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

第1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一、传统房地产融资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缩减

过去商业银行一直是房地商产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银监会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是否对房地产开发贷款时,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从而尽可能降低自身的风险率。由此可见,当下中小型当地产开发商要想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2.借道委托贷款渠道被遏制

近期《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的出台,使得同业业务经营更加规范,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各类型基金、委托贷款等灰色融资通道已经难以为继,而那些依托银行灰色业务的民间融资也不得不收紧房贷。商业银行和民间借贷二者借贷规模同时紧缩,无疑加大了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难度。

3.预期海外发债成本呈上涨态势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正逐步退出国际市场,海外发债成本日益攀升,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海外筹资时会增加额外的成本费用,预期收益将会相应减少。据估计,海外融资可能将与在国内信托融资的成本不相上下。因此,如何以成本最小化实现收益最大化成为当下房地产融资的主要困境之一,否则盈利空间将会大幅度缩减。

4.上市融资审批严格

相较于商业银行贷款方式,实现上市融资不仅可以及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还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当下我国对房地产公司上市审批严格、手续繁琐、过程复杂。对于实力一般的企业来说,是很难通过上市途径解决融资问题的。所以如何使大多数普通房地产企业获得融资,才是解决房地产界融资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P2B模式:一种新型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下房地产融资局势严峻,需要及时开辟出新的融资渠道来有效激活房地产低迷的市场状况,从而促进房地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房地产融资面临的种种困境, 可以将P2B模式创新性地运用到房地产融资领域,采用新型融资方式,提高房地产融资效率。

不言而喻,现在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金融市场的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金融机构“线上线下”业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P2B模式因此应运而生。所谓P2B模式,是指多个个人对(非金融机构)企业的一种贷款模式,有别于P2P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模式。P2B模式消解了信托公司或基金公司中的“资金集合体”这个概念,开展的业务规模更大,通过众筹的形式,每一个在平台上进行投资的投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该网络平台可以将高达上亿元的贷款资产分拆成起投门槛为1万元的标准化份额,然后在网上进行宣传和销售,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1万元或者几万元借给企业。合同的整个签署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投资者将资金转到P2B平台上后,会收到一份电子版的三方或四方合同,合同上明确规定了投资人、企业、平台和担保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融资程序,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多方的交易成本。

显然,这种融资模式对投资者和融资方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门槛得到大幅度降低,从以前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降到1万元甚至更低,极大地提高了众多融资者的参与能力,激发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相比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通过P2B平台进行融资的成本无疑会大大减少(目前积木盒子、红岭创投对这种企业借款收取的平台服务费分别为1.5%和6%),所以资金对接资产的过程将会更加高效,使企业能够及时实现资金回笼。2014年3月24日,红岭创投发标为某控股公司融资1亿元,借款将用于“收购某公司100%的股权”。控股公司法人及大股东、所属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承担本次融资的连带担保责任。1亿元的借款分拆为10个标的,每个标的规模为1000万元,3个小时所有标的全部满标,成功筹集1亿元,这足以鉴证P2B模式惊人的融资速度和融资金额。

可见,房地产商在当前融资难的形势下,如果采取P2B融资模式,不仅能够及时迅速地筹集到资金进行房地产开发,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因此,我们认为将P2B模式创新性地运用到房地产融资中,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P2B平台融资的风险防控

在看到P2B平台进行融资具有比较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P2B模式也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选择P2B融资模式的时候,还应该加强自身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目前,有不少人对P2B模式的监管提出了质疑:企业通过网贷平台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借钱,这本身是否已经是非法集资?虽然P2B债权的主体为各个分散的投资人,但是通过众筹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量巨大,一旦有一单项目出现坏账,平台又是否有兜底的能力?

从P2B模式的实践来看,它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加强风险防控措施。一种是采用资产抵押或者是引入独立的担保机构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即:融担公司承诺本息担保,一旦发生坏账风险,融担公司会首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将资金先自行垫付给投资者。业内人士认为显然抵押物是不可拆分的,如果没有引入担保公司,在办理抵押手续时,P2B平台会将抵押资产登记到平台或平台的某个人名下。那么一旦风险发生,债权人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又将如何明确划分和偿还债务?而由融担公司进行风险兜底也不是一种长久之计,因为只有获得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才有资质做担保,同时还必须接受资本金的监管,担保的最高杠杆是10倍,这样看来如果由一般的担保公司做担保,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所以,现在大多数平台都在积极加强自身独立开发项目源的能力。以红岭创投平台为例,2014年4月其为某商业地产公司融资,在融资过程中,并未引入任何担保公司做担保,相反,该公司是将自己名下地处某核心商业圈的一至五层房产作为抵押物。这样如何能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呢?由于房地产项目贷款的风险主要集中表现在流动性上,所以红岭创投在发标期限上会为房地产商预留3个月到半年的缓冲期,这样一旦发生逾期或者坏账风险,房地厂商将会有足够的时间向商业银行或者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再筹资或者处置抵押物,从而及时偿还投资者的债务,保障投资者权益。

房地产商在进行P2B融资时,可以采取第二种方式,与第三方平台达成一致协议,将自己的资产作为抵押,同时放宽在网络平台的发标期限,为预期的风险准备留有充裕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保障投资者权益,减少风险的发生。

四、结语

由于受到商业银行信贷紧缩、各种灰色融资渠道退出金融市场、海外发债成本高以及上市门槛高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融资难已经成事实。颠覆传统思路,激活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破解房地产融资难的问题,是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的前提所在。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出P2B平台融资模式,其具有交易成本低、融资速度快、规模大等优势。因此,房地产领域可以尝试着借助P2B平台开展“线上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高效筹集资金,解决眼前融资困境,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地产跟互联网进行深层次的结合,为房地产市场的利益相关者都创造价值。

