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教育;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多种能力等内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优化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南阳师范学院体育系,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省内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现状
新《课程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4年的教学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除了公共基础课大约720学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外,专业课程约为1900-2100学时〔1〕。专业必修课为1126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1.3%;其中主干课程为846学时,占专业必修课75.1%;选修课总学时数约为88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选课为530学时,占总学时的19.5%;任选课学时也达到12.8%。
从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学时,这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时数2600-2800学时大体相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总学时数为2902学时,比新《课程方案》平均学时2700多了202学时,与新《课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师同意总学时数在2400-2600学时,有69.0%的教师同意2600-2800学时,有27.6%的教师同意2800-3000学时。由此可见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比较适宜。
(二)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1.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公共必修课在国外称为通识课程,它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目的是造就“通识之材”,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综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占总学时数的22.5%-28.8%之间,其中近一半的学时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开设学时数与新《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也有较大的出入。
2.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均是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规定开设了9门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一些高校还开出10多门一般必修课。通过调查分析,专业必修课开设的特点为:(1)为适应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法,体育教学论等;(2)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会体育方面还开设了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体育史等;(3)为满足体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等。(4)还开设了生物科学类方面的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5)开设了运动训练方面的课程,如运动训练学等。
从表3可知,4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的学时数均高于新《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太大。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同样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1.限制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知识结构水平更深一步的扩充和提高。是实现培养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规格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够在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新《课程方案》把限制选修课(下转第43页)(上接第39页)以模块形式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课程:(1)体育锻炼手段方法方向(2)社会体育方向(3)体育教学训练方向(4)体育保健康复方向(5)民族传统体育方向。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专业方向,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形成某一特长。
从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中开设的限制选修课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较广泛。但其设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4所高校中只有南阳师院体育系把限制选修课分为体育锻炼手段方法,社会体育,体育教学训练,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5个专业模块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将这5种模块的课程混放在了一起,这样的设置方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容易使学生盲目地选课,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2.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方案》中课程体系更显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一个突出表现是选修课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选修课的学时增长比例较大,约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0%,提供给学生们选择课程的空间越来越大。由4所院校教学计划可知,4所高校一共开设50多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个别院校仅开设了20多门的任意选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少,覆盖领域不多,未能覆盖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的、体育休闲类的教学内容少或无,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
四、结论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模式,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尽量减少必修课,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整合、调整或压缩,将总学时数控制在2600―2800学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规范统一,使之与新《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更加接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研究分析
一、前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改革创新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专业对于培养人才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组成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体育课程只是过分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却很少关注,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创新力度远远不够,跟其他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的设置和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安排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体育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其设置的合理与否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本身一定要加大对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同时还要做好对体育教育的创新管理工作,指导和培养专业的体育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逐渐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实施了积极改革,适应了时展的新需求。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专业口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低,课程设置比较固定,教材实用性有待提高。本文将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其他一些国家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1.体育教育专业的概念简析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将体育教育专业的理念定位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体育课程的开设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时期下,我国的体育课程设置遵循了创新、发展的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并能很好地适应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工作,所以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我国的体育创新的前提。
2.体育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学校将对所有安排的体育专业课程进行选定和组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一般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年级段、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学时分配,发挥体育专业课程的优越性。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一定要按照课改的基本要求,多选择一些新颖的、有创造力的内容,同时还要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的结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设置两方面。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关键是要看体育结构和内容设置是否合理以及能不能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比较分析
