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升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烛,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七、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
一、弄清教材和考试的关系
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英语专业的考试命题原则有一条就指出:要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来确定考查内容和标准。根据这一原则,命题时要坚持做到考查内容不受教材的制约。尽管教材主要内容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基本吻合,但教材只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鼓励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有些地区一种或多种教材。总之,考试的指挥棒是新课程,而不是教材。然而有的老师教学中对教材过于盲从,如教材上出现algebra,有的老师就把它当成重点词来教,又是背诵又是听写。其实有必要吗?中考是不考这个词的,类似的做法给学生增加了太多的负担。对于教材的态度,我们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参照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二、研究教学方法
《新目标Go for it》不仅给老师提供了素材,而且也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如果老师机械地按照教材来上课的话,未免有点僵化。作为老师,授课要有创造性,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10的2cPairwork,如果让学生接着故事往下续,学生会胡乱编一些结尾,练习的针对性不强,失去了练习的意义。如果让学生把1b和2a连起来,以Tina’s bad morning为题复述一遍,这样既训练了口语,又巩固了过去完成时。
三、重视知识梳理
学到一定阶段要对知识进行梳理,明确考试目标。初始阶段英语学习是感性的,只要说多了自然就会了;但随着知识的增多,只靠感性的学习想在中考取得高分就显得有些困难。老师的作用就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简单明了化。如:在教被动语态时,我就把被动语态作了整理,使之更系统、更易理解。具体如下:
1.被动语态的含义。为了突出动作的对象或没必要指明动作的执行者的,才用到被动语态。
2.被动语态的各种时态形式是靠be动词来完成的。Be动词一般现在式是am/is/are;过去式是was/were;将来式是will be;完成式是have/has been;be动词各种时态形式加上过去分词就是被动语态的各种时态形式,过去分词不需要再作变化。
3.当被动语态是说明某物体的特征用途和产地时,被动语态一般用一般现在时。
4.因被动语态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动作对象,故被动语态的谓语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是没有被动语态的。
5.“主谓+宾语+宾补”结构在被动句中,只要把宾语变作主语,谓语动词变成被动结构即可,宾补结构位置和内容一般不发生变化。如果在主句中宾补是不带to的不定式,变被动句后to要补上,如:be made to do/be helped to do等。
通过以上的分类整理,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被动语态的各种结构及用法。
四、分类指导,各个击破
1.单词关。能牢记并掌握单词用法的最佳方法,一是通过课堂同学之间所进行的口语练习,二是反复大声地朗读课文,只有学生熟悉了这个单词的发音和含义,并能在语境中反复体会,才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记住此单词,因此,我们鼓励学生早读或课堂上大声朗读,而不是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听写。
2.语法关。语法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大量的句子基础之上的,学语法的过程是由听说开始,并通过读来理解,最后再通过老师简单精要的归纳整理达到掌握。
老师要掌握这一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法方面不感到吃力。如:我在讲过去完成时时,先让学生会说过去完成时并在说的过程中了解过去完成时所表达的含义,如:Tina missed the bus, why ? Because by the time she got to the bus stop,the bus had left.当学生对过去完成时有一个感性认识后,我把过去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以及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和区别给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从理论上对这一时态的认识有了提高。
3.阅读关。影响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和句式。想要在阅读方面拿高分,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才能通过学生自己广泛的阅读,培养他们的语感,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在这一方面,我鼓励学生多读英文报纸上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拘泥于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
4.写作关。学生作文能否写好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老师对作文的批改,离开了老师的批改,学生作文的提高无从谈起。中考无非就是几个简单的句式,只要学生写过一定量的作文再加上老师的批改,其作文水平很快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策略,才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美术教学;鉴赏;感悟能力;艺术素养;文化性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当中,课程在艺术的审美鉴赏方面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而重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锻炼上,乃至课本中每一章的讲解都是按照步骤来操作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随后教师就演示,学生就模仿,最后就看谁的绘画技能和动手技能比较高,以此为优劣断定学生的成绩。在现行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美术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提升学生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升技能,方显艺术底蕴,彰显美术灵魂,扩展想象。美术不是逼真,而是创新,不是固守现在,而是展现未来,因此美术能力的和素养的培养尤显重要。
一、美术文化素养的提升——鉴赏与评述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当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这关系到人格的培养和美术眼光的高低,继而影响到美术的表达和品位层次的高低。一个有着较高美术素养的学习者,在美术的技能表达方面一定是有自己情感的,而且这种美术的情感的表达能够感染别人。
我们美术课程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鉴赏与评述,从原始社会、先秦的美术作品到唐宋元明清的国画与书法;从景物的描述到情感的表达;从手工工具到艺术作品等,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这种美后面的一种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当中才产生了这种美,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美术的鉴赏和评述,然后才能正确地展开美术的教学和学习。
