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创新思维的特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特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的特质

第1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而且,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创新思维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融会贯通,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些新的思考,进而让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现如今中职学生特别需要的一个特质,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够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发散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就是其明显的特征。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独辟蹊径,并对自己的结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整合发展。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中职院校中,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都以“说教”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完全不能被调动起来。加之政治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相关调查,在中职院校中,学生逃课率较高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即便不逃课,很多学生在课上也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要么是悄悄玩手机,要么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三、在中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而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双向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作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就更别提所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了。而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局限性也让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并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未来成功进入职场的有用筹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调整了自己的招生人数。大量的扩招让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下滑。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渐渐忽略了。而此时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四、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基本前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体现,学生仅仅进行着单调的机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明显行不通的。新形势下,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课堂而已,教师也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下,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只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就一问题要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出过于果断的正误判断。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出入,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氛围。又如,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形成相互的碰撞,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十分重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养成向权威发出挑战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在挑战和质疑中,学生学会了不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思想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次,政治教师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真提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这些角色定位的转变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而很多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上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或技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勇于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对于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25-126.

[2]胡金胜.创新思维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62.

第2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05-02

一、创新型人才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人才,他们位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组织人才金字塔的最顶端。从自主创新的三种实现途径来看,创新型人才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自主创新战略已从理论层面进入实际运作层面。本文认为要实现自主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和基础。“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自主创新确立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界定及其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构建和培养途径等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合理地培养、引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构成分析

素质是一个人身心特点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良好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实现现代化、完成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开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重任的基础和条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大都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很多不同说法。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其《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中,探讨了创造者的特征: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发现或改组新定义的能力、思维强度、洞察力和穿透能力。美国创造心理学家E.I.格林提出创新型人才由以下十个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心理学家巴伦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科学家共同的人格特质是: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在人际中交往喜欢独处、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爱好次序和精确。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总体来看,目前对创新型人才素质构成界定没有统一的认识,研究各有侧重。本文根据侧重点不同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分类,现有的界定大致可分类如下:

(1)强调创新型人才一般特质。朱清时曾把创新型人才的特质归纳为六点:“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敏锐的洞察力、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及易被社会接受的品质,包括诚实、责任感和自信心。”董国强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特质,包括:创新的意识、思维、知识、能力和人格,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特质,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

(2)强调创新型人才某一个特质。著名人才学专家黄楠森指出,创新型人才的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本能的创新意识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赵鹏大等则认为创新型人才的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朱洪波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优良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革世界,对人类的和平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强调创新知识特质的研究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应了解和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结构,如赵修渝曾指出创新型人才特征指坚实的知识背景,创新的能力才干。王树祥认为创新型人才就是有着创新知识和技能,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探索精神的人才。此外,有些学者强调好奇、灵活和顽强的个性和完整和独立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等思想品质对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3)强调创新型人才综合特质。周瑛认为,创新型人才特质是由一般特质和创新特质共同构成的。创新型人才的一般特质是指创新型人才首先作为一般人应具备的特质,包括自然特质、心理特质和社会特质。所谓创新特质,是指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

综合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普遍观点,我们不难推断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具备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基本素质。

三、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构建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构成内容,体现了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战场,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构成内容,也体现了企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基本要求。基本素质的构成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引进创新型人才时的甄选质量以及对创新人才培育的质量。企业要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甄选,必须选择适当的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标准,并以科学、公正的度量方法去评价。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应涵盖以下四方面的素质内容,即创新人格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有恒心,有毅力;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创新思维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恒久记忆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包括渴望创新、崇尚创新和勇于创新。最后,创新技能包括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因为创新技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技能包括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归纳和整合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不同,自主创新的程度不同,有可能使企业在评价时侧重于其中的一类或几类。一组较能完整地表达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要求的内容,就构成了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格(强烈的好奇心,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有恒心,有毅力,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二是创新意识(渴望创新,崇尚创新和勇于创新);三是创新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恒久记忆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四是创新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信息加工能力)。这个模型就是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类型经过层次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若企业能对各分解的维度进行量化,再权重,则更科学、更合理。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培养高素质并适应自主创新战略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企业和政府责无旁贷,否则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企业层面

人才不同于一般人力资源,创新型人才也不同于一般人才,而是站在各个行业和领域浪尖上的人,所以成为各组织吸纳的对象,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总是把目光瞄准创新型人才而积极加以引进。但是,引进人才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也相对有限。要想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引进,更应积极培养。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拥有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那些具有创新思维、有巨大创新潜力的人才,然后制订培训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培养,或送他们到大学进行深造,或安排他们到关键岗位进行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他们提供展示创新才能的舞台,创造实现创新价值的必备条件。

