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监督职能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对策分析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我国会计界长期讨论而又一直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作为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保证单位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的重要责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外部监督等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
一、会计监督内容及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人员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条例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
2.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会计监督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问题,致使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不力。
我国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认真执行会计法规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混淆了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界限,会计代表着多种利益主体,显得无所适从,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当局以及企业主管当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不够清楚,使得企业会计忙于应付管理当局的要求,失去相对独立性。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1.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是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在实行会计监督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和本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广泛宣传《会计法》、《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法规,在进行会计监督同时,对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干扰、阻挠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追究,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切实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2.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合伙企业,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实施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准确、可靠。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有效利用并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三、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传统会计 职能 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会计进入的信息化时代,从而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这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职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有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是会计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容易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下面本文就重点对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会计信息化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质量。
一、会计信息化综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来工作。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组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是组织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然结果。科学的会计信息化有利于加强组织的财务管理,提高组织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会计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刀,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会计职能,但同时也为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安全因素,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如何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应用,提高应用的水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和传统的会计相比,会计信息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它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并且会计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资源共享的程度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统一管理,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
二、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职能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都是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计算出数据,然后记录在纸上,所有的过程都是手工来操作完成的,而会计信息化的计算工具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且相关的会计信可以通过相关的程序自动生成。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的核算职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者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相同的是数据处理的起点和终点,起点都是原始凭证,而终点都是会计报表。不同的是处理会计数据的方法,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根据原始单据的标准编制出的规范化的记账凭证,整个过程是会计人员制作出相关的会计报表,然后由不同的会计人员审核,审核凭证之后,通过计算机登记账簿进行自动生成。
(二)对组织的内部会计监督产生影响
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组织的管理,使组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会计监督简单来说就是对组织的财务报表等性格数据进行监督,从而判断组织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而对组织经营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样可以避免组织一定的经济损失,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将组织编制的预算标准输入事前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然后在利用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对不同执行状态下的经济活动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有效性[3]。
(三)对外部监督环境产生影响
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除了需要发挥组织内部的监督职能,还需要外部的监督,其中外部监督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保证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这里所说的外部监督就是政府审计部门和有关机构。会计信息化发生的重大变化使传统的审计方式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使审计的手段和水平都不断提高,不仅是对审计对象的监督,而且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更有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提高会计信息化的策略
(一)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对不相容职责进行分离
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组织内部一定要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明确,这样有利于追查问题出现的环节,从而更快地进行改正。另外,对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内部出现的情况。对于一些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部门来承担。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当中,不相容的职责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开发研究职责和系统维护检查职责、初始会计数据记录职责和财务报表的稽核职责、资产保管记录职责和资产盘查职责等。对于以上这些不相容的职责,组织一定要分离开来,提高工作的独立性,减少违法违规情况的发生。
(二)强化会计职能
首先,将组织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加强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出现不道德事件。其次,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做到依法监督,并提高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所谓的会计管理职能就是指会计为了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而参与组织经营管理的职能,这可以提高组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信息的重要性,重点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从而为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组织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并做好新人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同时,还要对新员工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培训和评估,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后,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利用有效的激励制度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防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
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是组织内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根据组织内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其次,注意制定规章制度的细则,保障所有的会计活动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组织一定要对此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积极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盈,王萍.论企业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8):154-155.
[2]李庆麟,李莉思.论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J].经济师,2012,(8):161-162.
[3]王春梅.论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会计职能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151-152.
