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科护理病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人权益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护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满足新形势下患者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发展趋势的需要?从科主任、护士长到普通一线护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学习,有反思,有总结,有行动,求知的触角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先进的工作模式管理经验滚滚而来。在科领导和护理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内科综合病房护理组阔斧改革,锐意进取,在原有工作方式基础上,融合了先进的护理工作经验,多管齐下,逐渐形成了新的、适应神经内科发展需要的工作风范,带动整体护理工作跃上新的台阶[1]。
1 内科综合病房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护理不足。由于综合性内科病房病人多、陪同人员也多,护士分配不到位。造成了护理不得当,空气、环境都不利于病人的康复。与患者缺乏沟通,护士工作量大,容易造成患者的不理解,引发护患纠纷。监督不力,陪护甚至在病房内抽烟、人多噪杂导致患者及家属怨声载道。
1.2 服务不到位。综合性内科病房的护理工作繁重,导致了护士在工作时可能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解答的不详细或没时间进行解答,让患者感觉受到歧视或者冷漠对待。对患者的病情无法到及时的了解,更不能够进行及时的帮助或护理。不能够真正的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工作。
1.3 业务不扎实。由于综合性内科病房患者情况不同静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抢救患者动作迟缓,观察病情不严密或处理问题犹豫不决。对于收费问题,很多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在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询问时不能给予相应清楚的解释,导致患者或家属误以为医院存在变相收费或多收费的问题,造成医疗纠纷。
2 内科综合病房护理管理办法
2.1 做好基础护理,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从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到健康宣教等方面着手,提供患者清洁舒适的休养环境,缩短康复时间,传播健康知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士去北京开会买回专用洗头盆,监护室护士每周为重患者洗头,每天为病人洗脚、擦浴,定时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对话沟通等等。普通疗区护士提前上岗, 7点40进病房,叠被、扫床和整理床单元,告知注意事项等。每个疗区还制作了宣传板,成立了健康宣教栏,同时,护士自己写、自己画每月定期更换健康宣教内容。设置了报刊夹方便患者取阅报纸和及时了解疾病知识。每个病房安放了告知牌,方便患者找到和熟悉责任护士和护士长。通过落实基础护理和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也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增强了护士自信心,满意了患者和家属[3]。
2.2 在服务上,提倡规范化服务,在院内率先开展了规范化服务试点工作。建立了包括出入院流程、护理操作流程、护理礼仪、护理行为、病历表格书写、服务用语等一系列规范化章程,让一言一行有章可依,一举一动有法可循。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过硬规范的技术操作,精准扎实的知识储备,亲切细致的关怀照顾,在神经内科病房随处可见,作用在患者身上的规范化行为立竿见影的发挥了作用,护患关系和谐自然,护理质量飞速提高。
2.3 综合性内科病房的护理人员以其所掌握的全部护理知识和护理手段,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服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清晰的向患者说明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医疗护理情况。主动承担护理责任。加强业务学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严格掌握各收费项目,当患者提出疑问时,要给予正确正面的回答,当护士不能做清晰的回答时,一定要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对患者的问题给予回答。
2.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医嘱查对:服药、注射、输液查对,输血等查对。
(2)不要随意简化操作程序、忽视每次查对,三查七对要记清;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忽视操作中的病情变化。
(3)不要放手对护生无监督的独自[3]操作。严密观察病情了解患者的主诉、不适、苦恼和日常生活不便之处以及患者的社会问题。
3 总结
新时代的护理应以人性化的护理为前提,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把以人为本,为了一切患者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调动了护患双方在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人性化护理服务品牌提高了医院护理单元的知名度。服务品牌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服务应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后,通过品牌效应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贺莲香.转变服务理念营造医院人性化服务氛围[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9):159-160.
