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工业发展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超导电力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社会发展中对于电能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的技术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新技术设备,其中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成效,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超导电力技术概述
超导电力技术是应用物理学中的电力原理,利用超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质,与电力工程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近些年来超导电力技术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把这门技术纳入到制定的电网规划当中,计划借助其技术在全美进行骨干电网的建设,由此将其技术摆在了突出位置。众多学者一致认可在21世纪中超导电力技术会成为电力工业一种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储备,一些发达国家也一致认为高温超导电力技术将会是未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1]。我国对于超导电力技术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大高校极力研究超导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与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无论怎样,发展超导电力技术已经成为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无论如何我国都不会放弃对这项技术的研究。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内容纷繁复杂,与多种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研究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未来高温超导产品是在其技术发展而来的主要产品,对于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电能质量都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2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
尽管在未来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工业生产最主要的使用方向,将会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到智能电网当中,我国还是按照大电网、大机组的发展方向,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是我国智能电网主要处理的建设工作,使得系统运行的动态安全性大为降低。小干扰是否稳定与在一定区域内联络线的功率振荡有着很大关系。如果超出功率限制的部分在输电系统中能够得到实时补偿,能够做到当过低的功率时释放一定的功率,当过高的功率时吸收一定的功率,这样就可以使得联络线功率达到平稳状态,小干扰稳定性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大规模互联系统中有储能系统的设置,储能系统起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和放电的作用,支持有功与无功功率的提供,可以实时地对线路功率通过附加阻尼控制器来完成,阻尼系统振荡[2]。增强互联系统中的电气联系同样能够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通常采用大于500kV的特高压输电系统来增强电气联系。但是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设计制造较为困难,特别是在电缆上设计制造的要求极为严格苛刻,因此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为增强电气联系,从而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具有损耗小、传输容量大等优点,是提高电能传输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超导情况下超导电缆技术的阻抗很小,由此增强了互联系统的电气联系,大大提高了小干扰安全性。
2.2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智能电网的“智能”重点体现在针对影响电力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具有自治与自我治愈的能力,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稳定可靠的电网运行。在未来为了更好地促进电网发展,要求在智能电网中能量流动具有双向性,这就要求新技术设备能够对电力系统扰动起到良好地缓解消除作用。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在大型电网系统中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对于控制暂态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发生故障情况下迅速进行有功与无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大电网稳定装置相比,还具有过剩能量回收的优点,不至于使过多的资源流失。超导储能系统被看做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交流输电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暂态稳定性大为提升。当发生故障的时候,暂态稳定性能够及时将故障部分隔离,当故障不能及时得到隔离,对于暂态稳定性的研究是无稽之谈。短路电流水平随着电网容量逐渐扩大而提高,如果按照短路水平进行对电气设备的设计,设计制造的成本将会增加,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到选型。现今从运行方式与电网结构方面考虑降低短路电流,势必会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产生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近年来针对短路电流现象的限制,采用了超导故障限流器进行对其限制,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零电阻转换成高阻值,使短路电流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体现出对于保证快速准确性的暂态稳定要求。所以针对上述对于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论述中可以知道,超导故障限流器对于保证暂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技术设备犹如坚固的天然屏障能够将故障问题很好地隔绝,以免系统运行不再受故障的打扰,能够对不平衡的有功功率进行补偿,极大地促进了系统暂态安全稳定性能的长久性。
2.3提升电网的抗打击能力
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电网要对外界因素有良好地抵御能力,在受到外部打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对于抗打击能力,重要一点是重要负荷的供电,中小型的超导储能系统在配电系统中具有很多优势,如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作为备用的电源保护敏感负载。针对电网的抗打击能力,在系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重要负荷还能够进行大量电力的输送。超导电缆技术运行电压比较低,所以运行中低电压的情况下,超导电缆充当起了搬运工的角色,将巨大的电能传入城市负荷中心。即使输电走廊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也能够维持重要负荷正常持续的供电。所以超导电缆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对外界因素的抗打击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4提升电网的电能质量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网电压不稳定的波动对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工业产品的质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超导储能设备起到了调节有功和无功功率,通过功率的调节功率因数进行调节,对瞬时波动起到很好地控制作用,促使电网频率稳定下来,电网次谐波振荡达到平衡状态,这使得供电质量得到了改善,这是超导储能设备在配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3]。在输电方面,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对于提升大功率远距离输变电系统的电网电能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避免频率波动,其装置进行瞬时吸收与释放能量,促使电压波动小,保证电压的稳定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超导电力技术基本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超导电力技术是超导材料与电学工程相结合发展而来的一种重要技术。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其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以看出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体现在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等。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未来在外界因素抵御能力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目前其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对此应抱以十足的信心,相信通过长期夜以继日的深入研究,其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永嘉.浅析智能电网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31.