第2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3日表示,地方融资平台及其资金必须明确六个“真实”,并应加强规范管理。 

    在出席中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第二届高峰论坛时,刘士余指出,六个真实包括:第一,注入平台的国有资产必须真实;第二,资金必须真正用到中央确定的投资项目上;第三,平台公司必须真实;第四,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必须真实;第五,平台公司所拥有的权限、平台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和出资人信息必须真实;第六,必须真正接受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事后督查。 

    他说,中国坚持金融开放和创新,并不断做出重要的风险制度安排,地方融资平台亦为应对金融危机、做实中央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消息称,目前地方债务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从4万亿飙升到7万亿。而国务院也在5月26日召开会议,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和处理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问题。

第3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8月4日,笔者和研究团队来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临港经济区,与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多位高管进行了深度交流。天津临港所面临的情况,心头的困惑和所作出的努力,是一个很典型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思考和实践自身转型的鲜活案例。

如今,一个很典型的趋势是,很多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完成了政府投融资、区域开发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之后,机体内自觉萌生出市场化的觉醒与努力,表达出了强烈的求变欲望,希望用企业化的行为盘活既有资产,走出去闯一闯,但路径还有待系统梳理,加上基因中的风险厌恶本质,面对全新的运营管理时代和市场机遇,仍然显得踌躇而迷茫。

转型胎动下的市场化探路

在近年来的调研中,笔者遇到不少处于这样境地的国企,我们有时会用“有政府价值,无企业价值”来形容它们,如果不思进取,不求革新,或者生不逢时,有心无力,很可能就沦为政府的一堆累赘,失去价值自生自灭。而如果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又契合市场的路径,它们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爆发出惊人的成长力量。

作为天津临港经济区的建设运营平台,天津临港控股如今要思考的是,临港经济区的基础使命,也就是“精卫填海”的政治任务工作完成后,怎么从起步阶段跨越到起飞阶段?如何寻求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形成自身良性的造血功能,同时能够算好政治账和经济账这两笔账?

与很多政府性质的产业新区一样,天津临港一开始就是做一级市场,土地整理之后招来大企业卖给它们。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天津临港也必须介入到二级园区的开发当中,筑巢引凤,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吸引和培育中小企业身上。这一点,也是很多政府性园区平台所面对的共同趋势――由一个土地开发商转型为园区与产业运营商,这是新使命,新风口。但做二级园区的问题在于,招哪些企业,如何降低空置率,如何提升园区的产值和利用效率?这又是一个悬在它们头上的典型难题。

天津临港正在多方努力尝试,在整体思路上更注重产城融合,把精力更多专注在城市与园区运营上,除了做孵化器、二级园区以及社区商业来繁荣区域业态和生态之外,一个重点还在于打造金融板块,希望能够借金融撬动招商,帮助引资和园区服务,形成一种“产融结合”的状态,求得产业资本、土地资本和金融资本三合一。

在多次与外部的交流碰撞中,天津临港的高管团队共同表达出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借助外部的力量为自己把脉出招,“跳出临港看临港”,找到一条园区市场化的道路,一起合作探讨出一个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前行方向和顶层方案。

自身利益与区域发展的共赢

目前,天津临港控股市场化的主要方向是走产融结合的路子。笔者发现,天津临港控股之所以走这样一条路,是基于已有基础和现实考虑。

首先,产融结合大力助推了区域招商。金融机构可以为区域内的商业企业提供各项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使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发现临港经济区提供的商机。为驻区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是国内众多先进经济开发区的成功经验。通过提供配套金融服务的方式,解决企业生存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促使更多企业将业务转向临港经济区进行发展。

其次,这条路支撑了既定产融结合战略的落地。借力金融资本,对行业进行整合,是产融结合的显著优势。通过进入金融行业,临港控股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对既定战略中的业务实现延伸,以融促产。此外,以配套方式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是公司其他业务的有力补充,有利于拓展上下游渠道。临港控股依据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坚持“产业为本、区域为势、金融为器、创新为魂”的发展战略,结合区域开发企业最佳实践,产融Y合成为临港控股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经之路。

此外,产融结合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同时控制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通过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产融结合,企业可从内部直接进行融资,节省了外部融资产生的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另外,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信息支持和更多融资便利,促使一些相关费用不同程度地降低,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由于我国金融业牌照管理严格,金融机构牌照总体稀缺,而稀缺必然导致超额利润。因此,产融结合可有效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

借助产融结合,临港经济区金融市场由此得到进一步完善。在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在制度设计中,对金融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管制,从而导致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动力不足。产融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储蓄率偏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这一现象。因此,产融结合有利于区域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启示和反思

天津临港控股在多年区域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对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获取了大量资源,在此过程中,天津临港控股及其控股公司的业务能力与经验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临港控股的核心能力仍有待提高,造血能力不如人意,目前正处于还债高峰期,同时也面临着继续为区域开发建设的巨大融资压力。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天津临港控股由此明确了产融结合的发展战略。然而,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地方投融资平台和产业经济发展带来诸如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创造协同价值以及公司治理效应等诸多效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包括金融产品价格波动、财务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泡沫经济等。地方投融资平台只有在基于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正视上述问题,借鉴相关的案例,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在笔者看来,地方投融资平台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产业地产,当下,产业地产正在进入拼资源的时代,谁手中拥有最好的资源?当然是地方投融资平台,况且,产业园区这种公共服务产品的属性本身也适合由国企来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投融资平台就要把产业地产的一切环节都抓在自己手里,怎么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来做好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崭新的带有很强技巧性的问题了。