例如,在原始社会和先秦的艺术当中,我们要鉴赏的有甲骨文这一形象化文字;有良渚文化的玉琮、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盆等。从青铜器到秦陵兵马俑再到汉代的丝帛画,这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都是具有那个特点时期的烙印和文化底蕴的,而且展现了国家的生活特色。教师在学习的这个阶段,首先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对艺术的鉴赏感悟与评述,并且从当时的文化中反映出艺术发展的规律,这种鉴赏和感悟就是美术素养的提升,这种评述的能力就是对美术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始社会的美术特点当中去思考当时的文化和风俗。因为是原始的耕作文化,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凸显劳动场面;因为具有直观想象的思维,所以用象形来传达信息。社会的发展带动了铸造业的发展,所以出现了青铜器,随后出现了铁器,这些展现在美术中的生活用品同样也是劳动用品,更是艺术品。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与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文化去鉴赏不同艺术品的特色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对艺术品的颜色、外形、质地、工艺展开自己的评述,这就是提高美术鉴赏与评述能力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花鸟画,以及历代名家的画作和书法作品等都是鉴赏的好材料,像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学生都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进行鉴赏。历代名家的作品都包括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艺术的展示,里面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的体现,只有用感情去进行感悟,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谛。
二、美术能力的实践与锻炼——动手感悟体验
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感悟之后,就要以此来实践与提升美术技能,通过技能来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感悟理解。
例如,在美术的创作与实践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藏书楼和现代的图书馆等,以及读书的名言,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以此来搜集一些与藏书有关的资料与文件。例如,藏书票的搜集与整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展开,让学生自己根据藏书票的内容与年代进行有效的分类。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模仿和制作,像基本的拓印工具和制作工具及材料等,运用纸版、孔版或木刻等方法制作藏书票,教师通过介绍一些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藏书票的功用和审美特征等,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动手去验证美术实践操作技能的基本理论,同时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此外,在实践的创作与尝试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亲手制作贺卡或者通过电脑制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结合运用基本的美术原理去点缀自己的贺卡,或者学习制作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最后大家在一起交流。这种方式将美术的鉴赏与评述带到了实践的阶段,成为了在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体会感悟美术内涵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动手的活动引入到课堂之中。
综上所述,在美术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塑造美术课堂文化艺术氛围,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学习锻炼,更是美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有效地结合课本,拓展其中所含的教学内容,与美术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且灵活创新,从各个角度提升美术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谢泰来,《民族艺术研究》,1990.03
2.李华英,《火的艺术》,《江苏画刊》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08
4.高明,《美术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5.杨琪《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中华书局2008.01
6.孙菊如、陈春荣、谢云、邹花香.《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能力 提高
一直以来,高中地理在高考中都是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都却没有较大的进展,原因在于当前的地理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丰富,地理教学具体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地理成绩不甚理想。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情境,教会学生思考
独立思考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因此,首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地理学科首先要学会主干知识,利用主干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进而学会分析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有合作学习也有自主学习,但是最后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光照图时,教师可以故意给出一幅有错误的图,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教的方面而言,脱离开具体知识的教学过程,单独教条式地讲述方法,学生也许会知道一些正确方法,但终究不能成为自己能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就学的方面来说,就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做到“逐步体会”。
二、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一,最基本和必需的是掌握国家的基本地形,主要的包括国内各个主要地区的特色的地理特征,重要的山脉河流的具体的信息位置。第二,是国内主要的各个省份的简称和省份的特定形状及其的对应关系,要牢固掌握。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可以运用形象式和联想式的方法提高学生快速联想特定地理信息的反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购买和制作中国主要省份拼接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比如可以通过跪着的陶俑秦始皇兵马俑,这个特定的形象把陕西的地形图牢固记忆,山西是土豆的主产地,而恰好山西的地形图又与土豆相似,这就是信息化的记忆方法,同时牢固记住地形和形象。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就是从生活中选取一些隐含着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让学生透过事例窥一斑而见全貌,举一反三。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节,通过对该节内容的学习,理解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学会知识的迁移,以后遇到世界各地其他的河流应该会治理。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高中文科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解题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审题,学会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要实现书本知识和试题信息的有效衔接,最后进行推理、判断准确解题。
五、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成了高中地理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相应的地理学习应用则被学校和教师认为是高中教育可以忽略的方面。随着新课标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愈来愈重要。针对地理学习的具体而言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的地理知识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一方面主观上通过领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客观上通过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的频率,增强对地理知识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最终达到提高地理知识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双重目的。
