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及意义范文

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及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及意义

第1篇:非遗传承的必要性及意义范文

作者简介:

丁 峻(1958―),男,宁夏中宁人,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哲学、认知科学、教育哲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西方的具身理论研究》(11JCZX02YB)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人类的知识系统可分为“本体知识”和“对象性知识”;本体知识由自我经验、自我情感、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系列要素构成。主体唯有借助具身认知方式才能真正内化外源知识,进而以审美方式建构本体知识、运用投射方式输出思想成果和行为图式。因此,我们应当把建构本体知识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作为大学的根本价值目标,以便借此体现大学对人类文化的全息传承与综合创新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本体知识;人格智慧;元认知;大学;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2-0014-08

几千年来,人类的心智发生了巨大的嬗变;这主要归因于教育所传导的知识价值。大学的文化集成了古今中外的人才成长与成功经验、凝聚了全人类的顶级智慧与美感人伦品格,因而成为提升师生员工自我表现、创造力、审美诗意、爱心良知和精神变革的动力源泉,并有助于激发校园内外人们的好奇感、奥妙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而,基于知识创新的大学教育遂成为引导人们认知精神世界与创新内在价值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平台。

与之同时,人类的环境与生态、情感与行为也日益呈现出种种危机境况:“现代人虽有能力改变一切,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惊人的科学技术成就迫使人类丧失了某些最重要的观念,从而使我们的内在世界失去平衡、外在世界失去协调、前途难以预测。”[1]

造成上述本体性危机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对挑战的智慧之道又在何方?本文拟结合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命题,就长期被忽视的人的本体价值建设等根本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以造益我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更新与知识载体创新。

一、智仁勇精神: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格文化的枢纽

人类自古以来对自身(尤其是审美之道、创造之谜)最感兴趣,杰出人才则是体现人类的顶级智慧与崇高情怀的卓越典范;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创新智慧遂成为天下大众心向往之的人格精神与事业理想的“标准参照系”。

那么,名人文化所体现的人类文明的精华究竟是什么?杰出人物用以孕育创造性情感与思维能力的人格结构具有哪些文化标志、认知焦点、闪光亮点和价值特征?进而言之,中国大学应该如何建构用以回应“钱学森之问”的思想路径?上述问题乃是值得我们深究且非常有趣和极为复杂的元问题。

1. 为何“天人一性”、“物我一体”的认识论是传统智慧精华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圣人之用心,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事事物物、形形,万万分殊,但都不离一心,心一贯万物万事,心具有众理,盖天人一性也,物我一体也。

人之所以能尽己尽物之性、知性知天,是因为天人一性、物我一体。换言之,每个人既是独立存在的生命体,也是浩瀚宇宙的一分子;他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认知的客体或被认知的对象。他可以通过认知自我来感悟宇宙的特殊规律,进而综合与推导出宇宙的一般规律。若非一性一物,就不可能实现尽己尽物、知性知天。因此可以说,尽己则尽物,知性则知天。

换言之,人的本体世界与作为人类对象的客观世界都具有本质相通的变化规律、真理与价值特征;因为人类与万物的孕育、生成、发展、壮大、成熟、退化及消亡和转化过程,均基于宇宙创生与湮灭的总体性规律。人类的本体世界由多元系统综合构成,其中包括生物生理生化物理系统、心理心智精神系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种族特质遗传系统、脑体物质系统和分子量子神经信息系统,等等。上述诸种复杂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信息演化过程,无不时时处处精妙映射着对象世界乃至宇宙时空的相关本质特征及其运变规律。

2. 真诚人格的认知催化效能

针对人格所具有的认知价值,儒家很早就做出了相当全面深入的智性阐释,进而肯切地表述了情知意互动互补与协同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是《中庸》所确立的“诚意”人格坐标及其所具有的“尽人性”、“尽物性”、“赞化育”和“参天地”的主客观认知效应,二是孔子所概括的“知仁勇”三达德之人格规范及其“知天―知人―知己”、“爱天―爱人―爱己”、“顺天―益人―弘己”的社会实践价值。它由此凸现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认知意义及其深蕴的科学基础,也为我国的大学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价值开掘与创新演绎,对传统人格精神进行批判扬弃和取精用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可操作的认知路线。

