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地毯式扫荡。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尤其是阅读材料和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2.融会贯通。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顺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联系点,从局部把握全局,在全局中领会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3.捡“渣子”(查漏补缺)。通过反复复习,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掌握,提高能力。
4.“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就要夹生。记忆也是如此,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5.基础,还是基础。复习时要做的事很多,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抓“双基”的基础上,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
6.“死”去“活”来。比如历史学科,需要背诵的东西有很多:人物、事件、年代、史料要点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而考试时,则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能理解,并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学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7.“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有弱项,弱科有强项”。一个人的学习有强有弱,是很正常的事。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放弃弱的专攻强的。这两种做法都是很不明智的。强项不要有“水分”,弱项要有突破,大概就是高明的策略了。
8.“该记的一定要牢记。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偷懒”的地方就犯不着“玩命”了。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这就是“出力最小原则复习法”。
9.“题不二错”。复习做错了题,一定要搞明白,绝不能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上升的基石。
10.“把笔记整理得工整、全面”。知识体系的把握,知识脉络的梳理和回顾,非常重要,有了笔记,就可以有重点地复习,温故而知新。
关键词:高考;成功;经验;做法
自广西实行“3+小综合”科目高考七年来,特别是近三年的实践,全区有60%的高中一年比一年好。从各市中学的调研和相关学校介绍中看到,像陆川中学、藤县中学、南宁二中、南宁三中、柳铁一中、柳州高中等都是高考成功高中的代表。这些学校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点:
一、循纲依本复习,反复强调“五个回归”
进入高三即意味着进入高考的决胜期。目标明确,训练有的放矢,坚持做到复习过程回归高考大纲、回归课本、回归各科重点难点、回归破解问题的策略方法、回归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围绕“既考基本知识,又侧重八个能力”的命题思路,周密计划每一个课时,认真备考。
二、科学安排复习时间与答题时间是成功高考的重要保证
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一般复习采用基础(课本)复习、单元操练、综合模拟训练的“三段式”,但成功学校则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应性训练的“四段式复习”,即在临考前l5天安排做2~3套近几年的高考题,其目的是摸索答题时间与规律,接着做一套学校原创的模拟题,最后老师开放“临时诊所”,帮助考生解惑析疑或心理疏导。每做一套题都要严格按正式考试要求,书写规范。答题时间的分配上不少学校按考纲要求答题,但成功考生与学校则按“三先三后”原则(懂的题先做,似懂非懂的题后做;都懂的题,答案简单、分值高的先做,反之后做;先做客观题,后做主观题)答题。这既符合考生心理,又能收到良好效益。
三、针对考生答题不规范、书写慢的实际,开展背诵默写古诗文比赛等多项竞赛活动
每个月开展一次背诵与默写竞赛,并要求作业不认真者重抄,展出书写规范的答卷,包括老师作答的标准答卷,让广大考生从又快又好的答案中学习,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使用原创的复习训练资料与试题是取得大面积丰收的有效途径
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好的高中都是组织教师精心编选复习训练资料与试题。老师使用的资料越多越有启发,学生应限定使用教师编印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自编自选的训练题有利于考生,更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特色与教师风格,这对有效使用有限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果都有利。
五、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团队精神是攻坚克难、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必由之路
一是根据每位任课教师特长编写复习资料,组织课堂观摩教学,并实行学科组教学“七统一”: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学进度与安排,学方案(重难点处理)与教学方法,统一编选教学复习资料与试题,统一布置作业与作业时间,统一测试与阅卷评分,统一讲评标准。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精神。以学生干部和团员为先锋,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和毕业班“比纪律、比听课、比作业、比管理、比效益”的“五比竞赛”,把学生一切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自己管理自己,并开展自主研究性复习,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变成小组亮点,这样的班级战斗力极强。