2. 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社会的公共管理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是其基本的职能之一。政府应积极出台教育改革措施,强调大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并通过各大媒体宣传,力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型人才的风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创新型人才相对不足的国家,距离创新型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创新型人才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在总量上仍有差距,而缩小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素质教育。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并加大投入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 高校层面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高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障碍,树立正确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观念,不漠视学生独特的想法,鼓励他们探寻新事物、新思路,允许他们提出宝贵的质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育他们的创新人格。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价值目标。人才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与其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及创新技能有直接的关联性。高等教育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手段上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一方面,积极顺应自主创新的时代潮流,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价值目标,把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3)基于自主创新战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若要适应自主创新战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为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类课程可通过设计各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诸如招聘模拟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实践活动,以及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扩展课程教学时空,实现课内与课外互动衔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加工信息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知识传授、创新技能培养于一体,高质量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4)加强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没有良性的创新教育环境,无疑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延长实验室、实训室开发时间,加快创业基地建设以及多功能的图书馆建设等。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主要体现为学校努力造就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园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渴望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塞尔希奥・齐曼.先革新再谈创新[M].单敏,丛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朱清时.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教育[J].决策咨询通讯,1999(02).

[3]黄楠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0(01).

[4]赵鹏大.坚持教育改革培养“五强”地学创新型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6(01).

[5]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大学,2003.

第3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思维习惯;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非逻辑思维

墨子在《耕柱》中说:“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是墨之教育思想永恒之所在。墨之已矣,而他的诛古善扬今善启后善的思想仍似玉佩激扬、空谷回音。当今、中印问题、钓岛问题、中俄历史问题、利比亚撤侨损资问题、超光速粒子运动速度问题无不警示国人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去浮躁功利重创新思维。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创新思维的几点基础及相关的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具有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学生具有了这三特点,也就具有了创新思维的品质。

1 创新思维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习惯包含创新意识、推理意识和解决问题意识的习惯。创意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多思维多智慧,提出的假设和构想必然就越多,因而出现领新标异的理念设计就越多。古之学者牛顿、近之学者爱因斯、现之学者乔布斯、比尔 盖茨,英国美国因为有了他们的思维而领跑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教会学生解几道题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呢?我们物理老师如果能多讲讲牛顿、爱因斯坦、乔布斯、盖茨的成长过程和精神魅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会涌动,创新理念定会萌芽,因为这些大匠巨擘的成长历程确能鼓舞学生,他们洒向人类的智慧确能激励学生,为此,我常拿这些人的事来作为上课的佐料:牛顿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我一直在想,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牛顿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那些事儿也能使学生把自己的能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连起来:牛顿曾经把院墙挖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洞,说是大狗走大洞小狗走小洞。爱因斯坦四岁时才开始说话,小时候钉小桌子的作业中,全班就小爱因斯坦不能完成,但后来他和他却成了牛顿和爱因斯坦 。乔布斯说忠告年轻人:“我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苹果带着这句话把地球都砸得动了一下。我们的学生听到这些后,创新意识和信念还不会油然而生吗?

推理意识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创新思维活动要求不能只是就某一个事物孤立地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应该把各种事物,哪怕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综合思考,因此推理意识就成了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推理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推理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善于把大量的事实进行组织、整理并概括、总结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转化的意识,恩格斯曾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转化运动归结为三条一般的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中,信息转化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未知变已知、已知变未知再变书籍的过程;由否定变肯定、由肯定变否定再变肯定的过程;由不可能变可能、由可能变不可能再变可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思考、理解、解决问题。科学巨匠丁肇中先生,他自己说找J粒子,就象是在一场大雨中找一颗带色的雨滴。这样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多次往复,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化,最后才能使艰苦化为发展,化为精神、物质和力量。

2 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即对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维具有两个特征:变通性和多端性。

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它反映发散思维有发散、迁移、升华的特点。变通性的培养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时,我就留意一些物理单位发散、迁移、升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勿求毕其功于一役。

发散性思维的多端性:它反映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流畅、敏捷的特征。要求思维者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如何使这一特点要教学中得到体现呢?首先,可以由老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新知识,锻炼亲思维:如在学习杠杆的知识后,给学生出示一老虎钳,让同学们指出这把老虎钳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用途,并激发和鼓励同学竭尽所能,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其次:可以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或者说是不固定性,让他们设计出多方案,如教室里日光灯坏了,请学生列出可能的原因,并由我当堂实施修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端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和敏捷的特质,还让学生经历了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的认知过程。