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作为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保证单位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的重要责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外部监督等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
一、会计监督内容及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 会计人员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条例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
2.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会计监督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问题,致使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不力。
我国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认真执行会计法规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混淆了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界限,会计代表着多种利益主体,显得无所适从,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当局以及企业主管当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不够清楚,使得企业会计忙于应付管理当局的要求,失去相对独立性。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1.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是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在实行会计监督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和本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广泛宣传《会计法》、《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法规,在进行会计监督同时,对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干扰、阻挠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追究,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切实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2.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合伙企业,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实施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准确、可靠。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有效利用并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三、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要针对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配置权力和职责,注意责权利之间的平衡,明确决策者的权利和责任,成立辅助决策的专门机构,建立配套的决策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 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又要监督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建立一系列主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权限内,充分发挥经营者的才智,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监督职能。
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能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督职能。一是要会计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为、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规范;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实现会计监督科学化,有效监督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转的全过程,提高管理效益和监管水平。三是拥有公共权利的部门应当发挥监督的主导作用, 真正做到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违法、犯罪行为、损失、浪费行为的监督制止,以满足越来越复杂、重要的内控和外控的需要。
3.完善会计监督理论及立法建设。
现行会计法关于会计监督的规定比较笼统, 且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情况。这与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也有一定的联系。目前理论界从宏观体制改革角度考虑问题较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作为只涉及微观经济一个方面的会计监督理论, 如何与变革中的微观经济体制相配合,以指导会计实践,是一个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理论的止步, 必将导致法律规定滞于现实, 不能规范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会计监督的法律规定也应该进一步细化。如明确从事不同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的分工,从事监督应遵守的程序,违反会计规定应承担的责任等问题。
4.企业会计监督要适应ERP 环境的新情况。
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各业务条线不断推出信息系统的建设,突出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业务不断融合。信息化时代又必然导致各单位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业务操作流程, 原有的会计控制机制面临着重新设定和优化的迫切需要。ERP 系统各模块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RP 系统环境下,各部门的业务划分为不同的模块, 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也可能划分成不同模块。我们主要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要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换,拓宽监督责任链条。要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责任体系。对分散在各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 要进一步明细各流程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二是打破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 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并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 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参考文献:
摘要:会计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也是企业监督的主要方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应当加强自我教育,同时通过社会教育强化整体素质。只有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会计理论知识及业务知识,从实践中积极总结,才能达到提高会计监督能力的目的。因此,有必要重视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使我国企业稳健发展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运行。
关键词 :新时期;会计监督;会计环境
