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冶金工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有色冶金工业 应用
中图分类号:F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083-01
有色冶金工业引进自动化技术,一方面是提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系数,避免员工接触腐蚀性的物品,尤其是对一线工人而言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是提升有色冶金工业的技术要求,从而优化有色冶金工业的生产质量。我国有色冶金技术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起步较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动化技术的变革直接推动有色冶金工业的进步。
一、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自动化技术是综合性十分强的技术,主要与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互关联,该技术促进冶金工业的控制智能化和工业高精度化。但是该工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并不顺利,以下是对有色冶金功能工业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色冶金技术自动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有色金属冶炼的工作现场不断增加自动化设备,大多数都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系统,工作现场的员工尽可能摆脱人工作业的传统,吸收和适应自动化技术,并且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但是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该设备与系统需要随时进行更新,保证我国冶金技术的国际化和先进性,因此我们应该提升自动化技术的创新能力,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过分依赖,推动我国冶金技术走在国际的前沿。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我国由于环境的污染受到各种程度的危害,其有色冶金工业的原料就因此大大减少,因此原料的短缺和资源结构的破坏是其发展自动化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自动化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有色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其资源消耗和废料污染等。
二、自动化技术在冶金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近几年来在我国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解决工业现场中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数据信息的之间通讯以及现场先进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是有色冶金工业实现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国际上逐渐形成的现场总线技术,建立现场自动化设备之间通讯的网络,有助于现场自动化设备的管理和运用。在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通讯、相互独立和操作和自我修复等功能,建立自动化设备的通讯网络,从而推动冶金工业的现场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进步。
2.工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工业计算机是将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设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的计算机技术不仅仅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也走进冶金工业的生产当中。工业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有色冶金工业的生产精度控制和测试方面,该技术在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上获取来自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将其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将其数据结果输出。该技术是对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精密的控制,并且由于其设备价格低廉、管理范围大和功能强等特点,便于在有色冶金工业中应用。
3.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简称为MS,MS是以人为核心建立的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搜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数据信息,辅助企业实现其战略计划,支持上级的领导,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领导对现场的控制手段和决策的依据,实线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以太网技术在有色冶金自动化中的实际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太网由Xerox、Intel、DEC公司联合开发出来的基带局域网。有色冶金工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太网的价格低廉、设备简单、运转速度高成为有色冶金工业的首选。
1.工业以太网的功能
工业以太网是在Ethernet的基础上建立,其具有强大的区域和单元网络的优势。以太网的帧格式与IP的一致,便于数据的传输,现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有色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自动化设备新旧更替的问题,必然存在新设备与旧设备之间数据兼容的问题,建立无缝升级的新系统,从而影响企业控制胸膛对于冶金生产过程的控制力度。以太网络具有高效的数据传输,储存能力强,千兆技术,标准化和较为全面的诊断和维修等功能。为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国际网络的联合创建平台。该网络不仅仅运用到管理系统当中,也运用在有色冶金生产和自动化改革过程。
2.工业以太网在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太网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PLC一样普及,但是很多员工对以太网的认知员员没有PLC一样熟悉,很多先进系统仅仅有IT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更新,让很多现场的工程师误以为工业以太网仅仅局限于办公室管理阶层的应用,很难对有色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工业以太网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考虑到通讯速率、安装方式、通讯协议、电源、工业环境认证、散热通信功能和通信管理功能等因素是否匹配有色冶金工业的生产。冶金生产过程中若是需要信号强弱、端口设置、出错报警、分析和处理、服务质量等高级的功能体现,还需在以太网中设置交换机来体现这些功能
工业以太网将工业中的各类网络系统连接到一起进行综合控制,该技术实现对有色冶金工业中对加工原料的成分分析,并将其测试到的数据传输到所需部门进行加工;同时也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公司的员工和领导都可以在该共享系统中查到自己所所需的数据信息;最后是有色冶金工业现场将以太网为通讯技术,PLC为主站,其他自动化设备为从站,逐步加深有色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程度,保证每一个系统独立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该工业的整体实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色冶金工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其自动化程度的改革仍不够彻底,工业生产系统仍存在很多漏洞和不稳定因素,为了增加该工业的竞争实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有色冶金工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江涛.自动化技术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
[2] 殷妮娜.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J].硅谷.2012(16).
