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旅游文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的概念

第1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学科建设

1.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就是作为旅游资源,而且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旅游资源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关键在于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为客体文化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对旅游者的诱导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与客源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1.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相互影响

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就会偏离名族化的方向,从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对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甚至关系着旅游文化的整体内涵。旅游活动的普及和产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在于人类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驱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资源所具有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

2.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从文化方面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旅游容体、主体、介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研究范围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体文化。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

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审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为旅游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载体;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社会旅游资源,展现的是异质文化和异地方言文化等,充满强烈的动感和鲜活的质感。

2.2表现形式不同

旅游资源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是在旅游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是主体和客体融合所产生的文化。而旅游资源文化却是一种静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文化,体现地方特色,有地域差异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和景区,提高竞争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和个性意义,广义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旅游文化不能从旅游文化一个方面去理解,因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包含资源文化,还包含主体文化与介体文化方面。区别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在理论上理清两个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上,从而更加关注旅游文化的内涵。只要人们对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就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对旅游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张国洪.旅游文化学:研究选位与学科框架[J].旅游学刊,1999,基础理论与旅游教育专刊:20-23.

[4]喻学才.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J].江汉论坛,1996,(12):74-76.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38-41.

[6]姜红莹.张家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初探[J].旅游经济,2006,(6):145-146.

[7]马锐.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6):231-233.

第2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影视旅游;影视文化;旅游文化;涵义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引言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掀起了追寻梅兰芳的热潮,使梅兰芳先生生前所居住或到访的地点成为了日前名人故居游的一大热点。北京的什刹海胡同、梅兰芳的祖籍泰州、天津利顺德梅兰芳餐厅与客房、梅兰芳曾居住过的上海旧街巷等纷纷开始酝酿,将梅兰芳文化旅游打造成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影视作品推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现象绝不止此一例。电影《哈利·波特》热映之后,英国开辟了哈利·波特旅游线路,将影片的拍摄地开发成旅游景点;电影《卧虎藏龙》让人们知道了四川的蜀南竹海;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使台湾南部沉寂已久的观光旅游得以重新复苏,电影拍摄地恒春成为了台湾新一代的海滨度假胜地。近年来,国内大兴建设的各个影视基地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

影视与旅游的结合使一系列新的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旅游活动的内容得以更为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蕴意得以更多的提升。

一、影视旅游的涵义

在我国,影视旅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活动,它的出现依托于我国电影业的迅猛发展和长足进步,依托于国人文化诉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西方人称影视旅游为Movie Induced Tourism, 译为“电影引致的旅游”。从语义上不难得出,电影对影视旅游形成的带动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1.影视旅游的概念

影视旅游基本由影视拍摄地、各类影视主题公园以及影视制作过程和影视相关产业活动等多种参观和参与活动所构成。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影视旅游进行研究的学者对影视旅游所界定的概念主要为以下两种: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以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滨谊、刘琴2004)。影视旅游是影视创作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付冰、周申立2005)。从广义而言,一切与影视相关的吸引物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同时影视与旅游都是具有文化属性的行为。因而,影视旅游是一种的文化行为。笔者认为,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

2.影视旅游的特点

根据对影视旅游所做的定义,以下分别从资源和文化的角度,对影视旅游所凸显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电影是高于生活的艺术,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往往能从感官和意念上拥有模糊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了解日常生活中无法经历的事和物,亦或者从影像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作为艺术创作、文化创作和经济运作相结合的成果,影视作品是能使观众产生感情共鸣的文化消费品。因此,由影视所衍生的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质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影视旅游资源是具有强烈的可感知性的。影视作品本身所创造和展示的意境是对资源文化内涵的一种烘托和渲染,影视旅游还原了影视作品中相关的自然景色、人造景观、人文古迹等丰富资源,物化的影视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心理上和感官上最直接的感知。《梅兰芳》热映后,有许多海内外的京剧票友专程前往北京游览梅兰芳故居并在什刹海胡同细细品味梅府家宴。除此,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更是将梅兰芳生前使用过的练功镜、梳妆台等家具进行了原样陈设,为旅游者传递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影视旅游用一种直观的、可感的形式为各类旅游者提供了一项文化之旅。

二、影视旅游文化的概念探究

作为一种文化体验过程,如何将影视旅游的文化功能最大化,使旅游者在参与影视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得以获取最大的文化满足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有必要对影视旅游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是人的活动,而且具有实践性。影视文化是狭义文化的类存在,它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感知方式。 传媒科技的发展使得影视艺术得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因而,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同时,影视艺术具有被不同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观众所接受的可能。因而,影视文化具有普及性。影视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观众在感官上和精神上得到认可和愉悦。因而,影视文化还具有娱心性。从审美到观念,包括影视旅游的出现,影视文化广泛性、普及性和娱心性的特质使影视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使影视旅游文化得以产生和表现。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介体——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势必会产生文化行为和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的客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文化和东道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旅游经营者所展示的服务文化等等融合组成旅游文化的内容。因而,旅游文化具有融合性、综合性。同时,由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接受服务和提供服务的人员差异都使得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愉悦身心,接受文化和精神享受。因而,旅游文化势必也具有娱心性。

王恩涌在其《人文地理学》中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具有一定相同特质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最终表现为愉悦的心情和满足的精神享受,在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催生了影视旅游文化的形成。

2.影视旅游文化的涵义

影视旅游是由与影视相关的各类旅游资源所构成的文化体验过程。旅游文化扩充了影视文化的内涵,而影视文化则为影视旅游所服务,可视其为影视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资源,它提升了影视旅游活动的意义,使这一专项旅游为更多人所接受,是旅游文化的实践。因此,影视旅游文化是以影视旅游活动为载体所展现的文化交融和文化整合现象。(图1)影视旅游文化的“源文化”——影视文化、影视旅游资源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影视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关系是影视旅游文化的主要构成。

