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材制造技术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

第1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 小城镇建设 资源环境 工程类企业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当前我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绿色建筑是绿色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电,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当前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和工程类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绿色建筑面临的机遇

(一)适应居民消费偏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消费者对居住环境优劣、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低、采暖系统运转、污水再生利用系统装置,以及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垃圾处理智能化程度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方式,大幅度增提高了风能、太阳能、沼气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比率;提供了集约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通过自来水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设施,创新了以往的水资源使用方式;在技术上推进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减少传统建筑材料使用量;还可以根据住户的需要,采用装配式房屋技术,把房屋空间分割成大厅小居室或小厅大居室;在建筑构件方面采用一体化、工厂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可控性更高质量更好。据测算,绿色生产和施工过程可实现节能约50%、节水约60%、节材约20%、节地约20%以及减少建筑垃圾约80%,而且施工效益也能提高4―5倍。这些特点,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需要,表明绿色建筑面临良好的市场需求。

(二)市场供给潜力巨大

和其他行业情况相同,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依然隐含着结构性的机遇,其中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功能丰富的绿色建材,以及创新能力较强功能多样的装配式建材,仍面临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小城镇建设是受到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和全社会瞩目的大型惠民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对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若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大力提倡引入各种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住宅建设模式,将会吸引大批绿色建筑材料制造企业、绿色建筑研发、设计企业参与到绿色建筑市场中来。这些在绿色建筑市场巨额利润吸引下聚集起来的建筑企业,必然会根据绿色建筑市场的需求,尽快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短时间极大地提高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满足小城镇建筑是市场的绿色需求,为小城镇开展绿色建设提供充足的绿色产品和技术需求。

(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绿色建筑是一种以循环、低碳为理念的建筑模式,推行绿色建筑对制定和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集约利用建筑资源和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知还指出,绿色建筑行动是建筑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紧紧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通过实施绿色低碳行动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建筑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受到各级政府的鼎力推荐,并且出台了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绿色建筑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工程类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一是及早制定绿色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把绿色建筑的元素镶嵌到住宅规划中区,多方面、全方位体现小城镇的绿色特点并将其固化下来。二是体现资源节约功能。在初步设计、后期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废弃物处理和室内环境质量保障等功能。三是结合小城镇特点,要特别关注淤泥清理、农业节水、面源污染防治、洪涝排涝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二)加强与政府方面的合作

一方面,工程企业应紧紧抓住发展绿色建筑的历史机遇,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及时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争做地方政府推行绿色建筑的合作伙伴,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绿色建筑政策走向,与当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样板工程为突破口,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政府在财税、融资、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

(三)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基于绿色建筑的内在特点,工程类企业在实施小城镇建设时要努力使业务范围的触角向投资商和城市运营商两端延伸,尽量争取从起点到末端全过程参与小城镇开发。在开发模式方面,由于绿色建筑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开发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并且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大多企业往往不愿采用。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或能源费用托管的方式实施节能项目,更容易被参与各方接受。

(四)密切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工程类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擅长制定前期规划,同时拥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但研发能力和后期运作能力尚难以独立满足绿色建筑对技术条件的较高要求。综合考虑自身的优劣势,工程类企业应注意与政府及其产业链上相关单位的的合作,发挥不同优势实现多方共赢。

工程类企业应抓住国家小城镇化建设机遇,与同行业其他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借助工业化、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扫清成本增量的障碍,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奖励,全面推广装配式住宅与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高云婷,王刚.我国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6)

[2]曾昭德等.绿色产业环境下混凝土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分析[J].混凝土,2014(5)

第2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实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是国内气候变暖最显著、产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省份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观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低碳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必须要增力口紧迫感,强化低碳意识,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全省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

一、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进展。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07年、2008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4.09%和4.75%;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力口,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启动建设,绿化龙江大地行动全面展开,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资源大省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省发展低碳经济难度大、潜力也大,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工业生产工艺和装备设施面临升级改造,通过节能挖潜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空间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供热、供电、交通等领域能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我省低碳能源资源禀赋优越,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天然气、水能等资源丰富,为优化能源结构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

在通过广泛宣传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适时建立区域性碳排放监测、管理和交易体系,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群体进一步壮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中一批大中型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在低碳技术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大幅度提升低碳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天然气和煤层气利用取得积极进展,洁净煤技术广泛应用,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1.发挥产业技术优势,打造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低碳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新需求,打造装备制造产业新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现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改造提升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装备紧密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的低碳装备骨干企业群,加快产业技术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

(1)电站成套设备。依托哈电集团等大型电力装备企业,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核电装备、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设备、风电装备等高效火电装备和清洁能源设备。

(2)重型机械装备。依托一重集团等优势企业,发展新一代大型连铸连轧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装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及辅助机械、煤矿综采设备等高效重型机械装备。

(3)交通运输装备。依托哈尔滨长安集团、齐铁车辆集团等企业,发展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铁路运输设备等低碳交通运输装备。

2.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统筹规划能源开发、运输、储存、加工、转换等环节,实现煤、油、气和水电、风电等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扩大新型能源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率,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的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清洁煤技术、低热值矿物燃料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设高参数电厂、大型坑口电站和中心城市大型热电联产工程。

第二,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支持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研究发展能源作物、燃料电池、核能、氢能新能源。

3.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低碳化进程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观代服务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以有限的碳排放实观经济产出最大化,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佳木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煤化工、硅基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等四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巩固发展装备制造、石油石化、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观重大突破。

(2)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上大压小”战略,综合运用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查、实施差别电价等多种手段,加快淘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淘汰类产品产能和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钢铁、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妥善解决好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修订完善产业政策,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

4.实施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社会建设

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建设低碳社会为努力方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设施装备升级改造,建设以节能高效、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交通、建筑和农业体系,减缓生活与消费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1)建设低碳节能工业体系。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实施生产过程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工业企业装备水平,改进工艺流程。

(2)完善低碳高效交通体系。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及管道运输的优势,合理配置运输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构建低碳生态农业体系。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利用气候变暖、积温增加带来的新增生产潜力,选育作物新品种,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布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发展太阳房等节能设施农业,推广节能机械,提高农业能效水平。

三、保障措施

1.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规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完善政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管理体系,组织编制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逐步完善区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标准和规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

2.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人才支持能力

建立健全低碳技术体系。积极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配置、节能和提高能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探索发展碳捕捉与封存利用等前沿技术。

3.培育发展市场化合作减排体系

充分利用碳减排合作市场机制,加大资金与技术引进力度。通过扩大宣传,开展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合作减排机制的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对具有碳减排市场开发潜力的节能与提高能效、清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类项目,建立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欲做低碳经济先行者,中华会计网,2010-3-9.

[2] 黑龙江代表委员热议"低碳经济",中国网,2010-3-1.

