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

第1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73-02

未来的社会竞争不仅要求人们智力高、知识技能丰富,更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发展时代里,经济全球化和改革所带来的冲击,让我们的美术理念发生着根本的、多元的改变,面对各种变化,大学生们措手不及,犹豫不决,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基本功的训练是无意义的,更没有苦心钻研的耐心,这些现象有时会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另外,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因为不能准确地表达视觉形象,或者造型能力不强,觉得学习困难,心里感觉压抑难受,而感觉到自卑和挫败。同时,学生学习时,有时还有“跟紧时代潮流”的心理和是非观、审美观扭曲等不健康心理……以上各种,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看着这些,我认为,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应该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全面落实美术教育的目标,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少数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不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所有大学生,因为精神疾病问题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而且,全国大学生中将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近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有问题的已达到16%,亚健康状态和中等健康的约占30%。多数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经变成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压力大、情感问题、初次离开家乡的惆怅、人缘不好、专业和爱好不符、经济紧迫,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压力,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感到力不从心,部分学生与人交往敏感,和别人在交往时,很容易发生摩擦、冲突而产生情感损伤,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孤独感,变得压抑和焦虑。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扬长避短,有些学生看到班上同学能力强,才艺多,就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如别人,感到自卑。

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三、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四、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利用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兴趣,转移兴趣,以趣引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制定实际的理想目标。要利用学生的特点与特长,给出正确指导,要求形式多样。教师需要不同种类学生不同对待,方法灵活地把理想教育和勤奋学习相结合,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与趣味盎然的教学相结合,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来开展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让心理素质教育能做到内容丰富、精细、新鲜,能用简短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得。

不同美术造型其实能给人很多不同的心理影响。研究表明,水平线能让人感觉开阔,波形线让人感觉动感,折线能令人感觉烦,旋转形会让人产生眩晕感等。科学研究表明,蓝色可以让人感觉冷,红色能让人感觉热烈、恐怖,绿色却代表着善良、活泼、健康等。众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无一不表达了美术教育与心理教育息息相关,因此,美术教育对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个性日益完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冬梅.当代美术教师素质论说[J].黑河学院学报,2012,(03).

[2]唐亚.高师美教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东方艺术,2009,(20).

第2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不能适应困难。

2.自我评价失调。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候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在,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

4.就业心理困惑。这在毕业生中尤为普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以很好的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5.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1.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2.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1.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的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3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 警务化管理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警务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及教育受到我国心理学界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此同时,由于全社会和高校日益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日趋丰富。近些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模式,也是该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强力保障。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比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更是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目前,全国各警察类院校均将警务化管理作为自身的突出特色以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因而,对警务化管理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全面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明显不足。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警务化管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分别研究上,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研究的普遍性较强,而针对性不足。另外,现有成果对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少,无法满足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二、警务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一)研究价值。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考虑,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需要关注,而要研究这一问题,作为警察院校立校之本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就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因此,势必需要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警务化管理的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目的在于以警察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警察的严正纲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以警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以警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具备未来可能从事警察工作的良好品质、素质和适应性。既然警务化管理的目的是作风、素质的养成,那么将警务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就顺理成章了。

将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弥补该内容理论研究不足的同时,力求形成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我们学院实际,结合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探索我院警务化管理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模式,最终促成该研究成果成为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服务于学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

(二)对高职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工作逐渐引起广泛关注。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工作。如今,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作为内涵建设重要方面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警察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警察类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特殊群体,既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共性建设”,又要突出自身特色,强调“个性发展”。将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改革;(2)是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其他各项素质发展的保证,因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3)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强力保障,因而成为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推进“全面育人”教育理念。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的培养则稍受冷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心理素质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大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作为警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推进“全面育人”,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专业人才。