【主题词】老年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647(2010)29-7214-01
我院设立老年疾病专科,从2009-12-2010-04共收治老年内科患者246例,针对这一特殊患者群体,通过我们细心周密的护理,总结出老年内科患者基础护理的特色,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7例,女59例,年龄73~97(平均85)岁。内分泌系统疾病72例,呼吸系统疾病6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63例,消化系统疾病48例。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从饮食、舒适度、活动度、药物治疗、排泄、心理、安全防护等七个方面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
1.2.1饮食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水,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适当粗纤维,避免过冷过烫,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八成饱,切忌暴饮暴食。糖尿病患者多食初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蔬菜应选含糖较少的白菜、油菜、萝卜、空心菜;烹调应用植物油,并根据病情、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三大营养物质所占比例为蛋白质占12%~15%、脂肪占30%~35%、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三餐可按1/5、2/5、2/5或1/3、1/3、1/3比例进餐。
对于需要协助进餐的患者,在喂食过程中,注意食物温度以及送餐的量,节奏,防止因喂食不当发生呛咳甚至误吸。
1.2.2舒适度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以及湿度,病房整洁,照明充足,物品摆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适,配有床栏,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该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床上湿水擦浴及洗头2~3d1次,每日洗脚1次,协助患者翻身每2h1次,口腔护理每日1次。
1.2.3活动度病情允许的患者应在看护状态鼓励患者每日以步行方式活动30min,每日2次。如户外活动,应适时增减衣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增强肢体功能锻炼。鼓励自主活动四肢,或者进行按摩,作伸展肢体的动作。
1.2.4药物治疗准确的遵照医嘱予以患者各种药物治疗,熟悉各类药物的药理及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1.2.5排泄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减退,除了在饮食以及活动度方面注意以外,还需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大便通畅,颜色和性状是否异常。呼吸系统的患者,应该适时予以肺部体疗,便于痰液易于排出。
1.2.6心理慢性疾病病程长,患者因其不能与家人共处,容易产生孤单感,悲观失望、焦虑恐惧、担心死亡等心理特征。过多的精神压力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对其极为不利,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在治疗上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同时要做好保护性治疗。病情控制后,对其进行精神支持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注意说话的艺术性,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诚恳,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接受状态。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予以耐心解答,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在交流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其治疗信心。
1.2.7安全防护加强护士的责任感,评估易跌倒人群。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对其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筛选出高危跌倒患者。在病床上贴一醒目标志,使其家属及所有医务人员都知道并及时予以协助或提醒。
二、结果
本组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三、护理体会
近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等多项举措,要求医院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护士对住院患者履行的护理职责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对不能自理或只能部分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和帮助,为患者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等。
我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老年患者逐年增加,老年患者往往病程长,并且是多系统患病,很多患者更是长期住院,因此对护士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内科综合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更要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状态提供细心周密的护理,充分体现老年内科患者基础护理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小芹.浅谈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6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病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患者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已经成为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1]。有学者指出[2],在护理过程中强化安全管理,能够显著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利于提升护理质量的提升。该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该院收治的84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探讨强化安全教育对心血管内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的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84例研究资料均为该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20例患者为高血压Ⅲ级高危,24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患者为下肢静脉栓塞,18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18例患者为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学历水平均是初中及以上。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6例,患者年龄为61~79岁,平均年龄(71.3±6.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17例,患者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1.5±6.7)岁。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就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同时结合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安全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在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3]。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安全教育,并结合患者的情况,及时对安全教育计划进行整改。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医护人员对相关危险因素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其次,强化安全知识教育,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立刻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并结合常见的疾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安全隐患,同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医护人员再次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给予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掌握患者的病史、家庭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4-5]。此外,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发放相关的安全治疗,指导患者掌握临床症状的识别方法和相应的自救方法。
1.3效果判断标准
该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安全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其中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标准:基本掌握:分数高于80分;部分掌握:分数在60~80分范围内;未掌握:分数低于60分。护理满意程度评价标准:满意:评分高于90分;一般:评分在60~90分范围内;不满意:评分低于60分。
1.4统计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该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态计数资料(%)率;检验方法如下:正态计数资料χ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安全知识总掌握率分别为76.19%、92.86%,两组数据经过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1.43%,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0.48%,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缺氧、低血压、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病情严重,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6]。该院此次收治的患者均是老年心血管内科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安全教育。其中,观察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度明显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安全知识总掌握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总掌握率为76.19%,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具有可比性,这表明强化安全教育能够让患者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0.48%、71.43%,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这提示强化安全教育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强化安全教育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具体优势有:①能够加强患者的安全意识。Spearman等指出[7-9],患者的知识水平和信念水平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医护人员只有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才能顺利展开护理工作,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应对疾病的能力、接听和社会支持度等都会对遵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出现不配合的现象,那么就有可能产生人为的不安全的护理,进而引发不良安全事件。所以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就应该对患者实施危险因素评估,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安全隐患对康复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②利于患者掌握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医护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讲解安全防范措施,让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安全知识,同时制定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让患者能够学以致用。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通过实施自我管理教育,保证患者的健康状况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患者一旦出现危机状况能够立刻采取自救措施,为医护人员抢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出院后还存在较长的康复期,患者很容易产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家属精心照顾和心理护理[10]。安全教育能够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家庭护理中,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指标。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强化安全教育,能够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生活指标,促进患者痊愈,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迎红,程红,路兰,等.医务社会工作者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知识的了解及培训需求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4):26-28.