第3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十三五”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5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未来5-10年是全球新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进发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我国而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

一、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十32”期间,烟台市出台了《关于实施“8515工程”培强做大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单独公布了100家新兴产业企业名单。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的重点支持政策。经过几年发展,烟台市新兴产业在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提升重点领域技术优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聚集约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1.60亿元,增长1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2%。2016年上半年,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474个,实现收入2085.7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山东省政府已授予烟台市“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开发区、招远市、龙口市、蓬莱市四个“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制造园区”,批准成立了莱山、海阳两个“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园区”,蓬莱市、开发区两个“山东省船舶工业集聚区”。

(2)骨干企业态势较好。经过多年发展,培育成长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领军地位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六大具备批量建造半潜式平台能力的企业。杰瑞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增产作业设备生产企业,是我国油气装备领域市值最大的民营上市公司,产品广泛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公司通过了中国商飞潜在供应商综合能力评估、民航局组织的适航认证,其商用飞机钛金紧固件为国产大飞机C919配套。

(3)转型发展初显成效。中集来福士针对油气田建设速度放缓的不利局面,设计出经济型半潜式平台BT5000,获得多笔订单:杰瑞集团加快由设备供应商向油气工程总承包商转型,2015年与巴基斯坦国家石油公司合作项目,列入与巴基斯坦签署的460亿美元合作大单;冰轮集团投资1.8亿美元并购马来西亚顿汉布什控股公司98.18%股权、台海集团投资9800万美元收购法国玛努尔工业集团石化等。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科技研发水平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及问题

(1)创新能力仍待提高。烟台市不少新兴产业企业虽具备国际一流的装备,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吸纳转化科技成果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尖端产品并不多。

(2)高哟稳瞬盘乇鹗橇炀型人才比较缺乏,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技术人才也稀缺。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攻关主要依靠人才。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普通地级市,烟台市高科技企业的覆盖率较低,高层次人才匮乏,对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本吸引力较低。另外,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当前,从省级、地级直到县级,都在进行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但不少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严重,由于缺乏总体协调,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山东半岛为例,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政策趋同化的影响加剧。烟台作为沿海开放地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优势不再,同等城市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青岛市近年来引进了3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松机器人产业基地也落户青岛,区域竞争压力逐步显现。

(4)外部环境趋紧,投资动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投资到见效的时间跨度大,在技术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反复的创新尝试。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社会投资意愿不强,造成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困难,项目建设进度放缓。投资对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

(一)“十三五”期间的发展重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与服务指导目录》,立足烟台市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考虑以下八个方面作为烟台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前瞻布局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增材制造和机器人研究院,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在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513所的航天产品、军用产品研制资质和能力,加快发展微纳卫星和军用无人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智能液晶电视、平板电脑、触摸屏、线路板、电子自动化产品、新型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设计等,加快培育信息消费新业态,鼓励智能传感器及系统核心技术、智能移动终端和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等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服务外包、信息服务、3D影像、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信息消费新业态。

(3)轨道交通装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型材产量全国第一的优势。依托烟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项目,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重点围绕整车、关键部件、关键系统三个领域,以轻量化、高端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积极与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合作,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车体材料及关键结构件、牵引供电与通信信号装备、机车车辆及养路装备,力争将烟台打造成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城。

(4)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抗体一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等园区和平台,把烟台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医药中心,以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生物药、化学药、体外诊断产品、植入接人产品和医用材料等。将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的优势产业。

(5)新材料产业。以聚氨酯、特种化纤、电子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依托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国内唯一的特种胺和ADI生产商、国内最大的芳纶生产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搭建新材料创新平台,突破先进熔炼、增材制造、精密成型、晶体生长、气相沉积、高效合成等先进工艺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和贵金属新材料,前瞻布局石墨烯微片及薄膜、低成本3D打印材料、新型低温超导和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6)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风能、核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为重点,依托海阳核电、龙源电力、顿汉布什、润达垃圾处理等骨干企业,重点实施一批节能项目,培育省内领先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7)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制造。依托中集来福士、杰瑞股份、巨涛重工等龙头企业,加快工程设计、模块设计制造、配套设备供应、技术咨询服务等专业分包及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总装集成能力建设。重点突破海洋工程总装建造模式、海洋工程产品海上试航调试、主流海洋石油钻井平整设计链流程等关键技术,发展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系泊系统及成套设备等主力海工装备。加快海洋钻井平台核心设备制造、石油装备远程控制、深海平台油田及水下钻采设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发展海上钻井平台岩屑回注成套设备、大型连续油管作业撬、海洋修井设备等特色优势产品。

(8)高技术服务业。以信息技术、数字内容、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推进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山东省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华东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化外包服务基地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和三网融合业务,推进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由单纯提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转变。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售后服务。拓展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领域,着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网融合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为了更好地促进烟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减少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阻力。应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大保障措施:

(1)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鉴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点多面广,建议市里成立由发改、经信、科技、统计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分析当前形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明确具体任务分工,有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推动行业发展。二是加大激励引导。虽然目前烟台市设立了5000万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但对比先进地区差距很大。全面落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积极争取国家、省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优先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省、市有关土地优惠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三是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市里对新兴产业的指标统计也处于探索阶段。对各县市区相关工作的评价考核也无法开展。下一步要围绕已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程。建立实施评估制度。加强实施情况跟踪分析,确保相关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2)强化金融保障作用,提供强力发展支撑。通过提高对企业授信额度、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推动设立市、县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初创期及早中期投入;鼓励开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发行机制;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推动商业银行开设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各保险公司开设开展科技保险业务:鼓励成立科技担保公司。

第4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趋势1:

印刷业在未来数月乃至数年将呈现一个积极的态势,即很多企业在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全球经济发展时期之后,又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

趋势2:

“工业4.0”或者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印刷业展开,很多供应商(包括以前非常注重硬件设备的海德堡)都表示应该超越单纯的印刷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趋势3:

数字技术直接印刷瓦楞纸的应用无处不在。drupa 2012时,博斯特是唯一一家真正探讨这方面功能的公司,并向感兴趣的观众展示样品。尽管这次展会他们并没有展出这种设备,但却获得了欧洲数字印刷协会(EDP)著名的“瓦楞纸板数字印刷大奖”。尤其是随着EFI Nozomi C18000、惠普PageWide C500、柯尼卡美能达、网屏/BHS等公司及其产品出现之后,瓦楞纸给人们的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棕色盒子”。

趋势4:

数字印后技术不断进步。随着这些解决方案在drupa 2012或更早之前已经进入市场,但是其速度和功能性还在继续提升。随着数字印刷在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两个领域寻找到立足点,印后可能成为发展瓶颈。更短的时间、更快的周期、更复杂的加工要求,这些都是品牌所有者让产品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如Scodix、Highcon、MGI等设备供应商将带头让这些成为现实,并且他们很快还会推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技术。

趋势5:

宽色域印刷是Asahi Photoproducts、柯达、海德堡、凵丽/潘通、艾司科等公司都在谈论的热点。虽然采用这种策略似乎在柔性版印刷领域更为有效,但也适用于胶印和数字印刷。在理想状态下,使用CMYK/OGV油墨可以提供高质量和实现超过90%的潘通颜色,但有趣的是,把潘通颜色作为宽色域指南,没有哪种颜色要求3种以上的油墨,因此数字印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这种技术优势。

趋势6:

3D打印已经走在前沿。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主要针对制造业,MASSIVit、Z-Verse、柯尼卡美能达和Mimaki等供应商在drupa 2016展出了特别针对平面艺术市场的解决方案。3D打印承印物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海德堡、施乐和Mimaki等。

资料链接:2016年行业热点回顾

■ EFI继续沿着收购和多种经营的道路发展,特别是收购了Optitex公司(纺织业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加强了与柯尼卡美能达(提供Fiery打印控制器、宽幅印刷和基于云的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合作关系。

■ IDEAlliance与Epicomm合并,创立了一个包括人才、服务和认证的协会,即现在我们熟知的Idealliance。

■ NPES(美国印刷、出版及纸品加工技术供应商协会)CEO Ralph Nappi退休之后,由来自行业外的Thayer Long继任,且看他将给协会和Graph Expo展会带来什么新思维。奥兰多的观众在drupa有所下降,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购买情绪,但是参展商的观点是,观众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大大缩小了需要沟通的参展商范围。

■ 佳能提出了“一个佳能”的倡议,我们可以直接从Adachi先生那里了解到这对于佳能和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 我们一直在寻找追求创新解决方案的公司,偶然在Graph Expo展会看到了由Fenske媒体播放的个性化视频,值得一看。

