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家校合作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原则

第1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 键 词】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5-02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1. 家校合作的目的及意义。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在育人原则和目标上达成共识,功能上优势互补,形成认识统一、行动协调、步调一致的育人团队,共同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其作用在于化解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矛盾,消除对教育的认识偏差;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解决学校教育管理难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良性发展。当今正处于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演变,一些腐朽文化信息和糜烂生活方式侵占了一定的市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而“家校合作”可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有效完成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家校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有关家校合作的相关要求,如在1992年2月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于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因此,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农村家校合作滞后原因分析

1. 家长观念落后,对教育的认识偏差较大。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村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家长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的学习、做人、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都推向学校。近年来,有许多问题孩子的出现使家长感到头痛,无能、无力、无助,管教力不从心,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难题,甚至有些家长抱怨学校、埋怨老师。殊不知,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着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接受家庭影响越来越深,许多孩子几乎长大成人所表现的行为也是家长的复制与翻版。所以,要通过学校和社区各个部门教育家长提高认识,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和学校密切配合,是教育孩子安全成长的关键。

2. 缺乏制度的制约,合作行为不规范。家校合作是教育圈内的新生事物,它也遵循法制规范的原则,应在政策的指导和法规制度的制约下运作。但目前,我国对家校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规定,虽然政府出台了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和要求,但都比较宏观,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在各地开展过程中,指导性与操作性不强,合作内容、形式、效果具有很大差异,未能发挥出政策和法规的导向作用,合作行为不规范,计划性差,随意性强,合作效果不尽人意。

第2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家校合作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学校教育是主阵地,是家庭教育的强化,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社会教育是延伸,是对整个教育链效果的深化和检验,三个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在学校和家庭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这一问题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然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令人担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教育职责不明确,教育方式简单重复,教育效果相互抵消,造成教育针对性不强、互补性不强、实效性不强等问题。由于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权威、教育方式方法的优势和教育评价督促的长处,因此,厘清学校在家校合作搞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角色定位,增强学校在大教育协作中的作用,对于推动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

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导着一个人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首先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专门机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专门机构,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培养人而有目的展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总体是一致的,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在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往往能形成较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不是自发无序的。在教育教学中,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规格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以上这些原因,明确了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地位。这具体体现在:学校在家校合作的目标确定方面,一般具有建议培养方向、调整培养目标、引导人才规格等作用;学校在家校合作的框架形成方面,往往具有主动设计、积极构建、适时调整等作用;学校在家校合作的流程控制方面,大多具有积极引领、把握节奏、控制进程等作用;学校在家校合作的内容选择方面,大多具有提供素材、精选课题、给予辅导等作用;学校在家校合作的结果把握方面,一般具有过程监控、效果评价、主动反馈等作用。因此,学校在家校合作中,能够切实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积极矫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不断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当好指导者角色

由于大多数家长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培训,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呈现盲目性和非科学性,不清楚教育目标,不懂教育的基本原则,不遵守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干脆放弃了教育责任,把孩子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同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能胜任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进行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笔者认为,学校的指导作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家长重视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学校要引导家长做学习型父母,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人才观,不断培养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为孩子输送正能量,树立好榜样。同时,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教育信心,发挥亲情优势,提高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此外,还要帮助家长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会、订阅家教报刊书籍等多种形式,学习有关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帮助家长降低过高期望,形成民主快乐的家庭氛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家长和子女的感情对立。民主轻松的家庭氛围是家庭幸福、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积极指导家长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家风,创设愉快、民主的家庭氛围。

三是帮助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家长的教育方法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家长的主观武断往往会适得其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使学生既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学校要帮助家长放下身段,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家庭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基础上,不能因为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和监护权,就可以随意干涉和限制孩子合力的行动自由、思想自由和正常生活。

第3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 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 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 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 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 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 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 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 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 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 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 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 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 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 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 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 障碍分析

4.4.1 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 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 改进策略

5.1 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 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 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第4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现状 路径

课 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白桂彩 (课题编号:D/2011/03/028 )。