六、认真抓好培优扶差和临界生提升是提高各批次上线人数与上线率的有效途径
培优就是培养学科尖子生和总分优秀生,扶差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各批次录取线下总分20分和单科l0分的考生都应看做是临界生。一是将近几年高考各批次录取线及单科对应分公布,发动学生确定奋斗目标。二是各班实行班主任包两头、科任教师包中间的办法,形成考生人人有人管,人人有人帮,教师人人有帮扶对象的局面。
七、教师精讲巧练,考生苦练成才
学校推行“三个15分钟”精讲巧练答疑教学模式:第一个15分钟是指每堂课规定教师仅用15分钟时间精讲,突出重点,剥离难点,指明破解重难点的方法与技巧,为此教师备课的关键是备“两纲”,备课本,备考生,备练习题。第二个15分钟就是围绕前15分钟所讲的重难点组织学生限时训练做题时间,举一反三。第三个15分钟是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老师解惑答疑,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八、政通人和,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共赴高考
高考必须打总体战,高三师生是突击队,全校师生做坚强后盾。政教、教务、教研,后勤全力支持。实践证明,一个好班主任能带出一个朝气蓬勃、不怕考、考不倒的班集体,一批好教师是刷新高考成绩的核心力量。
九、及时做好考生不同时段的心理疏导与高考信息传递是成功学校的秘诀之一
随着复习的深入,一次次统测的实施,考生中两极分化日益明显,一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出现厌学厌考情绪。此时,学校高考指挥部的领导和教师,应及时集中全年级师生,有针对性地作动员,一会一个主题,由教师、学生代表发言,谈自己复习考试的体会,对一段时间以来或者考试中做得出色、成绩明显的师生进行表扬,鼓励大家。
十、主动请示汇报,把高考办成政府行为
成功学校的校长总是主动向市、县分管领导和教育局局长请示汇报,共同策划备考目标与措施,把领导拉入高考最高决策层。这是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需要,又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分不开,又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一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高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笔者2001年毕业参加工作,在农村高中担任美术教学的几年间,目睹了美术生在农村中学急剧暴涨,目前才趋于稳定。美术高考的教学手段由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趋于成熟稳定,我认为已经到了需要对美术高考培训的现实情况进行反思,重新建构合理的教学机制以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未来美术人才的阶段。当然在美术事业如此繁盛的背景下作为基层工作者既要感到欣慰,更有任重而道远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每当学生高一升到高二时,学校领导就下达新任务,让美术老师做高考美术生的思想工作,这时我就会陷入新的困惑之中,教师要以什么样的理由去说服学生来学美术,说就业趋势好,社会供不应求,毕业出来就被用人机构争抢空,这样的语言显然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其实面临困惑的也不只是美术老师,各专业都差不多。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有个画画还不错的学生对我说:“我爸不让我学,他说美术专业找不到工作,但是我还是喜欢画画,怎么办?”我说,找不到工作又何止是美术专业,你要问你是否喜欢美术这个行业,不喜欢就不要选择,喜欢就一定能做好,能做好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与动力。这个时代,不管就业有多严峻都是需要一流的人才,只要你能把这个行业做到精湛就不怕没有出路。
在教学中我能做到的是把每一节课生动、完整、详尽地诠释给学生,告诉他们美术是什么,大学会设哪些专业门类,学不学这门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不是老师在这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美术有多么的好,你来学美术吧。功利的社会产生功利的教育,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把学什么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而忽略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忽略学生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喜欢什么。
在美术高考教学中,选择生源很重要,最好的生源是发自内心热爱美术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在整个高考训练阶段也不会感到痛苦,会在学习中体会到美术学科的趣味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会有只要画画就是幸福的个人感受体验。这样的学生已经超越了升学的功利性,到达与自己对话、与艺术对话,在追求艺术中获得自我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习境界。当然这也应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超越现行高考制度的功利目的,做好眼前事,不问前程。相信他们付出辛勤汗水之后最终会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 关于高考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的思考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每年我都目睹高三的美术生在“水深火热”的专业训练中煎熬,越到后期越显现出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每当到最后冲刺的阶段就想如果再多些时间有多好。这时候就特别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把后劲补一补,这个时候拼的后劲就是长期积累的底子、积淀的修养,所以我认为美术高考训练应提早。教学深度需要挖掘、再挖掘。