孔子指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中庸・三十二(诚意)》)[2]为何“诚意”能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是由于“诚者,天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二十(治国)》)。孔子在此把“诚”作为天道与人道实现相互契通的本体标志。

那么,如何能够使天道与人道相贯通、使天性与人性相濡染呢?孔子指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中庸・二十(治国)》)。可见,作为“天”与“人”之“三达德”且“以诚贯之”的知、仁、勇,遂成为人们用以契通天道与人道的根本法门和修行途径。也即是说,唯有人们在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以诚心实意来贯通整合并内外修行“知、仁、勇”之三达德之时,才会逐步实现知天知人知己、爱天爱人爱己、造益社会和实现自我根本价值的人生理想!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二十三》)。在此,孔子深入阐释了“诚意”与“明知”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由诚心而实现明心(自知),由自知到知人、知物。同时,他又强调了真诚的人格行为对主体认知与完善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深广的价值辐射功能:“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二十二(诚意)》)。

孟子有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卷十三・一》)。可以说,这是孔孟对儒家伦理文化的认知价值和启智功能的完整释说。儒家从至诚可以尽性、从尽自我之性到尽他人之性、从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从尽物之性到尽天地宇宙之性,对伦理人格促进人性的内在发展和物性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价值时空层面的逻辑递进与认知阐释。这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复兴和中国社会的制度文明创新等战略事业,都具有高远深邃的智性启示!

知仁勇发源于诚心、又复归诚心,孔子据此而完成了儒家伦理人格对主客体世界进行认知与完善的历时空摄取、共时空整合与超时空创新之文化价值使命!

3. 真诚人格意识对成全自我与万物的决定性作用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知意唯有实现了内在统一及协调练达之后,才能形成独特而和谐的人格意识及其个性精神。不妨借用一句话来认识孔子三位一体人格论的心理学效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章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二十八)。

那什么是“知”与“仁”呢?“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路);“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贡);“知者自知,仁者自爱”(颜渊)。可见,孔子的仁知观包括了自知自爱、知人爱人、被知被爱这三大系列的情感规范与认知观念,体现了平等互动、自觉自愿、自主自由的“存在本体”认识论思想。

仁知统一,意味着人道与天道、伦理与逻辑、主体与客体、情感与思维的和谐统一,由此从历时空的经验世界和共时空的逻辑天地导向超时空的理念王国,进而推动个性主体形成全新的人格意识和个性精神体系,在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相互融通的基础上走向审美与创造的自由灵通美妙境界!由是观之,孔子的仁知勇三位一体人格论,实际上是人本化的精神宇宙层面的理想人性建构理论,其意义已经超出伦理修行的范畴,具有认知和创造的源头动力价值与精神奠基功能。

总之,真诚的人格意识是主体贯通与整合知仁勇(人格三达德)的核心力量。孔子把诚意视为成全自我之仁的大道,由此导向成全万物的认知之道,内外之道相通、内外之性相合;主体据此得以知天地、知人我、知明行。可见,真诚的人格意识乃是主体练达人格能力和提升个性智慧境界的不二法门。

二、人格智慧得以生成的本体知识论基础

以上讨论了以仁智勇为特征的人格价值及其本体认知效能,笔者在此将之称作“人格智慧”(或本体智慧),以区别于我们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时所动用的“客观智慧”、“物性智慧”或对象性智慧。以下侧重探讨人格智慧得以生成的本体性知识基础。

1. 当代教育的理念误区与知识观盲区

众所周知,知识是智慧的必要性基础。然而,对于诸如“知识如何转化为(人的主体性)能力”这样的问题,现当代的高等教育却无法回答之。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仅能作用于人的客观知识或对象性知识,后者则需要由学习者转化为自己的本体知识;本体知识的升级活化与内在映射导致人的元认知能力廓出,元认知活动基于自我参照系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具身认知与对象化映射。

在这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知识的定义与分类方法,譬如“认知性知识”和“工作性知识”(巴顿),“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野中郁次郎),环境知识、专家知识与自我知识[3];本采夫提出了情感性知识、认知性知识和体用性知识[4];考斯米德斯认为,可以将人类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5];艾斯特指出,情感也是一种主体性知识,没有情感体验就无法内化客观知识;情感有助于促进主体的认知目标定位及知识建构。[6]

