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逻辑推理的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推理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推理的含义

第1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类比推理:实践;研究

类比推理属于一种逻辑推理思维,其含义是指根据两个对象有某些相同属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它以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判断为前提。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学中的知识理论需要学生学会思考,拓展思维,认真分析研究问题中隐藏的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教学角度出发,类比推理法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法宝,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类比推理法实践

1.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根据其内涵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章节,比较分散。不同概念之间不存在完全独立,都是彼此联系存在着某些相似性的。教师可利用类比推理法把这些分散的理论理顺成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进行系统学习,加深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

2.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结合类比推理法,向学生展示一种逻辑推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生的学习方法。数学知识多数是由点到线再到面,掌握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方法,运用类比推理法便能举一反三。比如,由向量可以推到共线向量、共面向量以及空间向量。

3.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会听课,还要学会自己思考总结,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能够化为己用。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根据讲过的相似例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推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基本原理,学生便可开拓自身思维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清各种知识脉络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并从中得出启发解决问题。

二、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类比推理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作用便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就教师教学活动而言,类比推理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较好的可能性。

而类比推理法对学生的作用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把新旧知识整体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类比推理法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分析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新思路。

第2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第3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阅读技巧 综合推理 词汇量

一、从测试题的设计和内容看,对测试题型主要归纳为下例五种:

(一)主旨大意归纳题。主旨大意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信息和方法来阐明中心话题。因此,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对于正确理解全文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这类题目旨在检查考生对短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要想找出文章的主旨大意,首先要快速阅读法浏览全文,同时在阅读时要注意抓住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明确作者的态度和意图。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全文大意,就必须学会找主题句。抓主题句这是正确掌握文章大意的首要方法,主题句对全文起提示、概括、归纳的作用,中心思想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所以这也就决定了找主题句的关键性和重要性。那如何在文章中找主题句呢?

文章不同,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阅读时应特别留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及各个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因为它们往往包含文章的中心议题。有些文章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这类文章往往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而还有些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方法,也就是说从概述开始,随之加以细节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往往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主题句隐含在段意之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概括出主题句。

(二)综合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在遵循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对文章字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逻辑推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得出文章的深层意义及隐含意义。推理判断题在阅读中也属于难度较高的题型,它主要要求考生综合分析上下文,通过文章表层信息去推断文章隐含意思的能力,理清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考生的识别能力。

推理判断题要在理解整体语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真正内涵。要吃透文章的表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找到有用的提示和线索,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推理判断时要忠实于原文,不能主观臆想,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同时要把握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语篇的结构。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体会文章的基调,揣摩作者的态度,悟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需要注意的是逻辑推理题的干扰项只是凭空臆测而不是在文章事实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得出观点,这样是推理过头,概括过度。

(三) 细节理解题。

此类题一般是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实去提问,它不仅考察对文章某个细节表层意思的理解能力,有时候还要求读者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常识等去理解其深层含义,查找或阐明与主旨有关的具体事实或细节。需要注意的是细节题的干扰项一般与原文内容一部分相同,另一部分相异或与原文内容相似,但太绝对化,还有的看似颇有道理,但原文中没有提到。

(四)词义猜测题。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猜测、判断词义的能力,考查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和把握能力。近些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越来越重视对猜词悟义能力的考查。从考查内容看主要有猜测某个生词、短语以及猜测代词的指代等。

在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在文章中的含义。无论一个人的词汇量有多大,都会在阅读中遇到生词,对词义的理解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全文的把握。

(五)观点态度题。常见的态度观点题考察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主观态度,揭示和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倾向。对观点题,考生应通读全文,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还要注意词汇特点,尤其是形容词、副词,看是中性,还是有褒贬。

二、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1. 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知主题。对材料迅速浏览,速读全文,抓住中心主旨。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

2. 细读题材,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各个击破。掌握全文的大意之后,细细阅读每篇材料后的问题,弄清每题要求后,带着问题,再回到原文中去寻找、捕获有关信息。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找出关键词语。对于捕获到的信息,要做认真分析,仔细推敲,理解透彻,只有这样,针对题目要求,才能做到稳、准。

3. 逻辑推理,准确把握,做好深层理解题。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在整个的推理的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 Smith.Frank.Understanding 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Readingand Learning To Read.1971.

