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导学案、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1-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由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如何实现高效教学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伴随着我校师级教科研课题《高中各科导学案的应用》立项和实施,,导学案就是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下的系统设计,
我从三方面谈谈运用导学案践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1科学编写高效学案
1.1研读课标作指南:导学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所做的设计,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方向、教有目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熟读课标,研究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结合新课程标准编写学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学案,梯度科学,问题引领,只有在这样的理念设计下的学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1.2运用集体智慧探索高效学案:导学案设计当然可以由个人独立来完成,但是作为一个高质量的导学案设计,发挥集体的智慧是明智之举。我们学校每周三下午理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坐一起研讨导学案的设计和反思。我校学案编写的基本流程为:个人初案——备课组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形成个案——课中形成续案——课后形成补案。
1.3学法指导孕育其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永远学不尽的,尤其是在这个知识飞速增长,信息瞬息万变、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如果就知识论知识的学习,永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高效课堂上,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用好纠错本?如何用好双色笔?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导学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而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践行高效学案,形成高效课堂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学生就不可能对文本有透彻的认识,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充分自主之后,展示出的答案系统,条理,有板有眼,学生在讲解、阐述中有理有据,甚至不逊色于老师。所以,我认为充分自主是合作、交流的前提,能让学生观察的要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要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展示的要尽量让学生上黑板展示;能让学生总结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要重视这个环节,学生会给我们创造出很多惊喜。
2.2诱导高效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为基础,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竞争为主要途径,实现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我们首先将班级学生按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分成若干个6-8人小组,按教学需要编排座位,采取两排相对而坐,便于讨论。每组都有轮值组长,给每位学生创造机会,促进各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2.3电教手段是高效手段:网络及多媒体信息的选择要本着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激发创造潜力为标准。学生获取知识的的渠道越来越广泛,网络学习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就高效课堂来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将会让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学习更高效。从学科角度讲,化学中的有一定危险的实验和错误操作演示都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手段来呈现;从授课类型来看,展示课、复习课和综合课使用多媒体使课堂容量更大;从学生来讲,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够完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激发学习兴趣年级越高,越要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反思交流改进学案,优化高效课堂
有位教育家说到:“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每堂课之后,结合学生展示交流、自主测评的情况,对照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认真思考,对于出现的问题,回顾、反思,找出一条更有效的途径来。在《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学案编写中,我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铁和水蒸汽反应装置,学生在交流过程展示了自己。总之导学案教学必须发扬集体智慧,紧扣课程标准,关注个性差异,明确学习目标。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我将不断摸索实践,反思提高,力求在课堂改革的推进中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凤鸣. 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J]. 化学教与学. 2011(08)
[2]江合佩.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程的构建[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3]王延芳.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关键词】家访家校合作高校学生
家访不是一个新鲜词,尤其是大学之前的教育,近些年高校也逐渐兴起家访,但是高校家访倾向于针对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从培养学生和构建和谐家校合作关系的角度来看,高校家访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访的原则、目的和意义
学校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这一原则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高校家访正是体现这一原则的载体。家访是为了让学校和老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也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寻求家庭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此外,家访还能够帮助老师建立起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更有效地沟通和对话,从而确保学生工作和家校合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二、家访的形式
家访包括上门走访、电访和函访三种形式。高校家访应该将“普及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如今大学基本都是开放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差异很大,我们很难把握学生,也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工作,培养好人才。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新生入学前)开展家访工作。在基本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今后的家访工作就应该是有重点的进行了。
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共同教育学生”的理念指导下,一直将家访工作尤其是新生家访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个别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家访项目组,将家访工作作为学院的专项工作。每年新生入学不久,学校就开始组织新生家访工作,各学院也根据各自的特点,纷纷开展有学院特色的家访工作,当然现在上门走访还主要是针对上海本地学生,外地学生主要是函访和电访。
三、家访对象与家访实施
3.1家访的对象与措施
