纳利税等个人公共道德与行为方面的信用资料,并加强推广应用。

人事档案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及现实情况的需要,不断把新产生的有关个人经历的材料有选择地及时地补充到人事档案中去,增强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以提升,有关部门可通过档案记载确定对流动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人们才会更加重视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弃档”现象。

5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

第5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摘要: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军事后勤管理已然逐步向着以人为本和任务追踪作为其基本方向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前进,不过我们国家还不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武警部队人员管理系统。本文结合任务体系的设计以及任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探讨了我国武警部队人员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武警部队 人员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1、 任务分发体系的设计

任务分发体系是武警部队人员关系系统整体建立的根本所在,作战的单位、人员、任务以及区域数据都会在任务的分发当中实现初始化。它的业务子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系统管理系统设计

应用该系统的用户通常都是后勤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他们利用自己不尽相同的管理方向对管理工作当中的数据加以各种权限的管理。负责后勤管理的部门存在交叉冗余的现象,简单管理形式的应用基本上无法满足对复杂管理任务的迎合,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针对用户管理相应的模式,利用用户组的权限实现对业务需要的设计。该子系统具有四方面的功能,如图一所示。

系统管理的子系统在其业务逻辑方面首先利用管理用户组的添加,接下来再将具体管理用户融入进去,然后把用户分到各个管理组当中,对各个功能的子项加以设置,给每个子项增添“增、删、改、查”的权限,再把功能子项依照管理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到所对应的组里。如果个人和组的权限出现了冲突,应该利用拒绝优先的原则首先冲突的避免。

1.2作战单位的管理系统设计

军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跟建制体制离不开的,目前,实质部队所应用的建制主要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应用在基层人事系统当中就要具备跟传统的军事单位相同的作战单位的管理子系统。具体功能主要有单位的新增、修改、删除和作战单位之间关系的表达。

1.3作战人员的管理系统设计

作战单位是对作战官兵加以管辖的基本单位,因此这个历子系统中应该包括针对每一个官兵建制归属的管理。由于军队建制管理所要面临的用户数量是较为庞大的,因此在这个系统中应该具备Excel表格当中批量导入的基本功能。应该依据职务和军衔所呈现出的相互对应关系将作战人员录入到系统当中,在这当中包括军衔的管理以及职务的管理。

1.4兵种的管理系统设计

军事管理系统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每一个任务都是要划分兵种的,在实施作战任务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利用各兵种之间联合作战的形式,包括工程兵、医务兵以及战斗尖兵等。比如在救援任务当中,就要由爆破兵、工程兵以及医务兵组成相应的小分队对同一个任务加以执行。因此作战人员应该跟兵种之间相互联系,继而形成一种二者相互对应的关系。在需要将系统的耦合性降低的时候,对于兵种的管理功能就不包括针对官兵兵种的归属管理了。相对而言,对于兵种的管理是较为简单的,只具备对于兵种分类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还有对兵种总类别跟子类别的分类。

1.5任务项目的管理系统设计

该系统是对于上级所的任务,依据任务的级别以及分类将系统分成六个功能模块。包括人物组织、分派、资源、执行跟踪、自动化分配以及评价。其中所包含的业务逻辑通常都是将作战单位、人员以及兵种的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的。将最为关键的业务逻辑录入到作战单位、人员和任务相对应的兵种,继而对人物的资源加以优化和配置,在对任务所呈现的性质加以具体的分类。例如下派的任务是对受灾的人们群众加以解救,这个任务的性质就可以归纳成救援,其所对应任务的分子也就是救援任务,躬耕呢项目要话对到组织任务当中去,然后对任务加以具体的管理,把任务融入到任务分组当中,继而配备任务需要的相应资源,同时选择应该应用的联合兵种,最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比较适合完成此次任务的人员名单[1]。在对人物名单加以审核,添加、修改或者h除。

2、 任务管理系统的实现

任务管理系统是武警部队人员管理系统实现正常运行最为根本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任务分发体系的一个集合,其具备三个主要的管理功能,包括任务管理、资源管理以及人员的评价和管理。想要实现任务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跟资源的管理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施任务管理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资源的管理。在对需求加以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详细阐述在任务的执行进程当中所需的充足资源去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而怎样才能对资源加以高校的管理,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所有的任务资源依据属性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小组,继而对规划资源应用的分组形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只为了跟资源或者人物的评价相互关联,主要是为了针对资源加以查询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在对管理任务加以分配的过程当中,要将资源分配所呈现的效率提升,继而方便将数据存储至数据库当中汇集成为历史记录,然后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提升查询的精确度和效率。

