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

第1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第2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是这种勤劳才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一代人的成果与发展,就是靠吮吸前辈人劳动的果汁,并为下一代创造劳动成果来进行的。因此,劳动是我们生存于世的最为神圣的活动,劳动是我们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同时劳动又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一、对目前学生劳动素质的反思

劳动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珍惜劳动成果的品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建设的接班人。然而,纵观少年劳动素质和劳动习惯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劳动,正在一片溺爱的氛围中被淡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劳动教学不感兴趣。我曾经对六年级家处农村的学生作过调查发现,36名星期天与父母一道参加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仅有1名,自己洗衣服的7名,自己煮饭炒菜的4名,父母给零花钱的29名。更让人忧虑的是:花钱“代劳”的事在校园也悄然发生。如花两毛钱请人打扫教室,花一毛钱雇人做作业等等。从这些天之骄子、掌上明珠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少年儿童劳动素质的现状,不能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究其成因: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导。当前90%的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无论是男是女,皆为父母的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口里怕化,风不能吹,雨不能淋,日不能晒。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唯一的任务是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父母再苦再累也无所谓。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化解了学校有限的劳动教育效果,而且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锻炼,不知不觉铸就了怕苦怕累、不爱劳动的习惯。二是学校劳动教育也存在问题。绝大多数学校既没有劳动教育基地,而劳动课的教学又只限于纸上谈兵,甚至有些老师把劳动课置于冷落位置,让语文、数学占领了“市场”。一些劳动教学落实的班级,学生在校劳动表现不错,但回到家里又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小皇帝”、“小公主”,难怪有人说:“5+2=0”,就是说5天的教育加2天的星期天等于没有教育。

在西方国家,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他们尽量主孩子自己由发展,做自己欢喜做的事,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日本小学生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让孩子从小就经风雨、见世面,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由此可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儿童劳动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

1.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劳动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是劳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家长观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家长劳动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劳动素质的培养。困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素质,就历史地落在了家长的身上。目前,有些家庭条件不错,或父母都是双职工,或家处农村的家庭,有余钱剩米,或有大量的存款,用不着孩子劳动。但如果娇生惯养,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躺在父辈的财富中享受荣华富贵,到时终会坐吃山空、使万贯家财烟消云散。古今中外,众多误入岐途的人,皆始于从小好逸恶劳。所以,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兴旺,每一位家长都必须重视对孩子劳动素质的培养。

2.家长要创设环境,注重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卢梭说过:“在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可见,父母要使孩子将来能够自己享有正常人应有的生活,在家庭中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煅烧是必不可少的。懦勒·凡尔纳说:“从儿童时代就知道劳动是生活规律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懂得粮食是用汗水换来的人,就能够做出业绩来。因为在必要的日子和必要的时刻,他就会有完成业绩的意志和作者功绩的力量。”不错,要使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家长必须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用劳动的汗水洗掉孩子身上的娇气和傲气,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幸福生活要告劳动创造,劳动永远是光荣的事。

3.学校要重视劳动课教学,让知识与能力并举。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考的指挥棒,左右着学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模拟练习、地方资料、知识竞赛、作文训练、数学奥林匹克等等满天飞。小学为早晨8点以前早读,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或3节课,晚上为家庭作业,星期六为各科兴趣活动,星期天文化宫跳舞、弹琴、书画等等。请问,十岁左右的小孩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应对这么多繁琐的事情。“高分低能”、厌学弃学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学校劳动课是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的主渠道。它不仅是教会学生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自身的价值。所以,担任劳动节课的老师,应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劳动课教学改革,加强劳技训练,实际操作,建立健全劳动实验基地,让学生在课中学,在实践中运用,以达到知识与技能和谐发展的效果。

