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创新能力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能力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能力的内涵

第1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创业团队;异质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而创业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出现,创业团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沿袭高管团队的研究经验,学术界对创业团队成员异质性及其与创新、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大量关注。本文拟就近年来创业团队异质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整理回顾,为相关话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创业团队异质性的内涵、维度与测量

1.创业团队异质性的内涵与维度

Finkelstein和Hambrick 1996年提出团队异质性指团队各个成员在主要人口特征以及重要的价值观、认知观念、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1]。以往的研究归纳了团队异质性的诸多内容并不断丰富,包括种族、国籍、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能背景、任期,价值观、认知、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维度划分,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方式:按测量的难易、可观察的程度,分为显性与隐性、外在与内在(Jackson,Stone 和Alvarez,1993)、人口统计学特质与深层特质特质(Finkelstein和Hambrick,1996)、易观察与不易观察(Milliken和Martins,1996);按照内容类别分为社会异质性、信息异质性与价值观异质性(Jehn, 1999);按照与工作相关程度分为低工作相关与高工作相关(Pell, 1999)[2]。

2.创业团队异质性的测量

对异质性的测量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是以个人为对象运用现有成熟量表,通过李克特5级、7级打分法进行主观打分测量,常用的量表基础包括Jehn和Neale 1999年、Zimmerman 2008年、熊立2008年、Amrit 2005年的研究成果;另一种方式是以团队为单位,收集团队各成员信息后采用异质性指数测算团队的异质性水平,其中广泛采用的为Blau(1977)的异质性指数:(1-∑ni-1Pi2),Pi是某特性第i个类别的比例[3]。

三、创新能力的内涵、维度与测量

1.创业团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概念由Burns和Stalker (1961)首次提出,并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采用新想法、新思路、新产品、新技术的一种能力。之后国内外学者不断丰富创新能力的内涵。例如艾米顿(1998)认为创新能力是创造新思想、利用新想法的能力,并把新思想转化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创造利润[4];陈力田等(2012)将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为搜寻、识别、获得外部新知识,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新知识的能力[5]。

2.创业团队创新能力的维度与测量

现有研究中,创新能力的主要的测量方式之一是采用李克特量表对其各个维度进行主观度量。韩翼(2007)将创新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创新意愿、创新行为与创新结果[6];Yam(2004)将创新能力分解为学习、研发、资源分配、制造、营销、组织、战略规划等维度[7]。另一种主流方式是通过专利数、创新数量、新产品销售比例、创新支出占销售比例等指标数据测量反映创新能力。

四、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1.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直接作用

一方面,异质性团队由于拥有不同的思考视角、掌握更多样化的知识因此更容易产生新思维和新观念,能够促进团队创新。许多研究验证了这一关系,Eisenhardt 和 Schoonhoven(1990)研究指出技能差异更大的创业团队比起技能较相近的团队能更好地影响新创企业绩效[8];Bouncken(2004)指出异质性团队可以为新创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知识和信息组合,有利于创业绩效的改善,且团队成员文化差异性大有助创业团队产生创新理念[9]。

另一方面,异质性导致团队协调成本、整合成本增加,同时团队成员的差异性也更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对创新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Ensley 等(1998)分析了创业团队的技能、大学专业背景、最高学位、职能领域等的异质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创业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成长之间负相关,团队成员最高学历专业的差异化和职能背景差异化与企业回报负相关[10]。

2.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新能力的间接作用

创业团队异质性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协调;同时,团队异质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创新,它必须通过某些机制对创新产生影响。图1总结了现有研究中两者间关系的主要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其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存在许多交叉,反映出了创业活动的复杂性。

五、总结与展望

首先,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团队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促进和阻碍两种矛盾关系,因此对于哪一异质度范围对创新产生最优影响值得关注。其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内容和维度越来越丰富,但主要还集中于团队内部。随着创新网络理论的发展,创业团队外部异质性及其与内部异质性的交互作用目前仍有大量空白。最后,创业团队异质性与创新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高,现有研究对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协调因素的研究仍不清晰,其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存在许多重叠与交叉,其中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ambrick D.C., Cho T.S., Chen M. The Influenc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Heterogeneity on Firm's Competitive Mov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659―684.

[2]王冰.创业团队异质性、团队氛围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金泉.创业团队构成异质性、互动质量与创业绩效的关系[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戴・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4):154-160.

[6]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2,10(5):62-77.