关键词:工程机械 液压控制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008-02
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离不开工程机械的支持,所以在研究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时更要与时俱进,积极提高技术水平。该文对此做出了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1 液压控制技术分析
1.1 液压控制技术含义
液压控制技术是工程机械行业中的一种常见的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工程机械工作效率,就要保证液压流动和控制技术的性能。液压流动和控制技术是围绕着工程机械核心部分开展工作的,主要的工作流程就是在工程机械工作中借助机械,把机械能转为压力,再通过压力的作用使得液压油能够正常运行,利用控制阀门根据需要来整合液压油的工作,对其实施合理的控制让其通过指定的路径与动作达成工作任务[1]。
1.2 液压控制技术特征
利用液压控制技术能够为工程机械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其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利用液压控制技术能够进行细致的狭小孔工作,提高任务完成质量;其次,利用液压控制技术实现了各种能源的转化与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价值;此外,液压控制技术的使用不受其他复杂条件的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液压控制技术属于一种绿色节能、环境友好的系统技术,对有利于环境保护。
2 液压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
液压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表现出来的不受地形及地理环境控制影响、能够满足多方位执行器集中操作的性能要求和在以发动机作为原动力的情况下表现出的促进能源综合利用的特点,让液压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不会对外界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国防工业、土木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液压控制技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运用。在国防工业领域,坦克、舰艇、雷达、自行火炮等多种武器装备均对液压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上合组织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武器装备的表现就可以说明液压控制技术在军事工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机床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磨床、铣床、刨床、拉床压力机和组合机床等重要部件都对液压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在冶金工业领域、电炉控制系统、轧钢机控制系统、平炉装料装置、转炉控制装置和高炉控制装置等对液压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在工程机械中,挖掘机、轮胎式装载机、汽车起重机、履带式推土机和平地机等工程机械对工程技术进行了应用。
在汽车工业领域,液压越野车、液压自卸汽车、液压工程车和液压消防云梯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特种车辆。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农用低速载货汽车和联合收割机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农用机械设备对液压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在轻纺工业中塑料注塑机、橡胶硫化机、造纸机、印刷机和纺织机中应用有液压控制技术。在船舶工业中、全液压挖泥船、全液压打捞船全液压打桩船和一些船舶辅机对液压控制技术进行了应用。除此以外,太阳跟踪系统、海浪模拟装置、船舶驾驶模拟器、地震再现装置等对设计工艺有着严格要求的设备中也应用了液压控制技术。因此从液压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来看,液压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中的机械装备中的应用,对机械设备性能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
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液压控制技术在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当前液压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应用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通过对智能化液压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工程机械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建筑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挖掘机设备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高级控制手段来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量[3]。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和解决挖掘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挖掘机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还可以防止挖掘机设备在启动时因为振动而发生损坏的情况,保证工程的顺利有效进行[2]。
3.2 自动控制化
自动化和电子控制一直是我国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目标。实现起重机、挖掘机的自动化电子控制不仅可以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同时还能够提升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较为恶劣的施工环境下,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这对施工人员来说不仅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作业的难度,降低了整体的施工质量。假如可以实现自动化和电子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施工条件,让施工人员可以进行安全的施工作业,并且还有利于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效率,确保工程施工正常顺利完成。
3.3 节能和环保
随着社会问题不断突出和加剧,节能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中普遍关注和重视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将其作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其中,工程机械中的节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液压系统节能;二是从发动机到液压系统整体功率适应。此外,环保也是工程机械液压技术发展中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其主要包括机械设备使用可分解的液压油和纯净水,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尽量减少液压系统和元件由于大流量和高压产生的噪声和强烈震动,不断提升系统和元件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4]。当前,在工程机械行业领域发展中,已经开始略有涉及,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工程机械行业逐渐迎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当前的工程机械行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液压控制技术的研究,以此来助力企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 李其峰,吕先听.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相关问题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8):134.
[2] 高炳天.工程机械液压控制系统的技术分析[J].液压与气动,2012(5):110-112.