第3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一、游戏活动促进亲子沟通

瑶台小学是典型的城中村学校,家长多由农转居民和外来经商人士组成,他们和孩子沟通时,习惯灌输和控制孩子,依然没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为此,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以举办亲子游戏活动为重点。亲子游戏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让家长和孩子都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亲子沟通,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学校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都引入了亲子游戏。例如,每年举办的“亲子趣味运动会”,都让家长与孩子合作参与跳绳挑战赛、踢毽挑战赛、绕障碍挑战赛、板羽球挑战赛、“大象运小象”、合力顶球赛、二人三足赛等比赛。每个班为参赛的家长和孩子准备了毽子、飞碟、飞行棋、魔方、塑料球、运动器材、玩具等丰厚的奖品。家长和孩子、家庭与家庭、家长与家长甚至教师和家长,都纷纷结对同台竞技,比赛激烈,精彩纷呈。游戏活动促进了家校合作和亲子沟通。在趣味游戏中,家长们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二、主持活动促进家长参与

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学校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引领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呢?瑶台小学采用家长参与的方式,让家长成为亲子活动组织的主导者和主力军,与学校一起合作策划并主持亲子活动。例如,在以“学习――成长――快乐”为主题的亲子活动中,三年二班学生和家长在教室围坐成一圈,一位爸爸正在主持成语竞猜活动。只见这位爸爸单脚站立,高昂头颅,双手张开,要女儿猜成语。主持人夸张的动作,引来学生、家长和老师捧腹大笑,也吸引着大家积极参与。其他班级也热闹非凡、节目丰富,有亲子合作的英语朗诵、谜语竞猜、小品表演、数学竞赛……又如,学校定期举办“我会学习,我快乐”主题活动。活动的主持人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各班家长围绕活动主题,讨论制定方案,从活动策划、节目排练到活动开展和主持,全部由家长们分工合作完成。家长们设计了趣味游戏、诗朗诵、知识竞赛、谜语、小品等活动形式,引导孩子和家长都体验到快乐学习、游戏学习的乐趣。

在教师指导下,家长策划、主持亲子活动,家长成为活动的主导,真正融入到了学校教育活动中,更加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有效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互动。

三、展示活动促进共同成长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就必须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是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共同追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瑶台小学定期举办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以创设共同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展示学生、家长和教师成长的成果。大家在这一平台上,互相观摩、学习、分享,实现共同成长。例如,每年12月举办全校书画作品展示活动。活动期间,不管在风雨操场、跑道上还是课室的外墙边,都张贴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对联、警语、古诗、名言等一卷卷毛笔手稿,或雄浑大气,或端庄俊秀,或力透纸背,或流畅飘逸……孩子穿梭着带领家长参观书画作品、参观新年贺卡设计、剪贴画、国画、油画棒绘画、电脑绘画等等。书画作品展示活动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书画展示、诵读表演和家长师生同参与的形式,搭建起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四、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滋养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瑶台小学的家长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地域文化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参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教育?学校根据家长精神文化需求,每年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日,突出每个节日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组织亲子共同参与的传统节庆活动,弘扬了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学校每年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精心举办“我们的节日知识竞赛”亲子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以我国传统的节日知识为主线,设计知识问答、节日猜谜、小游戏、节日各地习俗介绍、家乡节日小食品尝等活动环节。活动当天,家长们像逛街赶集似的来到学校,热情参与传统节日实践活动知识探索活动。家长们有的表演节日猜谜活动,有的制作节日传统小食,有的即席朗诵节日诗句,场面温馨欢快。这类传统节庆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国传统节庆日的浓厚文化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提升

学生的素质提升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瑶台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家长和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和家长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和家长到对口帮扶的从化市吕田三小开展家庭结对的探访活动。在吕田三小,两校结对的孩子家长互相采访,畅谈学习、生活、家庭劳动等,他们有问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话。最精彩的是到结对家庭探访,大家就像走亲戚一样,气氛和谐融洽,参观农田劳务,走山路、过田埂,欢声笑语。在农村广阔的天地,家长和孩子尽情地欢笑、奔跑、嬉戏,参加了采蘑菇、拔花生、挖番薯、种菜等各种各样的劳动。与从化吕田三小结对亲子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山区孩子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学会感恩,开拓视野,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两所学校的家长都认为非常有意义。

