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细化城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优化路径
Abstract: the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gle to further elaborates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f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Environmental design; Optimiz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人类居住的城镇都有景观,不过不是所有城市之景观都是漂亮美丽的以及都能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伴随时间的推移,城市景观也有所变化,更给城市留下深深的印记。
1问题的提出
(1)景观设计及环境设计市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以前的规划设计大多数是控制整体布局,很少考虑景观设计和环境设计。园林设计师、建筑师、室内装璜设计师和造型艺术家们大都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进行耕耘,各专业间缺乏有机的结合。
(2)街道景观历来就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城市中突出的矛盾市交通阻塞,城市道路环境恶化,交通混杂。城市街道绿化比较单调,缺少公共活动广场及街道小品设施。
(3)城市环境恶化。河流污染,天空少蓝天;房屋建设失控。垃圾杂物遍地,有些居住区缺乏同意管理,到处出现用废砖旧料私搭院墙小房,绿化无人养护,环境面貌杂乱无章。
(4)城市风貌失调。近年来模仿抄袭的“一窝风”盛行,文化一条街、食品一条街、商业一条街等。原有旧建筑只是简单的保存;新的建筑又是随意地插入,没有考虑新旧建筑与环境协调问题。
2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改进趋势
(1)提高道路景观和道路环境的舒适性
消除道路环境恶化的因素,提高道路景观及环境的舒适性市今后道路规划建设的重大课题。道路环境的舒适性应以安全、便捷、优美与景观相互协调为目标,规划设计时,道路必须与周围景观谐调。
2.1.1道路必须实行人车分流,拓宽人行道,创造和谐、亲切的空间。
2.1.2步行道路面景观的好坏对行人影响较大,因此,在颜色、材料、设计等方面要创造出适合步行者的空间气氛,修建不行方便并与建筑物相互谐调的路面铺装。
2.1.3进行道路美化规划,改善道路景观及环境。道路设施的景观,要确保空间的开放性。
电线杆、照明灯、路标、电话亭、广告牌等设施应整理合并,地上架空线改成地下电缆,使道路由一个开阔的视觉空间,整洁的景观。
2.1.4无论新道路的建设或旧道路的改造,绿化和雕塑小品这两个层次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道路绿化以行道树为主,同时应配些雕塑小品、活动花盆等。树木配置,往往见缝插针,这些大大小小的“绿点”与现代化建筑物的光洁墙面形成质感、色彩、动静的对比效果。
(2)要重视建筑单位与城市环境的协调
我们要重视在更大尺度上将建筑单位与城市环境当作整体来考虑。建筑单位不是孤立存
在的,而是处在城市群体化境之中,当人们漫步在城市街头广场,实际是置身于连续的、流动的建筑空间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空间景象是渐次变幻,步移景异,而非静止凝固的。概括地说,城市景观是城市建筑连续流动空间的体现。应着重研究人在空间活动中所得到的变化着的视觉效果。一个良好的建筑单位,不仅本身是完美的、而且它的建筑体形、体量、形象、色彩等方面,都必须寻求与外部空间--形体环境上的完整性,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起来。
(3)要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人际交往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八小时以外,邻里之间老人们彼此聊天、下棋,儿童成群嬉戏,学生更要相互交流帮助,而家庭主妇也要时常交换各种生活信息,可见住宅区规划设计,不仅应满足人们家庭生活的需要,还应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人们交往的群聚性需要。
人市自然之子,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在北方农村,人们看到绿树掩映下的黄泥农舍,充满了乡土气息,感到十分亲切。在南方水乡,小溪畔的青瓦粉墙,被几簇翠绿的修竹包围着,风景如画,使人不禁陶醉神往,可见人类的生存发展永远依赖于自然环境。现代都市粗暴地割断了人与自然的纽带,在砖瓦、混凝土的包围中,看不到绿叶红花,听不见松涛流水,环境污染,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十分容易疲惫,引起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可见,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景观,应该是住宅规划设计的极重要的内容。居住区规划负有改善生活环境的责任。国内外时间证明,在缺乏社会服务和经济出路的情况下,在拥挤、嘈杂、污秽的恶劣居住环境中,人性受到排斥,道德观念淡薄,犯罪率上升。这些社会问题虽不可能通过城市规划来完全解决,但从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反馈作用来看,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和促进社会风尚的好转。
亲切的生活环境、人情风尚均需由社会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来相辅促进。环境的文明整
洁,富有生活气息,必将亲切宜人,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4)要重视新旧建筑的和谐
城市景观范围很广,除建筑、道路、绿化等外,城市的社会秩序、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居民生活场所,以至商店橱窗、人们衣着、照明灯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筑,它是直接映入人们眼帘最为突出的形象。一个城市景观面貌优美与否,除了自然环境以外,还在于它有丰富的并能与环境和谐的建筑,只有新建筑与自然环境和旧建筑间艺术处理得协调,城市的面貌才能丰富多彩,新容与旧容易达到相得益彰,这个城市的特性就会显示出来,这样的城市往往能够体现出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双重特点,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深度与美感。
