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传承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传承培训方案

第1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特色“非遗”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柳州市,至今仍保存着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记忆。

若要寻找侗族人的“养心”记忆,非“侗族大歌”莫属,侗族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眼中,“唱歌”是陶冶心灵和情操的重要精神食粮,和“吃饭”同等重要。在三江县梅林乡、福禄乡等沿榕江一带的侗寨,每当重要节日时,男女歌队就会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对唱,表达情感,歌颂自然。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因此,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为主要特点的侗族大歌已成为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2005年侗族大歌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样记录侗族建筑记忆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也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若要寻找该技艺的经典代表,当属风雨桥和鼓楼,它们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其中,三江境内最有名的风雨桥又名程阳桥、永济桥,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位于三江县林溪乡境内,横跨林溪河,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河中有五个石砌大墩,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项,和19间桥廊,桥面架杉木,铺木板,长64.4米,宽2.4米,高10.6米,亭廊相连,浑然一体,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整座大桥均由杉木斜穿直套,通过木头之间的孔眼凹槽相对拼接而成,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结构极为精密,不含一钉一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鼓楼乃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灵魂,常作为侗族族姓群体的外形标志和集会议事及娱乐活动的场所,它也属木质结构,以榫穿合,整座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几层至几十层不等,以单数居多,呈四面、六面或八面形,一般高十多米,最高者达几十米。形似宝塔,巍峨壮观,飞阁重檐,结构严谨,做工精巧,装饰细致,色彩朴质。因此,三江素有“世界桥楼之乡”、“世界木构建筑生态博物馆”之美誉。

“百家宴”是200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特殊饮食习俗,又名“合拢饭”、“长桌宴”,是侗家集体待客的宴席,也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相传古时候,一个侗寨遭到洪魔的袭击。眼看稻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人们将被洪魔吞噬,忽然天降一位英雄,力挽狂澜,斩断了洪魔的脊梁。为了表达敬意,家家户户都想请英雄去家中吃饭,但英雄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去,不可能一一到各家去,怎么办?这时,一位侗族姑娘想出了个好主意:每家做几道最好的菜,全寨人一起款待英雄。由于这个宴席集百家之长,所以就叫“百家宴”。从此,侗族人每逢寨子里来了贵客或遇上喜事族人聚会时,都会设“百家宴”,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侗族刺绣是一种融合了剪纸和绣花技艺的民间工艺,需要先把纸剪成花鸟虫鱼等自己想要的图案,再将其粘到侗布上,然后用绣花针,绣出这些图案,常被用于服装镶边,还被广泛用在头巾、婴儿背带、妇女肚兜等服饰上,因其最能体现侗族服饰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所以也于2008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农民画,亦称中国侗画,是2012年入选广西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绘画艺术。过去,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煤油灯下创作,用锅墨、蓝靛等作为颜料,树枝、杉树皮做画笔,以近似涂鸦的夸张手法、浓烈的色彩在画纸或侗布上描绘侗乡风土人情、田园风光和生产生活。如今,虽然颜料、画笔已由丙烯、毛笔或排笔等替代,但构思奇特、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新颖别致仍是侗画的最大亮点和“吸金”点。

三江路径

据柳州市文化局消息,截止2013年2月,柳州市已有5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1项“非遗”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柳州市已基本建立了涵盖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和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挖掘、整理固然重要,保护、开发同样不可小觑。2013年接近年尾时,广西柳州市辖区的8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文化专家齐聚侗乡――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除了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等法规以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目的:探寻非遗传承有效途径,全力保护人类文化瑰宝。

如何更好地开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地方还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以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代表的柳州市,通过积极申报非遗传承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兴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屯等举措,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互动、互融、互赢的传承新路。

从传承人的保护入手。“非遗”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离开了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国家珍贵的“非遗”就无法世代传承,因此传承人也被尊为“人间活珍宝”。几年来,三江县以文化部门为主,由县民族局、语委、宣传部、教育局等单位共同实施,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传承人:一是抓住全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契机,通过普查认定优秀传承人,在重视保护他们精神财富等精神因素和发挥“绝活”技艺的基础上,引导传承人改变传承方式,做到既传承又发展。据统计,全县共有各类传承人3000多人。二是抓好名誉工程,对卓有贡献的民间艺人,经各级推荐、审核评定,申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命名授予“十佳生态文化村”、“文化示范户”、“十佳艺人”等称号。目前,获市级以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有16人,县级40人,区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通过名誉工程提高他们的自身地位和知名度,使他们有位有为,较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抓住重大参赛活动和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各类传承人参加县、市、区、全国性的各类比赛活动,让传承人带徒现场献技,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和全国农业展览馆现场说技献艺展示。

从学校娃娃抓起。能否让娃娃学到非遗项目的核心和精髓,关系到未来“非遗”传承是否成功。三江县通过一系列“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学习、体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精神。如把独峒乡中心小学作为“侗族农民画进校园”的试点学校,编写《美术教本教材》,并在此建立农民画传承基地,积极组织农民画参加区内外画展。几年来,先后有500多幅作品在全国各地参展,有些曾代表国家到挪威、日本等其他国家展出,全县先后有260多幅作品在全国各省区获奖。同时,把梅林中学、富禄乡高安小学作为“侗族大歌进校园”的试点学校,制定《创办民族特色学校方案》,编写《侗族音乐》教材,聘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歌师和民间艺人到校上课辅导。目前,全县共有11所学校将侗族大歌引进课堂。同时,侗族大歌还引进了社区和县直机关,县城榕江河片还成立了“三江县民间侗族大歌队”。另外,在县民族实验学校、县民族高中、同乐中心小学实施“侗族芦笙”、“侗笛”、“琵琶弹唱”、“侗族剪纸”、“侗族刺绣”等试点。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25所学校(班级)开展了各类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3500多人。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传承基地不仅是宣传“非遗”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不仅为民间艺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从而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柳州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被广西文化厅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典范”,已成为程阳景区旅游的新亮点,设在程阳八寨国家级传承人杨似玉家中,展厅分上下两层,通过图文并茂和实物展,介绍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生产生活习俗等;“侗戏、侗族百家宴、侗族刺绣、侗族大歌、侗族器乐、侗族农民画、侗款文化、侗族花炮节陈列馆”等传承基地分别建立在良口、林溪、同乐、梅林、独峒、富禄等乡村,其中林溪乡冠小屯“侗族百家宴传承点”已对外开放,每年接待百家宴游客万余人,仅2012年10月底统计,侗族百家宴累计收入130多万元。三江农民画传承基地对外开放以来已有近万学者、专家、学生、游客参观,年销售农民画近千幅,农民画开始进入旅馆、酒店,侗族器乐――侗笛保护传承点已在月亮街传承人代表胡汉文家建馆开放、培训带徒。梅林乡新民村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前期工作已启动,侗戏、侗族刺绣传承基地正在组织布展,富禄花炮节陈列馆已竣工。

此外,借助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建立专业的非遗保护机构,收集、整理、挖掘相关非遗信息,研究保护方案等措施都有效促进了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柳州文化局分管领导谈“非遗”

Q:“非遗”保护面临的现实突出问题是现代文化的冲击,以致很多传统民间文化传承难以开展,对此您怎么看?

A:通过调研,我发现一般传统民间文化保护比较好的地方,相对都比较封闭,受现代文化冲击较弱。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环境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情况有所改观,突出表现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保护积极性增强。我曾去呼和浩特,接触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和村民,发现他们对本民族的建筑、历史、环境等文化有由衷的自豪感,不会因少数民族经济落后产生自卑心理或崇外思想。再比如我们的三江县,很多传承人因为国家的利好政策,重操旧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且重新发现了民族文化的当代魅力。但是,传统民间文化传承难以开展也确实是现实问题,如果面对现代人不加入现代因素,传统民间文化可能会因一时新鲜吸引人们眼球,但是长期发展就难以为继,你看现在的服装、歌曲都讲究混搭,也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所以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是,到底传承和保护什么?一定是精神,哲学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技艺或者更深层次的艺术。

Q:《非遗法》规定,对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和丧失传承能力的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有取消其资格,重新认定新传承人的权利,这意味着传承人不再是“终身制”,柳州市的传承人保护走在广西前列,请问你们是如何保护并监督考核传承人的?

A:我们在保护各级项目传承人的同时,非常注意对其传艺带徒的监督、指导和年度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我们也有资格取消,传承人一旦被评上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010年我们制定并印发了《柳州市已获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以此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高传承人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具体执行层面就是,一方面开展县级、市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选活动,并定期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评估,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另一方面,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反映,争取将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一定额度传习活动经费,用于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Q:请问柳州市下一步对“非遗”保护有哪些具体的打算和规划?

第2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为加强全旗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推进全旗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我旗加大投入力度夯实了文化建设基础。目前,全旗建有综合博物馆和普提济度寺博物馆2个,建有影剧院1个,旗文化馆设有多功能展厅1处,综合排练室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1处。旗图书馆设有地方文献资料室1处。2017年,为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的保护、挖掘和传承,由旗委宣传部牵头,投入250余万元将旗800余平米旧电影院成功改建为集非遗传习和非遗展览为一体“鄂尔多斯古如歌”展演厅。2014年至2016年,全旗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新建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2个,2017年投入8万余元在各苏木镇(管委会)新建图书分馆11个。2018年我局选址挂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9个,专门用于开展各类非遗培训活动。相对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为全旗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提供了保障。

(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旗成功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3处,市级3处,旗级22处。成功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个(其中鄂尔多斯古如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传承人27人(其中鄂尔多斯古如歌传承人古日巴斯尔已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成功申报市级文化艺术之乡4个。2017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洛柴登古城遗址草原神灯项目实现了与公安网和政务大厅接轨,遗址安防系统工程竣工并顺利通过公安部、建设、施工、监理4个单位所派专家组验收。同年通过积极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日特莫图庙三防工程防雷、安防方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核。目前,130万元防雷工程项目已开始走招投标手续。