第一次新生家访应该针对所有新生进行普及性的家访,在这个阶段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并且将上门走访、函访与电访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进一步回访的学生,如家庭发生变故、单亲或者离异的家庭等。除此之外,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了解,确定需要跟踪访问的学生,对于之前通过函访和电访的学生,要进一步进行上门走访。
3.2实施过程
这里以新生的第一次家访为例。第一次家访可以参照如下程序进行:
(1)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的家访预案,这是家访实施的保证。
组织并动员各部门共同参与家访。家访不只是辅导员的事情,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动员其他部门参与家访,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
家访老师在家访前应该对被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背景等相关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院甚至有必要进行家访培训。在培训会上,包括对家访的原则、意义和学院的教学计划等内容,以及被访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阐释。
对于需要上门走访的学生,家访老师要提前与家长约好时间。
上门走访的老师自备好鞋套。现在很多家庭进门都需要换鞋,如果家访老师能够自备鞋套,无疑会给家长留下好印象,看似一个很小的细节,也能够促进家访工作的开展。
(2)家访实施过程
如果是电访,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并且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并做好记录。如果是函访,函访的材料应该有需要家长反馈的内容,并且对所反馈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关注,确保家访的有效性。
上门走访要在事先与家长约定好时间的前提下,家访老师要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进行家访,并注意交谈的时间。第一次家访主要任务:一是介绍,介绍所在大学的基本特色和学院、专业的特点,提醒家长要对孩子特别关照的方面;二是倾听,听家长说,必要时给予解释并回答家长的疑问;三是纠正,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入学前都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成功了,大学不需要像高中那样辛苦,大学应该是很轻松的,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家访老师在家访过程中需要对这种认识进行纠正。
(3)家访总结
家访结束后,家访老师需要对家访反馈进行认真分析,并撰写家访小结,必要时召开座谈会。在小结和座谈会上家访老师要反馈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并告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导师。与此同时,学院和学校都需要召开家访总结会议,根据家访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需要的话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
新生家访工作只是构建家校育人合力的开幕,在接下来的学生培养与教育工作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新生家访的基础上,辅导员和学生导师必要时需要进行回访和跟踪家访。90后的大学生的确有着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虽然他们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他们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作为独生子女,对他人的依赖性也较强,这又可能导致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如今仅仅依靠学校很难做到把每个学生都培养好、教育好。因此,寻求家庭的帮助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
四、家访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即便像上海大学这样重视家访并一直坚持家访的高校,在实施家访的过程中也还是存在一些困难。总结起来,家访存在的困难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基本到了成年的年龄,加上如今高校都走开放性、综合性的发展道路的形势下,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明显少于中小学。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召开日常的家长会显然是不现实的,上门家访就更加不可能。即便像上海大学这样的高校每年组织新生家访,但也集中在对本地学生入学初的上门家访。“发挥学生家庭的作用,共同教育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是一个阶段的理念,应该贯穿学生教育始终。然而在现在的体制下,在高校进行经常性的家校沟通是有很大的挑战,但对学生的成长却是至关重要的。就学校和老师而言,现阶段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沟通经常化,并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寻求家校育人的合力,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
从以往经验来看,家长对大学进行家访在惊讶的同时都表示欢迎,但是更多的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待来访的老师,家长缺乏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即便有这种热情,也不知道如何参与其中。学校缺乏较为完善的机制和相关的制度。因此,要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成立家长委员会或者类似的组织,建立和完善家访制度,从而调动起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校、老师可以借助家庭的力量,加强家校沟通,给家长一些理性的指导和帮助,毕竟一个学生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
(2)学校如何更好地引导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
曾经我的一个大一学生,入学后不久,他的家长每周来宿舍帮他打扫卫生,走前还削好苹果,并留字条“苹果已经削好,放在……”。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老师也会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提醒,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学生工作中,我们认为有时候不是学生能力不行,也不是学生不愿意去做,而是学生家长不愿意放手,他们包办各种事情,他们的行为超越了职责,变成了剥夺孩子的权利。如何让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有时也许只需要家长退后一小步,学生就能够前进一大步,但是家长很多时候却拉住学生前进的脚,害怕他们出错,担心他们受挫。因此,要教育、培养学生,首先要“教育”家长。
家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家庭孩子的差异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毫无疑问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现代独生子女家庭很多,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所有期望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在今天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还影响着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家长“望子成龙”期望值普遍偏高,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固然离不开家庭教育。从胎教到婴儿的启蒙教育再到入学后的跟踪教育,如今到了大学父母依然不肯放手,很多家庭还是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教育着大学孩子,甚至一些家庭溺爱、迁就、放纵,不知道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而且现代家庭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教育方式等方面参差不齐,孩子的差异也很大,到了大学这种差异性就更加明显。因此,孩子进入大学,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成才、成人观念,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家庭教育应该科学化。
(3)面对如此之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家访?
上海大学现在外地学生也已经占到40%左右(其他学校外地学生比例更高),并且还会逐步扩大,面对这么一个大群体,如何进行家访?目前是以函访为主、电访为辅以及部分上门走访。对于外地学生,可以采取外地老师利用回家、探亲的时间(如节假日、寒暑假)对同地区或者临近地区的学生进行家访,并且打通各学院的关系,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最终形成全校资源共享。
(4)如何保证足够的经费支持?