我认为这种城市的整体和谐是最高的完美,反映了规划建设、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我
关键词:城市环境;优化;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优化城市环境成为摆在广大城市环境设计、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湖泊、田野、山川、河流、土壤、植被、气候等)是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它常常是决定一座城市形象的前提。城市环境优化中的环境设计首先要懂得在自然景观的大背景中处理好土地的自然状态与人工建造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地自然状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其景观特征为平缓广阔,城市建设受自然地形约束较少,城市发展余地较大。环境设计中,可考虑对重点地段地形、建筑群的配置等采取优化措施。如地形上可挖低垫高、堆土成岭等,房屋建筑上可高、中、低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城市空间的单调。丘陵地区地形变化大,环境设计中务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灵活布置城市的各种建筑设施。特别是要将山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图要素。河湖水域地区在优化城市环境中也大有文章可作。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观素材,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环境设计和具体建设中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要积极而务实,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山水景观资源,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
2建筑形态
特色鲜明的建筑是一个高品味城市的重要标志。如说到故宫,我们马上会想到北京;讲起古城墙,我们马上会想到西安;谈起广播电视塔,我们马上会想到上海等等。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坚持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大于局部”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从管理和控制上看,其内容应包括建筑体量、高度、容积率、间距、外观、色彩、沿街后退红线、风格、材料质感等。无论是规划管控中,还是环境景观设计时,都应坚决对建筑形态的设计明确提出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乃至反对什么。
3绿地系统
绿色是城市美的象征。城市绿地可让市民回归自然,更重要的是它还可在平衡城市生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既要考虑此要素的美观,又要让它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最大化。树立大绿化思想。有限的绿地难以有效地改善气候和实现生物多样化。城市绿化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以点论点、为绿而绿。需要城乡统筹规划,全面控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绿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广场、游园等选址不应在市区边缘、过境公路边,要靠近居民区;注重道路绿化的同时重视社区绿化;重草坪更重树木,避免市民饱受暴晒之苦;重视乡土树木种植,避免外来品栽而不活、活而不长、长而不大。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让绿地体贴人、关怀人、吸引人、人性化、有人情味。尊重自然和科学。自然、真实就是美。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重取慎舍。突出地方山水特色、植被特色。种植中因地制宜,讲究科学。根据土壤成分,宜酸则酸,宜碱则碱;根据日照时间,宜荫则荫,宜阳则阳;根据地下水位,宜旱则旱,宜湿则湿;根据场地功能要求,宜树则树,宜草则草;根据水土实际状况,宜土则土,宜洋则洋。在强调常绿植物的同时,注意植物的季节美和多样性,做到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4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处小小的点缀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环境设计中千万不可忽视。①要将其放在城市大环境中整体把握,使之与城市总体风格保持一致。还要将其放在所在空间的小环境下考量,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②应结合其功能和布点环境要求,在造型、色彩、比例、功能等方面科学设计,精心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建筑小品一般以亭、廊、厅、雕塑、花架、果皮箱等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单独设于空间中,又可以与建筑、百货店、电话亭一样都具有独立的功能。花台、台阶、水池、坐椅、凳等环境设施既可是艺术化的小品,又可以多种功能兼具。总之,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既要满足人们对其装饰性、工艺性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性、科学性的需求。
5结语
环境的概念很大,本文仅从自然环境、建筑形态、绿地系统、环境设施及建筑小品四个环境设计要素方面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的优化谈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只有在城市的宏观之中注重了环境的优化,在微观上不断地加以修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才能不断地得以改善,不断得以美化。
参考文献
[1]尹东衡.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J].建筑知识,1.