[2] 杨惠中.阅读速度与阅读方法.外国语,1981,4.

[3] 马金伶.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

第4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考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九年级五级阅读技能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要达到此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尤为重要。七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八年级下册开始课本上设有Reading(阅读)内容,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九年级中考冲刺阶段,要进行专项阅读题型训练,把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中考应试能力,以达到提高中考成绩的目的。

1 分析中考试题

1.1 试题内容:纵观中考英语试题,尤其是2009年中考题,阅读理解题的篇幅逐渐加长,篇数多为4-5篇,分值增加,多达40分,占到满分120的三分之一。体裁形式多样,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还有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从题型上看,阅读选择题仍然是中考阅读的主导题型,但填写表格,按要求答题等任务型阅读显著增加。从题材内容上看,那就是阅读理解题材多样,信息量大,话题覆盖面广,涉及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奇闻趣事、学校生活、娱乐休闲、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疾病与健康等各个方面,同时关注时事热点。

1.2 题型特点:大体上看是阅读单项选择题和任务型阅读,具体分析其问题的设置,不难看出,有的是比较简单的题目,只要通读全文,了解主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选定,甚至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有的是理解性的题目,要求对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准确理解才能答出,甚至要借助上下文的理解,猜测词义,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有的题目具有逻辑推理性,不能从文中直接找到,需要理解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前因后果,经过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有的还需计算,或依靠学生的常识,生活经验等作出选择;有的具有概括性,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标题;任务型阅读中,还有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要求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正确表述出来。因而我把阅读题型的设置分为以下五类:

A、 直接选定型

B、 重点理解型

C、 逻辑推理型

D、 概括总结型

E、 不同表达型

2 指导阅读方法

针对阅读理解题的具体题型,我采取“阅读理解三步曲”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2.1 粗略读: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将文章快速浏览一遍,整体感知文章,抓住主干,不要被孤立的个别生词难住而浪费时间,找出主题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它是本段落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再者要善于从开头和结尾中感知文章的背景、结构或全文主旨,大致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的只需知道它是人名或地名即可,不必细究其具体意思,在大脑中形成大致的轮廓,了解大意,理清脉络,掌握文章的要意主旨。

2.2 详细读:了解大意之后,直接看题,看清选择的项目,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哪一句或哪个词涉及题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读具体的句子或单词。

根据阅读选择的题型分析,如果是直接选定型,就直接从文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答案。

如果是重点理解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获取答案:

A、 借助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尤其是较长的句子,通过连词 代词、连接词(宾语从句),关系词(定语从句),引导词(状语从句)等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B、 猜测词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猜测词义;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并列、同义、反义、因果等关系;运用构词法(词根,词缀、派生、合成)的规则,猜测其词类及词义。

C、 特定语境另当别论。任何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准确判断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是逻辑推理型,就要重点分析已知的信息,可能是句子或词,也可能是全文,作出准确的、合乎逻辑的、符合文中的前因后果的推理判断,有的需计算,有的需推理,有的需确定代词的含义,常见的由名词和代词单复数一致性,可推断前后指代的对象,有的需推断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的需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或感觉,这一类往往体现在对记叙的人或事的赞同、同情还是厌恶、冷漠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概括总结型,就要通盘考虑全文的内容,站在全文的高度看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不直接说明,需要学生的思考,深次地分析概括综合,作者通过这样的记叙或议论说明,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言外之意。

如果是任务型阅读,前面的题型也可用来解题,有一种不同表达型,就要求学生对同一语言有多种表达的能力,准确把握问题关键所在,简言之,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就怎样答。(包括人称、时态、语态等的运用)。