六、帮助学生领悟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地理教学的最后阶段。具体而言即为头脑当中熟练的进行有效地理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前两阶段成功有效实施基础上进行长期的量变才能培养成,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养成良好地理知识学习习惯的过程。第一步,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当中的整体观念,这是地理里而最基本的理念,结合了哲学里而“普遍联系”的观点,地理环境的任何一个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产生明显的“蝴蝶效应”和一系列对环境的“副作用”。例如,最明显的例子修建举世瞩目三峡大坝,不仅要考虑其防洪发电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要关注其对该地区大气温度、温度、水文特征和农业生产方而的整个地理环境可能影响。这就是提高学生整体思维水平关键之处一接触到某一个特定的地理事件时要迅速分析和发现其中隐藏的诸多问题并深刻的思考。第二步是与整体的理念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培养。所谓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资源、人口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互相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要求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可以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要满足当地人需要,又不能损害其他人满足自身的能力的需求,是21世纪以来收到国内外普遍认可和理解的国家发展战略。
七、注重教材的分析与解读
初中的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用教材教,教给学生主干知识,领会教材知识的精华,真正实现知识迁移,能力转化。
总之,让学生有“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真正解决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理念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朱慧.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施[J]. 教学与管理,2005. (31).
[2] 林国银.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福建地理,2005.2.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高校接纳的学生数量持续走高的同时,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主要任务。教学是高校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自洪堡后,科研被确立为高校的又一职能,逐渐占据高校的主要部分,教学却被逐渐的边缘化。正如博耶所指出的,教学的形式有很多种,发表文章、作报告都是一种教学行为,而问题在于, “我们把研究看成‘机会’,而把教学当做‘负担’”。也有学者指出,教学和科研常被解释为两个互相分割、各成一体的部分,甚至是incongruous(不协调的),在实践中很少相交。事实上,教学与科研这样的“二分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博耶在其多维学术观理念中将学术的内涵扩大为相互联系的4种: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其中,他的教学学术思想,将教学作为学术水平的一种,鼓励教师不仅要做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更要做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李・舒尔曼认为,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术,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是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成果也需要进行公开、交流、评价等。目前,教学学术在我国高校中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的地位仍有待提高。教学学术能力提升除了教师本人的付出,还要靠适宜环境的支撑、必要培养的引导、合理制度的保障。
一、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教学工作探究不足
对教学工作探究不足,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思维固化、反思意识不足等。高校教学具有严谨的学术性特征,这也是高校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学的首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学中,叙述式教学法成为主流,一本书、一块黑板、一个PPT就能够支撑起一个课堂,这样的方法固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单一的授课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精神上的疲劳感,逐渐失去听课的兴趣。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地讲授一门或几门课,很容易教学思维固化,如教案长时间不换,教学内容也始终保持不变,讲课照本宣科,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缺乏反思意识,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内容。
(二)教学学术培训不足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都逐渐开始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充,并逐步呈现高学历趋势,但“学者未必是良师”。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重点和教师个人倾向往往放在教师本人的学科素养上,着重知识积累而非传播,教学学术培训明显不足。
从内容上看,与教学学术相关的培训多表现为教学公共基础知识如教育教学理论、技能、技术等方面,涵盖内容虽广,但广而不深。由于培训时间所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以致出现“只讲重点,只考重点”的现象;并且,培训形式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大量理论讲解容易使培训过于枯燥,难以吸引参与者的兴趣。其次,与教学学术相关的培训更多是从高校师资管理需要的角度来操作,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主硬斡氲幕极性不高。仅仅要求“必要”而忽略了“需要”,这样极易导致教学学术培训流于形式。
(三)教师评价制度失之偏颇
高校在教师评价制度中对某方面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中的倾向。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中,科研仍占主要地位。有学者曾对不同类型院校教师的晋升决定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工作量”与“教学质量 ”在各类院校教师的晋升中重要程度都低于“科研成果 ”,“985”院校尤甚;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最高,但也低于“科研成果” 。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将有限的精力逐渐向科研倾斜,教学退而次之成为副业,导致教师对教学的关注逐渐降低、教学质量下降等。
二、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刍议
(一)加强教学学术研究支撑
教学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基础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再通过反思、提取、修改才能逐步升华成理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出尊重教学工作并能推动其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让教学学术与整个高校的大环境相融合,为教学学术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试验工作,改善教学环境,科学分配课时,减轻教学压力。