[7]RCM Yam, JC Guan, KF Pun, EPY Tang. An Audi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Firm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Beijing, China [J].Research Policy, 2004,33(8):1123-1140.

[8]KM Eisenhardt, CB Schoonhoven.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3):504-529.

第2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社会网络;外部知识搜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追寻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通常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具有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机会,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真实的情况却是大批中小企业自成立伊始就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也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创业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拥有持续竞争力必须整合内外部的创新体系,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国际创业的实践表明,破除不同协同主体间的合作界限。实现国际创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搭建有利于发展的网络系统,整合创新要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加快自身发展的主要模式。协同创新是国际创业企业发展的主流,如何识别及利用国际资源,并通过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将相关要素整合,实现单个要素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对国际创业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然而,在企业的国际创业实践过程中,诸多案例表明。并不是企业开展创新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存活,破产和倒闭依旧是许多企业无法避免的结局。导致这种结果归根到底在手企业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协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研究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对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及其形成原因的统一认识。本文基于国际创业视角,在对协同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

1.国际创业的内涵

通过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创业内涵的界定有―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摸索阶段、中期拓展延伸阶段和后期完善深化阶段。

(1)前期摸索阶段

McDougall和Oviatt认为国际创业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发展。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逐步深化,企业走出国门,探索原来较陌生的国际市场的行为。McDougall通过对国际创业企业的研究,奠定并巩固了国际创业创新理论的地位。然而。众多学者在此时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从个体特质、组织,以及环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来研究国际创业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总而言之,在前期摸索阶段,学者们将国际创业解读为企业利用全球化资源和广阔市场条件使其国际化变为现实的过程。强调企业的特征是跨国经营、成长迅速,研究的对象是走国际化道路的新创企业。

(2)中期拓展延伸阶段

国际创业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创业的含义。创业要具有前瞻、冒险、创新等特征,因此,学者在结合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推陈出新,对国际创业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延伸,不仅仅关注国际创业企业,更加关注企业内部的创新。这个阶段的学者看待创业的视角也逐渐变得宽阔。认为国际创业活动构建于企业家或企业构建的国际社会网络关系中,如Coviello和Munro通过对英国一家软件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诸如此类的企业往往通过网络关系捕捉和利用来自国内外的市场机会。

(3)后期完善深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创业实践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不再局限于公司战略和市场战略方面,有学者从学习能力、关系网络等开展论述,解释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战略和机制等问题。国际创业被提升到创新的层面,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创造,具有跨越国界、新创性和前瞻性等特征,最终目的是获得商业机会并创造商业价值。此外,Oviatt和McDougall将国际创业界定为“打破国界限制,捕捉、设定、分析和利用商业机遇,以创造未来产品和服务”。国际创业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积极寻求新的机会,通过快速增长来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管理倾向。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际创业的特征主要有:跨越国界经营、专注于机会、冒险陛、创新活动、为获得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国际创业企业可以被界定为“为了追求竞争优势或价值增值,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进行跨国界经营的企业”。

2.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外学者基于协同学和创新能力的有关文献,对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不同界定。Reinartz和Kumar指出,协同创新能力是指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工艺。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独特的研发试验去创造新知识或整合现有知识的能力。谭鸿鑫指出协同创新能力是如今国际创业企业发展的主流,企业协同创新包括内外部的协同创新。主体分别是企业组织本身(内部要素的互动)、企业本身和相关主体间的互动。

然而,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点多聚焦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层面。其中,陈晓红和解海涛将协同创新视为一种分工现象,在这种创新体系中,协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宽泛的分工关系,通过满足各自的供求需要,追求技术创新。程蓉认为,协同创新即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与创新有关的要素,提高整体协同度,从而实现总体创新收益大于各自收益之和的一种能力。欧光军等则指出协同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企业通过复杂的非线互,使资源和要素进行创新性组合,实现有效耦合,企业通过这种能力。可以迅速协同整合内外资源,获得更多外部技术支持,进而打开新的市场。可见,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为:在战略愿景驱动下把所有资源转化为同质企业文化下的资源,强化企业对资源创新和协调的一种能力;能够对所需要素进行创新性融合和重构的能力,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拼凑与叠加: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为了实现企业创新战略,整合国际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一种系统能力,从而获得协同效应。

二、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视角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类别。