资源和任务二者的关联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能够实现对大量资源记录的添加,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各种任务的添加,二者关联的逻辑方法是极为相似的。在应用任务与资源相应的独立记录之后,然后要将二者的管理联系起来。在利用这个系统实现对任务的时候,应该先将任务所对应的具备信息录入到其中,继而选择相应的资源数据,在后台处理当中,把任务数据编写进入到任务数据表当中,继而返回到任务记录的标识至TasksUnitsRelations的对象当中,继而形成TaskID,所应用的资源记录ID也进入到了对象之中形成了TaskUnitID,关系记录将会不给储存到数据库当中。

应用任务管理的功能增加了任务和相对应资源的记录,并且让它们之间实现了相互关联,实现了任务关联的达成,之后再数据库当中会成为三条较为完整的记录,即任务自身的信息、任务资源信息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信息。将这三个记录信息结合起来,把它们当成历史记录储存到数据库当中,继而为今后的任务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在任务管理实现以后要任务加以评价,这是在人物完成了以后的一项系统性的操作。任务评价分成三个角度,即任务的性质评价、资源应用评价以及用户评价[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之下,武警部队系统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建立起属于部队内部的一套人员管理系统,继而实现部队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实现对各种任务更好的完成,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 水利管理部门; 水利工程; 水土资源; 水利产业; 水利;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利工程管理因其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可以说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均有关系,同时,水利工程管理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依靠基层的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指令,为此,水利部门的工作者就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单位和本部门的主要任务和特点。

一、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分析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任务是:安全运用水利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养鱼等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所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水域和土地资源,开展多种经营,为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服务。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讲究自身的经营效益,实现自我维持简单再生产。

1、为整个社会和人类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和生产、生活用水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分工,水管单位的首要任务就是安全运用水利工程,调节天然径流,为社会提供安全防洪保障,并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2、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水管单位要发挥水利工程防洪、供水的作用,必然占用一定数量国家交付支配使用的水资源、水域和土地资源。这些水资源由水管单位管理后,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随意利用。因此,水管单位必须在管好、用好水利工程,发挥防洪和供水效益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展多种经营,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增加水管单位的收入,这对于改善职工生活,稳定管理队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效果,自我维持简单再生产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水利工程,为了发挥防洪和供水效益,保证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对于水管单位,并不都要求有盈利。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水利投入增加,建成的水利工程会越来越多,而维持这些工程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年费用也不宜完全由国家来负担。水管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有偿供水、有偿服务,进行经济核算,在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讲究自身的经营效益。

二、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

1、生产活动的不稳定性。天然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是个随机的过程,事先虽然可以预测,但在目前科技发展水平下,预测精度远远不能满足计划生产的实用需要。为此水利工程的防洪、供水都必须考虑各种可能性,而不能以某一确定量为唯一依据。即对于一个水利工程设计既定的供水对象来说,并不能保证每年都能满足用水需求。如果当年天然径流来量丰富,超过了用水设计的供水需求,水管单位不需要做太大的努力,就可以满足用水需要,还会形成弃水。而当遭遇枯水年分,则难以实现预定的供水目标。因此,水利工程的防洪、供水生产活动具有不稳定性。这是水利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2、产品流通范围的局限性。从理论上讲,水利工程的供水也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流通到任何地方。但在实践中,供水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其流通范围有一定的限制。缺水地区跨流域引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成本高于本流域引水几十倍,甚至于几百倍。因此,除在水资源特别紧张地区,经过经济论证,必须跨流域引水外,一般地区水利工程的供水只在本流域内流通。超过设计保证率的多余水量很难充分利用,供水生产也很难扩大。供水生产的这个特征对于水利经营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

3、生产资料的高度安全性要求。水利工程设施是防洪、供水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水利工程设施是否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将对下游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蓄水工程来说显得尤其突出,工程万一失事,水利变成水害,给下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无论是防洪工程还是兴利工程,都有遭遇洪水的可能性,因此,保证水利工程本身的安全,对于水利产业的运行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水利生产的高度安全性是有别于其他生产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4、生产活动具有稳定性的联系。水利产业的生产活动因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一个流域内的水管单位之间包括服务对象之间具有密切协作、相互制约的确定性联系。例如梯级开发的流域中,上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生产活动对下一级的生产活动必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联水利工程之间,也必须统一协调各水管单位的生活活动。水利工程防洪保护对象、安全影响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生产活动的确定性联系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应在经营管理中体现出水利系统行业的特色。

三、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分析

1、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措施。进度控制的措施主要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措施五种。组织措施包括: 落实项目进度、控制部门的人员; 具体控制任务和职责分工; 进行项目分解、建立编码体系; 确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包括协调会议的时间、人员等; 对影响进度目标实际的干扰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技术措施是指采用有效的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合同措施主要有分段发包,提前施工以及各合同期与进度计划的协凋等。经济措施是要保证资金供应。信息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动态比较,定期地向建设单位提供比较报告等。