[2]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3]王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5,9(9下旬版):215.
[4]张世琴.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3,6(z1):217-218.
[5]岳春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上旬刊):793.
[6]刘彩云,吕广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3,29(11中旬版):172-172.
[7]王素玲.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8):152-153.
[8]RavindraMP,AachuA,AnoopM,etal.Population-basedin-tervention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relatedknowledgeandbehavioursinAsianIndianwomen[J].IndianHeartJ,2013,65(1):40-47.
[9]HiaheimLL,OlsenI,RnningenKS.Oralinfection,regularalcoholdrinkingpattern,andmyocardialinfarction[J].MedHypotheses.2012,79(6):725-730.
关键词:神经内科;跌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67-02
一、引言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以年老体弱、意识障碍和感觉、运动、认识障碍为特点,极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肌肉损伤、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不良后果,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给病人及家庭造成负担。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对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跌倒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二、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19例,其中男性397例,女性322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急性脑梗塞324例,脑出血142例,血管性眩晕73例,运动神经元病41例,帕金森5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癫痫26例,病毒性脑炎15例。
三、跌倒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1)年龄因素:神经内科病人老龄化,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减,其后跌倒危险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危险[1]。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所患疾病大多与思维、行走步态有关,表现为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出现感觉障碍,易发生跌倒。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功能减退,易发生跌倒。(2)心理因素:许多老年患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让人帮助;有的患者有内疚感,觉得自己患病拖累了家人,特别是长期患病的病人,尤其是夜间,不让留陪护或不忍心叫起陪护,自己下床因出现体力不支而跌倒,因此夜间是发生跌倒的高峰;另外,焦虑、抑郁及挫折感,使患者降低了对周围人、自己、环境的注意力。(3)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痴呆、帕金森病、脑卒中、小脑疾病、外周神经病等,会影响脑部血流的灌注及氧供应及机体的平衡功能。神经内科部分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不同疾病均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因素。
2.护士因素。护士人力资源缺乏,部分护理人员年资低、知识老化,防范意识及知识薄弱,没有做好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从而不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护士巡视病人不够,未及时发现及解除安全隐患,床头无“防跌倒”警示牌,未根据病情留陪护或过度依赖陪护,患者、陪护、卫生员跌倒安全教育指导监督不到位,导致过于自信、放手、地面潮湿而跌倒等[2]。
3.家属因素。家属认识能力不足或缺乏。在护士评估到患者有跌倒的危险因素后,告知家属留有陪护时,家属过高的估计病人的能力,拒绝陪护。病房条件差,也是家属不愿陪护的原因。教给家属安全防范措施,如床档的使用方法,患者家属自以为这个用不着。
4.环境因素。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太滑或者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楼梯过陡、过滑,没有安全扶手;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无呼叫器;床椅不稳;浴室、厕所未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5.药物因素。很多药物明确规定高空作业者慎用,其实是药物影响平衡、视觉、精神、血压等,增加跌倒的发生率。
四、护理对策
1.对于病人和家属。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的措施,向病人及家属提供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对跌倒的重视,要因人而异,教育多样化。对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视力较差、听力下降的病人,利用床头交接班,护理治疗时重复多次教育,在走廊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及时给予扶助,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预防,重要的注意事项及时予以书面告知,护士与家属双签名,以示告知;对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教会3步起床法[3]: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压晕厥的发生。教育无陪护患者有需要帮助时,不要怕麻烦,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发生跌倒。
2.对于护士。加强护士安全防范教育及培训,护士是预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人员[4]。所以护士要学好防跌倒知识,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警钟。多关心和尊重患者,热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使他们相信护士,听从指导。针对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每位护理人员要心中有数,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护士还要尊重陪护的劳动,积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配合护士做好安全工作。
3.对于环境因素。引导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日间光线充足,夜间设置脚灯,保持病房、走廊、厕所地面干燥,地面湿、滑时出示“小心滑倒”警示牌。及时清理病人身边的杂物,呼叫器设置在合适位置,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随手可得到的距离内;同时嘱咐病人穿稳定性好且防滑的鞋子。其他安全检查:床有护栏,床脚轮要有良好的制动功能,厕所设有紧急呼叫,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改善病房环境,病室整洁,安静,开水、热水、冷水保证到位,让患者及家属用起来方便。
4.跌倒高危评估,评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的对策。通过对年龄、活动能力、沟通能力、意识、感官、不太平衡、眩晕、有无跌倒病史、是否服用镇静剂、抗精神药等特殊药物、有无照顾及睡眠型态等几个方面来细化评估[5]。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进行重点护理管理,:(1)在患者床头挂“防跌倒”警示牌,严格交接班。我院采用红底白字的标示。(2)对有跌倒病史的患者在详细询问后,重点预防,必要时专人陪护。
五、结语