(三)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鼓励扶持民间文艺队及文化户的发展,活跃基层民族民间文化活动。2017年计划新增文化户35个,民间文艺队15支。同时采取开办培训班、举办比赛活动,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等多种措施,积极为全旗民族文化爱好者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潜力,有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一是按要求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不断增强现有非遗传承人民族文化传承能力。二是以现有文化馆多功能活动室、乌兰牧骑排练厅、拉苏荣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每年至少开办“乌仁堂奈”蒙古族四大民乐、蒙古族刺绣、“阿拉腾鸿达嘎”“蒙古族四胡”、大正琴等各类培训班6次以上。三是通过创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2017年成功开展马文化、“游牧文化之骆驼”和“游牧文化之羊”等蒙古族传统文化实践课3场次。四是加强开展民族文化比赛活动。每年连续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与教育局联合举办十一届全旗蒙古族中小学生朗诵演讲比赛,加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鄂尔多斯民间故事讲述、诗歌朗诵,吸引蒙古族学生从小关注本土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每年连续举办六届鄂尔多斯古如歌大赛,扩大国家级非遗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宣传,激发群众传唱鄂尔多斯古如歌的兴趣。五是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传习,每年至少举办“母驼圣火祭祀”、“珠拉格马奶节”、“剪鬃节”、“阿拉腾敖包祭祀”等特色文化活动4场以上。六是加强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每年在“世界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期间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设立宣传展板、开办民族手工艺作品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文化遗产知识,通过宣传增强群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七是积极开展对外演出交流活动,有力提升杭锦民族文化知名度。2016年新编排《河套之花》《上帝的恩典》两首曲目组织杭锦旗远古神韵古如歌合唱团于7月份参加全国中老年合唱比赛获比赛最高奖马兰花金奖。9月下旬参加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胜利八十周年、庆祝合唱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走进国家大剧院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演出比赛,荣获比赛银奖。同期受主办方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邀请,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办了杭锦旗远古神韵古如歌合唱团“古如歌”专场音乐会。2017年组织“鄂尔多斯古如歌”演出团队赴香港、蒙古国参加演出活动,有力地宣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成功打响了杭锦文化名片。2018年5月上旬,杭锦旗乌兰牧骑将携《和谐四瑞》、《阿拉腾鸿达嘎》2部舞台剧赴蒙古国参加参加蒙古国十四届“葛根木扎-2018”国际戏剧艺术节。

(四)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成绩斐然。我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带给艺术创作者们无限的创作灵感。而独具特色的精品艺术作品又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动力之源。近年来,我旗乌兰牧骑平均每年新创文艺作品达10余件以上。特别是2016年精心编创的《阿拉腾鸿达嘎》、《和谐四瑞》2部精品舞台剧成功绽放出杭锦民族文化独特魅力。2016年《和谐四瑞》申报参加了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评审,从全国7400多个参评剧本中脱颖而出成功被列为146个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之一。《阿拉腾鸿达嘎》也在参加第二届全市文艺团体文艺汇演中斩获银奖。2017年经修改完善,舞台剧《和谐四瑞》成功首演,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同年,2部舞台剧在参加首届内蒙古蒙古语戏剧节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最佳编剧奖等10项大奖。2017年底《阿拉腾鸿达嘎》被文化厅列入第一批戏曲进乡村剧节目推荐目录。此外,在2017年“孙良杯”八省区第五届蒙古四胡演奏大赛中,由杭锦旗乌兰牧骑编创的《“班泽尔达日”》、《“森吉德玛”》和《草原红色轻骑兵》3部优秀四胡作品获得佳绩。其中,《“班泽尔达日”》和《“森吉德玛”》分别荣获比赛的演奏二等奖和作曲一等奖。《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斩获作曲一等奖和演奏三等奖。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空间受限。由于市场经济竞争,人们无心顾及传统历史文化,使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品难以与同类型科技产品竞争,进而使其丧失了生存和传承的环境和条件。

    (二)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我旗财政困难,在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上缺少必要的扶持政策,既没有专项扶持资金,也没有设立专门保护机构。目前我旗非遗保护中心为文化馆内设机构,没有独立编制和机构,缺乏必要的采录设备和专业人员,保护手段落后,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三)专业人员匮乏制约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我旗至今未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项工作一直由文化馆负责。在现有工作人员中,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人员更为匮乏,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开发、保护和利用。

(四)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高。社会各阶层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比较模糊。现有传承人缺乏对“非遗”品牌的专项使用和保护规划,部分身怀绝技老艺人年事已高,有的不收徒弟不外传,子女又不愿学,传承人青黄不接。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确立政府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的主导地位。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评比和各类民间传统文化技艺展示及竞赛,并制定奖励计划,从而形成民族民间文化的激励机制,养成全社会保护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

(二)广泛宣传,调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社会力量。一是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要将传统文化欣赏和技艺引入中小学课堂,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给青少年一代,从小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爱好,让各级学校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义务。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和微信、二维码、微博等高科技传播手段,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民间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是宣传者、保护者。

(三)加大投入,落实机构、人员及经费保障。一是用足用活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依托项目申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展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国家、自治区、市里都有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议我旗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成立专门非遗保护机构,招聘专业人才加入非遗保护管理队伍,提升我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效率。四是用好民间资本。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

第3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1.1文化空间与非遗博物馆建筑“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是用人类学标准界定的非遗代表作的重要概念,其“既有物化形式(地点、建筑、场所、实物、器物等),也有人类的周期性的行为、聚会、演示等”②。博物馆语境中的非遗除物质载体之外还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以及语言、记忆、音乐、口头吟唱等③。非遗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是能传承该项非遗除物质载体之外的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或者能充分体现和激励该项非遗文化空间的发展,使得博物馆以更平等的姿态投向以往被忽略的文化群体和资源,从官方保护发展到公众自发投入的文化认同,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1.2以传承为主要目标的博物馆建筑新功能内涵“非物质遗产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④,这就要求针对它的保护不能离开“人”的活动因素孤立存在。传统博物馆学注重以物为核心的“物质遗证(materialevidence)”⑤,而“新博物馆学”理念倡导关怀地方社群,注重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特点,逐渐修正了传统博物馆奉行不逾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⑥,这与非遗保护“活态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相匹配。非遗博物馆既需要保存有形遗产,承载起博物馆的“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大众的精神依归等社会职能”⑦,在新博物馆学的理念支撑下更需要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将真正传承该项非遗的人、团体和社区作为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展出新功能,成为传承人使用、收集、保管、教育研究、展陈、观众参与互动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复合化空间,使得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社区、公众发生关联,为非遗的传承创新创造发展空间。非遗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针对观众设计、以文物为中心的“文化化石”,而是将非遗保护工作的自还给了这些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人,回归到社区基层,回归自然和社会。从新博物馆学的视野出发,非遗博物馆建筑承载着传承和发展该项非遗的文化空间的使命,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传承人为中心转变,在满足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多元功能的复合化空间,构建出一种以传承为主要内涵的博物馆体系。

2广州市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新功能内涵思考

2009年,有着“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这也是广东省至目前为止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处于濒危状态的粤剧艺术文化,广州市决定于粤剧起源发祥的广州市荔湾区择址筹划立项建立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馆,图1)。

2.1粤博馆建筑设计的空间特征当把“粤博馆建筑本身应该是能传承粤剧的文化空间,或者能充分体现和激励粤剧文化空间的发展”作为建筑设计中空间营造的核心目的时,我们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具体空间形式和空间氛围最适合作为传承粤剧的文化空间形式。当我们开始沿着时间线回溯承载着粤剧诞生及历史发展记忆的种种空间形式:红船、江畔、村口、戏棚、园林、剧院等等多种空间母题的可能性开始出现;当我们以空间视野回顾粤博馆选址——荔湾涌沿岸周边的历史空间形态时,发现一个关键词从粤剧发展历程的时间线中跃然而出——“岭南传统园林”(图2~3)。19世纪前后,伴随广州经济的繁茂,在荔湾涌沿岸曾涌现过大量的行商园林,传承了源自中原的文人审美、又杂糅了来自西方的装饰异趣,形成别具一格的岭南传统园林风格。而当时粤剧艺术正处于从江畔的民间社戏这种临时演出空间逐步进入剧院一类的专业演出空间的过渡阶段。在剧院成为粤剧演出主流之前,行商园林正好充当了粤剧高端演出的最佳载体。在老城里的行商园林中,唱一折子粤剧刚好重现了当年广州行商私家生活的活色生香。如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海山仙馆是荔湾区的大型水景历史名园,在“广逾百亩”的大湖面上,“离大殿十数步外湖中水面有戏台一座”⑧,曾经的粤韵余音就曾在岭南园林中回响。可以说以一座荔湾涌泮的岭南传统园林作为在广州老城区传承粤剧艺术的文化空间的外化形式,应该是非常恰当的选择(图4~5)。

2.2粤博馆建筑设计的功能架构在最初的设计任务书中,粤博馆的功能架构被定义为:展览、演出和培训的2+1模式。2+1模式已经将粤博馆的功能与粤剧的特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粤剧艺术的特性。但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再思考粤博馆的功能,2+1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研究、教育、公共参与等功能。基于此,建筑方案将粤博馆的功能架构进一步丰富,定位为:“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参与、世俗生活”六大板块。功能架构的核心目标为传承与发展。

(1)展览粤博馆中的展览功能所面临的挑战在于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文物级的实物展示物,较多的展示品都是年代较近的演出道具,历史展品多为复制品和文字图片材料等。若以传统博物馆眼光衡量,会有展览内容单薄之感。若从新博物馆学角度,“应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收集藏品,围绕社区与其文化、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起来。其收藏除实物外,还包括视听材料、文件、物质场所、传统仪式、口述史和社会关系等”⑨。为适应粤剧的非遗特性,展馆建筑空间考虑将粤博馆中传统园林的整体氛围延续至展厅之中,多设园林渗透和室内布景,有在园中观展的意境,丰富观展体验。展览方式多采用文物展陈、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实地体验互动等形式,参观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以多元互动的形式主动参与体验粤剧之美,展览功能成为公共参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园林多感官体验的精神一脉相承(图6)。