关键词:锦州市;工业化;发展
1 锦州市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锦州市工业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积极引进内外资,加大工业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工业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锦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0户,比去年同期净增6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7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0%;实现利税104.7亿元,是去年的4.4倍。工业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
2 锦州市工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势
锦州位于辽宁西部,区位优势独具特色,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京哈铁路、秦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哈公路、京沈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使锦州与周边城市形成了“一小时城市群”。锦州港是中国沿海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商港。锦州机场可飞往全国各地。全市已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运输等发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优越的地理位置;齐备的运输方式和通讯网络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得锦州具有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区位优势。
2.2 工业基础优势
锦州是我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以石化、铁合金行业为主体构成锦州坚实的工业基础。目前,锦州的工业生产更是日新月异,已经形成以石化、新型材料、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优势产业为主体,包括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轻纺、医药、电力等行业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近百种高新技术产品和数千种产品远销四海,三峡工程、“神舟五号”飞船都用上了锦州的产品-光伏、汽车零部件等四大新兴产业,成为锦州工业振兴和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
2.3 投资环境优势
锦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拥有巨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锦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还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锦州市具有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产业产品优势,已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大力开发外向型经济,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先后同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并与世界5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济技术文化往来,有近百家中外合资、合作、独资企业落户锦州。在软环境方面。锦州正在加强外商投资环境建设,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企、政事和政资分开,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外资企业的保护。
2.4 科教商贸资源优势
锦州拥有渤海大学等高等院校6所,中专(技校)16所,科研院所22家,科技人员15万人,教育和科研实力居辽宁省第三位。锦州已被辽宁省确定为三大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之一,拥有恒大、华联、渤海三大物流园区和18个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商贸运输服务半径覆盖中国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近40万平方公里、8000万人口。锦州是辽宁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羊肉、禽蛋奶、花生、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可开发利用矿藏达34种,其中膨润土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 锦州市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经济粗放型增长,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低
改革开放以来,锦州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两者高度相关,说明锦州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外延式拉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换的前期推动了锦州市经济的腾飞,扩张了锦州的经济实力。但随着经济结构中各种矛盾的加深,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已逐渐显现。表现是资源浪费严重,企业中间消耗过大,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
3.2 企业增效能力差,资金不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7.0%,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增效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差,主要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锦州市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并不乐观,产品销售率为96.4%(在全省居第十三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近年来企业的外欠贷款居高不下,使资金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净额为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产成品库存为3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大量的资金沉淀,一方面加剧了流动资金的紧张局面,致使流动资金周转减缓;另一方面,企业为维持生产,不得不增加外借资金,使负债额加大,资产负债率高达51.9%,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随着企业负债的提高,企业利息支出也有所增加,达到4.5亿元。此外,原材料、电价和运输价格上涨,小型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锦州市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总规模虽有所增长,但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很低。创新能力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产品更新较慢。锦州市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强、在全国和全省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资金短缺。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锦州工业始终维持着原有的规模和格局。国家对锦州投入相对较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更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南移,在锦州投资的大项目更少。同时由于上缴过多,企业长期以来留利水平低,几乎没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改制任务艰巨。需改制企业的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企业社会保障负担沉重。
3.4 产业配套能力差、关联度小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协作,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外资企业更需要当地配套产业支持。锦州市产业配套能力先天不足,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且新一轮外商投资已转向高新技术产品,注重大型工业合资项目和配套紧密的产业链和技术链。近年来锦州在石化、电子机械等领域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体分布上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对外商投资吸引力不强。缺乏跨企业、跨行业之间的横向合作。不能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集群。