与之有别,笔者基于主客体价值坐标,提出与“对象性知识”相对应的“本体知识”观、与“客观智慧”(或对象性智慧)相对应的“本体智慧”(或人格智慧)观[7],进而据此深入揭析本体知识与人格智慧之间奇妙复杂的相互关系,借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发展与理念创新提供某种思想启示。

其社会动因在于,当代的大学(包括中国与外国的大学)尚未形成以人为本的知识观,因而它们无法基于人的本体知识之建构机制、升级方式、转化路径和认知操作原理来创制实施“客体知识-本体知识-人格意识-元认知系统-本体智慧”的具身认知教育理念,更无法形成用以促进学生的人格智慧向客观智慧转化的合情合理的思维创新教育理念。

譬如,我国的教育活动依然停留于传播客观知识这个初步环节,尚未影响人的本体知识系统,进而致使学习者无法形成个性化的元认知能力。可以说,本体知识的建构空白乃是我国教育存在的根本缺陷,片面的知识观、实用性的人才观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乃是我国教育滞后的思想症结。

再如,我国大学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少下列高阶人文素质:

(1)个性化的 “哲学、美学、科学” 三位一体认知理念与自我意识。它是人们用以认知自我与世界、构建假说与理论、设计实验选取数据、建构模型表征、解释已知和预见未知等科学理性活动的精神意识元坐标。当代的大学生及成年知识分子尽管学历高、外语好、专业知识精深、实验技术先进,却无益于科学猜想或理论假说之孕生。

(2)新颖生动、美妙灵通的多元想象能力,包括艺术想象力、科学想象力、本体想象力等。国人(从青少年到成年人)呈现出想像力贫乏的严重倾向,多数人对知识、专业、职业工作缺乏如痴如醉的爱趣,从而难以大舍大取、献身于斯;脑袋空空,提不出问题、无力建构理性假说,而是按书本或别人的模式来做研究、搞实验,从理论到技术鲜有独创或建树。

(3)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经验及个性化的概念建构能力。知识经验狭窄单一,概念视域偏狭陈旧、表象结构窄促、思维状态单调滞化、推理时空局限、想像天地窄小。

(4)内外一致和理性化的人格行为范式。我国的部分大学师生、知识界和其他各界的不少人士,都表现出日益浓重的人格行为取向的功利化倾向。

总之,人类知识创新的根本之道在于“万物备我、格内致外”。然而,我国的教育暴露了严重的价值目标错位和耗竭人心的形式化倾向、严重制约了青少年之情知意本体能力的创造性发展,呈现出“借物役心,扭曲人性”的可悲效应。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革除旧弊、激活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具体而言,我们亟需基于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观、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彻底更新,进而据此建构人性化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论。

2. 本体知识观的人文主义价值基础

孔子把诚意视为修练人格智慧(知仁勇)的根本基础、将致诚看作获得情感自由、认知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内在坐标(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情知意规范)。这与西方古典文化及近现代哲学所推崇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观及文化教育哲学不谋而合。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知识需求、潜能特质与个性尊严,追求人的情知意的个性化、和谐性与全面性发展。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包括两大内容:

一是形成有关人性及个性世界的本体知识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若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须从人的整个脑体心身系统着眼,深入全面客观地认识它们的发生、形成、发展、转化、成熟与衰亡的内在规律、精细准确地把握个性主体用以调控其“情知意行”的内在机制。唯有掌握了人的情感、心智与行为发展规律,大学才能据此形成清晰明确、富于前瞻性和批判性整合性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本框架,进而借此合理筛选出那些需要被传承的古今中外文化内容。

二是形成学习主体用以发展与转化本体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体创造论(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经验,有自己特殊的的痛苦与快乐,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潜能特质与价值理想。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基于自己与众不同的本体知识系统来发展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进而依托“自我参照系”将元认知能力转化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智慧,最后经由身体系统的系列中介而表达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笔者认为,本体知识是学习者转化客体知识的认知中介,据此形成的基于“自我参照系”的元认知框架决定了个体的对象化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因此,当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聚焦于人的本体知识,以深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人的个性化情知意之自由自主和全面协调的发展。其中,自我认知框架决定了人的对象化认知能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主体对自我身心能质的真切认知、充分发挥和完满实现,乃是人的根本需求与无上理想之所在。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应当首先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自我认知能力”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内在实现与外在实现。

