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体育课标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标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标基本理念

第1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一、深入钻研,不说空话

体育教师若想提高评课能力,必须要提前做好功课,学习有关评课方面的理论知识,提前了解将要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基本情况,要多听、多看,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请教、主动学习专家的讲、评课讲座,做好记录、仔细琢磨,反复研究,争取积累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唯有处处留心、持之以恒,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依据课标,实事求是

新课标强调指出: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新课标的理念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体育教师要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曲折的无畏精神,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领会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课程的时代责任感,掌握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各类教材、教法运用、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发展评价、学生能力培养的各项技能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评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有:(1)教材处理是否合理;(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3)学情分析是否到位;(4)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运动负荷大小是否恰当;(5)课的结构与组织:如教学内容安排,各部分时间分配等是否精准;(6)评价与反馈是否及时;(7)课堂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在评价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紧紧围绕课例,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实事求是地挖掘上课教师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坦白点出课中不足与缺憾,实现智慧交锋、思维碰撞、教学见长,提高授课、听课教师的分析能力与洞察力。

三、关注学情,以学评教

第2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若水轩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第一章中,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了162条具体目标要求。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96条具体学习内容(虽然有些仍然属于目标的范畴,但大部分更接近‘内容’了。)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请问,以上内容与目标有何区别?积极、愉快(乐意、自觉、经常等)地上好体育课究竟是教学内容还是目标要求?或是文字游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目标(内容)了?

第3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有人曾经提出过“快乐体育”的说法,而且盛行一时。将“快乐”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标准,强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淡化体育的技术教学和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作用。随着课改的逐步完善和深入,以上做法已经被定位为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但体育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教授者和学习者的双边活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满足学习者心理感受的“服务过程”。体育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知识的教授行为和对其学习行为的双向整合。是教学就得遵循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学亦是如此。任何的创新求异也不应违背基本的原则和规律。

对于时下流行的弱化技术教学,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对完成相关动作任务的技术标准降低(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降低;评价方式多样化),能基本完成或通过(动作)就可以。相关动作的过程和用力顺序必须正确,对某些较难掌握的技术环节不做过高要求。另一是走向极端。摒弃技术教学和技术教学过程,使体育课成为“游艺课”,甚至成为“放羊课”。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笑声一片,弄得“皆大欢喜”。在课堂中谈不上什么运动负荷更谈不上什么练习密度。对学生来讲课与课之间没有知识和技术上的衔接,使课堂教学失去连续性,致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锻炼时,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匮乏。

下面笔者从体育的概念和体育教学的目的及对三基、对教学的作用的认识进行分析。

一、体育的概念和体育教学的目的

对体育的理解,张洪谭教授的解释非常好。首先,体育是人的肢体活动。其次,体育是不追求任何实用,其目标指向只在于强化体能的肢体活动。体育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行为,是对知识技术传承,培养相关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新课标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界定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懂得锻炼和保健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展。由于学科特点,体育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统一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实现健康目的的具体指导手段和措施。

二、对体育教学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认识。

体育教学有自身的教学特点。任何体育活动都是由相关的技术、规则构成的。技能的传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必须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是相关运动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本途径。基本方法是运动项目基本技能的提高及技术内化的一种体现和行为标准,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手段。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有指导的自我锻炼,达到健康目的的过程。

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原则,跟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是不冲突的。关键看执行者(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理解和运用。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不应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不应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脱颖而出,而去破坏基本的原则,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作秀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和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进步。但前提是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

学生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作为储备,很难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必然结果。

合理使用合作学习,探究教学是一种进行有效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手段。但任何形式都要有目标指向,不应是为了形式而采用合作的场面。诸如学生在合作时应该有标准和目标。(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标准和目标。

第4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新方法;策略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加深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更加鲜明的特点,也引起了学校教师的重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体育教学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进行改革。

一、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1.健康第一

对于体育新课标而言,课程观念的更新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摒弃了传统重复式的训练以及运动量的增加,而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理念,将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放在了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方面。