1.能力系统视角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力系统,应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结构,其内容也各不相同。从构成要素角度,协同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等四个维度:而从要素关系的构成角度分析,协同创新能力则是一种基于技术与市场、技术与组织、技术与战略、技术与文化等四个维度。以及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能力。Persaud等认为协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和整合两个方面,将企业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和创新,产生新的产品、工艺和技能,并将协同创新分为技术研发、运营、知识管理和创新性等四个维度。郗英和胡剑芬依赖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企业生存系统协调度模型,通过计算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从而对企业生存系统进行了描述分析。

2.过程协同视角

资源基础观认为,一个企业内部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是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源泉。由于协同创新是一个繁琐、变化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或探索新的资源组合,这无疑都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此外,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产生更高质量、更新颖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可以使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经济绩效。郑刚在研究中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战略和文化等要素组成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五个阶段并建立模型,并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说明此模型的适用性。同时,陈劲和王方瑞以及陈劲和阳银娟指出企业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整合(知识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绩效整合)和互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的匹配度)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杨林和柳洲基于协同学原理建立了一套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即从知识协同、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动力协同等四个层面来分析协同过程,简化了对协同创新的认识。

3.动态联盟视角

杨丽伟从动态联盟的角度研究国际新创企业的协同效,在联盟内部识别哪些因素对协同创新产生影响,并将整个联盟分成协同主体的关系网络、协同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保障能力等三个方面,同时划分了各维度下的要素。喻金田和提出了因变量为新创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自变量为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的战略、过程及专利数,同时构建了创新机制作用模型。Lundvall和FIreeman在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创新系统的组织、文化和市场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协同动态联盟系统三维度的具体内容。王婉娟和危怀安结合协同理论和创新能力理论中对“协同创新”与“能力”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协同创新战略规划水平、发现合作伙伴并建立合作关系水平、管理和协调合作关系水平、协同创新资源的投入水平,以及协同创新的产出水平等五个方面测度了协同创新能力。

4.网络联接视角

网络是协同主体为了维持或强化竞争地位。自愿选择在彼此间建立灵活关系、共享集体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创新作为一种通过集体活动才能最有效开展的过程,网络起着关键作用。网络对知识扩散有明显的促进,这恰恰是协同创新的关注点所在。曾德明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网络结构对于创新性企业的群体知识扩散,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转化非常重要。刘丹和闫长乐从网络联接的视角出发,指出当创新逐步衍生到系统化、网络化,内部成员之间的频繁合作和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是完成从技术创新到技术扩散的必要过程。企业在国际化道路的进程中要通过创新网络来整合资源,这样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分析

国内外学者基于能力系统视角、过程协同视角、动态联盟视角、网络联接视角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维度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愿景塑造、机会识别、变革创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和组织间承诺等六个维度,这也是众多学者对协同创新能力维度的总结。

愿景塑造是指协同中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景,使整个组织产生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在进行国际化建设时,塑造符合自身发展的愿景对于适应国际市场的挑战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机会识别是指搜寻、探索市场机会和创新方向的活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必然会建立起相应的技能和程序来扫描和识别有用的资源和信息。变革创新是指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其战略定位,激励创新,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该能力强调进行打破常规的探索性学习。通过企业自身的创造性来适应国际化变革的要求。资源整合是指企业捕捉到不同主体间相匹配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以新的成果形式展出。企业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价值。合作共赢是指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借助外部资源,创新整合,形成合力,增强各自竞争实力,从而创造共赢之举。组织间承诺是指创新表现为一种不可预料的变化,对于协同各方来说,会抵制这种变化,所以企业对于这种变化的心理状态需要时刻把握,同时这种承诺也是组织的约束力,可以使协同中不同个体与组织保持一致的行动。协同创新各方成员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企业间的协同更加有效。

四、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国际创业导向

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创新过程。要求具有不同利益追求、背景和性质的创新主体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开发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各个创新主体拥有一致的价值基础,因此,对于国际创业企业来说,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愿景、营造敢于冒险的氛围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具有创业导向的企业通常先于竞争对手识别、开拓和利用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市场机会。Zahra等在研究中也提出。在企业应对动态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创业导向的作用显著,对协同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国际创业导向对国际创业企业的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李欣和郑世明通过对浙江117家新创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同时影响着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创业导向通过影响协同创新最后影响企业的绩效。胡望斌和张玉利通过对150家企业的大样本实证研究,验证了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指出成熟的企业比新创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更具特点。

2.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是通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间信息的传递交流产生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打破地域限制,使不同属性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整合创新,提高整体协同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率。