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神经内科病人发生意外跌倒的原因,完善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春梅,周巨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14.
[2]张建华.老年人护理安全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2-13.
[3]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24.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的护理风险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NICU收治的329例患者护理资料,分析总结出NICU护理风险的种类及产生原因。结果:NICU护理风险包括:护患关系紧张,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或应急能力低,院内感染和护理文书方面的风险。结论:医院应加强护士的基础护理能力,加强质量管理,转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提升个人素质。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对策
NICU的英文全称是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我院的NICU主要抢救各种神经内科急、危、重症的病人。N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且复杂,由于ICU病房的特殊性,护士需要24小时陪护病人,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故易发护理风险事件。因此分析总结NICU患者的护理风险类型及产生原因对提高病情危重患者治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回顾329例患者护理资料,分析总结出NICU护理风险的种类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NICU收治的329例患者护理资料,其中男202例,女127例。原发病:脑出血176例(53.5%),脑梗死121例(36.8%),颅内感染8例(2.4%),症状性癫痫8例(2.4%),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1.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例(1.5 %),重症肌无力 3 例(0.9%) ,药物中毒1例(0.35%),格林巴利综合症1例(0.35%),死亡17例。平均住NICU时间为5.36天。
2NICU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
2.1护患关系紧张,产生信任危机。NICU的护士工作多年后通常对于病人的苦痛以及患者与病人的生离死别司空见惯,加上NICU通常要求一个护士同时护理1~3名病人,劳动强度大,而患者家属往往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由此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家属对护士不信任,为NICU的日常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或应急能力低。表现为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妥善处理病人的突发事件[1]。有的护士在夜班时由于过度劳累或其他因素没有按时执行护理操作,如吸痰、翻身,雾化吸入,生命体征监测等。曾发生过因护士没有及时吸痰,造成患者呼吸道阻塞窒息,经抢救后重新置管的案例。还有些护士在抢救过程中抓不住重点,手忙脚乱,对一些仪器的操作不熟练,药品及材料的使用不明确。
2.3院内感染。在全部329例患者中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4%。其中有17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发生尿路感染。NICU患者以病情危重,意识模糊不清的老年患者为主,其特点为没有自主咳嗽的能力且排痰无效,没有自主更换卧位的能力[2]。当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意识薄弱时便有可能造成消毒隔离设施不合理,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当,医疗用品没有及时监测等情况,从而产生院内感染。
2.4护理文书方面的风险。分为护士记录不真实准确、不及时和医护记录不相符两个方面[3]。造成护士自身记录不及时不详实的原因可能是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没有时间记录,抢救完成后再进行回顾性的补记,致使很多术后护理记录不连贯或者术前病情观察记录缺失。医护记录不相符的原因一个是抢救时口头医嘱较多,执行时患者没有听清医嘱而导致重复用药。再有可能是因为医生开具医嘱时没有及时告知护士而导致执行和记录的不及时。
3NICU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护士的基础护理能力。加强NICU护理人员专科及急救知识培训,规范护理文书记录和常见护理操作规程,提高护理人员观察病情的能力,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有针对性的观察不同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命体征监测[4]。
3.2加强质量管理。首先要建立严密的规章制度。如隔离交接班、消毒岗位责任制等,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及时检查药物并做好补充工作,保证监护记录连续完整,定期检查仪器和电源,保证仪器时刻处在备用状态。其次是要加强病室管理。减少NICU的人员流动,保持环境清洁。地面、桌面每日用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抹布、拖把做好分类管理。严格把握NICU的收治指征,随着病情的好转及时将病人转出,避免交叉感染。最后是保证护理人员编制,防止因为劳动强度过大、倒夜班频繁而造成护士不能充分休息,工作效率低下,应急能力差的情况。
3.3转变护理观念,提升个人素质。传统护理观念常常是针对疾病护理,而往往忽略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NICU病房的患者大都意识模糊,那些较为清醒的患者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恐惧、绝望和极度的痛苦感。他们在痛苦挣扎时最需要关怀和安慰,应当避免过激的言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注意说话的语调、表情和态度,积极调动患者的情绪。
4结论
NICU的病人具有特殊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极易发生护理风险。应通过对NICU护理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来作出相应的对策,提高病情危重患者治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一宁,吴欣娟,实用神经内科护理及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7,40
[2] 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7
[3] 吴桂珍,红蝶玫,护理文书潜在的医学纠纷及预防对策[J],中国病案,2007,8(1):26-27
关键词 品管圈;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
一般情况下,品管圈在医院的护理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品管圈的实际应用可以使得护理人员之间实现良好互动,从而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对于做好医院的护理工作,造福广大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来说,品管圈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为了进一步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神经内科病房优质护理质量的影响,在我神经内科开展为期5个月的品管圈优质护理服务,然后对该活动开展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护理人员不同项目的考核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做好组建圈子工作:首先,我们要鼓励本医院神经内科的相关护理人员主动参加组建圈子的工作,尤其是对于护士长和骨干护士来说,要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推荐,在全科室形成组建圈子的热潮。通常情况下,品管圈的人数要在6~8人左右为宜。其次,要切实做好相应职责的划分以及制度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每一个品管圈里面设置1名圈长,全面负责相关工作,同时设置记录员和辅导员各1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最后在制度的规范下明确圈长、辅导员、记录员各自的职责。