[2]许翔宇.试论满洲里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雕塑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
关键词:城市景观 园林规划 设计方法
引言:现代化的城市园林设计,需要建立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利用给定环境中的一切空间,实现城市绿化范围的拓展。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使公众获得更为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这就需要园林设计者根据城市实际情况作出整体规划,注重本土自然环境对绿化植被的影响,从而设计出简约美观、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园林景观。
一、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意义
1.1改善城市公众环境
随着经济条件的持续优化,公众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何改善现有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法问题。而城市景观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公众营造更为健康协和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通过园林中的绿色植被,实现净化空气、调节空气适度、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的目的。此外,城市中园林景观的点缀,能够体现建筑之美、艺术之美,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为的休闲、锻炼空间,能够提高公众生活质量,有效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度。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和建设,关系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居住环境的优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景观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园林景观是社会活动的构成元素,应当与社会文化和公共环境之间保持和谐性。另一方面,园林景观又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精神文明构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内不少地区利用园林建设形成了城市新风貌,为招商引资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整体而言,经济环境的发展使园林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而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文明生活。
1.3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其创造元素往往取材于当地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人文建筑、特色景观等,这些元素通过提炼升华,以雕塑、铺装、小品等景观手法和布局形式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容易引起居民心理上的公民,增强居民的城市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从侧面也向外展示了城市特色文化,以城市名片形式对外传播,为提升城市形象打下基础。
二、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2.1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新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
2.2以互动性园林景观为方向
在景观规划过程中,需要体现景观的互动性,从而实施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工作,为工作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地。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2.3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当前,城市土地资源警长,因此在园林设计中景观面积较小。这就造成了景观绿化面积相对较小,在设计中也以小型景观营造为主。在整体设计中充分利用立体景观,有利于绿化面积的增加,同时也能构建起更具拓展性和开放性的设计模式。在具体设计中,应当遵循景观植物的生长特点,针对植物生长期的不同变化,营造立体式绿化景观。同时,还要注重景观中的建筑元素和周边设施,利用墙体、休闲椅、栅栏、路灯等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通过立体结构设计,使空间划分更为科学,从而形成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的进一步优化。利用立体景观构建,能够有效降低城市浮沉污染情况,为城市环境质量优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国内园林规划研究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实现生态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进而设计出更有区域特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景观园林。
参考文献
[1]刘凑群.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浅析[J].现代园艺.2013(07)
关键字:城市景观;绿地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环境空间,它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
1城市绿地发展趋势
(1)环境的生态化,实际设计中应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做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2)设计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设计上满足人的自身需求,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
(3)规划整体化,把握宏观布局,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布置、景观节点的联系,将其融入城市原有的绿地并形成系统。
2.城市绿地空间系统规划理念
2.1绿地模式
所谓“模式”即结构,也就是绿地的布局形式。早在1904年,法国城市建筑师E·埃纳拉提出了两个功效最好的城市绿地系统——环形绿地系统和块形绿地系统。在这两种系统规划中,都力求在到达半径最小的条件下,使绿地在整个城市里均匀分布。1910年德国建筑师范P·埃别尔什塔特、B·莫林格和P·别捷尔松在柏林的规划方案中,设计了一种楔形绿地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楔形绿地深入城市的中心.并与外部绿带连接起来。英国的城市规划师T·佩酱列尔提出组合式绿地方案,即将楔形绿地同环行绿地相结合。这种绿地模式虽然被认为迄今最理想的绿地系统类型,但是就城市绿地空间系统而言,更要体现绿地的系统性和空间性。因此,城市绿地空间系统规划应该形成“以面为主,均匀布点,绿线穿插,以圈相围,参差错落,色彩纷呈”的网络空间布局。所谓“面”,包括城市的自然山水、林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甚至农田、草地、果园等和城市中的单位附属绿地。它们在宏观上决定着城市的环境和风貌,形成城市发展建设的背景。其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因此绿地系统规划要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步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利用现有自然地形地貌,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尽茸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至最低限度。
(2)以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城市生物多样性(UrbanBiodivers时)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它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直接联系,是城市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复杂关系的体现,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所以,应该恢复和重建城市生物多样性。优先按本地原生乡土生态群落、次生生态群落、人工生态群落的适生要求来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种群和群落结构。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城市自然系统异常脆弱,绿化建设应依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F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此外还要重视植物与建筑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实体空间和绿地景观融合为有机整体。