在社会关系中,信息等各种资源相互联系组成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存在于组织内部与外部自由市场之间,同时也是组织创新资源和协同合作的前提。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就是以社会资本为渠道对所获得的资源分配运用,最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国际创业企业拥有的资源是多方面的,资源的属性和种类都得到扩展,不同属性和种类的资源可以互补也可以整合,在诸如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各方面耦合的过程中促进创新的产生。辛冲和冯英俊[27]提出协同创新中的互补性对企业组合中的成员具有促进关系。当企业通过别的途径获取自身所不具有的资源时,并且这种资源对企业来说是必须的,企业间的合作愿望便会变得强烈,从而使企业间的合作成功率大大增加。

在国际竞争环境下,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企业必须参与其中。由此,国际创业企业不仅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互动交流、知识转移,并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周劲波和黄胜对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创业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由于关系网络有助于国际新创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新创企业劣势、规模劣势和局外人劣势。从而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通过相互协调,有效融合更多外来资源,提升其协同创新能力。

3.外部知识搜索

外部知识搜索分为市场知识搜索和技术知识搜索两类。在国际创业背景下,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索与整合更加有利于维系动态竞争优势,解决创新性问题。

随着顾客需求变化加速,市场知识搜索对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突出。张文红等[29]认为,市场知识搜索关注顾客需求,为国际创业企业进行新产品定位或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条件。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合作交易及时识别外部机遇,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与资源,减少产品开发风险,并准确预测顾客需求变化趋势,提高创新效率、加速a品推广应用,促进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奉小斌和陈丽琼在研究外部知识搜索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关系时,提出采用知识创造、公司运营、战略开发和创新效率等四个维度来构建企业协同创新模型。

技术知识搜索帮助国际创业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的技术知识溢出机会,打破技术资源整合的领域屏障和地域障碍,对于增强国际创业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具体而言,技术知识搜索可以获得异质性知识,有助于企业获取互补性技术,将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活动能力。

4.协同主体特征

协同创新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过程与以往的合作创新不同,更注重合作双方众多资源的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合作体现出系统自身的组织特征。协同创新的合作过程具有整体效应,可以孕育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就主体因素而言,李兆友指出,企业创新主体协同主要有决策者、R&D、市场、生产和管理等五个层面的协同;宋之杰等认为,协同创新是在博弈之间产生的,而创新资源则是协同主体博弈的工具,同时协同主体的行为对企业创新协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洁含和刘志迎指出协同创新主体受到知识和地理距离的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创造的双边关系无疑会对双方的合作产生影响。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交流的阻碍就会减小,知识的转移也会加快,双方的信任也会加强,无疑会增强企业双方的协同创新程度。此外,他们也指出协同主体的地理距离对协同创新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与讨论

第3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摘要: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在对国内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结合分析创新能力的含义、创新管理的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与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从企业创新实力与创新潜能方面提出了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部技术投入、人力资源、信息获取、制造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并确定了各指标的计算公式或取值方法。

关键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是创新最重要的平台,企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制造企业是各行业中环节最为复杂的企业类型,包括采产销各个环节。同时制造企业又是最重要的企业类型,关系到其他类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可见参考文献中,对于仅限于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很少。Chen Shuwen和Wang Donghua从确定反映制造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参量角度出发,建立了技术进步创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应用客观赋权法为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赋权,运用多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制造企业技术进步创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毕克新和张淑芳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产品创新管理能力、产品创新信息化水平、产品创新制造能力、产品创新营销能力,构建了具有21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Huang Lucheng等从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输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高霞提出了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看作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反馈控制系统,即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由不同的环节和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内部各环节和要素之间不仅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且整个系统还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创新能力范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于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理论,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从那时起,技术创新就一直是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对于创新能力,Manu Parashar认为是“持续提出能带给企业短期和长期利润的新想法的能力”。有三种能力作为形成创新能力的支柱,即知识能力、态度能力和创造能力(见图1所示)。

Romijn和Albaladejo提出了如下模型(见图2所示),顶上的椭圆代表创新能力,左右矩形代表各种输入。

参考Egbetokun等的研究,并结合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研究的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系统,他们将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分成5个关键方面:Leadership、Opportunistic Behavior、Culture & Cultural Change、Inpidual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Networking & Relationship Building。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因素首先应包括企业主和企业职工通过已往经验带给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应储存足够的技术人力资源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消化和吸收新的技术,并进行修改、创造和传递新的技术信息,企业可以进一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内部职工培训以加强他们的人力资源。另一个主要内部活动是通过参与研发的实践学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OECD指出创新能力还应包括: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联接(Linkages)、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结合与使用。

