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21世纪前十年 《大学语文》课程 教学方法 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从定位、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反思其中的得失。
一、多种视角关注下的教学方法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总结分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的是在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探讨了和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则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与认可。
(一)新理论角度下的新方法
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和理解,并自觉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文中,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体现出创新思维,既表现老师的教法中运用新的理念,又包括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大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微》。
2.体验派理念的提出。有些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如陈建华、陶贞安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念》一文中指出: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体验式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确立的重要理念是生命化、人本化、民主化、整体化、熏陶化。此类文章还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等。
3.大语文理念。于卉芹、曹雪立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大语文”理念》中指出:大学语文不应再是“方法论”,而应是“世界观”;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充分了解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使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文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典型化,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画,使我们不但了解现在,了解过去,还能展望未来。此类文章还有《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等。
其他还有博雅教育理念,此类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如在《基于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博雅教育的具体方法: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同时完善教材建设;拓展和延伸教学领域,对网络博客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如在《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杨建成提出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基本模式和教师角色。
(二)新时代带来的新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大众化,多媒体的普及化,势必对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有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运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出现的问题。如:杨春艳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好处是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容量;弊端是喧宾夺主,剥夺想象力,难以因材施教。栗亮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一文中提出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适时、适体原则。有的研究者指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冲击,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如《对网络语境下语文审美特性的缺失及对策的研究》、《浅析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两篇文章。
刘雪梅在《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中设计了大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互动,因而催生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测反馈、总结提升等五个步骤。
(三)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新方法
大学语文的研究者大部分是一线工作的老师,因此很多研究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或经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如研究性教学法,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中,白葵阳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问题、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再如《滇西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通过调查学生,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课堂上希望注重探讨,加强互动,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伍桂榕在《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一文中对不同研究性学习类型进行研究,包括:(1)专题式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2)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3)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4)角色扮演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中考;数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46-02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初三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要有着这样的信心才行,九年级数学能够学好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学生们的态度,态度端正才能做好事情。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要本着良好的心态,不仅要接受新知识,更应该做好复习工作。那么,如何在初三的数学学科取胜,做好中考数学的收官之战,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努力才行。
一、预习、练习与复习,“三习”结合
教师应该统筹学生们在课程上的时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计划。数学学习非常重视“三习”,所谓“三习”就是预习、练习和复习。预习可以让学生们做到课前良好的准备工作,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或者是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提前用彩笔划出来,然后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就能够有重点与目的性的去听讲。这样能够提高课堂上的效率,更适合时间比较紧张的初三学生们。有了充足的预习工作,接下来在教师授课结束,能够有重点地去练习相关知识点的习题,尽量能够达到80%以上的通过率。这样就能够达到避免学习不扎实的现象,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地练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对于九年级数学而言,避免了残留太多的知识需要复习。当然,复习更是至关重要的。复习是九年级数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由于面临中考,让九年级数学的复习成为了主旋律。复习要本着分段复习的方式,首先是复习当天学习的新知识;然后再不断地将以前的知识点复习一遍,这样温故知新的进行学习,对于初三学生而言,即节省了时间,又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学习,效果极佳。
二、课堂上记笔记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进行了预习的工作,接下来就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听讲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听预习中不懂的地方,必要的时候记笔记,进行标注,以便在练习与复习的时候加以巩固。其次,要懂得认真思考。思考对于数学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对于定理以及概念,一定要认真思考,懂得其中的真正含义,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与练习相结合的学科,光靠着死记硬背是绝对学不好数学的。对于九年级数学而言,就更应该勤思考,多动脑。让学过的知识点在心中都能够条理清晰,做到运用自如才行。此外,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充足的练习才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让自己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