一、引言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经济行为所依存的各种客观条件,该环境对会计实践内容的扩展,会计理论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影响。会计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动态环境,是会计行为作用的客体,其特征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中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总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部分。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受到经济因素、文化科技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等的影响。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由于会计实践与会计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规范完善会计环境对规范会计管理,完善会计组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所谓的新形势,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新的会计环境中,作好会计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的全面职能。
二、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管理者及会计从业人员对于会计监督的定位不明确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具,是随着企业管理产生、发展起来的。在我国,会计的历史仅有百余年,被大家接受与认识的程度还很低。较多的人都还把会计简单地当作“账房先生”,对于会计只了解或认识到其核算功能,对其监督功能完全没有概念。故而在若干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方面,会计或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业务的从属地位或辅助地位也就可以理解了。而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财务为业务服务,对于一些违规行为、不法行为,会计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会计环境对于会计监督的运作不是很有利
如前所述,会计环境包括内外两个方面,是会计工作开展的环境基础。而当前,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是不容乐观的,这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职能的缺失。从外部环境来看,规范与约束会计工作的制度、规定很多,但在实际中,对于会计工作失范的处罚制度却未能得到严格执行,因此造成会计监督违规成本很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会计不仅丧失了监督职能,还成了造假、违规的“帮凶”。从内部环境来看,大多数企业人员对于会计监督的认识相对肤浅,认为会计工作搞好核算就可以了,做监督那是企业老板的事,因此对于会计监督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搞打击报复。
(三)技术手段与工作方法与现代会计监督还存在差距
会计监督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求专业人员必须既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规定、相关原理,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批流程等要有清楚掌握。可以说比简单从事会计实务的财务人员要求更高。在进行高级财务监督分析时,往往还要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回归等进行演算。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专门从事财务会计核算的人员较多,监督意识不强,或者都是凭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导致会计监督与分析的方法选择是否科学、结论是否正确都很难进行判定。
三、当前我国企业做好会计监督的主要思路
(一)正确认识会计的监督职能
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要正确认识会计的监督职能,要明确会计监督是基于会计核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又一基本职能,这是与会计的本质属性分不开的。在此,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尊重会计工作的监督属性,对于自己不理解、不了解的事项加以学习与领会,摒弃“一切让位于销售,一切服务于业务”的错误观念,使企业管理者带头服务企业会计工作的整体监督。另一方面,会计工作者也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监督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审批流程中,不利于发挥会计监督属性的要进行修改,在工作中要理直气壮,对于不合规、不正确的处理方式与业务行为发表意见。企业管理者要定期与会计工作负责人就会计监督情况交流意见,以鼓励先进,鞭笞不合理、不合规行为的发生。
(二)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说,要克服目前侧重于会计核算操作规范多于会计监督规范的现状,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同时加大对于会计违规工作的处罚力度,特别要强调企业负责人对于会计责任的惩罚力度,使会计工作真正按规范操作,使会计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从内部环境来说,企业全体成员要从企业文化的高度出发,形成按规范操作,自觉服从会计监督的氛围,对于会计监督中查出的不合规事项,要自觉整改,自觉配合,防微杜渐。
(三)工作方法与监督手段上尽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首先,要从工作体制上考虑会计工作的独立性。要摆脱会计主体(或企业负责人、管理者)的实际控制,将具体的会计监督工作从会计工作中分离出来,强调会计监督工作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会计人员言听计从的现状。企业会计工作者要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到会计监督对于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阶段忽视会计监督的情形。其次,在工作岗位安排上,可以明确会计核算、会计稽核、审核的职能,设置专门人员或岗位,或者在岗位分解中,对会计监督工作进行明确。同时,企业要结合业务性质、流程,对会计监督工作的重点及时普及到财会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中,使会计监督有的放矢。再次,积极利用现阶段的信息化工具。如通过erp工具、分布式网络收集相关信息,取得企业的存货、销售、成本等相关数据,即时监控企业的相关周转率。采用财务软件多客户端处理模式,对于大型分散型企业,如多项目部的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可以随时掌握各项目部的材料库存、工程进度与其他费用发生情况。这样就能较好地达到控制成本、掌握进度,及时与发包付款是否匹配等作用。最后,对于一些不具备岗位分解设置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考虑利用外包会计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从第三方角度,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会计监督,对于达到一定重要性水平(如金额大小)的业务进行专项抽查,以保证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法纪,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客观事实。
总之,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对于企业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下,一些企业对于会计工作还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或会计监督上。这主要是由于会计环境限制、企业人员认识不到位以及现阶段企业会计工作的技术手段限制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会计监督工作,从企业稳健运行的角度出发,通过新形势下企业治理的全新要求,引入新的手段与技术,做好此项工作,以促进企业稳健运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闫明杰,郭宏.国外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述评及展望[J].财会月刊,2013,(15).
一、审计与财会工作的关系
(一)审计与财会工作之间的联系
首先,二者都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在经济活动中,审计与财会要对企业的资金、财产负责,都将着眼点放在对资金的运用、管理上,经济监督职能就像纽带一样,将财会与审计拴系在一起。
其次,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审计与财会原于同一体系,审计学的原始阶段是包含在会计学中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及管理意识的进步,审计才逐渐地从会计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且随着会计地位的提高而愈显重要。