二、创新管理过程

John Tidd等认为,组织的创新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创新信息搜集:潜在的创新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新的需求、其他研究活动带来的新的机会、新的立法带来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变化。(2)评估潜在创新信息,并作出战略选择,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思想投入资源进行开发。(3)投入资源对项目进行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研发或技术转移获取所需技术。(4)创新实践并最终推出产品。产品的最终商业化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内实现:推向外部市场和应用于组织内部。

由此可见,企业或组织的创新能力应反映在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方面,这与温瑞珺等的分析相吻合。他们从创新过程模型来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六个阶段。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

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一步。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同时关系到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体现制造企业的内涵:李廉水和杜占元指出,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因此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应很好地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并且体现出这些内涵。

2.科学性原则:为了能反映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规律,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尽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方便在建立评价模型时能得到直接的结果。当然影响创新能力存在很多软因素,因此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Likert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量化。

4.可比性原则: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应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对比、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另外应尽量屏蔽不同类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

(二)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通过对以上参考文献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可以分析得出评价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说明

指标体系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即目前已有的创新实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包括市场分析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下面对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其取值方法:

1.内部技术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即研发的投入与培训的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职工总数;研发资金=总的研发资金;人均研发资金=单位职工的研发资金投入;培训投入=用于培训的资金投入;培训人数=接受培训的职工人数;接受培训人数所占比重=培训人数/职工总数;平均职工培训投入=培训投入/职工总数;创新强度=培训费用/总的年销售额。

2.人力资源:包括专业资源、教育背景、工作年限。主要统计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在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时,将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取反映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作用的主要指标。

3.信息获取:主要包括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合作、市场分析研究以及ICT应用情况。信息获取来源是指包括客户企业、供应商、顾客、企业内部、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刊物/出版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交易会/展览会、政府部门获取的信息来源涵盖数目;信息类型是指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质量信息的数量;市场研究费用投入强度=市场研究投入费用/销售总收入;市场研究人员投入强度=市场研究人员/销售总人数;在ICT应用方面,拥有个人电脑的职工数与连接Internet的职工数与职工总数的比得到相应的比例。

4.创新制造能力:设备先进水平程度=1×国际先进水平(%)+0.8×国际一般水平(%)+0.6×国内先进水平(%)+0.4×国内一般水平(%)+0.2×其他水平(%);现代制造技术利用率=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生产产品数/企业生产产品总数;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品总值/工人人数。

5.产品销售能力:企业专职销售人员比例=专职销售人数/职工总数;营销投入强度=营销投入/产品销售收入。

6.创新管理:包括领导对创新的欲望程度,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程度,创新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组织管理有效程度,管理角色是否根据技术与能力来承担。

(四) 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本指标体系的分析是建立自动评价模型的基础,在下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评价模型之前需进行特征的选择与确定特征取值。有些指标显然存在着相关性,如人力资源部分涉及的几个指标。另外创新管理的描述采用了定性指标,但考虑到作为模型的输入,因此在取值时将采用Likert等级方法,按照指标含义从1~5表示其强度。

四、结论

经过参考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注重企业目前的创新实力,如研发实力、制造能力、专利情况等。而国外学者更注重企业的创新潜能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其评价主要从管理、文化、学习能力、合作网络、机会行为这些软性指标来进行。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结合创新实力与创新潜能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当然这些指标需要在实际应用到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中去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Chen Shuwen, Wang Donghua. Stud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of IT industry in china[J].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2logy, 2006:230-234.

[2] 毕克新,张淑芳.基于产品创新能力的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型选择[J].中国青年科技,2007(4):23-26.

[3] Huang Lucheng , Luo Yafei, Zhang Hongcai. Li Xiaoy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alysis of Beiji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y[J].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6:195-201.

[4] 高霞.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46-51.

[5] 李荣平.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 Manu Parashar, The key to adapting and succeeding in any environment. General Management Review. etgmr.com/jan_mar05/ Innovation.html.

[7] Romijn, H. and Albaladejo, M..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1053-1067.

[8] A.A.Egbetokun, W.O.Siyanbola, A.A.Adeniyi.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cable and wi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igeria: a case study approach. merit.unu.edu/MEIDE/papers/.

[9] 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w3solutions .co. uk/ Chameleon/start.form?cid=gl.