Research, Merck Research Laboratories,
Rahway, New Jersey
Lene Lang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Novozymes A/S,
Bagsvaerd, Denmark (Eds.)
Advances in Fungal
Biotechnology for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2004, 445pp.
Hardcover EUR 157.50
ISBN 0-306-47866-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an S. Tkacz, Lene Lange编
不断完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真菌研究和真菌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长期从事生物制品研究的美国科学家Jan S. Tkacz和丹麦科学家Lene Lange,以及其他的39位专家,系统收集了工业、农业、医药真菌相关资料,撰写出版了本书,这对帮助真菌工作者了解世界真菌研究动态,促进真菌学科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包括四个部分和一个关键词索引,各部分末尾均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目录。第一部分遗传学技术,包括4个小节:1.真菌实用分子分类;2.丝状真菌基因组学;3.真菌生物技术的分子工具盒;4.农杆菌的转化。第二部分特殊的(次生)代谢物质,包括4个小节:5.信息阶段的真菌聚乙酰合酶;6.多功能聚乙酰合酶的其它功能;7.无核糖体的肽合成;8.类异戊二烯:基因群与化学问题。第三部分酶与绿色化学,包括5个小节:9.丝状真菌的差异表达与蛋白分泌物;10.真菌蛋白的人工进化;11.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12.丝状真菌的有机酸产生;13.真菌的风味与香气。第四部分寄主与真菌的相互作用,包括3个小节:14.人的真菌病原物:分子生物学的作用;15.植物病原物与寄主的分子相互作用;16.木本共生菌根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
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成功研究经验,对真菌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文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编和强化。该书的重点不是一般的研究历史回顾,而是选取典型的科学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分子分类、基因组学、真菌分子生物技术工具、真菌分子互作、现代生化以及人工进化等。本书系统性强、取材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可供从事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
谢明,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航海类学生就业;准备阶段;信息收集阶段;冲刺阶段
一、绪论
近年来, 高校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并将市场的概念引入培养目标和就业工作中, 许多高校将用人单位进校数量和知名企业进校单位数量纳入就业市场工作考核的内容中, 在实践中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动态, 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有的就业市场开发的优势, 尽一切可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但是在就业工作推进中也依然存在问题, 如学生培养质量无法满足高端企业的需求,学生就业心态不端正, 违约率高造成就业市场维护工作的困难等。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加强就业市场开拓与维护是学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本文在对大连海事大学2014届毕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学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对策提供参考,建议就业工作推进分三阶段开展:
二、学生就业工作准备阶段
就业工作准备阶段从2013年3月开始,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往届就业形势和内容开展细化的分类就业指导、学生就业心理适应、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学生就业准备工作四方面工作,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的推动就业准备工作。
1、分类别就业指导
根据就业形势,面对同学们的就业需求应开展更加细致的分类就业指导,主要就学习情况、就业意向、专业背景和家庭情况四大方面进行分类就业指导,以期端正学生就业心态,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明确就业方向。
2、就业心理适应
帮助学生了解航运形势,完成心理适应过程:(1)组织安排各学生干部全面参与了解往届面试的宣讲会,收集第一手资料;(2)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英语对话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足、职业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全英文模拟船东面试”、“师兄引航讲堂”、“专业稳定性教育”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夯实专业稳定性。
3、学生就业工作准备
经过就业分类指导和就业心理适应后, 学生应大部分对就业有了初步认识,此时就业开始。就业工作的初期准备工作:1、组建年级就业工作小组,组织各中队就业工作小组召开就业准备工作会议。2、各项工作专人负责,全面开展。3、依托“船长引航计划”开展就业引导和就业市场拓展工作。4、召开就业工作扩大会议,听取往届就业信息反馈。
三、 就业信息收集阶段
1、 航运形式及各公司招聘意愿等情况资料的初步收集。
1.1、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或电话沟通,对其今年招聘情况进行摸底。考虑我们还能开拓哪些用人单位,对于招聘人数规模较大的用人单位,能否继续深化合作,加大招聘量。对于招聘人数较少的单位,能否继续来招聘?尤其是今年用人单位招聘是由南向北,我们学校作为最后一家会有哪些特殊情况及弱势?
1.2、特殊就业群体信息收集:例如针对2010级云南定向生的未来择业情况进行前瞻性思考,去年几名同学未能签约,今年情况如何?
1.3、利用“船长引航计划”开拓就业市场,10级、11级指导员拓展就业实习基地。(10级已拓展两处)
2、学生就业信息的收集
2.1、搭建信息渠道:利用 “四级联动”搭建的区队、中队和学院就业工作小组的平台,建立较为完整的就业信息收集渠道;
2.2、建立信息平台:中队就业信息展板、QQ群、人人网主页、飞信群、微信等能够直达个人的信息平台。
2.3、开展“航运企业大调研”:搜集招聘单位的信息和整个行业形势信息,在暑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做些部署安排,自由选择调研区域,搜集区域内尽可能全面的企业信息,并形成调研报告。
3、个人就业意向最终摸底
学生个人就业意向的最终摸底,调查学生读研、国企、私企、外派、出国留学、公务员、家里策划安排等意向,及时准确的了解,保障就业率。
四、就业工作冲刺阶段
就业工作是毕业生工作的重中之重,9月至12月期间,是毕业生就业的冲刺阶段。各毕业中队应认真贯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建立学生就业工作“四级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做好就业动员、汇总就业意向、就业信息、深化就业指导、加强就业管理,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针对当年的就业形势,积极做到未雨绸缪,认真组织规划,把工作想在前、把问题想在前、把方法想在前,相信通过学生工作者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一定会让每一名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昭翮. 关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若干思考[J]. 航海教育研究, 2003, 1: 1-5.
[2] 刘益迎.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思考[J]. 航海教育研究, 2011, 2: 39.
商榷之一:何为“伪公共人物”?
章先生在文章中称香港嘉利来公司董事长穆军是“伪公共人物”,这个词汇我是闻所未闻。“公共人物”可以有很多解释,但大多是正面的含义,如为社会公益而奔走的著名学者、著名社会活动家等等。“伪”的中文含义则与“假”相当,有时也用来描述“不合法”,以我的视角来看,任何名词前面加上一个“伪”,基本上是否定性的。“伪公共人物”显然难于从正面理解,而不乏贬义和讥讽之意。穆军是一个商人,作为香港嘉利来的董事长,争取原本属于自己的商业权益(股权)而与掌握强大公权力的地方部门博弈,为此引起舆论广泛声援,媒体屡屡出现他的名字本属正常,他如果由此成为“名人”或“公众人物”也是理所当然,没什么可非议的。
但名份之争,终究没有实质意义。最重要因而最令笔者难以置身事外的,还在于以下两点。
商榷之二:股权是“小小”的?