图1

影视旅游文化具体特质表现为:(1)综合性。影视旅游文化所包含的要素众多,所表现的形式丰富。从影视拍摄地的静态景观到各种影视城的动态演艺节目、各类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无一不体现出影视旅游文化这一整合文化的丰富内涵。(2)广泛性。作为感染力最强的艺术,影视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影视旅游虽还只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但影视和旅游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娱乐方式,热爱影视和旅游的人们众多,只要能有具备吸引力的影视旅游资源,人们自然会对影视旅游产生兴趣,影视旅游文化具有被广泛传播的可能。(3)可感知性。文化的概念是宽泛的,但是介于影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体验使得影视旅游文化可感可知。从影视作品影像中所抽离出的逼真的旅游资源驱使旅游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文化感受。(4)娱心性。影视旅游是能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体验之旅,影视旅游文化宣扬和传递影视和旅游的魅力,使旅游者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

三、探究影视旅游文化涵义的启示

影视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广泛性、可感知性和娱心性足以使得影视旅游成为一项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始终关注影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整合文化所存在的优势和特点,不断扩充具有文化内涵的影视旅游产品、营造影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对文化需求强烈的旅游细分市场积极使用文化营销、将文化倾注于影视旅游品牌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06):77.

[2]戴剑平.论文化与影视文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6):5.

[3]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4):41.

第3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含义;传统旅游文化传承与发展

旅游,一个非常可爱的词语,给我们多少的惊喜和乐趣。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们去追求更多的精神食粮,于是旅游产业热起来了。旅游产业,当今我国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第三产业,同时也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产业。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相应地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于是促使现代旅游文化应运而生,而且逐渐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旋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现代旅游文化重视文化旅游,即是将旅游与文化统一起来,旅游不再是简单的旅行游览,而是更注重对文化的一种履历和践行。因此,本文就我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传统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课题进行简要的探析,并对其文化传承的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一样吗?一看概念差不多,实际是不同的。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个严格区分有一定的联系和概念。旅游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一类文化,文化旅游类是运动,是有机联系的存在的意义一类的旅游和旅游业。

(二)旅游文化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各个方面组成。如果你需要源文化,东道国文化和服务文化。一个独立的文化交流形成这些文化的融合。这一综合性的文化主体由两部分人:一是游客,他们是旅游者的文化载体;二,从业者的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目的地的接待和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他们是在主机的文化和服务文化的载体。在旅游这两个过程或提供劳务为游客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旅游文化。因此,无论是从旅游文化的内容,还是从旅游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它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二、传统旅游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传统旅游文化是我国旅游业的源泉和基石实际上,旅游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游历,主要包括自然文化、历史文化、生活与饮食文化、文化等多方面,这些文化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属性。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疆域、56个古老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的传统国度,自然资源丰富优美、历史文明厚重绵长、宗教文化古老神秘……这些都构成了我国传统旅游文化的要素。事实证明,虽然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正是因为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才吸引全世界游人蜂拥而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蓬勃

发展。因此,传统旅游文化是我国旅游业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石,必须要永远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旅游文化是我国旅游业的品牌基础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世界旅游格局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传统旅游业也经受了来自于西方旅游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冲击的影响下,一些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单位、旅游从业人员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盲目迎合西方旅游文化而弱化了我国的传统旅游文化,这是一种极其短线的行为。众所周知,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承续性,盲目把外来旅游文化嫁接到我国旅游业上。久而久之就会减弱甚至埋没我国我国本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从而最终丧失我国本土旅游的竞争力。

因此,我们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旅游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我国传统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此为基础

打造更多我国专属旅游品牌,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传承传统旅游文化对策分析

(一)保护性传承与发展

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炽热发展,很多优势旅游资源被开发,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却暴露出过度开发以及破坏性开发的严重问题。我们知道,诸如许多自然景观、非物质历史文明遗产、古建筑等都是不可复制的,更不可能再生,一旦遭到破坏将使我们永远失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因此,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旅游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高举保护的大旗,严禁过度和破坏性开发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给其足够的生存与延续空间,从而有效保障我国传统旅游文化的健康承续性。

(二)规范性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旅游文化是经历了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正是因为这种稳定性和整体性,才使传统旅游文化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所以,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旅游文化时,要注重保持传统旅游文化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同时,由于传统旅游文化的珍贵性、重要性,传承与发展一定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进行。没有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很难保证传承与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避免失去对传统旅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第4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引言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中,最早出现“旅游”一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也开始面向大众化。自然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深入探讨,研究其地位和作用,这对我国发展旅游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概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研究旅游学的重要内容。理论上定义旅游文化的说法有许多,比如相关物质p精神文化总学说;旅游主客体关系说;三体碰撞说等。但总的来说:旅游文化既包括其创造过程“对旅游的体验与介入”,也包括这个过程的结果“精神产品”。旅游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旅游的主体――人,除游客,还包括旅游从业人员p旅游目的地居民等。旅游文化的客体“旅游”,既包括旅游要素,也包括旅游整体,是旅游景区资源的灵魂,是包含旅游景点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价值所在。

旅游文化就其兴起来说,最初的目的只是观光、消遣。旅游业的创始人――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在1840年曾带领570人,利用包租火车的形式,参加了一次禁酒大会,这一标志性事件成为近代旅游的开端。此后,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逐渐兴起,如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旅游、教育旅游等。