3 创新思维的求异性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方案,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求异思维具有独特、立异的主要特点。

独特,即在解决问题或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能应用与众不同的原理、方法和原则,使问题合理地解决。立异,即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在“立异”这一创新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我举过这样的众所周知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敢于“立”: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其速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一理论在古老的欧洲大陆横行了二千多年,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却认为这个结论是错的,他通过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理论,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4 创新思维的非逻辑性思维

强调遵循思维规则,对事实材料时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逻辑性思维。创新活动是需要逻辑思维的,但善于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长于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关键阶段,非逻辑思维甚至起着主要作用,思维的非逻辑性包括直觉和灵感。

直觉:又叫直觉思维,指的是对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不象逻辑思维那样是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思维的中间环节被忽略了。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创新中作预见,引导人们敢于进行非逻辑性思维。

灵感:灵感是指人们以全副精力解决问题时豁然出现新思维的顿悟现象。它通常与创新思维活动中那些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联系着。灵感是长期思维积累的结果,只有经过专心忘我的思考过程才有可能产生顿悟。

孙子有云:“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头寡,形名是也。”只要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创新的学生就会涌现,善于创新的民族将永远屹立,善于创新的国家将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主编.《比较教育》.

第4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第5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即指思维的独创性。它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强调的是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解决问题时的“独特性”“新颖性”。美术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造美术作品、解决美术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思维形式。美术创新思维包括:

1.灵活性 主要表现为善于转换美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某个美术问题提供多种解法。

2.精致性 主要表现为对已有的美术作品进行改进。

3.流畅性 主要表现为在美术学习与美术创作过程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许多想法和念头。

4.新颖性 主要表现为在美术学习与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尝试过或采用了原创、独特的解法。

5.敏捷性 主要表现为能够积极地审视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种解决策略和解决方法。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教师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的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就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兴趣高涨时激发创新思维的火化,这时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如开闸的洪水,源源流出。

三、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1.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

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培养“视觉化的心灵”,是创造性发生的辅助因子。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全部过程离不开对现实形体的把握,这便是意象生成的主要来源。在观察过程中主体对客体进行整合、创造。形成一个符合自己需要的心理意象,这便是直觉与想象,灵感与顿悟得以闪现的载体与诱发因素。里德对心象的形成及心象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入研究,认为想象力与心象及其活动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增强这种心理能力。形象创造力离不开舍弃了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所能反映事物本质、深刻、理性的心理意象,抽象思维也离不开它,许多创造性思维是借助于形象直观与理论抽象的合力得以发生。

2.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第6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在教育上的统一

科学精神本身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直以来被世人用来标榜和歌颂科学家的品质、素养、信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崇尚真理、合理批判、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等方面。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有一种观点颇能引起人们共鸣:科学精神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三个字道尽科学精神的人文内涵。从教育的角度看,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科学精神是探索实践的范畴,敢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科学之所以具有活力、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人类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注入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素养在求真和求新的目标上是相统一的。有学者指出,大凡科技的发明创造,首先是思维方法的胜利。所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素养,在学科教学上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素养,也是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探究,面对困难与失败,百折不挠;淡薄名利,让创新向善的一面发展。

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程序设计在教学上的结合

程序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实验和创造的过程。心理学对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活动过程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即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分析、任务分解―抽象模型、形成算法―明确流程、编写代码―反复调试、不断改进,此过程正是华莱士所提的创新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的体现。在程序设计全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思维等被充分调动,刺激大脑处于兴奋的“创造”模式,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和培养。

程序设计过程的思维方式,还凸显出具有计算机科学特色的一种思维――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理解人类的行为、求解问题和设计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与算法和程序有密切联系的计算思维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求真方法。

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家在运用创新思维进行科学研究时,会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因主观功利性而导致技术成果在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序设计教学则需要这种科学精神的渗透。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价值追求的程序创新结果让人们生活更美妙;相反,急功近利、恶意破坏为价值导向的程序导致的是计算机病毒泛滥,人们信息安全甚至财产、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创设程序设计教学任务和学习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4年,笔者参与了课题《人文情怀涵养下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践研究》的研究,选择了基于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方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选用了Scratch和虚拟机器人作为主要教学载体。

1.创新与艺术结合,在美育中培养创新思维

作品创作是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将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元素整合到程序设计中,程序就有了独特的魅力,为学生创作信息技术作品打开了思维的新天地;同时,启迪学生从新的认知角度去了解事物原理,培养求真精神。