(4) 合理调整种间关系:绿化植物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竞争和适应是主要因子。应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问赢接竞争,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
(5)以群落自维持为核心: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要让自然做功,运用其组织和能动性,进行生态恢复,创造丰富景观。如城市绿化应改善种植结构,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通过物种多样性引导,为有益昆虫和动物提供适宜环境,形成病虫害生态调控机制,调节目标植物与有害生物动态平衡。
(6)以自然保护为重要途径:绿地系统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将更多的野生植物引同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而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semi.nabnats)。是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2.2规划措施
(1)绿量指标的引入
城市绿地的评价指标一般采用以下四项评价指标:即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但这不能满足确切评价城市景观状态和生态效益的要求,因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绿化三维量的概念。绿化三维量又称绿量,指绿色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以单位m3来计算。这一概念是从生态学的能量生理功能这一基本点出发的,可以揭示叶面积指数与植物生态功能水平的相关性,进而说明绿地功能的生态效益,可以更确切地反映绿地植物构成的合理性及生态效益水平。它体现了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但无法表示城市绿化的结构和布局状况。
(2)从城市绿地扩展到区域绿色空间:区域绿色空间营建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优化为基础,充分利用农田、山体、水体及案线绿化,营造良好的宏观人居环境。大片连续的城郊绿地,不仅改善了城市所在区域及城市边缘整体生态环境,为城市的环境改善提供充分的绿化支持,同时,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也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是空间大环境生态平衡的基础。在实施中主要是城市森林和都市农业的建设问题。根据彭镇华、江泽慧(1999)提山的森林网络概念,城市森林就可认为是城市所在地再现有或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整体通过与城市水域、农田等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都市农业则是在区域空间内重视农业的生态效益,将其视为一种公共产品,拓展传统的生产功能,走集约化、知识化道路,发展高品质农副产品、林木花卉等高附加值非食用性植物以及观光农业。将都市农田林网和城市森林网络、生态观光农庄、城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取连系在一起一同构筑大环境的绿色空间体系。
(3)审视环城绿带的作用
环城绿带建设缘于英国,其布局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在规划中要解决好城市边缘地区绿地建设与城市扩展之间的关系。为避免城市绿带出现“白化”,环城绿带应尽量以天然资源、特别是风景优美的林地和河川为基础,走连藤结瓜式的发展模式。即在规划设计时以城区内现有的山地、河道为自然骨架,将风景名胜区、观光农庄、自然环境资源特色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地带等面状空间区域绿色空间体系用线性绿地连接起来,依据其不同的功用决定保护或开发。智仁勇可就利用绿带边缘一内部面积比高的特点,发挥其边缘效应,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增加其异质度,最终使之更为有序、趋丁稳定。
(4)保留城市自然遗留地
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往往被视为景观低劣的荒地而被人工化环境取代。但它们往往是具有地带性特征的群落,含有丰富的乡土植物,与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生态关系,生物多样性潜力大;而且,也可为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景观保存物种资源利群落结构模式。因此应予以重点保护,这可减轻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生存环境的胁迫和压力,并对生态失衡进行补偿和恢复,保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促进自然演进的可持续性。
(5)均匀布局,保障重点区域绿化覆盖率
对于主城区而言,最常见的绿化弊端就是绿地分布的空间差异明显。而城市绿地系统自身存在分级体系,每一层次都应服务于一定半径的人群。因此在主城区要力争使各层次绿地达到均匀布置,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要,同时相互之间形成完整体系。但均匀布局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衡,对于然植被较好、生态意义重要、对城市风貌有极强控制力的重点区域要加大绿化力度,保障其绿化覆盖率。如城市滨水区域、城市广场、历史风貌区、城市动物吲植物吲都要根据各自的土导功能,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群,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亮点。
3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设计程序
城市绿地空间系统应当能够为城市提供一定的生态秩序、并对城市具有最大意义上的渗透性、可达性和可亲近性。这样的只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绿地所能够完成的,必须借助一定的设计程序和手法加以规划调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是一项单项规划,但由于其规划范围是分层分级的,因此它的设计同样有着自己的设计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都需要一定的城市绿地设计原则加以指导。首先不能忽视区域范围的规划工作,仅凭主城区绿地无法满足城市生态足迹递增的趋势,必须将更大范同的绿色空间囊括进规划视野,这样才不会人为地割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这一层次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作为设计指导原则更具可操作性。主城区层次是规划的重点,是城市绿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区,主城区绿地系统是直接营建人居环境的关键性实体要素,需要以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理念作指导。分区绿地系统不是所有城市必须进行的阶段,在实施中是参照上一层次的设计原则适当增加深度。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控制性形象规划的基础上,将绿地系统规划的意图通过一系列指标反映在城市用地的每一地块上,直接体现了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意图,是保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能够通过规划管理加以贯彻实施的有效手段。这也需要城市规划和生态学的指导。控制性详规的深化就到了修建性详规的阶段,此时要求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密切配合。在明确了绿地系统规划层次的基础上,对具体的规划程序进行分析。高原荣重(1974)曾列举过单一型、选择型、循环型三种程序,用系统论的程度来审视三者,循环型最符合系统规划思想。在循环型步骤套路上加以细化,总结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程序。首先对各项需要的目标进行评价和预测,决定建设方向。然后对城市的建设环境、空间结构、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七壤、乡土物种、风俗习惯、技术力量、规章政策、居民意愿等基础资料加以调查,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潜力和有利条件。随后对问题加以归纳提出规划原则,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拿出多个规划方案进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家咨询、设计竞赛、公众参与等途径不断推动信息反馈,多方案比较、选择优化,从而达到对设计方案的调整、修正、丰富、充实和完善。在对最优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完成后,都要实施监控,对实施效果评估,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为下一轮绿地规划做准备。也就是说,绿地系统规划应和城市规划一样走规划一调整一再规划的道路。
4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平衡发展。
2)创造各种功能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休憩、散步、交流、活动等需求的绿地景观,使其成为充满绿意与活力的休憩娱乐场所。
3)依据具体设计要求,结合人防、抗震、疏散等防灾工程进行综合设计。
5植物配置
5.1植物配置原则