第三,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一般情况下,品管圈活动的基本步骤如下:①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②制定周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③开展实地调研,全面摸清主题的相关工作情况;④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并将其进行量化;⑤从多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⑥针对相关的问题,积极寻找和详细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⑦对相关对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相关的措施进行改革和完善。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主要是对该活动开展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护理人员不同项目考核的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不同项目的考核分数达到90分为优秀,本次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是50人。其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榉浅B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之和。本次参加调查的患者90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结果
活动开展前后不同项目的考核优秀率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以后,本院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专业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考核优秀率明显大于活动开展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活动开展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之前,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85.56%;品管圈活动开展之后,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8.89%。品管圈活动开展之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活动开展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品管圈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程序性思维方式,它可以将一个团队中的集体智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对于医院神经内科的护理服务,品管圈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真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对于医院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来说,她们往往要承担很多的护理任务,面临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这样会使得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不利于医护关系的良好发展。然而品管圈的应用可以使得护理人员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提高自我的护理水平。另外,品管圈的应用还可以促进不同的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有利于她们取长补短,还能够增强她们对护理工作的信心和兴趣。这无论是对于她们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医院神经内科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课程
授课类型
学时
任课教师
内科护理
理论
2
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节次
一、教学课题:
第1章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目标:
1.解释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
2.描述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3. 掌握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能对病人进行合理的整体护理。
(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期望通过本次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标地完成整理护理学习。同时认识到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从爱与关怀开始的,进而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品德。教会病人自我日常护理。树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
三、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科学出版社《内科护理》教材紧扣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针对当前初中起点学生的生源状况和身心特点。①突出“三基”, 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体现“三性”,即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表现形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章节前有典型病例,文中有重点提示,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本校本护班三年级的学生,该批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此前她们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课,也已经接触了部分诊断学以及基础护理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很难将各门课联系起来,存在脱节现象,知识融合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未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四、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护理、内科护理概念、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
难点: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及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解决学习和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
五、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教学法
学法:理解记忆法
六、教学资源:
病例,图片,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习旧课】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例举医院现状,学生自身就诊经历,来引出临床、临床护理、内科护理等概念,提出重要性
【讲授新课】
一、内科护理学范围、内容
内科护理是认识和研究内科疾病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内科护理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是临床护理中的综合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二、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安置新病人
遵医嘱进行等级护理
实施整体护理
密切观察病期变化
注重生活护理
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
积极对症护理
配合各种检查及特殊治疗的护理
避免院内感染
正确进行健康指导
三、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疾病的分期护理
急性病期
慢性病期
康复期
疾病的分级护理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四、内科护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n 多观察
n 勤思考