2.3 整体读:经过详细研读关键词句,初步选定答案后,要把答案放回到文中,复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题,对照题目,验证答案,看是否有与文章矛盾的地方,瞻前顾后,首尾照应,不要局限于某一具体的词句,从短文整体考虑,从主线向外扩张,围绕主旨全盘考虑,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决不可定向思维,按原来的思维方法再过一遍,一定要按照文章的实际来验证答案,才能查出问题,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3 培养阅读能力

3.1 阅读理解能力的内涵:阅读的方法不等于阅读能力。要培养阅读能力,要从七八年级抓起,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是一种积极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古人说:读文明意,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因此,阅读理解能力重在理解,它是一个由表象的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到主动积极地思考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3.2 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5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教学;重要性

一、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学校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便是最终的宗旨,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教育会为学生带来怎样的弊端。由于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只知道理论,却无法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去。究其主要原因:(1)主要为了高考能够取得高分。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录用仅仅是凭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择优录取,这样,很多高中院校为了能够取得高分还让学生死记硬背,只理解表皮的东西,却没有真正理解那些定理、定律的实质含义。当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其中。(2)教育资金不到位,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物理教师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目前我们上实验课的模式主要以教师一人在上面做实验,边做边讲,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观察教师做的实验有个大概的印象,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往往都是通过课本看实验。一般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教师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实验步骤进行熟悉,再按照课本教材,把相关的实验步骤逐项背下来,最后把结论记住,这就完成了一堂实验课。现在,有很多学校配备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通过下载一些网络实验教材来加固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但最终,学生还是无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物理实验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有形的、具体的演示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真切地体会到实验的内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的结论,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中的坚实基础,每个概念、定律的发现都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物理实验,学生往往是在其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树立科学思想,并形成基本技能,是科学态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实验活动,实验活动是研究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提示。我们所学的物理规律都是由各位物理学家经过多次研究实验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和推导,才得出相应的结论。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实验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材料。有些知识如不通过实验,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其内在含义的,只能产生感官印象,如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为把那些感官印象转化为抽象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其意义。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变得更为主动、更加轻松,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物理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很多知识如不经过亲手实验,只会对知识产生表象的理解,长时间不应用就会忘记,因此想深刻理解那些定理、定律,就必须通过实验进行记忆加固。只有真正理解其由来,才能体会那些真理真正的意义。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且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实验步骤可以让学生了解定理、定律真正的演变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待问题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设计电路,都是通过当时学的电路知识进行创新。

4.实验探索规律,激发学习兴趣。趣味性的实验,能够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乐趣才能让人类对认识客观世界产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推动自主学习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强大动力。所以,物理实验是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爱好的关键。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爱好。

5.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科研精神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的动手意识比较强,但是往往做事喜欢敷衍了事,不够严谨。物理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对事严谨的态度。

6.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校应该多帮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学会观察,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所用器材的构造特征、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出现的一些现象学会分析,并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

三、物理实验对学生的意义

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说,在实验中提出问题,怎样去设计一个实验,学会去分析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新事物有了分析判断能力。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科学实验的必备心态。在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忠于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反对一些虚假作为;学生要认真对待实验,并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逐渐形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并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亚宾,张林,孟庆尧.心红手巧:记省自制教具展览会一等奖获得者孟庆芳[J].安徽教育,1980(04).

[2]季亚平.探求通向科学的阳关大道:物理教学改革漫谈[J].安徽教育,1980(09).

[3]何国平.重在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琐谈[J].安徽教育,1980(12).