■ Cimpress(Vistaprint的母公司)的CEO Robert Keane被报道最近收购了National Pen(全世界最大的优质个性化广告宣传礼品供应商之一),这家公司在drupa获得了很多订单,正在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大规模定制平台,从快印进入高端市场(但仍然积极服务原来的市场)。此外,Cimpress与惠普Indigo签订了大型采购协议,成为兰达数字印刷的合作伙伴等,还在2015年完成了几项收购。

■ 说到大规模设备采购,我们正好有机会拜访了Shutterfly公司,并了解了如何快速安装20台Indigo 12000数字印刷设备以应对生产高峰,以及Thomson Reuters的核心出版服务。尽管他们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目标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精益化生产的杰出代表。

■ 我们正好有机会在奥兰多跟Quad/Graphics公司的CEO Joel Quadracci对话,他对印刷业未来的看法非常有启发性。

■ 2016年还有一些用户联盟举办了很多重要活动,如惠普Dscoop、thINK、EskoWorld、EFI Connect、XMPie、柯达印艺用户协会、柯尼卡美能达经销商会议等,都是非常好的寻找解决商业问题和业务增长的平台。这些活动是否会代替传统展会,还有待观察。

第5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 品牌背后的供应商 4000亿大单的供应商“俄气” 隐藏的供应商 中国设施园艺供应商名录 中国温室园艺供应商名录 国产大飞机的“钱途” 从制造商兼供应商的角度看中国的物流外包 供应商遇到的坎儿 供应商选择的因素分析 提高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别小视沉默的供应商 对供应商的几点建议 焦虑的肯德基供应商 浅谈供应商的管理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民用飞机研发初期供应商选择的基本流程和主要评价标准 推荐供应商 供应商管理 10大电源管理半导体供应商面临小型同业的竞争压力日增 十大医疗云供应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国产大飞机背后的中国供应商 国产大飞机背后的中国供应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万宏蕾")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工程人员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进行C919后机身后段79框的施工

2015年11月2日,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的浦东基地厂房内,当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鹰特材)副董事长高志强第一次看见自己公司参与部件构造的C919缓缓推出时,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激动和成就感。

“我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高志强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标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先进材料首次被大规模应用,这一系列成就,不光属于中国航空工业人――据统计,国内有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了C9型客机研制。

2009年,C919国产大飞机项目正式立项后,拥有航天特种材料及供应技术的航天三院作为航天界代表也参与了竞标。

“大型客机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材料。航天三院是将复合材料应用于导弹弹体结构上,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高志强表示。

同年,傅云刚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筹建浙江西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子航空)。彼时的西子航空还是以做“电梯、锅炉、盾构”为主业的民营企业。

“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如此接近中国大飞机项目的核心研制队伍。”傅云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一级供应商中的少数派

由于国家在大飞机立项时提到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民营企业也可以发挥团队的技术优势,承担或分享大型客机总体、气动和综合集成等核心工程研发业务。

2009年3月,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召开“COMAC9型客机国内供应商大会”,开启全球招标时,至少近200多家企业提交了申请书。

为了那次投标,当时担任西子航空总工程师的傅云带领团队“没日没夜熬了好几个通宵”, 为了更好地展示能力,光投标书就准备了足足五大本。

“一般能有机会参与飞机制造的都是航空系统内的企业,像中航工业下属企业可能只需要几十、上千页就足够了。而我们得数倍于他们,每一个问题都力求回答得清清楚楚。”傅云说。

他对本刊记者回忆,第一轮投标时有上百家企业,等到第二轮就已经剩下不多了。

当时西子航空投标的是C919的非气密舱门,包括应急发电机舱门(RAT门)和辅助动力装置门(APU门)技术。

“RAT门和APU门涉及数控机械加工、钣金成形、复合材料等过程,要作30多项特种工艺认证,科技含量极高。”傅云说。

2009年5月现场开标时,傅云的心里已经有谱。“不仅是技术征询会后航空工业系统各个专家对我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其他企业需要政府提供成百上千万元的研发费用,而我们当时就承诺全部自费投入,不要国家一分钱。”

最终,西子航空顺利成为C9飞机项目9家一级供应商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当国家有需要时,对民营企业开了口子,而我们及时抓住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内迈入航空制造门槛,这对企业发展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傅云感慨道。

而这9家一级供应商中,还有一支“航天系”力量――拥有30多年复合材料研发经验的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以下简称306所)。高志强当时任306所副所长。

其余7家供应商均为中航工业系统下属企业。 2015年11月2日,天津大学展示了其研发并应用于C919的飞机座舱环境控制系统空气分配设计方案和优化设计技术

与西子航空同时竞标成功的306所,要在之后4年多时间里,在人手紧张、硬件条件不足、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完成C9型客机后机身后段、副翼等4个工作包的研制任务。

为大飞机而生

在306所中标之后,一个“专门为大飞机项目而生”的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随之成立。

这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和江苏省镇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前期投入约2亿元。由高志强任副董事长。

“成立这家公司就是专为大飞机项目做配套。当时航天三院要求非常急,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院长挂帅的领导小组。2011年9月公司打下第一根桩,2012年10月一期厂房建成,12月大飞机研发团队就从北京的306所整体搬到了镇江。”高志强告诉本刊记者。

他透露,为了完全适应民用飞机的适航标准和要求,镇江新建厂房都按照国际标准,并从德国、法国、英国进口了40多套设备。

海鹰特材团队研究大飞机的气囊整体成型技术,历经两年,前后6次改进技术。

“2010年刚开始总会出现质量问题,气囊老是漏气。类似的项目只有中航工业做过,但他们侧重于做传统复合材料,而我们偏向于整体成型,思路不一样,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于是,高志强带领团队在两年时间里看遍了全球的复合材料展,仔细研究别人产品的细节。慢慢的,问题解决了,团队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海鹰特材研发团队的脑海中,刻着一张密密麻麻的时间表:

2010年6月部段研制开始;2010年12月首件部段样件交付;2011年12月首件开工;2012年6月设计基本完成;2012年8月零件全部开工;2013年工作包交付;2014年首飞。

“我们的研发团队一边要建厂房,一边要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同时还要完成各种特种工艺体系认证,把队伍建设起来。”高志强回忆说,“但这还不算是最艰苦的时候。”

航空和航天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在产品特性、材料、工装、工艺、装配、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多不同。

“比如,航天要求一次成功,一次性使用。卫星导弹发射出去,要么就是命中目标,要么就是丢掉目标,不存在重复使用的问题。但大飞机至少要9万个使用小时,使用30年,而且载人。航空制造其实难度更大。”高志强说。

从替补到临危受命

原本,海鹰特材本来承接了C919项目其中4个工作包,即后机身尾椎、副翼、扰流板和翼梢小翼,都是其擅长的复合材料领域。

但随着大飞机项目不断深入,要求不断加深,中国商飞对供应商的任务进行了调整,其中扰流板和翼梢小翼两个工作包被分给了另一家公司,于是它与海鹰特材成了AB角关系――A角是主要的,B角相当于替补和辅助作用。

“当时情况很被动。”高志强说。

本来,海鹰特材定的目标是2014年机身产品交付时公司实现6000万元的销售目标,2017年再加上汽车领域的产品达到1亿元,2020年达到6亿元。但这一计划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最困难的时候是2014年3月,当时大飞机项目调整进度,商飞通知各供应商延迟交付。

“那时正是新公司刚刚建立招兵买马的关键时期,但全年没有任何交付任务,没有收入来源。”高志强经营压力很大,“一方面我们要和商飞积极沟通,争取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做出试验件。”

