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空间设计市场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空间;空间组织;灯光
商业空间的设计则正是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出发,通过对空间组织和灯光等元素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使得消费者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从而刺激消费者购物的冲动。为此,对商业空间的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汽车展厅的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适合汽车消费对象需求特征的方案,给汽车展厅设计提供借鉴,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所在。
1.商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适用性
适用性是商业空间设计的首要原则,要求营销场景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物质和精神、生理与心理的需要,为顾客营造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并要求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遵循以较小的成本消耗进行设施规划设计。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求从顾客的切身利益着手,以满足购物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求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下,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即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开发;3)求排斥所有无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附加因素如建筑装饰、设施布置等,并尽可能地节约开发设计成本。
1.2 艺术性
商业空间作为顾客辨认商场的主要途径,在其布置上应富有创意,具有独特的面貌和出奇制胜的效果,宜于捕捉顾客视觉,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就要求必须遵守艺术的规律,符合人们的审美兴趣。艺术性在营销场景空间的设计中的表象为一个字“美”,美不等于豪华、富丽,而更多地是一种和谐的象征。高档商场的豪华、廉价商场的简朴,只要设计合理,均能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性,新奇美妙的寓意、新颖别致的构思也往往带给人们最佳的视觉享受与心理的感染力。
艺术性原则就是要考虑设计对象的艺术表现,使它的组合整体具有恰当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位,从而给顾客以美感的享受。艺术性通常与人的审美性联系在一起,它是整个空间形态所产生的氛围,是形式与主题内容相统一的体现,也是所有关于设计的艺术共性。商业空间的设计正是借助于商品以及服务设施的精心布置,结合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带给顾客视觉冲击力,把顾客的脚步停驻在商品的附近,让顾客的注意力停留在商品上。比如宽阔的中庭中央设有一些观赏性设施,如别致的假山、鲜绿的盆景以及喷泉等,附近还设置一些休息的座椅供顾客游览。
1.3 人性
人性是当前很多方面所追求的内容,现在许多设计人员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生理及心理的最佳需要来构筑购物空间,把对顾客的人性化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人类工效学的角度将人、机、环境三者关系进行协调统一,实现整体效益最优,其中“机”在营销场景中主要是指商品以及在销售过程中的辅助设施,如货架、柜台、以及服务台等条件不同的机具。商业空间设计要以人为主,为人服务为主题,设计内容表现在:1)商业空间中陈设道具的布置、组合方式等设计处理满足人的生理活动尺度和视觉条件要求;2)温度、湿度、照明、色彩、通风、通透、噪音等因素在塑造营销场景空间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关乎消费者购物时的身心健康。
2.汽车展厅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
2.1 汽车展厅空间组织
汽车展厅空间组织包括内外空间两个部分,外空间是指汽车展厅建筑选址布局;内空间是指汽车展厅内部空间。这两个空间构成了汽车展厅的空间组织,下面将分别论述。
2.1.1 汽车展厅的选址布局 1)车展厅类建筑应该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要求,城市中心边缘区既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又可受到城市经济很强的经济辐射力,适宜大型汽车博览中心的建设,汽车展厅显然是适于选址在汽车基地内的中心地带,达到很好与外界联系的作用;2)汽车展厅建筑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从商业要求出发,布局采用“均衡”原则,形成各自稳定的商圈。品牌汽车展销厅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消费人群密度及社会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确定展厅数量、服务半径以及具体的选址布点。大型集约型汽车交易展示厅由于其占地大、数量少,布局与城市人口分布及地区购买力基本一致,多位于商业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3)由于汽车展厅类建筑特别是大型汽车博览中心均对周围地区的交通会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选址是要充分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影响,首先要便于内部的人流、车流的有效疏导,其次要减小别周边的交通压力,不应在城市交通流大的地段布置。
2.1.2 汽车展厅内空间设计 汽车展厅内部空间环境从空间的功能性质区分为:核心空间、展示空间、交通空间、办公空间、服务维修和仓储空间几类空间。由于汽车展厅的类型不同,这些空间的具体功能分布又有变化,一般包括汽车展示区、接待区、客户休息区、洽谈区、零配件销售区、VIP室、财务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
2.2 汽车展厅灯光设计
灯光是产生视觉感知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美学形式的基本因素。良好的照明设计对于确定整个展示空间的室内设计风格与特色、塑造商业展示主体形象等方面都至关重要。照明效果首先不应该忽视自然光源的实用和装饰价值。透过玻璃窗射入室内的阳光,将天空变幻的色彩和气氛送人室内(展示空间)使之生机盎然。同时,部分空间需对漫射的自然光进行适当控制,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对汽车展厅来说,一般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三种形式要合理塔配。一般照明要创造一定的风格,避免产生平淡感;重点照明要突出商品,高亮度表现材质光泽,强烈定向光突出立体感与表面机理。装饰照明表现展览状态和观众性格气氛照明,要注意保持室内设计的统一。展示厅中的光环境设计以要突出汽车展品为主。如神龙富康汽车展厅在吊顶上设置射灯打向展示汽车,以突出汽车色彩的光亮程度。以光线划分不同的展览区域。
参考文献
千百年来在人类的发展中,不同流域孕育了不同的东西方文明与文化。这些文明经历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又一次的撞击,逐渐沉淀衍生出了现代文明的态势。同样“建筑”也在这渊源流传的历史中,不断地吸收来自各类文艺、技艺的精华,滋养自己,不断地演变,在璀璨华丽的建筑史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她的艺术性、文化性、技术性。
每个建筑的建成无不经历着策划、设计、施工等多个过程,同时它们的创造者设计师们在这一过程中也都尽自己所能,努力设计自己的作品,赋予其生命、思维及语言。
把握了项目策划意图与方向,才可能经行有效的合理空间设计。
辽宁铁岭新区某大型综合商业项目,主要包括大型购物商场、电影院、水世界、酒店、婚庆天地等功能,参考和借鉴了当今流行的优秀案例进行设计,努力为当下和未来的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购物、休闲体验空间。整个项目就好像个舞台,无论是短暂的商场购物,还是一整天的水上娱乐,亦或是一场亲朋好友的婚礼庆典,均包含在整个综合项目中,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一站式的购物方式。即建筑师有机的将多种功能组合一体,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集家庭朋友聚会、度假休闲娱乐的综合场所,引导消费者进入空间其中,并交流互动,实现与建筑的语言的共鸣。
