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

第1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学校教育家校合作1前言

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随班就读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存在“随班不随学”的现象,因此,提升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成为比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更为迫切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活动中,家长参与对随班就读儿童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当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及其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四所小学的1~6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在调查结束后,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对个别家长进行深层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随班就读儿童家庭情况及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

表1显示,大多数(60%)随班就读儿童家庭结构为三代人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在所调查的特殊儿童家庭中,特殊儿童属于独生子女的居多;特殊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50%。

从这些方面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子女数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其子女的学校教育。从家庭结构来看,在三代人家庭中,特殊儿童父母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对于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儿童,家长的精力投入会比较集中。

3.2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3%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经常在家辅导孩子做作业,67%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而对于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却只有3%的家长会经常关注,有13%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西方特殊儿童家长与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参与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不同,他们更重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发展有所忽视。

只有10%的家长经常给学校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在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安排上则有50%的家长经常向孩子的班主任询问、了解。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家长询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所讲内容、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及孩子的作业等,而对于孩子以后的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学期计划等都不是很关注。

英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有四种,按照参与深度递增的顺序依次是: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和协商模式。当然随着参与深度的增加,对于家长的个人素质、参与动力、参与能力等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停留在专家模式上,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安置拥有决定权,对家长具有决定作用,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对象。

3.3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对参与作用p能力及家校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表3显示,家长一方面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对自己的参与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做深入访谈时,一位家长说:“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特殊教育没有深入研究,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很大可能是不正确的,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这位家长的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满足家长对所需技能方面的知识和培训的需要。

还有的家长担心多提意见或询问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家长虽然想了解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但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想法和行为的背后原因如下:第一,是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所致,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第二,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信息不能共享,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缺乏一致性。

只有16%的家长认同“家长负责‘养’孩子,教师负责‘教’孩子”的观点。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多方面的合作,是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基础。

4结论

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93%)经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大部分(67%)家长经常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只有极少数家长(3%)经常询问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有少数(10%)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提供教学方面的建议,极少数家长(4%)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其他事情并不关心。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家长参与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认为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不满意,并没有满足家长参与的要求。

5建议

目前,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低,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这与我国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体现了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堪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要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是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基石。学校和教师应向随班就读儿童家长提供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

5.1.1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可以做出规定,明确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一起管理学校、解决孩子在学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结果负责。通过这种形式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教师是如何教孩子知识,孩子是如何学的,家长就可以判断这种教育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表达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可以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给学校以有力的支持,这样家长既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又可以了解学校的活动。学校应建立一种简洁而清晰的活动描述,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技能、时间、个人目标等方面来选择所要参与的活动。

5.1.2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

家长除了参与学校管理,还应该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家长而言,正像一个职业教育者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一样,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育儿能力。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及其兴趣p需要p性格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家长参与有助于教师了解了家长的需要和期望,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再次,教师在与不同家庭结构或社会地位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获得了大量经验和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5.1.3切实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可以建立自己的组织,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方面起带头作用,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参与旨在改善其子女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同时,在委员会中,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传阅相关资料,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如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充分听取并考虑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5.1.4建立家长咨询服务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咨询中心”或“接待日”接待来访的家长,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教育难题,也可定期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予心理安慰,使家长和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在家校联络上,学校可以为家长专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网络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互动和服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网站上对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答复;家长还可以在网上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教师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他们的苦衷;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彼此介绍教育经验,互相勉励。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

5.2切实提高普通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力

现在,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级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教育教师,他们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和训练。普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开设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如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教学法、手语和盲文等,以及特殊儿童家长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才能积极改进现有家长工作,主动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从实际出发照顾不同家长的差异,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和引导家长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邓猛,朱智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5-129.

[2]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3-7.

[3]王强虹.聋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9,(1):31-35.

[4]刘颂.北京地区培智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家长参与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1,(3):11-16.

[5]李术.论全纳教育中的家长参与[J].中国特殊教育,2004,(4):5-8.