“我们虽然都是国有股东,但公司完全自负盈亏。2014年全公司有140名员工,这一年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天的运营成本也要3000万元,算下来一天亏损差不多10万元。”高志强告诉本刊记者。

好在,转机很快出现。

A角供应商产品研发出现困难。2014年10月,商飞公司与适航中心决定让作为B角供应商的海鹰特材启动研发工作。

“算是临危受命,海鹰特材要在3个月内完成首架机后机身段研制工作,30多个复合材料件、金属件要装备在一起。”高志强说。

最忙的时候,海鹰特材与商飞公司几个副总工程师组成项目联合指挥部,通宵达旦地工作,十几个人的团队在现场协调解决问题。

2015年2月,首架机后机身后段成功运到浦东交付中心。

“在飞机上每减重一克,价值比一克黄金还要珍贵。我们交付的后机身后段比同等金属结构轻了15%,只有201公斤。”高志强对此颇为自豪。

其秘诀就是共固化技术和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代替金属材料。

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就连空客、波音在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上也很小。但C919运用复合材料的比例是12%左右,主要集中在后机身前段和后段、尾端、翼面结构,其中海鹰特材承担着三分之一的复合材料应用。

从“做电梯”到“造飞机”

对西子航空来说,参与C919项目,是从“做电梯”到“造飞机”的历史性跨越。

首先要调整流程、环节,组建技术团队。

“几乎业内所有供应商我们都跑了一遍,再自己投钱买设备、做试验件,建立工艺技术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放在其他企业可能需要30个人花一年时间,但我们五六个人半年就完成了从电梯到飞机的转变。”傅云难掩自豪。

从建生产线开始,怎么布局、选型、怎么建生产线、实验,从来没做过航空制造的傅云团队必须从零开始摸索。

“有些在中航工业看来很成熟的工艺,有可能其他做了几十年的企业看一眼就知道。由于我们不掌握关键参数,只能前后花费几个月时间进行几千组实验,不同参数不断交替搭配,反复试验,直到工艺参数稳定下来。”傅云回忆说。

就这样,直到2011年西子航空研制体系建设完毕,C919还处于设计阶段。

手头没有活干的西子航空于是开始主动接触国外客户,推广自己的航空零部件业务。

直到2014年,西子航空与杭州经开区启动大江东基地建设,新工厂建立之后,RAT舱门的研制工作终于全面展开。

“从2009年中标后到现在,我们整个集团已经在航空制造上投入了5亿元资金,在C919项目上的直接投入就超过千万元了。尽管目前还没盈利,但已经基本完成了布局。”傅云告诉本刊记者。

50亿元的大市场

根据C9型客机工程发展阶段计划安排,国产大飞机首飞前还需要完成系统调试、试飞试验设备、仪器安装等工作,计划2016年首飞。

“虽然说海鹰特材是为大飞机项目而生,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大飞机项目。”高志强对未来的市场规划很清晰,“C9飞机总装下线后,海鹰特材已经有了9000万元的销售额。今年商飞把A角供应商的任务完全交给我们来做,增加了一亿元的合同,前段工作也已经启动。但是,目前客户还相对单一,只有中国商飞这一个大客户,还没有批量生产的产品,暂时没有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但他对未来很有信心:“大飞机供应商也要调整经营策略,扩展更多市场份额。比如通过国际转包的形式与空客、波音、庞巴迪建立供应关系,给更多制造商提供复合材料。”

2014年年初,庞巴迪公司曾派出两位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到镇江考察海鹰特材的工厂,海鹰特材由此通过了庞巴迪宇航的报价测试考核。

第6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物料搬运;专利分析;企业;发展态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20 worldwide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suppliers are regar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erwent Innovation Index(DII)database of 20 companies, the index of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country or area, IPC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trend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veness in technology of top 20 key enterprises of material handling industr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patent development between 1967~2015, which can giv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China. We mainly conclude that none of the 20 leading global material handling enterprises come from China, but super patent countries consider China as the main target country of future business layout. Due to the patent protection of foreign high-tech enterprises strongly expansion to Chinese market, the patent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not only difficult than ever before, but it als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 technology to China. The pat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ncourage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focus on major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patent protection layout.

Key words: material handling; patent analysi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rend

引 言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物料搬运支持和连接着其他物流活动,任何货物进行包装、运输、加工和配送时都需要进行搬运,在物流过程中,货物的每一次位置变化都是通过装卸搬运来实现的,并且搬运的速度影响着物流的速度,搬运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物流质量,搬运还关系着整个物流费用。提高搬运效率,降低搬运成本,必须采取现代化的物料搬运技术和设备[1]。美国《现代物料搬运》(Modern material handling)杂志的2014年度全球前20名的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排行榜单见表1。《现代物料搬运》是全球知名的权威杂志,能登上杂志排行榜单的企业必须是物料搬运系统的供应商,而不仅是设备提供商。企业必须雇有全职的设计人员、安装人员,并拥有集成物料搬运系统。这些系统至少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输送设备、存储和堆垛设备、拣选装置、分拣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技术或者其他搬运设备的类型;二是只有在北美也有分部的企I才能算作全球供应商,且他们必须向《现代物料搬运》杂志汇报其物料搬运营业额。从表1可见,20家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无一家中国企业,说明我国目前在物料搬运系统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领先企业进行研究,关注这些企业的科技发展,为我国物料搬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专利作为集科技、经济、法律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竞争国际化的发展中,日益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中的焦点。通过对专利数据的整理和挖掘,最终得到专利情报信息,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投资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2-3]。目前,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生产业逐步受到国家重视,但物流产业对专利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国内已有物流领域运输产业、烟草产业进行相关专利分析[4-6]。国内外学者基于物流技术也开展了一些专利分析,汪传雷等人[7]基于专利地图研究了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张运鸿等人[8]以MEMS技术为例分析了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态势。此外,对于相关产业重点企业进行专利分析也有少量文献报道,罗佳秀等人[9]研究了与OLED产业密切相关的四家公司在美国的专利布局,林俊[10]对LED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了专利信息分析,高小强和兰凤崇等分别针对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和重点企业燃料电池汽车进行了专利分析[11-12],但针对物料搬运行业的全球重点企业进行专利情报分析尚未见研究。

本文以全球物料搬运系统前20家供应商为样本,通过分析这些代表性物流企业的专利发展趋势、专利市场布局、热点技术领域、重要专利等内容,以协助相关企业确定研发主题和方向,避免重复研发;辅助企业认识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掌握竞争对手的现状,评估竞争对手在不同技术领域的优势等,并对我国物流装卸搬运技术路线的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最终达到助力中国物流科技进步和物流产业发展,提升中国物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1 数据来源和检索方法

美国《现代物料搬运》杂志对全球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进行了市场份额评比,2014年排名前20的企业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这20家企业中,德国企业6家,日本企业2家,美国企业2家,法国企业2家,瑞士企业2家,奥地利企业2家。我国无一家企业入围。

以下将利用专利地图技术,从全球最具有权威的专利数据库――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中下载上述20家企业的相关专利技术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分析上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并为我国物流产业关键技术的掌握和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情报参考。