家访尤其是上门走访一般是利用假期开展工作,那么对假日工作的老师来说,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与此同时,老师家访的路费、通讯费等费用由谁来支付?仅仅依靠学院或者学校支付,远远不够,那么就需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才能够解决家访工作的后顾之忧。
虽然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家访存在很多困难,但是相信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家访工作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家访的日益重视,一定会突破家访工作的瓶颈,从而更好的发挥家访对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
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近9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的课堂却并不多见,尤其是无人观摩、无人听课的“常态课”,“自主、合作、探究”可谓烟消云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照《标准》,我校少数数学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算是低效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落实《标准》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打造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于2011年申请了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今年2月正式开题。我们七年级数学组的六位教师全部进入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一培训
1.培训教师
学校为课题组每个成员分发了一份自学材料《“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深入实践阶段课堂解读》,定期开展课题工作研讨会;组织组员观看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先学后教和有效教学》讲座录像;聘请市局专家学者给予理论指导。经过培训学习,大家统一了思想,认清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效课堂”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这次培训的重点是即将实践研究的“学案导学,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步骤;学会如何集体备课;如何制作导学案;如何分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听、评课等。
2.培训学生
理论上让学生明白:
(1)习惯决定未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2)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3)错误是镜子,是路标,帮别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
(4)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
学习方法上教会他们如何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图去独学;如何提出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填写问题单;如何整理导学案、对课堂生成问题如何整理、学后问题单如何整理归档;小组交流中小组长如何去组织、协调;“对子”双方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给予解答帮助,说话时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等。
3.培训家长
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培训。让家长了解学校将要开展的重大课改科研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做法,明白此项课题研究没有家长的配合是进行不下去的。因为学生的自学是在家里进行的,七年级的学生还是个孩子,天性好玩,自控力差,这就要家长监督,保证孩子每晚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解决数学导学案上的问题,认真检查后签上家长姓名。家长与教师还互留了电话号码,随时保持联系。
实践研究二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时间、内容:数学课题组决定每周集体备课2次,每次45分钟左右。集体备课主要解决课程进度、导学案修订、下周导学案初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基本问题。
2.集体备课的基本过程
(1)个人初备
学期初制定计划,确定各部分教学内容主备人。主备人提前一周完成教学内容导学案初备工作。
(2)集体交流
交流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主备人主讲导学案。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①导学案各环节的设计意图。②导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设计中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二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就备课中的困惑进行讨论交流。三是上周执行导学案后的集体教学反思。
(3)完善阶段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意见,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形成适合学生独学和课堂活动的较为成熟规范的导学案,由备课组长审阅后送到印刷室印刷。
(4)导学案变为教案
每位教师收到印刷好的导学案后,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导学案再作适当的修改补充。课前十至二十分钟再根据学生独学提交的问题单及教师抽查学生完成导学案独学的实际情况,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内容,书写在导学案的对应位置,让导学案变为教案。
实践研究三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的性质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据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2.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精心设计。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是: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3.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1)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预习导引。
(3)问题导学。
(4)练习展示。
(5)归纳小结。
(6)当堂检测。
(7)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设有独学问题生成单和学后反思。
实践研究四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组建小组的原则
每个小组一般4~6人。划分时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2.小组的评价和考核
考评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
3.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小组成员关系: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2)与他人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
(3)学习中的投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的讲解是否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
(4)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
(5)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
实践研究五导学案
导学案的功能是“导学、定教”,是贯穿高效课堂的一条主线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确保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校数学高效课堂采用“学案导学,五步三查”模式:
第一步:学案独学。找出学习困惑,填写“独学问题生成单”。教师课前“一查”自学进度、效果,以学定教。
第二步:交流合作。围绕困惑对学、群学(生生活动)。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三查”互评。
第五步,随堂检测(10分钟左右)。学生整理学案(课后完成)。课后完成的15分钟以内的作业需当天完成,教师批改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做到日日清。
实践研究六听、评课
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中心环节,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我们数学组每周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设计出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环节、内容为:
1.基本功(10分):
(1)语速及普通话;
(2)语言表达通俗;
(3)板书的结构;
(4)肢体语言的应用。
2.课堂教学驾驭能力(20分):
(1)教学节奏调控;
(2)生成的处理;
(3)教学时间的分配。
3.组织与引导(20分):
(1)师生活动设计;
(2)学生活动组织;
(3)问题的提出与处理。
4.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20分):
(1)教学流程整体;
(2)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
(3)教学流程中辅助工具的应用。
5.学生课前准备(10分):
(1)学习工具的准备;
(2)学习内容的准备;
(3)学习的心理准备。
6.学生参与度(20分):
(1)活动过程中注意力;
(2)活动过程中思维的张力。
以上是我与数学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初期实践研究成果的摘要记录。新课程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争取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晓天、张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2] 宋秋前.《有效教学理念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3-01
一、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校本教研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三位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如何让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呢?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最有效呢?