(2)演出粤博馆建筑方案为粤剧艺术提供多样的演出平台:250人规模和50人规模的大小两个室内剧场提供专业的粤剧演出空间;在几组私伙别院中提供的小戏台还原了传统戏曲艺术与茶楼酒家结合的堂会场景;面向荔湾涌两岸公共空间的濠泮戏台以粤剧演出作为纽带将园内园外空间融为一体;向市民开放的屋顶花园和沿涌一带环境都是民间私伙局表演的理想空间;独立小院的别院声歌为研究教育功能提供演出场所,别具一格;而演出功能的核心在于中心园林主景——广福台。广福台是向现存最早粤剧戏台——佛山祖庙万福台致敬的景点,其建筑装饰为全园最繁盛之处,是一座真山水中的粤剧大舞台,可谓粤博馆全园点睛之笔。在其中演一出粤剧,可供全园观赏,结合晚沙湖湖景,再现了“红船晚沙看琼花”的往昔看戏氛围,重现了岭南园林艺术和粤剧艺术的历史关联。

(3)研究和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方面,粤博馆同时是一个专业的研究平台和教育基地。粤博馆主馆中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交流场所,同时粤博馆本身提供粤剧研究的资料库和数据库的网络交互功能,为粤剧艺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实现研究的开放和开放的研究。粤博馆建筑方案在主展馆中设置了兼具临展与教育复合功能的多功能空间,可根据具体需求灵活支配,而相应的粤剧教育工作同时将作为粤剧文化展览的组成部分;专设的别院声歌小院交通独立,专属为研究教学服务,粤剧专业人士可在不受游览干扰的传统园林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交流。博物馆主要为粤剧剧场体验、数字多媒体展映、社区公益等活动提供传承场所,成为广大市民、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及保护的“社会课堂”。

(4)公共参与粤博馆建筑不仅为专业传承人提供研究与教育平台,同时希望通过建筑的开放性设计为民间传承人提供足够的自发性活动空间,如濠泮戏台和一涌两岸的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的天台花园都是民间团体自组私伙局的良好场所;粤博馆专门搭建一条市民穿越通廊,在不改变市民步行习惯的基础上与市民共享园中美景;多功能厅以半开放的形式与市民通廊相连,可同时承接社区文化活动;主馆中的50人规模小剧场以怀旧剧院的形式再现20世纪初广州剧院的氛围。粤博馆通过互动体验式展览功能和多样的演出空间推广粤剧艺术,重新唤起市民对粤剧艺术的喜爱,为粤剧发展积累更多的民间传承人。粤博馆以公共参与作为主要功能之一,力在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为粤剧在时展中营造一个亲民的艺术形象,发挥没有围墙的“社区博物馆”功能⑩。它不仅是社区历史、环境、现状的收藏、研究与展示中心,更是一个开展构建社区的共同记忆、加强群体认同、激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活力、社区公益性活动的中心!。

(5)世俗生活粤博馆结合园林共设有六组别院,一是呼应传统园林园中别院的布局形式,二是为粤博馆提供六组在闭馆时段可独立经营的私局别院。晚间粤博馆闭馆之后,六组别院提供高端私房茶膳,粤剧艺术则以堂会形式传承于其间。六组别院中靠近南入口的茶楼别院是常年全天经营,把老广州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带入粤博馆中,在提供博物馆餐饮休息功能的同时还原往昔品茶听戏的传统世俗氛围。六组别院的经营可保证粤博馆的日常运营,实现经济自循环,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在博物馆中引入经营功能是对传统博物馆功能的突破,是方案的争议点。但在粤博馆中再现堂会演出和茶楼听戏的传统生活场景,正体现了粤剧艺术与岭南世俗生活密不可分的关联,体现了非物质遗产的“活态文化”特点,为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具有真实性的文化空间。

3结语

第4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1.服务项目构想。

本项目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介入富宁县那能乡那瓜村社区开展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为个案,通过对服务实践过程的研究,探索出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2.服务主客体的选择。

第一,作为服务主体,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应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人才资源优势,在服务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领域,主动参与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教育传承保护的科研服务和教育传承服务。在研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发挥非遗保护研究及服务人才优势,依托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平台及其经费支持,在边疆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传承研究中探索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服务实践项目,重点关注遗产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科研模式和教育服务模式。第二,对那瓜社区服务平台的选择。那瓜村位于云南省富宁县那能乡的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8公里,主要居住着壮、瑶两种民族。社区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云南壮剧)和云南省级(陇端街①)非遗保护名录两项,二者在活态传承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陇端必有戏,无戏不陇端”的民间习俗中。再次,那瓜戏班和那瓜风流街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具备本项目开展研究探索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三,服务目标及服务对象。重点面向那瓜村小学自愿参与学习传承云南壮剧的业余爱好者,服务过程中也会涉及家长、戏班传承人、导演、村组长和活动组织者等服务对象。保护服务的目标重在促进戏班传授者与学员之间教学的良性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通过培养云南壮剧遗产地传承人、壮剧爱好者等相关者自觉参与本社区本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实现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可持续发展。

3.科研服务和教育服务的方法选择。

项目服务者应坚持研究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在研究中服务,在服务中研究。首先,服务前中后期的研究资料收集方法,涉及现场观察法、半结构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其次,服务过程中社工助人自助的方法,涉及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区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个案实践过程

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实际问题出现和解决的先后为序,并按“问题分析能力研究服务介入服务反思新的问题出现”的过程进行循环,待阶段性问题得以解决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直至服务总目标的达成。为期一年半(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项目服务,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初期阶段的研究服务

(1)问题分析。第一,如何在遗产地社区找寻可传承的对象?春节前一个月,在外打工的那瓜戏班成员赶回村中搭建木板戏台,排练风流街活动的壮剧剧目,锣鼓声和唱腔吸引了那瓜村小学生到戏台边观看。一方面,戏班传承人和导演有寻找接班人进行土戏传承的需求,另一方面,那瓜村小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土戏感兴趣,有学戏的需求。于是,通过现场观摩和戏班导演技艺的传授,在自然情景中完成了师徒间教与学的第一次互动。但需要以某种相对正式而固定的方式确定其师徒关系,避免技艺传授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第二,戏班传承人与那瓜村参演学生之间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社区教育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戏班传承者的服务。在老戏台排练休息空闲时,通过教唱腔的方式激发围观学生学唱唱腔和学演壮剧的兴趣。并通过个案、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综合使用,认同并敬佩传承人和导演为壮剧传承工作的付出,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第二,针对校方的服务。邀请村小学校长关注和支持那瓜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家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的技艺传承活动。第三,针对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的服务。一是支持鼓励社区活动策划组织者,以举办村级陇端街活动为契机,传承云南壮剧。二是支持活动组织策划人、村组长及热心的社区居民自愿组队为筹集陇端街活动经费而外出拉赞助,争取在社区外工作的那瓜籍成功人士的资金赞助与支持。三是服务者共同参与讨论传承活动的相关事宜。(3)服务反思。首先,遗产地小学生参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了戏班成员因常年外出打工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常态化开展的弊端,由此组建的那瓜壮剧少年班的学员,可作为那瓜壮剧民间土戏长期重点培养的对象。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化传承渠道,却因师资、教材、校方认识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并不具备壮剧进校园开展传承教学的现实条件。目前只能通过非正式途径的课外活动方式开展传承工作,但这种民间传承活动又面临种种现实的困境,需在服务实践中进行研究。

2.第二阶段:认知教育与认同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村参演小学生、戏班成员及其部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的壮剧文化了解不够、对壮剧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需开展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第一,针对云南壮剧是什么的问题,组织服务对象集体观看文山州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富宁土戏专题节目视频,帮助其系统认知和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壮剧文化。第二,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通过参演意义和行为价值的呈现,引导参演者对传承本民族壮剧的行动赋予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做法是将那瓜村社区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的文化自觉故事进行研究整理,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结合图片、视频和文字分享等方式,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引导那瓜社区各类参与者思考传承价值和意义。一是在故事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引发思考与成长,如学员个体为何要来参演?参演有何价值和意义?家长为何要给予参演孩子鼓励和支持?导演传承人为何无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传授技艺?戏班成员为何愿意请一个月以上长假或辞职,并从打工地自付交通费赶回村参与排练和演出?媒体、壮文化学者等为什么会来关注传承活动?二是认可参演者参与传承的正能量,鼓励其坚持。第三,那瓜风流街活动结束后,通过社区居民走访、半结构问卷调查反馈和家庭入户访谈等兼顾社区宣传和调查的活动方式,为那瓜社区居民提供参与国家级非遗(云南壮剧)和省级非遗(陇端街)传承价值及其意义的社区宣传,引导大家继续参与支持本民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3)服务反思。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员缺乏自信,应开展鼓励教育服务。

3.第三阶段:鼓励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那瓜小学生在参演活动中暴露出的舞台经验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服务给予关注和解决。(2)服务介入。第一,那瓜村风流街活动现场的关注服务。一是在9名那瓜村小学生参演的壮剧唱腔节目演出现场,提供照片的拍摄和视频的录制等关注服务,为近期即将开展的那瓜村参演壮剧小学生的成长小组活动,收集活动图片和视频资料。二是应主办方之邀与知名壮文化学者在颁奖晚会上为参演学生颁发奖品,给予行动鼓励。第二,为第一次上台参与壮剧节目表演的9名那瓜村小学生,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活动服务,一是通过赠送组员珍贵照片(包括组员的演出剧照、颁奖照片、活动过程的花絮照片等)的方式进行小组热身,在正面强化其积极参与传承行为的同时,激发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发自内心的自信心。二是倡导组员分享和思考参演壮剧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学会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肯定与鼓励。三是连结文山学院“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课堂志愿者学生的资源,并邀请两位大学生做现场分享与鼓励:一位壮族大学生以其多次参加壮族山歌比赛的经验,与小组组员们一起讨论交流克服上台紧张和不自信的方法;另一位楚雄籍的大学生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国家级非遗(彝族左脚舞),启发组员理解不同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价值和现实意义,拓宽了小组成员的非遗视野。(3)服务反思。本次参与唱腔节目的表演,只是壮剧唱腔中的一个部分,若参演学生要从学唱简单的唱腔到可以演出壮剧剧目,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但是,一年一度的那瓜村风流街活动,从壮剧排练到演出结束,也只有两个月,时间无法满足壮剧少年班学员学习技艺活动的常态化需求。那么,少年班进一步深入学习壮戏的机会该如何去争取?又将以什么方式来带动壮戏的学习与传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第四阶段:动员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社区活动组织策划人,为那瓜壮剧少年班争取到暑假参加富宁县大型壮剧腔调展演活动的机会,但戏班导演是否愿意继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担任技艺辅导工作?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是否会支持孩子到县城去参加壮剧展演活动?学生是否有足够自信从村级风流街的舞台走向县里更大的舞台去展演?(2)服务介入。第一,协助活动组织者在那瓜村小学召开那瓜戏班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动员大会,对活动参与者开展动员教育:一是宣读富宁县政府邀请那瓜戏班参加展演活动的文件,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二是服务者从青少年传承本民族国家级非遗壮剧所具有的价值角度进行动员,希望能得到传承人、导演、参演学生、家长、学校及社区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对参演学生提供第二次成长小组服务:首先,动员文山学院第二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为那瓜小朋友收集祝福资源。其次,通过小组游戏和视频分享等互动活动(一是让组员选择彩色纸条并念读纸条上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所写的文字鼓励和祝福;二是播放大学生非遗保护志愿者在课堂现场拍摄的鼓励视频),让组员感受外界对其传承行为的关注,激发传承动力,引发传承非遗的价值思考。最后,活动结束前邀请组员在彩色纸上写下对自己鼓励的话,进行旨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自我鼓励教育。(3)服务反思。自信心的培养需要更多此类服务活动的强化,故需要在接下来的服务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以便在学员遭遇各种困境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解决问题的服务活动方案。