前几年因为训练时间有限,为了能应对短期内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家在训练时大都让学生临摹短期完成高考范本,以达到高考试题中各项要求的目的,这种教学非常程式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我在此后的教学中首先争取能有充分的时间,从高一开始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假如不改变思维,在美术高考已经产业化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着铺天盖地的大小画室,学校高考美术教育还像以前那样从高二训练就太晚了,如此,老师和学生在训练时苦不堪言,而且在专业考试中完全丧失了竞争力。
另外,随着美术考生的激增,省内竞争格外激烈,江苏省内的高校美术专业的录取分数已相当高,所以建议考生除了参加省统考,应多参加外省单招,这也是一个避开省内竞争的好办法。这样同时也对专业训练提出了要求,不能只针对江苏省统考,而要培养学生能应对任何地方考试内容的专业能力。
众所周知,回归教材、吃透教材是应对高考的最重要基石。因此,教师们对教材的解读自然是下足了功夫,甚至不乏精耕细作、做到极致的典范。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停留于关注教材,学习的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跳出历史学历史,关注学习背后的东西,从更高的层面驾驭书本知识。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往往将应对高考简单等同于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在此,就关注学生的心态以及世事人情等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冀能起抛砖引玉之功。
一、关注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而言,能否保持一种安宁的心态,无论是考试抑或平时的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考的就是一种心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学科教学中能真正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心态却难得一见。即便偶有提及,也大多零零碎碎,处于自发状态。
希望总是最后死去的东西。――克莱尔・吉根
在一段故事的开端,笨拙总是很金贵的。有时候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比克制自己更容易。――布里吉特・吉罗
其一,部分教师偏狭地认为关注学生的心态有脱离学科教学范畴之嫌,绝非应有之义,理应由班主任负责。殊不知,此种看法实乃一孔之见。一个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有“高度”,却缺乏“温度”,而“温度”的欠缺反过来也会制约“高度”。一个只知道在本专业范围内打转的教师,大抵只能停留于“业师”的层面,欲臻“道师”之境界,必须走进学生内心,真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二,部分教师将心态问题简单归之于教育心理学范畴,致力于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实事求是地讲,能自觉地将心理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已属难能可贵,但这只是锦上添花之策,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心态问题。因为,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学生愿意学习。但在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学生往往静不下心来学习,甚至根本学不进去。尤其是在高三复习迎考的后阶段,类似的情况会比较严重: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没有希望而自暴自弃;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因为担心来不及补漏而心慌意乱、一筹莫展;成绩优秀的学生又会受困于成绩难以继续突破而心浮气躁、心态失衡……在这些情形下,那些迎合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往往会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心理因素:诸如自制力、荣誉感、学习热情、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更应该突破“术”层面,直指人心,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这些对学习具有深层次影响的属于“道”层面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引导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方面,历史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经常引用一个出自《庄子・杂篇》中的“两臂重于天下”的故事来化解学生的失衡心理:战国时期,韩魏两国发生领土纷争,韩国的昭僖侯为此很烦恼。有一天子华子去见昭僖侯,见他面有忧色、寝食不安,于是子华子对君侯说:听说有一种神奇的“天下书铭”,谁握着它就能拥有天下。不过,左手握着它,右手就会残废,右手握着它,左手就会残废。现在假如它就在您的面前,您愿意把它握在手中吗?昭僖侯说:寡人不愿意为它而失去双臂。子华子说:很好啊!这样看来,双臂重于天下,而您自己的身躯比双臂更重要。韩国与整个天下相比是很小的,现在发生争夺的地方与整个韩国比也是很小的,您又何必如此忧愁以至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呢?
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之所以心态失衡,与昭僖侯的烦恼如出一辙。可以说每个人都坐拥宝库,但却往往不知珍惜,反而常常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而迷失“本真”,徒增烦恼。考上理想的大学固然值得欣喜,反之也绝非世界末日。如果能正常地看待高考,不要去想那些不单单想了也白想而且还只会起反作用的东西,珍惜当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然会心平气和、日臻佳境。学习之道,求其静心而已。心静则万事可成,成绩的提升也会是一个自然而然、不求而得的过程,又怎会苦心焦思、疲于奔命呢?