[10]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Oslo Manual.3rd ed.2005,OECD.Paris.

[11]Joe Tidd.创新管理-技术、市场和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温瑞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68-69.

[13]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2):185-187.

[14]沈滢,陈敏.新型制造业企业技术评价及管理[J].企业研究,2006(6):73-74.

[15]etgmr.com/jan_mar05/Innovation.html[EB/OL].

第4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情趣教学 探索精神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下面笔者就注重知识内涵,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情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注重知识内涵,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来自于知识的理解,没有知识的理解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透彻、牢固地掌握数学的概念、定理、法则、解题步骤等基础知识,也就是要熟练地理解数学理念与数学思维。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慧财富,既是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如在一个重要定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依据。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固有的,如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情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材,从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再现知识的内涵,是近几年的高考趋势。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高考命题从书本中走出来,又回到书本中,考点都是书本问题的结晶与提升。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中,已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思想,他们对未来科学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对已有结论的质疑和发问,使我们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一方面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证明的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就可唤起求知的情趣,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达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首先学生必须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他们就肯用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5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 指标体系

一、引言

今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上,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国家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国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为了快速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要改变我国“世界加工场”的地位,我国必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科学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才能制定跟好的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自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分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行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区域)创新能力,本文重点来讨论产业创新能力中自主创新能力部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有效整合和运用产业内外各种创新资源,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使产业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整个自主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

理解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再加上目前时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 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 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 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为对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十二五规划”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指发展这七类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目前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各国研究的比较多,如: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全球创新记分牌(GIS)、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STI)、科技竞争力指数(CST)、知识经济指数(KEI)、创新能力指数(WEF),科技竞争力测度指数(IMD),国际官方组织的测度指标体系制度成就指数(TAI),产业竞争力绩效指数(CIP)等。目前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还很少专门提及,但能借鉴这些指标体系。

3.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确保测评的结果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真实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系统性和导向性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由创新投入、创新关联及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中间产品及产出等子系统组成,因此要求指标体系涵盖广泛能系统性表示,同时是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所以要有导向性,必须系统性导向性相结合。

(二)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指标体系要科学的建立而且能操作,不能找的一些指标无操作性可言。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四))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不仅仅是对过去与当前创新能力的评测,还应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潜在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动静结合。

3.2、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一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创新投入、创新关联及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中间产品及产出。其中创新投入包括R&D投入、非R&D投入、R&D投入强度、R&D资金占产业总投入的比重、R&D团队强度、对外技术依存度、技术人员索质一数量强度等二级指标;创新关联及缄默知识的传递包括开放的信息流通度、通过购买货物和服务产品获取知识和技术、合作创新度、内部的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共享度、内部的沟通交流强度、内部的合作与协同(包括制度性的和专项性的)强度等二级指标;创新中间产品及产出包括发明专利拥有数、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出口收入比率、科技成果获有数等二级指标。下面用图形表示下,如右边:

由上述指标体系可以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按照设计原则当然这个并不全面还是需要继续完善的留待以后研究。

四、结语

“十二五”计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是一个热点,政府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扶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技术以减少对外高新技术的依存度已是必走之路,要更好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提高这些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提高一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本文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从创新投入、创新关联及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中间产品及产出三个一级指标引申出十七个二级指标从而建立了一个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给以帮助。本文还有不足之处,关于具体测度方法问题留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于 张义梁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第五期

[2]黄德春 陆艳 《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指标的测度及赋权方法》 统计与决策 2007第22期

[3]陈伟 赵富洋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DEA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科技管理研究 2008年第十期

第6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独立院校;途径;内涵

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独立院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创新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创新教育指创造力的教育。而思维是创造中的关键,思维能够激发创造的欲望,而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创造的自信,健全的人格能偶激发创造的潜能,兴趣能够提升创造的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创新教育是增长知识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人类在知识以及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知识和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表明,科学进步、技术变革是增加财富和增强竞争优势以及提升生活质量的动力以及主要源泉。而在加速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人的创造力在其中又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人才以及素质以及创造力的竞争,而且在新一轮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在富有科技、高文化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上。大力培育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提升自身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人才的流动现象十分明显。对于科技创新比较突出的美国,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高科技公司中,外籍科学家占到公司人数的90%,而且美国对这些外来人员也给予相当的重视。而目前,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制定相应的引进高级人才的战略计划。这样严峻的形势使得独立院校具有创新能力,因此也就要求独立院校接受独立教育。

