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中心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中心规划设计

第1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区公园;设计引导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28

社区公园是在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内建设营造的公园,能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并为其提供游览观赏、休闲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的场所,是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1]。社区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安闲的环境,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有条件就近参与到各式各样的休闲和健身娱乐项目中去,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给人们带来欢乐。

但由于我国社区公园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许多城市的用地规划中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使得在许多城市别是这些城市的老城区中很难实现“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同时,在许多社区公园体系中由于其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社区公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在许多城市的老城区中,社区级公园绿地数量极度匮乏,使得人们的休闲活动距离增加或者只能在环境嘈杂的街旁绿地上进行。因此,研究城市中社区公园的构建成为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

1 南京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现状

1.1 南京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概况

南京市是国家园林城市,以绿色为城市名片,社区公园规划建设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居住小区的建设兴建了一批社区公园,通过改、扩建发展了一批社区公园,截止2009年,中心城区329个公园中社区公园占三分之一,共109个,面积占中心城区公园总面积的3.7%,面积偏小(表1)。

1.2 南京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现状

1.2.1 主城区社区公园数量匮乏 由于受历史城市规划的影响,南京市中心城区中的社区公园数量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休闲活动需求,导致居民的休闲活动距离增大或只能使用环境嘈杂的街旁绿地及距离较近的其他公园绿地。

1.2.2 社区公园的使用率较高 社区公园的使用者一般都是周围的居民,覆盖各个年龄层次,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儿童居多。使用频率高,几乎从早到晚均有人使用[2]。

1.2.3 空间设计单一,景观性不强 许多旧小区的社区公园空间设计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体育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为主,缺乏丰富的空间环境变化及人性化设计,景观性不强。

1.2.4 管理养护不到位 许多社区公园树木需要修剪,设施损坏严重无人维修。有水域的园内,水环境养护不到位,虽然每年都会清理,但还存在卫生问题,有时气味不好闻。

2 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引导探讨

199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是我国公园设计的规范性文件,社区公园在2002年9月1日实施的绿地分类标准才提出,因此,设计规范中并没有针对社区公园的具体章节。参照综合性公园(G11)的设计规范,通过社区公园与综合公园的设计对比(表2),结合南京中心城区社区公园设计建设现状,可以为社区公园的设计作出一定的引导。

2.1 社区公园设计原则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园的设计应当从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所建立位置的周边环境要素,做到与整体城市绿地系统和周边环境融为整体[3]。对于社区公园自身的设计,从设计、风格、材质选择、色调等方面都应注重协调统一,使整个公园形成有机的整体。

2.1.1 引入生态理念,遵循美学原理,构建绿色宜人空间 生态原则是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首要原则,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园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通过营造乔、灌、草多层种植结构和生态型的植物造景系统,将绿化围绕居民生活空间构建绿色宜人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环境小气候,同时实现社区公园自身的可持续发展[4]。社区公园点状分布于社区场地中,将生态理念引入设计当中。

2.1.2 适应社区居民行为模式,构建和谐便利空间 社区公园充分适应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及需求,通过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活动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5]。同时创造一定的社交空间,给人们提供聊天、下棋、打牌等休闲空间,实现社区居民的回归感。

2.2 社区公园的设计引导

2.2.1 选址及功能分区引导 社区公园的位置应位于社区中心,既要交通便捷,又要满足社区公园中对居民出行的设计规范要求,一般要让社区居民不需要穿越城市主干道并且步行15 min内抵达,又要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成为人行通道[6]。

社区公园设计要结合本社区人口年龄组成比例按照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分区,能够满足居民休息、交往、娱乐的需求。表3列出了社区公园常见的功能分区及内部要求。

2.2.2 社区公园内部要素设计引导 (1)地形、空间设计。地形作为构成公园的骨架,对所有承载在地面上的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同时,地形以其多变的形式在对公园整体景观的构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公园为了方便各类人群的休闲、娱乐需求,故多以平坦地形为宜,稍微加一点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使游览增添乐趣,也可以营造富有变化的景观。

(2)道路设计。社区公园道路的布局要从居民的“日常健身休闲”实用功能出发,根据出入口、地形、空间场地的分布综合考虑,统一规划、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引性。社区公园道路一般分为3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散步道。公园面积在5 000 m2以上,主干道宽3~4 m,可兼作成人跑步、骑车锻炼活动场所,次干道宽2 m左右,散步道宽1~1.2 m;公园面积在5 000 m2以下,主干道宽2~3 m,次干道宽1.2 m,散步道宽1 m[6]。

另外,园路设计还需满足婴儿车、轮椅等通行的一些特殊要求:路面宽度大于1.2 m,回车路面宽度大于2.5 m,纵坡小于4%,且坡长不宜过长,在适当距离应设水平路段,在台阶处设无障碍通道等[6]。

(3)种植设计。社区公园的优美环境主要依靠植物造景的效果来体现,以乔木为基础,按照植物姿态、体形、高度等要素进行搭配,构建以乔、灌、草、藤复层结构为形式的植物空间[7-8],形成有层次、有起伏、有空间设计思想的植物群落,打造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有色的特色化社区环境。