[2]张利.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4:101.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极其严谨和复杂的管理工程。其不仅涉及的技术复杂、领域广阔、劳动密集程度高,而且对安全、质量管理和工程的进度要求也是很高的,并且环境因素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必须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务必抓好成本控制工作,在保障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本文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以及成本控制工作为主要内容,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如何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并提出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行各业在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过去,电力工业垄断应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电力工业发展本身,并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对电力工业的改革和重组,至今已经初具规模。电力施工管理可以认为是施工企业生存的命脉,其管理程度关系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务必抓好成本控制工作,在保障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
1 电力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在2013年1月至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用电量基本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主要表现在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上,而这也是导致全社会用电量回落的根本原因;而基本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的是第三产业和呈现居民生活用电量,其完成的投资额数略有下降;基本平稳的是电煤的供应量。
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2.1 电力施工管理的内容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极其严谨和复杂的管理工程。其不仅涉及的技术复杂、领域广阔、劳动密集程度高,而且对安全、质量管理和工程的进度要求也是很高的,具体来说,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第一: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实施经营和管理的根基和保障,同时也是企业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一定程度而言,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就是以质量为核心内容,严格按照施工流程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施工,并与工程成本相结合,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第二:施工计划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中,施工计划的管理内容包括三部分——其一,施工范围的划分;其二,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确立;其三,将目标服务设为施工计划的中心。在制作施工计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充分研究相关的资料,例如:工程合同、业主需求、对施工目的的要求、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敲定,从而制定出高效率、高效益的计划表。此外,还要基于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酌情修改,适时调整。
第三:安全管理
在任何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安全始终是企业计划稳步实施的基础,尤其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完整、有效的安全管理是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务必要做好施工管理的安全保障工作。
第四:技术管理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会对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高低产生决定性因素, 并且提高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也可以有效的保障施工安全, 进而对电力施工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2.2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 施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和专业管理者理念的不足是电力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管理人员缺乏效益理念和项目合同意识,成本造价识和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具体采购过程中,预算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工程造价预算缺乏科学性。而具体的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随着企业的需求,尽管一部分合同工接受过相关教育,但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还是流于表面,理解相对粗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机械地采取安全措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人,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其安全意识极为薄弱,对常用的预防措施几近一无所知。
2.2.2 施工流程中的缺陷
一套完整的施工流程主要限于业务部、财务部和工程管理部等几个主要部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业务部、财务部和工程管理部等多次出现职务交叉,但各部门各司其职,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常常存在各种分析,因为难以达成共识,这就为施工带来各种困扰,在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展。而当施工结束后,各部门往往独立进行收官验收工作,单独进行决算审核,在此过程中往往各部门并不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这就为整个施工管理带来极大的缺陷。
2.3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2.3.1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定时对单位内的各类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和安全生产考核和培训,使其具备电力施工反面的专业技能以及安全知识、管理技能。每位上岗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经审核合格后并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项目负责人和经理人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考核才能到岗认知;新入职人员必须经过企业的级别培训和考核方能入岗等。
2.3.2 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是关乎国民生计的工程项目之一,其首先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各公司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企业施工管理手册,并将相应的责任制,以文件的形式制定出来,对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等都要实施定期统计的报表制度等。此外,还要将各项制度分类细化,例如:机械设备管理细则、材料管理细则、施工进度细则等。最终,将制定好的细则分发各部门,并促使其严格执行,以便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
3 电力成本控制
3.1 成本预测
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因此若要做好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就必须首先做好工程成本的预算工作,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
电力工程成本有着投入大、工序复杂、工期长的特点。所以,很多工程管理人员往往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较为关注,而忽略了工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因此务必在施工初期就在成本预算的基础上确定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而帮助施工人员树立成本意识。具体来说,成本预算要从设计初开始,在设计初期就做好设计目标、 设计任务、施工图等资料的检查、验收。此外,设计阶段还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关的施工工艺培训,防止设计人员囿于设计图纸的局限,而忽略了施工工艺的实用性和成本管理的实用性。
3.2 动态性的成本控制
在成本预算之后,随之出现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动态性的成本控制过程,整个过程务必结合施工过程中实际的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整个施工阶段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具体而言,这个动态性的过程主要包括人员费用、机械使用费用、工程耗材等费用。通常情况,人工费用和机械费用相对固定,而工程耗材的成本则存在着较多变数,工程材料的成本是由设计图纸、施工条件、市场价格、工艺水平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动态性的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工程耗材方面。
3.3 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成本控制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对提高工程质量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实施成本责任制是很有必要的,并于施工前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对于项目经理实施完全责任是,也就是说项目经理要对项目的经济效果完全负责,在项目中标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评估,根据项目合同的条款和施工条件、材料等方面,从整体平复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制定最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在工程开始施工后,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将施工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同时,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施工材料在整个成本控制中占据很大的成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减少材料的储量和耗费,加快资金的周转;加强人工成本和质量成本的控制,例如: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短工期;在项目结束后加强竣工后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汇总整理归档,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结语