第2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关于切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刘利民着重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二是要狠抓工作落实,三是要奋力改革创新,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五是要加强舆论宣传。

刘利民指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质量、规模、效益、结构和模式等内容。其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和着力点。各地各师范院校要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大胆探索、深化改革。要面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五类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积极创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五类教师的培养新模式,大力推动教师教育模式、课程、教学、实践、师资五大领域改革,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评价、激励、就业五项保障制度,建立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师德素养良好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摘编自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上的讲话)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

暨技术发展展示会在南京召开

【本刊讯】2013年4月27日~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和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混合云的蛇年畅想——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为主题,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的特邀专家、企业、中小学教师等共2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聚合来自高校、区域、中小学校、商业等领域的智慧,共同追寻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前沿,分享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会议本着“学术引领、区域带动、学校参与、多方互动”的精神围绕着会议主题展开了专家讲座、区域级优秀建设案例和校级优秀建设案例、数字校园建设解决方案分享及新技术发展交流和学校实地参观等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许骏教授、南京大学张宝辉教授等专家从国际发展潮流、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理论研究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为大家带来理论上的指导与引领;来自一线的先进单位及教育工作者的精彩案例分享,让大家看到了各种新技术在日常教学的成功应用,切实感受到数字化校园的巨大优势,这极大鼓舞了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3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差异教育 教育观

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智障儿童可以经过特殊的训练,发挥有限的潜能,增强独立及正常的生活能力。智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比一般儿童所遇到的阻力要强得多,碰到的困难相应要大得多。若想让智障人士能够在成年之后具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儿童期的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智障儿童的教育又不同于一般儿童,需要以特殊方式教育。

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理念

当今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是:如何尽早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智障儿童的智能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生活、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尽可能地发展、培养其积极的个性品质,从而使其今后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合格自尊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无论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还是老师的学校教育,都要遵循三个原则:增强信心,加以引导;放慢节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及时激励。

1.增强信心,加以引导。

信心是基础,引导是关键,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树立自信心最重要。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无数次嘲弄、促狭,导致智障,自卑,敏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首先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智障儿童时刻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爱心。面对智障儿童,我们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信心来自于懂得如何做事情。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信心才敢做,做好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强化信心。因此,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无论何时都要关注智障儿童的信心,家长和老师更要付出加倍的耐心和努力。

2.放慢节奏,日积月累。

智障儿童不能跟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先天上智商较低,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总比正常儿童慢一拍。如果把智障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放在一起学习,对他们是不能有同一要求的,只能对他们降低要求,放慢学习速度,并反复练习,这样日积月累,使他们的常识慢慢丰富起来。老师在学校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家长也应密切合作,做好指导、监督、巩固,利用好所学知识。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否则很容易使智障儿童对学习反感。

3.持之以恒,及时激励。

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学习任何东西都比一般孩子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费时又劳心,更需要教育者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投入更多的毅力、耐心、细心和热情。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中,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需要有周密的教育计划,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巩固,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扬、奖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只有教育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施教,智障儿童才会学有所得。总之,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一定要持之以恒。

二、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具体教育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个别化,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有很大难度。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即使花了很大力气,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个别化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

1.确立个别化教育的概念。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学校,就有了个别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既可在随班就读班级中进行,又可在特殊学校中进行。如果把智障儿童与普通班儿童放在一起学习,二者就会悬殊,不利于智障儿童信心的培养,有时甚至会摧毁智障儿童刚刚建立的自信心,使其更加自卑,所以必须采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可以体现在小组或班级教学中。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人能力、兴趣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教育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它与集体教学是不对立的,是协调发展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别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理想的最佳实现。个别化教育能够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实现智障儿童个性发展,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特征。当前,个别化教育受到特殊教育界的空前重视。

2.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智障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如何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身心差异明显,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既不能弥补不足,又不能挖掘潜能,实践证明:个别化教育对智障儿童十分有效。在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设置

个别化教育不同于个别教育,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只需要教育好一个一个教育对象即可,不用考虑其他人员。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师在针对其中一个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不能置其他儿童不管,必须考虑其他智障儿童,因此,个别化教育教学在实施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计划制订、教学内容选定及课堂教学。师资配备,要分工与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有专长,而且要一专多能,根据各位教师的特点,派最合适的教师进行相应教学;课程设置,要全面与典型。在功课的设置上,要包括学科教学、康复训练课、自理活动课、兴趣活动课、个别教学、情境教学。锻炼智障儿童全面的技能;制订计划,要制定与实施,这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前提;制订计划时,要求教师充分分析研究弱智儿童属于哪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类型,制订好计划,然后贯彻执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将每个领域的内容都分散到计划中,可以选一些课本上的资料,也可以找一些课外知识。随着人们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接受教育的培智儿童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而不同培智儿童的个别性差异很大,因此,教学模式也正由原来的学转向个别化教学模式。