5.第五阶段:困境时的抗逆力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在壮剧排练期间,出现了外出念书回村的小伙伴嘲笑参演壮剧学生“土”、少数学员退出和师徒教学互动方式不当等问题。(2)服务介入。第一,邀请外出念书的小伙伴一起做活动,通过分享照片、观看电视台的节目视频等方式,引导其了解那瓜村小学生参与国家级非遗壮剧演出传承活动和外界对此的关注情况,激发其反思自己的语言歧视行为,并帮助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认同本社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支持其他小伙伴的传承行为。第二,针对学员退出事件,一是到退出学员家中做家访,并灵活开展家庭场域范围内的小组活动,引导退出者回归。二是帮助留下来继续参与传承壮戏的其他学员,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服务,即通过小组互动的方式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如邀请组员匿名写下对已决定退出组员想说的话,然后由小组活动主持人大声念出来与所有组员分享,并进行灵活引导;三是邀请学员一起制定小组退出制度的契约,对不遵守制度约定者和无故退出者的惩罚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强调任何组员都有退出的自由,但必须根据约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预先告知,经大家商议后方可正式退出。四是结合个别学员已退出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分析,引导其他学员在尝试努力挽回无效的情况下,学会理解和尊重退出当事人的选择,但需说明退出者无故退出的方式是不恰当的。由此引申壮戏传承队伍建设的不易,希望组员加油坚持,抛出“一个也不能再少了”的活动主题,稳定继续坚持参与学员的情绪。第三,针对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教学方式、态度不当引起的小矛盾问题,一是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促成戏班导演、传承人对少年班学员的互动方式问题进行反思,并从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辅导,并提出改善建议。二是邀请师徒共同参与成长小组活动,通过传承游戏体验师徒合作的重要性,邀请学员现场分享感恩师傅的话,达成相互理解和谅解,为今后和睦的师徒关系奠定基础。(3)服务反思。作为保护教育的一个难点,学员参与壮剧传承的抗逆力培养,应以本土化方式强化其内心的认知和认同能力为突破点。

6.第六阶段:展演活动结束时的社区教育服务

(1)问题分析。一是展演结束后,如何强化参演学员的荣誉感和传承责任感,以便长期坚持传承下去?二是那瓜戏班的团结需提供引导服务。(2)服务介入。通过那瓜社区教育实现那瓜壮剧少年班成员参演壮戏过程中成长的仪式性认同。在壮剧展演活动结束的第二天上午,服务者在活动组织者的协助下,在富宁县广电大楼开展那瓜戏班成长的社区教育活动,邀请文山州壮学会会长、文山州壮剧团人员、富宁县文化馆人员、那能乡中学校长、那瓜村社区内外居民和那瓜戏班全体成员参与。活动从筹备到实施过程的要点,第一,连接第三届大学生非遗保护教育班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资源,为那瓜戏班所有成员制作成长像册,并在活动现场招募颁奖嘉宾,为那瓜壮剧少年班每一位参演学员颁发成长像册并口头赠言,由此提升戏班成员参与传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戏班成员在传承困境中坚持将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到底!第二,邀请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壮族剪纸老师,以那瓜村小学生参演壮剧传承的故事为主题,构图制作大型壮族剪纸作品,并在社区传承教育活动中邀请州壮学会会长颁发给那瓜戏班,以间接促进那瓜戏班和全体社区内部成员的团结友爱。至此,以问题与能力解决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已达成,服务告一段落。(3)服务反思。由于那瓜村服务个案所依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有限等原因,不具备长期在遗产地社区开展此类服务的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服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需在后续研究中思考和探索。从服务效果角度看,本项目从培养传承人才的角度为那瓜村社区两项非遗的保护,提供了一次资源整合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小结

1.服务模式的特色

(1)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面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目前招生难的困境和土戏传承人才培养的服务需求,基于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以文山学院民研所专业人员为服务提供者,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完成了对“地方高校介入遗产地村寨开展壮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探索研究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其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活态传承,需要节庆活动陇端街作为存续的文化土壤,两项非遗并存于同一壮族村寨社区,相辅相成。因此,对于两项非遗的保护传承服务,可以同时进行。通过服务项目从研发设计阶段到实践过程阶段“边研究边服务与边服务边研究”的互动实践,兼顾国家级和省级两项非遗项目合作传承的那瓜村模式,为地方高校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少数民族非遗社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保护服务,提供了一项基于实证研究的个案实践。(2)服务方法的创新,即学校社工助人自助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本项目的服务和过程研究探索,是基于服务者主体与服务对象客体群之间的助人自助关系,以遗产地社区为服务实施平台,以地方高校介入整合开发遗产地村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重点,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保护模式。(3)服务方式的适切性。首先,基于社区动员和社区营造的服务思路,本项目以整合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势、戏班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传承能力优势和遗产地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的能力优势,对那瓜村爱好壮剧的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传承活动,在暂不具备壮剧正式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的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服务项目研发的过程,在初期经历了从计划依靠遗产地中小学教育的正式传承途径,到依靠社区与社会传承教育的非正式途径介入的转变与调整,即通过那瓜村本土传统节日活动和外出展演活动带动遗产地村小学非遗爱好者参与传承非遗的社区教育传承模式,比原计划进遗产地中小学开展教育传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服务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此模式可同时兼顾培育戏班传承者群体、参演壮剧传承的那瓜村小学生、社区内外成员等相关者关注并参与传承活动的文化自觉能力,并通过遗产地社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为后续的可持续保护奠定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2.服务模式的余论

第5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一、工艺美术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状况分析

工艺美术产业与制造产业相融合,是传承性、个体性、差异性、经验性生产和设计性、批量性、标准性、程序性生产的兼容,是封闭、分散、小规模组织与开放、集中、大规模组织的协作,是心手相应、注重传承与科技引领、注重市场的交集。对于工艺美术产业,这样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效率、效益、质量和产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但也可能使机器排挤手工艺人,使工业、商业气息掩盖人文、乡土气息,使标准化制造取代个性化创制,使同质化的商品景象代替不拘一格的审美意象。例如,将工艺美术生产与3D打印的电脑建模和机械操作相融合,能使一些耗时耗工的手工环节变得省时简单,能快速产出材质多样、结构复杂、依靠手工不可能完成的工艺品,但是,如果工艺美术生产过度依赖于3D打印,其产品就会丧失手工的灵韵和质感,就会因为复制而不再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甚至可能因为生产赝品而侵犯原创者的著作权。

工艺美术产业与设计产业相融合,使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动漫衍生品设计、饰物装饰设计、美术图案设计、展台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室内装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进入工艺美术生产,同时使工艺美术在设计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推出既保留传统工艺美术韵味、内涵和智慧,又能以现代设计满足审美、实用、便利、安全、舒适、时尚等需求的产品。

工艺美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使得工艺美术品成为旅游商品,工艺美术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类型并在增加创业就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这种融合对工艺美术品的个性化创制和艺术水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满足了更多人的创业就业需求,打破了工艺美术品由少数人(各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生产和少数人(收藏家、高收入爱好者、艺术品投资人、特权阶层)消费的局面。需要强调的是,工艺美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以精益求精、传承文化、环保节约、创新发展为主导思想,不能单纯为了增加就业而降低生产门槛、放弃工匠精神,也不能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理由而盲目扩大规模、片面追求产量、大量消耗资源。

工艺美术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融合,使得相关网站、电子商务、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企业、产品、人物、事件被消费者所熟知,工艺美术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营销方式、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网络服务平台逐渐形成。例如:雅昌文化集团以其深耕多年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为基础,在2000年创办了国内最大的艺术品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该网站以资讯频道群、细分服务子网群、主题活动子网群、搜索引擎“中国艺搜”、论坛社区等为艺术品经营机构、艺术家、收藏者、投资者、爱好者等提供服务。再例如:“工艺中国网”以打造工艺美术百科全书式平台和垂直网络生态平台为目标,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产品展示、交易、鉴定、认证等服务。

二、强化创新服务的理由及建议

虽然工艺美术产业与相关产业已经融合,但从国内每年举办的各类工艺美术展会来看,这种融合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浅表层次和局部范围。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服务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第一,研发服务不足。工艺美术企业普遍不重视研发,很多人认为工艺美术只需要传承而不需要研发,这就导致工艺美术产业缺乏研发服务,缺乏相关产业的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融入,缺乏有效激发、引导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第二,创客服务不足。工艺美术行业缺乏“创客空间”和创客服务,从业人员因循守旧、理念落后、趣味过时,并且有重材料轻创意、重生产轻设计、重样式轻功能的倾向。第三,网络服务不足。这类服务主要来自工艺美术相关的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移动媒体等,其类型可分为生产创新类、营销创新类和信息类。

基于以上理由,我国应加强面向工艺美术产业的创新服务――研发服务、创客服务和网络服务,进而促进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一)加强面向工艺美术产业的研发服务