电力工程是一项庞杂的工程,其投资规模大、工期长、涉及因素广、制约因素多,其工程造价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的建设程度。电力工程管理和控制工作是电力工程项目永恒的课题,因此,必须多方面,全方位的对管理和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其兵.谈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08(04).
[2]王利国.发电企业SIS系统规划中应考虑的问题[J].电力设备,2004.
[3]陈宏彦.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4]侯子良.SIS发展到推广应用新时期面临的两大问题[J].中国电力,2005.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通信;数字经济;电能质量;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88-03
1 概述
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有很多,电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具有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能源优化利用和保障生产安全等重要职责。近年来在不断发展的电力市场、不断革新的数字经济、不断提高的电能质量水平以及不断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资源数量的推动下,能够高效利用能源的智能电网正逐步取代传统电网,以一种新兴电力技术聚焦全球,成为各国竞争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并以其强大的自愈、环保、节能、安全、可观、可控等特性引领着世界电网发展新的趋势、新的高度。
2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基本概况
2.1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定义
由通信网络的高速、集成这两个特点的影响发展而来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顾名思义就是指电网实现科技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一种先进、高端系统。它可通过先进的传感测量、设备组装、控制方法等来运行支持系统技术;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标准化、集成化、市场化等手段高度集成测量、信息、监控、调节等功能;并实现了通过电子终端创造出实时、高速、双向的共享信息模式,让其成为互动运转的全新模式,从而改变了旧电网模式,现阶段要向着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智能电网靠近。到目前为止,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整合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技术等多个实战性强的新兴产业的革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指日可待。
2.2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性能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本质就是取代、兼容并有效利用能源,是网络、配电网、传感器、通信、电力电子等技术的合成。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强大的兼容性打败了传统电网,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潜力。
2.2.1 自愈性。电网安全可靠的操作主要表现在它对自愈性的依赖上。自愈性是指不需要或仅需要少数人为操作来完善电力网络中的不足,消除隐患。如元器件的阻隔或还原其正常运行功能、尽量减少供电中断次数。在网络中不间断地进行自我检测,不断强化防报控制系统,自动诊断、故障隔离和自我恢复等能力是自愈性能的主要表现,从这些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自愈性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2.2.2 兼容性。取代传统远距离集中发电模式的多种发电模式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兼容性的表现。与计算机“即插即用”相类似的电网技术让其兼容了包含集中式发电在内的很多不同类型的发电模式和电力储存模式,这些发电模式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运用于分散式发电和集中发电模式,从而使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方面整合了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和其他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另一方面承载了传统的负荷过多的电力,分担了压力。与此同时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多种能源接入的功能,特别是清洁再生能源这一功能,建立了环保的电力系统,消除了电网扰动的危害,从而实现了通过提高电力的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来减小电力损耗的目的;通过改善能源利用的效率来实现用户多选择的目的;通过接入多种多样的分布式电源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了时代要求电网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2.2.3 交互性。供应和需求两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电力的交换这一行为我们称之为交互性。交互性侧重点是在参与对象即用户上。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用户接口来最大限度地完成人机联系、互动、模拟,以此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促使供求关系的平衡,进而让其不断完善并茁壮成长。
2.2.4 优化性。成本的合理支付、资产的协调运行是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优化性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分析整理区域分流状况、地区电源分布以及传输阻塞程度等情况来实现资产的合理运转,减小电网障碍,改善运行效率,进而从全局上完成网络运行,实现资产优化,减少能耗开销。
2.2.5 集成性。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优化流程、整合信息、管理生产、调度自动化等行为上形成全面决策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充分体现其集成性。
2.3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效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实时安全的电力供应、快捷强悍的电力输送能力和结实牢固的网架结构;五大优点让它具备合理优化运营成本、高效利用资源资产等多种能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发展,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能源的节省,控制污染物体排放,实现环境保护,并极大促进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完成智能传输数据的双向互动,实行电价制度的动态波动,达到电网、电源和用户的信息公开公平化目的。它产生于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当今社会,对健康、科学、强大的智能电网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3 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情况,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酝酿了不少缺陷。部分地区通过城乡改造完成了系统的建设,实现了配电网技术,改善了自动化程度。但是不完善的输电网联系使这一工程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
3.1 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研究进展分析
从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报告中可得知系统建设进展体现在:稳定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并做好了研究报告;制定并运行第一、第二两批试点工程的实施方案,对系统技术方案进行了整理;深入开展一系列与系统建设有关的研究讨论活动,并提炼出对接口、模型和规约等方面的重点研究,拟写好发展路线并撰写研究报告。
3.2 存在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来看,不足之处有不均衡的电力资源区域分布和不理想的用电负荷情况的阻碍;系统的技术水准存在很多缺陷,尚未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较弱的网架结构和较落后的输配电设备,降低社会经济效益;清洁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可持续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国际标准和技术等。我国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体系的完善急需对策。
3.3 我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的若干想法与策略
就全世界来看,新兴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尚处在初期研究阶段上,各个国家也正努力地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探求研究。我国人民对城市供电的要求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但由于种种缺陷,如技术能力的欠缺和地理位置的不完满,我国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水平一度低于其他国家,所以我们急需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我国的有关人员应结合与时代相应的发展战略、能源资源政策和产业结构布局等方面,综合考虑经济结构效益,提高电网安全度,增强节能减排功能,加大环保力度,思虑周全,让经济和社会在电网智能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具体措施
了解电网基本知识和主要性能及我国电网情况后,现提出以下措施: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与实施必须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之上;用高度统一的电网建设技术标准作指导;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域资源,制定多种发电模式并存的发电方法,以达到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能源;完善智能化通信技术,保证电网运行安全无障碍;在创新活动中制定新的计划与方案,不断提高与完善。
4 结语
总而言之,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成为电力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的开发前景不可估量,在中国也一样拥有光明前途。然而,我们也要正视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一块硬骨头的事实,这项艰巨的、高难度的、复杂的、耗时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不但要克服艰难的技术难题,而且还需要结合国家的政策、时代的需求、现行的市场策略、管理手段、营销方法等软科学问题来攻克。就现今来看,我国能源分布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的实际的情况,现有的信息指导、控制技术、管理系统的发展水平等因素都是指导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因素,争取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电网并以此来影响全世界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合理性、高效性、经济性、环保性。
参考文献
[1] 孙志.智能电网的运用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1,(17).
[2] 立业,林良真.构建全国统一的新能源电网,推进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28).
[3] 哲伦.美国智能电网计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6).
[4] 白晓民.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4).