其一,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对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可适当减少课时量,这样不会因为教学工作量过大而对教学敷衍了事,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要引导其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给予配套资金和条件,充分重视其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其二,关注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倾向问题,采用“创造性契约”和学术休假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性契约”是博耶提出的一种教师管理方式,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某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侧重于一方面发展,并与学校签订契约;学术休假是当教师工作到一定年限并符合一定标准后,可申请暂时离开学校,专心进行著书立说、编著教材、科研攻关等工作。这两种管理方式相结合可以缓解教学与科研二者在教师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状态,促进二者在教师工作中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完整职前――职后培养体系
其一,未雨绸缪,职前培养“先入为主”――针对高校教师的高学历情况,各高校可设立诸如“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教师培训基地”等机构,为本校在读且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提供帮助,引导他们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鼓励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申请成为助教,在导师或其他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教学工作。
其二,改变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只教重点,只考重点,只考理论”的情况,将入职培训的形式多样化,如讲座、实践活动、优秀教师示范教育、先进事迹学习等,增加入职培训中实践课程的数量,在入职培训考核上要注重全面性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原则。
其三,改革高校教师的职后培养体系,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等机构,切实考虑教师需求,举行不同主题的培训活动,由教师自由报名参加;加强对新晋青年教师的培养,安排有资历的教师与新晋青年教师搭档进行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诸如课堂录像等方式,让教师在课后通过观看录像寻找不足,进行反思并逐步改进;组建以知R传播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包含老、中、青三代教师,促进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经验不足,老教师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但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可能有所欠缺,而中年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调合”的作用。最后,注重与教师沟通获取反馈信息并逐步改进。
(三)创新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是高校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风向标”,对于高校教师评价,应摒弃偏颇化,以多元化为评价主要指导思想。多元化在于评价内容上的多元,将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都列入其中,平衡科研与教学间的比例,改善对科研成果重量不重质的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关注到质量和影响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首先,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权重,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充分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学术研究,而优秀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博耶所言:“立法人员、董事会成员和公众之所以不能理解一周在课堂上只教10或12节课就构成很重负担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了解好的教学需要艰巨的工作和严肃的钻研加以支持。”基于此,高校应制定对教师教学工作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既要有量化评价也要有质性评价,从制度创新上改善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
多元化评价在于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并不是各个主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指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的是评价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合作,关注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注重评价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主体间的平等性。无论教师、领导、学术权威还是学生,都不应存在由于上下级或利益等方面的关系而服从他人的情况,评价结果要从不同主体的交流评价中提取出“共识”,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师评价工作要在评价主体完全自愿的情境下进行。最后,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并反馈给教师。
参考文献:
[1]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提升 口语表达能力
在初中英语学习调查中发现很多初中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口语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初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般来说都会优于口语表达,这是我国中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的学习最为主要的目的还是能够掌握这门语言,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做到无障碍的英语交流。本文着重探究了如何提升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问题。
1. 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初中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和口语表达上能力不佳导致他们不敢阅读,不敢表达,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放下心理的负担,对于不敢表达和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一旦学生使用了英语口语表达,教师就要及时的做出积极的评价,对于准确的口语表达要鼓励,对于失误的表达要委婉的指出并给与评析或者纠正,切忌严厉批评或者其他不合适的惩罚。教师一定要提升诸如“Right”、“Good”、“OK”等带有鼓励性和表彰性评价用语的使用频率,并及时的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敢于参与并且拥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够在锻炼中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水平。如在学习《Good friends》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My good friends”为主题,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好朋友,在此过程中既复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A: My good friend is Li lei. He often helps me. He is a boy. I really like him.