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人才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多,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态危机。作为学历相对较低的高职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承受更多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常造成心理困惑和障碍,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尤其对警察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对象特殊,学生又掌握一定的刑事、司法等特殊技能,如果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其特殊技能可能会被滥用,甚至成为反侦查力量。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合格警察和执法者,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该类院校管理育人的一种手段,其重点在于教育,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如何立足于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际,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警务化管理之中,既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又兼顾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个性?本文将以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为突破口,探析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诸方面的心理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全面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是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多以学校心理咨询为载体。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具体的做法是用倾听、疏导、激励等方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当然,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外,心理咨询还包括下面几种形式:团体咨询,即通过做报告、座谈、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书信咨询,通过书信交流,解答询问;电话咨询,通过电话联系,解答询问;现场咨询,咨询人员主动深入学生教师及宿舍,为学生排忧解难;宣传咨询,即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小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心理咨询这种新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因其不记姓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平等地、无顾虑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而,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有助于消除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阅读疗法。

由于警务化管理的相对封闭性,阅读疗法就成为警察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王波在其著作《阅读疗法》中,给出了阅读疗法的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其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读书还的确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

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调解自己不良的情绪,增强意志品质,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而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疗效也很显著。大学生因心理困扰得不到宣泄和疏导而造成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情绪,往往很难去除,在阅读相关读物的过程中,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容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或改变处世态度。通过阅读,读者会逐渐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松弛情绪,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三)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心理学的解释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事实上挫折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使学生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态中,导致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和解决挫折的能力,即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保持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不失常的能力,并且能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

大学生挫折的产生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上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不和睦等。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识偏差、独立精神不够、期望值过高、人际交往不适等。通过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使其具有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的能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增强挫折认知水平,最终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四)心理素质训练法。

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定具体训练内容,用演讲、模拟实训、角色扮演、情景演练、接龙游戏等多种方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面试者和求职者,训练学生自信心和现场掌控能力;设置复杂的人际关系,训练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采用压力管理训练、创造力训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通过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等。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寓教于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体能训练法。

高职警察类院校警体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大体能训练力度,把好警务化管理育人的第一关。对体能训练实施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确保不断提高体能训练质量,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意志品质,突出思想教育功能,突出人民警察职业意识培养功能,突出能力锻炼功能,充分发挥出体能训练的教育作用,培养强烈的警察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及强化,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邓明珍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述评》,邓耀彩,载《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4月。

[3]《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韦志兆,载《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4]《警察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析》,师玮玮,载《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第19期。

第4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1、图书馆对读者教育的非强制行和广泛参与性能使读者心理素质教育事半功倍。读者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学识的积累和人格的成型、定型过程,而这一切又同图书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同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课堂、图书馆度过的,前者主要是担负着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者虽然也是读者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图书馆的多功能特性决定了它有条件成为读者的“第二课堂”,即成为正式大学课堂的有力补充,正如图书馆对读者开展的其它教育活动一样,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其非强制性,从而使同学们摆脱了课堂内那种为考试而学、为学历而学的僵化模式,必将会收到意外的效果。此外图书馆的学习本来就是学校中不同部系不同专业的同学集中所在地,这就使他们消除了心理块垒,减轻了思想负担,保证了个人隐私,尤其是在涉及心理咨询问题上,这无疑对心理素质教育是有好处的。