【关键词】 红外测温技术;配网设备;应用
电力,是作为一种能源服务于人民的。在现今,由于其他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应用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电网作为电力输送及电力分配的基础,是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命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在采用的电网技术较传统电网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在电网的运行中采取了许多的提升供电质量和供电水平的配网设备。为了保证供电过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对这些配网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检查配网设备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预警,为进行及时检修提供可靠的数据,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一、配网设备的热效应
由热力学相关原理分析,在配网中运行的设备产生的热效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电流原因导致的发热,能够发生这种热效应主要是配网设备中的导线、接线板、接线管、线夹和电气连接头等设备;一类是由于电压原因导致的发热现象,能够发生这种热效应的主要是配网设备中的电流/电压互感器、绝缘子、避雷器和电缆的中间接头等。
由于电力的供应过程要求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因此,在配网设备的运行中,长时间的连续运行不可避免的存在热效应,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的。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许多的配网设备在出厂前就做过类似的实验,保证设备在长时间运行时热效应在承受范围内,但是由于现场使用条件与实验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配网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热效应的存在使设备温度过高,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由于热效应存在,常常会引起如下几个方面的危害:(1)材料加速劣化。温度的持续升高,容易引起有机绝缘材料的脆化,使线材的绝缘性能下降、绝缘材料击穿、半导体元件的热击穿等,更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导线烧断,形成断路故障。(2)增大线损。由电力学相关知识可知,温度的升高,许多材料的电阻都会增大,对于配网设备而言,由于高温引起电阻增大更是普遍存在,电阻的增大,必然会造成电能损耗的增加,而且,反过来也会激化发热现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红外测温技术概述
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是: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和电子组成,在物质内部,这些微观粒子都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相互之间的作用会产生一定的能量并以热的形式辐射出来,也即是热辐射。
相对于传统的线路检修中采用的目测、耳听和手摸的方式,红外测温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红外线能够实现在不停电、不接触电网和远距离进行测量,能够保证在配网设施运行状态下,那些人无法靠近的目标的温度进行准确的测量,有效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精确性。红外测温技术采用的红外热像仪,一般性能的仪表测量精度都能保证在±2℃以内,而且测量的温度范围能够达到-20℃~200℃,误差范围一般在0.005℃.同时,利用红外图像与数字照片技术进行融合,能够实现对故障的精确定位。(3)便捷性。红外测温技术能够在仪器测量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对发热目标的温度进行实时、定量和在线测量,并绘制出相应的温度梯度热像图,同时,其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维护比较方便,便于线路的日常巡检。
三、红外测温技术在配网设备运行维护中的实践
在配网设备运行维护中,采用的红外测温技术对配网设备发热缺陷进行诊断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表面温度判断法、相对温差判断法、同类比较法、档案分析法和热谱图分析法等。在以上的判断方法中,由于热谱图分析方法比较直观,判定效果好,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温度故障判断法。热谱图分析法是对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的热谱图进行测定,然后再对实际的配网中运行的设备进行检测,得出配网运行中的热谱图,然后将检测到的热谱图与正常热谱图进行比对,查找差异,进而判定设备的运行状态。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密诊断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对致热设备采用的常用办法。在如下的表一、表二中,列出在配网设备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流和电压致热导致设备过热缺陷的红外谱图分析依据。
在当前开展的确保春节供电的大检修过程中,某县供电局利用红外热像仪对负荷较重的线路、设备和重要用户的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测温检查,发现存在着发热缺陷共11处,对于突发设备故障现象的出现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如下是检修过程中的几幅热像图及相应的原因分析。
图一 某线主塔电缆厚刀闸C相设备线夹发热图
故障原因分析:设备的线夹与导线的连接螺栓由于使用时间长,缺乏维护,出现松动,从而导致他们之间因压力不足,引起设备线夹和导线的接触不良,出现发热故障,结合本次巡检的其他地方的检测结果,在其他塔杆架空线与电缆连接的设备线夹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按照县供电所的要求,将检测中发现问题的设备线夹更换为压接接线端子,事后检测,故障消失。
故障原因分析:柱上断路器连接板与接线端子的螺丝在安装时没有使用弹簧垫片,由于长时间运行后造成螺丝松动及隔离刀闸转头和刀口接触不良引起的发热现象。
关键词:智能型调度; 电力系统; 框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智能型调度概述
1.1智能型调度的概念
电力调度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管理手段,能够根据各类信息采集设备反馈回来的数据信息,或监控人员提供的信息,结合电网中的电压、电路、频率、负荷等实际运行参数,通过电话或自动系统操作指令,指挥现场操作人员或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调整,达到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状态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监测、控制手段不断完善,电力调度的技术支持也日趋走向智能型。智能型调度就是指在电力系统中调度的管理方式由计算机代替调度值班员,能够智能地感觉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机而快速进行处理。。智能调度是现代化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则是智能调度建设与研究的重点内容,是电力系统全面提高调度科学性的前提,是驾驭特高压大电网、有效进行电力资源配置、提高防御风险能力、机动、灵活以及高效进行电力市场调配能力的技术基础。
1.2电力调度的发展过程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大致经历了经验型调度段和分析型调度阶段以及智能型调度,以前由于受自动化、通信等技的制约,电力系统的调度人员主要通过电话询问现场情况来掌握系统的当前运行状,调度员主要靠经验做出判断或者处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论的完善与发展,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调度员培训模拟安全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等高级应用软件的大力推广应用,调度自动化系系统逐步升级为能量管理系统,调度工作从经验型阶段发展为分析型调度阶段,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稳定性与经济性,但是,分析型调度说检测的数据与结果仍然要求调度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进行及时、准确地进行决策智能型调度开始被大力研究并应用。
1.3 智能型调度的优势
智能型调度系统具备更为全面而准确的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强大的智能安全预警功能,决策中注重系统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智能型调度可以快速的诊断故障供故障恢复决策,同时智能型电镀还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将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全面而直提供给电力调度值班员。全面提升了电力系统电网调度驾驭能力,有利于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对电网安全稳定与经济优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智能型调度在电力系统应用
2.1 多Agent的智能性调度系统提出
当前,我国电网呈现大区域联网发展趋势,电力系统分布辽阔而复杂,常规的集中式调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经济以及灵活性的发展需求,而作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分布式人工智能的汇总智能型调度能够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经济、灵活运行的需求。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Agent技术不仅为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理念,同时为建立大规模、分布式和具有适应性的软件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是实现智能型调度系统较为理想的工具。Agent 就是在一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推断能力,能够和系统中的其他Agent 通信交互以及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从而完成一个或者多个功能目标的实体。Agent是将知识和一组操作或过程封装在一起而得到的一个实体,不仅具有结构和属性,而且可以通过消息互相通信。由于单个Agent拥有的信息或能力不够完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通过多个Agent相互协调与协作可以完成更复杂问题的求解,解决全局性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使用功能更为强大的多Agent系统。
2.2 智能调度系统的框架结构
多Agent的智能调度系统应用软件庞大,其执行指令不但有稳态分析、故障分析及故障恢复决策,同时包括智能调度操作票、调度员模拟培训等功能。下列图1是一种基于多Ageni的智能调度系统的框架图。