2、水利工程施工投资管理。施工阶段项目投资总额是通过工程概预算来确定的。它主要要由工程质量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使用成本、施工管理费、计划利润、税金、规定的取费及不可预见费等方面组成。( 1) 总工期是指从工程破土动工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部日历天数。它直接影响工程投资总额、投资回收期和建设项目效益的发挥。( 2) 工程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所付出的代价总和。( 3) 施工阶段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是通过工程概预算确定的,属于可变动的直接成本,与已完工程量成正比。

3、影响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1)人的控制。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遵守操作规程与否、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等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较大。(2)材料控制。通过全程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全方位对工程进行系统的监督与控制。(3)方法控制。方法控制主要有三种方式: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施工方案等。(4)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合理选择符合质量进度要求的施工机械型号、性能参数及数量,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管理,是对施工机械设备控制的有效措施。(5)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因素控制的措施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排除环境的干扰等。

四、结语

水利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作业人员要牢记各项施工要点,结合具体水利条件,综合分析水利施工管理中的重点事项和措施来完善水利建设。

第7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我们采用粤教版教材.《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明确的.在共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经过与该老师的交流协商,由他进行课题引入和平均速度部分的教学,由我以探究实验活动方式处理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的过渡,再由他根据活动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瞬时速度概念,最后由我进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辨析,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进行课堂小结.

从实际授课看,该教师授课时间约25分钟,我授课时间约15分钟,学生课后反馈达成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由我主要进行的,也是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内容――“经过实验探究活动,由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过渡”环节上,由于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组织、重难点的突破、最终的课堂学习目标都有所损失.同时更可惜的是,这一部分本应该是体现物理学科思想性和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的教学意图和追求没有到位.

1从学科思想和学情分析找不足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将粤教版教材中的一个理论探究活动实验化――教材中通过一个“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研究物体在一副图片中A点的瞬时速度,并且假设物体分别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线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5 s、0.9 s、0.4 s和0.1 s,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四段平均速度后设问“哪一段曲线运动轨迹上的平均速度能较精确的反映物体经过A点时的瞬时速度.”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使用DIS实验系统,以两光电门的联动方式测量“和谐号”动车模型在经过一棵树木模型附近的平均速度,并且逐渐减小两光电门的间距,直至两光电门紧靠树木模型,让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并体会“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它等于在这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富有代表性的物理学科思想.考虑到瞬时速度的定义,我认为这种思路是更能体现某点瞬时速度就是“不断减小曲线轨迹的长度,求出越来越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从而不断逼近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也呼应了教材中“宽度一定的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就可以用物体经过光电门短暂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去替代.”的提法.

实际教学中呈现的情况是:学生的确测量出了几组不同位移情况下的平均速度,但是其思维活动水平仅停留在“操作”上,认知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测量的更精确等问题上,并没有把思维的中心放在这几组结果和内在关系的寻求上.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的“形式主义”较严重.学生没有很好的自发的寻找到一种获得“瞬时速度”的方法,更谈不上由此认识到“再精确的测量,也是测平均速度,我们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瞬时速度”的问题,乃至不能认识瞬时速度本身的重要物理意义,造成了学科思想培养的缺失.

学生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对活动本身意义认识不到位造成的.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探究而探究,重形式轻内容,重知识轻思想;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情的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中也没有很好注重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个阶段是很难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从具体的情景,抽象出物理本质的.如果不能从中抽象出物理本质,自然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师预想的过度和生成“瞬时速度”的概念.这属于教师设计上的偏颇造成的学生呈现出“活动很热烈,热烈过了就过了”的情况,这也是现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变.

2从学习过程和时间分配看弱点

该活动设计导致的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出如下情况:在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和强调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分组的探究活动.同学们有的记录数据,有的控制小车,有的操作计算机,有的计算平均速度.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第一组同学出现了测量失误,又立即重新测量.两位教师在这个过程分组进行指导,获得了实验数据――三组不同的平均速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对物理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它可能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并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中的核心要素.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看,这部分活动实际持续了约9分钟,占我所掌控的教学时间的60%,这造成了后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深入理解,对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比较来深入理解“瞬时速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学科思想等重要活动时间的受到挤占.在“例题与练习”上也没有办法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因此就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来说,削弱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3从思维培养和终生发展谈认识

综合以上两个主要的不足,我对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有了几点新的认识:

第8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要想增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管理服务体系中人力资源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提高。文章将分析管理服务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探讨其成因,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

1.1 人员数量不足。调查显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人员存在超负荷现象,实有工作人员与参保人员之比在1:500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9000,保险机构经办人员数量严重偏少,但业务量出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导致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很多工作人员要加班加点甚至带病工作,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1.2 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不足,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工作人员较多,约占20%,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不多,约占30%,拥有初级技术职称的约占15%。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整个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中,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职称与实际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提升工作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1.3 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关于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影响工作人员综合技能提升,制约工作水平提高。