2.学生为主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如传统教学模式板进行死板的技能和知识传授,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合作教学的机会,使得学生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3.课程创新

从课程设计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当前,初中体育教师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立足学生的角度去对课堂活动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切实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不足

虽然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呈现出了更加鲜明的特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新课标的应用也使得教学工作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提出已久,新课标也的得到了执行,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在教学中仍以升学率为目标,对于体育教学重视不足,出现了随意占用教学时间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被剥夺,教学成效难以体现。

2.设备短缺

一般来说,体育设备和场地受教学活动的影响,需要定期进行整修和更新,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不重视使得这部分资金短缺,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强调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统一讲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基础水平,使得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三、新课标下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水平的对策

1.充分重视体育课

虽然学生的天职是对于知识的学习,体育课不被看中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其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体育课的有效展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提升,是新时期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初中院校要充分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加大体育资金投入

从学校方面看,应该更新办学的指导思想,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遵循素质教学理念,转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需求,购置体育教学中必须的相关器材,同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工作,确保这些体育器材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购置、人为损毁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实现与家庭、社会的全面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实现教学目标。

3.创新体育教学

首先,创新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血红色的兴趣和不足,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其次,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差异性以及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因人施教。然后,创新教学目标。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其最终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帮助下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精神。因此,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创新,以顺应时展的潮流,为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转变教师观念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转变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摒弃传统以分数定输赢的观念,切实提升体育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体育教学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体育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的实际要求为参照,对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教师培训

近年来,重庆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下,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师资力量有所增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受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应试教育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如何提高重庆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重庆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与研究有关的文献30余篇(部),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2.2访谈法

对部分区县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就研究问题进行访谈。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小学体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体育教学在多数农村学校被边缘化,造成体育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有较大压力,体育教学在农村小学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雨天,期末考试之前,体育课经常被担任文化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占用;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对于现代健康观念,健康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育运动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准确、不全面。

2.2农村小学缺少专业体育教师

偏远农村小学由于教师短缺,不得不从其他学科抽调教师兼任体育课程,这样做虽然缓解了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解决了有教师上体育课的问题,但是造成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2.3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由于时代的局限,所学知识和教学观念有些已经落伍了,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有待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2.4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了解程度

目前,重庆市城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育方面的表现有: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市区、城镇中心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优于农村小学。重庆市农村小学50%以上的体育教师,在大学、中等师范专科学校读书时,没有接触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因为新课标出台时间不久),85%以上的教师没有进行过《新课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对新课标缺乏准确和深入的了解,很少有机会得到该领域专家的引领与指导。

2.5对体育“有效课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有效课堂”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片面认为体育“有效课堂”只要是学生学会了运动技术动作、提高了运动成绩(课堂上不出现教学事故)就是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对体育“有效课堂”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缺乏有效的课堂预设,教学预设是有效课堂构建的前提,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及时间的预设、教学组织的预设和教学方法的预设、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设。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上课的教学文件不齐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案全部都有的只占22%,教学文件不齐全的占58%,完全没有教学文件的占20%,有教学文件并且严格执行的只占2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体育工作缺乏监管和检查力度;二是因为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文件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堂预设缺乏认识,课堂教学中远离教学目标,教师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这种教学实际上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完全无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放羊式教学”的一种表现。

2.6体育课中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在体育课中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主要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上体现了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作用认识不够全面。

2.7体育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差

重庆地区大部分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缺乏,受到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学、竞赛和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缺少热情,职业效能感较差,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较为普遍。

3.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对重庆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采取短期培训的形式,进行《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和有效课堂的培训,很有必要,使之了解当前国内外中小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深度理解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学视野,融会贯通体育教学原理、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素养: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与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学技能、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农村中小学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培训内容以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为重点,提高培训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辅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师德师风教育,突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97-100.