n 多请教
n 重理解
n 积极讨论
n 做好笔记
【小结】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很好地完成上述角色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内科护理,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回忆前期学科所讲的健康概念
启发学生回忆自身就医经历,引出临床及临床内科等概念
进行目标展示
讲解概念
归纳总结,介绍内科护理学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学科所学范围
精选病例,激发兴趣
精讲点拨,举例说明
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护理常见问题
归纳总结:
组织学生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归纳总结重点:
再次返回病例:
解决病人的问题
提出学习本学科的期许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制定护理措施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应答。
预习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回忆、回答健康的概念
回忆自身就医过程,理解内科护理的重要地位
理解
记忆
整体把握学习梗概
进入情境,体会内科护理的每一步骤的护理要点,掌握重要内容
讨论热点问题及个人困惑
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以病例说明的方式总结本节要点
回答问题
5
5
10
15
15
15
[关键词]病例讨论; 内科护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79-01
我国护理职业教育模式长期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咨询者,学生作为行动个体,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行动目标、手段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获取职业能力。病例讨论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之一,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我校2008级4个班248名学生实施病例讨论教学,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临床病例,这些病例都来自临床比较典型,和内科护理知识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方法
每一系统疾病护理上完以后,准备五个病例,提出相关护理问题,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病例提供的一般资料,需要课前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系统分析。课堂讨论时,将每班分为5个组,每组10人左右,每组选一小组长,对五个病例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小组成员各抒已见,共同协助完成答案,课堂展示时随机抽签,抽中哪一病例即展示该病例的护理方法,由该组代表上台展示。每组结束后当场进行评论展示效果,该组成员需回答台下其他学生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该组成员可对展示内容作适当补充。随后老师进行总结。给以评价并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讲解,根据小组表现,各小组长对其它组进行评分,结合老师评分,算出每组成绩。具体评分内容有以下几条: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普通话是否标准、小组成员是否团结合作、护理措施是否正确全面、提问是否有得当、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内容,写出病例分析报告,以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2 结果
2.1完成病例讨论36学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争取上台展示,结业考试内科成绩优良率达45%,及格率达93%。
2.2通过病例讨论,学生学会收集资料,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知识,了解护理新进展,提高了自已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开始展示时,部分学生紧张,说话不流畅,表达不清楚,通过多次病例讨论,学生自信心增加,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对护理技能提高、教学方法等认同度为87%。
3 讨论
3.1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知识掌握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掌握综合职业能力的程度,行动导向教学,考核内容包括了关键能力部分,如计划、决策能力等。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大部分职院学生感到没兴趣,缺自信,教师也感到困惑,教什么?如何教?以学生为主的授课,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此问题。病例讨论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之一,适当运用内科护理教学中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2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实践证明,病例讨论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扩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1],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目的: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选取2011级护理专业二年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个班作为传统班实施传统教学法,另1个班作为教改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结果:教改班学生内科护理课程总评成绩优于传统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工作过程;内科护理;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5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是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岗位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1]。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备受推崇[2],其核心是确立适切的课程开发理念,科学的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与重构[3],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一体化”。《内科护理》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笔者以《内科护理》课程为例,把护理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以2011级护理班级为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1级护理专业2个班9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20~22岁。2个班的学生均为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的3年制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将2011级护理2班49名学生作为教改班;将2011级护理3班48名学生作为传统班。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传统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加技能训练。教改班采用“理论实践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按照内科病人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进行教学。教材均为万晓燕主编的《内科护理技术》,两班任课教师、所用教材、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均相同。
