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慢病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慢病管理

第1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家庭医疗模式的引入既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又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巨大负担。不久的将来或就在眼前,家庭医疗将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很快就能全面感受到家庭医疗带来的好处,远程医疗与自助医疗相结合的家庭医疗正飞快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通信与医疗健康相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了!

那么数字化智能家庭医疗能在哪些方面帮助我们呢?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一:慢病监控与紧急救护

一份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老龄化的趋势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位疾病。我国慢性病患者已占国人的1/5,仅高血压患者就有2亿。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医学进行远程可持续的慢病监测,一些常规的慢性病,如“三高”等,可以通过健康监护设备随时地量并采集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氧、血糖、胆固醇、尿液等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及运动模式等数据,医患之间实时进行远程互动,如发现异常,医务人员将及时给予帮助。与此同时,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健康监护设备终端可将最新的数据传送给医务人员及急诊室的医生,进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应用场景。上午8:30,家住南京某区的李奶奶,拿出一个类似平板电脑大小的仪器,接上血糖仪,测量后,数据就自动在线传送到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根据老人的既往病史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后,及时给予反馈。10分钟后,老人接到南京某医院内分泌科打来的电话,由于老人血糖过高,建议老人来院就诊,调整用药、饮食及运动情况。这一过程成功实现了一次远程医疗与自助医疗相结合的家庭诊疗,有效地监控了慢病的发展。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二:健康管理

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压力日趋增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家庭医疗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到您!在物联网医学的稳健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借助物联网技术监测用户实时的、历史的身体各项参数,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判断身体的健康走势,如监测结果是健康群体,那么继续进行健康维护;如是疾病风险群体,则进行健康促进方面的教育,制定筛查方案,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早对疾病进行监护和预防;如是疾病群体,则组织及时的就医服务,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家庭医疗的健康管理实现实时为远端客户提供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为一体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家庭医疗应用场景三: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而子女及家人由于白天还要上班不可能随时都在身边,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病人及其他需要照顾的病人的家庭照护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物联网医学的家庭医疗模式在提供慢病监控、紧急救护及健康管理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做好智慧养老与家庭监护的工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下面的应用场景。下午5:30,李女士下班后愉快地逛起了商场,她的心情很久没有如此放松过了,因为李女士的老父亲是个患有老年健忘症的患者,并且老父亲的右腿因为年龄的关系活动也不灵便,李女士以前下班后总是心情十分紧张的往家赶,就怕老父亲有点什么事。自从李女士的家庭参与了智慧社区养老项目后,家属和服务中心可以根据老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同时远程监控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安全健康了,子女也可以心态放松地享受生活,李女士一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

那么智慧社区养老与家庭监护都能做哪些呢?

1. 针对不同的需照护群体,利用慢病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其健康情况,及时给予慢病监控与紧急救护。对一些特殊群体,利用手表式定位仪、运动检测仪等实时知晓他们的活动轨迹及运动强度等,以提供最便捷的主动式医疗服务。

2. 对需照护群体的健康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健康管理。

3. 对需照护群体进行家庭式安全管理

第2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远程监护;社区医疗;数据监测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智能医疗的应用推广突显出政府主导、实施规模有限、标准缺乏等特点,但也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推广的趋势。通过对“互联网+”战略及我省医疗信息建设的调研分析,通过和社区医院合作,设置监测设备及终端应用与医疗管理系统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医疗指导和服务,达到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二、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了解和接受,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目前,尽管各大厂商已竞相布局互联网+医疗,但是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各个模式也处于探索时期。

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智能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持续监测社区民众的健康状况,并结合病历及健康档案相关数据对其提供医疗指导和服务。

三、项目实施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实施基本思路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项目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

1.线上:主要由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随身携带监测设备、移动终端APP和医疗监测评估系统四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社区医生可以同时管理辖区内的病人,系统主要包括慢病管理,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中医体质管理等几大模块。

(2)随身携带监测设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手环、手表之类的监测终端,通过这些终端家人可以实时了解老人身体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家人或医院采取急救措施。