例如,在教学《母亲节礼物》一课时,笔者将乐理知识引入编程。首先,展示一张照片,内容为伊拉克一个失去妈妈的小女孩,在孤儿院的地面上画出妈妈的图画,蜷缩在“妈妈”怀中睡着,以此激起学生心中关于母爱和珍惜幸福的共鸣,在此情感基础上笔者提出利用Scratch设计母亲节音乐贺卡的任务。接到任务后,学生自主搜索母亲节主题的乐曲简谱和背景图片,学习Scratch乐器、节拍、音调等程序指令,将乐谱转化为程序指令,用延时和循环等方法控制音乐播放。在本课的后续学习中,有学生还创作了可由键盘演奏的电子琴程序,利用程序指令自行编曲,这是在探索乐理知识后的又一创新作品。艺术课程对学生感性思考的培养十分明显,整合艺术元素引导学生在编程中发现美、创造美,将审美的感性思考与编程的理性思考结合,无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更全面。融入人文情怀的程序设计任务也让教学过程变得温润,没有了唯技术至上的晦涩感。

2.创新与娱乐结合,在游戏设计中培养创新思维

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托尼・瓦格纳认为:“想象力、合作、交流这些特质与技能,对于创新的培养而言非常重要。但是,这一切都是从‘玩耍’开始。无论是童年时期探索世界,还是作为成年人,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寻找新的可能性、新的思路,这些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的表达,是从‘玩耍’的初心开始的。”利用Scratch进行游戏教学是笔者另一方向的实践研究。让学生理解游戏互动内部逻辑原理,设计新游戏,在快乐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游戏编程基于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批判等思维能力,反映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思维的成果不仅包括新的创造,也包括对已有事物的改造提升。

批判思维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也有把研究对象看作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有待完善的一层含义。所以,笔者采用的是游戏“升级”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给出一个基础程序样本,由学生不断增加奇思妙想,丰富内涵。对个性化的追求让学生自发地、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作品日臻完善或变成新的游戏,创意纷呈。笔者曾在课堂上呈现了一个简单的“打砖块”Scratch程序实例,在一位学生的不断分析、持续改造下,变成更具趣味的双人互动游戏。该作品参加第十七届全国电脑制作活动创意编程项目评比还获得了一等奖。

3.创新与生活结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现实生活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容易得到激发和培养,也更能养成学生善于发现现实问题、敢于质疑、勇于提出新方案的思维习惯。虚拟机器人是笔者基于程序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个教学载体。虚拟机器人与实体机器人相比,其优势是容易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参与。当前的虚拟机器人竞赛项目都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导向,学生可以创造性搭建机器人,采取多种策略完成任务。竞赛项目并不适合直接在课堂上开展,因为其任务量多,学习周期较长。为避免这个问题,笔者利用虚拟仿真平台的场景制作功能,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曾以新闻报导的多起电梯故障伤人事件创设任务情境,搭建了一个电梯运行的模型,基于这个仿真电梯模型让学生研究如何避免电梯崩塌伤人。学生分组讨论后,将策略确定为利用传感器来检测电梯踏板是否崩塌,如果是,则自动停止电梯运行。进而,各小组投入到距离传感器、碰撞传感器、亮度传感器等的模拟实验中。在此活动中同时传递给学生一种价值观:思虑周全、精益求精的创新成果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急功近利则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

4.创新与自然世界结合,在探索自然规律中培养创新思维

人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探索,科学领域很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大自然获得灵感的。仿生机器人就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生物的基础上抽象创新的成果。每当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谷歌公司仿生机器人视频时,学生无不感叹这些栩栩如生的机器人的奇妙。

第7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一般来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

这是一种直觉性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内容为主的思维状态。对工艺美术设计而言,在设计者对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里,如果没有形象的所造就会使作品因为没有思维状态与语言表达而在整体上缺乏生气。如何去获得形象思维,设计者就应该将自己投放到生活和自然当中去,在广阔的环境中用心感受和捕捉具有深刻特点和意义的形象事物。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形象性、非逻辑性以及想象性。

2.抽象思维

在很多时候抽象思维也称为逻辑性思维。其内容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概念对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本质进行动态的反映,通过对其本质作出概括与思维后,再对其部分特征进行提取,从而使其由感性认识的阶段向深层次的理性认识阶段进行过渡。由于抽象思维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外部状态作出有效反馈,而且还能够让人对事物进展的动态预见提供更好的依据。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抽象思维的应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同时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核辐射思维等,也是属于创新思维中的一种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以事前已确定好的出发点或目标为基础,通过不同手段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维的过程内对不同信息进行收集,最终通过各类方式的比较来寻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工艺美术的设计者而言,其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他们对发散思维的应用过程当中。只有能够对发散思维作出转化或加工,才能保证发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发散性思维往往因其变通性、独特性以及流畅性等特点而占据了重要地位。