对于进一步的设计,策划不是单纯的在空间设计和立面装饰中发现问题,而是紧紧围绕前期的市场调研、业主的意愿等为设计提供信息。设计将会依据此来明晰使用功能定位、建筑空间意向和设备设施的选配等,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本项目此次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业、商务用地。周边道路畅通便捷,北部临凡河,可饱览沿河美景;西部为规划住宅用地及教育用地,环境宜人,生活气息浓厚;东侧为102国道。四周的综一街、综二街、综四路,将地块围合,为保证交通的安全性,均在地块的距道路中线70处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地块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块总体包括:婚庆天地、水世界、市政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南区地块总体包括:噢特莱斯商业、电影院、商务酒店等功能。整片区域分设机动车交通流线与步行流线,以商业节点为交通枢纽,将两条流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两条流线也将所有的建筑入口串联起来。
两条流线不仅串联起所有的建筑入口,同时也将消费者引入了建筑内,引入设计中创造出的多样的空间中。本项目建筑设计部分力求讲究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同时选取采用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形式,如:地中海风格,加州风格等,并结合空间变化的,立面装修风格的多种变化手法,为消费者营造出多种风格的空间。
共享空间与独立空间相互交融
本项目共享空间多数处于建筑的中庭区,及酒店局部空间。共享空间顾名思义,肩负着公共活动的作用,既是公共活动中心,也是室内交通枢纽,是一种综合、多用途的空间。如商场中庭、酒店大堂等。此区域人流集中,具有流动性强,使用空间大等特点。同时此空间的屋顶大面积采用透明天窗也正是呼应人员密集、空间大新风功能与人体舒适度的需求,同时将自然光引进自然光,扩大空间的进深。每个商铺、精品店的分割又围合出无数个独立空间,且面向共享空间。形成共享空间与独立空间相交融的空间形式。
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转换
本项目另一大特点即多处采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转换的设计手法。如黄金一里购物区、酒店对外冷餐茶歇区的设计。
黄金一里区的设计采用室外购物街的形式,即将加州购物区与地中海购物区连接处架设钢结构屋顶,形成一个超大的半敞开半封闭的室外大空间,并将大街两侧加州购物区与地中海购物区的沿街商铺的室内空间引入室外此空间内。形成室内外空间交融的购物空间。
酒店对外冷餐茶歇区的设计位于南侧加州区商业中。酒店二层大堂紧邻加州购物区二层共享空间,且在中庭区增设酒店大堂冷餐茶歇区,即为商场消费者提供短暂休息茶歇的空间,也为酒店住客在茶歇时,将商场信息引入酒店,为酒店住客间接的提供了商业服务。此茶歇空间虽然在室内,但既在自己的空间内又融入其它空间中,如同独特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转换。
另外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对环境与空间的最直观感受就是视觉感。本项目的视觉形象设计多参考借鉴国外优秀设计。立面形式与景观设计分别采用意大利、地中海、加利福尼亚等建筑风格形式,通过重复、渐变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千遍万花的室内外空间,再次创造一种视觉景观线引导消费者进入不同的空间中。
关键词:职业院校;室内设计教育;职业能力;学生心理;教学改革
1 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职业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职业体系分布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体现出以下特性:一是专业技能性要求较高;二是面向具体职业的实用性较强;三是职业的技能教育对职业工作表现出特有需求。综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职业院校在生源紧缺招生困难的情况下,招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育改革相对被忽略;二是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训技能教学不足,缺乏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三是教学形式和方法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等问题,学生情况复杂,厌学情绪严重。室内设计课程包含知识面广技能要求也高,在具体教学中“教”与“学”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运用以职业为导向将职业技能植入课程w系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教学的困难。室内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综合门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设计系统。从设计概念到设计方案,从方案到施工设计,从平面到空间,从装修到陈设,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接触不同的专业内容,而这些内容又都是相互融合的。在我们室内设计操作中,方案的确定、施工图、预算、材料、施工队,仅工种就有木工、泥瓦工、电工、油漆工、焊工等,此外,还有厨房设计、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音响、消防安全等。室内设计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学科。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贯穿课堂,同时又能让学生能在实训中有效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是以下要讨论的问题。
2 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明确了职业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生产能力的技术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国家教育部门给了职业院校非常明确的目标,也一直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着,这几年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也有了一些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首先要认清当前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应对市场职业院校室内设计教育做一些积极改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教学势必与经济收入挂钩,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方难以权衡与职业实践、经济创收、教师职称评定、教学、科学研究等的重要关系。有些职业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经济收入为一体的研究所、工作室以及公司等,教学成果直接通过这些渠道服务于职业,与此同时也把实践教学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把产、学、研、教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越来越被家长、学生以及企业接受。如何处理好工作室的职业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是室内设计教育管理中新的课题。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室内设计教育水平和重要环节。教学通过与职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中的室内设计公司发展规模、经营状况、设计决策过程、施工工艺流程、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心理、购买力、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国策、国情、新观念直至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工作能力。但是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如削弱了课堂基本教育、因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创意层次、设计缺乏前瞻性意识、创新不够,更严重的是会影响教学大纲执行。所以,当前有些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的意愿组建工作室,以招聘的形式决定是否录用,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只能影响小部分学生。