3. 本体知识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与对象性知识相对应,本体知识即是主体用以体验、重构、认知、评价、预测和管理自己的情知意活动的内在认知资源,其中包括元记忆、元体验和元调节等认知操作要素,也包括主体对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科学、自我与宗教、自我与艺术、自我与伦理、自我与家庭、现实与理想等相互的价值关系认知、互动作用认识与行为主导图式。

(1)本体知识的基本内容

一是本体性经验(或者说是指向自我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性知识)。它包括自传体记忆,有关自我的情感经验与文化经验(包括艺术经验,科学经验,宗教经验,道德经验,游戏经验等),自我对话经验、自我幻想与身体经验,等等。

二是本体性概念(或者说是有关自我的知性认识或符号性知识)。它包括三大结构:1.共性知识(包括自我的群体特征、社会属性、种族与人类属性,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2.个性化知识(包括自我潜能,自我特长,自我情感特征,自我性格倾向,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人格类型、能力优势及弱点,自我的行为方式等);3.工具性知识(包括自己所形成的个性化的科学概念、艺术概念、生活概念、技术概念、宗教概念、生命概念、自然概念、宇宙概念等)。

三是本体性思想(或者说是指向自我的理性认识或理念性知识)。它包括个性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理想、认知策略、人格框架、价值观、行为图式与发展战略等内容。主体以此解释自我的历史、调节自我的现实图式、设计和预测自我的未来进路。

(2)本体知识的价值品格

在现当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知识主要指客观世界(特别是自然世界)的科技知识,所谓人的认知与创造能力主要指对科技文化的内在转化与操运水平。我们对人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等内在过程缺少关注、研究和教育实践。

第一,指向自我的经验性知识有助于个性主体在历时空层面将客观经验、对象化情感和社会化价值分别转化及还原为主体自身的主观经验、本体情感和个性价值。其所具有的感性化具身体验之价值品格,有助于矫正目前基础教育的感性缺失倾向。

第二,指向自我的符号性知识系统既有助于个性主体在共时空层面转化及体用其所摄取的各种对象性符号知识,也有助于主体将本体性知识再次投射到新的对象时空及新的对象目标之上、进而借此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移情体验和换位思考。

第三,个体形成的指向自我的理念性知识,实际上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本质价值与精神理想,体现了主体对自我世界的内在规律、价值真理与发展战略的科学认识,反映了主体高阶转化及能动创用对象世界之多元规律和真理认识的理性精神建构水平;它们集中体现为个性主体的自我意识、元体验-元认知-元调控水平。

(3)客体知识转化为本体知识的具身机制

人类的学习行为实际上是主体借助对象之镜来观照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精神内创方式。换言之,客体知识唯有被学习主体借助具身认知方式而转化为自己的本体知识之时,才能发挥其两大核心作用:一是对人的移情体验能力的强力催化和深广拓展,二是促进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效价升级与理性化意象生成。

第一,将客观经验转化为学习者本体经验的具身化体用原理。主体所加工的客观知识分别被主体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转运至经验性时空、认知性时空和哲理性时空,进而由大脑前额叶的情感体验中枢进行价值评价、由认知中枢进行机制分析,再由前运动区进行具身预演、由语言活动区进行符号匹配,最终形成个体对客观知识的三大认知转化产物:本体性经验、本体性概念、本体性理念。

第二,将客观规则转化为学习者之认知规则与思维策略等本体知识的对象化迁移原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对内心的知觉表象展开二度创造、二次发现和二度体验,进而将认知结果投射到虚拟性和实体性对象之上,借此实现自我与对象的认知价值。

第三,将客观规律、客观真理与客观理性转化为学习者的精神规律性知识、思想理念性知识还价值真理性知识的高阶具身内化原理。譬如,主体在创建科学知识的系列过程中,首先需要生成感性表象,继而生成知性概象,最后生成理性意象;其实质是将科学的客观形式逐步改造为主客观合一的“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其间,主体将客观化的科学内容转化为本体性的生命感觉、知觉规则与理性意识,由此实现了理性价值的本体建构任务。

三、人格智慧的建构机制与映射原理

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聚焦于人的本体知识,以深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人的个性化情知意之自由自主和全面协调的发展。其中,本体知识的审美建构乃是学习者发展认知能力的先导目标。其原因在于,人的本体性情感发展位于认知发展的首要阶段,自我认知框架决定了人的对象化认知能力。[8]