近年来,笔者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在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能力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与企业进行了不同深度的合作,实践了“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办校进厂”的深度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者结合所在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对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作如下的分析和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的总称。核心内容主要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学校把课堂建到企业,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师傅在“做中教”。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统和生产系统的结合,如何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根据需要,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践性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 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托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校企合作程中,构建校企合作德育新模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对校企合作的程度进行分级,可以分成以下三个级别。

1.浅层次合作

企业加入职业学校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定期到合作学校交流,沟通用工信息;安排学生参观或参加各种形式的见习、实习等;也可派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开讲座。校企浅层合作的特点是一次性,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专向深度合作

学校与企业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开展比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在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进行确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等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邀请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相关行业、企事业支持学校发展,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等。

3.全面深度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链条加长,另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面扩大,双方接触点增多,相互依赖性增强,逐步形成产业带动专业、专业促进产业的局面。学校、企业采取双方共建、利益共享,集体制、管理、利益、基地、就业为一体的新型紧密性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逐步形成互补递进的利益共同体,学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相得益彰,实现“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不到位

目前,政府在宏观政策上对校企合作给予支持和鼓励,但还缺乏相应法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缺乏衔接,特别是对企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不够具体,没有可执行的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2.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

学校与企业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学校认为自己是国家办的公有制学校,与企业分属两种体制,很难融合;企业认为办学是政府的责任,企业应该把资金投向赚钱快、利润高的行业,而不是做公益事业。这无形中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和障碍。

3.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会陷入被动。在笔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明确企业负责土地和土建工程的基础设施,学校负责教学设备、行政办公、学生生活用设备和设施,双方通过AA制的形式共同构建厂中校。但双方都认为自己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具体管理学校的执行者无法协调校企双方诸多领导的意见,导致了校企合作的实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误解和僵局。

四、校企合作的路径分析与建议

1.提升对校企合作的认知

意识形态决定行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社会需求,才是做好校企合作的原动力。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各个层面要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达成共识,校企合作才会有良好的氛围。尤其是双方的全体员工、全体教师要拥有社会责任感,理解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摆正各自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态和位置,校企合作才能无阻力、平稳地进行。

2.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政府要制定校企合作方面的管理制度,让校企合作制度化,让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情感合作的层面上。学校、企业应该在政府提供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平台上,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共同致力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校企合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

轨道。

3.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政府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于校企合作的双方,要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和企业的决策者共同组成,职责是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包括:制定合作战略,对合作的重大项目予以决策,制定出校企合作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领导小组制定的发展规划交给具体管理学校的运行小组独立执行,由执行者实现领导小组的目标和规划,执行小组只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而不是具体听从哪一位领导的意见。最后由评价组科学、透明地评价校企合作的运转效益及社会效益。通过笔者学校办学进厂的合作历程,笔者深深感到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是校企稳固合作的保障。

4.发挥行业引导作用

行业组织应该提供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规范专业设置,开发专业教材等。教育部门应该与行业组织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在行业企业的引领下、指导下,校企合作才能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徐亚娜,等.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

[2]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 2007(4).

[3]张健.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7).

第5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企业需求校企合作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重庆直辖以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改革的前沿阵地,重庆的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知名企业的大量入驻,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两江新区的成立,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工占27.2%,中级工占45.6%,高级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作为生产一线工人的培养基地―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深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改革,着力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重庆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我校是重庆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校30多年来为重庆市各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在教育实践中和中建二航局、九源机床公司、轨道交通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合作。

一、我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订单培养、厂内基地等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需求“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指派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上课或者举办讲座,学校也派遣教师参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习实践。制定了 “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

订单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学生入学就基本有了工作,毕业就可以就业。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合。教育的实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养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合作方式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比较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缺乏主动权。

2.厂内基地模式

就是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知道学生实习。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育人、创收合一。这是我校主要采取的合作模式,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技能。

厂内基地模式下,学生的管理问题比较多。企业觉得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有的学生“理论不行,技能不会,还不愿学”。所以学校与企业就制定了相应的《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实习情况逐渐有所好转。