1.专家引领
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也是教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这种形式可以这样开展:一方面可以聘请教研专家、市学科带头人来校做专题讲座,答疑解惑,诊断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困惑,让广大教师在与专家直接交流、思维碰撞中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学校“优势专家群体”。
2.教学沙龙
“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志趣相同的教师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一般以一个课例或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为载体,由骨干教师组织,参与“沙龙”的成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如以“合作学家谈”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什么特点?”“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集“万卷书香于一身,百家灵气于一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3.同课异构
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能够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方式有个体的积极参与,有群体的通力合作;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博采众长,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教师“自己研究,研究自己”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读书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书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那么读些什么书呢?
(1)读教育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思,提升自己教育形象。
(2)读学科书籍。像《怎样写教学论文》、《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等,以夯实专业基础,从容驾驭教学活动,令课堂动态生成,提升自己学科教学水平。
(3)读专业之外的杂志报刊。丰富知识资源,令自己的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在叩响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4)读学生的书:童话、寓言等。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从而更能读懂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缩短心距,在交流中引领学生读好书。
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我们要用心读书,要真正捧起书来读,理论联系实际去思考,对照,感悟,在反思中去改变、实践、创新,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2.远程培训
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三、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教育博客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教育博客把优秀的校长和教师的教学体会、经验、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等集中起来,这个教育资源是非常有价值的。读博客者有收获,写博客者得到提高。
四、有效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体验,是对点滴经验的汇合,是瞬间的心领神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备课;联片式研训
备课是作为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进行有效上课的前提,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联片式研训”对小学数学有效备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真正做到有效上课、有效备课和有效训练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那我们该怎样利用“联片式研训”平台对小学数学进行有效教学呢?首先,也就是我们的准备环节,从有效备课开始,做到集体备课的有效提高.
一、“联片式研训”平台的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的实践
(一)搭建交流平台,对网络研讨和实地研讨进行统一
在学习中有交流才有教研,只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才能称得上是集体备课,跨校的集体备课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才能有效快捷地为不同学校的教师提供及时的交流. 每次备课的前期我们都会及时地把初稿到网上,一般都会提前两周左右到网络上,可以给教师足够的阅读时间,并进行回复讨论.在网络上都是通过文本的方法进行交流,不能达到有效的交流讨论,所以还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同时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延续等工作,达到实地和网络的统一. 一般会两周左右教师就会见一次面,进行开展区域研讨或者小团队教学活动,谈谈自己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案.
(二)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统一
学习共同体就是指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实现统一的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只有事先做好规划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利用“联片式研训”的平台,在不同时间进行,对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备课任务,让每一位老师都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的过程,对于同年级不同学校的教师,对其备课原件进行研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改,结合大家的建议择优对备课进行完善,得出最终的智慧的结晶,从而达到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的结合.
(三)以单元为备课单位,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我们以单元为备课主体,必须对所学习的部分进行锁定,对课程的机构做细致的规定,这也就是有效地实现群体共性和教师个性的有效配合. 然而我们规定的内容有单元的目标、知识的结构、课时目标、练习题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等,其中前三项是教师的备课需要,而教学策略也就要因情况而异了,进行系统的处理. 同时我们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深度上的要求,发到网上供片区的教师使用,这样做不仅把集体备课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还对教师掌握单元意思和整体教材的能力进行了提高.
(四)建立动力机制,实现团队竞争与区域共进的统一
有效备课也必须建立动力机制才能激发教师研讨的积极性. 由于每个学校备课的内容都是相同的,对备课的质量也就有了可比性,也就促使团队通力合作,并积极地参与团队的研讨活动. 然而我们在每一阶段集体备课活动结束之后,都把备课较好的公布在网络上,把优秀的展示出来,并作为全区老师的参考对象,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老师,作为老师前进的动力.