章先生称“嘉利来案”是一个“小小的股权之争”。这个说法窃以为太轻飘了。“小小的”是什么意思?是数额小吗?照香港嘉利来公司的说法,目前这个项目的市场估价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二商集团虽然没有明确承认价值10亿元,但也没有否认该项目商业价值不小,以至于用了许多个“几千万”的说法。很显然,如果“嘉利来案”是“现金抢夺纠纷”,相信章先生绝不可能发出“小小的”感慨。似乎“股权”不如真金白银――有“股权”但不一定赚钱嘛。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秩序中,“股权”是一种被权利化的资产,也是最重要的资产体现形式之一。股权与现金、不动产等普通资产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股权的资产形态需要受到社会公信机关的确定。例如,在我国,某个投资者在企业中占有股份,就需要企业中的民事主体的契约和有公信力的部门证书来予以确定。因此,股权是一种更高级更重要的“权利化”资产形态。在“嘉利来案件”中,首先是企业中各民事主体发生争执,其次是掌握公权力的几个部门积极介入,只用了短短5天时间,就通过“变更营业执照”,“重新发放批准证书”,实现了“撤消公权力对争端一方的权利的支持,来达到强制剥夺其股权”的目的。这种典型的高智能掠夺,是对权利化资本的极度蔑视,是对基本财产秩序的颠覆,比一般的抢夺真金白银要可怕得多,因为它动摇的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此案之所以具有震撼力,之所以引起包括笔者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关注,关键就在这里。
“小小的股权之争”,别小看这短短的7个字,它折射出来的是一种资本权利观念的严重缺位!如果我们的制度对已成规则的资本权利(股权)也不能保障,又何以保护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其它权利?又何谈民主?
商榷之三:商业纠纷不该演进为公共话题?
章先生以很大篇幅描述穆军将“商业纠纷演进为公共话题”的全过程,但不是以欣赏的笔调,而是以春秋笔法冷冷刻画,这是我最难苟同的。我认为,社会不仅需要阳光政治,也需要阳光经济。任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事件,只要有条件上升为“公共话题”,就一定要上升为公共话题,工商维权尤其不应例外。私下不能解决的经济争端,通过公共博弈来解决,是一举两得的事――阳光下的博弈可以限制小动作,因此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可以通过公开博弈推动法制建设,因而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穆军不愿跟二商幕后勾兑,而是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让天下人评理,这么做难道不应该鼓励反而其心可诛?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把违法事件的公共化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章先生反对将商业维权演进为公共事件,事实上背离了记者的职守。
以上商榷对事不对人,失敬之处,敬请章先生原谅。
倪捷(浙江)
尊敬的倪捷先生:
您好!
您的商榷,我已收悉,并作以下回复。
第一,我使用“伪公共人物”一词,主观上并无不厚道的故意。文章中,我给这个词加了一个引号。我的原意是,穆军先生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人物,是“嘉利来大坑”使他被动地卷入舆论的漩涡,为天下人知晓。既然这个词造成了读者的误读,也在客观上伤害了穆军先生。我对行文上的随意所招致的后果,深表遗憾,并向包括倪先生,穆先生在内的所有读者,致以深深的歉意。
第二,倪先生对“小小的股权之争”这一表达的批评,我完全接受。
第三,我对倪先生的第三点商榷不能完全接受。恰恰相反,我很赞同“商业事件公共化”。我一直认为,觉得自己受到委屈后寻求媒体支持,是现代社会值得称许的一种新的维权方式,穆军先生的行为,是我们这个社会难能可贵的新动向。作为记者,我只想本色地记述穆军先生的热情、二商集团的冷漠。我有欣赏的心态,但我不想直接评论它的是非。
关键词:烟草工业;废水污染;处理工艺;耦合
烟草废水主要是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过程中的排放物,其作为烟草行业主要污染源具有排放量大、浓度和色度高、成分种类多且波动性大的特点,不仅会对破坏水质环境,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并选取合适有效的废水处理工艺方法,使排放废水达到国家标准(GB8978-2002)要求,成为烟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造纸法生产烟草的过程与纸浆生产过程类似,因此烟草废水处理一般参考纸厂废水的工艺,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相互搭配的多级联合处理,此外还有包括光催化氧化、Fenton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等在内的深度氧化技术。针对以上处理工艺,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及生产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分析烟草薄片废水来源及特点的基础之上,归纳出多级联合处理和两大类处理工艺,分别介绍了各自具体处理方法及优缺点,并围绕环境友好且资源节约这一目标,提出烟草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方向。
1烟草工业废水来源及特点
由于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具有利用率高、焦油量少、物理性能好等优点,因而成为目前广泛研究的生产技术。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的工艺流程见图1。图1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流程图,虚线为废水来源由图1可知,造纸法在清洗浸泡、萃取浓缩和打浆抄造环节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工业废水,一般每生产1t烟草薄片会产生50m3~70m3高浓废水。废水污染物种类多、含量高且成分波动较大。此外,烟草薄片废水不仅包含烟叶、纤维素等悬浮物,具有制浆废水多悬浮物、富营养污染等共性,而且富含烟碱(尼古丁)、高分子有机酸、酯类等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兼具色度高、微生物毒性高等特点。因此烟草废水环境危害大,急需发展先进废水处理工艺技术。
2烟草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
2.1多级联合处理法
常见的多级联合处理法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之间的联合。物理法包括沉降法和溶解空气浮选法,主要针对悬浮物,工序简单,但不能去掉有机物,如芬兰部分造纸厂发现使用沉降法能够净化掉初级澄清池中超过80%残渣等悬浮物。化学法一般指化学混凝脱色法,是采用无机盐或高分子絮凝剂促进废水中的胶体凝结沉淀,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好,但需要根据水质选择适应性强的絮凝剂。生物法主要包括好氧和厌氧接触处理,通过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特点是成本适中,自动化程度高,但对特征污染物如尼古丁等转化效果不佳,抗水质波动性差等。实际应用中一般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三种方法进行废水处理,常见的物化法有“过滤+混凝”、“格栅+混凝+气浮”等。生物法一般也结合化学法同时使用,如李友明等采用“混凝+厌氧+好氧+AOPs”耦合工艺处理废水,得到厌氧阶段废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好氧阶段COD去除率介于48%~70%之间。我国废水处理方式普遍采用三级流程,首先通过沉降法或溶解空气浮选法筛掉悬浮物;然后采用厌氧或好氧生化处理;最后进行化学混凝处理。
2.2AOPs法
多级联合处理法存在工序衔接要求高、运行费用较高、出水色度较高、微生物转化效率易受水质波动影响等问题,因此一般还需要AOPs法进行补充。AOPs是在声、光、电、催化剂等因素作用下,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或完全矿化为小分子化合物如CO2和H2等,该方法因降解效率高,对环境友好,普适性强等特点已受到国内外广泛研究。常用AOPs法见图2。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深度处理法为隶属化学氧化类的Fen-ton法。如Catalkaya等通过测定可吸附有机卤代物、有机碳总量和色度等指标的去除率,比较了Fenton、光催化Fenton、H2O2/UV、O3/H2O2和O3等深度氧化方法对纸浆废水的处理效果,得知Fen-ton法表现出最佳处理效果。