(3)移动终端App:通过App让家人及时了解患者或老人的身体状况。

(4)医疗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医疗查询和评估自身的健康状况。

2.线下:依托离居民较近的社区中心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为慢病患者及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数据采集及进行康复指导。

(二)实施方法

通过设置患者随身监测设备及家庭监测工具全程对其身体状况、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将监测和跟踪的数据结果回传到数据库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及时通知家属和医护人员,便于家属及时了解病人情况和医护人员及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同时根据建立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整合患者医疗信息,利用互联网与社区医院及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诊疗,整个操作过程实现全程监控,保障患者资料保密性,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有效为患者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减轻医患负担。

四、方案实施模式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在部署上分为两部分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和居家部署2部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工作用电脑;医疗服务综合平台(包括日常诊疗、会诊、转诊等);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智能分析、数据处理系统;测量仪、体检设备;远程接收器(如电子腕带接收器);老年人综合服务平台。

居家部署。居民健康浏览器;家庭健康监测手机;贴身监测装置,用于特殊人群(如腕表);呼叫装置;老人异常行为监测装置和报警器。

系统功能与服务:智能社区健康医疗服务系统可提供全套的医疗管理和全过程医疗服务,它具有如下功能:健康查询和咨询服务;数据监测搜集;健康体检、评估和预警;服务选择和传递;应急救护;双向转诊;意见征询:定期组织客户回访,结合客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提高医护人员的绩效和积极性。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除能提供上述医疗服务外还可以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预防知识等提醒服务、监测老人活动轨迹对老人日常及生理出现异常情况的报警服蘸驼攵岳先伺阋剿驼铩⒕神抚慰的亲情服务等服务。

社区智能健康医疗服务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网络与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有效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缓解了医院压力和患者看病难的现状,为社区居民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3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在未来五到十年,无锡要在城市发展科技内涵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好“智慧城市”软件基础,充分利用建设好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巩固、提升和扩大无锡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进入全国和世界“感知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

智慧基础设施逐渐成熟

2013年,无锡凭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蝉联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超过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和地区。

目前,无锡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已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无锡基本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网城市建设目标。无锡城区、集镇FTTH 已普遍覆盖,农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0%,全区光网覆盖能力超过409万户,比2012年增长近100万户,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经达到1.3T,比2012年增加了340G。

无锡全市免费无线热点已达6000个,2014年将新增2.4万个,力争2015年上半年达到4万个,覆盖无锡两市(县)七区;社区智慧信息屏预计到2013年底可建100个,明年新增400个。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宽带提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

在无线无锡建设的基础上,一些“智慧”应用将越来越完善。如“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2013年将把旅游中的购物、娱乐、餐饮元素纳入该客户端平台上,让无锡的游客用一只手机就能解决购物、娱乐和用餐的需求。游客在出行时也可用手机按键实现随地随时叫出租车。

2013年,全市4000多辆出租车都纳入统一的招车系统内,用户用该客户端可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周围出租车的数量,待自己发出招车信号后就可以看到被招车辆的车牌号和离自己所在地的距离。

目前,该系统出租车终端数字模式正在升级为地图模式,将来终端接收到招车信号后会显示一张地图,愿意搭载这名乘客的出租车司机在上面能看到乘客的位置和电话号码。

此外,无锡还将以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在交通信息的传感与采集、数据融合处理、服务的推送与应用等方面推进交通的智能化。

无锡还在国内率先探索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新模式,与中苗科技和德亚科技分别就“无锡公共免费无线热点”和“社区智慧信息屏”签订协议,由政府负责引导和规划,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

以智慧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要发展智慧型产业,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一个高科技研发孵化园,在产业园内,随处可见低能耗、高产出的智慧型产业,不断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效益。随着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正成为无锡建设创业型城市的一个不断崛起的新增长极。

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IBM、HP、软通动力、英科睦、巨人网络、今日动画、文思创新、东软、墨西哥Softtek、泛联物联网、埃卡内基国际高级IT人才学院等各类新兴产业企业近1000家。集聚人才万余名,新兴产业年产值90亿元。初步形成二校、四所、一基地的人才支撑和三业、四园、四平台的发展格局。