1.国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1.1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制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指的是体育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类型,这也是培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对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体育教师的任职要求方面,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体育技术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它们对培养目标的确定比其他国家更细致严格一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将会被任用到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学制方面,学生只有通过了专业的体育课程考试才会取得体育资格证书。
1.2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合理与否会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方面,俄罗斯主要强调的是体育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也就是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其他各专业知识相互结合。这种结构设置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丰富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该课程结构与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第一类是有关人文、经济、社会及自然科学的体育课程,另一类是专业的体育课程。日本在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主要强调的是体育课程创新,也就是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立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探索中将体育课程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去,满足体育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它跟俄罗斯在体育课程的设立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强调了体育课程的综合性,比如在体育课程中适当穿插一些社会、经济、科学类的题材,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体育学习的顺利进行,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德国来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体育经验与方法值得我国引进与借鉴,其规范性也比其他国家都更为优越。从目前德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体育讨论课、选修课、学术课等开设的相对较多。
1.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评价
以美国为例,其专业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情感和身体三个方面,同时每一个方面又分为若干详细的评价内容,并对课程的评价作出细致的分析。
2.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受传统影响比较大,在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只有改革开放之后体育专业课程才取得了实质性创新,并开创了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课程的设立主要是朝着专业化的体育人才方向发展。这也使得体育课程的改革有了创新的发展平台,摒弃了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念。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将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类。必修课主要是一些主干课程,其中也包括一些一般的必修课程,它是按照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实施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选修课程主要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一些辅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课程是新时期下大纲要求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虽然大部分还是以百分制为主,但是随着课改的要求,这种格局也在不断被打破,百分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四、适当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必要的时候可以引进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教育经验。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其次,加大体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力度,正是基于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应该多投入一些教育科研资金,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课程经验。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上要所下功夫,因为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够长,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大对新体育课程的研究力度,并学习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教育经验,做好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2(9).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课堂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堂教育这一载体和途径才能予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而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则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并以此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服务体系,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了保证评结论的广泛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分别由管理人员及同行专家和学生进行评价。由于管理人员、同行专家与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管理人员及同行专家与学生评价应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一、同行、专家及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1.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由于参与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同行、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所以评价体系应力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素质、教学组织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2.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如果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无法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共同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共同发挥来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高级活动。然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除了具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外,符合教学需要的特定环境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通过对教材、教学设施和课堂气氛等指标的评价,将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
4.教学效果及效率
严格说来,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特别是课后学生的作业、答疑和测验等教学环节才能完整的体现出来。但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最小单元,其效果如何应该是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应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及效率给予评价。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众,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最终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检验。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它们不具备教师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只能通过对一堂课最直接的感受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将教师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使用的评价体系与学生使用的评价体系分开设计,分别使用。才能使评价结论真正能起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教师的精神状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所在。教师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感染力往往会成为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基础因素,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自信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甚至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也会带来影响。因而,教师的精神状态自应作为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因素。
2.教师的管理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的管理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上课缺勤、睡觉、随意走动等与课堂教学极不和谐的现象是积极引导,还是熟视无睹,也是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指标。