第6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107)01-0074―05

投稿日期12006-11-21

作者简介:高嵘(1961-),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史。

目前正值“新课标”实验不断扩大推进之际,反思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存在问题,正视其困难,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本文拟就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新课标的完善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

1 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性

客观地讲,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目前是否已经研究清楚?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就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次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优秀教师和老教师甚至于不知道怎么上体育了,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的印象……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体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问题上来思考。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什么?我们能否遵循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小学阶段称为体育课程,而在中学阶段又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否只是称谓上的变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无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层思考?……这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2 新体育课程的目的性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将其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更是明确地罗列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内容标准3.3.3(“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内容标准3.3.5(“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内容标准3.4.3(“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内容标准3.4.4(“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的诸多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能否通过以身体练习来达成?显然,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及其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

我们不能否认,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目标”,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初衷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合科课程,有的健康教育甚至是独立的学科课程。根据美国联邦健康和服务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资助的研究表明:通过每周1.8 h的健康教育教学将会使学生在健康知识和态度方面有可测量到的增长和改变,并伴随一些行为的变化。其它研究同样表明,健康知识的增长始于15 h教学之后,尤其对4―7年级的学生而言,在1学年中,需要45~50 h的健康教育教学才能影响其态度和实践,而要取得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态度及其行为变化的最佳效果则需要大约60 h的教学时间。因此,美国健康教育者认为,每学年(从学前班至12年级)要达到最低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用50 h的课堂教学较为适合。美国几大健康教育协会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由此看来,我们的体育课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和“突出健康目标”的初衷是否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这确实值得、需要我们谨慎求证!

课程的功能是确定课程目的的重要依据。虽然课程的功能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重性,但在其多种功能中,课程的文化功能最为重要,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从这一基点而言,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虽然体育课程在育人这一本体功能方面与学校体育相同,在其增进健康、娱乐等功能方面也有其重叠性,但体育课程毕竟是在继承和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和运行的,其健康、娱乐等功能是作为体育课程文化功能的结果发生。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增强体质为其核心使命,广大体育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但让我们难堪的是,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并未能够有效遏止学生某些体能素质持续下滑的局面。如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也未得到明显的改善,运动技能也呈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否应归因于我们多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败呢?仅靠每周两到三学时的体育课能否

解决这一综合性的教育甚至社会性问题呢?

其实,增进健康涉及的因素远比增强体质还要多而复杂,其健康目标的实现也较体质增强的实现更为艰巨。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

3 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性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必须以其现实条件为依据,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的前提,其课程改革必然收效甚微。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西方的泊来品。教育理念中充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让使用现代汉语思维的读者无法准确把握,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被一线教师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国外先进理论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它有特定的适用情境,是否可以直接移植,需要仔细甄别和筛选。西方的课程理念毕竟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有不小的距离。我国和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历史表明,其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的特点。但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并没有出现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同国际接轨”的现象。恰恰相反,其世界性带来的却是各国体育课程民族性趋势的加强。而这种民族性则是各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方面所做的努力。因此,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固然要朝向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与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接轨。但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毕竟与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们更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条件下,简单的“拿来主义”恐难成功。因此,“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比如,此次新课改中,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课教学本应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方向也是对的。但鉴于目前我国多数学校较为紧缺的体育硬件和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又有多少学校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项教学?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市中学体育设施和师资、专业项目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选择范围和兴趣培养。北京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在全国属于较好的。北京市的情况如此,全国其它省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如果多数学校目前尚不具备选项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我们的选项课教学应怎样过度变通?众所周知,选修课的发达和滥觞都以美国最为典型,但其选修课的实施也是良莠不齐,并被常常作为选修课建设的反面例证而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批评。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借鉴。

再如,这次课程改革,以目标统领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向学校下方,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目前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规定应教哪些内容,使得长期习惯传统大纲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还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较为缺乏,目前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更为困难的是,我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还非常有限,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如何落到实处?如果在国家课程标准这个“天”和基层体育教学这个“地”之间不及时“建立地方性的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其具体的课程教学难道完全由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得不到解决,也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体育课异化现象还会打着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的招牌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体育课中。