再次,审计与财会在经济监督的层次、范围和强度上存在着差异。就审计监督而言,它是产生并建立在财会监督的基础上,但就审计工作的性质及实际工作中对其要求而言,审计监督应该比财会监督要层次高、范围广、综合性和权威性强。
(二)审计与财会的相互依存
财会是企业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的枢纽。会计处理过的资料以及会计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会计行为是审计的主要对象。审计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评议、建议时,必须以会计资料作为内容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会计资料就没有审计内容;没有会计行为就没有审计行为;没有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就无从谈起。审计方法的建立是依据会计方法的运用而产生,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审计由于历史和客观的需要而分离于会计,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审计自然而然地作用于会计、服务于会计。财会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组织资金活动时,肯定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一些困扰,同时,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难免出现一些差错和过失。这就使得财会在客观上需要审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有些企业领导不熟悉财会专业知识和有关的规章制度,把财会部门仅仅视为核算的工具,靠行政命令搞一些违法开支、截留收入或虚报利润;还有一些领导对财会具体业务处理指手画脚,弄得财会人员无所适从。另有一种情况是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水平所限,或对财会制度、法规理解不够,造成处理差误。以上情况,说明会计对审计存在着一种客观需要,需要审计帮助查错防弊,挖潜革新,指导和督促。
(三)审计与财会的相互影响
从日常工作联系角度看,如果财会主动靠拢审计,向审计部门反映问题,与审计部门共商大事,审计部门就有了便利的工作条件,内审作用发挥的程度就高。如果审计部门能主动深入到财会部门中去,努力开创工作局面,掌握第一手材料,财会工作中的问题及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就便于及时发现,可以防患于未然。反之,两部门彼此互不通气,就无法协调配合,特别是审计部门就只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旁观者。实践证明,财会人员对审计工作的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是审计部门施展才华的前提。哪个单位审计人员积极开拓进取,哪个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提高就快,会计工作成果也就显著。
二、审计部门与财会部门关系的现状
现实与理论之间目前尚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工作实践中,不乏二者关系正常化的典型,但不正常的现象也是较突出的。
(一)两部门之间不正常关系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财会人员埋头处理账务,忙忙碌碌,可谓辛苦。当一旦被审计检查,特别是涉及一些具体问题、具体人时,就有一部分同志产生反感,表现出厌烦、忌讳态度,认为审计就是挑刺儿的。有个别财会负责同志凭主观感觉判定,审计部门没什么用,审计监督可有可无。认为,接受审计检查是添麻烦、增负担、担心审计结果会使他们丢面子。
(二)不正常关系产生的原因
相对于社会机构的组成部分来说,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组织体系,对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功能。随着当前国家经济投入的政策导向,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总量逐渐增加,经济活动呈现频繁趋向,会计是经济活动管理的重要职能,构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本文立足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了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
1.事业单位及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特征
事业单位,是指为保障社会公益目的而通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活动服务组织。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保障相关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维护单位财务资产的安全稳定性,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有效性,为规范相关会计行为,依法提高单位运营效果而制定实施的控制方法或程序组合。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构成,是为保证单位经济业务的贯彻执行, 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实现单位工作或经营目标.借助相关会计处理程序及其他会计控制标准制度措施来实施落实的管理行为。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针对单位能够用货币价值形式计量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管理控制行为,具有目标性、过程性、复杂性和针对性等综合性特征。
通常情况下,内部会计控制属于为保护资产安全、财务账目信息报告真实完整性的方法程序与组织规划。一般来说包括批准授权控制、会计职能分工、资产实物控制与内部预算审计、财产保全和风险防范控制,内部财务信息报告控制等方法手段。良好的财务运行环境,科学的风险评估防范措施,畅通的会计信息体系以及良好的控制监督,是保障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关键要素。相对来说,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对简单,重点在于货币资金、采购业务和资产管理等方面。2.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弊端
2.1 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滞后 科学的内控意识是事业单位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前提,受客观因素制约,很多事业单位主管领导或财务会计人员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财务会计的控制监督职能,岗位责任不明确。2.2 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偏失人才资源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很多单位对于财务会计管理职能重视不足,致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不到位。
2.3 会计预算控制相对弱化会计预算控制是财务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事业单位的编制特点造成部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岗位职能安排不协调,有关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严重,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及资金使用规划科学性不强。
2.4 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不足
受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元性影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在落实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为依托。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及监督职能,弱化,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3.构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经济管理,保护各类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防止财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3.1 科学远瞻性原则
随着当前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了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环境、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文化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对其内部会计控制影响很大,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科学实效性和前瞻性特征。