该类服务的人力资源往往来自于相关产业或者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其物化过程也需要其他产业支撑,所以,加强该类服务有利于促进工艺美术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该类服务可分为调研、定位、提出方案、试验性生产、消费者测试、修改方案等步骤。调研主要针对已有产品、相关技术、市场状况和消费趋势进行。定位可分为目标消费者定位、产品功能定位、产品特色定位等。提出方案是在定位基础上对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内涵、包装、结构、工艺、功能、材料、载体进行创意构思。其中,外观由造型、图案、色彩、装饰等构成,内涵是产品承载的精神,包装与内涵相辅相成并便于携带运输,结构是“用”与“美”的构造,工艺是创制产品的方法和手段,功能分为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材料有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如“荷兰三宝”之一的木鞋已有黄金、白银、青铜、钻石、水晶、玉石、塑料、玻璃等几十种新型材料,载体是承载内涵的物质,如内画工艺的载体已由鼻烟壶扩展为灯具、文具、器皿等。提出方案之后,为验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必须进行试验性生产和消费者测试,然后根据生产和测试结果修改方案。

(二)加强面向工艺美术产业的创客服务

该类服务不仅仅是提供创客所需的场所、工具、设备、原材料等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创客的层次、能力和绩效,其形式有普及班、高级班、工作坊、竞赛场、体验营、孵化室等。

普及班专门为初级创客提供普及教育服务,包括工艺美术的入门学习、模仿学习、跟进学习、基础技能训练等。

高级班专门为专业技能较强的创客提供高级教育服务,注重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注重思想交流、验分享、信息传播、头脑风暴、创意激发和协同开发。

工作坊专门为实践型创客提供生产服务,注重市场调研、研发设计、产品展示、供需对接、投融资对接和商业模式构建,需要成功创客、业界精英、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实地讲解、答疑解惑、思想启发和示范操作。

竞赛场专门为参与竞赛的创客提供全程服务,能以不同主题、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竞赛激发创客的好胜心和能动性。

体验营专门为寻求创新创业体验的创客提供指导服务,主要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参与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并进行项目路演、角色模拟、团队组建、现场学习和经验分享。

孵化室专门为拥有产品开发创意、项目建设方案、企业创建计划的创客提供培育服务,强调孵化对象的筛选和孵化条件的提供,致力于将创意、方案、计划培育为现实的产品、项目、企业。

创客服务的加强,能为工艺美术产业开辟创客空间、扩大创客规模、汇聚创客智慧、提高创客水平,进而能促进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强面向工艺美术产业的网络服务

该类服务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站的生产创新服务、营销创新服务和信息服务。为方便用户查阅、咨询、选择、预约和订购,相关网站应将其服务可视化并分类展示。

基于互联网站的工艺美术品生产创新服务,可分为资源服务(信息资源、软件资源、教学资源)、空间服务(展示空间、测试空间、销售空间、社交空间)、对接服务(网站当值人员对接、供需对接、团队对接、投融资对接)等。用户在网站可查找信息、应用软件、在线学习,可在线展示、测试、销售产品并与其他用户交流,可向网站当值人员咨询并寻求指导和帮助,可与相关供需方、团队、投资方对接并开展业务。该类网站应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专业组织合作,对生产创新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审核把关,对重大服务成果出具认证或鉴定。

基于互联网站的工艺美术品营销创新服务,可分为策略、方法、模式、渠道等方面。在策略方面,应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内容优势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优势、细分优势,以尽可能小的营销投入实现尽可能大的营销效果。在方法方面,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营销法、粉丝营销法、植入营销法、节事营销法、会展营销法、故事营销法等。在模式方面,可灵活运用O2O、C2B等电子商务模式。020模式的消费者在销售点、展销会、拍卖会、工作坊、体验店等看中商品后,即可通过扫码进入网站下单购买。C2B模式的消费者先在网上个性化需求,然后企业按需生产和精准营销。在渠道方面,可将营销信息融入社交网络、在线社区、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渠道,通过用户的互动、评价和分享扩大传播范围、培育忠实粉丝、及时洞察市场、发现销售线索、发展合作伙伴、提升营销业绩。为了建立信任机制,网站必须对营销创新服务进行内容审查、身份验证和过程监督,并方便用户查询、验证、竞价、购买、评价和投诉。

第6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可行性路径

2016年,国务院政府:T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对民间工匠艺人的高度认可,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背景下,如何将工匠精神融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从而探索一条以产教融合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新路子,已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一词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代名词(如古代的鲁班、庖丁和现代的蛟龙号装配组组长顾秋亮、C9型客机首席钳工胡双钱等),更是中华民族现代工艺创新发展的血脉荣光。在古代,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时代,科学技术甚少用于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创作基本上是纯手工完成,正是在“师傅带徒弟”这一实践传承过程中,传统技艺在古代社会创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进入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已身处“工业4.0”时代,有部分传统工艺虽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合(如年画制作、皮影和吹糖人等),但工匠精神仍具有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工业4.0”的背景下,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重拾“工匠精神”,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保障。有鉴于此,高职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一种在本职岗位上不断钻研的职业精神

系统性和长期性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需要严谨与钻研的态度,在岗位上不断地坚守与学习。若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与钻研,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就无从谈起。当前,工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之一,其内涵十分深刻,“爱岗”不能是“磨洋工”,而是把工作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把自己满腔的热血和热情都奉献给工作;“敬业”则要求对单位安排的任务不能有拈轻怕重的情绪,要有一种“钉钉子精神”,只有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才不仅能在待遇方面获得相应的提高,更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一种对技艺传承精雕细琢的职业态度

精雕细琢是指在产品质量上追求一流品质,是工匠型人才的基本特性。只有发自内心的“匠”,才会点燃“臻于至善”的熊熊烈火。如C9飞机主任设计师刘若斯(80后),不管是在当学徒期间,还是成为主任设计师,X#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零件都是以超常规要求进行打磨。正是凭着这种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中国制造”才得以迈向高端,走向世界。其实,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不仅促使一个从业者,甚至推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并在提升产品品质的过程中,通过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跨越式发展,从而树立行业地位,获得良好信誉。所以,工匠者,美也,对照规范的工艺流程和美学的产品设计,工匠们认真审视每一个环节或每一次组装,最终实现“技”与“艺”融为一体。

(三)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

对人类社会而言,每一次变革,都是对瓶颈的突破,而这些变革都与工匠们所用的材料、技术和方法密不可分。“独具”则表达了不仅要保留产品原有的创作风格或生产方式,更要随着社会发展主动融人“跨界”元素,这不仅是传承技艺的需要,更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由集中化学习转向碎片化,只有发挥突破条框的创新思维和勇攀高峰的创新勇气,才能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问题分析

(一)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充分挖掘校企各自优势资源,让彼此找到教学改革着力点。而校企专兼师资队伍的建设,则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如在理论知识讲授方面,由学校专任教师负责,而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方面,则由企业导师评价,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下,真正让学生(学徒)成长与成才有通道、有盼头。因此,仅靠学校一方无法完成工匠型人才培养,而真正意义上的工匠型人才,只有在“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才能实现校企精准育人和深度融人。因此,在试点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企业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待提升,特别在学生(学徒)的教育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经验,推进过程仍是以“边改革边推进”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有益经验,如建设企业培训课程、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和构建激励的薪酬体系等方面。

(二)对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思路不够清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因为从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虽有借鉴参考实例,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现,不仅取决于学校顶层设针,更取决于合作企业的参与度。以民办髙职院校为例,2019年广东省只有8所民办高职院校获批试点现代学徒制,占全省民办高职的30.8%(比2018年下降4.9%)。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职人才培养侧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普通本科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民办髙职院校,由于对现代学徒制缺乏制度性设计,时常出现“一事一议”现象(如招生经费、教学投人、产教融合和师傅补贴等),进而影响现代学徒制从培养工作高质量推进。2.教学模式及教学观念不适用于现阶段人才发展需求“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更是工匠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技能”的重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和技能的训练都在理论教学和商业模拟过程中完成,但这种方式根本培养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原因有H:—是对技能的重要性缺乏感性认识。与公办高职相比,民办高职的校内实训投入相对较少,加上教学投入经费有限,大多数课程只能通过模拟教学的方式完成,学生缺乏接触具体技能的过程(如钣金工,通过持续敲打,打造出适合相应产品的模具),对技能如何造就人才缺乏感性认识。二是信息化投人方面有待加强。作为00后学生,不管是在上课,还是在休息,手机早已离不开半步,但由于民办高职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够,以致网络化教学无法顺畅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或校内实训,网络卡顿或掉线现象频频发生。三是课程设置合理性有待确认。课程体系不仅要讲明各个阶段学习什么课程和获得什么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前后呼应的育人体系。但由于部分民办髙职院校受实训场地和教学设备投人的限制,课程设置方面强调较多的是理论讲授,而对各个阶段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关注的较少,以致“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只能停留在理念创新,X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缺乏有效载体。

(三)师资队伍中仍须深化工匠精神

德国“双元制”教育,已发展成为全球职教标杆,其中,在教师选拔过程中,将教师的工作经验作为第一要求,而不是学历优先。受民办高职投资方影响,大多民办髙职教师综合薪酬(含“五险一金”缴纳比例)远低于公办高职,以致师资选拔方面较多选择应届毕业生。而这些教师由于企业工作经验或技能指导较为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赛教结合”。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和薪酬待遇缺乏竞争性使得工匠型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在高职院校评估中,‘‘双师型”占比须达到专业课教师的50%以上,这对师资结构本身不均衡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必须迈过的槛。为提高“双师型”占比,民办髙职院校应付式或被动式安排教师到企业完成“挂职锻炼”,以满足教学检查需要,“双师型”培养缺乏可行性培养路径和激励性投人政策。另外,由于兼职教师教学成本过高(如排课不合理、课酬标准过低和学生学习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行业能工巧匠不想或不愿到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技艺传承。同时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所能提供的平台或环境,很难与公办高职院校或大型企业相比,很多教学政策或文件仅停留在纸质文件上,没法真正落地,高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只能通过私人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分析