(4)建筑、小品设计。为提升社区公园的人性化及文化品位,公园内可以设置各种景观小品[9],如休憩设施、垃圾箱、标识系统、宣传栏、雕塑等,这些小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能提升社区公园的景观质量和文化品位。

(5)水体设计。水对游人,特别是儿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水体设计应本着节约型园林精神,避免大型水景的营造,可采用更易于亲水的设计,比如缓坡水池和地喷泉等,水深15~30 cm为宜,以便能安全、自由地戏水[10]。

3 结 语

社区公园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现代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应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将众多园林要素融会贯通,通过创造不同的园林景观,体现社区公园的特色,提升公园的环境质量,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11-13]。园林工作者要从现有的社区公园建设现状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结合国内外社区公园的优秀案例,通过遵循科学的社区公园设计规范,创建更多优美的社区公园,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添写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安・福赛思,劳拉・穆萨基奥.生态小公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陈妙如.论深圳社区公园的现状及发展[J].广东园林,2010(2):32-35.

[3] 何晓倩.社区公园植物营造[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石中贵.重庆市主城区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 徐军.浅谈社区公园的设计与养护[J].现代农业科学.2008(3):35-37.

[6] 北京市园林局. CJJ48-92 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 刘中华,曹绪峰,孙丽娟.南京八字山公园景观改造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53-156.

[8] 张公保,刘俊娟.郊野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4):72-73.

[9] 徐永献.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及其建筑策划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0] 熊启明.社区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11] 刘正瑛.现代城市社区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第2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总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各地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而以城市行政中心搬迁新建来带动新城建设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行政中心通常作为独立项目来进行规划设计,探讨当代城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亦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行政中心的内容

本文中的行政中心,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在内的四大班子及各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的办公区,主要包括行政建筑(行政办公大楼及相关建筑)和与之相配套的市民广场等,其建筑群主要由机关办公大楼、会议中心、行政服务大厅、市民广场、后勤服务中心等要素构成。

城市行政中心的选址原则

对于新城行政中心搬迁、新建,首先要考虑的是选址问题,影响选址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地自然条件、区位的通达性、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组合布局及弹性发展等。因此,选址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

区位通达性强,服务半径合理,基地建设条件优越,符合我国传统行政建筑的布局特点;

选址具有前瞻性,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与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布局,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以此推动新区建设的热潮;

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可建设用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核心;

对城市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的分析

我国的行政机构主要由“四大班子”组成,即市委、市府、人大、政协,他们之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行政区的整体布局。在设计中,主体建筑与相关会议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行政中心的形态。行政中心的规划布局形态主要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基本形态。

集中式

行政中心表现为一栋独立的建筑形体。四大班子以及各职能机构等办公区域通过垂直的竖向划分和横向的平面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区别。这种形态的特点是各部门集中布置,彼此联系便捷,但又易于造成各部门的功能混杂和干扰,给办公人员和公众带来不便。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两种基本模式:

1)“一”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指各功能区域按“一”字型水平展开,各部门的垂直交通体系彼此独立。

2)“工”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将四大班子办公区域分别设于“工”字的四翼,而将综合办公区域及公共服务区域设于“工”字中间。

分散式

四大班子、各部委办局综合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各自为一栋独立的建筑,通过空间的组织形成一个建筑群。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部门相对独立,干扰少,同时也利于营造丰富的群体空间,通过分散体量,营造更为宜人的建筑尺度,但各部门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资源缺乏共享、影响行政效率。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三种基本模式:

1)二分式(“一一”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在“一”字型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政府各系统的办公部分进行两两组合,形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形体,两者或脱开或通过公共空间取得一定的联系。

2) 三分式(“品”字型)

最为普遍的一种,四大班子中将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市政府、市委及综合部门组合,作为建筑群的主体;而相对独立的人大和政协则分别独立设置,至于群体两侧。

综合式

行政中心的各相关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结合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整体区域。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有效保证了各行政机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有利于行政中心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行政核心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又保证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当代行政中心规划设计特色

我国当前行政中心形象模式化、千孔一面、形式缺乏特色的问题一直未有较大的改观, 主要表现在“轴线对称”、“材料”、“色彩”、“建筑语汇”、“设计手法”等的大同小异,形成了系统的“权力美学”或“权利视觉下的审美原则”。总体设计特色可以概括为:

中轴对称形式——庄严感。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过分注重中轴对称、中心地位、主从关系。

建筑体量宏大——地标性。建筑体量越大,在城市范围内的可识别距离越远,建筑的影响范围就越大。

强化对比突出——丰富性。通过建筑形体、装饰、材料、色彩等的特别处理与周边建筑对比强化其核心地位。

强调空间序列——韵律感。通过强化对建筑群体轴线的控制来加强建筑群体的中心感,从而来突出城市行政中心的核心地位。

行政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使我国城市行政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根本的提升,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地域性的城市特色的塑造与发展,运用当代建筑哲学思想与设计的方法论,在建筑创作中充分结合科学性和人情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未来城市行政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为:

功能复合:由单一行政功能转变为文化、体育、商务、行政等多功能复合,极大的促进了行政中心的活力提升。

开放民主:行政中心形象转变为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更注重地域性和人情化,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开放与亲民。

有机生长:注重城市行政中心的持续性建设,避免为整体效果一次性建成的规划建设模式。

人文景观: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渗透,注重人文生态,体现地域性与城市文化,保持城市固有格局和肌理。

信息化设计:综合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势,改善行政中心的运行条件,实现网络化、多样化办公,增加其适应性。

建筑环境共享:打破建筑的封闭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设计,创造内外空间的共享。

小结

行政中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在进行城市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周边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任。因此,规划既要满足其使用需求,又要考虑城市特色和政府形象;既要诠释权利美学,又要融入公众参与;既要体现文化地域性,又要展现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事业单位网权威2015湖南怀化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选调专业技术人员拟录名单公示,更多2015湖南怀化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选调专业技术人员拟录名单公示相关信息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 点击下载>>>

2015年怀化市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公开选调专业技术人员名单

 

第4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理论

城市是承载一个国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包括各个方面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城市的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也在逐渐地被扩充,其设计的中心目的与建筑规划相似:就是为了提供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活环境。虽然景观设计的作用不像是道路的建设,作用效能性十分明显,但城市景观的影响是细微的,但也不容轻视。本文通过自己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谈谈关于其相关理论的几种看法。

1 城市景观概述

城市景观的理论在我国被提出并实践的时间虽然晚于其他国家,但是我国在建设城市时的景观设计相较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理论是建筑理论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比起其他定位十分明确的建筑理论,它涉及到的范围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复杂,涉及到园林设计学、风景理论、环保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发展。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它的作用是间接而又强大的,如果规划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拉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对于环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环保的价值对于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规划做到位,可以保证更好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状况,减缓浪费资源的现状,这些都是比较实用的功能,城市景观建设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功能,就是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在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其生活工作时的心理环境更加舒适。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景观规划中的形式主义,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很多城市不顾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一样的市民广场,一样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繁复装饰等等。这样的城市景观抹杀了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有的特色,这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我国城市的建设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以后,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来弥补这种关系。但是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被破坏,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只有绿化和美化了。我们应该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贯穿到开发建设的始终。景观规划设计的时效性近年我国流行“草坪热”和“移植大树”。为了让城市景观马上出成效,我国各个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草坪管理难度大,养护费用高。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大树尤其偏爱。而移植大树的后果就是很严重的,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遭受破坏,而且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

2 城市景观的相关理论方法

城市景观的规划可以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区分,但无论是在哪个区域,城市景观的设计都必须满足于人的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其二,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的景观时还要参考政府相关机构出台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做到合法建设、合理建O,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元素,如城市中的老旧建筑物、文物、名胜古迹的协调关系,做到和谐共存。

2.1 中心区域的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中型或者小型城市,市中心都是城市的心脏,也是一个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市中心中一般都由行政管理区域、经济文化区域、娱乐商业区域几部分构成。市中心的景观设计需要彰显出来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因为市中心也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做好市中心的景观规划可以改善其对于城市的印象。由于市中心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功能,因此市中心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市中心的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绿化的设计,设计师应当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绿化设计工作并不是只是为城市增添绿色这么肤浅的功能,要切实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为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减缓城市污染,降低城市的噪音,提升绿化区域的覆盖率,不只要在横向的街道上建设绿化带,还可加入绿化阳台以及绿化屋顶的设计元素,这是在区域较广阔的地方的设计理念,子啊相对狭窄的区域,可以将绿化延伸到墙体上,形成立体的绿化墙。

2.2 公共场所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公共场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主要体现对象,大部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中的人而存在的,主要由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商业娱乐区域、休息场所等几部分构成,相比其他的区域,人流量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相比市中心比较规则的地形,公共区域的规划地往往是不规则的形状构成的,由于公共场所涉及到的建筑类型种类比较多,因此景观的规划方式也随之增加,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来进行具体可行的景观设计,如对于一些广场的设计,要普遍满足在大部分城市居民的要求,并且其容量需要扩充,可以适当地增加狭长经管的数量。

2.3 住宅区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主要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采取比较先进、效益较好的建设开发模式,不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不断向人居环境迈进。我们在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上,要在建筑的高度、体积等方面实现依等,把周围的山、水等自然生态景观纳入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体系,并与人工绿化体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因地制宜,扎实抓好城市景观的规划,努力把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既创造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又美化城市环境,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城市景观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物,只有建设好了城市景观,才能更好地改进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市的景观设计既要满足视觉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其实用性,我国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第6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中心地带;停车场规划设计;问题;对策

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规划与城市中心地带交通是否流畅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而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中心区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通常都忽略了中心区交通、停车等环节,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能够占用最好的城市地段,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忽略了建筑本身对于周边交通所带来的影响,这促使城市中心区出现了停车难的情况,这类现象在一些历史较长的旧城区,更为严重。