2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制约因素的成因

2.1 思想认识不足。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工作方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社保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导致社保机构办公条件差,管理服务手段落后,职工待遇难以提高,制约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升。

2.2 工作量不断增加。随着加入社保人员数量的增多,关于社会保险管理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给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带来较大挑战。而一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应对实际工作需要,难以有效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质量。

2.3 其他方面成因。例如,管理机构的增员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模式不健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不足,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带来不利影响。

3 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的应对措施

3.1 实行混合编制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保机构具有准政府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混合性质,对其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混合编制方式,也就是在公务员编制外,增加事业单位编制,双制并存。对非公务员人员,要完善技术职称评审,做好对他们的聘用工作,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工作人员。优先录用具有社保保险管理服务技能的工作人员,吸收专业技术扎实,工作技能较高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为社保机构做出更大贡献。可以给予社保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适当的灵活性,给予一定自主分配权,并加强对这笔资金的审核和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2 建立合理的动态增员机制。根据社保机构的业务量和管理工作量的增长情况,及时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测算社保工作岗位所需工作人员,计算各工作岗位所需人员数量,实现科学定岗、定量和定员,确保社保机构基本的编制人员数量。及时统计新增参加社保工作人员数量,并合理增加工作人员,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3.3 改进社会保险费地税征收模式。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履行好征收职能,并加强征收管理,征管工作完成之后,重新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可以将税务部门征收的社会保险基金划转给社保部门,相关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不变,并将这部门款项用于人力资源建设,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3.4 建立统一的法人制度。加快社保系统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法人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并对内部机构设置做出适当调整,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另外还要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征缴、操作,规范各项工作流程,促进工作水平提高。

3.5 重视网络及先进管理平台应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快统一、集中、先进的管理平台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业务操作平台和管理决策平台,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还能更好应对社保保险业务量迅速增加、经办机构人员不足、工作效率低下等制约因素,有利于提高社保机构各项工作的执行能力、监督水平、管理水平。要认识当前社保工作的形势和实际需要,明确建设管理平台的紧迫性,从而规范各项业务操作,更好应对实际工作需要,推动社保机构工作效率提高。

3.6 健全绩效评价和奖惩激励机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评估,加大各项制度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专业化工作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促进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质量提升。

第9篇:实验室管理的任务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社区帮扶;管理系统;Android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2-0076-03

IOT-base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upervising community peopl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SHEN Jian

(Digital Campus Management Center, Suzhou Economic and Tra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community peopl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with IOT technology and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transaction get more timely and more effective feedback.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urpose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gives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of the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client-server (C/S) mode is used to design the mobile office system.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Web Servic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hich support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obile terminal Android and C #.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community assistance; management system; Android

0 引 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以物联网技术为创新应用的信息科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信息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具有繁杂性、多样化、细致性,居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耐心处理,事务繁琐。因此,采用物联网技术来介入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特别是位置服务,可以使工作更加准确、方便、快捷、高效、清晰、透明,它完全可以克服传统信息管理的许多不足之处。

需要帮扶的居民是社区管理中的一类特殊人群,这类居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监管人员,因为犯罪等原因需要社区来对其行为进行帮扶纠正;另一类是社会困难人员,因为没有家人照顾,需要社区为其的生活进行帮助。

将社区帮扶人员的信息整合进入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使管理中的各种事务得到更为及时的处理和有效的反馈。因此,开发一套高效率、无差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面向社区帮扶人员的移动管理系统软件十分必要。本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告别原来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通过位置定位方式,以精准化管理为目标,实现有效帮扶。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到一定的保密性和个人隐私,为使居民利益不受损害,本系统具有完整的保密功能,同时具有查询、录入、修改、删除以及统计等功能。

1 研究目的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区帮扶人员服务管理和居民实时求助等移动办公,在社区帮扶人员管理上实现移动基础架构和基本功能,基于物联网技术获取帮扶人员的位置信息,通过移动终端软件,实现社区服务精细化、规范化、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对帮扶人员的服务和管理质量。

经过初步的调研和居民对社区管理服务的要求,这套社区移动办公系统主要考虑到社区移动办公服务管理的三点要求:

(1) 社区帮扶人员基础数据的移动管理功能,即对社区内所有帮扶人员的基础数据的录入和增、删、改、查询等功能实现。

(2) 社区工作人员的移动化帮扶工作管理功能,也就是在具有了所有的基本资料信息后,实现实质性的社区管理。主要的管理业务包括帮扶人员实时动态地图、帮扶人员审批管理、帮扶人员投诉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