学生B: I have a lot of friends. They are my sisters. They often help me.
学生C: My good friend is my math teacher. He often helps me with my math homework.
2. 加强训练,实现量的积累
学生具备口语表达的信心之后,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寻找和创造机会,加强口语训练,实现大量的学生口语练习和锻炼,以此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例如在新课开始前,进行2分钟的英语讲演活动,内容不限,要求表达流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一节课一位学生,要求演讲的学生充分准备。如何开展这样的口语表达模式训练,那么每一位学生无论是自愿还是轮换都有机遇参与其中,那么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出色,一定会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最后获得不错的成果,这些都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之后,进行有效的整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大意,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为了提升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既定的英语表达情境,开展广泛的生生对话和师生交流,在英语对答中让学生了解别人,认知自我,做到取长补短。有一个学生在学习《This is me》这一课时之前的2分钟讲演中就以同样的题目讲述了自己,口述流畅,内容清晰,可见这样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就节选一小段来赏析一下:I was a crying girl. But I do not cry for the failure. But I see those people who need help do not get help. They were disappointed. Some students drop out of school. We should help them.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以往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并且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的是英语单词的落实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很少给学生留下口语表达的空间,这些都导致了目前的学生口语差的恶果。教学是有教与学组成的,应该来说,学才是课堂的主要内容,为此,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提升课堂的参与率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就应该了解学情,从学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口语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口语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师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口语表达。如开展情景对话、英文歌曲赏析、英语幽默故事会等,立足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表达活动。在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还要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评析,确保学生口语表达的有效性。
[1] 庄丽平. 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 2013(06).
[关键词]艺术体操教学;审美能力;有效策略
艺术体操是一项具有美感的体育项目,其将不同形式的美感融入了运动当中,从而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性,主要包括舞蹈美感、音律美感以及形态美感等几个方面。艺术体操将人体与艺术有机结合到一起,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体操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美育过程。将审美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融入艺术体操教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柔韧性、肢体力量以及身体素质展现出来,从而培养其审美观念。
一、形体训练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形体训练是艺术体操教学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美。形体美是一种动静相结合的美感,包含很多细节。教师在开展艺术体操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合适的训练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站姿训练。站姿能将学生的外部形象完全展现出来,提高站姿的优美性主要在于将脊背挺直、立腰等。正确的站姿能展现学生的精气神。其次,坐姿训练。端庄的坐姿能将女性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将其内在文化修养展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更加应该注意自己的坐姿,让整个人看起来端庄得体[1]。最后,行走姿态训练。走路的姿态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现一个人的魅力,优美的走路姿态也是一名艺术体操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人在行走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主要在于腿部在移动的过程中能与身体保持一种协调,展现出律动美感。所以,走路时应该保证身高、腿长与迈步的跨度相协调。
二、动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稍具复杂度的动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们内心的审美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利用艺术体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动作教学环节。动作教学的要点是动作的表现力以及身体姿态这两个方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舞蹈元素,使学生的表现力以及形体的优美姿态能展现出来。例如,巴塞转体等舞蹈动作都能将肢体动作与器械相互融合,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美感。学生在练习艺术体操动作的过程中将这些舞蹈动作融入跳跃、平衡以及转体等动作当中则能适当提高体操动作的难度。
三、音乐感悟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是艺术体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艺术体操的训练过程中,还是在真正的比赛过程中,音乐无时无刻都被渗透于整个项目当中。融入音乐伴奏之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韵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动作表现中将力量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体操的学习兴趣[2]。在教学之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感受音乐中蕴含的力量,并能在音乐的带动下使全身的肌肉得到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肌肉力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以及节奏感,从而带给学生美学感受。另外,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能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肢体动作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不一样的美感。四、教师仪态展示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艺术体操的训练过程主要是以教师的教导为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引导其参与学习、训练以及审美的过程。所以,教师是学生学习艺术体操技能的主要“模板”,教师的仪态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形象非常重要,优美的姿态、端庄的气质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都能影响他人对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形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使学生能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强化自身对美感的理解程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综上所述,艺术体操是一项展现美感的体育运动,也是我国体育运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审美能力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形体训练、动作教学、音乐感悟以及仪态展示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一、多维视角拓广度,突破思维定势