1)符合城市绿地性质和功能要求。园林绿地功能很多,具体到某一绿地,要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
2)总体布局要协调,整体采用自然式配置,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在主出入口、主广场等处,可采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等处采用自然式种植。
3)考虑常年景色变化,合理搭配植物,做到四季有景。对于冬季景观要做到常绿针叶树与落叶树并重, 适当添加常绿阔叶树,并加强冬季管理。
4)全面考虑植物在视觉、色觉、味觉、听觉上的表现效果,注意平面上植物搭配的疏密和外缘线,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重视植物景观层次。
5)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在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的条件下,按照绿地的功能和结构要求选择植物种类。
6)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和植物搭配。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兼顾速生树和慢长树,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观叶树与观花树的相结合。
7)考虑地形、建筑等因素,组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立体空间结构,垂直要有高低落差、主次变化以及必要的重复;水平要做到前后错落、疏密有致、明暗变化。
5.2 种植设计
以当地原生树种为主,适当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观花、观叶树种,以满足色彩和季节变化要求,并尽量采用自然式设计;采用乔、灌、草立体配置模式,做到高低变化,丰富空间;注重游路与植物上的结合,道路两边充分考虑乔木的运用,形成遮荫效果,主游路两侧以自然式配置,形成疏密、高低、挡避等多种变化;路旁树种宜选择树形优美、树冠浓密、高低适度,能起画框作用的树种。
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城市的扩张又在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绿地,这严重制约着人居环境的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城市建设一脉相承。实现城市绿化发展目标,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既要着眼于未来,树立明确的战略思想,更需要切实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城市园林景观无疑是体现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魅力的最基本、与人最贴近的场所,如公园、厂房、街道、居住区、游乐场所等等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场所设计,它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并对城市的整体景观形成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原则,并建立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树、种草、摆雕塑,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空间来达到良好的效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加注重的是功能的体现。科学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了基础。
2.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
2.1科学布局,协调统一
城市园林景观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城市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根据使用功能要求,科学协调不值得绿化景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
2.2就地取材,合理利用
园林景观设计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特别是古树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而且显得真切自然。在园林景观植物选择上,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驯化的外来树种,以丰富植物品种结构。
2.3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景观园林的设计和规划要考虑通风、光线、日照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需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活动娱乐融合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4艺术造景,生态优先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要运用植物造景的生态艺术手法,营造复合式种植结构,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设计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和城市市容。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充分认识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园林景观规划是在传统园林景观和现代园林景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顺应城市和当代人的需求。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是以保护当地生态平衡为目的,以实现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园林景观。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人居住的环境。公共绿地、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等等再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产业体系。
3.2科学合理地做好园林绿地的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是从生态园林角度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根据国家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着重于建设城市整体的大环境,再结合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园林建设和规划中国始终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园林景观建设中对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感受与需求,在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反对不合理的开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3.3加快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进程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具有社会性和群众参与性。城市景观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和休闲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活动。完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配套设施,提高园林绿化意识,力争把爱护环境、强化管理宣传工作作为群众的行动路线,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3.4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由于现代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园林面积多以小型园林,这使得绿化面积较小,因此,在设计中要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长植物运用的原则, 以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持续打造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墙体、灯柱、棚架、凉亭等建筑小品打造独特的立体空间。通过立体结构增加园林空间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利用立体景观达到吸附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4.体现生态,厉行节俭
4.1城市景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生态换环境脆弱区为重点,以小流域、山头地块为单位,综合应用各种措施。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以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使景观生态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规划设计中要把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尽量创造自然生态景观,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各区域资源优势,达到景观区的融合协调。