除上述模式外,我校也在尝试“双元制”、“企业杯”技能竞赛、企业家报告会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形式我们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总结如下:

1.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理念,合理配置了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学校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

2.实施“校企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学校提供了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学生的实训直接在企业进行,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3.实施“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方共赢

对企业来说,人才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学校来说,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对学生来说,技术能力得以提高,就业能力得以增强。技能越优,竞争力越强,找工作越轻松,相对收入也越高;对社会来说,学校从源头上提高了劳动者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实施“校企合作”,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学校的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能力,“双师型”教师的不断增加,大大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质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角度来看认识不足。多数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与学校的合作深度不够,只愿意学生参观,不让学生动手,怕影响生产,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2.从学校角度来看力度不够。在已经签定的校企合作中,有一部分只停留在纸上对付检查评估,没有按照教学计划按时执行;另一方面是学校实习经费不足,使校企双方的合作受到限制。

3.从学生角度来看目标冲突。首先,企业追求的是生产经营的利润,倾向于利用廉价劳动力,不能真正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其次,实习学生稳定性较差,企业最后要留住他们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企业投入学生培训会有所保留,直接后果是企业留不住需要的人才,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技术。

4.从课程设计方面来看整合方式不妥。学校需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以获得文凭,企业需要获得有针对性的职业操作技能,双方在整合课程设计方面沟通不畅,不及时。导致校企合作不顺利。

四、校企合作任重道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环节自身的问题,还反映了职业教育观念、体制和机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因此,需要站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的高度,从分析具体问题入手,寻找深层次原因,保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健康有序的发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明确校企合作的性质与遵循的原则。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同样也属于大的职业教育范围,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因此,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

2.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必循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3.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是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要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4.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要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

(二)制定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政府应当明确对校企合作的责任,加强统筹管理,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

2.政府应适当的给予财政专项补贴以推动企业参与课程改革,建立企业实习中心。用减税的方法鼓励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3.地方政府在权衡各方利益均等的前提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4.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实习管理手册,签定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三方合作的协议,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加快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资助开发适应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支持、资助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自身能力。

总之,校企合作任重道远,要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要各施其责,进一步改善职业人的培养环境、模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

2.新时期校企合作有哪些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殷子惠赵明月

第6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54-02

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最为典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它能使企业得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然而,在实际的探索实践中,校企双方由于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没有建立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校企合作无法实现深度融合,不能达到共赢发展的初衷。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必须尽快解决好的核心课题。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据上海职教所的调查,至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已达5009家,校外实习基地达5334个。这组数据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其目标、结构、管理和任务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价值判断和观念意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不乐观。

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是以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校企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院校积极性高,而企业的热情不够。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承担绝大部分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任务。

合作层次浅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院校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等物资交流、人才交流领域内,而在信息交流、技术交流、教学改革与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内的合作还不够。

合作可持续性不强 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真正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却寥寥无几。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职能缺失,外部推力不够 从组织引导的角度看,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政策引导、宣传力度不到位, 指导性不强。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大都比较宏观,缺乏具体、可操作实施的细则。从考核评估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没有建立权威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实施,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则主要是针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对企业缺乏约束力。因此,政府职能的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校企合作处于自发甚至盲目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利益缺乏保障,合作动力不足 政府职能的缺位、政策法规操作性不强,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加之政府缺乏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规定,缺乏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正向奖励制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所期望的收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要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因此,企业参与合作的态度往往是消极应付甚至抵触。于是,校企双方的合作几乎成了校方的“一厢情愿”。

高职院校办学机制障碍,服务能力不强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但对校企合作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探索缺乏深入研究,仅仅希望从企业获得实质的利益,如资助实训设备、提供实训场所、实习岗位、接纳学生就业等,而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缺乏为企业服务的师资和技术服务能力,让企业觉得做了“赔本生意”。这就背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互利共赢、平等合作的初衷,校企合作也就难以为继。

因此,校企合作不能够深入开展的本质原因在于双方没有实现利益均衡点,且没有第三方为之协调。因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找到多方共赢点,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发展。