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日渐成熟,思维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更加侧重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这一发展趋势,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和多视点出发进行审题,突破单一角度的束缚,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展开有效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例如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奖惩之后”的作文训练指导中,学生多会指出家长的态度随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变化,反映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唯分数论”,因而批判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思考的主流。这一思考固然切题,但呈现的观点千人一面,未免流于肤浅。训练中笔者再引导学生继续从家长的角度深入思考,面进步、退步,家长应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手段?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左边的孩子和右边的孩子,相差悬殊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应反思现有的学习内容、评价体系,从而深入到对教育本质目的的思考。
二、透过现象抓本质,锻炼思维深度
学生思维的深度是写作水平的根基。面对材料,学生必须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找出因果关系,进而追溯事物的本质,提炼出有效的观点,并层层推进,才能保证作品的深度。
例如讨论“女儿举报爸爸交通违规”事件,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和本质。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代表媒体和警方,以发表扬信的形式赞扬女儿并说明理由。根据讨论,学生认为其一是关爱父亲,担心家人的安全,本质上是亲情的体现;二是对父亲和家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这是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三是认为其敢于担当,冲破了中国传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传统观念,这是事件的文化价值。通过这样的分组讨论,使得学生更加明晰题目或者材料背后的寓意,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发散自身的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三、化整为零激理趣,内化思维特性
高三学生往往不愿意在作文上多花精力。一是认为作文训练形式单一,成效不大,二是因为时间紧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高效率的方法措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在高三作文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小活动:
例如“微型辩论赛”。教师可根据高考试题,设定特定的角度,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以此帮助学生在材料搜集、思考和辩论的过程中开发自身思维,形成缜密的理性思维。以黑龙江省高考作文“谁更有风采”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设置正反双方辩题,六人一组,从不同角度立意,论据支撑,选出两组进行演示。教师最后进行评价,并分析汇总。再如在作文教学中纳入“课前三分钟――我看热点”的内容,老师选定热点,让学生按照要求,对当前社会上的该热点事件发表评述。通过多样小型的活动设计,既节省时间,又激发学生意趣,对人物、事物建立起系统的评价标准,并开拓不同的论证角度,找寻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实践性教学 交际能力培养
新课改指出语文虽然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交流工具,是中国人相互交流、表达情感的基础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重视语文解题教学,那么无疑是舍本逐末,违背语文学科的设立初衷。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语言思维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等均尚未薄弱,因此为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在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加强语文思维能力、逻辑组织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以下以增强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改革重点,提出一种“练于课堂,鉴于生活”的教学新模式,具体如下。
一、情景中拓展,打造实践际空间
1.自编自演,形成实践性语言对话空间。
虽然低年级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极富童趣,特别容易被童趣十足的内容吸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特性,激发学生形成对话空间,以此开展语言口语能力的锻炼培养。例如在进行《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教学时,首先进行常规的生字及文章理解教学,在此之后笔者决定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口语锻炼的情境。笔者首先提出:接下来要召开一次动物运动大会,这里有大象、狮子、小白兔、老虎、豹子、长颈鹿、猴子等,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分别作为一个小动物,各自以自己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角度,说说自己都擅长哪些运动、优势是什么,如扮演豹子的学生说自己擅长赛跑,因为跑得快、买的步子大;扮演猴子的学生说自己擅长爬高,灵活,胳膊长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分别进行表演,由教师点评,并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提示。综上,此种教学模式,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大胆锻炼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起到组织及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改变以往完全由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
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对话情景的真实性。
低年级小学生存在渴望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欲望,但学生的词汇量有限,对于很多抽象的词汇难以有效理解,这就需要由教师不断引导。传统的引导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重点,学生被动听讲,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有限。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画、视频、图片等,加深学生的理解,明确词汇的正确用法,让学生强化语言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一些小学生不能分清温暖和炎热、凉爽和寒冷此类意思相近,程度存在差异的词汇区别,在语言表达时时常用错。对于这种抽象类的词汇,教师难以通过语言表述清楚。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抽象的词汇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等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效掌握抽象性强的词汇的正确含义及用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凉爽与寒冷的区别,教师可在网络中筛选或自己制作一些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为学生播放夏天夜晚吃着雪糕、西瓜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图片的感受,学生会纷纷说“觉得很凉快”,“让人舒服”。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后,应先给予肯定,然后总结:“这种让人觉得舒服的凉觉就是凉爽。”
接下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寒冷的感觉,播放冬天寒风凛冽声音的音频,以及风雪、冰山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说说看此时的感受,学生回答“特别冷”、“受不了,感觉自己要被冻上了”,这时教师立刻进行总结:“大家说得都对,这种特别冷、感觉要被冻起来的感受就叫寒冷!”