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最早投入云计算和物联网建设的园区之一,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将“云”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在2007年前仅仅只是公共服务平台的IBM全球第一个云计算商业运营中心,然而随着无锡现代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在2010年便实现了市场销售2000万元,并且拥有市民中心、民政局、人保局等几十家用户,成绩斐然,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商业化运作的时代。

物联网感知智慧生活

自无锡启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一批创新应用成果正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智慧”。

为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从2012年下半年起,无锡的一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始试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到2013年年底,无锡市区范围内将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FID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

在智慧医疗方面,无锡已经启动“医疗数据中心”建设,病案管理系统、门诊电子病历开始试点,面向城市居民服务应用的便民查询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专家远程咨询系统等已经完成程序开发。

第4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美国,研究如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如何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创新性应用。

在国内,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经济转型为目标,在金融、交通、安全、医疗等领域率先开展“智慧”布局,预计未来10年将涌现一批智慧城市样板。事实上,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市民,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管理复杂等大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

“城市病正成为城市向前发展的巨大阻力。如何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城市发展之路,也就是如何克服这些城市病,正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市长协会驻会副会长陶斯亮在“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表示。

从发展历程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所言,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城市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和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其次是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建设停留在技术层面和个别领域,或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而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与各方的合作存在安全问题。

由于缺乏国家指导和统筹协调,各城市的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孤岛”现象,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城市安全的风险,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流程等尚缺乏整合协同与标准规范,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战略研究、统筹规划、设计引导和安全控制。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以现在智慧城市项目相对优秀的宁波为例,如果每个上层体系都按照自己的体系推行智慧项目,肯定会乱套,很容易就造成重复建设。智慧城市的平台必须要进行整合。每个城市都要找共性、协调部门利益,不管领导怎么换,框架不能换,规划战略不能换,如果不这样做,很容易产生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那智慧城市就失败了。”

此外,国家级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存在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定位各自为政的现象。

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慢慢偏离了正确的智慧方向,完全或部分忽略了城市主体――人的智慧、人性的体验。

在汪玉凯看来,“智慧城市必须要在未来形成双目标,不能只见服务不见人。智慧城市必须以人为轴心,提升包括体验感、安全感、认识感、公平感、公正感在内的‘五感’,这才是智慧城市应该具备的内容。”

理论体系不健全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因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色,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自身的问题。国内城市应该看到这些问题并引以为鉴。

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目的具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即通过这一概念实现美国优势产业在全球的又一次优势超越。

西方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平稳和缓和的,建设控制在小范围和中等以下城市。

东亚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等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往往期望系统性地构建智慧城市的样板,如韩国的松岛新市镇。

而不完善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必然为建设带来风险,可能会使这类国家遭遇智慧城市“滑铁卢”。因此,要在世界范围内顺利推行智慧城市,达到最终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终极目标,务必继续研究和构建完善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

第5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直指行业难题智慧从这里开始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步展开,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纷纷涉水物联网,从技术研发、产品制作、方案推广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为物联网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本届物联网大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大会从应用入手,与会的领导、专家、业界代表们直击行业难题,展示了以成型的应用案例与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优秀解决方案。大会传递出一种信息:现阶段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示范区正在不断研究、探索、实验,力争建立物联网产业标准。

不同于之前,现阶段提到的物联网已实体化。技术的进步促进应用的成熟,智慧城市各领域成功案例纷纷破土而出。从物联网大会智能医疗分论坛的嘉宾发言中我们了解到,现阶段我国许多医院都实现了移动护理、移动查房;拥有了移动工作站,对药品、血液进行了有源条形码管理;同时社区慢性病监管与远程就医等工作也已展开。患者一进入医院,只需戴上医院提供的“腕带”,病例、病史一扫就知道;直接就医,省去了挂号的麻烦。这仅仅是医疗物联网的一个小应用,但从这里可以看出,2013年,物联网正从概念走入现实。

民生:物联网普及第一站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展开,物联网如何普及这一问题被提上了议程。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东南大学的王志功教授在现场演示了智慧医疗的“阿凡达”之手:利用物联网技术与设备获取一只手上的神经信号,通过设备传输,就能遥控千里之外的另一只手。这一重大技术突破,让瘫痪病人“动”了起来,可以预想,这一设备能够大大方便病患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智慧在于能够真正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物联网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皆在于此。只有能真正方便、惠及老百姓的生活,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才能展开。民生,物联网普及第一站!