第6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高考英语 题型 备考策略

新教材英语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其最大特点是更注重英语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高考题型包括听力、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六个部分。考场如战场,为了达到运筹帷幄、决胜考场的目的,我选择这样的备考“兵法”——单词抓复现,语法分阶段,听力不间断,完形求思辨,阅读为主线,写作求内涵,训练有时限。并在此“兵法”的指导下,针对高考的六大题型,制定以下“谋阵布局,攻城野战”之策。

听力在高考中的分值约占20%,做好听力试题,已经势在必行。我把听力部分分为四步完成,即“一看、二听、三做、四查”。

“一看”就是认真审题。在测试之前,学生迅速浏览题目,弄清题目要求,把握各题的要点,这是必要的听前准备。

“二听”即正式进入听题的过程。听力题一般可分为单词辨音、习惯表达、文章理解三种类型。单词辨音一般是辨别音素,即对长短音、清浊音、相近或相同音的辨别。另外,又要与理解分析词义结合起来,既要“听音”,又要“辨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辨音析意”。

整听速记是听写测试的关键,要求学生完整地听文章,集中注意力,基本弄懂句子内容之后,在间隔时间速记在草稿纸上。可以采取省略记法或用代号及缩略式,听第二遍时可以对所记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三做”即动笔做题。在做题时,一方面掌握英汉同意的不同表达方式,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在选择填空时,还要掌握以下技巧:(1)谓语前有空,则填主语;(2)谓语(vt.)后有空,则填宾语,(3)谓语(vi.)后有空,则填状语。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和英语的习惯表达后,做题就会得心应手。

“四查”即检查校对,这最后的一步可以使学生减少失误,将试卷做得更加完美。

单项填空在英语高考中分值约占10%,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选择法。对一些较为简单、干扰性不强的题目,可以很容易地直接作出选择。

2.逻辑推理法。从语法角度考虑并没有任何错误时,就要进行逻辑推理,看句意是否通顺,仔细推敲,选出答案。如:It’s too noisy.Would you please turn the radio a little?

A.on B.off C.up D.down

根据逻辑推理及句末程度副词a Iittle选D.

3.分类筛选法。在遇到涉及时态、语态、惯用法和非谓语动词这类试题时,应弄清句子易混点,认真鉴别,排除干扰项,逐个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4.还原法。面对一些疑问句、强调句、被动句或倒装句等,学生往往难以做出判断,如果能首先断清句子结构,再把它还原,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5.逐个排除法。有些试题,所给的答案往往迷惑性较大,这就需要通读全句,仔细比较各个选项,做到去伪存真。

6.抓住信息词。有些题本身带有提示性的信息词。找到信息词就可缩小考虑的范围,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如:They were all very tired, but?摇?摇 ?摇?摇or them would stop to have a rest.

A.some B.any C.none D.neither

抓住关键词but,根据逻辑推理,可排除A、B两项,再根据前面一个信息词all(指三者或三者以上)可排除D项,故选C。

完形填空在高考中的分值约占20%左右,要求在理解全文的前提下,在每个空格内填入一个词,既要使之在语法上与语气上正确,又要符合内容与情景的需要。做好完形填空,可以这样进行: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首先应粗读全文,力求了解文章大意,抓住文中提供的信息,这时要注意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它往往是全文的主导句。通过它,有助于了解全文的概貌和作者的立意。同时可以对空格中要填的词作试探性的猜测,为下一步选择答案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如果文章较难,则可以重读一遍,以加深印象,切忌养成不通读全文,急于解题,边逐句阅读边选择答案的不良习惯。

2.逐句阅读,选择答案。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才可以从头开始边逐句细读,边分析,边选项。在选择答案时,要从多种角度全方位分析,从语法角度、词义与词的用法角度、固定搭配与习惯用法角度、常识和知识角度分析,充分利用逻辑推理能力,依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做出正确判断。做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先易后难法。先选出那些比较直观的答案,然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进一步搜寻与疑点有关的潜在信息,逐一排除干扰项,把空补全。(2)词意辨别法。如果所提供的四个选项是同义或近义词,就要认真区别它们之间的含义和用法的不同,有时还要从与题干中其他词的搭配来判断哪一个更为合适。(3)逻辑推理法。如果在词法和语法上无法判断选项,就要考虑文章前后的语境和逻辑关系,从中寻找正确答案。