2、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在馆藏众多学科门类的信息资源中,有关心理学、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无疑会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社会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加大了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使馆藏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源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其中不仅包括纸质类的各种书、刊、报,也包括大量电子书刊等文献。它们给读者提供了多途径多视角去学习、查询、检索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源,这是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3、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会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在馆内得以顺利开展。当代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他们更愿意借助于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包括到图书馆来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寻找困惑于他们的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答案,这时图书馆完全可以提供便利条件,无论是从馆舍建立的空间布局,还是服务方式的选择;无论是从开放时间的安排,还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均可满足读者自发的或者是图书馆主持开展的人格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图书馆做好读者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在读者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图书馆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找准适当的心理教育切入点,是做好心理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经历各异,怎样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切入点来解决大多数90后而面临的心理问题是此项教育的关键。网络时代的来临,正使许多读者离开图书馆,而90后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又和迷恋网络有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此种状况通过开展诸如“亲近书香,远离网瘾”之类的读书活动,把读者“请”回图书馆,此举一来为图书馆聚集了人气,为进一步开展健全人格心理教育创造了条件,二来通过戒除网瘾使得有些同学的不良人格心理逐渐消除,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和专题讲座,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升华,这是古往今来被无数事实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的。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摆脱心理阴影,消除心理障碍;同时一本好书也能使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在配合教育学生正当利用网络,杜绝网瘾的过程中,图书馆要专设励志类图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专架,方便读者阅读,去探索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辨别善恶美丑之法。馆里可以通过专题书评征文等形式收集整理并利用各种媒体传播读者心得,以期达到最佳教育目的。同时馆方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馆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解答同学们所关心的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图书馆对读者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馆员来实施的,也就是说馆员是图书馆与读者的心理素质教育之中介,很难想象馆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能够教育出人格心理健全的读者,恰恰相反馆员的所有言行都能直接影响读者。因此图书馆应坚持先教育员工,再教育读者的原则,定期进行员工心理素质知识培训及心理素质技能培训,对职工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同时馆员要把加强自身修养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把自身的学习同做好读者心理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读者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完善健全人格。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书籍这一传统媒介传播知识给予更多新的内涵。例如,可以通过读者协会等组织,以书为媒开展多种活动,利用书籍拉近读者彼此间的距离,比如开设绘画、球类、书法、礼仪等方面的讲座,竞赛、展览使读者在信念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及交际方面有所领悟,有所认识,有所转变。过去这类活动似乎不被图书馆所重视,因为这些活动本应该是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所承担的多一些,但这并不妨碍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一些尝试,这些也许会为读者心理素质教育助上一臂之力。

第5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与培养

心理学家将心理素质定义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应变能力,它应当是介于生理素质与适应环境能力的思想文化素质之间,起着平衡与中介的作用,它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又具有衍生功能。

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是一个涉及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人际交往圈等多主体的综合性体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对美术教育有较大影响的方面做较为详细的解释。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从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着手。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对挫折困难的承受能力,对人生与社会重大变革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坚强乐观的 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感,进取心,抱负,求知欲,做事动机,对荣辱的态度等。它是推动人实现目标的潜在力量,是鼓舞人不断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强大内劲。在目标实现之后能否继续超越,不为名利所累,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也是这种心理素质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 是 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动态,在对知识借鉴与领会之后,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最终超越前人的观点,进行新的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创新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

在前期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寻求现实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观素材,并采取适当技法对其加以良好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创作瓶颈或问题。创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应对,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自暴自弃,自哀自怨,美术创作最终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即使前期的创作灵感多么独特与优异,也只能半途而废。

第7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35-03

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①

一、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的综合,人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进而由知识内化精神,这是对人的尊严、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珍视。说到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观念,学会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近些年教育发展趋势都是导向功利化,商业化,传统文化课和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几乎背道而驰,它们不再能够提供物质上安身立命的保障。无论欧美还是儒家中国,高校几乎成了职业规划量身定做的培训场,文化的主流不是对学生人文学术方面的培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理工科学校尤其彰显。理工科专业性较强,培养的是具有某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门人才,历来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表现在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

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钱理群先生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②

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缺一不可。当代人才培养最健康的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互联网+”的时代,阅读媒介风起云涌,如何做到把网络优势运用到人文素质教育上来呢,合理运用必将能化腐朽为神奇,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新媒体阅读的兴起

当今是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存、互放异彩的伟大时代,也是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创新时代。人们因为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时间等多种因素,或选择新媒体进行碎片快餐式的阅读,很少有人继续钟爱传统纸质媒体,享受有触摸感的阅读。