二、“联片式研训”平台的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效果
(一)分工合作,资源丰富
开展“联片式研训”对小学数学有效备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通过上面的实践,实现了教师与学校的分工合作,并实现了资源共享. 美国的彼得·圣吉认为:自我的超越是组织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是团体学习实现个体愿望的整合. 因此,教师除了要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之外,更要注重合作交流.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开展“联片式研训”为小学数学有效备课提供的发展平台,加强与兄弟学校的积极配合,进行跨校集体备课,带动学校青年教师的备课习惯,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二)辐射带动,注重实效
1. 跨校备课研讨,要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组织研讨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教师来我们学校,或者是我们去兄弟学校,进行联片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大家都踊跃发言,积极地对集体备课和精品课例提出看法和建议,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运用理论引领,进行实际探索,力求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引领自己的教学,然后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并大力运用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不定时间、不定内容、不定空间和不定方法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是老师们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而集体学习就是在研讨会上进行统一的学习,大家进行互相交流,互相研讨,并起到互相启发的促进作用,且邀请名师主持讲座,让老师们多学多了解,并做相应的引领,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教师积极地参与集体备课,切实把集体备课用于课堂中,并注意及时反思,形成每月一次的反思大总结,放到网上或者挂在博客上,与兄弟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
(三)教研氛围浓厚
教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研究,集体备课就是我们怎样完善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把学校最直接和最实际的问题解决了,集体备课中大家感兴趣的课程在进行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要是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也使教学研究的气氛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邢秀萍.小学数学有效备课与反思[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1):87-87.
[2]韦树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9(6):55-56.
一、细致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认识事物方式之源,学生的每一项研究活动都离不开观察。怎样能让学生观察更细致呢?笔者认为可在观察活动前,让学生制定观察计划,这样能明确观察任务、促使学生考虑要如何进行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等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训练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这样观察前有思考,观察中有方法,观察才能变得细致,细致的观察之后,学生才更有可能发现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或发现蕴藏其中的相互联系,有时甚至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
二、积极的提问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怎样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提问呢?笔者尝试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启发学生提问,如做实验发现问题,玩游戏激发问题,故事情境中引发问题,讨论交流中生成问题,现象观察中产生问题等,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到困惑或产生认知矛盾时提出问题,此类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科学的思维习惯
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完成方案设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积极的思维过程,首先它要求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脑高速运转,将储备在记忆库中的与目标有关的材料精选出来,再进行与之相似地匹配、相似地整合、相似地联想和创造,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诞生出一个初步的探究设计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先前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正,每一次的修正,都是一次再认识的过程,也是思维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它是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好方法。
四、如实的记录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如实的记录习惯呢,一是教师平时坚持强调如实记录的意义。二是当学生收集记录的数据不符合常理时,教师不要立刻予以否定,而要对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肯定,然后再找时间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三是让学生从反面例子中体会不实事求是记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避免违犯。
五、互动的交流习惯
培养互动的交流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有效的表达,在他人发言时认真倾听,其次是鼓励学生听明白后积极作出回应,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课堂上互动的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两种。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而师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进行得十分普遍,已基本形成了习惯,这里不再熬述。
如何引发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笔者认为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当一个学生发言结束,教师可以用“谁来帮他分析原因”、“对他们的方案你有什么建议?”、“他说的,你同意吗?有想法吗?”、“谁来补充?”等话语引出学生间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习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六、有效的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增进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在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习惯上,笔者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进行合理分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男女搭配,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明确分工,每个合作小组设组长、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各一名,并对组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如教会其如何组织、分工、监督管理等技能,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角色互换;接着制定合作常规,即合作前认真独立思考,合作中善于倾听,发言有序、友好交流、勇于承担各项任务,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合作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最后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习惯的养成。