智慧城市:应用照进现实

两会期间,“城镇化”成为热词。智慧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可行性路径,也再度成为热点,备受关注。

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展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展开推进。本届物联网大会上,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展示了他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最新成果。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安防集团所展示的“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新理念。该理念是综合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大环境,针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瓶颈,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聚焦到国家、地方各级已批复的产业园或开发区,对5至10平方公里的具有实际可操作的区域进行智慧化的建设,是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第6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第7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机顶盒 居民健康档案 标准规范 安全控制

展望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伴随“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处方、远程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悄然改变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经过十几年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已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六合区卫计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将网络通信、互联网和医疗相结合,为本地居民提供基于广电机顶盒的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查询与管理的创新应用,使居民享受更加贴身、高效、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1 建设背景

2009年,国家卫生部启动全民健康档案计划,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资源整合顶层设计规划“4631-2工程”中也明确提出建设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可见,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一直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

六合区卫计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网络通信、互联网和医疗相结合,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通过与广电合作,借助机顶盒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在TV端的展现,使居民通过电视便可查看健康档案信息,实现居民健康服务的便捷、高效。

2 建设方案

本次项目中六合区卫计局与广电合作,将卫生专网与广电电视网络连通,通过机顶盒向本地居民提供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的展示与查询。广电只负责搭建TV端展现的框架,六合区卫计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居民数据,居民通过与所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获取TV端的信息调阅服务权限。

完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的展现首先需要落实三件事,第一点,确定开放给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的临界范围及制定相关业务标准和规范;第二点,确定整体建设应用模式;第三点是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保障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性。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上三点进行逐个分析。

2.1 业务标准与规范

居民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就诊记录、病史、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其他卫生服务记录。考虑居民个人隐私,我们选取有资质的专家成立专家组,共同探讨和制定机顶盒共享的居民健康信息标准,以及业务管理的模式和规范。通过制定机顶盒信息共享标准、广电与平台数据对接标准、机顶盒调阅健康档案管理规范来完成居民健康信息在电视端展现的前期准备工作。

2.2 建设及应用模式

本次卫计局与广电的合作,旨在为居民提供一种全新的健康服务。项目整体建设的数据源全部来源于六合区卫生数据中心,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广电负责搭建电视端展现信息的框架,通过机顶盒将信息展现给居民。居民想要从电视端获取健康档案信息,需要携带身份证到跟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签约,获取电视端信息调阅服务权限,查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

居民家庭健康管理TV端平台提供的服务模块主要涵盖家庭健康档案查询、老年人健康管理、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病健康管理、诊疗记录、健康教育视频、公共卫生信息公开等。

2.3 数据安全控制

本次项目我区卫生信息平台将负责按照制定的“信息共享标准”提供标准化数据源、提供数据源访问接口,广电负责搭建展现界面,居民每次从电视端访问健康信息时广电才会从平台调取数据提供展示。此外,卫生信息平台还提供调阅次数和数据内容的记录功能,确保数据每次调阅都有记录可查,保障业务安全。

同时,本次项目将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来确保居民健康信息调阅的安全性。

(1)居民需要携带身份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家为单位签约后,广电才会将居民的健康信息在电视上展现,签约之后居民也可以选择在机顶盒上解约。

(2)将居民的身份证件、签约信息与居民家中的机顶盒进行绑定,居民在家中任何时候不需要身份验证便可查看自己家庭成员的信息,如果居民需要查看其它居民的健康信息则需要输入其他居民签约时使用的身份证号码及签约时设置的密码完成登录。