4.2生态适应技术,城市景观设计要设置各种便民的设施,体现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建筑中要有公共配套设施,公园内要设置坐凳、垃圾箱、各种灯具等便民设施。为了克服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施工中可以在绿地内铺设自动喷设施。
总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顺应自然法则合理的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不以机械的力量去征服,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以生态为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合理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同时节能型也要有科学合理性,这是作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是造景手法成熟、形势和内容比较丰富,植物配置表现出兼收并蓄,再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又要注重传统的文化现实意义,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都要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稳定为基础,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促进城市综合环境的改善,为人们休闲和工作提供更加富于观赏性的城市园林景观,通过有效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喜旭芳.现代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今日科苑.2010-08-23
[2]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12-04-10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5-01
关键词:城市园林 绿化景观 生态设计
前言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环境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 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随着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不断地被补充进新的内容。
一、生态设计的特征
1 节约资源
现代社会中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烧产生,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即使一直被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水电也由于水利设施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而变得“不清洁”了。园林景观中运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如大树移栽、开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优美环境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4R 原则便是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预案设计也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方式,通过景观预案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
2 加长寿命
现阶段的许多景观作品花费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态设计有4 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长景观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3地域文化特征
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个地域都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景观作品全然不顾当地的文脉,一味追求“新、奇、异”;不顾当地的气候盲目引进外来的植物;不顾当地文脉盲目引入外来的文化。在满足了短暂的新奇感之后却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当地的气候地理,可以使景观设计在少费人工的同时使公众获得认同感。
4尊重土地
园林景观是关于土地的科学和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事物, 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古人之所以能够和自然和睦相处是因为他们总是去顺应自然,总是满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现代人则由于违反了土地景观内在的规律而使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生态设计就是尊重土地,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许多景观学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变化。
5遵循生态学原理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更是指导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二、以生态设计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
1生态设计理念
(1) 生态修复与加强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
(2) 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生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 生态优先、利用自然———减少原生态系统干扰的景观设计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3) 保留与再利用———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的景观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生态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生态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2)生态设计应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在生命活动中,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 许多植物都能产生有毒物质, 从而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了解这些知识,景观设计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间的混交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营造理想中的景观效果。
结束语
正确认识生态园林的概念是建设好生态园林的前提,虽然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但是从国外的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来看,其基本理念都是“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蕴倩,韩伟.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1(09)
[2] 王小克,张公保. 浅议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06)
关键词: 建筑空间; 多元化; 园艺景观; 文明的和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的重点,正逐步由只重视数量向强调质量方向转变.与此相适应,小区设计也由只重视容积率,忽视环境设计的初级模式,向重视小区的内、外环境规划设计的高级模式升级.纵观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居住小区的环境建设己成为居住小区建设的重点,亦是开发商刻意追求的热卖点,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国外设计师进行环境设计,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同时,住房消费者在综合考察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智能设计、户型平面等因素的基础上,更注重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面对这种形势,国内设计师只要在设计中把居住区环境景观放在重要位置,做到环境、开发商、住户三者并重,完全有实力在与国外设计师竞争中取胜.针对提高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水平的迫切要求,初步细化了景观设计的范围,并对景观设计的多元统一,规模与亲和,观赏与实用,功能与效果,空间荆用与绿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丰富设计思想.