新媒体阅读即数字化阅读。无纸化时代,手机、平板电脑和各种手持设备都成了电子阅读的载体。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Ipad、Kingle等移动客户端,在网络上多渠道获取各种信息,享受数字新媒体阅读体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迥异于传统阅读,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等,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阅读的趣味性。而且还有扫读、跳读、同时读好几本书等提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手机、平板明晃晃的屏幕还会有点刺激眼睛,那Kindle的屏幕则无论在日光还是灯光的环境都能保持和实体书相近的阅读体验。Kindle拥有E-ink电子纸墨技术,完全还原了读纸质书的真实感受。而且轻薄,快捷,容量大,云端储存让在不同的终端上阅读变得十分方便。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有74.67%的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上网,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阅读的内容上,选择性灵活,个人根据自己爱好,随意选择,轻易搜索。不用在图书馆找寻自己爱看的书,只要网络搜索,书籍跃然而出,省去逛书店买书找不到好书的烦琐,在网上看看书评,然后下载阅读。电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渠道。上课看、睡前看、排队打饭看、在等公交和公交上的时间也可以阅读,人人、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媒介吸引不同的人群,大学生是网民中的大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积极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满足自身对知识多方面的需求。

三、新媒体阅读下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个新媒体阅读时代,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阅读意味着,随时随地,而不用非得一定找个舒适的地方或随身带着大本的书。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阅读填在间隙时间中,能深深体会到新媒体阅读益处。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丰富的资讯和资源,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人文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对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增加了他们求知方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现在大学生彻底摆脱传统纸质媒介的局限,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涵盖内容广泛,如同大百科全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阅读,新媒体多元化内容充分拓展其知识面和视野,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对专业学习形成有益补充。同时,新媒体阅读可以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求知的道路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除了教师的答疑解惑,百度、专业论坛成为他们求知的新途径。自主学习可以增加大学生探索能力,为以后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各种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移动终端使得大家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安静地阅读,使得长时间阅读变得奢侈,大量的碎片化阅读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性。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媒介,快速性、互动性、流动性强,转发、分享、点赞功能使信息的分享功能加快,一些片面化的极端的信息容易引起群体性发酵,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吸引眼球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网络主流意见往往成为大学生舆论的风向标。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引起大学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其次,快速阅读也导致学生放弃了对文字的深度追求。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乐于“快餐”式阅读,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让受众产生一种随心所欲掌控信息的享受,而且碎片化的信息与阅读容易让人难以专注于阅读,也就让信息接收者远离文字的深度。如果一个人内心浮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阅读,即使看的书再多,忘得也快。再加上新媒体多是以手机、电脑等为终端,阅读体验与纸媒等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例如,阅读电子书,如果要找出前后关联的地方加以批注,就会比较麻烦,而纸媒则可以快捷地进行前后翻页做记号。新媒体的这种不便之处使得读者有一定的阅读障碍,降低了读者对前后信息的关联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读者对文字的深度追求。人文思想更强调是开启人的丰富想象力,对文字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网络快餐文化以简单快捷的形式代替深度阅读,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极容易缺乏独立思考,思维贫乏单一,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和高层次思考能力的培养。浅阅读,网络冲浪,快餐阅读,追求新奇刺激,缺乏思考和钻研,这些都不利于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培养和严谨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养成。再次,新媒体阅读使大学生成为“低头族”。当今社会,移动终端的发展使人整天低头对着手机,坐地铁、吃饭、走路等,随处可见“低头族”,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益普遍。“低头族”每天与手机为伍,线上活跃,线下冷漠,其显著后果就是导致个体逐渐封闭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情。情感的淡漠必然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或方法也可能受到影响。最后,新媒体阅读环境下,还可能造成校园图书馆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习氛围也有所降低。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伴随性非常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这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以前的传统媒体环境中,黑板与粉笔是最重要的教具,教师离不开黑板、粉笔,学生离不开教材和笔记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讲台下抄写。但是在以电脑为主的新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后,教师和学生几乎都不再使用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轻松地点击PPT,大学生则掏出手机,拍下PPT即可,或者直接让教师拷贝PPT,学生拿回去学习。虽然师生的课堂都轻松了许多,但是教学过程显得简略,学生的学习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学习。由于新媒体具有海量信息,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想看某部文学作品,不用去图书馆,可以去网上下载电子书;想看期刊杂志,也不用去阅览室,有电子杂志或者相关APP。因此,大学生可能去图书馆的次数也就少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下降,图书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学习氛围也有所下降。