七、自觉的反思习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每节课的最后两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对获得知识的过程进行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要求学生每天上床前,反思一下自己当天的感受,并尽量做好简要的记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强调的就是学习中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不仅仅是为了回顾以往,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积极的指向作用。让学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进行自觉的反思,天长日久便能形成习惯,让学生在自觉的反思中,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的认识水平再上台阶。
【关键词】互动平台 聋校 生生互动 有效性
生生互动被分为互看、互帮、互说、互答、互考、互演等。而这些互动方式在聋校的数学课堂中运用如何?从实践看,大部分都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是“生生互动表演现场热闹非凡,收效却甚微”。
究其原因,执教者始终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特点,缺乏系统的科学性的指导。数学课堂成了公开课中少数优等生的个人秀。那么,在聋校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生生互动呢?互动没有一定的模式与刚性规定,要根据现场的综合情况,把握好生生互动的要素,灵活选择互动方式。
一、善于激发聋生对数学学科的互动
公开课上经常看到教师不断的与少数优秀生一问一答,小组等互动学习也主要由少数学生来实际操控,其余的学生表现得“懒散”,教师面对他们好像见怪不怪了。其实所谓的“懒散”的学生对数学新知识往往很茫然,不熟悉怎么有兴趣?没有兴趣也就谈不上有效的生生互动了。所以,兴趣是聋生进行数学课堂互动的前提。作为聋校的数学教育者必须从数学本身和聋生的特点来分析,对症下药,找回他们的数学兴趣。
1.将抽象的数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数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数量与空间的关系,比较抽象,教材中往往包括一系列的公式和符号系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聋生由于缺失听觉,抽象思维表现得简单,数学的第一手资料――教材,对于他们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照本宣科,对数学缺乏基本认知的聋生,也就缺乏互动的热情。所以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将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内容重新组织,结合多媒体、图片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分步化解,让聋生看得明白、听得懂。例如讲解“分数大小”的内容时,部分聋生会感觉茫然。教者将准备好的课件呈现出:两块同样大小的蛋糕,一块平均分成4份,一块平均分为5分。然后列出分数比大小的练习题。他们对照图片很快就会知道孰大孰小,那么就会争先恐后的发言、辩说以及检查别人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面对较深层次的分数知识时,就有了一定的分数思维基础,为有效的开展生生互动作良好的铺垫。
2.将教材内容贴近聋生的生活
数学教材中的研究对象主要表现为一连串的数字符号的关系,虽然复杂但应用很广泛,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聋校数学教材。如果能够将这些数字与生活片段结合起来,则会大大的提高生生互动的效果。例如,课堂中聋生很难理解百分数概念与换算,教师则可用设问“你去过银行吗?什么叫利息?一年的利息?两年的利息?你建议爸爸妈妈如何储蓄?”将这些生活中既熟悉又不能肯定的一连串问题抛给学生,为了迫切找到答案,他们可能自动的互相比划思考起来,通过互相讨论等有效的生生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等工具作适时的点拨,枯燥的百分数自然被聋生轻松愉快的理解消化。再如,介绍倍数概念时,可以首先问“你知道家里厨房的面积吗?用了多少块瓷砖?”然后将问题“如果你们家的厨房的面积为3×3.2=9.6(平方米),要贴上规格为0.6×0.6=0.36(平方米)的瓷砖,至少要买多少块?”抛给学生,生生互动会很激烈,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他们会很快的有了倍数的概念。
二、在数学课堂中为聋生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既然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就要提供其适宜的学习环境,在这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生生互动。目前,教师基本认识到学生对构成有效课堂的重要性,但许多人尚未完成角色的转变。数学课堂生生互动的方式完全按照课前的教学计划,遵循预设的条条框框(教者个人思路),导致聋生没有真正的被释放,自学、互动的空间狭小,生生互动的效果甚微。
1.设计有效的导学案,科学提供聋生的互动空间
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台上讲台下听”为真正的“台上台下自主互动”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为聋生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目前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及如皋的“活动单导学”等教学模式。这些导学模式在执行过程中的方法有所区别,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强调学生自学为主,课前预习,课堂质疑、自学互助,当堂消化,课堂中不断的出现互辩、互助、互看等互动的场景。根据目前情况看,建立一定的导学案,可以形成有效的聋生互动平台。许多聋校组织参观学习先进的导学模式,而回来后只能在高年级选择性的套用。原因是教师始终害怕聋生因为缺乏听力、思维局限、文化基础薄弱等原因而无法实施。
如何较好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呢?其一是培养聋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目前聋校大部分是住校生,中午和晚自习都有充足的时间,且安排了值班教师。在这些时间段可以做好聋生自学预习的引导工作。聋生通过自学,对新内容产生疑问,课堂上才能适应自学互动的节奏。其二是不断培养聋生互帮互助的习惯。自卑自私在聋生中比较普遍,这就使得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比较孤僻。这就要努力打开他们思想的大门,让他们逐步尝试在课堂上互助、辩论、表演等集体的互动方式。其三是使聋生养成归纳拓展的习惯,如果聋生养成了这一习惯,课堂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互动就会显得更活跃更有效。其四是数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作用,要深入聋生群体,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课中起到互动的组织、纽带的作用。做好这四方面,就能设计适合聋生的数学导学案,逐渐实现生生互动的策略。
2.确立合理的数学课堂互动方式
前面谈到的洋思中学等单位推行的导学模式,在教育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对聋校有许多借鉴意义。但凡事要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生生互动方式有互助、互看、互演等多种,操作中要针对聋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灵活的选择应用。比如杜郎口中学在课堂中将讲台、课桌拆去,学生时而分组,时而集中,时而讨论,时而板书表演,教师则一直“躲”在他们中间穿针引线。对于缺失听力的聋生来说,他们数学思维比较薄弱,课堂交流都靠手语,如果死套硬用,则会使课堂乱哄哄,适得其反。所以保持课桌,有组织的分组等互动学习,让他们互相都能清晰的看到对方的手势动作。另外,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体现互动的导学案,但都需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作为辅助的手法。因为课前课堂每位聋生没有足够的自学空间,除了对新知识的陌生,没有疑惑、理解等思想准备,就不能主动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尽量在组内实行,组与组产生不同观念时可以让各组代表上台展示、辩论,学生已经明白了还过多的安排展示则浪费了课堂中宝贵的时间。
三、控制好生生互动时机,保证课堂有效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聋校的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40分钟。数学作为聋校中的主要学习科目,必须努力向这有限的时间要质量。这样一来,数学教师挖空心思的采取多种生生互动的方式来产生“共振效应”,一会儿互相讨论、一会儿互批作业,一会儿登台表演。这难道就是改革的精辟吗?一个章节中的所涉及的数学内容,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目不暇接,只好跟着互动的车轮跑,当车轮到了终点(下课时),他们什么都尝过,但什么都没有留住。这就要求处理好互动的频率与时机。
1.根据不同内容,把握好互动时机
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暂,生生互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内容要把握好互动的时机。比如设计“正数与负数”内容的导学案时,将正数及负数的概念结合相关的练习放在课前准备中让聋生自学掌握,而在课堂自主学习探索中多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正数、负数问题,让聋生充分的自学、互帮、互查。归纳正数与负数在生活的应用时教者可扼要的点拨或者由个别聋生略作展示即可。再比如一道应用题,聋生自学时形成不同的答案,出现明显的偏差时教者可以引导分组或同桌讨论、互助,如果争论不止,教者可以引导聋生轮流板书展示,将正确代表与错误代表的答案作比较,适时点拨。如果纯数字计算内容在互动安排时最多为同桌互检即可,千万别浪费他们的时间。正如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之谈“学生会的不要讲解”,所以不要做无谓的互动了。