实际上,地方投融资平台做产业地产最重要的在于搭建平台、铺设渠道、建立规则,然而让专业的社会力量进入,一起把这个蛋糕做大做漂亮,这才是真正导向成功共赢的技巧。

天津临港控股的种种努力不可谓不务实,但一种游戏法则的顶层设计可能才是更为急迫的。怎么把蛋糕重新划分,怎么找到业务核心,怎么算总账,都关乎整个转型的成败。

第4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融资平台公司的雏形始于1998年的财政刺激,其中又以重庆摸索出的国有投资模式最为知名。2002年底,重庆市设立了投资平台公司,通过国债注入、规费注入、土地收益权注入、存量资产注入和税收返还等五大方式向八个投资集团注入700多亿元的资本金,以此为平台,先后获得银行2500多亿元授信额度和1000多亿元的实际贷款,主要用于重庆的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重庆近年来全部基础设施总投资额的75%,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重庆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这种模式被世界银行称为“重庆国有投资集团模式”。

在重庆模式的引领和示范下,各地纷纷设立自己的各类融资平台公司,积极从事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客观地说,截止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平台公司的融资规模尚属可控,相关的政府负债也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有一个数据表明,在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的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融资平台真正遍地开花,从省会城市复制到地级市甚至区县一级,融资金额呈几何级数增加则是2009年以后的事。2009年一年,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我国实行了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项目审批和融资条件同时放松。就平台公司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初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受此激励,外加各大银行事实上放松银根和贷款条件,全国范围内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陡增到3000多家(一说是80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负债余额则从1万多亿元增加到6万亿元(也有人说是5万多亿元,还有人估计是11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地方政府缘何如此负债

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严峻的发展压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30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2008年,城市化率从30.5%提高到45.7%,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以各种方式涌入城市,形成了对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巨大需求,地方政府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前几年甚嚣尘上的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其实即为一例。

现行财政与债务管理体制约束下,地方政府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面对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约束。正常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在我国的特殊背景下,以基金、各类收费组成的非税收入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如此,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依赖常规性的收入来支撑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我国也不例外。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自然是对外借债。但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这必然从体制上迫使地方政府另寻出路。

因此,从这两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通过筹建融资平台公司以达到融资和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也可以说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条件下一种天才性的创造。

事实上,融资平台成立之初,有较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如重庆模式下的“三不原则”、“三大平衡”和“三大方式”),加上银行本身的风险防控体系,平台公司运转正常、宏观经济背景向好、资金链不突然中断等的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涉及平台公司、地方财政、金融部门以致于普通储户的连环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尚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导致融资平台公司从风险可控到风险显著增加的“质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008下半年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放松了的项目审查、贷款审查是平台公司贷款急速增加的背景条件这一年,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仅拿出1.8万亿元,另外的3.2万亿元要由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当时,地方政府甚至响亮地喊出了18万亿元的投资盘子),地方政府的项目建设压力和速度陡然提高,贷款欲望倍增。与此同时,整个银行体系也放松银根和贷款条件,平台公司获得贷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成倍放大。

地方政府的深度介入众所周知,各类融资平台公司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负债就是政府负债。事实上,各类平台公司从一开始就是地方政府借以融资的工具和载体。一方面,平台公司本身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的,资本金主要由政府注入,运营范围由政府指定;另一方面,平台公司的贷款、还款均是在政府担保下进行,贷款资金的流向、相关项目建设等等,都是由政府决定,甚至当某些融资平台得不到大银行贷款支持时,地方政府就转向自己可以控制的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抽取贷款资源。

银行自身逐利动机下的风险防控松懈以及近期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渐失信心多年以来,各大银行一直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视为“肥肉”,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最初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某项收费权等作为贷款抵押,但后来就有所放松,普遍接受由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所谓“担保函”。同时,对地方政府授意下的平台公司套取信贷资金、改变贷款用途、不提供详细清楚的财务信息等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预期之上(又特别基于高房价后的高地价以及地方政府的高收入预期)。但去年以来房价一再攀高、社会各界呼吁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声浪提高,在此背景下,银行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信心发生动摇。

各类融资平台公司良莠不齐,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各类违规操作时有所闻早期设立的各类城司,运作较为规范。但近年来,各地、各类平台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其中相当部分缺乏足够的资本金,资产负债率过高(60%-80%之间),管理人才不足,有时连项目也是临时拼凑而成,自然蕴藏巨大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巨额负债可能产生的危害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万众关注的政府融资平台巨额负债问题,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是多主体(政府、银行、企业)联手运作、共同参与的结果,也与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必须明确,从整体上讲,当前巨大的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要转化成现实的风险,还有一个过程和一系列复杂的条件。但无论如何,一旦地方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巨额负债就会转化成巨大风险并波及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据媒体报道,目前各类融资平台公司高达6万亿元的负债中80%为银行贷款,一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吃紧,平台公司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其中的相当部分就会转化为银行的呆坏账,进而影响到整体银行体系的盈利与健康状况。反过来,一旦银行嗅到风险或迫于上级要求,开始收紧新增贷款,催还到期贷款等一系列措施,地方政府马上会就面临严峻的还款压力。对于那些有所积蓄、财力丰沛、经济增长预期尚可的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还款、展期、续约等一系列方式渡过还款高峰,但对于那些本身并无多大增长实力、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一旦宏观政策收紧、银行收缩贷款,就会马上面临还款压力,地方财政将全面吃紧。