我国在人文地理环境上也是出名的。历经旧石器时代文明发展至今,文化的传承让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此外,一些文化艺术得到升华,如诗词歌赋、四大发明、手工艺等方面,还有各族人民的民俗风情。由此看来,人文地理提供了不错的旅游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方志远(2005)在介绍《旅游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到,“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一语揭示旅游的本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旅游活动远比那些观光度假,文化旅游发展旺盛。对于整个世界,文化旅游是一种集个性化,旅游产品知识的整合,是以个性化的,深刻的文化主题体验作为旅游相关项目的主要线路,旅游产品组合。李肇荣(2003)在《旅游经济学》中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提及,但他阐述的重点是各项旅游产品、价格、消费、发展战略等给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涉及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对那些渴求知识的人形成吸引力”。刘纯(1998)在《旅游心理学》中论述了各不相同的旅游者心理。他说,强大的心理会驱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文化也是心理需求的一部分。旅游除消遣之外,还有对外界的探知,这方面的需求往往占较大出游比例。作为旅游业界的成员,在提供服务和帮助时,应带有相应的文化,让旅游文化更好地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三、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我国实行带薪休假以后,国内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很快形成国内最大消费市场。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现仍处于上升期,但很快会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旅游文化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旅游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经济

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选择具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两者相结合的地区,来吸引旅游者。旅游业以旅游文化为凭借,在发展社会经济之余,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当地也涌现出职业岗位,交通业、建筑设施业也随之得到有效发展。

(二)旅游动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之后,人们的需要会进一步提升。通过文化游,可吸引许多文化旅游者,一方面满足他们的求知、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视野。对旅游目的地而言,主要是让他们为旅游地作宣传,吸引更多旅游者。

(三)管理服务制度

一般来说,没有一个旅游地不制定管理服务制度。加强文化建设将促进管理和服务的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会给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旅游地的服务人员和景点资源都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四)旅游者的行为

旅游者的行为,大部分都在旅游环境中体现出来。我国的旅游环境较复杂,管理上需要政府的协助、资金的投入、人民的爱护。对旅游者加强文化保护观念,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协调各方面工作提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人类文明史也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文化在旅游协调旅游环境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五)创造自己的品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在市场竞争下,凡是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收益很多,旅游产品也具有时代性、吸引性、针对性、传统性,要掌握客流量信息、消费情况,推出更多特色产品。我国在发展旅游业中,必须加快旅游文化建设,让旅游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经济的桥梁。

四、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也是旅游业的支柱和灵魂,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

人类进行旅游活动,是在先经济条件、时间条件满足后,后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进行。旅游文化不仅重视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并基于这些现象和行为,按照理论预测方法,探讨旅游行为带来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改变,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不足,盲目活动过多。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应在旅游业中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活动。占主导地位的旅游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只要遵循客观规律,旅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发展。不管是发展旅游业,还是其他产业,目的都在于提高国内经济总值,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为重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来减少旅游发展政策和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旅游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

旅游文化的研究对于提高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旅游业人力资源状况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这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也表现在整体文化素质方面。因此,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就成了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旅游从业者遇见不同的人和文化,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有助于建构旅游文化学科体系,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5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之间具有内在的通达性,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是旅游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以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为关键抓手,旨在通过推进公共道德制度规约建设、加强旅游从业制度法规建设、涵育理性包容心态等举措,解决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德性因子、法治因子、包容性因子不足的困境,形成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相适应的公民文明素养,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旅游文化软实力;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

旅游本质上讲是游客对旅游地独特文化的感官享受和精神体验,而独特文化源于人们历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涵育和积淀。所以旅游归根到底体现着人与人之间通过旅游资源而进行的文化共享与精神互动,这种共享和互动既可以直接的交往互利形式实现,又可以颇具魅力的文化浸润来实现,而作为人之根本的道德素养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密钥。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的到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唤起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休闲旅游生活的追求,旅游已成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旅游资源感官意境或人文底蕴的单纯依赖,而忽视旅游地整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象。由于缺乏对旅游地独特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整体营造,尤其是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没能形成与营销塑造的旅游品牌形象之间的有机融合,致使诸如“天价鱼”事件等游客与旅游地公民之间的矛盾冲突频发,不仅使许多知名旅游品牌形象受损,而且成为旅游地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全域旅游协同发展格局的瓶颈制约。如何通过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的有效培育,用立体化、生活化的民间软接触的文化方式来建设旅游目的地,将更具渗透性、广泛性、感染力和持久性的人文感知和体验作为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是一个亟待探究的现实问题。

一、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什么是旅游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始发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就文化软实力概念而言,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文化是可以影响他国行为,是一种权力或实力,文化就等于软实力。胡键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能够使受动者主动接受或主动分享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吸引力,应该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柔性力量。随着我国理论界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其基本内涵框架下所表达的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就现有对旅游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理解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就是赋予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而形成的旅游文化吸引力。孙洪杰认为,旅游规划中的文化软实力,指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凸显文化的感召力,通过影响、吸引等非强制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修正旅游者的审美和文化偏好,使旅游者自愿接受旅游目的地,以此实现旅游目的地预期的目标。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旅游资源中嵌入特定文化内涵对于增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意义,但其还是将旅游文化软实力着眼于旅游资源本身,而忽略了旅游资源之外的其它文化因子。第二种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就是旅游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杨婷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包括旅游制度、旅游政策、旅游价值观、旅游心理、旅游习俗及其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这种文化更加注重软实力因子的诉求。这种观点将旅游文化本身的价值视为“软实力”,从文化本身的柔性浸润特征来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容易让人陷入旅游文化软实力就是旅游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认识误区。旅游文化影响力随处可见,可以说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接触就会或多或少产生旅游文化影响力,但并不意味着任何影响力都能得到游客的主动认同和服膺,而成为旅游文化软实力。第三种是相对于旅游硬实力而言,认为旅游软实力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曹国新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不同于旅游影响力,是指旅游目的地在主客双方的文化对比、形象营销和旅游产品竞争中形成的,使旅游者认同和服膺旅游目的地文化,修正其文化偏好的能力。这种观点将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影响力进行了明确区分,突出强调了“文化软实力”内涵中受动者主动接受和分享的核心意涵,而且彰显出旅游文化软实力“竞争力”的特性,具有深化内涵的积极意义。但过多强调旅游文化软实力用来“修正旅游者文化偏好的能力”的属性,似乎还是将软实力置于旅游者多样文化偏好的对立面,来寻求一种类似于“强制力”的改变,这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旅游文化软实力包容性特质。那么,什么是旅游文化软实力呢?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旅游文化软实力既不能简单视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不能等同于旅游文化本身和旅游软实力,而是指以旅游目的地整体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基础,能够为游客所主动认同、接受和分享,并能够影响游客旅游选择和行为的一种包容性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仅包括旅游地旅游品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服务文化、风土人情、公民文明素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因子,体现的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合力集群效应。