(2)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配合对终点目标的实现有很大促进作用,家长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更重要,智障儿童的家长更应积极参与到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些家长怀着内疚的感情,有些家长无法接受实施,整天唉声叹气,有些家长对智障儿童一肚子怨气,甚至有些家长觉得亏欠孩子,就整天忙于工作赚钱,希望通过钱弥补,把教育都推给了学校。家长的这些心态是不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智障儿童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当然这种关爱是不宠爱,不溺爱,更不能在生活上大包大揽或者不闻不问。家长的心态摆正之后,一定要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例如,学校教师在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时,特别设计了生活自理的内容,教师在学校里教导智障儿童如何自己吃饭穿衣,这就要求家长在家中配合学校教师的教学,在家中做到吃饭穿衣家长不代替,一定要让智障儿童自己处理。家长良好的配合能够使得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事半功倍,反之,家长不配合,也会使得学校的教育功亏一篑。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大量练习和配合,才能使得个别化教育不是一纸空文。

(3)方法尽量因人而异

智障儿童的认知活动表现较迟钝。他们的认知能力存在缺陷,记忆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都明显迟滞于正常儿童,智障儿童的思维方式具体而直观。因此,个别化教育的方法要尽量因人而异,细致入微。不同的儿童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比如,对于顽固倔强的智障儿童要采取多一些惩罚措施,而对软弱自信心不足的儿童要多采取一些鼓励的措施;再比如对于智障儿童,有些生活自理能力稍强,有些自理能力很差,对待生活自理能力强的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慢慢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但对自理能力很差的智障儿童,需要特殊训练才可以得到提高。因为智障儿童存在个体差异,在学校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个别化,并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

智障儿童成年以后成为智障人士,会受到社会的很多误解。因为社会对智障人士的种种误解,使得原本生活能力低下的智障人士的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对于智障人士来说,儿童时期的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对于智障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耐心,采用更多方法,使得智障儿童将来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2]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

133-135.

第4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关键词】质疑 途径 效果 方向

今天特殊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已成为趋势,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各种忽视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现象,聋生个性无法得到发挥。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要任务是解放聋生的“口”(口手语同步),还给“质疑问难”的权利。从原来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到接受性和研究性兼容的学习方式上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质疑意识既是思维的开端,又是思维的动力。

一、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和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单调和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为此,教师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哪怕聋生提出的是琐碎而又没有经过仔细思考的问题,或者是突发奇想的“怪论”,教师也不应当加以指责。只有畅开言路,才会使学生敢“问”敢“答”,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地萌动、突现。

(二)加强聋生指导,提高问答水平

1.质疑 教师先提供给聋生一个答案,可以是时间、地点、人物或一个概念,然后请他们围绕这个答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出示“橘子”,学生可问:怎么读?什么样子?长在什么地方?吃橘子有什么好处?……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对于同一事(或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信息,考虑问题可以是多方面的。

2.解疑 教师围绕一个题目,由浅及深列出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让聋生了解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考虑到聋生实践经验少,问题的次序可从事实性(回忆、理解、描述)到说明性(分析、综合)到判断性(评价、提出措施),逐步深入。如:学习《养蚕》,教师列出:①事实性问题。如:蚕是一年中什么时候养?蚕小时侯什么样子?喜欢吃什么?②说明性问题。如:怎样养蚕?③判断性问题。如:有人说养蚕是农民们干的,我才不干呢!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就能把握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问题,为思维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

3.锻炼 聋生“质疑意识”的提高,除讲究方法之外,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多种锻炼的机会,主要途径有:

(1)师生之间相互问、答。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疑,尽量让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聋生由于自身生理因素和很多特校实行的是封闭式教学,实践经验很少。因此除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外师生之间应多谈多沟通。另一方面,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不能只给学生一个答案,而更多的是讲清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与学生间互相问、答。教师要积极鼓励聋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同桌、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暴露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真正疑难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努力、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得以自悟,启迪创新意识。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是培养聋生“质疑意识”的主阵地,对在课堂有效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学生“疑问”,教师可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讨论,或利用学校图书及开放的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阅。

(4)口头(手势语)与书面相结合。在某些情况下,聋生的质疑问难也可以通过书面交流的形式进行。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把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并不密切的问题,以书面交流的形式进行解决。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是高年级聋生才能达到的。