4 体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连贯性

教育的改革的目的说到底无非是要克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教育问题有无清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一直处于持续的改革调整之中。那么,近20年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何得失?这些得失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借鉴?哪些需要我们扬弃或继承?哪些问题是困扰和影响我们改革深化的深层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切中了这些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为了宣传新课标的优越,把大纲时代的传统体育课程作为批判的靶子,并通过“新课标”与“旧大纲”、“课标课”与“大纲课”、“新教师”与“旧教师”的比较,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只有建立在对以往问题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其改革才会明确而有针对性。否则,改革就会盲目,就会偏离其初衷,甚至错误地改掉本不该改的东西,有如泼脏水同时把孩子泼了出去。不容否认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我们“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误以为知识不重要,导致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同样有所表现。例如,新课程标准中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划分中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了5领域之外。体育课程教学难道就不学习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更令人不解的是,课程标准为什么又要在五个领域的具体水平目标中遮遮掩掩地夹杂着诸多认知学习的目标呢?难道过去大纲时代的“三基”学习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重新讨论体育课程教学应不应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这类最基本的问题?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我们体育课程及其教学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决对不可轻视知识的传递。

最近,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呼吁要学点教育史。这种呼吁可谓用心良苦。“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自己起点在哪里,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毕竟不是搞运动,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

5 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操作性、反馈性

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其改革实施的具体操作主体――广大一线教师,直接决定其改革实践的发展。因此,要将课程改革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和接受性。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其课程设计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增进健康,其二是运动技能发展。因此,其课程改革虽不是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合科,但也决不是课程名称字面上的简单变化,其课标中提及的诸多健康目标究竟在实践环节如何达成,对不熟悉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师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且不论高中1学分的健康教育内容能否落到实处,“新课标”五领域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下的诸多具体水平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达成,对许多教师来说也确实是他们深感困惑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新课标过于复杂、难于操作是课改后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也是推行新课标的第二大阻力。

课程改革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出使用课程计划的决定,称为“发起”或“动员”阶段;第二阶段是实施或最初使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显示,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在我国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恰恰忽视了课程实施这个重要环节,而对课程方案和改革结果之间的实施过程的切实考察较少。这是我国课程改革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鉴于此,国内课程研究者指出,“国内的课程改革,目前还主要满足于课程规划阶段的改革,而严重忽视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观摩课为什么越来越不像体育课?为什么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体育教师也越来越看不懂这类课?并对‘课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这类问题感到疑惑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体育课程毕竟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不重视和加强其改革实施的操作性,要落实其先进的改革理念说不定真的就会像悬在天上的彩云,令一线教师望而却步,难以企及。

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设计论证、实验验证、调整改进、逐渐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问题甚至挫折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建立有效的课改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设计完成后,对课程标准本身的论证就显得不够充分,缺乏在学术界内进行必要的讨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截然不同,他们在文部省正式出台新的“体育学习指导纲要”前后,总要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其指导纲要进行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以便在正式推广前修订和完善其指导纲要。我国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初期,虽然对实验的部分结果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也得到了部分重要的实验反馈信息。但在目前机制下我们所得到实验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和具有信度?其信息的采集的科学性是否有所保证?其反馈信息对课程改革的完善有无调节价值?这是我们不应回避和反思的问题。当前,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部分省市的逐步实验推行,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具有较深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经验“课标”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课程改革反馈调适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和极为迫切。