二、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之间的内在契合机理

王宁认为,旅游是一面镜子,一种观照方式,旅游中游客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相互打量,既有可能加深彼此的理解与友好,也有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加深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文化软实力正是能够有效实现彼此观照和理解的力量。彼此之间观照和友好的达成、误解的消除首先需要在认识上寻求最大公约数意义上的价值共识,而公民文明素养无疑是最有效的衡量尺度。所以说,旅游文化软实力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之间具有内在的通达性,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是旅游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相互融通机制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李寻传》)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直接关涉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相比于非旅游目的地地区,旅游目的地地区因为旅游活动本身的强开放性和高人员流动性,其公民文明素养面临着与源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客不同道德修养、生活理念、行为方式等的交融和碰撞,体现出了更强的外部性特征。旅游活动的核心要旨首先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打量,进而产生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体味和民风民俗的评价。基于此,一方面,良好的公民文明素养会自然而然转化为旅游文化软实力。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体味始于与当地公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淳朴的民风、井然的秩序、文明的用语、热情的服务等都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游客悄然的文化浸润,会在无形中强化游客对旅游品牌的认可和热情,也就自然转化成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软实力需要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来“保值增值”。旅游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可以柔性控制的“变量”,已经形成的软实力也需要持续“保养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水平直接体现着当地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旅游品牌形象的“大树”始终是根植于旅游目的地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方式中的“大树”,失去了良好公民文明素养涵养的旅游品牌,必然不能“枝繁叶茂”。所以说,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是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子,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两者之间既相互融通又相互转化。

(二)同向反馈机制

旅游文化软实力既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更是旅游事业发展的灵魂。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文化软实力进行扫描和评估,不仅可以寻根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精髓,而且可以照射出当地公民的文明素养水平。同样,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状况也是反映旅游文化软实力的一扇视窗,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可能通过旅游资源的感官印象而直接获得,而是需要旅游目的地公民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和旅游品牌资源来共同实现。人不仅是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更是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公民传统遗留的不文明生活习惯,如乱穿马路、乱停乱靠、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爆粗口、说脏活等,以及旅游地商贩的不法经营、不诚信、宰客等不文明现象,必然会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进而大大降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体验满意度,直接造成旅游品牌形象的受损,旅游文化软实力也会遭到削弱。所以说,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和旅游文化软实力之间存在着同向的反馈作用机制,透过任何一方均可以体察到另一方的状态。

(三)立体促进机制

旅游文明大环境的营造既需要游客个人公民文明素养的养成,同时也需要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明素养。旅游文化软实力作为营造旅游文明环境、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升旅游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力量,也必须获得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与宽容心态的支持;同样,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的培育和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借助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着力推进旅游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东风,依靠发展的力量克服传统的不文明思想行为惰性,也即是说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求“倒逼”公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素养水平,实现公民文明素养的跨越式提升。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和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表现出了渠道的高度叠加、动力的互相依赖状态,共同聚焦于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本体维度———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公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比如包括制度文化、服务文化、风土人情、公民文明素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因子),还是公民文明素养构成(比如包括公共道德、行为举止、文化修养、包容性等)都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互动绝非毫无规律的平面交织,而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公民日常生活追求与旅游消费价值之间的悖论与张力,来寻求一种立体促进的平衡发展状态。

三、以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架构

作为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培育无疑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抓手。当下重点需要解决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德性因子、法治因子、包容性因子不足的问题。

(一)推进公共道德制度规约建设,型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德性因子

公民文明素养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公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公共道德的遵守上。王青原认为,公共道德调节人们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就旅游目的地城市而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的高速开发,必然要求公民形成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相适应的、较高水平的公共道德素养。然,公民公共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淀的过程,而旅游目的地公民长期形成的生活理念、传统遗留的不良生活习惯,甚至粗俗的言行举止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惰性,决定了公民自身的道德敏感性较低,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道德宣传、理论说教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比如四川省乐山市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发现,虽然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是当地公民并没有很快养成与之相适应的公共道德水平: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不遵守交通规则、语言粗俗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不文明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乐山市旅游城市的形象,成为制约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信任和服从作为公民日常生活中所特有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是公共道德建立的结构性要求。所以说,推进公共道德制度规约建设,以制度化规约来时刻刺激公民公共道德的敏感性,以“硬约束”打破传统生活养成的不文明文化惰性,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公民公共道德,形成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相适应的公民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首先要加快旅游目的地公共道德制度化规约建设,建立公共道德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市民公约、院落公约、交通规则等制度的“硬约束”功能,建立有效的制度落实和赏罚机制,做到“有违必罚、有罚即改”;第三,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家庭引导、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从学生抓起,从小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习惯。旅游地公民公共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型塑有效的德性因子。