总之,低年级小学生的词汇量不足,与此同时对于词汇的正确用法也理解得不够到位,导致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表达不当,甚至闹笑话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课堂讲授知识点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理解词汇的正确表达含义。
3.尝试对话实践,夯实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以上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最基本的手段――模仿,即是给出丰富、生动的口语作品,让学生尝试跟着这些作品进行模仿训练。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通俗易懂、易于上口的儿歌、诗句,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例文。例如在课文《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说说老牛的尾巴(好像一条鞭子)、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啄木鸟的尾巴(好像小板凳)等。在《菜园里》读完儿歌后,可让学生尝试模仿:苹果红红挂灯笼,西瓜绿绿赛皮球,香蕉黄黄像小船,葡萄紫紫挂藤上等。
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是实现基础积累的过程。
二、听与说的融合,提高双向互动的应对实践
1.开展“听”的实践性教学。
语言交际能力是双向的,除了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想所感以外,还要有效理解对方的说话含义。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说话人的语调、语气的差异也会一定程度地改变词汇本身的含义。在书面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语调可用标点符号的方式表示,但在口语中,需要通过“听”区分。在听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懂得听的礼仪,即当别人对你说话时要看着对方,认真听,不要心不在焉,也不能随意打断,这不但是正确领悟对方说话含义的方法,更是人际交往中必须有的素质。在语气、语调的听力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例句的形式,先让学生有大概区分意识,分别对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气下的表达进行列举。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例如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两名老师都在上课)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向李老师询问,王老师是不是在上课)李老师,王老师在上课?(向第三方询问,李老师和王老师是不是都在上课。)每种表达方式的说话语气、语调、停顿都存在差异,教师应当在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说的时候特意加重语气,让学生充分明确每种表达的差异,最后再由学生模仿。
2.布置关于“听”的实践性作业。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自己。基于此,教师可布置一些关于“听”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家长的手机小说软件等方式,听一段新闻事件或童话故事、或由家长讲个故事等,第二天让学生说自己听的故事是什么、讲的内容是什么,以及自己有什么感想等。
三、课堂中提炼,着眼生活化实践
1.结合实际,协力提升。
在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尽量列举紧扣生活的教学案例,因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借助切身实感,增强理解与运用效果。例如在《美丽的小路》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自己经常走的小路作为描述对象,描述周边的景物、这条路的起点与终点,走这条路的目的等。可以是学生每天上下学走的路,也可以是去姥姥家、奶奶家、朋友家走的路。因为学生十分熟悉,往往在讲述的过程中十分流畅、信手拈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稍加纠正,就能帮助学生进行一段思路清晰、流程的口语表达。
2.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且口语教学还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因此在口语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从此角度出发,笔者曾经尝试过一次游戏式活动教学。在《有趣的游戏》的教学中,我将课堂移到室外,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向学生提出,这节课让学生以组的单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兴高采烈,有踢毽子、打口袋、摸瞎子的等。在学生玩得兴起时,我突然要求学生停止游戏集合。学生十分失望,于是我问大家:“大家是不是想接着玩?”“是!”“那么每组说一下自己玩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说得好的同学可以接着做游戏。”游戏的诱惑成为激励,学生纷纷用自己现有的词汇,组织出清晰的语言逻辑,对游戏进行描述,生怕说得不清楚、逻辑胡乱,导致不能继续玩。然后笔者先进行示范,再由各组的学生分别描述。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经过系统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就必然能够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次活动式教学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交际能力锻炼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伟伟.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阅读的乐园[J].教育,2016,0(27):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