3结语
国内外关于烟草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目前较少,主要是参考造纸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考虑到烟草废水中存在较多特征有机污染物如焦油、尼古丁等,且成分波动较大,因此不存在一种公认最佳的处理工艺,只能在兼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目标下,根据具体水质、环境及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国家标准的排放要求。
作者:曹盼 单位:九江县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吴晖,向菲,官钰希.烟草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12(07):129-130.
关键词:集聚产业;比较优势;公共政策 ;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 A
产业集聚是一种以地理空间划分的产业组织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成为推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构架,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硅谷、纽约的曼哈顿和韩国的大德科技园等。我国作为经济大国,一直以区域优先发展与产业集中布局为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成都中国女鞋之都等,都以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为手段,利用产业集聚的各种正的外部效应,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寻求产业集聚所创造的竞争优势已成为立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产业集聚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配置、产业间的融合协作、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知识的外溢创新,可以更好的应对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型经济模式的迫切要求。由于政府掌握着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甚至有些政府如中国政府,还大量掌握着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条件,因此政府在推动产业集聚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深远。
一、产业集聚:概念及经济效应
从经济角度来说,产业集聚是指在成本降低、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竞争力提升和规模经济的整体利益驱使下,以某类企业为中心,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及机构因其内部经济联系,高度聚集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产业部落的现象。从地理角度来说,集聚产业是指生产联系密切的企业、供应商、研发教育及金融机构等在空间地理上集聚,形成网络化的产业群居现象。
产业集聚因其空间密集性、合作互惠性、专业分工性、利益共创性等特征,带来了巨大的各种形式的外部经济效应,包括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知识外溢等效应。产业相对集聚的区域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其经济效益远超过非集聚区。产业集聚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外溢和提高竞争优势,它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获取规模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通过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推动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我国政府掌握着产业集聚发展所需要的很多要素资源,如土地、矿产和信贷等资源,而且,政府有着很大的政策权威,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集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使政府有较大的通过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的配置以推动产业集聚的潜在政策空间。
其次,政府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掌握大量信息,有统筹兼顾的优势,使政府在产业集聚发展上起到了导向、推动与促进作用。政府所提供的规划引导、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产权保护政策,以及其他各种支持性与限制性政策等都对产业集聚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政府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信贷、土地、规模、技术及污染标准的限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都影响着产业发展状况。同时,政府有效的治安政策与经济秩序政策也是产业集聚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最后,产业集聚往往伴随着负外部性的出现,且明显滞后于正外部性,如集聚失衡、恶性竞争、环境破坏。一般来说,市场机制往往无法解决这种负外部性,而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则可能有效地纠正负外部性。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初期,很多学者倾向于让市场竞争机制发挥自身作用,企业自发形成集聚产业,然而市场失灵带来的垄断经济、恶性竞争、信息不足、无力承担风险等失灵现象,使得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产业集聚需要政府利用其优势推动前进,需要政府干预与市场主导双管齐下。
三、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选择
(一)以市场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集聚专项规划
合理规划是落实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指对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资源配置、发展方向与模式、产业类型与布局及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全面的事前规划,确定产业集聚路线,引导具体实施方案。此外,产业集聚的原则、目标、注意事项及环境保护也在规划工作之列。政府需明确预期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还是企业联动发展、共同富裕;产业类型是资源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等。规划合理化建立在主次分明、重点培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具体针对政策、土地、交通、设施、项目、产品种类等进行切合实际、合理有效的规划。基于我国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政府规划还可运用招标或其他创新形式,集结社会资源,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发现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体现服务型政府形象。
(二)制定积极有效的要素政策