2 物料搬运系统领域TOP20企业整体专利态势分析

2.1 专利申请人排名分析

图1为全球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TOP20的专利排名情况(专利数据截至2015年7月)。本文中的专利指专利族,即一个优先权相同的、在不同国家或国际专利组织多次申请、多次公布或批准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专利文献。由图1可知,这20家企业中,日本大福株式会社(Daifuku Co., Ltd.)的专利数量排名榜首,其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3 714件,其次是村田机械(Murata Machinery, Ltd.),这两家企业都来自日本,表明日本在物料搬运设备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德国的德马泰克(Dematic)位列第三,瑞士的Swisslog AG企业在表1中的收益排名第九,但其专利申请数量达444件,该企业比较重视技术的研发和保护。德国的胜斐迩企业(SSI Schaefer)由于其在全球化食品配送、电子商务和零售物流领域的优势,其总收入位居全球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第二位,但其专利数量仅排第五位,其他企业的专利数量均低于200件,在技术研发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对排名前10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以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企业分别来自德国、日本、瑞士、法国、奥地利及西班牙,结合表1各企业2014年收益排名前10情况,除德国的Grenzebach Maschinenbau GmbH及奥地利的Knapp AG企业,各家企业的专利数排名与其年度总收益排名基本一致,从中可推测企业专利战略布局与其年度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经对20家企业的国别梳理后,显示结果为6家企业来自德国,另外,各有2家企业来自美国、日本、瑞士、法国、奥地利,各有1家企业来自西班牙、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均是联合国公认的发达国家,这是继《专利法》颁布实施后,再次佐证了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维护市场竞争主导权的有力武器;从大陆板块的格局看16家企业来自欧洲,2家企业来自亚洲,2家企业来自美洲,可见物料搬运系统领域的主战场主要是在欧洲,结合专利数及年度收益图表,来自亚洲日本的企业都占据翘楚地位。

2.2 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通过对20家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的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了1967~2015年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的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趋势,见图2。由于发明专利申请特有的公开制度,一般专利数据都存在两年的失真期,所以2013年以前的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上述企业专利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图2可知,这20家企业的专利申请趋势显示最早申请的专利出现在1969年,是由德国德马泰克企业申请的1项专利。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20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整体出现平稳增长,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专利数量开始呈现高位震荡明显增长态势。针对此种现状,经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进行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迎来了新一轮的资本扩张,新的科技革命兴起带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等共同规则的制定,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明朗,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于1970年正式生效,并于1974年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这20家企业所在的10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二战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知识产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知识产权最重要的部分,专利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这些国家中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当下,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面临新形势,要适应新常态就需要企业坚持创新驱动顺利完成转型升级,鉴于物流服务市场持续增长的预期及物流科技的持续进步和企业对技术研发、专利保护的日渐重视,在国家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预计专利市场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市场之一,专利申请量将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3 专利申请国家/地区分析

(1)原创国/地区分析。根据申请人所属国别对20家企业专利情况开展分析,见图3。从技术原创国/地区的角度分析,这20家企业的专利共计来源于43个国家和地区(优先权国)。以日本(JP)、德国(DE)、美国(US)等发达国家为主要技术原创国/地区企业的专利申请占居排名前三,日本企业以约5倍申请量领先德国企业的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技术来源于美国的企业虽只有2家,但它们的专利数量却排名第二,这说明这些跨国性企业在美国具有较大的技术研发力量,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美国在物料搬运系统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其他国家的专利总量为668件,其中来源于中国大陆的专利仅112件(主要来源于日本的村田机械和大福株式会社),这反映我国在物料搬运系统领域技术薄弱,而日本企业较为注重中国市场本土研发力量的培养。

图4为主要技术原创国/地区(优先权国)专利族数量年度分布图。从主要专利申请国/地区的专利增长趋势来看,日本的专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增长,并一直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目前年度专利产出量最大;德国的专利在20世纪内发展相对缓慢,进入21世纪后发展态势良好;美国的专利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快速发展;瑞士(CH)和法国(FR)尽管总量排名较为靠前,但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之后的发展则不尽乐观。

(2)目标国/地区分析。从公开文本来分析专利申请进入的国家,进而分析20家企业的目标市场国和地区,结果如图5所示。可知,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在日本,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国家,美国布局的专利位居第二,中国大陆排名第五。对比图3和图5,发现美国、欧洲、中国地区的专利数量排名明显靠前,这说明这20家企业高度重视美国、欧洲、中国这些地区的市场,通过专利保护完成各自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战略部署,以期对目标市场形成巨大的控制力。

技术目标市场(专利族国)专利数量年度分布见图6。整体来看,日本、美国、德国、欧洲和中国这些主要目标市场国的专利数量发展态势较好,并在21世纪后纷纷进入高速增长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进入21世纪后专利布局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这可能说明这些企业极为重视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地位提升,预计未来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有激增趋势。

2.4 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国际专利分类法(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IPC)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一种专利技术分类系统,包括部、大类、小类、主组和分组等五级。IPC是根据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方案所属的领域来确定的,因此可以利用分类号从宏观上确定专利申请的内容,大致反映专利涉及的技术范围。对20家物流设备供应商的专利分类进行统计,其专利申请涉及的排名前10国际专利分类号及各分类号下的专利数量见表2。这20家企业在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其次为H04N(图像通信)、D01H(纺纱或加捻)及B65H(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如薄板、条材、缆索)等领域。

20家企业主要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发展态势情况见图7。从增长态势来看,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领域为这20家企业的优势领域,并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态势,这一发展势头延续至今;H04N(图像通信)和D01H(纺纱或加捻)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是20家企业的研发重点,但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放缓;B65H(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如薄板、条材、缆索)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同样受到重视,虽然一度降温,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发热度得到回升;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H01L(半导体器件)等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表3为20家企业专利的主要技术领域具体分布情况。受选定企业的行业限制,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为这些企业的主要技术研发领域。其中,大福株式会社和村田机械这两家企业不仅专利数量大,专利分布也较广;大福株式会社的专利主要集中在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B60S(不包含在其他类目中的车辆保养、清洗、修理、支承、举升或调试)、B61B(铁路系统)领域,并在B65G领域具有绝对专利优势;村田机械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4N(图像通信)、D01H(纺纱或加捻)和B65H(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如薄板、条材、缆索)领域,这3个领域也是其优势技术领域;德马泰克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领域,并在B06F(电数字数据处理)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胜斐迩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和B65D(用于物件或物料贮存或运输的容器)领域,并在A47B(桌子;写字台;办公家具;柜橱;抽屉;家具的一般零件)领域有67件专利。

此外,主营物流传输/流水线链接设备、自动化仓库等的瑞仕格企业(Swisslog AG)在H01H(电开关;继电器;选择器;紧急保护装置)、H02B(供电或配电用的配电盘、变电站或开关装置)、H02G(供电或配电用的配电盘、变电站或开关装置)领域专利较为集中,分别拥有263、87、48件专利,并在这些领域相对其他企业具有领先优势;伯曼集团(Beumer Group GmbH)在B07C(邮件分拣;单件物品的分选)领域拥有26件专利、法孚集团(Fives Group)在B22D(金属铸造;用相同工艺或设备的其他物质的铸造)领域拥有30件专利、格林策巴赫企业(Grenzebach Maschinenbau GmbH)在C03B(玻璃、矿物或渣棉的制造、成型)领域拥有30件专利,它们相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其他的企业由于专利数量等原因,在特定技术领域的显著性优势并不明显。

其中,在专利数量最大且发展态势较好的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领域,以日本大福株式会社专利数量最大,其在B65G领域的专利数量超过其他企业的总和,专利数量较多的竞争机构依次为村田机械、德马泰克和胜斐迩。具体情况见图8。

2.5 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图9为研发人员发展趋势图,图10为技术发展趋势图。通过观察两图中每年的红蓝对比及总体趋势,可以知晓产业的景气度及产业成熟度。由图9可以看到,20家企业的新增研发人员数量整体一直在增加,至20世纪末增长速度显著,但在21世纪前新增研发人员增长缓慢,并在21世纪初期达到高峰,之后又小幅回落。表明21世纪前后,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纷纷扩大研发团队,投入产业技术开发。但随着行业饱和以及竞争的加剧,研发增长小幅放缓。由图10可知,物料搬运系统领域是较为传统的领域,20家企业多将研发力量集中在只有传统优势的已有技术领域,技术研发的后续改进和突破难度较大,新技术研发数量很少,攻关难度巨大。