3.复读全文,审查答案。填好每个空格后,要边仔细阅读已填好的短文,边矫正。在复读时,要充分考虑前后句、上下文的时间、情节、内容和逻辑等的合理性,凡遇到不通之处,必须进一步细致地分析和推敲,以便对答案更有把握。

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值约占26.3%以上。因此要了解阅读理解题的设计规律,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阅读理解,关键是分清类型,把握规律。下面简介三类题设计的规律及答题技巧。

1.直接信息题。直接信息题多从文章的某个具体事实或细节出发设计题目。这类题目的信息一般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大家只要抓准文中与题目有关的信息词、句,稍加分析,便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主旨归纳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整个语篇、段落的抽象概括能力。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新闻报道的首句往往是中心句,说明文或议论文中往往用主题句来体现中心,主题句出现在篇(段)首,有时出现在篇(段)尾,有时隐含于整个文章(段落)中间。当然也可能没有主题句,叙事性文章往往没有主题句,需弄清文章脉络,概括出中心思想。另外,段落答案要恰如其分地体现主题,既不能以篇概全,让细节掩盖主题,又不能覆盖面过大,超越文章所涉及的范围。

3.推理判断题。此类题目难度大,涉及面广,如人物的性格、心理、故事的结局、寓意、文章的出处、体裁、作者的倾向、态度等。做这类题时,大家需透过文章的字面意思,领会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涵、哲理,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做这类题时应注意:(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等开展逻辑推理,所选答案必须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切忌脱离原文,主观臆断。(2)可以结合常识判断,但决不可以用自己的常识代替逻辑推理。七选五题型就属于多项选择阅读,与阅读理解的做法相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短文改错题在高考中的分值约占6.2%。它的涉及面广,隐蔽性强,令学生感到棘手。做这类题,应对该题的要求具体化,有一个努力方向。总结常见改错类型歌诀如下:

短文改错要做好,常见类型应记牢。

名词爱考“数”与“格”,冠词在前“错、多、少”。

动词时态和语态,非谓搭配莫错了。

连代形副错一样,多是故意来混淆。

介词多半考搭配,多漏误用想周到。

句法涉及“一致”,从句“关系词”常考。

词法句法均未错,逻辑推理去寻找。

“678”原则惯常比,回读复查敲定稿。

(1)“一致”:包括主谓一致,代词及相应的限定词在数、性、人称方面的一致,主语与主语补语,宾语和宾语补足语的一致等。(2)“678”原则:通常指10个题项中有两处多余,两处需补加成分,六处需更改;或者是一处多余,两处需补加成分,七处需更改;也有可能是一处多余,一处需补加成分,八处需更改。

书面表达在高考试题中占16.7%的比例。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在于句子结构、句型、用词的选择,近年来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有改动,要求考生采用一些高级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提高文章的档次。下面就此问题谈谈应对技巧。

1.写好开篇交代句和末尾总结句,增强文章的照应性。照应是增强文章可读性的重要环节,注重开头和结尾,做到首尾呼应,在多数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

2.一些常识性会话的习惯表达要记牢,增强文章连贯性。如在写参观欢迎词时,开头部分可写:“You are welcome to visit our city.”“Now let me tell you sth.about our shool.”或“Let me introduce sth.about our school to you.”结尾可用:“I’m sure you’ ll have a pleasant journey.”“That’s all ,thank you.”