二、实践效果

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质疑意识”的培养,效果比较显著,具体体现在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效率和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也进一步增强。

三、努力方向

(一)注意方式 不同的聋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不同的问题原因,给予其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已学的知识还不甚理解的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温故知新把问题弄明白;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教师就要启发他们多动脑筋,学会思考问题;对于常有新颖的设想,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大胆地进行鼓励和引导。

(二)注重技巧 学生的提问并不一一都要作详细解释,有的要因势利导,引发学生多思,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把提问和解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质疑问难的环节中,教师对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可以作“弹性处理”,留下“期待环节”造成强烈的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三)充实知识 实施“质疑意识”的培养后,聋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提问的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教师要合理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广泛地搜集资料,认真地研究问题,才能准确地解释问题。

总之,质疑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求老师去引导聋生改变见效甚微的习惯、方法和态度。要关注促进聋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积极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提高聋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才真正成为聋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聋校教育文萃》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

[2]《情境教学》李吉林

第5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摘 要: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给予关爱、培养自信,走近个体、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6;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100-01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且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有些学生由于认知或生理上的缺陷,只能随班就读。由于随班就读的学生人数较少,他们通常会因此感到自卑、缺乏自信,甚至自闭,学习没有积极性,消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要特别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给予关爱,培养自信

引导随班就读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他们自信合群、融入学校生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不仅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关爱这些学生,而且还要引导班级其他学生去关心他们。

(1)注重交流,让学生感受温暖。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心灵发展的引路人,随班就读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鼓励。教师要多和这些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温暖和关爱。

(2)同伴引领,让学生共同成长。同学之间良好的交流合作,能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弥补彼此之间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班级学生资源,让大家能从思想上体会随班就读学生的困难,从行动上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教师要安排随班就读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课外活动,让有爱心的同学带领随班就读学生完成活动任务。久而久之,在集体活动或小组合作中,随班就读学生就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从同伴身上学到长处,还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受自己对集体的贡献,从而建立自信。通过活动,随班就读学生拥有了与同学交流、交往的机会,淡化了自我差异性,会自然地融入集体生活,并利用集体的纪律管理自己,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学习兴趣。

(3)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有些随班就读学生由于暂时的学业失败容易丧失自信,而自信是学生拥有学习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随班就读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时注意观察他们,挖掘和放大他们身上的亮点,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二、走近个体,因材施教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部分随班就读学生的自卑、自闭,往往是在许多失败经历的影响下产生的。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他们往往选择退缩,对学习存有畏惧心理。所以,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鼓励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向成功迈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不要过多地评价、指责,应及时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鼓励其克服自身弱点,大胆尝试解决问题,迎接挑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虽然一些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逊色于其他学生,但如果教师一味让他们完成简单的任务,那么他们就容易产生惰性心理,自信心得不到强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完成一些略难的学习任务,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遵循个体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了解个体、认识个w成长规律。一些随班就读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如其他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首先,利用生活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经验是最好的教学素材,生活是最直接的教育平台和手段。例如,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有关生活自理的词语,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课外进行实践。教师教学拼音x时,在课外延伸部分教了“洗”字,还自编儿歌:“今天我学做家务,洗袜子、洗手帕、洗水果,洗中乐,洗中学。”接着,让学生进行表演。另外,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家中带着孩子一起进行这些实践活动。这样做,既能加强拼音的识记,又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现代多媒体教学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而且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教具,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另外,游戏教学法很受学生喜爱,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想使随班就读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要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注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要想激发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要走近每名学生并了解他们,进而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于素红,朱媛媛.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12(08).

第6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纲要》编制工作的汇报。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

会议强调,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创新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7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一、明确总体要求,提高校长培训工作水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加强统筹规划,开展校长全员培训。各地要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按照“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和培训者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相关合作项目。

三、精选培训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求。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需求,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校长学习主体作用。各地要更新培训理念,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学校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鼓励各地设立优秀校长网上工作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完善培训制度,实现校长培训规范化。各地要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规范校长培训证书制度。完善校长组织调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六、创新培训机制,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各地要积极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开发典型案例、微课程和网络课程。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探索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者专业能力。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推动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

第8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1.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触动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设计了故事导入,创设情景,让学生来交流自己了解的刻苦求学的小故事,班里的小敏同学平时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这一次却主动到台前讲一凿壁借光的故事,讲得非常好,不仅自己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利用课文素材来解决