3 总结与建议

(1)全球物料搬运系统供应商20强企业中,多数企业致力于解决仓储物料搬运以及建设、优化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分布于日本、德国、瑞士、西班牙等8个国家,无一家来自中国。中国物流企业如想在世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还需多方统筹,协调发展,方可提高中国物流企业的质量。目前中国物流企业着重规模扩张,抢占市场份额,在仓储物料搬运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方面研究力量薄弱。中国政府需通过制定政策、规章等加以引导企业同步发展,同时企业需结合自身实力及特点,继续加大研l力量,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创新及研发能力,先行在行业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建议我国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物流集团,深入开展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专利分析,着重掌握专利技术研发动态,立足自身,明确研发方向,从企业战略高度,更好地开展全球化专利战略布局,为进军全球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20家领先物料搬运系统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呈波浪式形态,与各企业的年度收益呈正相关,表明企业战略、专利申请及年度收益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德马泰克通过并购德马格、Colby、Rapistan等物流领先企业,在物料搬运行业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虽然是专利大国,但技术研发分散,企业技术储备不均,建议相关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采取企业并购或合作的方式,选择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强强联合,有效实现技术的快速升级,统筹企业资源,迅速高效抢占未来市场份额。

(3)从技术原创国/地区角度,前20强企业中德国企业占据6家,日本占据2家,说明这两个国家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另外,日本依靠两家龙头企业申请了远超过其他企业的专利数量,具备极强的技术驱动性,在不同方面实现技术创新,按照细分技术申请不同专利,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加工及试验等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具有比传统企业更具竞争力的技术水平。建议中国政府给予物流企业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入驻中国,以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质量,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真正提升我国物流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4)从专利申请目标市场上来看,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成为继日本、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专利主要市场之一,各企业在中国的专利布局使得中国企业生产、制造成本加大,容易陷入这些企业的专利陷阱,给我国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这给中国自主专利的保护带来更大压力的同时,对中国企业研发力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中国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做好市场规划及海外专利布局,更好地抢占海外市场,提升中国物流企业在全球物流市场中的地位及影响力。二是中国政府要高度重视专利市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促动作用,结合行业特点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企业向更高精尖领域开拓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专利相关政策法规建设,一旦出现专利纠纷,有能力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各专利研发主体及法律法规决策机构应进一步深化研究行业及领军企业技术研发的现状及难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标杆,切实推动我国专利事业蓬勃发展,赶超发达国家专利技术水平,助推中国物流企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张杰. 物料搬运设备的发展与应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1):51-56.

[2] 赵亚娟,董瑜,朱相丽. 专利分析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J]. 图书情报工作,2006(5):19-22.

[3] 唐玮,刘细文. 专利分析及其在企业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J]. 现代情报,2005(9):179-186.

[4] 汪传雷,张莉莉,李从春,等. 物流产业专利信息分析[J]. 情报杂志,2013,32(5):103-109.

[5] 王庆斌. 烟草物流专利分析与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15(23):85-86.

[6] 姚宇倩,洪军. 广西物流运输产业专利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13(46):153-154.

[7] 汪传雷,王艳,李从春,等. 基于专利地图的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4(10):28-34.

[8] 张运鸿,张善杰. 物联网核心技术专利态势分析――以MEMS技术为例[J]. 物流科技,2012(5):48-53.

[9] 罗佳秀,司玉锋,杨飞,等. OLED重点公司美国专利分析[J]. 中国集成电路,2011,20(5):87-93.

[10] 林俊. LED产业重点企业专利信息分析[J]. 福建电脑,2015(12):25-27.

第7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走进毕节经济开发区兴国集团,一进厂房就看到整齐排列的各式电动车,小到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大到电动旅游观光车和清洁车,还有设计时尚的电动敞篷汽车等。

“仅小坝工业园区附近目前已建成50个充电站(桩),方便新能源汽车续航。”毕节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清波告诉记者,园区内企业生产的电动公务车在毕节经济开发区已投入使用,电动观光车在毕节周边景区景点也投入使用,市区的公交车更是早就告别“灰头土脸”的历史,换上了新能源环保公交车。

自2011年被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后,毕节经济开发区重点瞄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这一发展方向,先后引入力帆时骏、兴国集团、添钰动力等8个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和60多家关联配套企业进驻,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掌握核心技术 站在行业前沿

5月24日,毕节经济开发区兴国集团厂房内,一款折叠电动摩托车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针对欧美市场定向研发的V1折叠摩托车”,兴国集团总经理助理周杰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的核心产品之一,专门为欧美市场用户定制的房车“专配”,用户可以将电动摩托车折叠起来放在房车内,出去玩时也方便。光这款V1折叠电动摩托车,就拥有从外观、设计、电机、电池到电控26项研发专利。

“那只是我们的第一代折叠摩托车,现在已经生产出第二代折叠摩托车。”随着周杰手指的方向,一款折叠起来变成拉杆箱的电动摩托车映入眼帘。这是兴国集团拿到美国15万台订单后,组织团队定向研制的产品。

“客户乘坐地铁、火车的时候,可以带着‘拉杆箱’上车,出站后可以打开当做摩托车骑行。”这只是兴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代表,时速可达120公里的时尚型电动摩托车、名为“兴国云”的新能源车、为农村市场定制的小型农用车……仅在兴国集团,新能源车型就有上百种。

目前,毕节已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企业。

兴国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镍锰酸锂电池,与同行业相关产品相比可节约成本30%,提高续电量30%以上。

2011年进入毕节的力帆时骏,在年产能为2万辆重卡、6万辆轻卡规模的基础上,利用载货汽车生产资质,跨类研制纯电动重卡、纯电动轻卡、SUV新能源汽车;已取得二甲醚――液化天然气数控混燃技术专利,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已通过检测。

毕节添钰动力股份公司依托高效的TM电机,研制出续航里程在500公里以上、时速13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汽车B级轿车,同时研制出太阳能电动汽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并网难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能源问题。作为全球能源革命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储能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毕节市是贵州省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怎样将包括风能在内的新能源发电最大限度利用起来,避免出现“弃风弃光”现象?澳能(毕节)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澳能公司与中科院工热所分别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已合作完成1.5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产业化,完成10MW系统的研制工作,预计8月中旬可在公司生产基地进行加工生产。

这意味着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领域有重大突破,为将来收集储存新能源电能并网提供了技术支持。环球华网专门发文报道,中国首个1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多能分布式微网示范项目在毕节市启动。

“目前全世界只有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在做这项工作,而中国在从事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他三个国家已经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大范围的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我们国家还处在市场开拓的起步阶段。”澳能(毕节)工业园生产负责人万桂茂介绍,8月国内首台10兆瓦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将在毕节总装完毕,始终保持毕节市在中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独一无二的行业地位。

紧跟国家战略 多举措拓市场

“目前年产能70万台电动摩托车,10万辆电动汽车,1万辆特种专业车”,周杰在生产线上边走边说。这个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生产电动汽车的企业,当年完成产销2000余台,2015年销售10万台,2016年预计达到20万台。

拥有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加上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兴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

周杰告诉记者,目前兴国集团有三种销售模式,一种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以及观光车、消防车、清洁车等专用车,这类车在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七省市的市场反响很好。第二种是拿到订单后定向研发,如前文所述为美国定向研发的15万台折叠型电动摩托车,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出口东南亚的定制新能源车型。第三种是互联网销售,目前已搭建好网络销售平台,可同步在线上线下进行销售。