3.巧用过渡词、连接词,增强文章的逻辑性、紧凑感。如表示平行、对等或选择关系的连接词:and,both...and,as well as,as well,neither...nor,on,either...or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but,yet,while,however,on the contrary(相反的),on the other hand等。

第7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物理;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

“探究学习”是由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方法和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发号施令,命令他们学习,而是教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在教育界大兴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实行“探究学习”。

一、在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要点就是把握过程

1.在实验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极其重要,大多数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探究。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就是要对实验所得的数据、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2.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进行物理研究的能力。在物理学中,许多公式都可以运用已学的公式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而得出。这种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它牵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在物理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能力

1.学习技巧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从自然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该学科主要的学习技巧。从认识自然开始,学会感性向理性的转变,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就是物理学科学习技巧中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时刻遵循。

2.思维方式

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有好多种,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逆向思维,从事物相反的一面去思考问题,运用排除的方法分析问题;辩证思维,从事物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去看问题,把握全局;系统思维,从事物内部开始分析,把握事物的内部规律;发散思维,多方面地去考虑问题,发散地处理问题,等等。

3.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指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事物的分析中。迁移能力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学习技巧和思维方式的结合。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概念的形成是事物的抽象特征和具体事物的有机结合,概念的学习也要经过这个过程。在概念的学习中,将事物的正反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理解概念。

第二,学习概念,就是对概念进行全面理解,既要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也要理解概念的延伸意义。内在含义是某个事物概念最本质的特点,延伸意义是某一事物能够应用的范围。

第三,概念的同化也很重要,要学会把握概念的隶属关系。

四、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计划的制订能力和对实验的设计水平。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需要在具体而详细的实验设计中才能完美地进行,实验假设、制订实验计划、通过实验去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将探究学习具体化,具体到详细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上来。

探究学习中,实验计划的制订,是对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一种考验,搜集的信息越广,实验数据就越可靠,实验结果就越科学。如果探究学习中少了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探究学习就失去了探究的依据。若是实验计划的制订不够妥当,实验结果就没有了说服力,可靠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在学生制订出实验计划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计划进行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及时发现计划的不当之处,设想照这样下去将导致的错误实验结果,并及时改正,让实验计划更加完美,让学生在实验计划的设计和探讨中了解实验探究对象本质,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探究,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理,逐渐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并通过对学到的知识的迁移,对新事物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对于一名初中物理教师而言,深入了解探究学习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我们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中对探究学习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将探究学习运用于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汲取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打造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学亮.探究学生提出猜想假设的策略.中学物理,2006(1).

第8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 语用推理 明示―推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27-02

一、引言

法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英国语言学家的关联理论的目的是“给认知科学打下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吸收了语言哲学、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如借鉴了福德尔(1983)等认知学家的研究成果,侧重探寻推理机制,提出应该根据模块论去分析大脑中枢系统。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语言认知能力。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语用推理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编码、解码过程,而且是交际双方在其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综合语用推理的过程。说话人以某种能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编码,通过这一“显映”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明确地向听话人传递某种意图,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显映”方式来解码,通过各种猜测而形成新的假设,再利用已有的语境假设来寻求关联,对话语进行推理。

二、语用推理的理论理据

语用推理具有哲学基础。语用推理的展开往往是非论证性的(non―demonstrative),在这种推理中前提的命题是不完整的,前提的补全成了整个推理过程的关键。

关联理论推理包括涉及一系列假设,命题或意象构成的表征(representations)的感知系统和涉及若干演绎逻辑运算(computations)规则的处理系统。它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能形成和转换心理表征的原则运算系统,语言就是该系统的操作对象之一,而语言使用涉及到语言系统和其他心理表征以及运算系列的相互作用。关联理论吸收了当代认知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如借鉴了Fodor等人的认知模块论的研究探寻类推理的心理机制,根据模块理论去分析大脑的中枢系统。指出听话人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然会根据关联原则这一认知基础,把对方的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言语刺激以及当时的交际情景当作信息输入,并从记忆中挑选相关的百科知识,遵循演绎规则,通过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综合加工,最终得到一定语境效果。这种推理一般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思维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明示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传递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激活相关认知语境,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有效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据此,明示―推理模式可图示如下:

linguistic form――stimulating―linguistic meaning――activating Context―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coding(decoding)―contextual effect――inferring―new contextual environment⑩