(一)出台激励性政策,增强校企协同育人主动性

现代学徒制作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等方面协同共进。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必须借助社会资源,以最大力度搭建校企“精准育人”协同平台,培育“适销对路”的工匠人才。企业作为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变量,其作用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现阶段校企合作层次仍以相对松散为主,企业仅满足于招人,而学校仅满足于就业,在校企利益各异的背景下,产教融合难以在民办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因此,要培养“适销对路”的工匠型人才,必须在税收优惠、人才补助等政策方面调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主动性。首先,政府出台激励性政策。校企合作之所以存在“校企冷热不均”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只获得学生半年的实习时间,在缺乏经费保障或激励性政策的背景下,大多企业不愿意过多投人校企合作。为改变现状,有些地方已为推进试点现代学徒制出台了激励性政策,如山东省财政厅规定,对经考核达到要求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按5000元/生给予补助;广东省财政厅规定,对参与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企业,按4000元一8500元/生给予补助,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使试点现代学徒制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其次,在“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企业要及时转变人才观念,以横向课题、联合科研攻关、协同育人和企业经营咨询等多种形式,与地方髙职开展深层次合作,使科研成果不仅惠及学生,更能打造校企双方品牌美誉度。再次,完善企业导师激励机制。现代学徒制下,企业导师与学徒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实行导师负责制,既要对导师量身定做激励性政策,以实际行动提高其企业认可度,又要对其进行不定期考核,使导师的技艺得以传承,并通过其言传身教,提高学徒的成才率。最后,校企协同开展产教融合。作为企业,更多关注企业经营效益,但参与现代学徒制后,发展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因为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学校,更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只要坚持教育初心,校企就能越走越久,就能产生出更多有益于“校一企一生”的标志性成果。

(二)优化顶层设计,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验

新的育人模式,必将带来新的变化。首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停留在理想设定层面,能否实现并不在考虑范围,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始终以企业岗位为目标,其核心目标是培养“适销对路”的工匠型人才。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迫切需求和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民办高职院校应厘清投资方与管理方的职责与权限,对标省内一流同类院校开展自我诊断,为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学习成果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证,并通过工匠进课程、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开展校内技能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技能宝贵”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胜任工作岗位为导向。培养目标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与有代表性的企业协商后确定的,如果企业不具有代表性,其培养目标只能停留在某一企业,易被其它企业否认,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校企精准育人”为中心,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内容,如华为某品牌手机因手机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严重影响其品牌手机销售,此时,销售企业迅速调整营销方案,调整进人华为汽车销售,而原先的课程、岗位都应及时调整到汽车销售管理,以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要。因此,校企合作应该是紧密联系的,除了招实习生外,还可以在共同开发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构建专兼师资队伍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工匠精神为指导,重构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扎实教学改革推进工匠精神的落地,才能在学生内心真正建立“技能宝贵”这一信条。

(三)外引内培,夯实“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

人才是取胜的关键,特别是民办髙职院校由于先天不足,很难引进高层次或髙技能人才。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灵活的体制优势,加大硬件(如星级餐厅、数字化图书馆、校园WIFI等)和软件(如竞争性薪酬待遇、公平竞争的科研政策和鼓励“干好活”的政策氛围)投入力度,构建师生满意、同行认可的校园环境。正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钻研的示范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何谓工E精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路径有三i1?外部引进优秀人才这种人才补充政策见效快,但由于公办和民办高职运行机制迥异,公办高职因政府投资设立,人才补充较为迅速,而民办高职则要求投资方付出高额的人才引进费,这对投资方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作为“经济人”的民办髙职院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节约成本办大事,所以,外部弓丨进只能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与优秀人才谈判达成最终引进方案。2.内部培养教学名师二是内部培养“适销对路”教学名师。主要做好两个层面:一是用“激励政策”让专任教师在企业“潜心钻研”。对选派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的专任教师,学校不仅要注重过程中实践情况(如履职情况、企业评价),更要考察实践反哺教学的效果(即能否将岗位学习的技能融合教学),以提高育人效果。同时,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过程管理,如挂职成果展示、履职能力评价等,并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作为职称申报的前置条件,助推教师主动提升技艺或企业工作经验。3.引进企业行业能工巧匠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聘请地方支柱产业的企业管理者或技术骨干或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兼职任教,并与所属专业“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出台优秀学徒(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遴选方案,对达到评选条件的候选人,给予相应的待遇(低职高聘)和奖励(激励性奖励),进一步引进提升内部师资教学能力。

(四)产教融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见实效

产教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表现,一般包括以下竺个方面内容:1.宏观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产”对应企业,“教”对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应从协同育人的角度重构高职教育如何对接企业产业、职业岗位,双方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作为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髙职,在缺少国家财政必要支持的情况下,更应以强有力措施(如出台工匠培养、高层次师资培养等方案)提髙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助推“双师型”教师真正成长为“工匠型”教师。2.中观方面一 ̄对接职业标准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事前制定的,但产业调整或岗位变动是不确定的,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滞后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对接职业标准,将最新的职业动态、技术信息和经营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或建设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丰富工匠教学内容和提升技能教学效果。3?微观方面——强化技能训练在一线教学中,考虑到民办髙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过程应对接生产过程,将校内实训课程搬进企业生产一线或在校内建设“企业工厂”,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技能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真实任务(奖励式)、模拟实训、“1+X”书证融通和学赛结合等活动单元,为工匠人才开辟多元化的成长路径〇通过产教融合,不仅可以让教师具备工匠技能,更让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力争在受教育过程中将追求的技艺做“绝”,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校企精准育人,使高职教育释放“技能宝贵”的积极信号。

参考文献:

[1]邢良,曹科岩.工匠精神融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_l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65-69.

[2]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3]王永红.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与技能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5-56.

[4]王建军.匠心教育与匠技教育的耦合机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10):9-13.

[5]张亮工匠精神”融人高職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9-50.

第7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育人理念 品牌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4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 Campus Culture, Highlight Education Concept, Forge Brand School

――Yining Health Schoo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Exchangement

Kelimu・Rehemujiang

(Yiningf Health School,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Yili, Xinjiang 835000)

AbstractThe campus is the cradle of civilization, is a place that inheriting civilization and create civilization. In the past 65 yea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Yining Health School work har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explore and develop, established a suit of effective education concept and methods, they developed with the generation, then accumulates to formed an unique campus culture which has rich connotation.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education concept; brand school

伊宁卫校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这独特的校园文化又为学校向更高目标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1 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而校园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伊宁卫校校园文化,源于优良的历史传统,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凝炼而成,成为了学校的一种生命元素,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一种遗传基因。

伊宁卫校的校园精神文化突出的浓缩在“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校风、学风、教风、领导作风之中;显现在已确立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管理目标和“卫校人精神”中;鲜明地体现在以德育为首、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之中。伊宁卫校把育人理念有机地融入德育工作中,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全方位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和育人理念的落实,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育人理念工作网络。伊宁卫校校园精神贯穿于课程改革之中,课程改革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处于先导与核心的地位;学校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只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课程改革中,伊宁卫校注重在文化课、基础课、临床课等学科教学中体现和渗透校园精神文化,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开发了校本课程,并成为伊宁卫校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发挥了补充完善的作用,使校园精神文化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对实施素质教育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伊宁卫校校园精神体现在校刊和各种校园活动中,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队、校园电视台、记者站等多个兴趣活动小组,为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挖掘学生的潜能,每周星期一举行升国旗仪式,由学生轮流在国旗下演讲,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家乡的感情;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节庆日等时机,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光盘、举办环境保护讲座、知识竞赛等。在教育的同时,学校团委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课堂在社会上得到拓宽和延伸。学校放开眼界,面向社会,建立起全方位、开放式、知行统一的德育实践运行机制。一是坚持以“投身改革大潮,确立人生航标”为主题,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新形式、新途径。如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学生进社区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等活动,效果较好;二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每年组织新生军训并带领学生到军营开展军民共建;祭扫烈士墓、组织学生进社区。将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内外的各个角落。近几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学生总数的98%以上。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多角度、立体型的德育教育,在学生中基本形成了人人知诚信、个个讲诚信的良好风气。

2 优美的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最外在的表现和标志。

伊宁卫校以“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为目标,努力将育人理念和校园精神物化于校园建设中。近年来,伊宁卫校先后建盖了实验大楼、学生宿舍楼、电脑教学室、图书馆,配置了一大批教学设备,经多年建设,伊宁卫校校园布局系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系统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卫校校园建设注重优化细节,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角落进行教育渗透,使走廊楼道处处可见充满教育气息的文化符号,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得以熏陶,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卫校注重美化教室环境,要求各班教室内都制作了学习园地、卫生角、图书角等,让每面墙、每扇窗、每个橱、每个角落都能教育人,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陶冶了校园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完善的制度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言行,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乃至优秀的校园文化,保证学校的稳定发展。

伊宁卫校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职责,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章可循。伊宁卫校从管理中要效益、要质量,结合实际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制订实施了《伊宁卫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伊宁卫校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办法及规定》,加强和完善了师资管理的有关制度,实行了刚性制度,柔性管理,修订了《伊宁卫校教学人员考核办法》、《伊宁卫校学科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使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安排更具合理性和灵活性。加强了值班制度、考试制度、教案检查登记制度、听课制度、学生管理条例的执行力度,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步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社会后勤社会化改革,修订和完善了科室领导竞争上岗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建立了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了学校管理。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伊宁卫校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伊宁卫校学生礼仪常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不紊的开展。学校还把各项规章制度加以整合,汇编成册,使之积淀为学校发展的法宝。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在发展中,伊宁卫校适应改革要求,逐步完善了党的组织建设、行政机构建设及工、青、妇等团体建设,努力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引进人才,实施“名师工程”,造就了一支年龄结构、职能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向更高办学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4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品牌、一个学校的文化教育力。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品牌,品牌就是特色。

历经65年的积淀,伊宁卫校的育人理念日渐明确,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伊宁卫校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了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的开展,使每个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它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调节和激励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了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了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证了学校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如今,伊宁卫校已发展成为有71个教学班、4000余名学生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促进新疆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众多学生在各自岗位上成了业务骨干、管理人才,为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取得了许多成绩,获得了许多荣誉,自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区模范教职工之家、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学校以全疆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第二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一举跻身于全疆中等职业学校十强行列,随后又在全疆率先建起了国内领先、疆内一流的护理实训基地,开创了全疆卫生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先河;2005年顺利通过了全疆重点示范性专业的评估;200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自治区办学条件的评估;2008年又在全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等次的好成绩,成为在这次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仅有的5所学校之一,进入全疆181所中职学校的前三强。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肇庆医学专科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已开展包括师资培训、联合办学等项目在

内的对口支援和合作。

5 结语

校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将随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建设与创造而不断增加内涵、提升品质。当前,伊宁卫校正在而朝着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的目标努力迈进,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实现这一更高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也将为伊宁卫校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象俭,张赫名.和谐校园与校园文化[J].鸡西大学学报,2007(6):13.