更重要的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所有地方政府的问题事实上也是中央政府的问题,所有地方政府的负债最后都是中央政府的负债,中央财政承担着“兜底”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大的风险在于道德风险,即银行、地方政府“倒逼”中央财政为地方政府不加约束的融资,为银行放松监管、一心逐利承担最后的责任。

进一步地,在这一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地方政府已启动的项目因资金跟不上停工而造成的欠薪、失业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之,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问题涉及到地方政府、银行、中央政府和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确需要在还没有变得不可收拾之前,提前采取措施,化解问题,消弥危机于无形之中。

几点应对思路

对于当前万众瞩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问题,我认为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必须理性处置、审慎决策,切莫“墙倒众人推”,人为地将那些潜在、隐性的、或有的风险变成了即期的、确定的风险,以致伤及整个经济体的健康。具体如下:

当务之急是由金融部门启动,摸清贷款平台公司的家底、资产负债、项目运行管理情况等,以利分类处理近期央行这方面已有所动作,政府融资平台的清查工作已被列为地方银监局今年的首要工作任务,各大银行也正在紧急清查相关的贷款状况。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融资平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那些项目经营正常、有明确偿还能力的贷款,勿须太大担忧,宜将主要关注点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以土地为抵押的借款,另一类是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而由地方政府以信用、担保函、未有具体名目的未来财政收入为空头担保的贷款,对于这两类,银行应当严密监控,敦促地方政府明确还款来源,及时提供财务信息,同时内部要足额计提坏账准备金。

迅速启动地方政府的债务整理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全面清理现有融资平台的债务状况并按项目进行分级,将重点放在那些项目不尽真实,偿还有问题的项目上,从地方财政综合统筹的角度,提出合适的债务整理方案,力争以盈补亏,化解风险。据我们了解,部分城市政府还是做了一些未雨绸缪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保有着近年的财政盈余,以备包括偿债在内的不时之需。现在需要做的是将这部分隐形偿债资金亮明身份,正式、公开地建立专门的“偿债基金”,并向社会公告以强化各方面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中止某些可以适当收缩的支出项目,调入部分预算调剂金、长期国债资金、本级财政盈余等注入偿债基金,争取滚动几年,逐渐积累还债能力。另一方面,要严肃查处融资平台设立、运行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对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平台公司、无项目贷款、挪用信贷资金等情况要严肃查处,切实控制新增债务(据悉,国家审计署已将政府债务的清查情况列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第5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市政债券 中央转贷 土地财政 项目融资

现今,地方债务问题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巨大。财政部制定的2013年政府债务占比应在GDP的2%左右,然而,渣打银行《亚洲债务大起底》的报告中指出,加上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量,准官方学术机构对政府债务的普遍估计为占GDP的50%。由此可见,地方债务情况不容乐观,亟需开辟融资渠道,在这一点上,市政债券应运而兴。

目前,市政债券并没有完全放开,仅在部门省市做试点工作。由于现行财政体制致使地方政府在财权与事权上的不匹配,因此地方政府除正常的税收以及有限的上级拨款资金外,还需要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解决资金不足的办法有中央转贷、商业银行贷款、土地财政、项目融资、准市政债券融资等渠道,这些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但与市政债券相比,也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

一、中央转贷融资

中央政府通过发行国内外债券以及向外国政府贷款,并将部分资金转贷给地方政府,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首先,这种方式是将全国范围的资金集中用于小部分地区,容易造成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同时在地方项目的选择上也可能有失公平。其次,由于资金的筹集者与使用者是不一致的,导致在资金筹集方面不能够有效的考虑到地方政府的需求,在资金的运作方面也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后,中央转贷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由中央政府作为最后的责任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风险加大。

由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可以有效的克服上述的缺陷。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是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综合考虑财政收入能力而制定出来的,做到了筹资者与资金使用者的统一,一方面会对地方债务产生约束,另一方面,这种市场化的融资方式也能够保证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效率。

二、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或者其他担保方式(如土地资源或政府信用)向银行贷款。通过该种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较为简便,资金到位迅速。

但是地方政府直接向商业银行贷款挤占了整个社会的放贷资金,致使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同时近年来商业银行呆账坏账比例上升,地方政府的这一举动会加重金融系统的负荷,加剧金融风险。同时,在融资期限上,与地方项目建设存在期限错配的现象,且利率较高,地方债务负担也较大。期限错配隐含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加剧金融风险。

通过市政债券筹资,相较于商业银行贷款,有着如下优势:首先,地方政府在筹集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合理的设计债券利率,不受银行浮动利率的约束,财务风险稳定;其次,能够克服银行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以获得低成本的长期资本;最后,市政债券的投资者类型众多,能够分散资金来源,结余社会放贷资金。

三、土地财政

土地向来是地方政府的生财之道,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财政”的运作可以达到拓展财力的目的。批地引资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在短期到位大量的资金,是各地政府较为偏好的一种融资方式。

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截止2012年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共93642.66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高达34865.24亿元,占比37.23%。很显然,批地引资这一融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之前的行为已经带来了种种恶果。土地出让是对未来资产的透支行为,地方政府的短期获利可能导致未来政府在实现其职能的能力消耗殆尽。同时近年来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同时耕地面积急剧下降,逐渐影响到民生的稳定。另外,地方政府的这一行为是制度内的举债行为,难以得到市场的约束,在交易上违背了等价对换的原理,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上也缺乏监管。

近年来,国家层面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全额纳入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新渠道,能够很好的代替“土地财政”融资。市场化的融资方式,能够起到稳定民生,升级金融市场的作用。