3.2 成本效益性原则
成本效益是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原则,事业单位在加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资源损耗,为实现相关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科学完善有效管理方法及程序,节约成本消耗,提高控制效率。
可操作性原则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合理的方法程序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应以会计控制为核心,加强经济活动过程的规范程序和控制约束,特别是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与监督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特征。
4.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根据本人工作实际,探究其实践策略如下: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职能效益
根据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需求,深化财务会计管理改革,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体系及责任职能,拓展人才资源开发培训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提高职能管理效率。
加强财务会计预算规范管理
相关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会计预算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功能,加强对预算的合理性审核,尽量实现预算编制与落实的职权分离,基于综合性财政预算前提下进行预算细化,严格规范会计预算的程序行为,优化内部会计控制成果。
优化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及方法程序来实施。立足于当前经济管理的科学高效性理念,探究落实经济财务活动的会计预算政策方案程序的实践途径,加强单位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会计信息和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科学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评价
业务流程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环节,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单位会计的内部审计措施,科学评价措施,强化外部监督综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经济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促进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部会计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出新特征,研究和落实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策略,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疾控中心 财务管控 集中核算
随着国家和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控成了是否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得到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疾控中心的财务核算方面,会计集中核算显现出其明显优势,进一步提高了疾控中心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但是,就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提供的数据准确性不高、核算和管理脱节等问题。只有对会计集中核算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对其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才能促使会计集中核算在疾控中心财务管控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疾控中心会计集中核算的特征
(一)疾控中心会计集中核算的概念
通过会计委托,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疾控中心拥有对资金的持有和支配的自,通过成立核算中心,取消疾控中心的会计、出纳,只保留集中处理核算部门的会计对账业务的报账员。形成会计的核算、监督、管理于一体的会计委托形式。
(二)疾控中心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
1、避免了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做假行为
在以往的会计核算过程中,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因上级要求或自身利益,通过会计做假获利。而会计集中核算明确分开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调整了会计决策者和会计实施者的关系,通过制度和管理遏制住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不良影响,进而保证了疾控中心财务核算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2、制约了会计人员的做假行为
在传统的财务体系中,没有严格的区分对会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管理,都在同一个部门内进行,导致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的作用丢失,会计的监督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提供了会计人员做假的机会。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后,审批和会计监督职能够分开,会计的审批工作需要通过本单位相关领导执行;而会计的核算工作则需要由集中核算单位来完成,使执行和审批的相关人员分离,确保了对会计工作的双重控制,有效的制约了会计人员的做假行为。
3、有效促进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的监督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对会计凭证的分离式存放和管理,有利于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的监督。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信息和档案都由本部门存档保管,不利于内部、外部单位检查监督。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有效的对单位活动和会计业务进行财务管控和监督。
二、疾控中心财务管控中会计集中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脱节
由于核算中心与资产管理的分离,疾控中心在资产的减少和流失的情况下不能及时的向核算中心提交资料进行处理,降低了核算中心对财务的管控质量。
(二)对单位的开支管控缺乏平衡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开支都需要经过核算中心来管控。如果核算中心对单位的开支管控过严,则会因为程序和流程的繁复而失去及时性和有效性,阻碍相关单位工作的开展和对于突发事件处理;如果开支管控过松,会导致实际开支脱离预算,核算中心的财务管控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不能得到发挥。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准确性不高
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核算中心是独立的,所有的会计核算工作都在核算中心完成,这样就会对疾控中心的业务情况、实际开支、经费的利用和资金的往来等情况不能够精准的了解。使核算中心不能准确的监督和核算财务真实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三、完善疾控中心会计集中核算的改进措施
(一)需要加大推行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改变
疾控中心应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职能够从单纯的记账和支付职能,向着更加重要的监督和管理职能进行转变。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核算中心加强对相关单位资金、预算的控制以及资金使用状态的管理等。保证单位资金能够得到最优的使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得财务管控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
(二)建立符合单位特色的开支标准