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构建的基本思想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环节,包括行为主体、运行条件、运行方式、运行内容、运行规则与管理行为、评价与反馈等。在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中,学校与企业可以达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并逐步发展为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

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校企合作组织构架 以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将院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形成校企合作组织的基本构架。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优势资源共建共享 在基本构架之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制定有关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文化理念共享、管理技术与手段共享、标准共享等资源共享共建制度,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实现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搭建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扩大社会服务 在基本构架中设置专门的研发机构、组建开发团队,并制定一系列运行驱动和产学合作制度,吸引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攻关,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构建的实例分析

第7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家校合作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08-02

在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特别是江苏省教育厅发出的“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集中教学活动时间是五严规定之一。由于严格规定了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随着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缩短,从而增加了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对孩子的教育由学校为主走向了以家庭为主,这就要求学生父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精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人们正忙于打工赚钱,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都渴望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可是由于忙碌和自身条件所限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比如,父母的工作时间、作息时间与孩子在家学习的时间不同步,因而存在着一个教育孩子的真空问题;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教育带来隔代教育的过分溺爱;父母自己本身所受教育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养家,母亲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形成学生人格缺失;还有一部分留守学生长期住校,一切依靠学校,缺少关爱。于是乎在农村,孩子的教育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任其死活;要么,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管不了;要么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一打了之。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参与。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家校合作,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学校即结合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对改善这些状况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 加强沟通,了解情况

为了整合家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学生在校外的实际情况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第一,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个性特点,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家长的文化素养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但是,家访要彻底改变理念,改变以往的告状式,要知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所以,即使是针对问题学生,也要本着爱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家长和教师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分别查找教育的弊端,从孩子的终身发展出发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切忌方法简单粗暴。

第二,电访。电访就是教师打电话给家长,在电话里向家长反映情况,交换意见。特别是那些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的,通过电话让他们分享孩子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学生某些问题的一点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欣慰和宽心。

第三,书访。书访就是当教师联系不到家长本人时,通过便条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

二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也应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过程,逐步树立与学校一致的正确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使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中拥有一支强大的默契的支持者群体和同盟军,扩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资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培养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这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一,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更好地协助学校进行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创造力;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怎样看待学生的成绩等。特别是在五严规定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让孩子回家做更多的作业、完成更多的学业负担,学校应着重引导孩子如何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我素质提升,家庭应根据学校的要求,将教师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去,比如在家庭中侧重于劳动意识的培养,着重于如何做人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家庭活动中健康成长。

第二,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学校的教育不能只是讲座式的给家长上几堂课,还应切合家长的需求和兴趣,让家长真正地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体会,以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素材,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家庭教育较成功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让其他家长有参照依据,大家共同进步。

三 加强互动,提升效益

将家长资源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形成家校合作关系。

第一,召开家长会。考虑到农村中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改变召开家长会的形式。首先,错峰召开家长会,把家长会尽量地安排在农村农闲时,给家长提供方便参加的机会;其次,减少家长会的次数,一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再次,改变家长会的内容,就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沟通,尽量避免讲过于高深的教育理论,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沟通;最后,改变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并坐在同桌,让家长和孩子及时进行情感沟通,及时进行家庭教育,对一些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及时给家长讲解,使家校沟通无障碍。对于《家长会意见反馈单》,有许多家长因不会写字而无法表达时,可以由孩子,以使学校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家长的意见或建议。