1.景观设计的范围如何满足住房对居住环境方面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景观设计的关键设计师应明确景观设计的两大内涵――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就物质环境而言,物质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由于受城市建设水平限制,居住区自然环境设计往往通过借景手段实现,而人工环境则完全由设计师根据开发商的定位标准,以提高居民居住质量为目的,在设计中体现舒适原则.以上的物质环境内涵在设计中比较容易把握,但人文环境设计却往往被忽视,可以说景观环境设计,既是视觉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首先景观环境应表现为视觉美,同时从居住小区的角度出发,景观环境也代表人的生活方式,而人是整个地球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从生态结构及相互关系,尊重生命生物和有机体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在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表现出人类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2.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景观感受,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合理地建立四大系统,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2.1绿化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21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蛊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其次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再者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最后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2.2景观形象系统
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3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喧嚣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2.3户外休闲系统
在组织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为追求明确的景观轴线.经常利用其贯穿小区始终,通过小区院落空间及消极空间的绿化渗透,组成完整的绿化景观环境体系.小区的绿地率是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其中包括公共绿地、空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小区空间环境景观效果提出要求,要求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但规范中仅对最小规模、面积计算及分级规模规划的标准及面积计算作了规定,未对绿化空间环境景观的三维空间加时间维的四维效果作详细规定.这样做虽然达到了绿化效果,但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对树木的种植和草坪铺设的比例有所控制,而实际上同样面积树木与草坪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在城市中,lOrn2树林与25Tn2草坪吸收0瑰并产生q的数量相当.由此可见,树木在保护环境,提供优美舒适的活动空间以及美化城市的作用强于草坪.并在丰富小区轮廓线,遮挡不美观地区等方面起到草坪不能替代的作用.
小区户外休闲系统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自身形式的完整性,而是要和整体的设计相辅相成,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空间的构筑。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有机地结合。我们提出住宅小区户外空间采用“隐形”广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居住区内的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一般小区建筑的外形简单,若户外景观也片面地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围的建筑边缘线产生冲突,使得景观不能与建筑相呼应,且更易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系列的难于处理的边角空间。其二“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应地,城市建设也在大规模地展开。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人们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关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景观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生活面貌和对文化的追求。
街道是城市环境的骨架,也是城市活力的所在。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川流不息的车辆、各式各样的店铺、迎风招展的行道树、平展如茵的草坪……街景元素间对比、变化、形成动态协调,赋予街道勃勃生机和强烈个性。
不同城市的道路虽然形象大同小异,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但这绝不是“景观大道”功劳。把握好道路景观的设计,会为城市景观增添亮色。比如路面材料的颜色和质感,会对行人产生不同影响,加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形成或气派的、或冷冰的、或凌乱嘈杂的、或亲切的、或幽静的各种道路。道路景观结合过街桥、地道、交通标志等道路设施,形成安全、方便和美观的设计,好的设计将成为城市景观的典范。
1 城市道路景观的原则
1.1 尊重历史的原则
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会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照搬,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要运用规划设计的手段,更好的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对环境和生态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1.3 以人为本原则
道路主要是给行人用的,所以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景物相互交融。通过街道色彩、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协调控制,能突出本区域的特色和功能。
1.4 保持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独特性。
第二,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
1.5 连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视觉空间上的连续性。道路景观的视觉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风格、道路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
第二,时空上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演进,反映出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2 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道路视觉景观设计
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道路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性、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性、分隔带、绿化、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不要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单调乏味。机动车道路面尽量采用柔性路面结构,减少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路旁景观的设计皆要注重材质和颜色的选取合乎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并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在材料选择上,地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南方炎热多雨,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则正好相反。