图1智能性调度系统的框架结构
由图可以看出,该智能型调度系统大致为四大部分,即数据资源层、通信服务层、网络分析层、人机接口层。
(1)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是智能型调度的基础与高级应用的支持平台,主要功能是实时收集电力系统的各种数据信息。所收集的数据信息有来自SCADA系统的全部信息,故障发生时的故障数据信息、来自广域测量系统的动态数据等。
(2)通信服务层:通信服务层连络网络分析层与数据资源层的平台,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通信系统与指挥系统。其作用根据电力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触发相应的职能模块,协调各个职能模块的调用逻辑及执行顺序,达到任务分配及协调调用的目的。
(3)网络分析层:网络分析层是智能调度系统的核心,通过对来自数据资源层庞大各种数据的处理,随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能够通过有效的调节措施,保障电力系统
的安全经济运行。网络分析层主要有四个不同功能的Agent构成,即稳态分析Agent、故障处理Agent、智能操作票Agent和模拟培训Agent。稳态分析Agent的作用是不断对电力系统进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评估,及时发现系统的安全隐患,并提供改善系统安全经济性建议,调度值班人员根据建议与自身经验进行调节,让电力系统运行处于良好状态;故障处理 Agent是根据来自电力系统的故障信息,判断出发生故障的类型与性质、发生故障的设备以及发生故障的位置,同时提供的初步处理故障的建议;智能操作票Agent就是依据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自动开具操作票,作用是预防调度值班员手工输入疏忽发生开票错误;模拟培训Agent的作用是通过仿真电网的模型,提供与实际系统完全相同的运行环境培训电力系统调度人员。
(4)人机接口层:人机接口就是人与机器的交互,调度值班人员或调度专家通过人机接口了解网络分析层的各种决策方案与电网运行时的重要信息,根据系统提供的辅助方案与自身积累的经验知识做出合理的调度决策。同时还能够通过人机接口完成系统界面的维护、可视化操作以及各职能模块知识的扩充。
2.3 智能型调度系统的工作流程
智能型调度系统在工作中能够依据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变化,自动确定需要执行动作的Agent以及它们应该以怎样的次序执行动作,并且可以利用多个软件模块间的协作最终制定综合决策方案。其基本流程有以下几步: 一是对电力系统进行初始化,接收来自SCADA系统的遥信、遥测信息以及故障信息等数据资源层的数据信息;二是以根据数据资源判断或将出现故障报警信息,同时可以启动潮流计算模块,评估电力系统运行是否经济,利用无功优化来制定投切电容器和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措施,使电力系统处于优质运行状态;三是智能型调度系统如果在运行中收到来自数据资源层报警信息,会马上启动故障诊断程序,并依据故障诊断模块给出诊断结果,故障恢复模块制定出恢复策略提供给调度人员或者专家,使其正确做出故障恢复决策,使电力系恢复正常运行。
3、结束语
总之,当前,智能电网是国内外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调度中心作为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其智能化水平自己决定电网的稳定与安全,电力系统智能型调度具备传统的调度无法相比的优势,是电力系统调度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马骞,杨以涵,郭金智. 基于本体论的调度决策支持软件系统的设计[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20):57 -62.
关键词:ArcGIS;调度模拟盘;配电调度;数据库服务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7-0015-03
1 概述
1.1 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大,油田产能建设逐年增加,油田配电网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数字化操作平台将传统的繁琐的配电网线路模拟盘以及数据信息的记录查询服务等工作由人工、手动提升到直观、实时的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配电网管理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提高油田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国外电力公司应用GIS技术起步早。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Usman等人在其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尼日利亚国家电力应用GIS技术的解决方案。美国新泽西电力公司以及林肯电力公司等国外大中型电力集团都与ESRI建立了产品服务研发的合作,应用ESRI公司的ArcGIS系列产品在空间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能力,完成GIS技术在电力生产、传输、销售、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我国的地理信息技术本身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近年来,结合GIS技术的电力管理系统也成为我国现代化电力工业发展的目标。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计算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对于GIS的定义涵盖了测绘、大气科学、地理学以及信息学等多方面内容。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重要内容:由于配电网节点多,设备分散,其运行管理工作常与地理位置有关,引入配电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运行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管理(FM),是将变电站、馈线、变压器、开关、电杆等设备的技术数据反映在地理背景图上;用户信息系统(CIS),指借助GIS对大量用户信息,如用户名称、地址、帐号、电话、用电量和负荷、供电优先级、停电记录等进行处理,便于迅速判断故障的影响范围,而用电量和负荷的统计信息还可作为网络分析的依据。因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油田配电网络操作及管理系统是配电网络的控制的发展方向,也是电力调度工作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全面、及时地获取电力企业的各种资源信息,并加以提炼、分析,为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从而保障电力网络安全、高效地运作,并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加完善周到的服务,是电力集团建设信息系统的根本
出发点。
2.2 面向对象编程(OOP)
面向对象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对象、类和继承。对象是一个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通常是状态(数据)和操作(方法)的封装体。对象通过操作接口与外界进行联系,然而操作的具体实现方法和对象的私有数据对外不是不可见的,这样就可以阻止对对象的非法访问。类是创建对象的样板,它的完整描述包含了外部接口和内部算法及相应的数据结构。类和对象之间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类是对象的抽象及描述,对象则是类的具体化和实例化。继承机制提供了创建新类的一种方法,通过它新类可以修改或者扩充,同时还具备基类的原有属性和操作。面向对象的继承机制有助于提高软件程序的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可重用性。
2.3 数字电力(DP)
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者数据,再把这些数字和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学化模型,将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就实现了数字化基本过程。数字化技术通过二进制代码0和1来产生虚拟对象,可以对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进行描述;通过数字化实现对大数据量的压缩,滤除图像或者声音的干扰,提高信息品质,可以说,数字化技术是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智能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
电力系统中的数字化问题是将某一实际运行的电力系统结构、物理特性、技术性能、经济管理、环保指标、人员状况以及科教活动等通过计算机仿真与模拟技术数字地、形象化地、实时地描述与再现。对配电网络、电力设备、电力运行过程以及生产环境、条件、业务、服务手段等各个环节实施计算机化、网络化建设,建立电力设备、设施、生产信息、电网等信息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集查询、统计、调度、运行、维护、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以及决策等功能于一体。
3 系统的模块
3.1 配电网运行操作模块
将数字化图形投射到大屏幕当中,使用户既可以直接查看配电系统图的全貌,也可以通过图形放大功能局部放大到某一电力设备,精确了解该设备分布等具体信息。对于刀闸和开关的模拟开合操作,利用ArcGIS的图形处理功能,调用编程时定义的函数,可以实现设备刀闸、开关的开合模拟显示,操作方便,简易直观。
3.2 配电网设备查询模块
将操作在数字化地图中实现,通过Arc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可自由调解视图比例的数字地图中查看任意设备的属性信息,定位设备并且实现线路追踪与地图的联动显示,操作快捷,显示效果直观、清楚。相应的操作信息也可以通过后文涉及到的信息管理模块录入数据库,方便查询和工作
记录。
3.3 配电网设备维护模块
实现了将传统的设备维护操作工作虚拟数字化,对于配电网络的设备更新与维护,仅需要调用ArcGIS的图形编辑功能接口,在系统图中更改相应设备的图元属性即可,操作安全,实时迅速。
3.4 地图Web服务应用模块
实现了真正的多系统兼容和大众化GIS服务,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网络地图数据服务,满足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要求。
3.5 系统信息管理和维护模块
与地图Web服务应用模块相同,本模块同样基于B/S架构实现。主要分为三方面功能:用户信息的管理、操作日志以及令票信息的记录与查询。
3.6 数据库
数据库设计是根据用户需求,在某一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
4 结语
通过研究传统油田电力系统操作平台的总体结构和实际应用,基于现在较为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GIS)、数据库服务以及WebService技术,可以对油田电力系统数字化操作平台进行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Olaniyi Saheed Salawudeen and Usman Rashidat.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Engineer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eGIS)[J].Nigeria: Public Relation Division Electricity Headquaters,2000:10-11.