第二,加强家校联系,校门永远向家长敞开。近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加强家校联系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家长走进课堂”活动,二是让家长填写《学生家庭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这两项措施相得益彰,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子女在学校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又让学校了解了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的基本情况,这种有效的互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是让家长掌握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底怎么样,以及班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到底怎么样。为此,每个班级每周均邀请1~2名家长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听课,并请家长填写《“家长走进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组织这样的活动就是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引导他们更多地去关心子女的学习现状,也希望借此让家长们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及其他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架起了一座家庭与学校联系的新桥梁,让家长与学校之间有一种全新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营造家庭与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向家长发放《学生家庭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可以让学校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家中自主学习的基本状况和效果,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便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学校都要求各班主任每周向本班家长发放一份《学生家庭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表》,并要求班主任提前写好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建议,让家长对子女在校学习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家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家长通过反馈表及时地将子女在家中自主学习的状况,包括时间、态度、效果等传递给班主任,这样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将会更有实效性,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的动态,帮助他们提高在家学习的效率。只要家长认真配合,及时把子女在家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就能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家在校一个样,做到减负增效提质,让学生能在学校和家庭共同的帮助下,有效地防止“5+2=0”的现象。(即学生经过在学校五天学习,在家两天假期未得到及时巩固而将所学知识忘光。)的出现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们以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家校合作的方式。所有家长都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为方便委员会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家长可以推选产生家长代表,由他们代表家长委员会参与家校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例如,我校走读生一直由家长送饭,学生无处就餐,特别是到了寒冬腊月之际学生就只能在寒风中吞咽冰冷的饭菜。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三个年级三个不同的就餐地方,这一决定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四 更新方式,畅通联系渠道

第8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合作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合作'竟相开"。但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合作不到位,交流不充分,效果不明显,导致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缺乏"高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团体

合作小组的组成是合作学习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小组的结构方式及其成员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因此,指导小学生合作学习,首先要组成有效的合作团体。

1.1 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小组一般以四至六人为宜,教师要精心搭配,考虑到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特征诸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各小组成员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即在同一组内之间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学生合作时要注意背对教师的一面不坐人,使学生的脸都全部面对教师。

1.2 实行成员分工。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每位学生应在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并有相应的职责:如组长主要是负责合作时协调分工与综合小组意见;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或发现;发言人负责表述汇报全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1.3 明确合作目标。合作目标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指针,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一是学术目标,就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训练与提高等要求。二是合作技能目标,就是指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倾听、沟通等过程要求。要让学生明确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

2.小组合作探究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小组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对原有教学方式的补充,同时转变学生一味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单一学习模式,这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后,就结束课堂教学了。那么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角的分类,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各种不同角度的模型,让学生在里面找出自己喜欢的模型,并用量角器量出相应的度数,进行归类。自然得出角的度数有小于90度的、大于90度的、等于90度的、等于90度2倍的、等于90度4倍的。各组测量,再次进行探究:90度角的作用。总结出:小于90度的是锐角、大于90度的是钝角、等于90度的是直角、等于90度2倍的是平角、等于90度4倍的角周角。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3.抓住时机进行表扬,让学生参与探究

学生在合作中总是有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掌握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总结。如学生在争论不休时,我们要及时参与到学生中去,做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对小组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指导,尤其在他洋洋得意时,教师可以从另一角度讲解问题,让学生发现,原来他想得并不是很完善。也要指导基础不好的学生,给他们自信,让他们在小组中也能活跃起来。面对坐享其成的学生要及时发问,以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

4.要掌握有效的合作策略

4.1 需要合作时才合作。一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 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二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有困难时。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到学校有312米,小明家到学校只有155米,小红家到小明家有多远?学生单独做时,都是一种方法,我又尝试了小组合作,两种方法呈现出来了,并且画出了示意图,学生在组内互相讲解不同方法,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4.2 合作时间要充足。为了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一是独立思考要充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障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处于 "欲吐为快"的时候,才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二是小组讨论或合作探究要充分。要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探讨、去交流,哪怕是争执,因为有争执才有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三是大组交流要充分。通过集体交流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知识更科学化、规律更合理化、方法更多样化、评价更多元化。

4.3 合作模式要灵活。基本的合作学习模式有五环:①创设情境,明确问题② 合作模式要灵活。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③小组合作,共同解决④全班交流,集体评讲⑤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因学习内容而异,形式多样。不能固守模式, 一成不变,教师应根据课堂变化灵活多样的、生成性的运用合作模式。

第9篇:家校合作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4-02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问题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它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为宗旨,是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衡量高校专业教育质量高低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大学生由高校理论学习阶段转向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阶段的过渡。然而,传统的高校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现有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以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路。盐城工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践案例说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能够使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得到有效保证,学生通过协同解决企业的生产实践案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增强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在校内进行,选题脱离生产实际,实用价值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此外,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还受到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以及毕业设计和考研就业相冲突等的制约。