第4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一、创设宽松环境

课堂上,为了维护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们往往制定“严格”的坐姿和机械的问答学习方式。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像这样凝固的学习空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具体做法如下。

可以多设计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环节。如《我和星星打电话》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对夏季星空的秘密产生浓厚的探索欲。可以多采用激励措施。如“你真棒”、“你聪明”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可以改进发言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情境体验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都是刚刚入学的小朋友,自控能力较差,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从悦耳动听的音乐、精美奇特的动画中,诱发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夏天到了》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夏季特征的画面。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播出了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关于夏季的知识你了解了多少?今天我带着大家走进夏季,让大家看看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夏天?这种图貌并存的情景,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角色的扮演是情境体验的又一形式,也是儿童最乐意的一种学习方式,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大方、勇敢地上台展示自己、介绍自己,这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节约小能手》一课时,我让孩子们主动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用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让自己展示的优点接受同伴的评判和监督。

三、图文结合

由于教材本身就以图画为主,画面活泼,文字较少,特别给了学生很多留白之处,让他们用手中的笔展开想象,去思考、去创造。低年级学生本身就爱涂涂画画,老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一单元时,当时我提出了《怎样留住秋天》的问题,同学们积极动脑思考,在回答中我及时抓住画图这一好的想法,鼓励孩子们画完之后再互相欣赏交流,让大家共同分享秋天带来的欢乐,分享创造带来的喜悦。 四、合作探究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众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多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倾听、质疑、说服,共同得出结论,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在教学《左手右手好朋友》这节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请小朋友做智力游戏,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共同认可,并从中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使智力好的学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并在经历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使“交流”与“合作”成为他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五、联系生活

第5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学校逐步建立起了“学校组织——学生参与”,“自主组建——聘请教师——选择参加——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自主学习课程与社团活动课程相融合

1.自主学习课程:低年级开设故事课程(讲故事、编故事、画故事),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各年级学生开展诗词吟诵、书写练习、全学科阅读、学科知识梳理和其他趣味比赛等课程。

2.社团课程。学校对社团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构建起了丰富可选择的校本“育人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由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和指导教师。

学校在每周三、周五的下午延时服务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目前已开设书法(软笔、硬笔)、美术(泥塑、剪纸、国画、)、舞蹈、器乐(电子琴、架子鼓、竖笛)、体育(羽毛球、篮球、排球、跳绳)、创客、诵读等10多个社团。

3.劳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学科生活化教学,同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真知。

学校设立劳动日,利用每周一下午的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开展劳动活动:划分区域,明确劳动目标和责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和美化。

各班级通过认领绿植和学生自带绿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绿色教室”。学校积极探索校园劳动元素,逐步普及校园种植,现已建设“小花圃”“责任田”,并开展小型养殖,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园绿色小生态环境。

二、延时服务与成长导师相融合

针对疫情防控下的返校学习,部分学生存在知识掌握较差的现象,学校建立三级导师制,即“老师、组长、小先生三位一体”的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措施为:

1.构建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小师傅、小先生)组成的三级导师团队。

2.制定导师职责。包括:班主任职责,任课教师职责及学生代表职责。

3.开辟网络专栏,特别开设校长论坛为教师的导师作用的提升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4.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5.关爱特殊学生群体,设立“悄悄话”工作室,成为学生的心灵港湾。

6.建立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制度,确保各级导师履行职责。

三级导师制的实施有机融入到延时服务当中,在自主学习课程当中,师生共同对后进生进行精准帮扶,既锻炼了“小师傅”又让“小徒弟”得到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逐步树立起了自信,在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三、延时服务与“微德育”相融合

我校开展思维导图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工程、书法提升工程、经典诵读以及各项读书活动,为探索学校延时服务中的微德育有效路径提供保证。