二、关注世事人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意蕴深远的格言对于复习迎考也颇具指导意义。因为,以史为鉴、关注现实本来就是历史学习的应有之义,也是应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现象的最佳策略。2012年浙江大学“启真计划”自主招生综合测试卷中的就有这样一道令人“大跌眼镜”的试题:中国第一艘航母叫,舷号为。一时之间,不少应试高手们还真的答不上来。同样,在2013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复试中,面对包含2013“感动中国人物”、H7N9禽流感等社会热点的面试考题,许多全科成绩非常优秀的尖子生也因为“不适应”而导致落选。
按说,成绩优异的尖子生知识基础很扎实,参加自主招生考出好成绩不在话下,可有些佼佼者却偏偏落选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平实只知一味埋头苦读、不接地气,面对强调社会性、开放性、发散性的自主招生变得“不适应”和无所适从。在自主招生渐成潮流的大环境下,如何破解这种“不适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外,我们必须更深一层地认识到这种“不适应”更是对当前应试氛围浓郁的中学教育的严峻拷问,值得我们深度反思:如果连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都是一些眼光局限于书本的“书呆子”,如此教育到底是在育人还是害人呢?
事实上不仅是大学的自主招生试题在寻求突破,平时的许多试题也同样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需要学生以教材之外的东西应对,谨举一例如下: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A加强君主专制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高考分数:高考数学单科成绩140分
录取学校:北京大学
所学专业: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在已经过去的2012高考中我有幸取得了140分的高分,这份成绩虽仍不尽如人意,但总算能对得起我的高三备考的努力,不负家长以及老师的期许。而这份成绩一部分来源于我长期以来形成的数学素养和数学习惯。下面我会将我的备考经验做一定叙述。主要为大家讲三点。
一是善于观察,善于联系。先说观察,这主要体现在做题上,长期以来我习惯于边做题边划出条件(特别是应用题与立体几何题),如此能首先进入题目所设条件,便于观察。其次,有一些题目初入眼便能直接展开运算,如选择题中的前几题,即容易题,但有一些题目熟悉了条件后仍无头绪,则需要换个角度。如下面这题:
设ak,bk(k=1,2,…,n)均为正数,若a1·b1+a2·b2+…+an·bn≤b1+b2+…+bn,证明:■·■·…·■≤1.
初看来自己从知识库中或许除了不等式外找不到相应的知识。左边的式子很像柯西不等式但右边却又不是,那么读完题后很可能就会想放弃。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先看需证明的式子,是an的bn次方的形式而且是累乘。那么就需要联系了,什么时候同时出现过这两个东西呢?什么时候见过?就会想到类似alnb的累加时出现过,再加上条件透露的信息可以转化为anbn-bn的累加≤0。那么不妨进行尝试:和ln有关系的话可以假设b1lna1≤a1b1-b1,再进行转换就是lna1≤-1,再用x替换a1证明,则此式成立。那么这样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通过从题目入手再进行不断地“穷源”倒推最终成功解决,可见我们做题时需要不断地联系与观察。总结一下,观察一是观察题目,审视条件;二是寻找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解题思路。至于联系,一是推敲自己的知识与题目的联系,是三角函数,还是导数,还是许多内容的综合?二是看看题目与题目的联系,比如上面一题,以前肯定有遇到过证明﹒lnx≤x-1的,这就需要抓住两题之间的联系。
二是学会总结。到了高三很多人都会开始记笔记,但一般人都只记录题目,却缺少应有的反思与举一反三的题目和惯有的方法。比如你遇到四棱锥的四个面的关系问题,记下后,你首先要审视你所用的方法,然后试图找寻新的方法。(如有人可能用的是做辅助线的,那你要想想面积还和什么有关,试试海伦公式看看能不能走得通)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找寻相似的题目,而据我收集到的关于四棱椎的就有四大类问题(面积,体积,面面角,高)。而第三步则是写下你的反思,比如这题为什么会错?这题的切入点是什么?高三的数学备考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做题,在做题中你的笔记本会积累丰富的复习材料以及千变万化的题型,当你经历了一个让笔记本变厚再变薄的过程后你就会发现你对考试可以说游刃有余(当然有时可能因为粗心出现一些小瑕疵,不过长期高效率做题(限速+完成后即对答案)会一定程度上减少犯粗心的问题)。所以学会总结你的高三备考已经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大步,当你最后复习时你就可以翻看你的笔记本,细细浏览你的平时的精心总结,从而增长自己的信心。
三是学会创造。数学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十分考验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人的创造能力。有时需要我们从无生有,从不知至熟悉。看看这道题,他需要我们创造一种新的方法:A,B,C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共选择五个奖励(都一样),每个小组至少需要选一个,问有多少种可能。那么一般人会用排列组合的方式,为6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新的方法:挡板法。把五种奖励看成五个小球,把题目看成往小球中插板,看看有多少种可能。所以5个小球有4个间隙可以插板,因为共二个板(三个小组),所以有C (4,2)种可能,即6种情况。那么有人会问,你这种挡板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当然我不是首创者,但我可以告诉你思路)这类问题可以看成A+B+C=5,其中A,B,C≥1,那么与生活相联系可以看成一堆东西的分隔(而且每个都有意义),那么自然可以想到用挡板对小球进行分隔。再如有100个馒头,有大和尚小和尚分食,其中大和尚一人吃三个,小和尚三人吃一个,若100个和尚刚刚好分完,则大和尚小和尚分别有多少个。一般简单列一条方程即可解出。而如果不用方程呢?那么我们可创造一种新的思维: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则每人分一个,如果将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列为一组,那么每组恰好吃4个馒头,即每人吃一个馒头,刚好符合。所以有25组。即小和尚75人,大和尚25人。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至少还有一种)。所以需要我们去创造。那么在平时的备考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基本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就是书本的知识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其次是变换角度,要敢于去发现,去切入,学会在最短时间内搜寻脑海中联系到的知识。第三是不要局限于习题集上或老师提供的方法,要自己独立创造几个方法。时间一久,曾经的所有方法会成为你应对陌生题目的利器,无往而不利。在这一点上我建议大家多做证明题,尤其是多种知识融汇的证明题,那种题目最有意思,也最考人思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考;作文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23-04