3.教师的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用乡音教学会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的最大障碍,不规范的语言习惯更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的语言水平也应成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
4.教师的知识体系
一门课程总是包含在一个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门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必要介绍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也应成为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5.教师的互动意识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时的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一言堂”不利于学习问题的及时解决,只会造成学习问题的堆积,教师的互动意识必须成为学生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6.教师的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准确地讲,还应能熟练地做,如此才能既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教师的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特定指标。
7.教师的时间观念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教师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实现知识传授和技能形成的高级活动,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准确地把握一堂课的有效时间,使一堂课的信息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负责任地推迟上课时间和喋喋不休地推迟下课时间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8.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所关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面向合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9.教师的板书技巧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条理和层次均需要通过板书来展现,一幅优美的板书本身就可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因而,板书技巧应作为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
10.教师的组织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前节课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后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信息及课堂出现的突发事件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妥善及时地处理,以实现本节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显然,教师的组织能力也应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关键词 指导型探究学习 教学互动 实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LI Hui
(Min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100)
Abstract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is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a way of learning. In 39 career college sophomores were tested for th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experiments,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for exploring vocational school PE class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ity of student interaction than before the experiment i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01). Tha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the us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to promot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experimentation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的实验被试福州市某职业中专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9名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教学互动”的书籍资料3本,了解关于“教学互动”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并查阅关于人际互动的测量方法的相关书籍,学习人际互动网络的测量方法,为本研究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①
本实验的设计模式为: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由于本研究要考察的内容为体育课堂教学职业中专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本研究把“体育课堂教学职业中专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实验的指标。学生之间互动的指标反映为学生在课堂中技术指导或者技术探讨关系中的相互选择或排斥的关系。
(3)实验过程:被试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干预前,先进行一次互动关系的问卷前测,前测后,体育教师在被试班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指导全班学生开展体育学习。在进行试验干预时,体育教师除了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验干预前不同之外,其他教学因素、教学条件都与实验干预前相同。在经历了6~8次课的教学后,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再一次进行测量,并对两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差异检验。
(4)“指导型探究学习”及其教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的“指导型探究学习”,是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探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②而指导型探究学习主张教师的全程指导与参与,包括探究问题的提出、事实的收集、结论的形成等环节。它是基于职业中专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而提出的一种“半”探究性学习方式。③
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操作方法:①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或体育教学中的情景中形成体育问题(如:怎样让铅球投的更远?);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或讨论问题;③教师指导学生做出假设并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法;④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⑤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并形成探究结论。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的情况,本研究根据社会测量法对互动网络测量的要求,设计了体育课堂生生教学互动调查问卷1份,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学生进行测量。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由研究者本人采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该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④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处理前后学生之间互动网络的特征
为了了解被试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特征,对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别输入Ucinet6.软件进行分析,并运用Ucinet6.软件的Netdraw程序,绘制了相应的“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具体情况见图1。
图1显示了被试学生在“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互动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图1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生生互动的矩阵与拓扑结构图
图1的左半部分显示了进行试验干预前,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网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前,学生之间的整个互动关系网络很稀疏,网络中只有少量的关系存在,且较少是强关系,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有进行互动,并且互动很少是双向的,而其他的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属于互动网络中的孤立者,形成了整个网络中的互不相连的组件,如节点2、5、8、15、17、31、38等。这些现象表明,“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班级的生生互动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
图1的右半部分显示了进行试验干预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网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后,被试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中,没有出现一些孤立者,所有的网络成员,都参与到生生互动中来;并且,实验后学生互动网络的所有组件内部,都有着较频繁的互动,较多的互动关系为强关系。社会网络研究的成果表明,在这样组件的内部,学习信息能较为流畅地传播,并且,由于学生之间的充分的互动,也使得这些小网络内部,比较可能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这些现象表明,“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后,班级的生生互动较实验前频繁、有序。