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班里有几名学生因为高中学习太累,想从高中部转到学校的职专部去。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分析“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适时地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是当逃兵,还是勇敢地一步步地去克服困难?”孩子们有几秒钟的沉默,然后就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转专业了,我会继续上高中。”我不由得为他鼓起了掌,同学们也都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课文课堂教学中就迎刃而解了。

3.多媒体辅助、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丰富德育渗透形式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资料,把课文中艰苦学习条件与现在的学习条件作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现在学习条件的优越,体会到了国家对残疾学生的特殊照顾,爱国感情油然心生。同时,学会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灵活采用德育教育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1.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操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我们的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缺失,和普通孩子比,知识面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倡导的“书香校园”活动的引领下,我们教研组也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们都给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书目,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

2.开展校园征文、成语故事大赛、手抄报评选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的听障学生不能进行演讲比赛,不能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但他们可以写,可以画,可以表演。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组织一些适合我们听障学生的语文活动,能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品质和个性。比如,我们的校园征文系列,已经成功举办两次,作文展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校园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语故事大赛,手抄报评选等活动,让听障学生们既能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和绘画才能,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评语中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搞作业展览,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日记,更是能反应出学生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一天当中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与我们分享,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们的指点,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来解答,这时,老师的评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名寄宿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心情不好,不想写日记,也不想值日了。”想到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我连忙在日记中写了这样评语:“你心情不好,是因为昨天老师没带你去配眼镜吗?对不起,老师因事未能带你去,老师向你道歉。今天下班后,老师一定带你去配眼镜。值日还是要坚持的,同学选你做值勤生,说明同学们信任你,你不能辜负同学们对你的信任,老师也相信你能做好这项工作!”在意识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导致学生心情不好时,我勇敢地、真诚地向他道歉,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诚态度,让他从心里感觉老师是在乎他的,老师是尊重他的,同时告诉他做为一名值勤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有责任感,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而置班级工作于不顾。

三、打造从心理沟通到活动渗透到行为教育的德育教育立体教育模式

第9篇:特殊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段式”教学法在我国一直为主流方法,“五段”即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教育研究课题“JIP实验”的主体教育指导思想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全国初中名校、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改流行的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天津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创立的和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三环六段整体建构”,即“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全国初中名校山东茌平杜郎口中学是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应该说每种教学法都是专家学者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都有它的长处,同时也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任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而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所选用的形式必定是多样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勇于实践,兼收并蓄,形成风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更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风格,不囿于前人的已有方法。但这些方法必须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教育界同行认可的方法。

二、合作学习要讲求质量

修改后的《新课程标准》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将“接受式学习”全盘否定是不妥的。新课程改革积极推动、大力弘扬了发现式学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接受式学习存在的必要性。如何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大量的文明成果,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来掌握,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式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为一条规律。

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必要性”。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动机,小组合作将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个体可以独立完成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再次,小组合作要有“组织性”。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教师要求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刷刷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教师看看表,规定时间一到,喊停,问学生:“谁来说呢?”学生回答:“我认为……”小组中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协同合作,即使能解决老师抛出的问题,也谈不上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科学组合、分工明确,有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目的是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问题情境要适度有效

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这样,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境”是辅助的。

情境创设要适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数学化”原则。他将数学化分为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是指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垂直数学化是指水平数学化后进行的数学化。问题情境应该处于初始阶段,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垂直数学化部分,所以情境创设务求适度。

从学生的角度看,应该遵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原则,在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内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这样才有效。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要一味追求最佳的问题情境而在日常的备课中占用大量时间,也不要在课上喧宾夺主,占用较多的时间理解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纯数学的,应简单明了。

四、教学反思要持之以恒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好的解法、观点,或者常见的错误,我们也时常会出现一些灵感、顿悟,把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汇集大量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教学笔记便形成了。它是日常教学、命制试题、编写材料、撰写论文的第一手材料。

当然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在孤立、零散的点上的反思,没有构成“反思链条”,更没有形成“反思网络”,下一步要通过理论学习去找到理论支撑后,反思的高度就有了,可以更好地把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写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多年研究行为习惯的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把做一件事情的行为分为被动去做、主动去做、自动去做三个层次,一个多年的习惯应属于自动的层次。有研究表明:一种动作重复21天会成为一个初步的习惯,重复90天会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有心人,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所思所得,坚持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