1.停车场规划的相关含义界定

停车规划工作主要就是指建立在停车场建设功能目标的基础之上,对该停车场所应当达到的效果、步骤、方针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和规划。以往传统的停车场规划工作都是在现场实践过程中对停车的相关设施进行布置和设计,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停车场规划工作的理论也得到了提高,人们逐渐发现停车的问题对于城市的规划工作来说,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如果仅仅只是通过简陋的规划措施来对城市中心区停车场进行完善,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甚至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停车困难的现象。因此,城市中心区在进行停车场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政策,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涉及到停车场的相关硬件设施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划。

2.我国城市中心地带停车规划中存在问题

2.1泊位总量缺乏

我国当前城市停车场建设数量虽然在持续的增长,但是和城市机动车的增长数量相比较而言,停车场的使用率一直处在一个超负荷的状态,尤其是人群较为密集的繁华中心区,这其中所出现的停车需求现象极为严重。也正是由于车辆与停车场之间的供需过于紧张,这就是使得停车场泊车容量远远不能满足车辆总数的实际需求,从而进一步导致越来越多的违法停车以及占道停车的现象出现,促使本就已经极为拥堵的城市交通更加拥挤。

2.2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城市停车问题加以重视,一味的注重经济发展,却没有重视停车与经济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导致停车设施的建设工作与城市经济繁荣和机动车辆的增加悬殊过大。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没有配备相匹配的停车场,一些建筑的停车设施甚至不符合我国公共设施的相关规范。此外,由于部分停车场的建设成本较高,特别是处在城市中心区的地下停车场,被挪作他用来创造经济价值的现象极为严重。建筑物配套的停车场设施不充足,是导致城市出现停车困难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建筑配建停车场不足的现象,会进一步推动大量机动车将泊车的目标转向了公共区域,这让城市内部本就极为紧张的公共停车场,面临着更大的符合,并且使用严重超标。

2.3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布局和设置不合理

尽管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停车泊位十分紧张,但是普遍存在路外公共停车场的使用率很低,经营状况普遍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公共停车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需求不均衡、分布不均匀、停车需求预测不准确以及规划布局不合理有关。路外停车场的布局规划还存在停车泊位数量不足、服务半径过大、停车场过于靠近主干道和交叉口、停车设施出入口布设不当以致车辆出入干扰动态交通等问题。

目前,路边停车的规划和设置不合理也是引起城市停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路边停车规划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设置路边停车场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对动态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规划设置时没有考虑附近配建和路外公共停车设施,造成这些停车设施利用率低。

2.4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型式单一、土地开发和利用质量低

停车场建造型式的分析也是停车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建设停车场时应该充分创造性的利用空间,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公共停车设施大多为路内停车、地面停车和少量地下停车库等型式,而机械停车库、立体停车楼等型式的停车设施极少,因此,地面停车场所占用的土地价值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城市中心区通常是城市停车需求较高的地区,建筑密集,用地紧张,平面停车场难以适应要求,所以建议在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建设中采用立体停车库,提高一定用地上的停车容量,达到用地省、效率高的目的,同时也美化城市环境。

3.完善城市中心地带停车场规划设计的策略

3.1科学地进行城市停车需求和供给分析

城市在针对中心区进行停车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泊车位实际需求以及城市车辆总数等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停车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停车场规划的过程中,对于泊车位实际需求预测是否精确,对于停车规划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是否良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停车场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对城市实际停车需求预测的重视,保证预测结果的真实性、精确性,这不但能够极为有效的提升城市停车场规划所产生的效果,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由于设计失误、疏忽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使得城市经济效益发展能够更加的顺畅。

停车泊位供给还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停车泊位供给规模的规划时,如果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将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适度的机动化水平,也有可能由于车辆寻找停车位而绕行产生新的交通量,引起道路交通拥挤。而停车设施过量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交通量,造成道路交通拥挤。

3.2重视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的规划

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应该是配建停车设施的补充,所以其规划建设与配建状况密切相关。公共停车设施规划方案应体现对停车用地控制的要求,要规划一定的实施性项目,能指导当前停车设施建设,同时也能适应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不断优化和改善的要求,并且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方案具有一定的弹性。

3.3科学合理的规划路内停车场

由前面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路边停车比例很高,路边随意停车现象严重,路边停车在我国城市停车设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缺点,为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科学合理的规划设置路边停车,对解决我国城市停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路内停车场虽然在国外有较好的应用,但是在我国,路内停车场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停车设施。由于我国与国外多数城市的交通状况不符,规划设置路内停车场将使道路环境更加复杂、恶化,同时,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过多,也不利于路外停车场的建设和经营,抑制停车产业的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市机动车数量持续不断的增长,城市所面临的停车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这不仅对城市交通顺畅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还对城市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城市中心区规划工作必须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智能技术,使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投入到停车场的规划研究中,同时,还应当在城市进行停车场规划的过程中,对当前整个城市中心区域进行交通影响评估,把城市交通的静与动作为综合考虑因素,使得停车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陆化普,等.城市交通管理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1).