2.2 实验处理前后课堂互动网络密度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实验干预对学生课堂互动关系的促进作用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对“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学生互动网络的密度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在“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生生互动网络的密度为0.0337,互动关系的方差为0.0326,而在对学生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后,生生互动网络的密度提高到为0.0993,互动关系的方差为0.0895,两个互动网络的密度均值之间差异为-0.0655。
图2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测得密度的差异检验结果
检验方法采用自举法,从图2可以看出,单尾检验的结果显示,其概率值等于0.0001(P
2.3 “指导型探究学习”提高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效果的原因分析
指导型探究学习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所提炼的体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协助。因此,指导型探究学习促进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就教师启发性的问题所进行的交流互动、就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分析、就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进行的分享与协作、就研究结论的形成所进行的探讨与整理等。
3 研究结论
在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学习互动。
注释
① 佟立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②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体育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76-020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实施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的大学,并且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有力的影响了世界其它国家的教育教学观念。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不同程度的效仿国外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探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教师资源的稀缺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目前各高校还无力给每个学生在每个科目中都配备相应的导师,照搬国外名校的模式,因而不能取得理论上和主观上所期望的效果。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本科导师制的价值
自扩招以来,逐渐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师生比例在逐渐缩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将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实施本科导师制,不仅仅是为了响应高校教改的号召,更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要求,从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因此作为学分制下辅助制度的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施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对学生体育专业技能方面,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指导;二是帮助学生解决基础教育理论无法解决的体育教育问题,要根据体育课程特点解决教育问题,实施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学科特点。由于学生数量的关系,好多基础理论课都是合班上,这种集体授课形式显然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这就需要导师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让学生对集体授课有足够的重视并产生兴趣。加之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新课标改革的需要。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背景、动向看,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多的思考,要从理论与实践回答改革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对“合格师资”又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向中学输送的毕业生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无疑,这些变化必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责任有义务培养这样的新型体育教师。
2调查与分析
为了对榆林学院体育系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笔者特做此调查。本调查分两大部分,一为问卷调查,针对各年级学生;体育系共有在校生273名,全部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3份。收回问卷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一年级69份,二年级66份,三年级68份,四年级67份)。二为访谈,对象为榆林学院体育系所有导师全部进行访谈,共30人,和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20人。
2.1 榆林学院体育系本科生导师队伍现状我院体育系目前有学生273人,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师30名。30当中,本科学历者、职称为讲师者居多。指导教师的年龄较为年轻,即形成了其对新生事物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易于让学生接近等特征的同时,也造成了其指导经验相对缺乏的问题。
2.2 学生对本专业困惑从表2看,学生对本专业困惑因年级不同也表现不同,因专业性较强,低年级大部分学生都想提高专业技能素质,一些外在能力表现的方面。高年级则表现为内在的需求。通过自我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和导师指导使学生扭转了只重技能技巧,而轻文化理论的思想。
2.3 学生希望得到的指导内容从表3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对被指导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个人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需求要多一些;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指导重点则侧重于考研、就业等方面。造成这种对被指导内容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智差异、导师的指引和周围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决定。
2.4 导师在指导频率与形式方面导师约见指导的频率多为每月2次,指导形式比较单一。导师指导的频率次数差别很大。每周1次也有,每学期2-3次也有,而且导师的指导活动的时间大都是不固定的。在指导形式方面,部分导师主要以集体活动,实践指导以及科研活动为主;部分导师则等待学生主动询问,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不直接见面,单独约见、小组讨论形式很少。究其原因指导次数多的老师主要表现在,与学生一起活动较多,比如球类活动等。还有一些是有科研任务或实践任务时要求学生参与等。而指导次数少的老师主要原因是课程较多或不负责任流于形式。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和间隔周期较长的见面,都使得学生在这一形式中的收益得到了限制。由于体育系老师的工作地点多是操场和训练馆,因此小组活动、聊天、讨论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指导形式。
2.5 访谈结果通过与导师的访谈,他们认为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经过导师的认真负责的指导,认为自身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都很大,认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作用。虽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好处很多,但是实际实施的情况也是不尽如人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多。诸如自然条件的限制,基础教学设施的短缺,少数导师的不负责任,学校部分制度不明确,缺乏监管措施和激励措施等。通过与20位学生的访谈,反映出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认可的教育制度,它的作用在于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当中能得到熏陶。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才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片面,不科学,使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在知识领域上有的同学认为仅体育方面的指导还不能满足。但是,导师制的实施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起的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否定的。
3结论与建议
3.1 导师资源相对缺乏,应提高导师质量有的教师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不足,只能指导本专业,本领域的学习,而无法给学生更广泛的指导。也有个别导师缺乏责任心,认为只要学生不问也就不做指导,走走形式;所以,那些经验丰富、学历和职称都较高的教师成为学生的首选,作为地方院校和综合型院校是必须努力的方向。院系在聘任导师的过程中,在选择高学历、高职称的同时,给年轻的、有责任心的教师提供机会,还有除了本专业的老师外,其它公共课领域的优秀老师也可以作为导师,增加导师的资源,并拓展了领域。师生比例严重不足的学校也可以考虑在高年级选择各方面能力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导师助理,来分担导师的一些工作,弥补导师数量的不足。
3.2 导师制度的健全是导师制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的,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学校与二级院系之间的权责不明确,学工系统又缺乏与导师间的必要的沟通联系。加上导师指导范围宽泛和指导形式的多样性,工作规范不够清晰、缺乏合理的考核、评定及激励手段,都使得指导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不高,部分导师在实施过程易流于形式,只为完成任务。所以必须由学校或二级院系建立导师制管理机制,健全评价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尤其是激励机制,专项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导师制能够顺利进行。