4.逆向思维

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往往和我们正常的反应完全相反。作为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手段,此类思维模式富有创新内涵,所以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对不同事物进行处理往往会收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相比较上述三种思维方式来说,逆向思维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当大多数人对某事物极为追求时,一小部分人则会选择放弃一些与大众不同的思维。通俗点讲,逆向思维就是指与大多数人想法不同的个人想法,它常常会给人们带来不符合常规、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思路更加宽泛、清晰,也能够给受众不一样的思维感受。所以设计者应该要学会运用和深刻认识逆向思维,遇到事情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给广大受众带来更加新鲜的感受,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创新主要的思路模式就是表现在怎样向受众表达它内在的含义和内容。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将其和其他元素加以创新渲染,以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1.图形的创新

图形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是它的灵魂。我们见得最多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以造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加入倾注了设计者对创作的全部感情,从工艺美术设计的层面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2.色彩的创新

由于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幅度大,配色方案多种多样,所以工艺美术的设计师可以根据色彩的特质传递不同的信息。只有将创新和色彩融合在一起,才能让整个工艺美术设计具有生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向受众传达设计者所想表达的意境。

三、结语:

第8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 作文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98-01

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

1.创设民主环境,激发创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首要条件。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一种“对话”,而前提是地位的平等、关系的和谐,关键则在于情感的沟通、气氛的融洽。而在教学这种“对话”时,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前提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觉积极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学生早期往往会做出大胆、新奇的幻想,虽然有时提出的见解、观点是错误的,但总是具有活跃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的。因此,小学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老师应多听取来自学生多方面的意见或想法,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创造能力。

2.鼓励质疑,激发创造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理解、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3.引导想象,拓展创造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孕育着创造,富于想象力的人们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不满意、不方便、不顺眼的东西,大胆创新。好发奇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设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中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我认为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课文中和教师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的意义,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习和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3.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

3.2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之处,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3.3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第9篇: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1、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具有反思性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不同于重复性思维和习惯思维,它会对已有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额批判,从而找到灵感和突破口。建筑设计的反思一是对现实的反思,现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对这种差距进行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将国外的一些建筑观念和设计方法运用到国内建筑实践中,从这些反思中找到设计的方向。反思性还要对自己的创作思想进行反思。一些建筑设计师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会形成自己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产生思维定势。设计时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设计的作品重复严重,缺乏创新性,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经常经常反思自己的创作,对自己既定的知识和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保持审视和批判的姿态。

2、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具有超越性

超越性是指建筑设计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的超越,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设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主要是以比较熟悉的对象作为基础,因而要追求超越首先就必须对设计的主体熟悉,并且还需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大量广泛的练习,为日后设计中的超越奠定基础。超越并不是完全摒弃旧的观念、旧的技术,也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实际上,现代建筑发掘和继承了传统建筑中艺术观念、构图原则等一切比较优秀的因素。并且很多传统建筑中的艺术形式通过重新的组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现代建筑中。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具有实践性

在建筑设计中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设计活动本身都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因而实践性也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一大特征,并且在创新思维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源于实践。人的思维活动、意识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的思维要不断的创新,也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且,建筑创新能力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提高。在人类思维能力产生以后,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丰富而进步。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给了设计人员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思维难题。建筑设计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的,如果离开了实践,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

二、现代设计在具体应用中的创新动力和源泉

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轫、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1、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心理动力因素是指创作者自我意识的投入和参与。创造的动机,例如情感、求知欲及追求超越的意志品质,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基础要素。艺术创造没有激情与真实的情感难以创造出好作品。创造动力的形成,还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恒心、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即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孟子就认为,一个人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首先通过刻苦的训练培育优良心理品质。启动创造动机,是确保创作过程中创造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

2、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

3、想象力训练

想象是凭借潜隐的理性和直觉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联想,提出假说,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新组合形成富于创新的科学成果,是设计创造的重要核心。想象力的拓展,取决于激发想象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取决于设计者对想象在设计创造中的积极认同。想象与猜断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应排除不合理的主观臆想成分。想象力是艺术的一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创造出新艺术形象,其特征类似于捕获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过程。培养设计创作中的想象能力,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力,观察、捕捉事物本质和细部洞察力的培养和训练;各种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有助于想象力及构思创作能力培养的各类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掌握。

三、现代建筑设计新思维

1、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2、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3、建筑设计融合于城市设计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人文精神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5、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建筑设计创作理念的内容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