要素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针对企业生产所需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的有效利用而颁布的一系列公共政策。包括为解决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融资难,风险大而制定的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土地政策;对于越来越多的技术需求型产业,为激励技术创新而制定的私有财产和专利技术保护政策等。其中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如财政拨款、投资补贴、减免税或增值税,应根据不同规模、生产类型、资本存量来分类对待,促进企业的设备投资、创新研发,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政府对证券交易市场规范化,拍卖、私募等交易及融资渠道多样化,借贷体制完善化的政策支持,对减少企业交易费用,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保障资金充足有着重要作用。如建立地区性中小型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设立技术创新基金。[[4] 邵云飞,唐小我,范群林.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能力增长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1:152.][4]
(三)加大产业集群区域内生产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是共享社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收益递增,这就需要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聚因素”。交通运输建设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影响重大。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港―成都市,就因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成为了中西部重要的客货集散地,是西部开发的投资热点,形成了大大小小多个产业集聚区。公共设施还包括影响生产成本的电力、水资源设施;影响交易费用和效率的市场建设、交易会馆等;影响信息成本和物流成本的网络电信服务、物流服务;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设备。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应主体,应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加大投资力度,为产业集聚提供便利条件。
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人口大量集聚的重要因素,为企业发展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关行业人才。良好的生活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益,如营造集聚区良好氛围、利于区域品牌推广、促进产业间协作互信等。政府应大力投资发展医疗服务、教育环境、娱乐设施和社会保障等,间接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性的经济秩序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基于竞争力加强、相关产业联合实现规模效益和社会资源共享等基础上实现的,过度追求竞争、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资源的“搭便车”心理必然导致经济秩序的失控,影响产业集聚的健康发展。经济秩序混乱是市场失灵的集中表现,而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同市场失灵程度成正比,因此政府有着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政府在规范经济秩序中主要扮演了三大角色,包括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对垄断、过度竞争、外部效应的管制和对环境、公共利益及私人产权的保护。
政府在保障宏观经济有序发展的同时,针对产业集聚可以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体系,保证产业政策落实,实现产业聚集区合法经营者的私人产权保护;建立市场信用体系,促进集聚区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完善符合产业集聚要求的竞争机制,对恶性竞争加强管制,保证公平、公正;提高社会监督能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避免政府滥用私权。
(五)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搭建多方交流桥梁
产业集聚需要企业、研发机构、高校各自及相互间的广泛联系,但各方往往因为规模、资金、信息缺乏、专业度不够等局限而联系薄弱,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搭建桥梁,促进多方合作共赢。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应提高集群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意识,开展多方合作的项目计划,促进知识生产、应用、再研发,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对技术创新、知识外溢、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六)打造区域品牌,发展集群营销
产业集聚区是包括企业、相关配套服务机构和政府组成的整体,企业间相互作用,连带发展,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集聚区内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脱离区域而单独发展,产业集聚需要企业间的集体意识和集群营销概念,共同打造集聚区的整体品牌知名度与良好的市场信誉度。但企业间规模、实力不同,很难统一发展,且中小企业急于追求私人利益,忽视区域品牌建造,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促成集群营销的实现。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羊群效应”,培养“头羊”,吸引“群羊”对集群营销意义重大,政府可重点培养优势企业,打响产业品牌知名度,再带动整个集群区域相关企业品牌。政府应联合龙头企业带动财力不足,经验缺乏的中小企业共同举办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种活动,协助其利用媒体传播加强整体宣传,树立集群形象。政府自身的便利优势便于企业搜集信息、加强内部联系、打通国外市场、形成整体营销。
四、结语
在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社会大分工的世界经济趋势下,产业集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我国产业集聚仍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差异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及环境为代价的诸多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与市场的互不干涉、互相配合,政府政策应基于中性、横向性、供给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岳芳敏.产业集群升级机制及政府的作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1:15.]。政府行为涉及面广,无统一的绩效标准,其结果也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政府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利弊共存,最佳途径是政府在产业集聚初期完成引导与推动任务后,转向宏观调控市场,以产业集聚的自发竞争优势带动产业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1、2010、2009、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
[2]刘乃全.产业聚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2.