2003 年 4 月, 教育部推出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2004年 9 月,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 4 省(自治区)高一新生开始使用课改教材,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省市(自治区)扩大到11个。这些教育事件标志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高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贡献与积弊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受到众多关注。语文学科因为母语属性,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是每年社会热议的话题,如何使这一“社会话题”既反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又有利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学教育和人才选拔,高考作文的题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考作文的题型设计值得教师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题型类别及变化趋势:三类题型,此消彼长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特点来划分,2004年以来,高考作文题型由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以及半命题作文等三大类组成。在这一时期,当初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新材料作文逐渐进入高考的命题范围并受到青睐,经过改造后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重新受到重视并占据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位置。以2004~2009年为例,三大题型此消彼长(如图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强势不再,呈急剧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14道(占当年全国作文题目数14/15,下同),一直递减到2009年的2道(2/18);材料作故鼎新,稳定递增,从2004年的0道(0/15)上升到2009年的8道(8/18);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重振雄风,在融入话题作文的积极要素后重新成为了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其中半命题作文在2009年出现了2道(2/18)。
二、题型结构:兼容创新,互补发展
1.传统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弊端主要有:主题先行,强调审题是体现作文区分度的首要命题要素;过分强调文体特征,忽视了写作者的兴趣和特长;许多缩写、扩写、改写、读后感类的作文题容易使写作变成或阅读或文字的机械操作,写作中的“我”因命题原因无形中被抽离,文章变成了背景材料的“副产品”,如1978年~1982年等年份的作文题,是这类作文题的典型;加上题型之外的因素,如命题内容以政治性、社会性的外部观照为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长期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迫切要求高考作文命题(以及作文教学、作文评价)突破旧有的命题思路,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文命题的内部规律,寻求新的命题形式;而新的命题形式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写作成为“写作”,即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还学生写作的自由,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唤醒、激发和触动写作者个体的内在情感和经验,力求使之“以我手写我心”。
话题作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以上文2004年作文题为例,作文主题为:是要相信自己,还是要听取别人意见?首先以名言材料入题,触发学生的感性经验,接着以引导语点出这个写作“话题”。运用矛盾律激发学生走向理性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自由思考,因为没有设置立意影响和文体限制等,这就大大解放了学生的“心”和“手”,在命题环节上赋予并激励了学生思考、选择、表达的自主性,尊重并拓展了同题写作的多样性,维护了写作的自觉性和考试的公平性。话题作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引导语、话题、“三自”原则以及少量的基本考试写作要求,如文章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准套作、抄袭,文体上诗歌体裁有时被限止。
因此,话题作文与传统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题型结构可以列表对比如下:
2.新材料作文有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与话题作文相比,它继承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诸多要素,遵循“三自”原则(自选角度、自定题目、自选文体),但不同的是,没有在引导语中直接引出一个话题给出,而是需要考生读懂材料,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视角,自定题目写作。值得关注的是,引导语使用了“选准角度”的字眼,很明显,其意在规避话题作文开放度过大带来的两大弊端:材料相对于话题可有可无;话题所涉面过于宽泛容易导致套作、宿构和抄袭现象的泛滥。由此避免了感性材料对生活经验的唤醒、触发功能失效和作文考试的失范。
另一方面,与传统材料作文相比,这种新材料作文题型中的材料内涵明显更加丰富,可选择的视角有很多。以2009年全国卷为例,我们可以从青蛙的评论中得出“成才需要扬长避短”的题旨,也可以从仙鹤评论的角度得出“多一种本领多一份价值”,还可以从游泳训练班的视角得出“人才培养莫让全面发展变成全面平庸”的结论。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2.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3.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论文摘要: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许多省市开始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实现预期目的?作者总结一些地市会考监考中的经验教训,认为只有像高考一样严格监考,才能促使中学积极实施国家的课程方案,重视薄弱学科、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普通高中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有利于监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它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的重建,鉴定评价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考试结果将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1]