(二)创新教育是新时期发展教育的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时期比较短,科技和教育的基础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就业人员中,高层次的人才处于最紧缺的地位。人才在素质以及数量方面的不足成为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就意味着教育的根本性改革。我国之前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由于对教育理解的缺乏,导致我国现在的教育重视智教,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足,造成普遍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现象。二是没有将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发展,只是片面的将每一方面独立发展,没有有效地将它们结合,造成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创新的能力受到压制。素质教育的优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学校这一中介机构来实施的。良好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推动自身的健康发展。青年学生目前还处于心理未成熟期,他们的思维以及人格、兴趣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创造力。

二、独立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国家加强对独立院校创新能力以及精神的重视程度,为独立院校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二是国家为独立院校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越来越复杂,成本也越来越高,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会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三是,独立院校要加强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文化交往环境。社会活动最终是人的活动。加强文化交往环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社会条件之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完美人格

现代教育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社会因素。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独立学院具备对已有文化的批判能力和对未来创新教育培养的能力。学生在结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要只局限于现有知识的探索,还应当对自己所疑惑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老师交流,不断完善,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

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非智力则是创新能力的动力。但凡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对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对事物以及现象的学习中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创造具有浓厚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我国在过去的教育中,存在着对发展个性重视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必须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大力发展创新能力,强调创新教育是独立院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储开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模式探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8(06).

第7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型企业 技术知识生产

一、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型企业自然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尽快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因此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然而,理论界关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还存在诸多分歧。例如,有些学者将其定义为创新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独立研究开发;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进一步,关于自主创新认识的分歧又导致了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认识的模糊。为了推动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企业实践,本文将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型企业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多层多维的概念,本文只从企业层面考察自主创新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引进成套设备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由于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高额的技术使用费,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我国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十分不利。自主创新这一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显然,“自主”是对企业简单的技术引进行为的否定,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强调。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经济过程中的行为。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技术知识生产和技术知识应用两个基本阶段。一些关于创新的经典定义都强调技术、产品、工艺、制度等与经济生产过程的第一次成功结合,却并不关注它们的来源和主体。而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这正是自主创新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也正体现了自主创新的内涵。

由图1可见,如果企业既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也不参与技术知识的应用,自然也谈不上创新。如果企业只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而没有努力的将这些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只是发明。如果企业不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只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这就属于引进创新。只有企业既积极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又积极进行技术知识的应用时,才能称得上自主创新。

更进一步,根据企业在技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将自主创新分为两类:独立自主创新和合作自主创新。前者是指企业独自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后者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知识生产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将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对立。本文认为,简单的对立二者并不可取。如果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创新成果,那至多属于创新扩散的过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如果企业在他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积极改进,添加了自主开发的技术知识,那就可以归入自主创新的范畴。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者“二次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也正是日本和韩国企业创新中的重要模式。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之一。

三、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1.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企业本质上是使用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来创造财富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社会系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自主创新型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的企业。

现代企业的前身是手工作坊和工场。它们具有规模小、产量低等特点。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运输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现代企业由此诞生。不断提高产量是此时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将此类企业称为生产型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仅通过简单的扩大产量已无法维持企业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进行集约化的生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成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管理型企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对企业的财富创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集约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应的企业类型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图2)。

这三种企业类型的演进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过程,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扬弃。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型企业并不是对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全盘否定。相反,自主创新型企业必须以这两种企业类型为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也不能有效的管理内部的运营活动,其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因此,基本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内涵。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的出现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企业的基本生产和管理能力还很欠缺。因此,建设自主创新型企业首先需要夯实基础,努力提升企业基本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不能好高骛远。

为了更加准确的区分自主创新型企业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和管理型企业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2.自主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1)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体现了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以自主创新为财富创造方式”的价值认同,以及愿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的强烈愿望。

自主创新型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它们看来,自主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方法,是企业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技术和设备可以引进,而自主创新永远无法引进,只能在企业“干中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创新和依赖技术引进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2)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行为外在表现为企业为了实现创新的目的而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创新行为是应用技术知识。这是创新与发明相区别的关键。但是,自主创新行为不仅强调企业自觉主动的应用技术知识,更强调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知识的生产。

自主创新型企业与运营管理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创新行为的持续性。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创新活动的企业只是少数。但大量的企业都只有少量的自主创新行为,仅推出过一两个创新产品。而在自主创新型企业中,自主创新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知道,自主创新是一场竞赛,不进则退。少量的创新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的暂时的利益,但它不能支持企业永远领先。只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才能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 同时,自主创新是一个学习积累技术能力的过程,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积累技术能力的基本手段。