1. 人格认知的自我参照系

笔者认为,本体知识是学习者转化客体知识的认知中介,据此形成的基于“自我参照系”的元认知框架决定了个体的对象化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其中,高等学校在引导学生建构本体知识、形成元认知能力、完善人格智慧并使之转化为社会性智慧的决定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善于借助表象世界的对象之镜来观照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的独特新质、不断充实与提升自己的本体经验,进而建构感性时空的镜像自我。

(2)善于借助概念世界的对象之镜,对自我的本质特点展开符号还原、镜像具身和概念认知,进而建构知性时空的镜像自我。

(3)善于借助意象世界的对象之镜来观照、体验、预演和投射自己的人格智慧,据此建构理性时空的镜像自我。

总之,未来的大学教育应当将理念要素、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和经验要素渗透于具身性的教学过程中,以便借此满足他们的高阶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主体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创造与感受具身预演和虚拟映射之妙境的自我审美动机与个性潜能诉求,也包括其在知识外化过程中实施与体验具身操作和实体投射之神奇效能的智性乐趣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2. 人格智慧的操作结构:元认知与本体工作记忆

(1)元认知意识与人的本体发展

为了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与思维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树立以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能力教育观。其根本原因在于,元认知能力决定了学习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与改造/创造能力。

1)元认知的基本内容:元体验(涉及自我表象或本体经验特征),元概念(涉及自我价值属性、发展特征与思维规则),元调节(涉及自我意识及理念策略执行程序等)[9]。作为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心理表征法则与操作模式,元认知理念是调节其他元认知活动的核心因素。

2)元认知的体用方式:“情感管理”和“认知管理”。与之相关的原则或方法论主要涉及学习者对知识和行为的情感分配、认知分配及思想加工图式。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认知管理”和“情感管理”的科学方法,方能提升对自我(情感、思维、意识和行为)的认知水平。

(2)本体工作记忆

为了借助元认知系统实现对自我情知意活动的认知、体验、调节和完善目的,学习主体还需要动用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主要是指人们为了解决某种内在或外在问题,或实现某种思想目的的过程中,从自己大脑中现有的信息库中选择性提取的与上述目标密切相关的理念性、策略性、概念性、情绪性、程序性、情景性、身体性知识。其中,来自元认知系统的元调节网络,具体负责提供相关的理念性知识,借此来引导与调试个体的工作记忆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学习者依托自己的“本体工作记忆”(包括情绪工作记忆、思维工作记忆、身体工作记忆)、“本体知识”系统和“自我参照系”坐标。在这方面,笔者所开拓建立的“本体工作记忆系统”(其中包括身体工作记忆、情绪工作记忆、书写动作工作记忆、言语动作工作记忆等重要内容)[10],对于主体建构自己的本体知识、发展本体能力、创新本体价值、完善本体智慧、体验本体幸福等内部实践活动来说,都具有根本性的支撑意义

3. 人格智慧的映射原理

那么,我们所获得的基于本体知识而形成的人格智慧又是如何获得空间映射的呢?可以说,认知自我不但是认知对象世界的内在参照系,更乃是实现自我之能力与价值的思想基础;认知自我又需要基于人对自己的具身体验、情感理想和认知理想等感性内容与理性预设。

(1)具身预演和内在映射

人学习知识的深层方式主要涉及“知识预演-虚拟映射”这个认知操作序列;其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具身性转化、创造性活化与本体性催化。[11]具体而言,我们在内化客观知识时,一方面要依托自己的审美理念来确定认知目标、学习策略和信息加工方式(形成审美意象的理念驱动力),另一方面要听从自己的情感反应、有选择地重组各种感觉信息,以此作为内在模拟客观情景和创造虚拟意象的认知框架,进而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评价、思想假设等创新产物虚拟投射到内心的对象世界及“间体世界”之中;一俟这种内在的知识预演和虚拟的价值映射图式在反复操练之中趋于完善时,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与价值实践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大学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机械灌输抽象的客观知识与刻板的操作性技能,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投射和情趣渗透,造成知识传导脱离学生的内在需要、无法使他们借此生成本体知识,致使多数学生对学科知识感到乏味厌倦,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为此,弗里曼深刻地指出,“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仅仅为学生搬运陈旧知识,后者则为学生烹调新鲜可口的知识大餐。[12]