1.毕业设计的选题偏重理论。毕业设计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合理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选题问题,一个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学习兴趣以及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高低。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要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即: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原则;与实践生产活动或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相吻合并进行适度拓展的原则。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都安排在校园内进行,而且大多数的毕业设计题目都偏重于理论分析,与实际生产活动或科研活动的相关性不强,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此外,如果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和专业方向偏差较大,会导致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现象,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

2.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难以保证。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就业主要是双向选择的方式,通常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正是各类企业、研究所或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高峰时期,因此,精心准备个人求职简历,准备求职面试和笔试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很多学生忙于各地奔波,对毕业设计课题的前期调研投入就会明显不足。有的用人单位还会要求签约学生能去用人单位以顶岗见习的方式来进行毕业设计,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具体工作要求,还有些单位甚至要求学生放弃毕业设计直接顶岗上班,部分学生为了获取签约机会不得不答应用人单位的这些额外要求,结果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滑,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3.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的制约。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国外的大众教育模式进行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全国各个高校的师生比也在不断地增大,“1998年以前,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8多一点,现在的比例超过1:18,有些学校甚至高于1:20”[2]。为了更高的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各个高校又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再加上晋升职称的需要,多数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之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极其有限。而且,多数教师都是博士或硕士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工作,他们在硕博士期间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研究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差异较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二、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社会尤其是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各个高等院校通常都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把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宽的交叉学科知识面、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改变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校企合作有助于科学选题。以往高校教师单独选题时,选题过于重视理论推导和逻辑分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吻合度较差,选题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些设计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兴趣也不高,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表现为工作以后难以适应单位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毕业设计达不到岗前锻炼的要求。针对这种与企业客观实际需求不协调的现状,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并且管理较为科学规范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品类型、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地了解,以确保企业专业技术方面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吻合,设计内容是解决企业的某一具体技术难题。另外,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选题和具体的设计要求,避免大而空或难度过高或内容过多的题目。

2.校企合作有效缓解师资不足。近年来,随着高考入学率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向大众教育的方向转变,各个高等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数目不菲的经费来引进高学历人才以补充教师资源的不足,然而在校学生的数量增长更加迅猛,师生比扩大的趋势并没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数量一直不能适应毕业设计教学的要求。因此,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较为突出、工程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可以有效缓解目前高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一旦有高校教师无法解决的工程实践问题或具体的生产技术问题,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丰富的工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经验给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采用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后,学生可以直接到自己有意向的行业或者用人单位开展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内容能和将来的工作岗位密切相关,以后也有很大的机会留在该单位进行工作,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就业对毕业设计的不利影响,学生可以全力以赴地进行毕业设计,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再者,校企结合后,毕业设计选题通常来源于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或者具体产品的研发需求,题目更具有实用价值,实践性和专业性都更为符合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因此,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帮助协同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毕业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协调的问题,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预先适应了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提高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工作精神。

三、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盐城工学院

自2008年开始,盐城工学院针对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部分学生探索实施“预就业”实践模式,即企业挑选部分大三年级的学生,大四一年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高校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各一名作为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企业按月支付实习生实习津贴。这一校企合作形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每年3月份就陆续有知名企业来校选拔学生,“预就业”单位也从最初的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一家,拓展到现在的十几家单位,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机械类企业或者大型跨国公司。“预就业”深化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以及学生的多方共赢。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与企业一线脱节的矛盾。经过在企业一年的真刀真枪的实践,参加“预就业”实践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相比校内学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场经验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这种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以及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因此,毕业时基本都能实现优质就业。从该学院毕业生信息统计来看,每年参加“预就业”实践的学生中有超过1/4的人最终被企业留用,其他未留用学生也成为该行业用人单位的“抢手人才”,就业单位的层次和起薪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当前高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逐步贯彻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基于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是现阶段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院校或者地方院校而言,这种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尤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