[2]张向菊.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265.

第8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今年以来,全市两级档案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四个无锡”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在省档案局的指导下,以“档案业务提升年”活动为工作主线,着力夯实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努力打造“开放程度高、现代意识浓、基础业务强、社会形象佳”的一流档案部门,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与提升。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 提升档案基础业务,推进年度进馆计划

市档案局针对当前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完善和提升档案基础工作为目标,决定在全市档案系统内开展“档案业务提升年”活动,通过下发《实施方案》文件、召开全市档案局馆长会议等形式进行动员部署,得到各市、区档案局的积极响应。半年来,两级档案部门均制定各自的细化落实方案,明确领导职责和内部分工,将活动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处室每一名人员。市档案馆和部分明、后年将迎来国家一、二级档案馆复评的市、区档案馆,严格对照复评标准,同步推进提升档案管理基础水平、提升档案资源挖掘深度、提升档案学术研究水平、提升档案数字化应用水平和提升档案进馆计划性五条工作主线,通过全面排查、全面梳理、全面整改的扎实举措,严格库房管理制度,完善档案基础台帐,按照解密开放要求开展档案鉴定与划控,推进馆藏档案整理与整改,合理调整和设置全宗编号,加快电子目录全覆盖进度,进一步夯实了档案馆作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电子文件中心的基础。

在全面提升各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同时,继续抓好年度档案进馆工作。市档案局根据进馆工作安排,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级各档案进馆单位档案资料移交工作的通知》,明确了2013—2015三年新一轮进馆单位名册,对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移交范围作了扩展和修订,并由业务指导部门负责对各家进馆单位进行移交前的动态督导,确保年度进馆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上半年,两级档案部门还以推进落实国家档案局8、9、10号令为主要内容,对全市各级各类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工作,突出社保、教育、公安、法院、建设、宗教等重点部门和涉及民生领域,通过专人驻点、片组交流、现场指导、业务培训等形式,从源头上提高基层单位档案工作的规范性,确保完整收集、及时归档。

__市上半年共接收20家单位__卷、__件档案,其中仅社保业务档案就达10万件,大大改善了馆藏档案的结构比例。崇安区在多个层面上加强档案基础工作,区委、区政府“两办”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做好全区档案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崇安区档案局将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作为年度首要目标,对照最新测评标准,分解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全宗规范、案卷修补、电子目录、鉴定划控等各项基础业务。新区档案馆启动改、扩建工程,对库房、办公用房、辅助用房进行装修,重新安装库房防火防盗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

二、拓展档案事业阵地,推动基层评估达标

今年是市档案局拓展事业发展阵地,打造以市档案馆为主体、以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和民族工商业档案馆为重要拓展平台的“一体两翼”新格局的收官之年。设在市民中心内的市机关档案管理中心依托“集中式管理、集约化服务”的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定员分片包干指导和接收的高效工作形式,有条不紊地对70多家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档案进行规范管理,着力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运用“市民中心档案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文件归档和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的运行效率,不仅实现档案归档和利用的正常运行,还可实时接收各部门、单位最新形成的文件,实现了机关档案“即生成、即抓取、即归档”的网上实时操作。上半年,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共整理或整改文书、业务、会计等各类档案2万多件及部分影像、照片和实物档案,完成纸质档案扫描11万多页,接待查档利用351人次,并根据不同单位的要求,制作了发文汇编、利用实例效果汇编等资料。市民族工商业档案馆完成全部基建和装修工程,面向社会开放。该馆建筑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和档案库房“九防”标准进行施工,满足档案安全保管和开放利用等各项功能。

目前,该馆负责人及工作团队配备到位,重点投入档案移库排架、档案整理整改、档案全宗编制、检索工具制作及电子目录生成等基础性环节,同时积极引进国内首家十二生肖博物馆和国家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不仅成为特色鲜明的专业档案馆,而且成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亮点,充分体现无锡作为民族工商业发源地的档案资源特色和区域文化魅力。

基层各级档案馆、室和部门、单位档案机构是全市档案事业发展阵地的重要基础。市档案局依据测评规范和复查意见,向省档案局报送本市4家拟报五星级单位的全部材料,并进行了预检。6月13日,制定下发《关于开展__市档案工作年度评估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评估对象和检查形式,对列入名单的单位开展集中培训、前期摸底和现场督导,落实相关材料上报,为下半年度全面开展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上半年,已完成宗教系统、教育系统、 卫生系统测评规范的专题培训,并与市医管中心共同制定了医疗单位三年达标计划。

各市(县)、区档案局积极参与并配合档案工作年度评估,深入辖区内各级各类单位进行指导,扩大评估工作覆盖面和省星级档案室参创率,从源头上规范基层档案工作。

__市档案局对列入今年档案工作年度评估的125家单位、20家创星级档案室的单位以及全市基层财政所加强业务指导,上半年已有70家完成归档材料分类工作。滨湖区档案局对无锡传感园、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马山旅游休闲岛、长广溪湿地修复二期等4个重点项目档案进行了登记和报送。崇安区档案局制订了街道档案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召开了国企档案工作座谈会,有力推进国家档案局10号令的贯彻落实。__区档案局重点加强对拆迁档案的归档指导。区档案局重点加强对上市培育企业的档案指导,还确定高铁商务区为达标单位,锡山开发区等12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为年度复查单位,逐个开展上门指导服务。新区档案馆对辖区内重大建设项目发放档案工作联系卡,主动介入,提供服务,提升重点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以年内100%全覆盖为目标,加快推进社区、村档案工作创星级,巩固提升新农村建档成果。

三、广泛开展社会征集,丰富档案资源内涵

为进一步提升馆藏档案的内涵和价值,全市两级档案部门以“忠实记录历史、凸现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属性”为原则,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类档案征集和后续延伸的挖掘保护工作。市档案局认真做好本年度国家和省级重点档案项目、珍贵档案项目、档案文化精品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并以此为抓手,突出“历史老照片”这一反映城市变迁踪影和脉络的特色专题,联合市档案学会、市摄影家协会等组织,通过相关媒体征集启示,从5月下旬起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1990年以前拍摄的反映本市重大事件、重要工程、风景名胜、古迹和古建筑、社会活动、民间生活、民俗风情及其它有价值的各类照片,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回应,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捐赠或捐赠意向。上半年,共征集到各类档案资料__件,包括原部长__、著名画家__、中国雕塑院院长等领导、艺术家的题词、字画,以及照片、光盘、模型等特殊载体。 上半年,还完成了精品档案照片整理、__年鉴以及《__档案》杂志编辑等编研项目,参与了全市社科普及计划。

__市开展乡镇企业发展历史档案专题征集,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通知,已征集到各类档案资料430件。市档案局成功举办“__与南社”文化研讨会,并联合有关单位汇编了《__与南社》、《徐霞客评传》等书,部分书目被列入《华厦文史博览书系》。宜兴市档案局坚持广征博集,突出民政档案、家谱和名人档案三大主题,征集到各类档案资料824件,并建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专题档案。__区档案局依托征集成果,推出“档案在你身边”主题活动、珍贵资料图片展和4本编研材料。两区档案局均对馆内陈列展厅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布展方案,广泛收集布展素材,精心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展厅。区档案局还对区内重大活动、重要会议进行现场拍摄,上半年共拍摄照片 7500多张。

四、完善档案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应用平台

市档案局全力推进数字档案馆正式运行前的数据录入和系统调试工作,将各模块基础性数据的提供、核对、上传、挂接、检测等一系列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处室,并由信息处统一协调,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到6月底,已完成数据录入全部工作量的85%以上,包括文本、扫描图片、照片、音视频等各种载体,使数字馆的信息容量和质量均获得显著提升,同时还试运行了在线查档功能,为下半年面向公众正式推出做好技术和数据上的准备。上半年,“无锡档案信息网”的结构和内容又有补充和调整,各处室根据内容挂接和更新责任安排,积极采集、上传、更新网站相应栏目的内容,实现网站内容准确有效、常换常新。

依托档案信息化技术优势,继续发挥纸质档案高速扫描、历史报纸扫描及应用、视频档案数字化转换等技术专长,针对机关档案管理、社区档案管理、历史报纸数字化应用、音视频资料存储等一系列专门软件,进一步提高档案数字化扫描、档案全文数据库等项目的推进速度。上半年,市档案局共完成馆藏档案扫描47万页,数字档案馆数据倒入和质检140万页,对外数字化加工__万页,历史档案裱糊10万页,档案仿真制作300幅,档案全文基础数据库容量在省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提升,为面向社会开展专业外包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两级档案部门先后组建多个工作团队,面向市内外档案机构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系统提供专业化的档案整理、档案整改、档案数字化加工等服务,提高了多个领域涉及民生重要业务档案的收集齐全性和整理规范性。

__市档案馆上半年新增全文数据18万页,累计达1千多万页,全面加强数字档案馆应用平台日常维护和安全防护。宜兴市档案局为抢救馆藏音视频档案,将220盒老式影带送到北京洗印 公司进行数字化,还对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目录数据及数字全文进行重新备份,将硬盘数据送省档案馆异地备份。区档案馆加强数字档案室软件的推广,加强对全区进馆单位网络版系统运用的培训和指导,不断完善系统各项功能。

五、颁行《条例实施办法》,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在《__市档案管理条例》修订后全面施行的基础上,今年市档案局将制定颁行该《条例》的配套《实施办法》作为全市档案法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的支持下,经积极争取,《条例实施办法》被市政府列入年度立法计划并确定为规范性文件项目。《条例实施办法》起草小组,根据前期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的情况,反复充实、修改关于企业资产和产权变动以及事业单位改制中档案归属与流向;教育、医疗、婚姻、房屋征收、家庭承包等公民个人权益档案的归档与利用;公民个人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和转移;档案业务中介服务的备案与管理;广播电视与文化宣传以及网站重要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存、归属与整合应用;档案管理业务评估规范等内容后,才最终定稿。__月26日,《条例实施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5月9日,代市长汪泉签发政府令,予以公布,并确定从今年__月 15 日起施行。