但是,实施高中水平考试要实现预期的目的,从会考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是要严格考试纪律。
长期以来,许多省市实行高中会考。国家教委明确指出:“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给中学以正确的导向。WWw.133229.COm”实施会考的初衷是为了使学校由过去只重视高考升学率转向重视合格率;教育教学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实际文化水平;促进学校按教学计划开设各门必修课程,加强教学中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克服偏科现象;同时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为指导,科学评价学生个人和群体学习质量和学校教学水平。[2]
实施会考十几年来,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只重视高考升学率,不重视会考,许多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不开设高考不考的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面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背离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会考成绩的公信度与权威性丧失,谁也不会用会考成绩来评价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水平。高中会考制度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弱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的顽疾作祟,直接原因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都不重视会考,以至于许多地方会考的监考形同虚设,姑息学生考试作弊。
某地的几个学校在最近几年,高二理科学生没有上过一节思想政治课,学校甚至没有给理科学生购买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同样,高二文科学生也没有上过一节物理、化学、生物课。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近几年的政治课会考成绩不是“很好”,而是“相当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校文科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会考成绩也是相当的不错。学生们毫不掩饰——如此大面积的“好成绩”都是集体作弊的结果。
来自各个学校的监考教师都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学过一些课程,如果严格监考,许多学生会考成绩会不及格,将无法取得毕业证,无法参加高考,可这并非是学生的错,故而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监考,有些教师由于无法面对两难的处境,只好拒绝监考。学生当然明白,如果考不及格,后果很严重,但是又没有学过相关课程,在监考不严的情况下,只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会考也不十分重视,大家都清楚当地中学为了集中精力抓高考,没有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如果严格监考会导致当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这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会考监考基本上是例行公事式的走过场,口头上讲得非常严格,实际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尽管省关于会考监考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有各种各样的违纪处罚办法,但那只是为考前培训做样子而已的。
于是,本应非常严肃的省级考试,其考场纪律远远不如学校的平时考试;本该具有十分权威性的省级水平测试的成绩却完全不能够代表中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已经丧失了当时的功能,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扰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会考监考不严,还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除了直接影响学风,还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学生参加会考后,普遍感慨:做人不能做老实人,做老实人太吃亏了。那些平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考面临道德和利益的冲突时,也大都选择了作弊。这种会考实际上给学生上了一堂消极的政治课,它完全背离了会考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
课改以来,许多学校认为高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国家要求的课程,只要不高考的就不开设,包括一些必修课;或者不按规定课时开课。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通用技术、什么校本选修课,统统不管。反正学生学分由学校给予,学校还能让学生不毕业?学分认定时坚持宽松原则,甚至没有开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学生的学分都一个不会少。
现在要实行学生学业考试了。这是一个正确的导向,有利于学校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但是,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依然采取以往会考监考的那种形式,则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所以,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纪律。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像重视高考那样重视学业考试,要求监考像高考监考一样严格,督查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负责,还要启动高考的现代化监视技术、电子屏蔽技术,考生和监考考试违纪也要与高考违纪同样处罚,并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才会重视学业考试,学校才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开课,才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8]18号.