第7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湛江;城市空间;开发策略

Abstract:Forsomehistoricalreasons,theconstructionofurbancenterinZhanjianglagsbehindthedevelopmentofthecity.Basedon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realisticconditionsofcityspaceandurbancenterinZhanjiang,thisarticlewillcomeupwiththeconstructionspheresandobjectivesaswellasdevelopmentstrategiesofZhanjiangCity.

Keywords:urbancenter;Zhanjiang;urbanspace;developmentstrategies

1城市中心区的相关内容

1.1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复合的核心区域。城市中心区集中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和城市风貌,并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现代城市理论不断丰富,城市中心区衍伸出多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如城市闹市区,中央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动区。这些不同概念的中心具有不同的功能内涵,在空间上有分有合。城市中心区往往是承载多种功能的区域,比如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叠加。因此,城市中心区的开发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1]

1.2城市中心区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1.2.1品牌效应。城市中心区往往集聚着城市最重要的商业、办公、公共文化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和场所反映了城市风貌、承载着城市文化,保存了城市信息,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名片。

1.2.2集聚和辐射效应。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地。资源聚集所带来的乘数效应扩散到周边区域,对周边区域的发展起到幅射带动作用。同时,城市中心是城市发展中的极核,对周边区域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

1.2.3服务效应。城市中心区是行政办公、咨询服务和商业、文化设施集中的区域,承担着对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服务功能。有些中心区也是城市交通枢纽或交通换乘中心。

1.3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发展模式

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发展有三种基本模式

1.3.1在原有旧城中心区基础上继续发展

城市用地由原有城市中心区向外拓张,城市中心位置没有太多变化,旧城中心区以改造更新为主,以适应新的形式。

1.3.2新建区域与旧城中心区形成复合型中心

城市原有中心区由于空间局限或者出于城市保护的需要,难以作出改变。为适应中心区继续发展的需要,在旧中心周边新建一些设施,形成复合型中心。

1.3.3新建城市中心区,代替旧城中心区

由于旧城改造困难或城市发展政策等原因,对旧城中心区停止建设,着力发展新城中心。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中心区转移后,旧城中心区环境改善,原有中心可以得到新的发展;二是旧城中心区随城市中心区转移,中心地位被取代,逐渐衰落。[2]

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较小,以单中心为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功能复杂,单一城市中心无法满足城市各种功能的需要,所以形成以主、副中心相互渗透的多中心模式。

2湛江市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中心区的历史演进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我国大陆最南端,居粤、桂、琼三省交汇处。其三面环海,东临南海,西濒北部湾,是海南岛通往大陆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大西南主要出海通道。[3]

湛江现在的城市格局的是历史形成的,也与历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直接相关。

近代城市形成:

湛江市城市形成较晚,主要城区赤坎原为小商埠。1899年,法帝国主义入侵,建立租界“广州湾”。在殖民时期,湛江形成了外国人聚居为主,以霞山为中心的商埠和中国人聚居,以赤坎为中心的老城区。

城市扩展:

解放后,湛江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城市建设区确定为有港口的霞山,形成了解放大道和人民道两条城市中轴线,初步形成了霞山赤坎南北双城的基本格局。1973年,湛江港大规模扩建、南海石油西部公司基地、湛江远洋渔业基地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设,城市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除原霞山组团外,增加了赤坎组团和调顺岛组团。

城市基本成形:

1983年湛江地、市合并,1984年湛江市被列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设立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南油基地为主体的坡头组团,确立了以霞山区、赤坎区、经济开发区、坡头区、调顺岛等五片区为组团。随着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湛江市初步形成了环海式组团式空间格局。

从湛江城市空间发展轨迹来看,湛江没有形成相对较集中的中心区域,这种空间格局延续至今,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

(1)霞山区和赤坎区基本上是两座独立的小城市,各有自己的区域中心;市级行政办公地点分散,市委、市政府处于赤坎,政协和人大位于霞山;坡头区主要集中布置了南油公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与主城区隔海相望,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城市缺少以核心向四周辐射的统一功能体系。

(2)由于旧城区基础设施完善,人口密集,目前城市建设,很大部份都是集中在霞、赤两地旧城区中进行。在旧城区见缝插针式的建设,造成了旧城区越来越拥挤,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被破坏殆尽,旧城改造成本不断增大。

(3)新城区在原有旧城区基础上向四周摊大饼式的建设,使新城区整体景观缺乏应有形象。一方面,彼此分散的公共设施没有形成整合的态势,造成没有“统领”城市公共空间的集中中心。另一方面,城市缺少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和场所,使城市形像缺乏特色。

(4)旧有的城市中心如霞山,赤坎偏于城市一隅,两区的中心相隔近20km,目前主要通过棋川大道,人民大道,海滨大道相联系,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把整体的城市内部的高频率、短距离人员、物资流动分化为两个以上独立的市区之间的流动。其结果是限制了整个城市内部的流动,并造成城市内部运输能力的相对利用率降低。