它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认知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亦即作出语境假设①),然后再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求得语境效果。

三、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是非论证性的演绎推理,从一个假设推导另一个假设,直到对话语作出最佳关联解释,它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一般的逻辑推理仅仅依靠前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语用推理的依据就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斯珀泊和威尔逊指出,在对信息的自动处理过程中,涉及语用推理的仅仅是删除规则(elimination rules)这样的演绎规则,而不是引入规则(introduction rules),因为推理涉及的假设是结构化的概念集合,是删除规则的操作对象,它可以删除假设,派生出一定的新假设。

语用推理逻辑仅仅考虑有推导意义或非琐碎的语境结论,因为这种结论是关联性的逻辑结论,非关联性的逻辑结论是不具有推导意义的。处理语用推理系列假设有两种方法,一是考虑从“明天我要考试”推理出“我不去看电影”的总过程;另一种是考虑该过程中的每一个动态环节,即从一个假设推出另一个假设的演绎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听话人的推理才能愈合(fill)话语的语义表征与其传递的交际信息之间的信息差。在交际中,听话人必须对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推理,也就是形成有关话语交际目的的假设。在非论证性的推理中前提的正确却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只是有可能使结论正确。同时,根据斯珀泊和威尔逊,推理还是自动的(spontaneous)、是假设形成与验证为主的过程。

四、认知语境与语用推理

1.语用推理的动态语境。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共同提出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为了揭示交际的认知状态,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此外,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语用学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解释话语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是如何为每一个话语建构新的语境。由于人们的认知环境与认知结构不同,对话语的推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论。总之,关联性是始终制约人类交际的基本因素,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语境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等。认知语境是社会心理性质的,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环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尽管人际的差异肯定存在,但是相似却是主流,否则人际间的交往就难以进行。认知语境又代表着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这种共有的集体意识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以“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的方式储存下来,以协调人际间的行为和语言使用,使之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不是Shannon和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信息编码――信号――传递途径――接收――信息解码”的单一模式。她们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2.语用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在这一认知语用推理过程中,能够使听话人认知语境改变即能产生语境效果的有三种情况:新信息和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语境含义;新信息进一步加强了现存的语境假设;新信息和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或否定、排除现存的语境假设⑨。下面,笔者引用例子来说明这三种语境效果:

“沉默”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和“沉默”加强了现存的语境假设(旧信息)。

(1)(The scene is a small bathroom and the time is early morning before going to work. The husband is shaving and the wife enters.)

Wife: Am I disturbing you?

Husband:(silence)

Wife:(silence, walks out)⒀[p4]

在这段对话中,妻子的话语表明妻子对自己所说的话真实性把握不大。从常识判断,妻子现存的认知语境假设为:她进来可能会打扰正在刮胡子的丈夫。丈夫的“沉默”所提供的新信息为妻子现存的认知语境假设(旧信息)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从而加强了妻子的语境假设。而接下来妻子的“沉默”不仅加强了丈夫“沉默”所传递的信息,而且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等你刮完胡子,我再回来。

“沉默”否定或排除现存的语境假设(旧信息)。

(2)A:You are at school, aren’t you?

B:(silence and laughing)

A:Am I being funny?⒁[p32]

在这个例子中,B的单纯和天真使A对B的身份作出了现存的认知语境假设:她是一名学生。而B的“沉默”所提供的新信息与A已有的语境假设发生了矛盾,但由于B所传递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因而排除了A的语境假设。而且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她不是一名学生。

五、结语

关联理论揭示了语言的交际是依据动态的认知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和理解,得出语境含义,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用推理是以非论证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

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Inference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Sun Tianm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thesis analyzes pragmatic inference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Relevance theory expatiates th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pointing out that communication is in fact a process of explicitness-inference action. Cognitive context provides a means for pragmatic inference, by which the communicating parties(speaker and listener) to achieve the communicating goal. Reasoning is based on the relevant principle and the best relevant hypothesis.