[2] Garcia-Alvarado.Integration of energy loss management and customer GIS[J].USA: Power Current,2008:56-58.
[3] Ruiz-Lopez.Enterprise GIS Solution to Integrate with SAP and Other Systems[J].USA:Electric Distribution Solution,2009:20-22.
[4] 张崇见.电力企业数字化电网的发展和建设[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5] 汤安国,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赵志宇.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配电自动化[J].云南电力技术,2008,36(6).
[7]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ArcGISServer新特性与电力地理信息系统[R].2006:14.
[8] 张志强,白妙清.谈面向对象[J].太原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
【关键词】智能电网 线损计算 研究
在以电力网稳定安全运行为前提,电力网线损率是一个综合性的电力计算技术指标,它可以直接体现和反映出该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电网技术,同时它也是衡量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低碳经济已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因此降低线损率是在电力企业亟需实行并发展的,降低线损率还能够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由于技术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限制和传统的配电网运行方式,电力线路损耗的计算和管理一直存在的问题。目前智能电网是正在稳定不断的发展,实现电网的线路损耗计算的智能化,建立和智能电网相匹配的电力线路损耗管理系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研究现状及意义
1.1 线损计算管理状况
近年来,电力企业技术不断发展,但传统线损计算管理计算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一些供电企业对降损工作的重要性和潜力认识不足,不清楚本地电网对于理论线损的计算和管理的能力大小,不能够切实掌握自己企业当前的线损管理水平力度,片面追求电力增长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忽略了线损所带来的技术成本的降低;还有一些电力企业的线损管理机制不健全,生产、营销、调度各自运行,无功电压、计量部门与线损计算和管理互不关联互相分割,导致整个企业部门上下不能连成一气上下沟通,从而失去了企业的联系性与一致性;还有一些电力部门存在缺乏健全的线损管理工作流程,电网网架不合理、降损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
1.2 基于智能电网的线损计算管理意义
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发电和电力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发电、电网运转、终端用电和电力市场中各利益方的需求和功能,在尽可能提高系统各部分的高效率运转、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稳定性和自愈能力。
设计遍及覆盖电力系统的整个生产过程,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多个环节的实时全景系统是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智能电网是基于物理电网,并与传感器测量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物理电源网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深入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电网。智能电网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能,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智能电网配电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数据同步等功能的改进,由遥测、遥信等技术获得了大量的实时信息。而支撑智能电网安全、绿色、自愈、稳健及可靠运行的基础是电网全景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以及累积的海量多源数据快速分析。
实现电力线损的实时精确计算条件已经具备,可根据线损的计算结果进行检测分析,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降损决策,对配电网的电能损耗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配电网线损自动计算和智能管理,建立与智能电网相匹配的配电线损计算和管理体系,优化电力系统运作方式,完善智能电网的运行监控和信息管理,提高供电企业的长久性经济效益。
2 基于智能电网的线损计算
2.1 概述
线损的计算是贯穿电力企业整个生产运行环节的,是评价电力企业项目的重要指标,然而配电系统线路的不稳定、运行方式的不定时变化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线损计算的准确率。本文在传统线损计算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采用“分段分时”计算方法,将复杂的电力网络分解成一个个小的计算模块,最终汇总形成各个线路及配电网实时的和各个时间段的线损,实现基于智能电网的线损准确无误的计算,并能根据结果给出实际的降损措施。
2.2 基于电网智能化线损管理设计思路
以保证电力安全稳定为前提,以降低线损损失为出发点,尽可能多的把电力提供给用户更是供电企业管理经营的最终目标。针对传统的线损管理,智能化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基本思路是:面向市场和用户,以供电运行系统为基础,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通讯、测量、传感及控制技术,构建集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于一体的智能化供电系统,以实现由拉闸限电向需求化用电管理,由被动防窃电到用电的实时监测,由事后电量结算到当时电量的准确计量,由以人工手动为主向自动在线完成,由主要监测大型用户到覆盖所有用户的转变。同时智能化系统能够适应和满足多种新型电器装置,并即时接入系统所引起的用电量的变化,自动平衡网内用电,从而降低线损损失,提高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达到节能节约、智能发展的目标。
2.3 基于电网智能化线损计算管理流程