2.把握好互动的节奏,促进聋生平衡发展
互动的“质”不是单纯的建立在“量”之上的。按照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步骤,可分为复习新授训练巩固应用等,结合现在的导学案等模式,可以将前两个阶段更新为检测与质疑思考,然后教师在此环节中运用一系列的生生互动的策略,使听力完全缺失的聋生完全进入数学的抽象思维状态。这就要求除了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小练习,将疑问带入课堂。还要使互动方法简单化,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杜绝只备内容不备学生,设计过多的互动环节,最后因为时间的仓促,而走马观花式的草草收场。课堂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以一节课的丰富多彩来衡量课堂效果,应按一定的章节完成的情况来度量。这样,遇到临场情况,教师可以将具体问题继续,延长某一生生互动的时间,彻底的防止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产生。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66-002
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中职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基本上是来自于普通高中的落榜生,英语基础较差。另外多数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再加上中职学生认为英语与自己的专业发展关系不大,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发展基本上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以致于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出现“英语无用论”的说法。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学生看专业书、睡觉、甚至玩手机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而真正听课者却寥寥无几。中职学生的这种对英语的厌学心理直接影响着班级的英语学习气氛,导致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每一位中职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中职教学经历,就英语课堂教学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把学生当亲人,和学生做朋友
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细心、耐心,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关键。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他们还处于青春叛逆期,喜欢与老师或家长作对。教师应多同家长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爱好等,然后用真情去感动学生,使其信赖自己,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很多老师认为,和学生做思想工作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每一个任课老师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例如在笔者所教的一个会计班,学生在刚开学时上课很消极,只有少部分同学开口说英语。后来我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交流时得知,不敢开口是因为发音不准,怕讲错被同学们笑话。得知学生的顾虑后,笔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教学生音标,后来该班学生和笔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该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也都表现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而促进了该班英语成绩的快速进步。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门课的法宝之一。
二、开发与中职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教材,改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只有把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摆脱所谓的“英语无用论”、“英语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比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是基础模块英语,这本教材与初中英语知识比较衔接,单词简单,课文较短,他们学起来不会很吃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产生自我成就感。而二年级的学生使用的是服务类英语,这本教材偏重于就业及不同的工作领域,基本上每一个专业都可以找到一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但是,这种联系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就结合教材,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英语,又能学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开发与中职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教材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三、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与任务,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为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教师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问卷调查方便快捷且易于实施,学生比较配合。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适度分配任务。一线教师都知道,中职学生不注重课前预习,那么为了让学生提前涉及新课内容,在上课前,老师把下一课要讲的内容告诉大家,然后依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性格特点为其布置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为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会去翻阅课本,了解下节课的内容,间接地达到了预习的效果。笔者在教授基础模块英语Make a Budget一课时,曾在会计专业班实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国外的家庭生活开销预算,结账方式等比较感兴趣。于是,笔者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如何进行预算及如何付账。同时,给每一位同学分配任务,让其在下次上课时完成任务。事实证明,那节课的教学效率很高,学生对于如何做预算及付账方式了解较透彻,全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根据教学内容,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幽默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英语教学格调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动作等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作用。比如在讲解模块英语第一册Chapter 2 Locations and Directions 时,笔者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把一本书放到自己前后左右的位置,然后每到一个位置就用幽默的语言告诉学生方位介词on, in front of, under等的用法。学生在笑声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甚至平时爱睡觉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听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率很高。
2.游戏教学法