__月__日“国际档案日”,市档案局联合滨湖区档案局举行广场宣传活动,以《条例实施办法》为重点,向市民展示了20多块法制展板,发放了20__多份宣传资料,并接受了群众的现场咨询,有效扩大了档案法制宣传的普及面,提升了全社会对档案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和理解程度,为下一步贯彻落实和开展专项执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__月13日,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档案局联合举行《条例实施办法》新闻会,人民网、新华日报及本市主要媒体现场进行采访,并于当晚和次日作了多方位的深入报道。《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市推进档案法制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相应处罚条款进行了细化,提高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增强依法治档的能力和水平,标志着无锡档案法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市也由此成为省内首个制定出台地方性档案管理条例配套《实施办法》的城市。

六、优化档案服务水平,深化档案宣传效果

在档案开放和查档利用服务方面,全市两级综合档案馆充分利用查档大厅、政府信息公开场所窗口,丰富档案服务的内容和手段,通过档案信息网站开放部分历史档案和当前社会关注的现行政策性文件,并在查档服务现场配备具有电子阅档和自动检索功能的电脑,针对不同需求人员提供人性化服务。上半年,市档案馆共接待各类单位和个人查档利用942人次,调卷1977卷,复印有效材料__页,查档成功率为__%,在帮助工资待遇、确认身份、办理社保、申请房贷(车贷)、转迁户口等方面为起到了重要的凭证作用。宜兴市档案馆上半年查档接待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达__人次,调卷__卷,复印7912张,为9343人解决了各类问题。南长区档案馆为下岗、残疾、低保等弱势群体开通查档“绿色通道”,创建回访机制,了解利用成效,上半年在接待查档达715人次历史新高的同时,实现零投诉。

在服务档案专业人员方面,组织好一年一度的档案从业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和初、中、高级档案专业职称的申报。市档案局、市档案学会于4月份,为全市近310名新任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上岗培训,在课程安排上适应并凸显了当前档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受到广大学员欢迎。江阴、宜兴两市档案局也分别完成本年度的上岗培训任务,参训人员共计302人。截至6月底,市档案局和__两市档案局,基本完成档案专业人员职称申报的网上审核和纸质材料报送工作。

第9篇:非遗传承培训方案范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升温。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便以其音质优美、容易入门而深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启蒙教育也从小学提前到了幼儿园,又由于幼儿年龄偏小,身心的认知能力都还处于发展时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幼儿;二胡;启蒙教学;激发兴趣;乐理知识;音准;自信心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主力军,得到了广泛地传承和弘扬。无锡,则被称“二胡之乡”,远有闻名世界的音乐家刘天华、民间艺术家阿炳;近有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邓建栋。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地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升温。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便以其音质优美、容易入门而深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早有科学结论:孩子从小学习音乐,练习演奏,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继承民族乐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更因为指尖的频繁触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对于开发智力、启迪心灵无疑都非常有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启蒙教育也从小学提前到了幼儿园。但是幼儿年龄偏小,身心的认知能力都还处于发展时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基层教学实践,谈谈幼儿二胡启蒙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掌握幼儿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大都在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意识控制行为的能力较差,且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尚未完全起步,具有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而且他们还处在学前期,尚未接触到学校的相关规范,二胡学习又相对枯燥,初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灵活掌握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音乐教育。

(一)活。

针对幼儿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笔者的办法是:打破循规蹈矩死板的教课方法,突出一个“活”字,激发他们对学琴的兴趣。如,在课前讲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小故事,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听课,练习。在课间中途休息时,安排他们听一段录音,或者看一段所教曲目的VCD,然后跟着一起哼唱乐曲,一边拍着节奏。这样,既放松了情绪,解除了疲劳,又学会并唱熟了乐曲。同时,他们也不会因为觉得上课时间长而感觉枯燥无味,反而对二胡课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补。

笔者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孩子手的协调能力很强,但音准听力差;有的孩子乐感很好,唱起谱子来有板有眼,手却不灵巧这也许是由于遗传基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分别设定练习基本功的方案,对症下药,有重点的进行“补”教。如:音准差的孩子需要多听多唱——最好能够在钢琴的伴奏下视唱练耳;手感差的孩子不仅应该强化指法与弓法的练习,还应多布置一些有关手的灵活度的训练;心理节奏过慢或过快的孩子(这与个体的性格气质有关),需要给予心理暗示等指导,还应让他们多听、多看、多与同学们一块练习,逐步跟上稳健的节奏

二、手法、指法和姿势是基础,放松是关键

二胡的一切手法、指法、姿势都是为了能够让演奏者最便捷地奏出最悦耳的声音,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诠释音乐作品,表达演奏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准确的手法、指法和姿势是二胡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即从幼儿初学起步就加以规范,养成科学的演奏习惯,练好“童子功”,为日后演奏高难度的曲子打好坚实的基础。现在市面上出版了许多关于二胡教学的教材,对二胡练习的手法、指法、姿势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们在演奏与教学时的心得体会,他们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其中也会有着各自的特点。本人通过二十五年来的二胡学习、演奏及教学的经验,体会是:必须用最自然最松弛的状态演奏二胡,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必须做到放松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动作,提高演奏水平。要知道,幼儿园小朋友的手都很小,臂力也很小,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对弱一些。初学时,有人一味地强调“手型”,而孩子一时还不能准确地体验“手型”的要领;倘若再硬生生地摆“手型”,反而会导致孩子的情绪紧张、手臂僵硬,产生逆反心理,给日后演奏埋下隐患。因此这个阶段如果在细节方面太苛刻,往往会弄巧成拙。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了,而使大的框架扭曲了,导致动作僵滞、笨拙,影响演奏的效果与水平。如:在小朋友刚刚接触二胡的时候,首先要学的是持弓的方法。右手的各个手指各就各位之后,笔者灌输给小朋友运弓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三个字:“长、平、前”,要练好基本功,必须严格做到:

1.“长”,即拉满弓。就是指弓子要从头拉到尾,尽量把弓子拉满,这样手臂自然会打开,身体会舒展,声音就会响亮、有力度。

2“.平”就是弓子要贴着琴筒拉平,不要上下颠翘、左右摇晃。运弓平稳,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准、统一。

3.“前”就是指运弓的方向要朝前拉,保证弓毛贴住琴弦,声音结实,防止怪音地发生。

三、乐理知识与学琴要同步进行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和演奏二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学中,笔者全身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每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大加赞赏,循循善诱。可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些家长让小朋友练琴是为了考级而,功利性极强,恨不能学两三年就考个十级。事实上,有些孩子虽然把十级证书考到手了,但是若拿一个五级的练习曲,他可能连谱子都看不懂,更别说演奏了。笔者以为,要想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从学琴的第一天,就要同步进行乐理知识的培训——这也是必修的基本功之一。因此笔者在教授二胡课的初期,就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加上了简谱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让他们先认识音符、认识一些简单的节奏,还让他们学以致用,把这些音符和节奏结合起来,可以先看着谱子唱一些简单的旋律,把这些旋律唱熟以后,再用二胡表现出来。同时,在演奏的过程中还要强调内心演唱的好习惯,并对比演奏出来的音乐是否与心中唱的一致,这样帮助小朋友养成练琴时不走神的好习惯,从而确保正确有效的练琴。在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的同时,为今后演奏高难度的二胡曲目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的方法是:每学一首新曲子,先不操琴,而是先教曲谱。比如《赛马》,首先,笔者先用孩子们的语言介绍这支曲子,让他们静静地聆听,并同步讲解每段乐曲的内容、情绪,接着带领孩子们反复读唱乐谱。再进行实际的把位与弓法的教学,让孩子们心中先有了音乐的旋律和感觉,同时又认识了简谱,再学习演奏,这样效果很好。今年笔者有4个幼儿园学生考四级《赛马》,他们的乐感、音准与节奏都表现的非常出色,主考老师对他们的演奏非常赞赏。其中两人获得优秀,两人获得良好。

四、音准是拉弦乐器的大难题

在没有琴键、没有品的两根弦上,要准确地找到各个音符的位置,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已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对于幼儿园小朋友就更是难题中的难题了。但是要使一首乐曲听起来悦耳、动听,音准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小朋友的音准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学琴的基本功。音准主要靠两方面来培养:

(一)准确的指距。

运用准确的指距是音准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全音半音左手指距的变化,只有把指距变化的规律掌握好了,才有可能把音拉准。因此,笔者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学生必须要完成一定指标的指法练习,尤其是一些难以掌握的指法变化部分,更要强化训练,直到熟练掌握。

(二)敏锐的听觉。

音准不准主要取决于演奏者的听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小朋友的听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多听多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做示范,让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指法动作。多次训练之后,使他们会逐渐地学会分辨音准,并且有意识地调整手指来达到准确的位置。笔者给学生们示范时,他们会静静地听音乐,仔细地观察动作,自觉地弹动并纠正指法。同时,笔者还建议家长带好录音或录像设备,把老师的示范录下来,以便学生回家练习时参照,这样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专业艺术考级和文艺演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状态,更是能练好二胡的必备条件。自信心,对于幼儿园学琴的孩子们来说也是尤为重要,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是不可能学好练好二胡的。当然,这种自信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自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上的自信。也就是俗话说的:“手上有活儿”。这种自信是可以靠平时练习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练得越多,把握性越大;手上负担越小,自信心就越强。还有一种是来自心理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在第一种自信的基础上依靠外界给予的肯定与认可培养出来的。那么当下热行的艺术考级和文艺演出就是学琴的孩子们得到外界肯定的最佳途径。

1.通过这些方法,既可对前一段学习进行总结,又能有效推动以后的学习。小朋友本身有着良好的练琴状态的同时,在通过参加考级、演出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与赞赏中找到了自信。这对学琴的孩子们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

2.每一次的演出和考级的经历,不仅能让小朋友逐渐自然而然地消除考试和演出前的紧张感——不怵上舞台(考场);同时,在他们多次的演出(考级)的锻炼过程中,再也不会因为心里紧张而影响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