1.发挥学科育人主渠道作用。“部编本”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延时服务阅读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2.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在微德育校本课程《诗词诵读》《东栾学子礼仪册》《艺海拾贝》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微古文”课程,在延时服务经典诵读课上,我们结合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和神话,学习微古文,对学生进行文言启蒙,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发挥优秀书籍的育人作用。我们提供条件,给出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涵养学生的品行。

(1)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和好书自由对话。为了进行个性化阅读,学校的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读,校园处处都是阅览区。为了最大限度促进“读书漂流”,我校利用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全校的“读书跳蚤市场”活动,学生们自己创设摊点广告、变身店长、会计。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了动手、交流创造的能力。

(2)分层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低年级以绘本为主,阅读童话、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整本书;中年级阅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动物故事等儿童文学整本书;高年级阅读儿童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等儿童文学。

学校借助思维导图,实现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构建师生同读和亲子阅读网

学校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和十月份“读书季”上,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集体观看优秀影片;进行经典诵读、讲故事、美文诵读及课本剧表演等各种比赛活动;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等,调动起师生及家长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推进了阅读活动的进行。学校进行优秀读书推荐卡、整本书交流手抄报、诗配画优秀作品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4.家庭微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学校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建立家庭图书角,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每天例用微信打卡就能看到家长微信群里学生读书活动的身影。

第6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德;传统美德;巩固

谈起教育目标大家都知道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全面发展”是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因为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培养好做人,再学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育才有发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这样高尚道德品质,因此从小就培养好学生的道德理念,并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好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乡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道德教育从教师自己开始做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各种渠道进行育人的功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办学方针是德育为先、五育并养、全面发展、培养能力。

1、教师的师德最为关键。

乡村寄宿制小学里大部分生活都是师生一起度过的,偏远的乡下学校交通、信息等各方面都不太方便,教师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小学生本来喜欢模仿别人,也特别渴求和期待教师能带来更好的、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老师的日常行为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乡下教师,要作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作为学生的好榜样,老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里不仅体现了自己的表现,又时时溶入了学生的心田。

2、应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虽然是在偏远乡村,每年都有各方面的培训使老师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乡下也要努力地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3、教师要从小事做起,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从小事开始,从自己开始要注重良好的行为习惯,尽管是在乡下的小学里,但是我们还是要重视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从小事慢慢来培养。特别在乡下寄宿制学校里学生们长时间跟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老师就成了像他们的父母,时刻都不离开他们,有了这样的机会,老师的责任更大要保证学生学的好,吃的好,休息的好,还要安全管理好,自己看来这些都跟老师的爱是离不开的,因此,学生需要我们用真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指引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事。教师在教学中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修养习惯做起,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一点一滴都影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老师良好的职业心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是德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老师在课堂里表现好自己的品德,需要具备一个与职业相匹配的态度与心境。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教师人格美德的展示。老师良好的职业心态是建设和谐学校的保证,是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维护老师心理健康的保证。因此,老师首先要有愿教、善教、乐教忘我工作的心态,不断进取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加强思想品德课程意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诸如同情心、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珍惜一切劳动创造等基本道德素养应当从小培养,并形成习惯。”上好思想品德课,首先这课是讲道德的课,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2、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育人能力。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途径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

在乡村长大的孩子的家境比城市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差,但在传统美德的影响下大部分孩子都爱劳动很勤劳,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就会自觉地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劳动帮着做”、“集体劳动积极做”,在劳动中接受更深刻的教育。在劳动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培养劳动习惯以及勤劳、节约、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作斗争、助人为乐等思想品质等高劳动教育,这里有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很大的作用,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家庭和中华传统美德理性的呵护与教育,所以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3、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动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的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组织各种活动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方面、交流和组织能力,在校集体生活的这小社会里学会爱护公物、合作、协作较好很多好朋友等方面的好习惯,搞活动让生生互学、师生互动,找回学生的兴趣让被动中找回主动,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小声点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倡导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情感,关注生命,关注个性,让每个学生的品德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第7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外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 小学教学