(3)所有开放的健康信息均有六合区卫生信息平台通过Web服务的方式提供,居民查询信息的时候实时调阅数据,而不在广电那边落地,确保居民信息不泄漏。

(4)所有开放的信息均有专家组论证,确保敏感信息不开放,保护居民个人隐私。

3 成效及预期

本次项目,我区卫计局与广电合作,通过机顶盒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展现,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智慧医疗信息化水平。先通过试点社区向居民推广健康档案信息的电视端展现服务,推动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的信息化进程。

居民可随时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同时,子女可通过账号密码查看父母的健康信息,以便及时、全面了解父母身体状况,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能随时掌握父母身体的健康情况。

4 结语

本次项目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电视端展现是一个创新大胆的尝试,未来我们会接入更多的应用,例如通过电视预约挂号、预约检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医体验。居民可通过电视调阅的各类检查报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由家庭医生提供个性化的跟踪指导。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人口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4.8.21.

第8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管理,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培植社区卫生服务特色,打造精品服务,经与财政部门协商,设置200万元/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奖励基金,并制订本绩效考核奖励办法,适用于基础性绩效考核得分90分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一、鼓励创先创优创新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获国家级、省、市、区级等综合性先进,特色创新、服务深化工作得到区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认可,主要领导批示。按市级单项先进、市级综合先进、省级单项先进、省级综合先进、全国单项先进、全国综合先进分别奖励。并且此项奖励不超过总量的20%。

二、提升服务质量

1.社区责任医生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达到“一口清”考核标准;当地居民对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成员知晓率、满意率达到95%以上。

2.各类建档率平均达到90%以上,高血压发现率10%以上,糖尿病发现率2.8%以上,规范管理率均达到70%,控制率分别达40%及35%。60岁以上老人、孕产妇、0-6岁儿童、慢性病管理率达到92%以上,开展分类管理、分级服务、分需指导。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创“一站一品”精品站1家及以上。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创建“五星级”站1家及以上。

5.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公有率≥70%。

6.健康小屋常态化开放式服务,月均服务人数达200人以上,医患交流、慢病防治、健康教育达优秀健康小屋标准。

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站点医疗服务“零投诉”。

8.大力推进智慧健康保障工程,资源全区共享,率先与市级医院实现对接,实现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让居民享受信息化建设的方便快捷。

此项奖励不少于总量的40%。

三、推进签约服务

按国务院医改指导意见精神,让社区居民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鼓励探索社区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本着“有签有补、谁签补谁”原则,按签约数量、服务质量,经绩效考核后奖励。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鼓励社区责任医生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关怀服务,制订家庭医生服务标准,落实家庭医生工作责任。以签约服务为载体,以老年人、慢性病为重点,对60岁以上、慢性病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5%以上,同时逐步向妇女儿童群体拓展,孕产妇、0-6岁儿童签约率85%以上。每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300户以上,或新签约服务对象50户以上。根据居民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以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残疾人四类人群为首需服务对象,按专案管理要求提供规范化社区管理,主动提供疾病监测、日常生活干预健康咨询等服务。对空巢、行动不便并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访视、家庭初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和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此项奖励占总量的20%。

四、保障医疗安全

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抓好各项医疗制度和有效落实操作规范,及时排除医疗安全隐患,杜绝医疗缺陷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对全年无医疗事故、无重大差错、无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医疗质量安全奖励。此项奖励占总量的12.5%。

五、财务规范管理

经费自给率高,财务制度完善并执行规范;门诊均次费用实现零增长,有效减轻病人经济负担;人均业务收入合理,中心收支平衡。此项奖励占总量的7.5%。

六、其他事项

第9篇:智慧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 智能医疗 个性化服务

1 智能医疗概念

智能医疗是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智能化采集、转换、存储、传输和后处理,及各项医疗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运作,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医疗信息化。智能医疗不但能提高医院及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差错,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方式来解决医疗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