英国有一句谚语: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形式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方法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非常好。但是游戏教学要注重多样性原则,长期固定的一种游戏方式反而让学生厌倦。常用的活动形式包括个体活动(individual activity)和小组活动(group work)。个体活动主要是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比如,针对汽修专业学生单词量小的问题,我设置单词竞赛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PPT的提示,说出对应的英文或中文,并做出肢体动作示范。此方法只适合外向性格的学生,对于较内向的学生作用不大。小组活动主要是以情景展示的方式进行。比如,在讲解关于餐厅点餐的对话时,笔者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个成员,然后分角色进行场景模拟演绎。以上形式既可以操练学过的新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但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总之,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有许多值得探讨与研究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英语,是每一位中职英语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才能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改善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应用型 英语旅游人才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44-0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同世界各国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特别是2008年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来中国旅游。中国将需要更多有良好英语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国内各高校纷纷设立了英语旅游专业,为国家培养专业的英语旅游人才,所以,如何进行高校英语旅游专业的开拓与发展将是本专业未来研究的主要课题。
1 应用型本科英语旅游人才培养现状
1.1 传统的英语旅游专业考核模式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应试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缺少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英语旅游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和旅游技能的培养和考核,而这些技能的考核是无法在单一的笔试考试中实现的。这方面的教学问题在高校教学的各专业中都普遍存在,这是以前国内推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摆脱单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但在很多高校中因为各种原因,素质教育改革推行缓慢。
1.2 高校专业教学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旅游专业教学,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缺少于专业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的教学。课程编排者和教学者往往不知道哪些知识和技能是以后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所重视和需要的,因而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对相应知识的教学和考核。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国高校中的英语旅游专业普遍开展的比较晚,也就短短几年时间。缺乏与相关的旅游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高校和旅游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信息桥梁。
1.3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资源和环境的缺乏
英语旅游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别要注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而在我国高校中,因为教学资源的匮乏,很多院校没有实践教学实施设备和环境。
2 适应应用型本科英语旅游人才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英语旅游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并不是把英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简单的结合。而是以英语为工具,旅游为专业,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了解中西方各国不同的旅游业发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正因为英语旅游专业实践性强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坚持做到把课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即“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把“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1 课堂教学
根据“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师和课程组成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到“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新型教学模式。课程编排与人才需求相挂钩:在课程编排之前应该走访相关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广泛了解行业对英语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在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系统的编排。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规划毕业后的就业计划:教学可以和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在教学中多涉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与英语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相符。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也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2.2 校内实践
教师要抓住英语旅游专业应用性强这个特点,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要做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多安排一些实践课,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枯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校内实践包括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模拟导游,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部分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小的模拟饭店,模拟旅行社,让学生在更逼真的环境下进行英语旅游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3 校外实习
鉴于目前大多数院校缺乏给学生进行校内实践的设施设备,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所以校外实习将是学生获取实践机会的重要场所。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将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学校可以和当地有实力的旅行社和相关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随着校企合作的开展和深入,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容易的适应工作的要求;实习学生的到来,也会解决旅游企业面临的专业旅游人才的匮乏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实习学生中发现优秀人才,充实和优化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学校在校企合作当中,也可以确切的了解到企业需要怎样的旅游专业人才,从而在自己的教学课程安排中增加和将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 结语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英语旅游专业将为中国旅游业提供大量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在目前阶段,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的落后,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等。所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各大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了解旅游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化,才能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继而使英语旅游专业教育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