可以说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如何因势利导势必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四、高校教育如何因势利导

社会、家庭、学校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来源。从历年来各种校园事件来看,学校的人文教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代青少年的很多烦恼在于媒体、网络向他们展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生活断面,给了他们各种遐想,似乎生活有无数选择。然而媒体、网络并没有给出实现的途径。大部分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过时的人生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在这个时代生活需要得到的指导。大学生都是有自己主见又容易受别人影响的群体,耐性和热情有限,因此高校人文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首先是教师自身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熟练网络媒介的应用,关注网络热点及大学生舆论动向,思考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对于一些网络热议事件,如果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要及时澄清纠正。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辩论,分享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事件思考。对社会时事的洞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现实生活的感触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散播思想和理念,无形中提高学生素质。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现实问题展开,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结合,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人文知识内化,并上升为人文精神。其次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博客、QQ群等,定期地、有目的性地推送相关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做一些主题文化的推送,围绕主题深入挖掘,吸引学生参与。尤其关于日常行为的规范,做人的基本常识,中西方人文经典,中西文化的常识,中西文化的根源,思维方式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第三,提高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群体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学生的爱好相切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教师在教授人文素质相关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相关内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实施更新,与时俱进,并结合新媒体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第四,借鉴名校的人文素养培养途径,因地制宜地设置理工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组织实施、考核评价都要有清晰的设计与执行。哈佛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年必须学习“共同基础课”,包括历史、哲学、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其中的人文学科的比重大约占50%。③因此,根据我国的理工高校的实际情况,参照这种课程体系对我国当下的理工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做出调整。在组织实施中,一方面直接从显性课程入手,为理工大学生安排适当的人文教育课程,拒绝以学分为中心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在非功利状态下接受人文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人文学科学术沙龙、开设人文科学报告、讲座等方式,将学生融入人文教育隐性课程。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可以从师生、过程、方法与结果这四个维度入手。由于是针对理工科高校而设置实施的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应当与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评价方法有所区别。最后,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文教育资源和环境,实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开发新的人文教育资源,不断激发人文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新媒体既然是双刃剑,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理工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自己的软硬件资源与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理工学生放下手机,多去图书馆,多参经典阅读活动,等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慕课、网络公开课平台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阅读规划和指导。同时需要学校配合来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如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读书日等,使人文素质教育变得轻松简单又丰富多彩。

随着高科技不断进步,阅读形态的变化,无论是随时随地任意畅游一本电子书还是坐在图书馆翻阅纸质书籍,目的都是纯粹而单一的,就是为了得到书籍给予的智慧与心灵的畅快。新媒体时代,读书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知识的渴求与分享却永不改变。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④人文科学如果不能满足技术时代的新需求,那不能说是时代的衰退,只能说是人文学科的失败。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求知并反思,寻求互联网+时代人文素质教育如何适应潮流。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8.

②钱理群.寻找失去的“大学精神”――钱理群《致青年朋友》.

③吴余渝.探索、构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文学教育(中),2011,(08):60-61.

④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1998]2号,1998-04-10.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司[1998]2号,1998-04-10.

[2]钱理群.致青年朋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

[3]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09-112.