电力线损的计算和管理可以进行周期式的分时段处理,包括按小时、天、周、月、年、自定义等时段。通过遥测信号对于遥信信号检测到的变化的电网运行方式进行及时的查询鉴定,并对于鉴定结果中的变更线路进行标注,对网络的拓扑模块进行分析,自动调整更换电力线损分时段的计算方式,并存储记录相对应的标注和计算数据,自动更新新划分的分析模块组合,产生新的带时段标注的相关数据实时存储到电力数据库中开始计算新产生的运行方式的线损,并继续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管理,存储计算周期末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主要计算流程见图1。
2.4 基于电网智能化降低线损管理举措
2.4.1 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通过在各运行管理阶段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使供电所的管理有章可循。各级各部门将按照线损的分线路和台区对各电管职工任务进行分解,将线损指标和职工权益工资相关联,并作为年终奖金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线损管理上达到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各职工的积极性。同时还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对降损节能工作实施动态考核,及时调整线路损耗指标,科学合理制定减损方案。
2.4.2 利用“三相就地平衡”法
三相四线供电,当三相电压在用户端呈现电压降,由于各项用户分配不均,造成三相电流不均衡,影响配电变压器供电能力。进行三相电流平衡要从用户端进行测量,争取达到符合均衡。同时也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出口量测量各线路的电流、平衡负载,实现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端各回路和支路终端用户的平衡的效果,解决三相电流不平衡导致的电能损失。
2.4.3 电信息采集管理
对于电能表的选择应统一计量标准,严格确定准确等级,严格打击不合格产品,不定时进行计量装置的检查检验。电子式电能表具有较高的精度,防盗性能好于机械表,但频繁的停电会导致电子计数器的反应缓慢,功率损耗,在某些领域如果频繁停电则不适合使用,相反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应优先选用电子式电能表。智能巡检机器人装有红外检测系统和摄像设备,用以代替人眼观测设备外观,任何细微的接头发热都可及时捕捉,避免了人工测温时无法精确对点的问题。另外,还可通过拾音器来采集设备运行中发出的声音,判断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在完成仪表读取、油位数据收集后,巡检机器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数据传送到后台系统,供工作人员发现、解决问题。
2.4.4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管理
无功补偿需要合理选择位置,确定位置需要经过精确测算和运行,保证补偿的有效性。及时调整配电电路功率因数,实现电容自动补偿和随机、随器补偿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功率因数,提高设备变供能力,改变电压质量,降低电能损失。
2.4.5 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业,提高电网检测效率
在过去,工作人员在进行巡检时需携带PDA、表格记录本、作业指导书平板电脑、望远镜、红外成像仪等工器具,在进行人工抄录数据,无法及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时效性低;人工测温需要大面积扫描,劳动强度大,耗时多。另外,雷雨等极端异常天气往往是电网设备线路故障多发时刻,这时在户外高压场地巡视检查,工作人员会有生命危险。而现在,这些工作全部由机器人代替。智能巡检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需要铺设类似火车轨道的磁轨进行运作,上述巡检机器人则突破了这一局限,不需要进行任何基建工程,它配备了四驱越野底盘和激光扫描技术,可将站内的设备位置,道路扫描为地图,在后台为规划好巡视路线后,便可以按指示工作。另外,穿戴防雨、防潮金属外衣的巡检机器人还可以在恶劣天气下出巡。逢雷雨天气,值班人员无法现场检查,通过遥控巡检机器人在跳闸现场检查无误后,及时恢复现场送电。在巡检机器人上岗以前,人工约2-3天进行一次巡检,现在巡检机器人完成一次巡检需要6小时,充电时间约6-8小时。机器人每天根据设定的路线巡视一次,每天巡视任务包不同。
2.4.6 采用智能化供配电系统
在智能性上,采用智能型元器件,充分利用了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讯等新技术,配置多种智能监控仪表,提供更全面的双向智能监控和数据上传,通过智能化通讯网络功能,实现全面的配电系统管理。在可靠性上,维护操作人员提供人身安全保障;产品通过严格的第三方型式试验验证动热稳定性,即使在系统短路故障条件下仍然保持安全可靠。采用系统级的供配电可靠性设计,提供定制化的持续性供电和在线式扩容方案,保证重要负载安全持续运行。在系统结构上,采用模数化结构和标准化设计,配置灵活的母线并柜和进出线方案,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配电配置,降低产品本身的成本,和产品后期维护成本。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贯彻执行相关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均有严格的管理程序、作业指导书和流程图,全部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设计目标要求。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智能电网的“分段分模块”的线损计算方法,实现了电力企业的线损指标实时准确的计算,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准确率和管理效率,将电网的线损管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最终的线损计算结果,还能给出相应的降损措施,为整个供电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卢志刚,王菊.电网理论线损管理系统中关键问题的解决[J].电脑学习,2001(3):39-40.
[2]陆江.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J].电力讯息.2014(3):75-76.
[3]张东霞,苗新.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35(1):2-6.
[4]刘东旗.实现手拉手配电线路线损自动计算与统计功能的思路[J].电气应用, 2009,28(13):81-84.
[5]刘超英.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6]刘东旗.智能电网配电线损计算和管理的研究[C].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2011.
[7]潘志,李湘华.三相不平衡负荷的管理和降损技术研究[J].电力学报,2012, 27(2):127-131.