这提示我们,人所学习的文化内容需经由具身体验而转化为主体自己的心脑与身体之相应的活动状态――即不同层级的个性化的认知表征体系,如此方能真正造益于人的内在创造与价值感悟,切实满足大学生的高阶精神需要: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创造与感受具身预演和虚拟映射之妙境的自我审美动机与个性潜能诉求,在知识外化过程中实施与体验具身操作和实体投射之神奇效能的智性乐趣和自我实现的愿望。

(2)移情换思,重构自我

伯斯纳指出:“对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学习效能不佳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缺乏学习能力,而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情感与认知活动相匹配。他们天生缺乏这种科学方法的训练;因而教师需要向学生传导有关元认知的操作方法。”[13]

因而基于新型的本体知识观,教师应当把学习者体验自我、认知自我和创新自我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与主导方式之一:即借助本体映射来体验自我,通过具身认知来理解他人和人类情感,获得“从他物中反映自我”、“从他物中享受自我”的拟人化品格[14],继而缘此发现自然规律、领悟科学价值,品味艺术美、自然美、道德美、科学美之情韵奥妙,进而持续提升重构自我、实现个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内在能质。

(3)双向发现与自我实现

可以说,正是由于主体发现了自身和对象世界的完满本质与发展规律,他才能够于内心呈现出相应的情感理想、获得真善美兼备和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而将这些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相应的独特新颖的知性形式与感性形式,最后将这种感性形式加以对象化的符号呈现和对象化的实体传载。

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断发展的情感既从大量的客观媒介中提取原料,也从主体以往的经验中抽取特定的态度、意义和价值,进而使它们得以活化与浓缩、被提炼与组合为思想和情感的意象及灵感。在这种过程中,两者(指主客观世界)都将获得它们不曾具有的形式、特征和活动规律。”[15]

学生唯有形成了认知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对自己的情知意力量的内在操控能力之后方能将之转化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智慧。换言之,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需要仰仗自己在学校所修炼的个性化的本体智慧,据此安身立命、成人立业,借此观照外部世界、设计创新蓝图、实践创新理念、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激发与引导学生建构自我与世界的主体性能力,这既是未来中国大学实行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未来中国大学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个神圣理想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 奥雷里欧・佩西.罗马俱乐部: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蔡荣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8.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31.

[3] 张刚,倪旭东.从知识分类到知识地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59-68.

[4] Ben-Ze'ev, Aaron. The Subtlety of Emotions[M].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0:42.

[5] Cosmides Leda, John Tooby.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Emotions in Handbook of Emotions[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0:91-92.

[6] Elster Jon. Emotion and Action in Thinking About Feeling[C].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146.

[7] 丁峻.本体知识:教育的认知盲区与操作误区[J].心理研究,2010(6): 4-5.

[8] Van De Lagemaat, Richard. Theory of Knowled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155.

[9] Drew Gilpin Faust. Statement on the Report of Harvard Task Force on the Arts[C].In: Harvard University (eds.),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the Art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2.

[10]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3.

[11]Thomas M. Jessell, Eva L. Feldman, William A. Catterall. Advances in Brain Research [M].London: Dana Press, 2009:23.

[12]David H. Freeman. How Science Will Enhance Your Brain[M]. London: Dana Press, 2008:104-105.

[13]Posner, M.I. & Rothbart, M.K. Educating the Human Brain[M]. Washington DC: APA Books,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2007:64-65.

[14]谭容培.论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及其构成[J].哲学研究,2004(11):88-89.

[15]威廉・卡尔文.大脑如何思维[M].杨雄里,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56-57.

From Ontological Knowledge, Personalized Intelligence

to the Mapping of Meta-cognitive Value

――

On the Mental Principles & Operative Routes for Universities

to Practic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ING Ju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Abstract:

It is reasonable to divide human knowledge system into two parts, subjective ontological knowledge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one consists of elements such as a person's individual self-experience, self-emotion, self-concept and self-consciousness, etc. And a subject can internalize his/her exterior knowledge only through personal cognitive modes, construct his/her ontological knowledge through aesthetic efforts, put out his/her personalized intelligence and behavior pattern through projection. Hence we should take constructing ontological knowledge as the key du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ake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cognition as the fundamental value target, so as to fulfil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a university.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