四、项目融资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项目融资是地方政府引进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该融资方式以特定项目的资产、预期现金流或权益作为抵押而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通常可以采用BOT、TOT、ABS、PPP、PFI等模式进行。

项目融资一般用于未来现金流较为稳定的大型项目建设中,这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保证了项目投资者在项目失败后不危及其他资产,更加有利于吸收民间资本;然而对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这种追索权的缺失意味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并且项目投资一般期限较长,回报率低。其次,项目融资模式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可行,比如在权责利不明确的项目,容易生成系统性风险。最后,要保证项目融资的顺利进行,需要专业的评估团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相比项目融资,市政债券融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操作简单,无需计算预期现金流,地方政府源源不断的税收就的保障。当然了,项目融资在现行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市政债券和项目融资二者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五、“准市政债券”融资

“准市政债券”融资是由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地方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融资方式。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6576个,2013年已经增至7170个。“准市政债券”融资的方式绕过了国家《预算法》的限制,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融资,可以自主的安排和制定债务负担,地方政府在债务规划的自由度上类似于发行市政债券。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在保障程度不及市政债券,然而又比企业债券享有更好的信用,其存在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由于运作方式具有隐蔽性,运作流程缺乏法律依据,因此监管难度较大;其次,地方政府在融资规模的设定上具有主动权,同时在信息的透明度上又缺乏强制性,因而难以对地方政府产生债务约束,容易酿造财政风险;最后,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容易寻租现象,滋生腐败问题。

“准市政债券”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市政债券在中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市政债券在中国有存在的必要性。市政债券的发行,使得“准市政债券”融资行为走向阳光化,在操作上更加简明,能够有效的客服寻租腐败问题,强化监管,降低财政风险。

第6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字:城镇化; 融资模式 ;土地财政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且增速在不断加快。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相关投资大约9万元。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需要相关投入约1.1万亿元左右,仅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目前的融资方式远远不够,必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现状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大约10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这些新增人口的衣食住行,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以满足他们的的需求。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城镇化资金投入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财政资金的划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资金不足以支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城镇化融资模式逐渐多元化。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逐渐成为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民间资本和外资等也逐渐参与到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当中来。

(一)土地出让金成为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众多的资金来源方式中,土地出让金成为不可忽视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偿使用土地制度逐步被推广。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使得政府依靠土地获得资金的方式成为可能。地方政府通过初期对相关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初期建设,带动周围土地大幅升值。在土地升值以后,再通过挂牌拍卖商住用地等获得丰厚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城镇化建设。由于出让土地操作简单,获得资金较快,成为大部分地方政府青睐的方式之一。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2.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3%。由于在目前的税收体制下,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导致在地方层面土地出让金占比较高,有的省份土地出让金占比甚至达到财政收入的50%以上。土地财政逐渐变成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成为重要资金来源方式

由于目前我国政策上不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为了规避这种硬性法规,地方政府通过完全控股的企业,通过企业将债务主体进行转变从而发行债券或者取得债务成为地方政府取得资金的又一种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其实质是政府信用和市场化融资相结合的模式。将政府债券转变成为公司债券,规避了法律的限制,取得了资金,同时政府还可以将国有企业股权,土地等资产注入平台公司,既增强了公司的信誉又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由于发行债券的主体是政府控制的公司,公司募集的资金大部分又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公共服务建设,所以地方政府往往对这些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其他优惠支持措施。到201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约19万亿,为中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三)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其他方式

除了土地出让金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资金这两种方式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长期债券等。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通过土地抵押或者地方政府担保的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在项目建设期间,政府负责安排资金归还利息,当项目建成之后,再用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流归还本息。房地产信托本质上属于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信托机构面向普通公共或者特定机构发行的房地产信托受益凭证。信托机构通过出售受益凭证筹集资金,所得资金用于房地产相关项目建设或者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所获得利润或者相关收入在除去费用后按出资份额分配给投资者。

现行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尚不如人意,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一)以土地财政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模式是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模式推动的,政府部门一方面通过出让低价工业用地,以及进行相关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带动周围土地升值,另一方面高价出让商住用地,利用此种模式,政府这些年赚取的土地差价约有30万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利益分配大权,这种模式使得和房地产土地相关的工业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但是其他实体产业偏废,而且这种模式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风险较大。

(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方式风险不断加大

与土地财政相关的便是土地金融模式,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政府除了通过土地出让金的方式不断取得资金以外,还以土地等相关资产作支撑,搭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集资金,为城镇化建设融资。

2009年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央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政府投资和政府引导的投资进一步导致了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更是以城镇化的名义通过投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扩张,包括新建、扩建开发区、高开区、工业园区等。房地产等价格近几年的飙升使得许多地方政府更是肆无忌惮。发达国家用几十年完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地方短短几年就完成了,如果地方政府财力雄厚无可厚非,但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靠地方融资平台、还旧债借新债来完成的。这种依靠政府信用、用未来的财政收入来支撑现在的城市建设的做法,不仅导致了大量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而且加剧了政府腐败、金融风险和财政收支的矛盾,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

(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其他融资模式尚不规范

前文已经提到,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土地出让金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融资方式外,还有诸如银行贷款、信托、长期债券等其他融资方式,而这些融资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政府贷款的抵押物往往还是土地,或者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未来收益,和土地财政及融资平台公司方式相比换汤不换药,除了不可持续性之外,还有极大的风险。而信托融资也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房地产信托,近年来虽然规模不断壮大,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流动性不高,且存在监管上的难题,公众认知度比较低,造成其流通转让比较困难,从而难以寻找合适的转让对象,造成其交易成本升高,限制了信托业的发展。