(5)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霞山、赤坎之间,在空间上是湛江市的中心位置。但由于开发区规划管理是由开发区政府独立行使,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亦由于其性质而与总体规划相悖。管理体制的脱节和土地使用性质与城市发展方向的矛盾,令开发区的城市建设缓慢。[4]

3湛江市城市中心区区位和建设目标

3.1对上层次规划的引导分析

《湛江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提出:城市总体发展确定为环海湾拓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形成海湾型的“片区+组团”的结构形态。

该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经济开发区发展为中心城区,增加中心城区幅射能力,缓解老城区拥挤状况,拉动城市整体发展,改变城市面貌。这对于湛江中心区的选址提供了指导作用。

3.2中心区区位和范围

城市中心区范围确定为北至龙潮东路,南至乐金路,东至海边,西至开发区边界;中心区以人民路为南北轴,乐山路为东西轴,形成以乐山路三帆雕塑为中心的“金十字”。区域面积约为4km2。

城市中心区具体区位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政策优势: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招商引资,可以促进本区开发建设。

(2)区位优势:本区位于湛江市城区中心位置,南北与霞山、赤坎为邻,东面经跨海大桥与坡头区相连。

(3)交通优势:本区距离机场、火车站、港口均在5km范围内,交通优势明显。东西向的乐山大道、海湾大桥横跨本区,南北向的人民大道、海滨大道贯穿本区,这些道路方便了本区与市内外的交通联系。

(4)用地条件:该区域土地储备充足且地势平坦,未开发建设用地主要为荒地、坡地,有利于城市建设。

(5)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该区域道路、电信、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

3.3中心区建设目标

希若·波米耶在《成功的市中心设计》一书中,认为一个成功的市中心应该是“健康而有活力的市中心”,“充满着生活,情调,变化和机会”。

湛江市中心区未来是以行政、商业、商务中心为内核,以文化、展示中心和居住社区为外缘,形成“一核、两轴、多区”的空间结构,构建多元化、复合的城市空间,以塑造充满活力的中心区。

(1)未来的中心是城市多中心体系中的一极;其建设目标之一是形成城市多中心空间格局。

(2)营造城市活力之都,鼓励多样性和功能复合,激发“经济活力,文化活力和社会活力”。[5]

(3)保存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构建具有人性尺度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创造宜人的工作、居住和休闲空间。

4湛江市城市中心开发策略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应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以塑造有活力、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区为开发重点。

4.1政府主导,建设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区

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心区用地控制,对未征用土地应控制其转让,严内私人建房,对已转让土地,限期开发;二是高水准编制中心规划,对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采用国际招标方式、扩大中心区影响;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

4.2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中心

湛江在中国的城市群中是极具特色的北热带海滨城市、港口城市;既是一座具有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城市,又传承了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法国风情的殖民文化也在城市肌里上留下了烙印。城市中心区应以城市设计为手段、在轴线营造、标志性建筑、空间营造、重要街区和主要的节点等方面体现这些独有的文化特色,建设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城市中心区。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4.3处理好中心区开发与老城区建设的关系,明确城市各组团功能,形成有机统一,有序竞争的主、副中心格局。城市中心区作为湛江市的行政、金融、商业、文化娱乐和信息中心,霞山、赤坎、麻章、坡头和东海岛各组团分别形成各自的区级中心,形成有机统一的多中心空间格局。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有利于避免城市空间的过度密集,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心从本质而言是资源聚集的反映,有必要引导全市的主要商务办公集中于中心区范围内,促成中心区开发的集约和聚集效应。

4.4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充分利用土地价格杠杆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中心建设以办公设施、酒店及零售等服务设施、展示会议中心,以及居住设施为主,因此中心区建设用地以公共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而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共设施用地占19.61%,住宅用地占25.5%、用地比例较低,需要作出调整。运用地价杠杆调节上以形成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具体操作上可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商业、办公、金融等服务业态调整。

4.5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整治和改造位于中心区域的“城中村”。

湛江市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用地目前有一大部分为霞海村、龙潮村等村集体用地,区域内农民自建住房较多、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城市形象,不利于中心区开发建设。根据“城中村”现实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可实施性政策,采取拆、改、迁、留并举的改造策略,以就地环境整治,合理利用保护,局部拆除改造和基本拆除新建等不同形式,消除城市基础设施差距、改善环境、转换土地所属关系,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为市中心区的开发提供土地储备。

4.6梯次开发,采用中心开发,后周边开发,先公建,后商业开发的建设秩序。

中心区开发采取梯次分级开发。由人民路、乐山路向两侧开发,由赤坎、霞山老城区向新片区开发是比较好的开发路线,这样也有利于配套建设实施与延伸。开发项目上,以公共建筑、公用设施为拉动项目,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商业开发价值,实现滚动发展。

4.7开发模式选择

城市中心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涉及公共利益较大的公共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开发模式;商业、房地产及一些基础设施可以采取公共和私人联合开发的模式。中心区的开发应引进战略投资商、采用联合开发的形式、以提高开发品质。

综上,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区块的发展是非均衡的,湛江中心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新的极点,其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国家大型钢铁、石化项目相继落户湛江,以及湛江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经济支持。明确中心区的发展目标和采取适当的开发策略,以及政府的引导调控力度将成为中心区建设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明.从“DOWNTOWN”到“CBD”—美国城市中心区的演变[J].城市规划汇刊,1999(1):58-63.