2 何为大数据

就大数据处理而言,Mckillsey Global Institute(MGI)为大数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定义[1]:当数据的规模和性能要求成为数据管理分析系统的重要设计和决定因素时,这样的数据就被称为大数据。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的界定不是简单地以数据规模为标准,而要考虑数据查询与分析的复杂程度。因此,数据和大数据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符合大数据定义所需要的数据规模也会随之提升;同时,不同领域的数据常见规模和可用的数据管理分析系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大数据在不同领域的规模可以从GB级跨越到PB级。以目前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水平看,针对简单查询(如关键字搜索),数据量为TB至PB级时可称为大数据;针对复杂查询(如数据挖掘),数据量为GB至TB级时即可称为大数据。本文仅就大数据技术在医生临床诊断、远程监护医疗及加快药品研发入市等方面展开论述。

3 具体应用案例

3.1 帮助医生临床诊断

大数据的第一个应用是临床诊断。“这首先体现在对病人的数据分析”。精准地分析病人的体征、治疗费用和疗效数据,可避免过度治疗、避免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治疗。通过进一步比较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医生可更好地确定临床最有效、效益最好的治疗方法。

其次体现在临床决策系统。通过将医生处方和医疗专家库医学指导比较,系统可提醒医生避免出错,如药品不良反应、过度使用抗生素等,帮助医生降低医疗风险。“美国的一个儿科医院通过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两个月内减少了40%的药品不良反应。”[2]

3.2 实现远程监护医疗

“大数据的第二个应用是计算机远程监护。”首先,通过收集数据,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病人病情。比如,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治疗检查费用非常高。但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凡是充血性心脏衰竭的病人,他的颈静脉会扩张。所以根据颈静脉扩张的检查,就能判断他是不是充血性心脏衰竭。而颈静脉的检查,根本就不要成本,摸一下就够了。而这也是通过大量数据的搜集而总结出来的。”

其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实现计算机远程监护,对慢性病进行管理。比如,充血性心脏的标志之一是由于保水而增加体重,因此通过远程监控体重可发现相关疾病,提醒医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急性状况发生。“计算机远程监护还可以减少病住院时间、减少急诊量,提高家庭护理比例和门诊医生预约量。”

3.3 加快药品研发入市

“大数据的第三个应用是医疗研发。”这首先体现在预测建模。通过收集临床实验前期和结果的数据,可以评价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潜在的副作用,提高研发效率。“原来,一般新药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的时间大约为13年,使用预测模型至少可以提早3-5年。”

其次是临床实验设计的统计工和算法。通过挖掘病人数据,可以评估和招募患者是否符合试验条件,并进一步找出最合适的临床实验基地,从而加快临床试验进程。

4 面临的挑战[3]

首先,我们现有的隐私保护和隐私执行的国际标准是基于传统的告知和许可的条件下,比如cookie,你收集我的信息的时候,要告知我。但是,这样的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就不成立了,因为大数据强调的是二次应用,使用者无法预测将来大数据的使用和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将来的趋势将不单单依托个人的许可,而是更强调数据使用者的责任,此方面可借鉴美国HIPAA法案。美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必须遵守该国政府1996年颁布的《健康保险隐私及责任法案》。该法案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标准,就保健计划、供应商以及结算中心如何以电子文件形式来传送、访问和存储受保护的健康信息做出了详细规定。法案规定在确保私密性的情况下保存患者信息档案6年,还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处理患者信息规范,以及违反保密原则,通过电子邮件或未授权网络注销患者档案的处罚方案。

其次,在信息保护上,强调时效性。比如,保险公司只能存储6年个人健康档案信息。通过时间上的保护,平衡了大数据的二次应用以及隐私。因此建议,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在信息隐私方面,尤其是医疗隐私方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指导我们避免在系统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

5 结语

突破大数据的困境有三个要素:一要有制度建设,建成数据资源共享体制与机制;二要有技术支撑,有数据资源继承与管理工具、互操作标准、数据分析软件、可视化信息展示等;三,也是最关键的,要有人才队伍,要有承担分析数据的人,他们集黑客和定量分析员于一身,成为数据科学家。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智能医疗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智能医疗的发展不但能极大地推动医疗信息化进程,而且还能有效地解决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使人们享受更好、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倪明选,张黔,谭浩宇,等.智慧医疗-从物联网到云计算[J],中国科学,2013,43(4):51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