完善城镇化融资模式的方案及对策

城镇化发展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不是某一种融资方式可以独立支撑的,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融资模式,不应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模式,应该扩大资金来源,实施金融创新,发展与完善其他融资模式。在促进实体产业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效果。

(一)城镇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近十年我国城镇化速度高速增长,但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在下一个十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不能再以简单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模式来取得所需资金,应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针对不同的项目实施不同的融资策略,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应该以政府资金和财政投入为主。但是对一些经营类项目,投资主体可以多元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可以参与。也可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即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来取得资金。不仅政府减轻了负担,也能保证项目建成后以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等债务。

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可以共同协作,将各方的金融机构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长期债券、股票、信托等方式来获得资金。

(二)逐步推动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部分城市常住人口由于没有当地户口而不能享受城镇地区的各种福利和公共服务,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要逐步改变,推动以常住人口包括非户籍人口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逐步实现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和执行情况的透明化。

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逐步允许城郊居民用自己的土地建设出租房和商品房,或者城郊土地所有者有权自行将土地出售给开发商,政府不再对商住用地进行先征地在拍卖,而由土地所有者直接将土地出售给开发商,政府只从中收取税费,包括整个建设过程中土地增值税,营业税等,以及建成后未来的房产税等。政府只负责征收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用地,这种措施不仅可以迅速增加土地供应量,逐步消除房地产泡沫,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完善和规范相关融资制度

除了进一步发展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外,还需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金融产品,投融资形式纷纷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无论是哪种融资模式,都要进行透明化,规范化,市场化。首先,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贷款等各类融资方式的透明度,公开披露其筹集和使用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其次,推动各种融资方式进一步市场化,鼓励市场化运营,即可以吸引民营资本还可以提高效率。最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滥用权力,包括盲目建设,违规审批等,地方政府的举债应与其财力相适应,加强对其债务的外部监管,限制地方政府的担保行为等。

参考文献:

[1]高立、张令奇.采取综合措施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宏观经济管理,2010(10)

第7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融资结构 融资成本 股权融资率

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中选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和资金结构的融资方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企业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来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

一、融资方式的选择所要考虑的因素

就融资方式而言,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主要是股票融资和留存收益,债务性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券的发行和流动负债等。权益性融资取得的资金形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缺点是没有抵税作用;而债务性融资优点是取得资金较为灵活,审查和批准手续比较简单,但是缺点是容易使企业产生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资金压力较大,从而使企业产生特定的财务风险;

就融资结构而言,企业应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一方面可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要太高,另一方面主要是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也会带来成本、财务危机成本等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根据行业的平均负债率再根据企业特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确定公司的资本结构,从而让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二、厦门市15家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

以下是对厦门15家具有代表意义的公司融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厦门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

表1:厦门15家上市公司2010年融资方式选择情况

以上表所示的百分比是指在总资产中流动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股权融资、留存收益融资及其他方式融资所占的比例,经过统计以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厦门这些上市公司中流动负债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比较大,15家中有6家超过了50%,达到40%的比重,短期借款的平均水平相对较高。这种融资状况反映了企业通过临时性融通资金是比较常见的渠道,一方面这样的状态可以降低成本,但另一方面也隐藏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很可能因为资金链问题而陷入瘫痪,企业应提高警惕,降低流动负债率。

第二,厦门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比例较低,负债融资方面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负债融资中长期借款比重较小,这些借款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银行系统,说明厦门的银行对企业借款有很高的要求,企业很难通过银行借款来满足资金的需求,这也隐性的反映了厦门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使得企业在筹措资金方面信用度不足,债权人因考虑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不予提供资金。

第三,从股权融资方面来看,股本和留存收益融资所占比重较大,像乾照光电这两项之和达到了95%,股权融资达到50%以上的企业达到33%,权益融资方式达到50%的达到60%,说明厦门企业有一定的股权融资偏好。上市公司由很强的股权融资偏好,主要是因为普通股没有固定到期日,不用支付固定的股利,因而不存在不能偿付的风险,风险最小。

第四,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厦门上市企业主要融资手段为股权融资,融资方式不够多样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融资结构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与基础,且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一直处于发展并逐步完善状态,尚未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因此,厦门上市企业的融资结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三、厦门上市公司融资特点带给我们的启示

厦门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给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带来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源融资方面

强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积极进行内源性资本扩张,强化企业内部积累。此外,要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做好产业的转型工作,以便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股权融资方面

在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上市企业可以积极进行再融资,对于缓解资金瓶颈、加快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应一如既往得对企业的上市工作进行引导,并继续扶持其它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形成厦门产业群,以便达到规模效益。此外,深交所应继续规范上市条件,规范日常运行,保持其健康发展,为上市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债权融资方面

从银行角度来看,可以从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比如可以采取企业联合担保贷款业务的方法,再比如针对地方制造业的产业集群状况,提供以核心厂商为平台的产业链服务模式。上市企业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已经具备相当的贷款能力,是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市场,银行应适当降低企业的门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上市企业特点的评贷款制度。

参考文献:

第8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新区建设;融资模式;创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锦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开放城市,借助天然优势,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锦州走上了向海求发展的道路。2011年,锦州进一步提出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目标,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转身向海绘制跨越式发展蓝图已成为锦州城市发展的战略突破点,龙栖湾新区则承载了锦州转身向海的发展梦想。