校本课程不提倡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教材,倡导课程同儿童生活经验的连接,让儿童在日常生活情景和周围环境中寻找学习素材,使课程内容具有生活化和情趣化色彩。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孩子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对一学科知识的综合\用,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在内容上,强调以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有机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为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课程资源开发空间,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一、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1、争当“小小科学家”

在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校本科技课程时,我们坚持“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着力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争当“小小科学家”。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才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扎实的锻炼,学生的智慧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在开展“我们身边的电池”这个科技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时,辅导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让他们到自然界中、到社会周围,对废电池的数量、使用之后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学生活动热情高涨,他们不仅获得了相关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相关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小巧手”当家

传统的劳动教学常常忽视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学校在科技社团里组建了具有科技劳动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活动中,我们注重加强学校与家庭、村集体的结合,动用多种方法、途径和策略,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学生的科技劳动教育。我们让学生走进工厂和田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如“我当一回现代小农民”主题实践活动,辅导教师让学生到田间实地认识一些现代化的农具,而且让每人选择一部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钻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蔬菜大棚之中科学种植农作物,科技除草、合理施肥。此类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技能和思维共同发展,学生在掌握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先进劳动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当一个“科技小农民”的快乐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二、课外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活动的宣传――重视课外,更新观念

课外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发发融合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旧有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功利性,对活动的实施产生阻碍。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力、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一校本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动员,通过班主任充分细致地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利用有关媒体、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二听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以及课改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让家长们清楚学校开设小组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有关一计划及安排,听取家长的反馈,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课外实践活动。

2、活动主题的选择――关注兴趣、回归生活

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吸收活动课程的精华,而不囿于其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课程的目的在儿童,在于儿童身心的成一长。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知识、意义,从而也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在这种生活实践中,儿童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儿童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不断地被其自身体验。课外实践活动超越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回归生活,是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首要寓意。

3、活动的实施――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课外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有计一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我们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发动学生自主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每个小组一人,选出小组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自主开展活动。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和程序,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考。每次活动由小组长组织全组成员共同讨论、合作确定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分工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到附近郊游、钓鱼、爬山,也可以是参观、访问、植树以及科技制作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学生自主的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增长知识,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第8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合作探究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学派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全球教学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能促进学会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合作学习非常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们的知识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反映迅速,胆量大,发言积极,他们所欠缺的是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2.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历史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尝试以高二(1)班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这个班有以下原因,①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②1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在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通过这几种教学方式,来实施课题研究。

2.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说”的主角,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应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型活动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是课堂最常用的活动方式。新课程下要更好地强化广泛参与、成果共享。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到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学完人教版经济史(II)第二单元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组综合列出本组同学的观点,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总结得更全面,结合教材,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计献策”。并列展示各组成果后,再引导学生把所有成果进一步综合归纳,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学思考的结晶,因此也最为系统和深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合作的经验,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甘甜。

2.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为了弥补辩论形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组为单位,课前让小组自己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辩手阐述自己的论点,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双方轮流发言,人人都是辩手,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王冠、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

复习课和检查课采用填图、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把本阶段的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选择、改错、简答题型多样,赋以相应分值,由学生分组抢答,累积计分。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填图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2.3“秀一秀”——展示型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历史课课前充满期待,课上兴致盎然,课后回味无穷,课堂效率自会倍增。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

第9篇:家校合作促进劳动教育范文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统一。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学生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公众的焦点,别人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其他学生。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潜在地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社会这个大的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譬如对于家庭、对于朋友、对于社会等,良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他方面向上的阶梯。好的品德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然很“空”,特别是农村小学。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大多因为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知识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是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品德与社会教育有特点

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也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题材,然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很难顾及儿童的个性差异、环境差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把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切合点,有意识地选取学生的生活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二、从生活实际中取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资源,构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沟通,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