3.3 科学的的实践指导模式可以提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我国很多高校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适合本学校的导师制操作模式。但是有部分高校在实施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院系、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其他院校及专业的模式,使得这些院校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一周见几次面,谈几次话并不一定能改变多少学生的认识,和学生的接触当中发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等互动活动可以提高本科导师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索大成.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6.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育部政报》,2003-08-28.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33-0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
(一)同伴教育为青少年性健康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有效途径。
同伴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接近隐秘人群,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历来都是学校的薄弱环节,但是这方面的教育恰恰又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和疏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有识之士想方设法在高中阶段开展适合青春期的性健康与艾滋病预防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同伴教育的形式非常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性健康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禁毒教育等,同伴教育也适合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因此同伴教育形式是对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同伴教育形式是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同伴教育形式能够将正式教育(如上课)与非正式教育(如在日常生活中议论)有机结合。同伴教育形式能够利用感召力强、影响大、积极进取的个体做同伴教育主持人,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学习,从而带动其他同伴们做出正确行为与信念的转变。同伴教育形式有机地利用同伴间交流自然、轻松、平等的特点,针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热点问题、敏感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和学习,以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因此,同伴教育是一种能够实现助人自助,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
(三)同伴教育形式是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伴教育形式不仅仅适合青少年,事实上同伴教育形式早已存在社会发展中,只不过在很早以前没有人以“同伴教育”来解读一些互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实践现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我们认为同伴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同伴教育是打开人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灵问题的金钥匙,是打造终身教育和学习的互动平台,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研究目标
(一)向青少年受众群体有效地传播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的知识和信息,促使青少年转变错误行为。
(二)拓宽教育内容,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在校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各类主题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组建一支同伴教育优秀骨干队伍、一批优秀志愿者为全校学生乃至社区青少年开展各类形式的主题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共同成长,借助同伴教育的优势和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现成果。
(四)以同伴教育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发挥同伴教育中骨干力量的积极作用,促进群体的讨论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新授课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拓宽同伴教育的受众群体,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互学,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六)通过同伴教育,改变人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寻求一条利于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国内外同伴教育开展的主要活动形式及其实效。
(二)在校内外开展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在活动的过程中创新形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研究其与西方的性健康教育的不同,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婚恋观。
(三)在同伴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研究,采用同伴教育形式开展各类主题的班会活动,如禁毒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礼仪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
(四)运用同伴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的途径及策略研究。运用同伴教育优势,在学生社团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以往由教师为学生组织、策划各类活动,学生被动参加的局面。引领是教师的主要角色,培训学生骨干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由骨干学生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我控制、交流沟通、组织策划、统筹协调等综合能力是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活动的途径和策略研究,利用同伴从众的心理、榜样力量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校园形成先进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五)同伴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有效性研究。教学中针对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尝试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由教师引领,培养班级中成绩比较好、表达能力突出、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主持,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知识和技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分组,指定组长,分组进行学习和讨论,然后再由组长代表小组汇报学习和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结果进行评估,利用同伴教育的行为和文化影响,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六)扩大同伴教育的受众群体,满足各级各类人群对增长知识、提升自我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采用同伴教育获得信息的方式,尝试改变一提起继续教育就是进行学历教育或聘请专家为接受教育人员开讲座的模式,阶段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团队内分工,每人重点学习一个主题,然后集中,相互学习,交流体会,磋商讨论,互助互学,达到个人成长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并进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分析与成果
(一)同伴教育调查及分析。
针对在青春期性健康、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培训主持人等活动和学习中采用的同伴教育形式,设计调查问卷300份,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86.4%的人认可同伴教育的形式和效果,可见研究效果显著,同伴教育形式值得借鉴和推广。但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在同伴教育的内容上涉及不多,还应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深入研究。
(二)同伴教育物化成果。
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在校内外开展实践性活动、调查研究、访谈受众、汇总等研究程序,历时两年,把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的创新、研究的反思从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高度进行梳理,撰写成实践性研究论文。研究课题期间撰写的论文提出了课题研究的独到观点,特别是对同伴教育中相关概念的界定有所创新,对同伴教育针对的人群和同伴教育活动实施的范围有新的界定,值得同仁借鉴和参考。
(三)同伴教育德育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同伴教育实践性研究以政策和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基础,在探索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通过开展青春期健康同伴教育,满足了学生青春期对性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需求,排除了青春期忧郁甚至心理障碍,促进了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拓宽同伴教育的活动范围,学生经常参加针对某一主题开展的同伴教育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伴教育形式授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进行互动学习、探究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意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练就技能的本领,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合理运用同伴教育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计划、协调统筹能力。通过同伴教育形式培育同伴教育主持人,使同伴教育顺利实施。主持人与同伴教育共同成长,主持同伴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同伴教育形式为学生创设了新颖的学习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架构了社会实践的桥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为学生铺设的一条成功之路。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设想