一、龙栖湾新区的基本情况

(一)龙栖湾新区概况

锦州龙栖湾新区位于渤海湾北岸,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的重点支持区域,也是锦州市承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根据规划,新区的发展定位为:辽宁枢纽港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最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渤海北岸的区域金融商贸中心;渤海北岸著名的宜居海洋新城。城市规模为:到2030年,人口规模达到50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64平方公里,其中行政生活区32平方公里、产业区27平方公里、水系5平方公里。此外,物流及港区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未来近二十年龙栖湾将成为锦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一战略规划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开发资金的落实,即新区建设的融资问题。

(二)龙栖湾新区融资模式

新区成立初期,国家信贷政策相对宽松,新区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信贷获得资金,利用土地抵押方式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亿元,向锦州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商业银行贷款近5亿元。同时,以拍卖方式取得土地出让金收入6.09亿元,对现有海域补偿及土地整理类项目进行包装,获得农发行土地收储项目贷款3.9亿元。

开发初期,政府聘用了专业的投融资咨询公司编制投融资规划,指导新区整体投融资工作。先后与西部控股、岭南园林、中石油北燃等企业合作,采用BT、BOT、“代建制”、引入产业基金等多种新型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领域引入社会投资超50亿元,形成了多元化融资渠道。

本着立足长远的原则,2010年末,新区运用股权收购和国有资产划转的方式整合各投资主体,注入土地、资金等85亿元资产,成立了锦州龙栖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新区开发建设的投融资运作。并以该公司为载体,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与工银国际及瑞银国际等投资银行合作,成立龙栖湾投资公司,为龙栖湾新区开发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由锦州龙栖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社会投资人共同出资1.1亿元成立融资担保公司,为新区企业及建设单位提供金融担保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短期资金需求。

新区还建立了与融资相匹配的债务管理机制,通过投融资规划建设及未来土地价格的预测,按照滚动开发、资金可持续原则开展融资工作。同时,逐步弱化财政还款模式,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一级土地开发收入及非公益类经营收入纳入投资发展公司范畴,将经营收入作为未来还款的主要来源。

二、我国城市新区建设融资模式的主要形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保护加强、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问题,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公共财政无法满足,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能够融入巨额资金以满足建设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各地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上形成了不同的融资模式。

在融资方式上,银行贷款成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模式。向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融资,是地方政府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首要选择和主要方式。这些贷款多是向国内银行申请,但近年来,向国际银行申请贷款的案例不断增多,如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向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74亿日元,用于何家沟改造和松浦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

项目融资方式如BT、BOT等,也大量运用在有一定投资回报的建设项目中。政府依据其垄断的资源、信息,赋予社会投资者相应的特许开发权、特许经营权、特许收费权等,由投资者进行项目策划、筹资、建设、管理运营,并在建设完成后给与投资者有一定期限的收益权。如深圳沙角B火力发电厂、自贡污水处理厂、武汉地铁等都是采用BOT模式融资的。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城司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信托产品等向社会融资,用投资收益进行偿还,如上海城投、武汉城投等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ABS等方式也在一些地方得到有效试行。

在融资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政府组建平台公司,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资金、特许权等形式形成公司资产,以平台公司作为城市建设投融资运作实体。虽然平台组成形式多样,如 “新区管委会+1个平台公司”、“新区管委会+多个平台公司”、“新区管委会+大型企业”,但多数平台融资模式仍摆脱不了传统“平台公司+土地财政+信贷资金”融资模式,即政府投入土地、资金成立平台公司,给与一定的政策扶持、特许经营权等,平台公司以基础设施建设等为载体、以土地的未来收益为还款来源、以政府财政信用为担保向银行贷款,融入资金。

这种传统的融资平台模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依赖银行贷款,投资操作不规范、不透明,与政府关系过于密切,隐藏着巨大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土地财政由于助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近年来饱受诟病,而今年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市破产,又敲响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警钟,完善市场起基础作用的、管理科学的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已成为关键。

三、锦州龙栖湾新区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

综合分析各地城市新区建设的融资模式,结合龙栖湾新区自身的特点,提出新区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思路,以市场化的方式,提高融资平台的运营效率,促进新区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

首先,对建设项目分类经营,丰富投资主体。对于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招标等方式,引入不同形式的资本参与建设、经营,减少政府的参与。对于非经营性项目,其社会效益较强、盈利能力较弱或无盈利能力,应该主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提供。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融资方式,探索新的融资方式,积极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发挥现有融资方式的作用,做大做强,如BT、BOT、产业基金等;进一步推广运用国际通行的新型融资方式,如ABS、PFI、融资租赁等。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大力引入私营资本,鼓励私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领域。还可适当发行公司债、信托产品等向社会融资。

再次,推动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弱化政府的信用支持。规范融资平台的运作,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实施财政监督,引入市场化机制,削弱政府的干预和信用支持作用。

最后,建立健全融资平台风险监督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投融资活动科学管理程序,明确风险管理工作的责权划分,尤其关注债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转型路径研究[J],陈卫国,商场现代化,2012(5).