2.2 绿化园林设计
道路园林绿化设计要求选用的树种、大小和布局都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树种不同,不同的树种因其树型、色彩、香味、季节不同,在景观上也会产生不同效果。因此,要结合道路景观风格、沿路建筑以及气候及地方特点将道路绿化作为道路景观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以达到车移景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2.3 照明设计和道路公共设施
灯具的灯柱选择除满足亮度要求外,造型非常重要,要兼顾白天和夜晚的视觉效果。灯光照明可以塑造道路绚丽多彩的夜景,照明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照明、建筑物泛光照明、广场绿地照明的综合照明效果。照明、小品和道路公共设施应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多种使用需求,种类繁多。有实用性的,如公交站点、休息椅凳、公共厕所、垃圾筒、电话亭、广告牌、宣传栏;有观赏性的,如树池、花架、亭廊、艺术雕塑、水池喷泉。在小品的设计上,题材可以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能够起到强化空间环境文化内涵、渲染城市的人文色彩的作用,使人们在购物、观景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品的尺度要与人接近,使人感到亲切、熟悉。如果说道路本身景观应力求“势”、追求大气的话,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人行道及城市绿化带上,行人缓慢通过甚至可以驻足观赏,那么其景观设计则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下工夫,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独具匠心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3 城市景观道路规划设计的功能评价
3.1 城市物流改善度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城市物流改善度是指道路的修建对于整个城市的人流、车流及空气流动所做的改善度。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也就是为城市物流的改善做出贡献。
3.2 道路特性与人的视觉特性的协调性
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评价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在现有交通条件下各种用路者的视觉特殊性,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将道路分成若干视觉等级,选择一种主导的用路者的视觉特性作为分析道路环境依据。因此,任何一条道路不管是交通性道路还是生活型道路都要考虑其道路特性与人的视觉特性相协调。过去的道路以步行交通和低速交通工具为主,所以静观察受到重视。而现代城市快速交通的增多,使环境的一切要素处于动态之中。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城市道路的设计概念相当大的成分已取决于人们乘坐的不同交通工作,在不同速度的运动中观赏到的一种动态视觉艺术。
3.3 线形的方向性和连续性
对城市的印象,主要是在道路上有方向性、连续性的活动所形成的,一切道路环境中的景观元素都依附于路,因此好的道路景观就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标识性。
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旁的绿化形式,临街建筑的空间特征、建筑的形式,以及后退的红线等得到体现,此外连续性还表现在一条道路的运动感伤。
3.4 道路景观卫生设施及安全设施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还需要考虑人的安全与卫生方面的要求,如路灯,垃圾箱等。卫生规划,对于人行要求较高的道路,需要设置的卫生设施比较高,而对于纯粹供机动车行驶的快速道路就可以少设甚至不设卫生设施。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所居住的城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活起居的有个性、有魅力的城市空间,正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和生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周术.城市道路景观的整合[J].华中建筑.2006(2)
[3]王峰.浅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中华建设.2010(02)
[4]黄波.论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J].山西建筑.2010(27)
[5]李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1)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design of urban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景观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a.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b.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c.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它的主要功能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三个方面。
2 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因
2.1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意义
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系统之一,对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环境空间,调节平衡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进人们更加重视生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景观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蓄水度,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2.2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原则
2.2.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2.2.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2.2.3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2.2.4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3 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方法
3.1保持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在对自然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完整性。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都是做好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
3.2植物配置生态设计
3.2.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3.2.2合理选择树种,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配置的多层次性还能给整个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3.2.3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随着对自然景观作用的深入认识,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绿化设计过渡到对环境自然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时,应结合美学,注重突出生态。
4 结语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概念及内涵作了详尽的概述,对现有园林景观做了具体分析,为生态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提出: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景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 《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