[3]朱英明,杨斌,周晓丽.产业集聚困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评论,2011,2:149.
[4]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关键词】 旅游业;社会就业;结构调整;贡献
一、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
1.全国社会就业现状。中国成功地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目标,截至2000年,GDP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的总量规模。在GDP增长的同时,全国社会就业态势呈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上升的态势,基本形成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比例各占一半的格局。
2.社会就业压力。2001~2010年期间,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据测算,当GDP平均每年增长7.5%时,存在约3,750万的失业人口;当GDP平均每年增长7%时,存在约6,200万的失业人口;当GDP平均每年增长6.5%时,存在约8,750万的失业人口。如果全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发生的失业率水平约在8%左右。
导致社会就业压力的最重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过程中由于农民技能欠缺等因素,形成大量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调整力度最大。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较高的行业进行了减员增效的改革,释放出大量人员,使隐性失业显性化。第三个结构原因是地区性的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城镇失业。我国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伴随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二、发展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就业问题关系到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各国政府重视和国民关注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型时期,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目的,我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过程,同时科学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对职工就业存在着“挤出效应”,再加上我国历史上几个人口高峰阶段的大量劳动力涌入市场,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产业关联度比较大,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很强。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1999年曾指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作为一个整体雇佣了全世界从业人员的1/10,已经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1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6500万人,整个产业达到7600万人的总就业规模,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9.6%。并且,据推测旅游业在未来提供的就业岗位将更为可观。
虽然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就业贡献很大,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容忽视。当前,由于就业门槛低造成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进而影响服务质量;春节、“五一”、国庆节等三个“旅游黄金周”所形成的特定旅游周期,造成明显的旅游资源供给的淡忘季节差异,各项资源在旺季时超负荷运转,在淡季时大量闲置,影响旅游就业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度假与特色专项旅游产品体系还不发育等。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的优势,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就业功能的措施
1.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以产业规模推动就业规模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具备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就业规模。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差距还很大;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目标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与产业质量还很不足。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动旅游就业规模:一是要进一步发展旅游住宿业,尤其是国内旅游住宿接待,是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人数最多的旅游要素,也是突出体现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特点的重要方面;二是要积极发展旅游餐饮业,增加旅游餐饮服务的就业规模。旅游餐饮业是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门槛较低的旅游要素,是最能结合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领域;三是要着力发展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生产领域的就业比重。旅游商品是旅游消费弹性较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要素,也是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潜力最大的领城。
2.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完善就业结构。我国旅游业是从国际旅游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多创外汇、平衡国家外汇收支是基本目标,由此也形成了入境旅游优先发展的市场格局、产品格局和就业格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已经由一种生活时尚逐渐发展成为生活必需,国内旅游也因此需求旺盛、增长迅猛,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从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要求来看,国内旅游的就业数量更多、就业门槛相时较低、就业潜力更大。为了适应新的旅游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的要求,必须在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下,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大力开发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等国内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农家乐气乡村旅馆”、经济型旅馆等国内旅游设施和要素,广泛地吸纳城乡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形成“国内旅游就业为主体、入境旅游就业为主导、出境旅游就业为补充”的旅游就业结构。
3.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以产品体系建设就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培育旅游就业体系,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重要出路。建设旅游产品体系和就业体系:一是要完善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参与性;二是要进一步扩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果道;三是要根据旅游产品体系建设规划,制定旅游就业体系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旅游各要素吸纳就业的目标和年度指标。
4.加强职业培训与教育发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旅游业是妇女、年轻人就业为主的产业,其中很多从业人员还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操作技能不高、自身素质较差的缺陷。坚持岗前职业培训,持证上岗,定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和再培训,以不断巩固培训结果。要大力发展旅游专业教育。选择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大连、桂林等风景旅游城市办好国际一流的高等旅游院校,培育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高等级人才。
5.加强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制定旅游就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任何有关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对策,必须从旅游业发展的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探索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旅游就业容量、模式和规律,以实现旅游增长的可持续性。要加强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总结各地发展旅游经济与促进社会就业增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旅游就业容量、模式和规律。借鉴世界旅游组织(WTO)推荐的旅游卫星帐户(TSA)核算体系,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测算模型,为国家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社会就业增长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与就业理论。
参考文献
[1]张佰瑞.北京旅游就业效应和就业乘数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