Keywords: cognitive context, 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 Inference;explicitness-inference model;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88

2.Jensen, V. 1973.‘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J]. 1973, ETC. 30: 249-257。.

3.Goldman-Eisler, F. ‘Sequential temporal pattern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in speech’ [J]. Language and Speech 1967,9: 207-216.

4.Dumont, R.‘Learning English and how to be silent: in Sioux and Cherokee classrooms’ in J. Cadzen et al. (eds.)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Pospect Heaghts[M]. LL: Waveland Press. 1972.

5.Bruneau, T.‘Communicative silences: forms and function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3 23:17-46.

6.Rowe, M.‘Pausing phenomena: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production’[J]. Journal of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1974, 3/3: 203-224.

7.Scollon, R.& S. Scollon. Responsive Communication[M]. Haines, AK: Black Current Press. 1987.

8.Adan Jaworski (eds) Silence-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M]. 1997.

9.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p179

11.Ward, G. & Horn, L.R.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M].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0.p620&.p324.

12.Tannen,D&M. Saville-Troike(eds.)Perspectives on silence[M]. Norwood, NJ:Ablex 1985.214-235。

13.Adan Jaworski.The Power of Silence: Soci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 Newbury Park, CA: Sage.1993.p4.

14.Gudykunst, W.B.&Kim, Y. Y.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M].Boston:McGraw-Hill.2003.

15.Davidson, D.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 p103。

第9篇:逻辑推理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阅读 习惯培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9-01

阅读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阅读和书写更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讲到阅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文科方面的阅读。可是,生活中除了文科方面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也无处不在,各种类型的应用题、一天的气温变化图、股票信息图、手机费的明细帐等等无一不是数学的阅读。而人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往往不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其原因何在?我不由地关注起自己每天面对的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

去年十一月份,我对自己所在学校八年级的学生( 100 人)进行了一次数学阅读状况的调查。

问卷包含五个问题:1.你喜欢阅读吗?2.平时做数学应用题你一般读几遍?3.你能经常地阅读数学书吗?4.除了数学书,课外你还阅读哪些有关数学的书籍(或报纸)?如果是书籍,你读过几本?请写下书名。5.你认为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问题回答喜欢的占 95 %,但主要是喜欢语文方面的阅读。第二个问题回答读1遍、 2 遍的约占 85 %,还有 10 %的学生回答读到懂为止,有 5 %的学生读两遍以上。第三个问题回答“能经常阅读的”占 20 %,“不能经常阅读的”占 65 %,“平时不能,复习阶段能的”有 15 %。第四个问题,学生多多少少进行过数学的课外阅读,多的 20 本,少的仅仅只是阅读过自订的《中学生数学报》和学校自办的数学报。而在阅读过的书籍中有关解题的、有关奥数方面的占了约 95 %,除去这部分很明显的应试的功利性的阅读外,其他的那种自觉的一般意义的数学阅读几乎为“零”。

对于第五个问题,学生答道:“语文阅读有教育性,它能让人有良好的思想,数学可以开发人的大脑。”“语文教我们懂得道理,数学可以锻炼思维。”“数学阅读需要思考,语文阅读是欣赏;数学比较复杂,语文简单;语文易懂,数学难理解。”“数学费脑子,语文不费脑子。”“语文诱惑力大一些,数学方面的诱惑力小一些,但受益程度比语文大。”“数学比较灵活,可以留给人一定的思考空间,但语文比较死。”“语文书中有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有生动的故事,使人忍不住要往下看,数学书虽然总是薄薄的,但要看很长时间,很多题目难以理解,需动手做。” 95%的学生对数学阅读是望而生畏。 再看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阅读能力的调查。我对八年级的数学期末考试卷失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学生阅读理解方面造成的错误约占 60 %。

鉴于以上结论,我认为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阅读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