(二)加强旅游从业制度法规建设,构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法治因子

研究表明,现代旅游经济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致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的变迁,而制度文化变迁是由旅游利益分配格局变化而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又会引起社会的矛盾冲突,包括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旅游地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不均等引发的旅游地社会冲突。旅游地公民文明素养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旅游地公民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引起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同样受到旅游利益分配格局的制约。正是在旅游利益的驱动下,旅游地公民才会出现诸如不诚信经营、欺诈游客、旅游产品造假,甚至违法经营等不文明现象。这些不文明现象在造成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巨大损坏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对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养与旅游文化软实力之间关系的反思。比如在2016年2月12日哈尔滨松北区发生的“天价鱼”事件中,哈尔滨市长宋希斌就明确表示要加强城市的诚信建设。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罗家均也明确表示,旅游软环境建设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从加强旅游从业制度法规建设入手,来构筑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法治因子。首先,旅游目的地要在国家业已形成的旅游法规基础上,结合自身旅游特色来推进相应制度法规体系的精细化设计,明确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让游客“来的舒心、游的开心、花的放心”,夯实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软实力。其次,完善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产业规范性制度法规建设,明确经营范围、规范经营秩序、担当经营责任,让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井然有序的经营秩序,而且能够“想买、敢买”,筑牢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规范和秩序基础。第三,推进旅游目的地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及其配套的惩治机制(比如诚信扣分制),加大监督力度,做到失信必惩、无信必除,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热情、真情、盛情,以诚信为旅游文化软实力加分添色。最后,进一步加大相关从业人员制度法规的学习教育力度,筑牢合法经营、诚实经营、可持续经营的思想阵地,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思想观念基础。

(三)涵育理性包容心态,增加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包容性因子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豁达精神。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此语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包容精神的经典之句。包容既体现着兼收并蓄的价值取向,又深刻彰显着以和谐为主旋律的共享价值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传统文化更是将包容柔化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和行为规范。然而,在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部分旅游地公民对大量游客涌入对自身日常生活的打扰缺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包容心,产生对游客的心理排斥和行为上的冷漠态势(比如对待游客问路会体现出非常厌烦且不予理会的现象),甚至在面对部分游客诸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时,缺乏理性包容的心态,动辄以罚款处置或以恶语相加,直接激化了游客同旅游地公民之间的矛盾。这种局部矛盾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发酵,对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造成破坏,严重损害了旅游文化软实力。对此,旅游目的地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首先要培育包容他人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要乐于体味同世界各地人们分享当地旅游文化的乐趣,敞开怀抱喜迎四方客,主动为身处异地的游客解决困难,以“宽则得众”来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其次,要教育人们以理性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背景游客差异多样的行为方式,尽量做到尊重差异、宽厚自信。尤其是对待存在不文明行为的游客要有包容平和心态,要尽量以周到的服务、礼貌的劝导等方式来唤醒游客的道德敏感性,让游客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负外部性(可能给他人或公众造成的不便、不适、不快)”,进而彻底纠正自身的不文明习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因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已经产生了对游客行为的纠偏功效。总而言之,积极涵育旅游地公民理性包容的心态是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旅游文化软实力最终也是为了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作者:金华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舒伯阳,陈龙.文化软实力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协同促进机制研究—以武汉首义文化为例[J].旅游论坛,2014(2).

[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3]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1(5).

[4]孙洪杰,许江锋.旅游规划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战略研究[J].大家.2012(20).

[5]杨婷.旅游文化软实力的特征探析[J].武汉学刊.2012(6).

[6]曹国新.旅游软实力初论[J].旅游科学.2010(3).

[7]王宁.公民敏感性与居民的文明素养[J].旅游学刊.2016,(7).

[8]韩丽.关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旅游管理研究.2016(11下).

第6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温泉的开发模式开始有了变化。随着公费温泉的减少,给温泉旅游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机遇。产生了很多温泉宾馆、温泉医院,以保健为目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休闲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以此衍生的以休闲养生为目的的温泉旅游迅速得到了开发。并建立了相应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使得温泉旅游成为了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同时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自驾游也弥补了温泉旅游区交通不便的劣势,使得温泉旅游空前火爆。第四阶段,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出现了更加高层次的以体验为目的的温泉旅游。目前的温泉旅游形式是,以温泉为载体,将各种时尚休闲元素融入温泉旅游中。通过挖掘温泉旅游文化的内涵,赋予了温泉旅游更高的价值,使游客在享受温泉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温泉旅游文化的内涵

(一)人是温泉旅游文化的主体在旅游活动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需求者。很多地方的旅游文化是通过人在体验过程中发掘的,温泉旅游文化也一样。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参与,温泉旅游插上了人文的翅膀,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温泉旅游不再是“泡汤”,而是一个体验、感悟温泉文化的过程。旅游者在参加温泉旅游活动时,除了浸泡温泉这个目的之外,还希望能感悟当地的文化、拓展视野,这就需要对温泉的由来、发展以及游客所在的温泉景区的与温泉有关的文学、民间传说等进行了解,满足游客的需求。就目前而言,温泉景区所在地的民俗、思想、风俗是温泉旅游文化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温泉景区的环境是温泉旅游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够体现。那么温泉旅游要突出文化内涵,使游客能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就要重视温泉景区环境的营造,在景区的规划中加入一些文化因素。而且,为了适应现代人们休闲度假的需要,温泉景区还应该完善配套的设施。首先,温泉景区建筑是温泉旅游文化的最直接体现。温泉文化的主题直接决定了温泉景区的建筑风格,比如:广东新会古兜温泉度假村以我国的唐文化作为主体,温泉景区大门就是按“唐门”设计的,其内部的装饰、壁画等都蕴含着一股浓郁的唐代气息,甚至模仿华清池设置了华芳池、妃子池、太子池、九龙池等,它被称为“现代华清池”,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其次,温泉景区的整体氛围是温泉旅游文化的综合体现。温泉一般不会处于闹市中,多数是处于远离城市喧嚣的郊区。中国人一直追逐“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因此,温泉景区应该给游客营造一种自然、自由的氛围。纵观我国一些有名的温泉,都能体现这个理念,具有环境幽静、远眺近观有佳景、周围植被覆盖率高等特点。

(三)可持续发展是温泉旅游文化的最终目标如何促进温泉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最终目标。就目前而言,我国温泉旅游市场虽然都对温泉旅游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和利用,呈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但是缺乏系统性,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温泉旅游人才,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温泉旅游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在温泉的规划、经营管理中都要体现节约资源的原则。其次,旅游景区所在的当地政府、居民、企业都要进行共同努力,以促进温泉景区的可持续繁荣。