作者单位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技术;应用;避雷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1 输电线路防雷概述
架空输电线路是电力工业发展以来所采用的主要输电方式。通常所称的输电线路就是指架空输电线路。通过架空线路将不同地区的发电站、变电站、负荷点连接起来,输送或交换电能,构成各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网络或配电网。线路长度有时达数百公里或更多,所以引起输电线路故障跳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因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位居所有跳闸原因之首。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制定及改善架空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从而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
输电线路感应雷过电压最大可达到400kV左右,它对35 kV及以下线路绝缘威胁很大,但对于110 kV及以上线路绝缘威胁很小,110 kV及以上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多由直击雷引起,并且同接地装置的完好性有直接的关系。直击雷又分为反击和绕击,都严重危害线路安全运行。在采取各种防雷措施之前,应该对雷击性质进行有效分析,准确分析每次线路故障的闪络类型,采用针对性强的防雷措施,才能达到很好的防雷效果。
2 架空线路雷击跳闸分析
2.1 雷电直击、绕击、反击
⑴ 直击(雷直击铁塔顶部、雷直击避雷线中央) 和反击(过高的接地电阻,造成塔顶电位大幅度上升)现象大体相同,其耐雷水平在规程中也是做统一规定,由于篇幅有限,在这我们把它们列入一起进行阐述,而绕击现象与直击和反击不同,它也是引起高压送电线路跳闸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今后防雷工作的重点。
⑵ 雷电绕击导线引起绝缘闪络对应的雷电流幅值较小,如500kV线路绕击耐雷水平为22kA~24kA。理论分析和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超高压线路尤其是山区线路存在明显的绕击现象。雷电绕击故障一般有下列特征:
a.雷电绕击一般只引起单相故障;
b.导线上非线夹部位有烧融痕迹(有斑点或结瘤现象或导线雷击断股)的,一般是雷电绕击引起;
c.水平排列的中相或上三角排列的上相导线一般不可能雷电绕击跳闸
d.水平或上三角排列的边相或鼓形排列的中相有可能雷电绕击;
e.雷电绕击电流与导线保护角和塔高度有关,当雷电流幅值较大时,绕击的可能性较小。
⑶ 对于雷电反击故障,降低接地电阻、加强线路绝缘、加装耦合地线、安装线路避雷器比较有效,对于雷电绕击故障,减小避雷线保护角、安装线路避雷器、加装耦合地线比较有效。对于双回路或多回线路,差绝缘配置有一定效果。
3 防雷电保护措施
输电线路防雷设计的目的是提高线路的防雷性能,降低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在确定线路防雷的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系统的运行方式、线路电压等级和重要程度、线路经过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土壤电阻率等自然条件,并参考当地原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除架设避雷线措施之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措施:
3.1 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雷措施之一。接地电阻阻值的高低是影响杆(塔)顶电位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杆塔接地电阻如果过大,雷击时易使杆(塔)顶电位升高,对线路产生反击。若接地电阻满足要求(见表1 ),则雷电波侵入时,绝大多数雷电流将沿着杆塔导人大地,不致破坏线路绝缘,从而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表1有避雷线架空电力线路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
3.2 减小外边相避雷线的保护角或者采用负角保护
在以往进行防雷设计时,只要求遵照规程规定满足杆塔避雷线保护角的要求就行了,忽略了山坡对防雷保护角的影响,则造成了杆塔防雷保护角不能满足防雷设计的实际要求,增加了线路闪络次数,影响了电网安全运行。针对山区运行线路容易受绕击的情况,建议采用有效屏蔽角公式计算校验杆塔有效保护角,以便设计时针对保护角偏大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雷电绕击概率。
3.3 加强绝缘和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
在雷电活动强烈地段、大跨越高杆塔及进线段,应增加绝缘子片数。因为这些地方落雷机会较多,塔顶电位高,感应过电压大,受绕击的概率也较大,通过适当增加绝缘子片数,增大导线和避雷线间的距离,达到加强绝缘的目的。规程规定:全高超过40m 的有地线杆塔,每增高10 m 应增加一片绝缘子。随着同杆塔架设双回线路的不断出现,当普通的防雷措施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可避免双回线路在遭受雷击时同时跳闸。其原理是两回路的绝缘子片数不同,遇到雷击情况时,绝缘子片数少的一回路先闪络,闪络后的导线相当于避雷线,增加了对另一回路导线的耦合作用,提高了另一回路的耐雷水平,使之不发生闪络,保持连续供电。
3.4 安装架空地线避雷针
通过在架空地线上合理装设防绕击避雷针,有效地增强其屏蔽性能和引雷作用,将可能遭受的绕击转化为反击加以控制,大幅度降低雷击故障跳闸率。研究表明,在架空地线上合理装设防绕击避雷针,可有效地增强其屏蔽性能和引雷作用,将可能遭受的绕击控制转化为反击,大幅度降低雷击故障跳闸率。
采取措施:我们在架空输电线路雷电频繁发生的区域分段加装了架空地线防绕击避雷针。
3.5 安装线路型避雷器
线路避雷器防雷的基本原理:加装避雷器以后,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流将发生变化,一部分雷电流从避雷线传入相临其它杆塔,一部分经本塔体入地,当雷电流超过一定数值后,避雷器动作加入分流。大部分雷电流从避雷器流入导线,传播到相临其它杆塔。雷电流在流经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导线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将分别在导线和避雷线上产生耦合分量。因为避雷器的分流远远大于从避雷线中分流的雷电流,这种分流的耦合作用将使导线电位提高,使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小于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绝缘子不会发生闪络,线路避雷器具有很好的钳电位作用,这也是线路避雷器进行防雷的明显特点。当输电线路采取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架设避雷线、提高线路绝缘水平等各种综合防雷措施后,还仍不能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时,采用线路型避雷器能提高线路杆塔的耐雷水平,能有效地解决绕击雷对线路造成影响及高土壤电阻率的线路杆塔防雷问题。
3.6 加强雷电监测
雷击闪络中单相闪络机会最多,闪络地点也是一基杆塔比较多见,但有时也有连续几基同时闪络,或相隔几基闪络的。所以,故障巡查时,不能只查到一个故障点就结束故障巡视,而应把全区段查完。对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可以应用雷电定位系统,雷电定位系统是一种全自动实时雷电监测系统。当线路发生雷击跳闸时,雷电定位系统能准确定位雷击杆塔,帮助巡线人员及时查找故障点,大大节省巡线人员的故障巡视时间,使线路及时恢复供电,确保线路的供电可靠性。同时,通过对雷电定位系统的统计分析,能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规律、特性和有关数据,为做好防雷工作提供保证。
结语
由于雷电现象的复杂性和雷电活动的分散性,雷击几率受制约因数的多样性,它的危害不可能完全消失和避免。防雷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系统考虑防雷工作。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和尝试,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才能有效地减少线路跳闸率,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