一、大力强化“四动”,*镇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镇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中国加弹第一镇”,其经验主要体现在“四动”。
一是观念变动。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六放方针”,破除民营经济姓“资”姓“社”的束缚,牢固确立“三个有利于”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适度发展的束缚,牢固确立能快则快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束缚,牢固确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观念;破除民营经济是百姓的自发经济,可抓可不抓的束缚,牢固确立领导带头的观念;破除服务民营经济怕遭非议的束缚,牢固确立身正不怕影子歪的观念。二是干部带动。积极进行“六看六比”,即看企业规模,比社会效益;看税费上缴数,比对国家贡献;看发展速度,比创新程度;看帮带实效,比模范作用;看环境建设,比文明素质;看依法经营,比劳动致富。评选“双带”示范户、“双带”榜样区、“双带”领先村。目前,该镇80%左右党员带头办了企业或入股,70%的老百姓办有自己产业。三是政策推动。按照“法律上给予保护,政策上给予鼓励,经营上给予指导,发展上给予扶持,政治上给予地位,服务上给予方便”的原则,对民营经济发展不限经营方式、投资方式、经营规模、地域界线,积极鼓励投资者想投、能投、快投、多投。四是环境牵动。对民营经济发展做好法律、用地、用钱、用电、用技、用权等六项服务。
二、正视“六大差距”,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南办处与*镇条件相差不大,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对照别人,反思自己,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理念上人新我旧。*镇敢于挑战,坚信发展生产力没有错,为民富民不犯罪。选干部不但比思想先进,更比发展经济怎么样;要成为村委、支委委员,创办的企业必须分别在全村前20名、10名;要入党必须要有企业。相比之下,我们大谈解放思想,但对新理念、新事物却无所适从,求稳求安,怕担风险。二是精力上人专我散。“上级围绕下级转,下级围绕基层转,一切围绕发展转”在*镇成为普遍现象,领导干部三分之一的时间围绕投资者跑,哪有项目哪里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围绕上级重要部门跑,争取资金、审批项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本乡本土落实具体工作。而我们,务虚的多,陷入“文山会海”的多,真正能用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太少。三是机制上人优我差。太仓市对镇、镇对村的考核主要是税收、用地、用电和投资四项,以税务、国土、电力、计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而我们的综合目标考核多达40多项,还有7个单项,造成了考核时务虚的多,收到实效不大。四是招商上人实我虚。*镇采取政策跟着项目走、上门招商、网络招商、感情招商、产业招商、形态招商等多种方式。一位领导到上海招商,在客商房间门口连续守了18个晚上,深受感动的客商来投资了2亿,并带动另外3位客商投了6亿。回顾我们的招商引资,高呼口号的多,等客商上门的多,主动出击招商的少。五是服务上人优我劣。*镇承诺是“一切手续我来办,一切矛盾我来解决,一切服务我来做”。而我们,优化发展环境各级都在讲,但在一些边缘政策运用、社会信用建设、政府职能转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提高等方面,始终是说得多,落实得少。六是创新上人进我稳。*镇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干部创业带出一批,降低门槛引进一批,挖掘能人兴办一批,强化载体发展一批。该镇国税分局局长、财政所会计、司法办副主任辞职办起了企业,兴联村支部副书记创办了年产值8000万元、利润400万元的宝莲化纤公司,还帮群众担保400万元兴办企业。我们的“创新”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具体事情处理上,“创新”却成了“包装”。
三、夯实“四个领先”,加快南办处民营经济发展
借鉴*镇先进经验,立足实际,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南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必须夯实“四个领先”。
一是观念领先,深入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思想解放一步,发展向前一步,思想超前一步,发展领先一步。要深入学习宣传*镇的先进经验,解放和统一全办干部思想,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勇于实践,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快全面建设南城小康社会步伐。
二是党员领先,扎实开展“双带双争”活动。在全办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双带双争”活动。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社干部和农村45周岁以下党员必须带头创办经济实体(独资或入股)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争30%的农户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全体机关干部要争当先进,部门的业务工作要争创全市前十名。每年评选“双带双争”标兵和“双带双争”先锋办公室、先锋村、先锋社区,并召开表彰大会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