(3)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前者是企业自主研发并实现价值的能力,后者是有效的组织、协调、激励创新行为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对于自主创新型企业来说,它们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这些机会形成创意,并逐步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中获取价值。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不断复制。尽管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总是存在,但自主创新型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一般的企业。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自主创新型企业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型企业最容易观测到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创新绩效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的财富和价值。它最终可以通过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衡量。而专利、技术方案等技术知识是自主创新的中间产品。它们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财务指标来衡量自主创新绩效,但也无疑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上述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基础。没有创新意识,也不会有持续积极的创新行为,更谈不上能力和成果。持续的自主创新行为是自主创新意识的直接体现,是自主创新能力生成的根本过程,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绩效的必然环节。成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自主创新绩效的根本因素。良好的自主创新绩效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

同时,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四个基本特性还刻画了一个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路径。如果企业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其创新行为不断增多,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不断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企业由此步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轨道。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活动随之减少,创新能力也会逐步退化,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少,由此步入恶性的“锁定”阶段,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结语

走自主创新之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主动从事技术知识生产并积极将技术知识应用于经济过程是自主创新的内涵所在。以自主创新活动为主要财富创造方式则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成长为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凤朝: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李海燕 侯书文: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 河北学刊,2007,27(6):196~199

[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第8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内涵;条件;培养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正确理解创新能力的内涵,准确把握创新能力的实质。创新能力是人所具有的,它是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来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通常认为,创新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如科学家、发明家所具备的能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对学生而言,凡是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的“发现”他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提出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对他人来讲并不是新的,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不是首创的发现或发明,但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发现”,这些都属于创新,因此,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精神形成的条件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师不肯宽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学生的一些特征,这些学生往往具有顽皮、淘气甚至荒唐与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常逾越常规等特征。可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喜欢循规蹈矩式的学生。欣赏课堂上鸦雀无声,我讲你听,特别讨厌学生当堂质疑,这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来说似乎是顺理成章,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可能挫伤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由此而被淹没。所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必须改变观念,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学生有创新机会,激发那些缺乏创新才能的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激发创新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创新能力的内涵范文

摘要:新课标准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分析入手,达成对框题所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心梳理,并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方法创新效果

1.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创新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化的创新。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实践,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各种能力。明确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为核心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创新教学的策略

2.1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每个方面都有可以进行创新教育的因素,教师要注重开发。如作文训练中可以有以下方式:1. 一题多做;2.翻新谚语、成语、故事、格言;3.试写难题。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语文综合学习,几乎时时处处体现出创新的成分。

2.2读、写结合法创新研究

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积累语言。一是感悟课文所描述的情景,研习课文用语的精妙;二是背诵、默写指定的课文内容,领略文采的精华;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扩展阅读空间,感受生活语言给人带来的快乐。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2.3培养口诵心维、感受语言信息的能力

一边自读,一边自听、自品,这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朗读中,一面是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多元反应。学生要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目视、耳闻、心维并用,符号的、语音的、语义的、表象的、观念的、情感的等各类信息以不同的代码形式,经不同的输进通道同时摄进,促使读者调动已有储备能动地进行快速整合、立体感受,通过“相似联系”,取得“个性化”的体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在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品味的能力。

2.4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而为学生创设有利创新的客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措施。例如:态度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经常和学生讨论商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平等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反驳教师。从课堂环境来讲,应该结合听说读写,结合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要求出发,用比赛、绘画、唱歌、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如教生字时,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记得快、记得多、记得对。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课文 《黄山奇石》 的教学中,可设计当小导游的游戏活动,根据文本介绍景点。学习三年级第一学期 《但愿人长久》 这篇课文时, 可采用唱歌形式,用歌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在教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赵州桥》、《律师林肯》时,还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作画,变文字为绘画。总之,抓住各个环节设置不同活动,来促进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作文课时,赏析同学佳作、互评互议等等。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放开自己创新意识的双翅,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从课外环境来说,象办班级小报和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等,也都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好形式。从课堂到课外,如果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新的兴趣,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5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2.6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同时,也要把学生的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情况,教师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中都要予以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3.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时刻牢记把创新教育当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断开发创新教育的资源,开拓创新教育方法,并把创新教育的效果作为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