[2]宋云峰.中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湛江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Z].2003.

[4]万向东.CBD与湛江城市建设[J].

[5]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7.2.

第8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规划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综合体设计概述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城市综合体系能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特点

“城市将愈来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来愈像一座城市”。因此,随着交通方式、社会经济、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对建筑功能也提出了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并出现了一种占地规模达整个乃至几个街区的城市中心超大建筑综合体,这种强调城市中心空间安排的紧密性和提高土地开发强度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更新的面貌。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项目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要求,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内容之一。

3 城市综合体规划要素分析

建筑综合体的突出特征是“大型”和“复合”,跨越几个街道和区域的建筑会打破城市环境在街面上的连续性和节奏。因此,如何将综合体融入城市环境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从城市设计的层面看,建筑师将城市中心的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建设一个连贯的、和谐的城市环境。同时,建筑师还应该考虑综合体设计中的城市元素,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关注实体和空间,以及两者的关系、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现连续性的关系,但是两者处理空间环境的出发点和内容却有所不同。通常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的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因此,当细化到建筑单体设计的阶段,我们仍要遵从城市设计的既定成果。

4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

城市综合体不仅有助于城市内需的拉动,而且有助于城市精神面貌的提升。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口构成以及市民的消费水平,从而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模式。

4.1 正确的规划布局思想

建筑与城市规划曾经被认为是两个彼此分离的学科,但今天已不再说建筑师或者城市规划者,而是说“建筑师-城市设计者”。建筑师在城市中心区域设计超大建筑综合体时,应该把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考虑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本身。运用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建筑新型模式,也是城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创新模式。

4.2 合理的整合设计

城市综合体作为功能最复杂、型制最灵活的建筑类型,对其研究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及商业建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经济转型、城市资源优化、生活品质改善的要求。

因此,整合设计的难点在各个子功能之间的有机协调,将各子功能的布局、空间、路线等建筑层面的整合设计作为研究重点,其设计的宗旨就是将各种功能空间和谐、高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建设、激发城市活力的目的。

4.3 合理的结构规划

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中,各区间的功能复杂。而且各个功能的空间从跨度、净高各有不同,并且要求在同一个基础之上设计,必然给结构专业提出挑战。例如,底层的商业规整的柱网和上部公寓酒店小开间结构的转换,以及影城部分大空间、超高净高的要求等。因此,结构专业需要在考虑结构合理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结构转换、梁上升柱并结合部分钢结构的设计,实现各功能的使用及相互转化的需要。

4.4 城市综合体空间规划

城市空间不论性质如何,均有位置、景观、功能和社区四个特征。可以看出,赋予某一功能的城市地域范围构成特定性质的城市空间,不仅取决于空间的物化形态(城市天际线、城市空间要点、空间关系与尺度),而且取决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人文特征。

“空间集约化”的提出,是审视城市与建筑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汲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粗放式外延扩张导致城市蔓延的惨痛教训,是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一种城市商业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综合体内各个物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类型的物业应依据其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空间组织。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创造良好的购物空间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体现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能将其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系统地联系起来,体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集约化、合理化和景观化的城市空间。

4.5 城市综合体的三种发展模式和条件分析:

4.5.1 模式一:各种功能均衡发展的模式

发展条件:A出现于国际大都市,有着足够的商业和商务市场支撑;B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商业区核心,依托CBD;C良好的交通环境;D超大规模,形成建筑集群效应,成为名符其实的“城中城”。

发展模式KPI体系(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外因与内因分析:

外因:A优越的地理位置—CBD/城市中心;B便利的交通条件—主干道沿线/地铁口;C较大的规模—建面20万方以上。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高水准规划设计—各功能互不干扰;C功能化体系—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档or中高档购物中心/顶级酒店式or服务式公寓;D专业的管理团队—物业管理/经营管理。

实例:广东省中山市利和广场

利和广场总建筑面积42万m2,包含13万m2国际时尚购物中心、12万m2国际金融中心、9万m2希尔顿酒店、8万m2商务型酒店式国际公馆。

利和广场位于中山市区中山三路、兴中道、博爱路、岐关西路四大主干线的交汇处,是中山城区最核心、最繁华地段。便利的城市交通体系,搭载完善的城市配套和成熟的商业体系,无愧为中山市地标性综合体项目。

4.5.2 模式二:以写字楼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发展条件:A城市已经或即将进入一个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产业簇群已形成;写字楼市场有客户(产业)支撑;B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商务/金融区中心/未来商务核心区;C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D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标志性。

发展模式KPI体系外因与内因分析:

外因:客户(产业)支撑已形成产业簇群/引入核心客户带来相关簇群/未来商务核心区。

内因:A强制性的视觉冲击—超高层/建筑群;B写字楼大堂昭示性;C功能化体系—写字楼带动其他功能,并定位其他功能的规模与档次;D配套完善—商场、公寓。

实例:广东省中山市中环广场

中环广场总建筑面积35万m2,是中山纯商务的典范,该项目是按照纯商务标准设计和招租的,因此拥有更纯粹的商务办公环境及办公氛围。

中环广场位于博爱路、起湾道、南外环路三条主要城市交通干道交汇处,该地段连通中山城区及镇区,能快速抵达高速公路入口,因此可以说它是中山半小时经济圈和粤港澳一小时经济圈的商务核心区域。

4.5.3 模式三:以商业为核心功能的发展模式

发展条件:A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城市核心商业区/成熟商务区;B市场对大型商业设施需求旺盛;C地块沿街面长,具有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和可视性;D开发商实力与品牌号召力超群。

发展模式KPI体系外因与内因分析:

外因:A地理位置—城市核心区;B交通可达性—主干道沿线或地铁口;C区域功能的缺乏,需求旺盛;D人流及商业气氛。

内因:A明确定位—大规模综合/娱乐性/观光性/顶级;B独具特色——建筑形式/业态/服务内容;C功能化体系——商业为主导,其他功能为辅 ;D一流的合作团队——规划设计/经营管理。

实例:湖北省武汉市万达中心

万达中心总建筑面积62万m2,其中商业面积超过50%。

万达中心东至和平大道,南临锦江国际城,西至临江大道,北至规划路,处于武汉地理、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地段,与各周边为代表的商业区紧密联系。

5 结束语

由此可见,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建筑新型模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集约使用、突破“单中心”格局促进网络化都市发展、发挥功能集聚效应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社会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标志和名片。

参考文献:

[1] 文闻,李铌,曹文.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J].《规划师》论丛. 2011(00)

[2] 陈旸,金广君,徐忠.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特征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03)

[3] 晁钢令. 开发城市综合体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上海商业. 2011(03)

[4] 曾月.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J]. 中国房地产. 2011(04)

第9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并通过分析肇庆市牌坊广场的规划设计构想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一、引言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

二、城市广场规划面积大小和与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

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应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片面地追求大广场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缺乏活力和亲和力。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规划设计比例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三、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因此,在广场规划设计中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社会特色,也包括其自然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衔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

四、案例分析——对肇庆牌坊广场规划设计分析

1、广场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城市 广场最终是城市居民的广场,城市广场的布局、空间规模及其美感、愉悦感都要以能满足最广大人民活动需求为衡量标准,牌坊广场处于肇庆城区向七星岩景区过渡的重要地段,被称为七星岩景区的南大门。在其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具体分析:(1)广场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现有铺装硬地广场南北宽约1o0米,东西长约283米,总面积达28300平方米供广大市民游乐。并在广场建设了不少于广场25%比例的绿化用地,广场西部建设了林荫休闲广场、林荫休闲步道、滨水观景带、挂花径、玫瑰园、八音来风人口广场、模纹花带和疏林草坪等园林小景,同时为了改善牌坊广场暴晒问题,在广场二侧增设树池,种植规格统一、树形自然的垂榕。并设花池.进一步美化广场。处处体现了为“人”服务的宗旨。(2)在广场中建设的林荫广场和露天舞场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往的休闲环境,中间设一休息廊作为过渡连接,休息廊可兼有小卖部的功能。露天舞场边缘角位和林荫广场都可随意摆放一些室外桌椅,树池可结合座凳,供人们聚集交流休息。这些功能设施加上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内容充实,使整个广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娱乐休闲的需要。(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上很好地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了行人的安全,整个广场限制所有机动车辆通行。同时在八音来风人口广场采用退缩式人口广场的空间形式,以大面积斜坡的地被花卉面对交通路口,主要人流分散至两边人行道,既丰富了临街的景观效果,又利于交通的组织广场。

2、突出肇庆历史文化底蕴

牌坊广场的规划建设十分注重城市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肇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四大名之都的城市特色。通过运用多种手法把牌方广场创造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的中心广场。具体表现为:(1)整个铺装场地平面为“鼎’形,相传鼎湖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黄帝曾赐鼎于此,暗示着肇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原有喷泉水池到牌坊的隐形轴线上增设一座雕塑,题材可取自七仙女下凡形成七星岩爰仙女湖的动人传说,以古装少女的轻盈舞姿为形象,这样既是与七星岩牌坊相协调,形成对景,强化广场轴线,又在夜晚来临时,与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一起给人一种仙乐飘囊,舞姿翩翩的浪漫遇想。(2)在大面积的疏林缓坡草地中以七星岩七座山峰的方位设置七块大型岩石,石块采用肇庆传统端砚常用的七种岩石类型,在岩石的主要立面雕刻各种砚台型的浮雕,包括:老坑岩砚有冻岩砚、麻子坑砚、宋坑砚、绿端砚、梅花坑砚,借此宣传肇庆的景观文化和地方特产。(3)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牌坊广场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五、结束语

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时,不能简单地追求平面构图的优美,我们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地方特色、效益兼顾、突出主题的原则,创造出自然优美、充满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4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