最早入驻园区的龙头企业毕节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其销售网点更是遍及国内和缅甸市场。2013年实施三期升级项目(即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后,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在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建立国际营销服务网点近30个。

澳能(毕节)产业园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出的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一经亮相就迅速吸引了诸多企业和投资人的目光。“目前10兆瓦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已经与金风科技、天佑能源等知名企业签下订单”,澳能(毕节)工业园行政部经理刘新宇说。

“随着政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受市场欢迎。特别是我们的‘速度激情’款电动摩托车,时速可以达到120公里,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新能源车跑不快的观念;我们的电池充满后可以跑500公里,再也不是‘跑不快’的新能源车了。”说起新能源车的市场前景,周杰充满信心。

毕节市在2014年3月出台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中规定,要逐年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务车中的比例;要把市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纳入采购计划,在同等技术和服务条件下优先采购,优先为采购单位配置充电设施。从2014年起,全市新增出租车100%采用新能源汽车,更新或新增大型公交车辆50%以上采用新能源汽车,更新或新增公务、物流、环卫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

根据毕节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500辆以上。

期盼政策更宽 共谋广阔前景

近年来,毕节市从技术和产业、用地和金融、配套、推广应用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

2014年8月底,国务院要求发改委、工信部研究和支持毕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同年10月,工信部明确差别化支持毕节新能源汽车产业。工信部明确表示,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毕节办理车辆企业及产品《公告》、企业和产品准入等相关事宜;继续加大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智力和人才支持力度等。

“目前受限于国家政策,还不能大批量生产,如果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政策公布的话,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周杰充满期盼的说。

为更好的服务园区企业,毕节经济开发区推出“三免两减半”政策,入住园区的企业前三面免收土地租金,后两年租金减半;同时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公司注册手续、行政审批等便捷服务。截至目前,毕节经济开发区共签约项目196个,协议投资金额500余亿元,落地项目83个,建成投产项目72个,在建项目11个。

如今,毕节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以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兴国新动力有限公司、澳能空气动力公司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乌蒙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贵州北斗卫星技术公司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以贵州金日久新型建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以尚昆集团、季明环保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汇丰车桥、云内动力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六大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实现了从装备制造业一枝独秀到六大产业齐放的转变。

第8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2011年全市经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倍增和节能减排攻坚三大工程,突出抓好经济运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企业管理、淘汰落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长16%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6%以上。

一、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6大新兴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千亿产业,加快培植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力争到2012年,新兴产业总量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

2、加大创新成长型企业培育力度。坚持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创新成长型企业事务督办制度,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时解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难题,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统化扶持培育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新机制。进一步扩大扶持培育面,组织开展第三批创新成长型企业筛选工作。引导企业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力争2011年创新成长型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在40%以上。

3、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落实首台套扶持政策,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对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集中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实现面上提升与重点跨越。2011年,力争有5个装备产品列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重点抓好年产3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生物检测(监测)、超级电容动力汽车等项目建设。

4、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品牌特色产业集群”的思路,切实抓好东岳氟硅材料产业集群、唐骏欧铃轻卡和“电动汽车”、泰宝射频识别等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策划实施,培育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企业,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在生物医药、先进陶瓷、功能玻璃、先进制造业等部分特色产业领域打造国家、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5、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全面落实《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见》,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抓好重点物流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鲁中公铁物流园区、齐鲁化工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鲁中商贸物流园区及一批物流中心、专业物流园和专业市场,明确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相关发展思路,引导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进专业园区和专业中心,规范管理,实现集群式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物流项目,通过抓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具有品牌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传统产业以提升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技术,推进信息化应用,拉长产业链,降低能耗排放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规模扩张为重点,全力推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项目规范管理,突出发挥技术改造在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倍增和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力争2011年实现技术改造投资670亿元。

2、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特色产业品牌化目标,制定《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市技术改造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推进技术改造的政策文件,明确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制定工业发展导向目录,确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政策,在部分行业中制定高于国家、省要求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扩大产能的传统产业项目建设。

3、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编制2011年技改项目导向计划,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精心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予以扶持。加强项目管理,开发建立项目调度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进度网上直报,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促进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加强重点项目策划,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前着手完善手续,力争更多的关键项目、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财政扶持范围。

4、加快提升技术标准和工艺装备水平。以建材、冶金、机械、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分行业制订技术改造工作计划,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努力推进全市工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鼓励企业用好国家增值税转型、首(台)套等政策,不断提高用于工艺和装备更新改造的投资比重。使重点企业技术装备居国内领先水平的达到7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占到40%以上。

5、抓好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行业、密切企业的优势,按照研究、打造、扶持、发展、完善和务实的原则,从具体产品入手,围绕氟硅材料、生物质气发电和煤矿乏风装置、电动汽车、地源热泵、磁悬浮电机应用、功能玻璃、钛及钛合金制品、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和头孢产品等重点产业链,深入研究,找准影响产业链发展的瓶颈环节,采取整合资源,难题招标,技术引进,产学研联合以及招商引资等方式方法,重点予以突破解决。

6、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和工信部颁布的《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要求,认真制定落实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大建材、钢铁、轻工、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011年完成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淘汰任务;用两年时间全部淘汰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任务。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加快建陶、耐火材料、冶金等资源依赖型产业向外转移。支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将生产环节向外转移。抓好石嘴山万亩工业园建设,尽快完备接受转移项目落地建设的条件,加快推进产业梯次转移进程。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培育工程。建立“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系统”,加强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鼓励具有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的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提升创新水平,发挥技术中心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的科技支撑作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市级技术中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3%以上,省级达到4%以上,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以上。

2、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技术创新项目调度管理,对行业共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创新项目,以及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工艺、原材料、零部件研发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加快实施。2011年,力争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0项。重点抓好高性能大直径镁合金铸棒、PVC无尘环保稀土复合高效稳定剂、开关磁阻电机等产业化项目建设。

3、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制定出台工业设计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吸引工业设计创意领军人物和团队,形成我市工业设计聚集地,建立起集创新成果、设计中心和产业聚集于一体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力争新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培育工业设计优秀产品10个。组织举办“创意”2011年工业设计大赛,打造人才汇集、成果交流,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4、推进产学研深度联合。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加强与同济大学、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二十九基地、西安邮电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产学研对接,重点抓好大功率磁悬浮电动机、超级电容电池、芯片封装测试及微系统器件制造等项目的合作。组织参加全省2011年产学研展洽会和产学研20周年纪念活动,对我市产学研20年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

5、抓好产品质量标准工作。加快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大力推动和支持质量共性与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做好重点工业产品贯标工作,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快我市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好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增强企业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

四、深化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完善两项机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节能减排倒逼机制。严格能耗总量控制,落实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预警制度。探索节能量交易等相关制度,选择部分区县探索节能量交易试点。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从源头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完善节能激励机制、节能目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市2011-2015年重点产品能耗定额》,启动《市节约能源条例》立法,落实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2、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围绕工业锅炉(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0个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10个关键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培育博山机电泵业、桓台新能源两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20户环保节能骨干企业。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和创建10个合同能源管理优秀示范项目。

3、强化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建立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动态监管系统和平台,实现重点用能单位月度能耗数据网上直报。在300户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节能低碳行动。以建材、化肥、钢铁、有色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制定节能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机构对基层节能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专题培训,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培训能源管理师100人以上。深化节约型机关、企业、学校、农村和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建筑、交通、农业、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治理过度包装、废旧硒鼓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宾馆酒店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各项工作的落实,打造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出10个循环经济示范单位、1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开展对标建设活动,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单位。