课题组虽然完成了预订的目标,取得了研究成果,但由于用于研究课题的时间不充分,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尽完善,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论证方面欠缺、原始资料的收集不够规范、数理统计相对简单等。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the wa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oes not seem to be a complicated matter, nothing more tha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hese a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not be evaded.
关键词:学校体育 课程实施 体育教学模式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一、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提出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势必首先要回答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是体育课程内在地包含着体育教学,还是体育教学包容着体育课程抑或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事实上,要说清楚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体育课程在我国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对体育课程内涵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不同认识。
借鉴现代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许有助于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纵观国内外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即独立模式、包含模式和循环模式。独立模式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课程计划规定在教室进行的活动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发生的活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包含模式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教学之中;另一种是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认为教学是课程的题中之意。循环模式认为,课程与教学虽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适和改良在以上三种模式中,独立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方向,因为课程与教学正呈现出走向整合的趋势。
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是以课程即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基础的,而大课程小教学的观点则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和规划,教学就是这种规划的实施过程这种基于各自理论体系的需要,简单地把一种概念归属于另一种概念的认识是不可取的。持循环模式观点的塞勒(Saylor)等人认为,以下三个隐喻可以说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l)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3)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循环模式认谁为课程计划在前,教学实施在后,根据教学实施的反馈信息再对课程计划进行调适和修订。循环模式与大课程小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都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计划,而把教学看作是动态的实施过程,不同之处是循环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联系的互动性,而大课程小教学模式则只强调从课程到教学的单一线性联系。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一个下位概念,属体育教学的一个上位概念。学校体育课程在没有实施前,它只是以方案和计划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此时它所涉及的问题实属体育课程范畴的问题。如果把课程计划付诸于实施就变为教学,在这一层次所涉及的问题实属体育教学范畴的问题。这种把体育课程实施等同于体育教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体育课程实施的内涵与外延都比体育教学要丰富得多,另一方面,尽管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惟一途径。
二、现代体育课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观
健康引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享受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舒适与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心健康,也给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健康引领意指体育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生物体育观到三维健康观,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适应中国社会进步的体育教学正在建立以健康进为主导的价值观念。正是基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标准》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这一维度,而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维度重视不够,有人批评这种倾向只重视体育课程教学的显性的生物学效果,而忽视隐性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效果,是“纯生物体育观”的表现,见物不见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体育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
三、交往互动的体育教学过程观探索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要最优化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体育教师要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重要之处、最需要之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
总之:体育课应该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相对固定的学生所实施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说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那么体育课就是这一途径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发展学生的体能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体育课的首要目标,因为强身健体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在近几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认可程度,越来越提倡用更有参与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确实,自新课程实验以来,由于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意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乐学的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却在下降,学生体能的锻炼在无形中被忽视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能项目开展得越来越少,更多地被游戏性质的内容所代替,传统体能项目越来越被冷落了。其结果是,体能下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了。
诚然,学生体质指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简单地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体育课的失误固然有失偏颇,但也确实需要反思。北京体育大学原副校长邢文华教授认为,近几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基本以提倡“情感体验”为主,对于学生体能的锻炼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对于过去以体能训练为主的体育课有一些“矫枉过正”,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误导。“情感体验”并没有错,但是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课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体质负责。青少年本来就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力,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普遍出现,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欠缺,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恢复一些强制性的体能锻炼项目,使中小学体育课在有趣之余,更要有足够的运动量,以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学生体质下降一该怪谁?这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需要作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件大事,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把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片面地归结为体育课的过失是不正确的,但如果相关部门不采取突破性的措施,自上而下地进行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果体育课仍然不强化学生的体能问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将继续不容乐观。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8年起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贯穿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开好这门课程需要强有力的师资作为支撑,因此如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成了课程建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现状