三、结语

第7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景观;建构;文化整合;人本主义;泉州市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量和程度都在不断的提高中,有关旅游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很多研究旅游文化的文章都是从实证主义或者经验主义的方法来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或是建立在游客感知上的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探索反而比较少。但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优点,它是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个体的倾向而提出的,它将心理学和哲学的方法引入了地理学,它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个体为出发点,重视主观经验、价值观和主观观点,它有利于增进人对自我认识的深度,并能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而对区域旅游文化景观的探讨打破了人们传统就旅游文化而谈旅游文化的习惯思维,不仅更加重视旅游者本身在文化景观塑造中的作用,而且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就是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文化,便于把旅游文化的结构层次看得更清楚,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基于以上种种,本文尝试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对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进行一个探讨。

一、研究区概况

泉州始建于唐代景云二年,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闽南文化主要发源地,在宋元时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臣、商旅贸易者,使其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盛,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文化是由闽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碰撞、交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文化。截至目前,泉州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9处,向来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誉。此外,泉州有11个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涵盖泉州17个项目,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有3个项目被列入,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省之首。泉州还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构成了泉州市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地理学上的“景观”表示的是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空间的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一般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我们通常研究的是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也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景观都可以称为旅游文化景观,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是以游客的最终体验作为评价标准,即只有具有吸引旅游者的能力并且为旅游者所认可的文化景观才可称之为旅游文化景观。

(二)旅游文化景观建构的影响因素

1.自然基底

不论是文化景观还是旅游文化景观,究其根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基底的条件下才形成的。区域的自然因素为文化景观提供了一个底色,每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水文、气候和地质等条件都给该区域的旅游文化景观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自然因素的地带性旅游文化景观也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内蒙古草原看到蒙古包,到黄土高原领略窑洞的风采,还可以欣赏到云南的高脚楼,惊叹江南水乡高墙黑瓦的朦胧美,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同的自然基底产生的。

2.文化因素

乔丹等人曾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文化集团拥有各自个性独特、色彩鲜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景观,也即文化景观是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叠加不同集团的文化特征所形成的。所以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受到旅游元文化、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等三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旅游元文化是指吸引游客前来游玩的旅游地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旅游地文化都可以称之为旅游元文化,只有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并且在一定游客认可的前提下才可称为旅游元文化,也即旅游元文化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定义的一种文化。现代文化指现代文明,即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一切文化现象,在旅游活动中一方面包括满足旅游者现代生活需求的各种现代设施和现代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包括旅游各利益相关团体运用的各种现代经营措施及经营理念。外来文化是指客源地的一切文化,其中客源地传统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客源地具有多样性,因此外来文化也具有多样性。所以一个地方旅游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冲突融合、相互影响作用直至转化形成为旅游者最终所体验到、感受到的并且为大多数旅游者所满意和接受的一种文化的过程。

3.旅游者个人主观因素

从人本主义的视角研究旅游文化景观就是以人为中心,将人的主观经验、主观感受带入研究中。譬如旅游元文化、旅游地旅游文化的最终评价标准都是旅游者,也即是否能吸引旅游者,是否为旅游者所接受所满意,最终能否被旅游者体验到。而每一个旅游者由于来源、出身、经历、学历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知,他们站在自己立场上,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观赏、体验和解读旅游地。因此旅游者个人主观因素对旅游地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地位。

(三)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

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就是文化各种特质之间的协调,即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介体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旅游者本身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融合直到转变为旅游者所满意、所接受的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也就是旅游文化整合的过程。关于文化整合,何晓明等人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文化整合是渊源和特质均不相同的文化相互吸纳、重新组合的过程。而王恩涌等人强调的则是一种结果,他们认为“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作为一个结果,旅游文化是否整合取决于旅游者对最终所体验到的文化是否满意以及文化是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一个过程,旅游文化是指旅游元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之间不断冲突、融合直到转变为旅游者所满意和接受的旅游文化的过程。

旅游元文化经过外在和内在加工后,最终形成被旅游者所体验到并且满意而且符合文化可持续利用的旅游文化。外在加工过程主要是旅游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原则对旅游元文化进行利用和管理的过程,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私营部门、公共部门、旅游规划者及当地居民。因为这些利益的相关团体他们运用的是现代的经营理念,并且常常使用高新科技产品来包装他们的旅游产品,因此他们常常体现现代文明。而内在加工就是旅游者带着外来文化的角度来体验、观赏和解读当地外在旅游文化的一个过程,因此内在加工主要体现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而最终形成旅游者所体验到的旅游文化会有一个调整时期,即所形成的旅游文化是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及是否符合文化可持续利用的需求,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旅游文化的整合过程。

三、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

泉州文化也称为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大陆文化向向海洋文化过渡的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泉州地区尤以其民俗文化表现了闽南文化特殊的色彩和个性。历来,泉州依托着发达的海外交通,在吸取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很多海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不断冲突交融,相互影响作用下,泉州市的旅游文化景观一直在完成它的建构过程。而种种的古今沉淀不仅构成了泉州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为泉州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文化景观包括有民间建筑、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等。

(一)民间建筑

在旅游者口中有这样一句话“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可见泉州各种民间建筑的魅力。古民居和庙宇建筑是泉州民间建筑的主要体现。很早以前就有闽越族人在泉州居住,到晋朝,大批晋人衣冠南渡带来中原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唐代和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又使泉州民居形式受到海外建筑形式的影响,到近代大批海外华人华侨归乡又带来东南亚地区民居建筑的样式,这样多元交融下,泉州人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例如,泉州杨阿苗故居,南安蔡氏古民居还有林路大厝等,这些建筑有浓郁的南洋风味,精美的雕塑雕花又是地道的中原风格,红砖红瓦则张扬了泉州人开放豪迈不拘的性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政府开始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对一些损毁的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地方旅游团体联手相关政府机构开始对古民居进行一系列的包装,内涵上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也加强宣传的宽度和深度,使泉州红砖红瓦的传统古民居开始走出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至于泉州各式各样的庙宇建筑更是遍地开花,泉州素有“宗教圣地”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较著名的建筑有开元寺、清真寺、关岳庙、天后宫、府文庙、清水岩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等都能在泉州这片土壤生存,而留下的各式各样的庙宇建筑就是泉州多种宗教、文化撞击融合的见证。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这些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力度,譬如府文庙和清真寺现今都要收取门票费,宣传力度加大很多,大部分外地游客也比较认同这些旅游文化景观,他们观赏这些建筑,仿佛体验到的就是闽南文化,解读到的就是泉州人开阔宽容的胸怀和精神。