6 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性

体育与其它学科课程不同,在学校教育中自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然而,我们应该清醒而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在世界大多数地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教育活动,对取得成功的未来,其重要性要小于其它科学课程,体育在‘课程桶’的桶底,占很低位置”。可以说,目前,体育作为学科的地位正在下降,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受到了怀疑,体育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可谓岌岌可危。为什么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会下降并受到世人的怀疑呢?这对我们体育教育者和研究者而言,既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深思而检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党和政府一贯重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对体育教育给予了政策和法规上的保障,从而使得体育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的课程地位一直有所保证。应该说这与许多国家体育学科地位下降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一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体育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依然很不相称,体育课程也被一些人视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常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挤占……。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我们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和当前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现实有关,但就体育学科本身而言,是否也存在着需要我们反省的问题呢?比如,我们通过12年的系统体育课程教育后,到底教给了学生哪些体育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切实教会了哪些有用的运动技能?我们是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了提升?是否使之能够从文化、科学、教育的角度体悟运动学习的真谛?学生们的运动情感是否确实有所升华?其体育运动的能力是否确实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无需讳言,我们的体育课程曾一度停留在运动手段论的樊篱中难以超越,使得有些人将体育课程等同为增强体质的身体练习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程学科地位的提高。而在当前,由于一些人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和新课标本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使得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同样遇到了挑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部分所谓“新体育课”观摩教学课上得像演活报剧一样的现象,使体育课上得越来越不像体育课。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将来是否还能得到保证?对此,我们似乎有必要思考“为什么要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作为学科的课程本质是什么?”、“其课程内容的构成应该以什么为主体?”、“是否任何身体练习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这类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就应确实担负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的责任。因此,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界同仁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一方面应高度重视体育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绝不能因为由于倡导“健康第一”和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运动的社会性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同时,我们还应对能够进入体育课程内容的“身体练习”有一个基本的衡量尺度,绝不能将任何不具体育性质或者缺乏文化科学含量的所谓“身体练习”一股脑地装进我们的体育课程。否则,我们的体育课程就会有被人轻视,其学科地位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7 结束语

第7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改革;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30-01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氛围中学校体育教学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教学指导思想逐步明确,教学目标具体化明显,教学设计更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存在诸多误区,其主要表现有:

1 技能教学有所淡化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淡化运动技术"就被一些学者作为课标的新思想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家在评课、著述乃至课改培训之时,也频频强调"淡化运动技术"。如"这堂课好就好在淡化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等,甚至提出"改革牵涉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

面对课改中"运动技术"遭受的冷遇,我们不禁要问: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实上,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且《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应该说,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2 情境教学的滥用

情境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追求高效的、实用的、自然的情境教学,体育课堂情境教学要有体育学科味。许多教师参与各类评比和展示,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展示了我们体育教育的希望。但在许多公开课上普遍出现观赏价值偏多,学习实用价值偏少,特别是年轻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对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偏差,创设的情境目的不够明确,教学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要么缺乏价值取向,情境过于花哨,导致学生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笔者认为只追求过程的热热闹闹,不追求结果的扎扎实实。那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3 运动负荷过低

体育课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育与健康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如果没有长期的运动体验,学生怎么可能获得终生体育的能力,何谈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当前学生体质严重下降,这与体育课学生运动负荷过低有直接原因,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把上好体育课以热闹,趣味为追求的目的,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如此的教学致使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为"玩的课",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因此出现了上课前有学生向教师询问:"老师今天体育课我们玩什么呀?"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认为学生玩得高兴,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而忽视了体育课的运动量。新课程反对竞技化教学但没有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应该保持合适的运动量不变。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4 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但是,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其实质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要最优化地发挥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又要使教师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根本保障。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主体"和"主导"教育理念的认识要到位,对课堂上"主体"和"主导"两个方面的尺度的把握要准确,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十分遭糕。

5 "快乐"蒙住了我们的双眼

在上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把"快乐体育"的概念引入我国。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的一种观点或理念本无可非议。但这些年来,把"快乐体育"炒得满天飞,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与评价的主要指标或"试金石" ,就叫人匪夷所思了。"快乐体育"美丽的面纱蒙住了我们的双眼,结果是,体育课变成了游戏课、休闲课,好玩不好玩、学生高兴不高兴成为了课的主要评价标准,结果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降!快乐是一个因素,不是全部,更不是追求的目标。以笔者所见,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苦乐"和"挫折"教育更有现实意义。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并不可怕,也很自然。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有位老师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要打破,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课程改革不是换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的革命,不能急成。"因此,应该充分体谅教师在实践中的误区,允许教师有一个认识和理解过程。课程改革是符合国际教育改革大趋势的,我们的教师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谭华.庄弼.何鸿涛.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几个误区[J].体育师友,2003.