(一)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相继设立,但与课程教学的管理部门脱节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和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部门是不同的,致使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与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往往出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削弱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等内容的教学,需要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和知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设置严格的任职标准,一般都是由各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很多人从来没接触过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任课教师实践性不强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自身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与实战经验。但由于当前担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学生辅导员,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年轻教师,即使部分有着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经历过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尤其是创业的实战经验。很难想象没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训练与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目前我国高校少有设置专门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要想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到专业对口的课程教师,是不现实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从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角度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的问题。
美国学者乔恩·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那么,课程教学团队应该是指由某门课程的知识、技能互补的,并愿意为了实现该门课程教学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一)在全校范围内遴选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由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很难找到完全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可以考虑把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师任职条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专、兼职教师,经过遴选,确定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团队内的每个教师不一定具备整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可以互补,同时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负责人,以及整个课程团队的负责人(课程主任),课程团队内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教学小团队,在总体教学目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整个课程团队在课程主任的带领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
(二)校外专家全程参与,构建“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知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标准,拥有就业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中,除了在校内招聘具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如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本校优秀毕业生等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组建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团,构建“内外结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从而使课程教学团队成为一支“双师结构”的队伍。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管理
(一)理顺关系,归口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一般是由系部负责,可以尝试变革性地把该课程交由从来不负责课程教学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也归属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建设和管理,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紧密结合。
(二)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校内招聘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基本上解决了教师的工作兴趣问题,队伍相对稳定。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达成往往是通过职称的晋升来实现的,由于在高校教师职称系列中没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职称系列,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看不到职称晋升的希望,或者是职称晋升机会较少,这导致了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方向,工作中认同感和成就感低,长期以往,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关注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考虑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纳入教育学或者管理学系列等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师职称系列,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的初、中、高级别的职称,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师的职业定位问题。
(三)主动为课程团队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及职业的归属感不强,感觉自己从事的是教学的边缘工作。学校各部门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也是学校的专职教师,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努力为他们营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能享受教师同等的待遇,激发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地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纳入学校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中。
(四)加强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
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个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队伍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教学团队应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每学期开课前由课程模块负责人解读课程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案例的选取进行分析,统一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团队的每个教师按照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要求,到相关企业去实践锻炼,特别是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了解、熟悉企业选人、用人的流程、对毕业生的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参加各类招聘会、毕业生就业洽谈会,观摩企业招聘员工的流程,了解学生在招聘中的表现;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到校指导讲学;在高校间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分期分批选派课程团队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班、心理咨询师培训班、KAB创业教育培训班的学习,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团队成员要通过自我实施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特别是建议相关高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业,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专业师资。
(五)严格监控和考核,确保课程团队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教学的质量是检验课程教学团队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确保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学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应该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对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在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可构建全面、合理的评价系统,综合评价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要把学生就业的质量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 壮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一期.
[2]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丽基于“胜任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想教育探索 2010年第6期(总第2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