1.2.1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内科护理课程组教师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医院护理专家的意见,按内科护理岗位职业要求,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为依据,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内科常见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主要的病理过程和相关的解剖知识。②知道内科常见疾病护理评估的内容、主要护理问题、理解护理措施制定方法和实施原则。③知道内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能通过执业护士上岗证的考核。(2)技能目标。①具备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为主线,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②具有实施常用内科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③学会观察内科病人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对危重病人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④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并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⑤具备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综合素质目标。①热爱护理专业及护理工作,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②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病人具有高度的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③具有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④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2.2课程内容的开发根据《内科护理》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及临床护理专家意见,本课程组紧密围绕护理工作岗位需要和护士职业标准,充分遵循“必需”“够用”“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组织课程骨干教师(包括兼职教师)以此为依据编写了《内科护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应调整、更新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常见病护理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将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陈旧的内容进行慎重的调整。将常见内科疾病按系统分为9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一为呼吸系统疾病;学习情境二为循环系统疾病等。而每一个具体疾病病人的护理设计成典型护理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病例护理工作任务均按病人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组织教学。《内科护理》课程内容开发见图1。
1.2.3教学方案的设计采用基于内科护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完成教学。在教学中,选择典型的教学病例为载体,按照临床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例,然后对该病例展开讨论,某病是什么?什么原因会导致某病?为什么会发生某病?回答这3个问题就知道了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然后按照内科病人住院护理工作过程完成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在病例的穿插引导下,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的完成了完整的护理程序5个步骤,达到了教学和临床实际的紧密衔接,力争教学和临床零距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相应知识技能关系见图2。
1.2.4教学方法的实施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步骤概括如下:(1)布置任务。上课前将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准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到医院收集资料。明确本次任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2)学生分组。6~8人一组,组长1名,根据所给的项目任务进行知识和技能准备,教师指导、监督并纠偏。(3)课堂展示。以小组为团队,小组成员自行分配角色,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和出院护理过程中,演示案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4)评价考核。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并找出改进对策。其他辅助教学方法有:(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病例教学法。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化的理解。(6)角色扮演法。为了强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角色扮演来巩固和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2.5课程评价的改进学生成绩通过3个方面进行评定。(1)理论考核。检测知识目标,其内容主要为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和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占60%。(2)技能考核。检测能力目标,其内容主要围绕执业岗位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占20%。(3)素质考核。检测素质目标,其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爱护尊重病人的态度,占20%。成绩评定等次为优、良、中、差,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对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教学,将内科病人住院过程的护理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技能,构建知识和形成岗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典型病例在入院、住院、出院过程的护理问题,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护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表1显示,教改班的总评成绩显著好于传统班(P<0.05),提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课程改革顺应了高职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3.3培养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4]。教师为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利用假期到医院内科顶岗锻炼,学习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本课程组2名教师参加全校教师讲课比赛,都是使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逐步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教学改革是个永恒的话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内科护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临床内科护理岗位所需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45-46.
[2]程新华.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辨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33-34.
[3]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43-46.
[4]李刚.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