第8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生 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价值体现。它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国家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体育课是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上好体育课是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所以,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探讨课题。本文对如何上好农村初中体育课加以探讨。

1钻研《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1.1用心去理解新课标

在新课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新课标的理念。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

1.2认真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第一,备教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提前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非常细致的了解,首先得清楚教学目标,所学动作技术的方法和要领;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动作时容易犯什么错误,应该如何纠正;还要知道这些动作是否容易使学生造成伤害事故,应如何保护与帮助等等。

第二,备学生。教师要了解教学对象,包括这个班级有多少学生,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甚至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等等,只有对这些了然于胸,才可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兼顾所有的学生。

第三,备场地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数量等情况,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场地,提前准备好教学器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器材或者器材数量不够,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组织教法。等。

1.3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此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教学计划,即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

2体育教师以身作则

2.1身正为范,着装要得体

每次上课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上课钟声一响,就应着装整齐站在上课位置上,以目光去迎接学生的到来,严肃接受学生的每一次报告,并整顿队伍、提出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教学时,要有威严的目光;辅导学生时,要有慈爱的面容;解决问题时,要有敏锐的触觉。教育学生、处置问题时,方法要灵活得当。此外,行动要洒脱,讲话要精练,口令要明确,声音要洪亮。这样,上课主动权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在教师手中,就能够确保教学质量,逐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会从内心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可敬可信,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3精确示范,精辟讲解

对初中学生,讲解动作过程要精辟、要领要易记,最好口诀化,练习提醒要有重点。如篮球原地投篮的动作要领精简为“蹬”、“伸”、“扣”三个字。让学生易懂、易记,又突出了练习的重点。体育课要精讲多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避免指责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

4教学方法多样化

初中学生是从儿童走向少年时期的初级阶段。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于课堂之中。中学生多争强好胜,一听说进行比赛就跃跃欲试,所以可以运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努力克服“教师示范、讲解”的单一模式。直观教学非常重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提倡好帮差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作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

5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秋季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6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体育器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实际教学成果。场地和器材是体育与健康课质量的保证。宽敞的场地,充足的教学用具和辅助器材,再加上布置合理新颖,会给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无限的乐趣,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自制土器材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和可取的。它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活动空间,开发校本课程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的良好氛围也得以形成以

最后,要想让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实现自我发展。

第9篇:体育课标基本理念范文

一、推进新课改,首先要落实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到高中体育,它既考虑了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了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了高中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因此,高中体育新课标既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又符合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只有认真学习、落实和贯彻新课标的科学精神和先进理念,才能指导高中体育的一线教师更好地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让这门学科的教学能够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的基础上继续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过去七次课程改革作为基础的,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传统的体育课程只重视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而新课标更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更强调学生体育爱好、运动专长的形成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新课标的这些变化为高中体育新课改指明了方向,所以推进新课改,首先要落实新课标。

二、推进新课改,必须要紧扣学科性质

高中体育,是指《高中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顾名思义,这个学科包括了体育和健康这两大内容。其中的体育主要是指体育知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健康主要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是途径,健康是目标,而健康又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新课标规定了这门课程的五项具体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项目标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每一项都不能脱离其他项而独立实现。

高中体育虽然不属于高考学科,但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学科。这门课程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学科。这门课程还具有鲜明的综合性,既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学科。在推进新课改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学科性质,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推进新课改,关键要关注学生发展

实验证明,传统的“填鸭教育”、“应试教育”、“接受教育”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束缚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新课改面临着转变教育类型的紧迫任务,实施课程改革,就是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铺开“素质教育”、“探究学习”、“创新教育”,就是要从过去的“接受继承”向“发展创新”转型,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教育、课程、教学要适应每一位学生。

落实在高中体育的课改中,就是要在每一堂课上,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能充分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学生培养自己独特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督促每一个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四、推进新课改,在于坚定信念,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