(二)民间艺术

泉州的民间艺术特别发达,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其艺术欣赏旅游资源包括戏曲文化资源、雕刻文化资源和民间工艺资源等。泉州的戏曲艺术主要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和木偶戏等,雕刻文化资源是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头戏,以惠安的石雕艺术和木雕艺术为代表;泉州的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主要有木偶、漆篮、瓷器、石雕、剪纸、制花、竹编、刺绣、糊纸、灯品、木版彩印画、永春纸织画、戏服戏具、永春花轿、香品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资源构成泉州又一道靓丽的旅游文化景观,我们以南音为例探讨其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南音被誉为“中原古乐,华夏正声”,在历史长河中与外来戏曲、泉南地方文化(包括方言、民俗、民乐、民间故事传说等)互相吸纳,融汇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以泉州为中心的,在声腔乐谱和曲词内容、用语等方面都具本土化、大众化等鲜明地方色彩的独特乐种。由于泉腔南音历史悠久,老少皆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使得这个地域音乐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它与世世代代泉州人的语言习惯、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水融,不可分离。南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泉州地域历代相沿厚积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以及同当地人民的情感意识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泉州人一道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近些年来,南音的传承一度出现困难,引起政府以及相关民间团体的高度重视,政府积极引导民间团体开展南音的保护工作,譬如重视接班人的培养,给予南音团体资金上的帮助,搭建更多交流表演的平台。南音因为具有太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长期以来并没有被大部分的外来游客所认可,因为他们听不懂,也无法理解南音所要传递的文化精神,所以其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过程一度遇挫。但随着政府和民间团体对南音的包装打造,这一品牌也逐渐走向国内外,走向更高的艺术表演舞台,大部分游客也抱着一种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来欣赏体验南音文化,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解读这一音乐艺术。现在在大部分外地游客思想中形成这样的概念“南音就在泉州,泉州就是有南音”,他们或许也从南音的旋律腔调中感受到泉州悠久的历史底蕴。

(三)民间习俗

泉州民俗丰富多彩,也是泉州旅游文化景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泉州民俗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既体现了浓厚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包含了各种色彩鲜明、个性十足的外来文化,泉州民俗这道旅游文化景观是在古今中外文化不断地冲突融合中完成它的建构过程。现在将民俗具体开发为旅游资源的有民俗村和民俗节庆两块内容,民俗村譬如惠女民俗文化村、百崎回族自治乡、晋江陈埭回族村、浔埔渔村等;民俗节庆主要有拍胸舞、彩球舞、唆锣谜、火鼎公火鼎婆、驴子探亲、车鼓舞、龙凤阁、笼吹等,这些都是城市和乡间节日喜庆常见的表演形式。

说起泉州民俗不得不提泉州的饮食文化,来泉州尝一尝泉州的地方特色小吃是很多外来游客的第一选择。对很多外来游客而言,可能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饮食却是共同的语言。在大部分游客眼中,从一个地方人的饮食习惯、饮食构成、饮食的礼仪、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技术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体验到一个地方人的精神文化。泉州饮食文化从汉代以前以“广谱产食”为特征的土著居民的饮食文化进入到汉唐时期中原汉食文化的强势入侵以及闽南饮食文化社会分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到宋元明清时期以海菜为基调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到近现代以来以传统为基线,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格局,是继承了闽菜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精华部分,再加以自己的历史经验而形成的一个经过历史洗礼有着深厚积淀的饮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使闽南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技巧、饮食方式、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带有鲜明的个性。现当代,人们更注重对泉州小吃的包装、宣传,譬如东街肉粽就赋以乡愁、乡思的内涵开发成一条礼品产业链,现在的东街肉粽除了保鲜期更长,而且包装更加上档次,是送礼的佳品;而泉州面线糊曾因为口味有点独特单一不被很多的外地游客所接纳,经过一系列的改善及包装,现在面线糊的口味变得多样化,食材的可选择性也更多,更能满足外地游客的需求,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所接纳,面线糊俨然已经成为泉州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泉州特色小吃秉承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交融、相互影响作用下,在不断完善改进自身的进程中完成其旅游文化的建构过程,成为泉州一道独具风味的旅游文化景观。

四、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建构存在的问题

1.内涵挖掘不够,品牌意识较弱

泉州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样旅游文化景观的存在都有他背后深刻的历史渊源。但是现当代的开发中往往过于表面,品牌意识较弱,政府、开发商都没有真正将泉州市的旅游品牌搞大。譬如多元宗教文化、特色小吃、民居建筑等这些文化景观都没有真正走向国际,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来泉州要观赏什么。

2.资源开发不深入,旅游产品单一

泉州市的旅游资源很多,但是当它要建构成文化景观时,就显得产业链不长,产品单一。譬如红砖红墙古建筑民居目前的开发仅仅局限在旅游观光这一层次上,开发产品结构单一,几乎没有形成相应产业链,几乎没有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大部分游客并没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旅游文化建构中,这无疑降低了该旅游景观的魅力和吸引力。

3.旅游市场机制不成熟,旅游要素设施不完善

泉州市旅游是在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招商引资较少,市场运作不够,旅游发展规模必然受限。旅游景观管理部门混乱,经常出现多个部门参与的管理的现象,如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建设部门等,如果无法有效协调,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旅游的基础设施要素,比如饮食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有限,星级住宿酒店的规模仍然有待加大,特色旅游购物街道还比较少。