5、加大执法监察和宣传力度。理顺全市节能监察体制,加强节能执法监督检查。以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依法用能情况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日常节能监察活动。对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能耗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做好“十一五”节能总结回顾,大力宣传各区县、行业、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取得的成绩和创建的典型经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建设节约型城市,营造全民节能的良好氛围。

五、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两链一网两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链、电力电子产业链、物联网、电子仪器仪表产业基地、MEMS产业基地)的建设为总抓手,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抓好集成电路、电力电子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电子元器件产业园等四个省级园区的招商工作。加强与清华大学、大学、上海交大的合作,推动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力电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以医疗电子为代表、以传感器为核心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和微系统(MEMS)产业基地。力争2011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0%。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的落实,加快“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纺织、陶瓷、机械等重点行业中重点扶持15家示范企业,30个信息化改造项目。扶持和培育企业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加快政府和社会信息化步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做好电子政务中心机房扩建和电子政务内网升级改造。重点启动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投资1500万元,初步建成市级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建设全市协同办公平台,推进全市办公流程的自动化和无纸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加快科技防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大力推广城市居民“一卡通”。积极推动全省互联互通,完成交警、出租车和民工安保三大系统建设,累计发卡达到60万张,建成全省最完善的示范工程。

第9篇: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民营企业 特色农业 共赢

一、引言

何谓共赢?就是在单位和组织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共存共荣,按照多方得利、义利合一的原则行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08个乡镇,全州总人口428.56万,其中彝族192.56万,占总人口44.9%,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凉山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农业比重高,特色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凉山民族地区普遍选择了开发特色资源、走特色经济的道路。然而,资源经济毕竟不是长久经济,况且,所谓的特色也因其相对性而不具备绝对竞争力。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释放并尽可能延长特色经济的特色效应?这对于凉山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稳固增收、农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共赢,具有深远的意义

1.突出资源优势

凉山民族地区,具有烤烟、蚕桑、脐橙、石榴、青花椒、花卉、苦荞、洋葱、早市蔬菜、反季节蔬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富集。凉山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光照辐射强,无霜期长达230―306天,光热资源富集,特别是境内的安宁河流域,为仅次于川西平原的省内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天然大棚”之称;大小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独特的多气候带特征,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类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

(2)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州幅员面积大,人均土地22亩,高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其中山地占71%,平坝占12%,高原占17%,耕地470万亩,耕地面积为765万亩,林业用地4988万亩,草原、草山2716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是凉山州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的后劲之所在。

(3)生物种类繁多,农作物优质高产。州内优越的光、热、水资源,孕育着我国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种,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其中植物4000多种,动物1200多种,微生物类群1000多种。各种作物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素有西南“基因库”之称,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实现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更能结合实际落实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风险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得到更大实惠;提升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力,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

2.突出核心竟争力

核心竟争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易被竟争对手所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竟争力主要围绕企业产品、质量、反应速度、客户服务、经营成本等因素。

实现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壮大民营经济,在民族地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竟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挖掘增收潜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商品率;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地方财政增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模式对策

1.构建“四大模块”

(1)优化产业结构。利用凉山资源丰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2)吸引民营资本。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凉山特色农业。凉山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的潜力巨大。以产业化、协作化、标准化的要求改造传统农业。在此基础上,还应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农户增收为核心,以西昌卷烟、豪吉、三牧、华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烤烟、马铃薯、蚕茧、畜禽肉等大宗产品和花椒、干杂品、荞麦、水果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以工农商协作、互利互惠的经营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装,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牧产品交易市场的作用,拓展流通渠道。

(3)坚持营销导向。对民营资本投资特色农业,加大财政扶持、税收扶持和收费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和构建农业产业化市场,引进、扶持和培养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

(4)打造“特色”优势。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凉山民族地区具有实施特色农业的良好基础。凉山州总耕地面积470万亩,人均1.2亩,其中稻田105万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20.8%。全州有宜农荒地480万亩,近期可开发的宜农荒地120万亩。境内安宁河流域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精耕细作,大多一年两熟。如何打造“特色”优势,关键在于建立和保护民族品牌。

2.围绕“三条主线”

(1)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牲畜养殖,保护粮食价格,增加农民农畜产品收入。针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特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在食品加工、采矿、建筑、商贸、餐饮等劳动力密集行业,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搞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规范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坚持“少取多予”的方针,加大中央扶贫转移资金,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草原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银信部门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专业大户优先提供信贷,逐步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缓解其资金短缺的“瓶颈”。

(2)企业。加快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前提,积极开发优势资源。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从战略上调整布局,形成比较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发展混合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妨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和私营经济。

发展民营企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民族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比如:食品工业要以“绿色食品”为目标,进一步扩大名优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调味品、酒类产品、畜产品、果蔬制品、绿色保健食品。重点推动豪吉集团、正大集团、禾嘉集团、重啤集团、喜德火把液、华宁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工项目的发展壮大。

(3)农户。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建立起企业十基地+农户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架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短期的培训,让农民掌握种植要点,了解市场行情及发展前景,增强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其次,应该定期组织农民交流经验;到农户家参观,感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力争突破自给自足的思想。最后,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科学规划引导农民有组织地发展特色农业。

经济带集约化特色发展。每年以“樱桃节”“桃花节”、“枇把节”、“葡萄节”、农家乐等为载体,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广特色果园休闲、观光旅游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极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农村主导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通过土地整理,用于集约化产业使用;并大力打造具有休闲、观光、旅游潜力的农村支柱产业。培育新型特色产业、产品,延伸产业链,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3.打造“两大基石”

(1)农业产业特色。农户参与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凉山农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偏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3%,与同期全省30.2%的比重相比,相差24.9个百分点,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明显不足。这些产业化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难题。到目前为止,凉山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产品传递给外界的,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土特产”形象,只在周边地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无论是国内外经验还是本土教训,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普遍面临着提升农业产业特色水准的问题。

(2)民营企业投资效益。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模企业数量少,经营水平不高;基础差,底子薄;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农产品品牌经营和科技投入不尽人意;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是效益低。典型的就是凉山苦荞,有规模,有品质,无规模效应。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三是龙头企业少。四是品牌建设力度弱。

4.实现“一个主题”

即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的共赢。通过引导民营企业投资资特色农业,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农产品作为原料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既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盈利能力;又可以使特色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真正做到“物(资源)尽其用,人尽其才”。

(1)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了农民的市场观念、竟争观念和风险观念。一是围绕项目开展培训。组织农民开展新科技、新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技致富本领,对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引进项目技术培训。结合当地的区域资源优势,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农业项目,实行引进项目、技能培训一条龙服务。三是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在培训模式上创新,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型培训,实行招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以经营管理、职业资格、特殊工种等为重点,聘请专业名师,选购对口教材,以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相结合,努力提高在职务工人员的从业岗位技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四是新增劳力职前培训。新增劳动力培训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征求学生意见,坚持实际、实用原则,真正使受训学员能学到一技之长。

(2)民营企业投资特色农业项目的选择。

做好民营企业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初加工或深加工。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突出发展重点,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3)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好安宁河流域80万亩优质稻基地、100~150万担国家优质烤烟生产基地、25万担国家优质蚕茧生产基地、70万吨高产糖料基地、1万亩优质花卉基地、20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积极发展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凉山白魔芋、西昌花卉、凉山苦荞、优质花椒、布拖洋芋等基地,努力把凉山建成全国优质烤烟、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四、结束语

在凉山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自然和历史”差异化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农业与民营企业共赢,推动产业化,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经济长远发展之路,也是凉山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胡进:诚信天九,管理者的孵化器(下).[EB/OL].

[2]陈建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9

[3]宋玉贤: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P22

[4]李海珍:浅析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8期P6-7

[5]刘志民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