第8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

作为时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尤其重要,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此次课题就是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养成,让学校在正确培养学生的心理状态方面给出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体现在: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经过苦涩的高中三年,对大学校园及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幽静的校园、宽阔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还可以不用再听老管教,家长的唠叨,也没有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梦想着这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与幸福。可是真正的大学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自主管理代替了高中时老师的教导与家长的唠叨,这就相比较高中时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理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代替了高中无忧无虑的生活,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氛围。学习、生活、工作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没有头绪,这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复杂的,这样很容易产生郁闷、焦虑、恐慌的问题心理。

(二)心理问题

没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关系亲密的家人,一下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理想与现实强烈的心理落差给学生带来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存在越长久,影响越严重。

(三)不与外界交流

由于心理的落差、生活状态的压抑、无处发泄的心理苦水让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不堪一击,甚至有的同学开始进行自我麻醉、自我逃避,不与外界接触,不与同学交流,将自己封闭起来。

二、具体措施

(一)深入了解文件精神,重视健康教育

国家相关文件指明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强调了如何加强健康教育等问题的重要性。学习和落实文件精神,对于大学生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承受能力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专业部门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1.重视专业部门的建设。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利用多种方式,一步一步将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工作的教师、专家等通过招聘、外聘或者兼职的方式组成专业的部门。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学习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很专业的课程,需要有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的学习培养要加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里,利用培训的方式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的利用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和做学生工作的岗位是接触学生最多的,应该加强对这些岗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培养,让这些岗位的老师定时给学生灌输正确健康的心理知识。还可以在学生里面选择一些心理健康、组织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让他们去关心他们的同学,同届同辈的关系让学生更能够放开心悸,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3.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和增添专业设施。专门建立教育资金,建设专业设备设施,比如个人诊断屋、团队建设室、心理热线等。资金将用于确保专业部门的正常运转,可以用于举办健康心理建设讲座、培训专业的教育人员、给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杂志、举办树立健康心理的课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在校生中间,培养他们的坚韧的心理状态。

(三)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建设正确的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1.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全校范围内设立必修课程,让每个大学生都要接触基础的心理教育科目,同时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专业不同,将心理指导与专业背景融合在一起,进行更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学习。

2.多多举办相关培训和心理咨询活动。正确的精神状态是大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可以使用心理测试、个人辅导等方式方法,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和咨询活动。

3.多多宣传其重要性。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和重要性懂得较少,因此学校要利用板报、广播等媒体方式,定期多次的宣传教育。

4.多多举行为学生建立正确心理状态的相互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培养,设立“心理活动中心”等,多进行心理教育建设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加入到活动里,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更深刻的意识到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和健康心理调节方式,帮助树立正确的心理状态。

5.利用好校园网络的优势在学生中建立健康的精神状态的意义,建设专门的网站,增加网站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吸引学生浏览网页,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网站的动态,更新网站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参与结果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加强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建设,可以按照心理测试、培训、针对个人的教育和后期观察的方式进行完善。要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将其中有偏斜的精神状态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将有严重的心态疾病的学生转到更合适的心理健康医院进行恢复。

7.加强危机意识和干预,主动进行心理教育。组成专业心理咨询师、学校教师和具有优秀心理状态的学生的团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监测和教育,减少学生心理状态变差的发生几率,加大对学生教育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廖迎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王珏.大学生理素质培养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56-158.

第9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 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一是要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先进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只有近30%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70%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选择与吸收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紧紧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素质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能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积极开拓进取,追求新的目标。

(三)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是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越高。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就能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判断力,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摸索过程中,高校还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的变化,文献检索课程必须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予以不断地更新、充实。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过去重信息获取,轻信息分析和创新的做法,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信息分析、信息创新层次上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面授和网上课程以外,还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实习、咨询、科研等多种方式。在教学目的上,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研究问题和检索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学生做研究课题或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分为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研究型学习注重科研课题的检索和科技查新、课题综述和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尽可能精简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增加检索案例的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加强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增加实习课时,设计好实习作业。

(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之根本,现代网络环境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网络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支以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为己任,通晓业务,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协同合作的学科带头人和组织者,以及由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系统培训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业务,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

(五)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网络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其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是以用户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重视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建立更新、长效维护机制,还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网上支持和指导。

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明确我国大学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通过教育创新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珍.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7,(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