第9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 建设 相关问题 对策

地方政府以有限的权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就是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组织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个平台,主要依持政府部门从建设公司筹来的资金,并将这些筹集而来的资金用于地方性建设之中。平台的建立,为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条件。地方融资平台的建立,对应对经济危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和规模都在呈现阶梯式方向发展。但是相关问题和风险也层出不穷。

一、政府融资平台现状及问题风险

(一)法律问题

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上分析,政府部门自身在强化调控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上,成为地方融资业务的政策推力。地方政府融资数量的激增,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效益上,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问题。由于融资方式的单一性,使得银行金融业负担过重,地方资产负债增加,威胁国家财政收入大局。

现有的融资平台,主要以财政承诺模式和权利抵押担保模式为主。前者主要是有政府承诺作为财政部门的相关兜底工作,后者为以土地转让收益权方式来实施质押。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贷款无法收回,融资效益就成了“空头支票”,这种情形维持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法律问题和风险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融资方式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金融业。政府融资在资金来源上对银行业的过度依赖,必然会造成资产盈余和负债比例失调。政府以高成本融通资金,去满足地方发展经济,最终承担银行风险,不但会加大融资风险,同时也严重制约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三)资产负债问题

由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不合理带来的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将地方融资平台作为信贷投放的危机转嫁加以应用。危机在这种债权抵偿的过渡中,某种程度上又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资产在融资平台上得不到充分释放,最终银行的不良资产出现,政府方面不能如期偿还债务,潜在的风险成为制衡地方经济的最终结果。央行的调研显示,全国政府融资平台的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国家审计署的设计调查同样显示,地方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比率有的甚至高达364.77%,财政新债偿的偿还率只有47.97%。

(四)风险与收益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风险与收益对等的结果,也就是风险和收入持平问题。地方政府以可控资源为企业提供资源和资产,依凭经融机构贷款,获得倍数激增效应。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寻找风险与收益平衡点,建立完善的融资体制机制,实现地方政府与企业收益分开,风险可控,收益平衡的问题,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

(五)监督与防控问题

地方政府承担制度风险,以国有资产平台公司形式筹集资金,将政府、市场、金融业之间,构成三方合作平台,共同致力于地方经济建设。但是在这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体制去监控,在三方合作中,管理和监督,地方政府权利的弱化,由此引发的防控金融危机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大,来自于政府融资平台方面的体制监管和风险监控,信息不合这一敏感问题极端强烈。

(六)未来走向问题

在现代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企业生存的客观土壤。从中西方先进发达国家的融资模式上,引进的“制度化”体系模式,在施行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客观问题,国家政府部门没有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制度化的进程,遭遇中央政府部门设计忽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设施之间承担的角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风险调控,都处于不透明状态。地方融资平台,面临严峻的出路问题,对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主体的创新,也成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体系机制的要诀。

(七)项目规划建设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对企业项目货物选址上,往往容易满足延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从节能减排和项目规划投资使用效益上分析,投资成本加大,项目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和项目质量隐患,都使得项目总投资成本加大,项目进度等,都加剧了投资成本,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二、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约束机制

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要以健全的约束机制去实施有效监督,除了对现有融资平台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外,对融资细则还要予以一一监督解决。完备手续,验收项目,及时对贷款风险实施补救。对存在较大风险的项目实施及时的贷款收回,确保融资资金安全,对融资平台建立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予以及时解决。建立的约束和监管体制,要以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保护地方生态建设为基础。保证政府融资平台的安全。以全方位监管体系,实施制度控制、信息核对、公众监督和决策融资等大框架。以国家总体监管体系,对隐性和实质负债实施公开透明公布,发放债权,严格约束融资资金从筹集到使用全过程都不出问题。

(二)优化融资渠道

由上述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问题,展开拓宽融资渠道,以多元化融资方式,实现与银行业的协调和谐发展。除了以股权资本方式实施融资外,还可以在原来平台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以股权、信托、产权交易等,将融资渠道的门路打开,除了转嫁风险外,还以融资监察机制,规范融资项目,确保融资安全,降低融资风险,提升资金透明度。

(三)控制负债风险

地方政府方面,以当前财务状况深入研究融资项目的可行性措施,银行等相关金融业,合理选择贷款项目,调查企业项目信用度,完善监管平台,预防金融风险。对那些以国有土地置换支付方式为融资模式的地方性企业而言,对资产实施合理评估,以招标买卖切实维护政府权益,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政府举债建设,适可而止。不能以偿债不力造成政府诚信危机。

(四)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一直处于法律边缘,界限不明。地方政府以融资平台,解决地方几个就那几问题,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对自身融资平台的设计规划不合理,投融资责任制度不明。中央政府在安排地政府实施公益性地方设施建设时,要赋予地方政府以举债权,将融资平台体系纳入到法制轨道之中,确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规模与当地政府财力发展平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优势,争取优势地方发展项目,促进对方政府财政偿债能力的提高。

(五)推进技术体系建设

以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以技术手段,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结合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就其会计核算进行分析,关注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会计法》《预算法》等财经法规,建立科学透明、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将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以地区可行性方略,以技术体系建设推进对政府资产、负债、损益等情况实施科学透、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以技术体系手段,将项目建设管理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实际的关键,对项目建设具体内容、建设规模、配套设施实施招投标选取,以建设工程法规为后盾,保障施工质量、进度、效益、管理。地方政府如期收收债,风险最小化。

(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

转变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中的错误之处,以市场为导向合理筹划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在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时,处理好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之间额平衡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明确负责其对融资平台整体风险的控制和外部监管,但不能过多干预平台下公司的运营。

三、结束语

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与地方财政金融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行为具有一般融资行为的特征和政策性特点。在经济运行混乱之时,很容易诱发一定的风险和危机。只有在经济增速稳定的环境下,实施系统、科学的方略,拓展融资模式和渠道,合理调控融资数量和规模,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及时拉动内息,促进国家财政收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旭琳,邹晓峰,张瑞彬.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经验总结[J].中国集体经济. 2010(4)

[2]吴大庆.关于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几点建议[N].理论前沿. 2010.

[3]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J].经济. 2009(9)

[4]朱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财经视线. 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