(二)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观建构的建议

1.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树立品牌意识

文化旅游者追求的绝不是一种肤浅的文化体验,如果无法将旅游文化景观本身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发掘出来供游客观赏、体验和解读,那这样的旅游文化景观的建构就是一个失败的过程。树立品牌的意识,多搭建一些旅游文化交流平台,如“海丝”文化节、闽台文化交流节等,各相关部门要在各论坛、年会、展会上对泉州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推介,把泉州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好。

2.开发联动旅游产品,增强旅游文化参与性

开发利用泉州文化旅游资源要突出“闽南”地域特色,打造好“海上丝绸之路”品牌。要建构成文化景观,应该将其产业链做大做长,包括旅游前期、旅游中、旅游后期的各种饮食、购物、工艺、服饰等打包推销,并且应开发出更多式样的旅游文化产品,使文化利用达到可持续状态。现代旅游市场要侧重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激发游客参与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理,容易让游客直接进入旅游文化构建者的角色中。比如,依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宗教古迹旅游资源,建造宗教饭店、旅社、特色购物中心等给游客提供不同宗教背景下饮食、音乐、建筑上不同的体验,使游客深切感受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再例如,以惠安女文化为背景,深刻发掘惠女服饰文化和雕刻艺术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同时从餐饮、艺术、表演等方面入手,延长文化产业链,做深做精惠女文化旅游项目。这种动态文化旅游产品,既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体验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延。

3.完善旅游市场机制,完善旅游要素设施

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各部门、各组织应该职责明确清晰,多协调沟通多配合,将旅游文化景观的外在加工做得更好。还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成方便、规范的旅游基础设施,为团体、散客和自驾车游游客等各种类型的游客提供服务,方便他们进行旅游。比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公交公司合作,开行旅游专线车,把市区及近郊众多文化旅游景点(及其他类型的旅游景点)联系起来,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规范各种旅游标志的设置,为自驾车游提供导游、通讯、泊车、加油等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益军.基于旅游者体验偏好的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107-111.

[2]忠桥.泉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191-192.

[3]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陈岗.旅游文化:文化整合的过程与结果――文化整合的视角看旅游文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6):91-94.

[5]王德刚.试论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6]王荣国.论闽文化底蕴与福建的文化旅游[J].厦门大学学报,1999(1):107-112.

[7]陈婕.浅谈泉州红砖建筑旅游文化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11-113.

[8]李文实,黄民生.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425-427.

第8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第9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 开发 历史沿革

1、界定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学科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由起始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1]。陈传康(1996)指出:当今旅游开发的本质是旅游文化开发[2]。旅游文化既涵盖旅游主体的文化,同时也包含旅游客体与旅游媒介的文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表现在理论与应用两大方向上,但是与国外的旅游文化研究一样,国内研究也存在着轻理论重应用的倾向[1]。旅游文化理论研究涉及旅游文化的概念、基础、特点、传统以及结构体系等内容;而旅游文化应用研究主要指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赵飞等(2004)认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包括对旅游文化应用理论、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以及文化开发研究方法的研究[3]。

2、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历史沿革

2.1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1978年,而对于旅游文化应用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以旅游文化开发为主的旅游文化应用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喻学才,毛桃青(1994)以南京为例,认为旅游历史文化开发必须解决好今人和古人对历史遗迹的争议问题[4]。束有春,焦正安(1998)提出可以围绕佛教等宗教文化开发一些旅游文化项目[5]。彭欢首[6]等对长沙市以及泰山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文脉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划以及近几年被学者普遍运用的文化人类学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或视角。

2.2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是集综合性、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以及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四维时空组合。

陈传康(1996)在国内首次将文脉引入旅游开发中,他认为旅游开发规划应当充分重视对文脉的发掘,景区开发规划既可以顺应当地的文脉,也可以突破文脉,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2]。张国祥,杜强(2012)认为成功的旅游规则,一定会对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交化脉络,并将其融入项酋的主题定位、产品谱系之中,形成差异化品牌,最终在良莠不齐的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他们从涉县娲皇宫规划中,提炼出女娲文化的主脉,从而打造了全窗顶级的女娲文化体验境区。

3、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3.1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

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对于旅游文化的开发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作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研究占到了整个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较大比重,其中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相关研究所占比重在不同年份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上普遍较大。邵永平(2012)通过对察布查尔县发展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提出了察布查尔锡伯族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制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创造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行业、开发民俗旅游文化新产品以及引进和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创意人才。

3.2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旅游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空间分布的变异性特征。旅游文化区划的主要依据是作为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域旅游文化开发要着力于不同地域的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要把握主导因素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地域完整性与区域集中性原则。以湖北鄂州为例,从旅游文化视角出发,就区域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空间格局及其行为趋势,探讨了其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区域独特性,从而揭示其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3.3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目前,国内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正逐步开展起来。如探讨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立场,揭示其对建构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迪意义,认为在制定旅游文化开发策略的同时,要采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被称为“影响分析”的方法,将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都放在一起考虑,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失控或者旅游资源的过度利用。

3.4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l9世纪以来,符号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使许多相关的学科发生了变化。国外许多学者尝试运用符号学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符号学是作为跨学科的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为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供了更加理性、明晰、规范的原则。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方式等内容;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内容;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等内容。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旅游文化开发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符号学的旅游商品文化研究、旅游建筑文化研究以及旅游行为方式研究等方面。

4、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研究,尤其是是旅游文化开发研究还不够成熟。从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定性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基于文脉的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区域旅游文化开发、民族旅游文化开发等内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从人类学以及符号学角度出发对旅游文化进行研究,但是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人类学以及符号学作为与文化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来说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在研究趋势上也会逐渐成为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3]赵飞,彭华,姚静.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48-52.

[4]喻学才,毛桃青.关于南京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