针对疾控中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了解,通过分析与讨论,建立起既能符合单位的开支标准又能符合监督和执行的开支方案。开支标准必须具有科学的操作性和能用率。并能够结合具体情况,能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整与修改,进而促进疾控中心的各种事项都能有序开展,需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疾控中心的开支与支出。
(三)建立健全的报账会计监督考核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应该建立健全的报账会计监督考核制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报账人员的培训,提高报账人员的财务技能和综合能力,便于报账人员能够准确而有效的开展工作。使得会计核算准确,提高财务的管控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疾控中心对财务核算工作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方式对财务的管控工作非常重要,避免了作假行为、便于内外部审计和纪检单位的监督与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在疾控中心财务管控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供了新的发展体系和服务系统。但仍然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需要核算中心通过有效的措施去完善报账会计监督考核体系,使得集中核算在疾控中心财务管控过程中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提高疾控中心的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
(2)会计要强化管理职能,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完整、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服务。
(3)会计要强化监督职能,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监督体系构成分为两个层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自我约束和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过程的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即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以及个人检举制度的监督。由内而外形成经济行为—会计监督—内审监督—企业外部监督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化了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监督的力度。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确立,其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和信息真实;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
转贴于
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性。
会计监督的内容与其目标和要求相联系。在计划体制下监督的内容着重合法性监督,即企业是否符合国家的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符合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监督的内容和目标发生改变,会计监督不仅要符合国家而且要符合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和要求,同时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会计政策成为监督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具体的监督内容构成上,包括企业内部会计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通过这些会计监督体系的有效实施达到严格控制、有效监管,保证企业健康、长远地持续发展。作为企业会计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保证作用。
【关键词】国家审计 角色定位 分析研究
国家审计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实行已经将近二十多年,虽然国家审计工作,审计的实施者依然是国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转型,其角色定位却已经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也渐渐延伸到财政的绩效方面,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完善必须重视的,对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的功能完善和提升将带来重要的价值。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方面,提出个人的分析与探讨。
一、国家审计角色定位存在的矛盾
首先根据现实特征,国家审计在实行过程中往往以核心作为核心,进而导致审计工作与一些司法部门存在职能的重复,也让自身定位尴尬,存在较多的矛盾。一般来说,我国司法体系的角色定位就是执法监督,主要是针对社会个人或者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审查,而且司法机构是我国法律权威性的体现,所以职能也是无法调整的,而国家审计若以合法性审计为主,那么角色定位往往存在一定模糊性,即一些针对性的监督职能未能体现出来。当然,在合法性审计的流程中,国家审计难免会与司法监督部门存在职能冲突,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违法案例中,如果按照职权进行划分,国家审计却缺乏关键的司法权,进而导致审查处一些重要问题却无权处置的尴尬地位,这也导致违法监督工作无法迅速落实,因而,审计合法性也是国家审计必须要具备的职能。而且市场经济的冲击愈加剧烈,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在不断扩增和延伸,而在强大的收支运作过程中,要在保证财政收支的效率和合理性,国家审计的角色转型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运作。
二、国家审计角色定位方向
(一)财务审计角色
如果追溯到国家审计设立时的最初目标,首先需要体现的应当是对财政信息的审计,初期主要是注重合规性审计,到了后期才会转变为绩效审计。当然,无论在哪种审计过程中,国家审计势必会审查出一些违法行为,但是其本身不具有执法权力。所以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置,应当是移交相关司法部门,所以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应当不包含违法监督行为以及执法行为,应当需要格外注意。
(二)依据预算法案
预算法案也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虽然其名称为法案,但是与其他具有明显的差距,而其产生都需要国家在财政年度审批,而且财政实际的收入则需要每年编制,然后审批,如果法律定制完成,则长期内不再更改,而且法案本身具有法律效应,主要体现在财政预算方面如果存在违背法案的行为。另外,如果在预算过程中行为未能实现,则不能判定为违法。因而,预算法案在合规性审计的体现主要是政府以及项目部门是否根据预算法案标准进行预算,而且偏离标准的因素是什么,应当如何调整。当然,这些审计问题并不能作为违法行为的判定。而绩效审计的进一步拓展,就是对预算收支的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估。另外,基于绩效审计,二次或者多次对以合理性、效率性以及效益为目标的管理进行评估,则以上评估流程都不能作为合法性审计的流程范畴。
(三)对比报告信息
在国家审计的流程中,审计的目标单位或者项目都必须提交相关的会计报告,而且国家审计还需要了解预算法案的落实情况,并且将会计报告的数据与预算法案的标准进行比对,以获取预算过程中的误差。所以,此刻最需要注意的应当是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且审计过程必须要了解这种真实性,就需要国家审计具有鉴证职能,而且考虑会计报表鉴证的专业性较高,政府部门只能通过国家审计进行,而且司法部门无法担当相应工作。另外,考虑到鉴证过程需要相应的凭据,即如会计规定或者制度等等权威性的法规认定,而相关审计人员则需要根据不同环境针对会计要素进行灵活的确定和计算,但是这些判定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的,也会导致报表鉴证与违法鉴证差别显著,也要求国家审计对会计报表鉴证工作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审计在诸多政府部门财务的监督管理地位是不会动摇的,但是考虑到以往国家审计在财务合法性审计中的地位尴尬,特别是对于监督职能与执法职能的界定存在模糊性。而且与一些司法部门甚至存在较多的职能矛盾和冲突,则更需要明确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范围,最后在审计流程的合法性与效率性的同时,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应当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应当强化角色的转型以及职能划分的细化,进而发挥出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