3 学生情况分析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职业院校的“教”做了巨大的改变。除了跟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有关以外,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很大关系且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首先,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孩子,笔者这几年接触的室内设计的学生中大多都是厌学的,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做作业,上课只带手机。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如何教学,教师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跟演员一样吹拉弹唱,学生还不买账。教育部门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组织老师们在教学上做花样,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慕课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师授课的思路和方式也在积极改变。
职业院校学生情况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是排斥的,对生活、对未来是茫然的,大学生活过得是空虚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家人的关爱,得不到家庭关爱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往往都是消极的。在职业院校里这样的学生比较多,老师想关爱学生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问题在学校想解决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去改善,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
4 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与“学”
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当中,我们应该强化实践技能,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能课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园林、室内、平面、影视等几乎所有的设计类专业,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是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把软件的学习看得比较重要,认为计算机软件是一门重要的设计表达工具。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性,并没有充分掌握这门技能,与实际职业需要有很大差距,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硬件设施不足,练习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的设计能力差。设计能力是由学生个人专业和艺术素养积累而内化为自己的设计想法,有想法的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要突出一些。在教学上应采取重点强化训练、突出设计技能,以职业为导向的有效方法。学生基本掌握入门的操作后,结合课程设计中具体的项目,重点设计研究、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深化专业设计学习,在方案构思、方案设计、平面图、施工图等方面融入自己的思想。
室内设计专业综合类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如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这些综合性强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上半学期。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采用虚拟的工作情境题目用于教学,学生只能纸上谈兵,虽然方案设计文件制作得完备,但与实际现场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学生也不能很认真地去对待。
因此,为了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课程设计的题目应与实际项目保持零距离,设计项目应采用真实项目。设计题目可以是装饰公司中现有的工程项目,或以小组形式对一个实际项目进行跟踪学习。工程项目是全方位的设计,小组要完成全部设计内容,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沟通,进行设计主题创意,功能空间划分,装饰材料选择,现场施工管理等所有的图纸表达。真正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室内设计的全过程,明确实际工作岗位中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在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查漏补缺。
总之,室内设计专业是综合叉性强的专业,需要学生纵向、横向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室内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必须以真实工程项目为导向,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应以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接受度为原则,从专业特点及课程特点出发,兼顾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此外,市场调研、实际操作实习和顶岗、轮岗实习都是有效的实践教学(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妍.关于室内设计中国式思维运用的思考[J].湘潮,2009(3):85-86.
[2] 廖风华.高职装饰技术类课程群改革刍议[J].装饰,2009(6):118.
[3] 贺爱武.关于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2008(4):55.
随着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文化创意产业也迅速蓬勃兴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借此发展起来,无论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还是开设专业的方向,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加之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近些年才兴起和逐渐展开的,因此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珠三角地区的部分院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还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思路混乱,直至现在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成了“缩减版”,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