三、重视数学作业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初中生对于作业而言,并不是十分的欢迎,总觉得这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其实不然,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重视数学作业的作用是明智的选择。作业的目的,是集复习与思考与一体的学习方式。作业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可以让学生们又自己的思考空间,练习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作业中涉及到的典型试题,要更多地去探索其解题的方法,并进行联想与发散思考。数学的解题是需要多种思想的,通过作业的方式逐步的确立自己的数学思想。例如解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在作业中养成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收获自然良多。此外,对于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一定更要重视。每个学生应该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试题记载下来,并在业余时间查看,然后逐步去除自己做题中的易错点,这在中考前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在中考中,尤其是数学考试的时候,并不是自己不会,而是由于马虎或者平时的习惯性错误而导致丢分,这样就十分的可惜。但是,如果能够重视在作业出现的错误,并进行积累,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就为中考数学的胜利添加了筹码。
四、九年级数学学习的特殊性分析以及应对
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就要认真的去实施与实践。那么,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九年级数学的特殊性,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九年级数学不同于初一和初二数学的学习,九年级数学的知识量大增,并且还要求学生们在数学的学习上要有质的飞跃,不能够像从前一样稀里糊涂的进行学习。过去在遇到不会的知识的时候,有时候会采取蒙混过关的态度,然后等待老师进行讲解。但是到了初三的时候,就应该遇到问题,马上解决问题。因为中考确实是需要学生们抓紧时间,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予学生们去反复的强调。所以,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尽快解决。同时,还要做到复习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复习要有方法、有策略、有目的性。不能整天把自己埋在试题中,也不能总是纠结在一些概念定义上,复习要有效而实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们一起制订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科学的复习计划。这样,在面对中考的时候就不会慌乱。
在我国,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审核性的考试。对于学生们而言,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这圆梦的途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阻隔。对于初中生而言,学好每课都十分重要。而对于九年级数学而言,其特殊性与重要性应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学好九年级数学,不仅是能够让自己掌握好一门重要的文化课,更是让学生们在面临中考的时候,能够泰然应对。关于如何学好九年级数学,是每个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的事情。在中考的大背景下,初三学生,要懂得此时学习与学好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踏实地进行学习,顺利的完成初中数学的学习课程,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
参考文献:
[1]薛秋萍.例谈九年级数学章节复习课[J].考试周刊,2011,(68):82-83.
[2]刘伟.对九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J].大观周刊,2011,(30):158.
[3]管大桦.九年级数学总复习“魔方”攻略[J].师道:教研,2011,(9):83.
[4]曾宪虎.九年级数学复习方法浅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3):47.
邯郸市十三中学 李英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重复,得不到及时的克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分析,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错误出现后,老师们也缺乏对学生的错题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也不能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此不断的知识盲点堆积,学生后续的学习将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考虑,我立足于九年级学生进行学生的错题收集与诊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及时清除其学习上的障碍,使其后续的学习得以较顺利的开展。
二、研究目标
1.了解九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易错的知识点及其解决方案。在设计教案时注意采取合理的策略,避免某类错误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提高教师课前预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注意防范;出现问题后,从哪些方面加以弥补,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培养学生自我预防错误、自我剖析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1.典型错误题集建立的研究。
搜集、调查、整理出初中生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典型的错误,包括题目、错误的解法、错误的答案,以及出错人姓名、性别等资料。
主要措施:
途径一:教师收集;通过从课堂上练习、课外作业与平时测试中及时提取研究对象出现的错误。
途径二:学生收集:设立典型题集本,要求有错因自我分析、详细正确的解答、题型解题思路总结。
2.典型错题错误原因分析的研究。对每个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针对每个错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主要措施: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
①教师的备课;
②教师的教学设计;
③教师的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2)学生的学习行为诊断
①学生的知识基础;
②学生的学习习惯;
③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
3.有效利用典型错题集对策的研究
把典型错题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措施:
①集体分析:主要针对前80%学生出现比较典型的错误,或全班错误率达到35%以上时采用。
②个体辅导:主要针对后20%学生出现错误时采用。
③教学改进:一是指当出现较普遍错误时(全班错误率≥35%)反思、调整教学设计;二指重点针对后20%学生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设计。
④反馈性练习:按一定的周期整理错题集的内容,精心设计诊治题进行练习。
⑤动态检测:对学生的错误分层要求,动态追踪。
⑥建立新的错误题集和诊治题集。
⑦循环往复,强化训练。
四、课题界定
“错题”是指发生科学性错误的数学习题。
“典型错题”指的是在九年级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具有普遍性的典型的错误。错误本身就是资源,自己的错题就是自己的典型题。
本研究就是将针对典型错题进行探索,帮助同学们总结错题,让学生对于自己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判断、纠正、整理,然后选择性地配置与错误相匹配的练习试题,从而进一步起到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提高的作用。并对其中的一类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等,总结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
五、理论依据
1.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认为自由、独立、自主是人获得发展的前提,自由思考是学生获得能力的基石。要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就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给予学生独立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而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数学学习是一个掌握规则、运用规则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了用错题整理的策略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力图经过实践,使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有明显的提高,他们从自己的错题中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在更多的练习和反馈中,使类似的错误率明显降低。
2.认知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强调:要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有意义的学习。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从依赖走向独立,从他律走向自律,是独立性,自信心,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等心理品质的养成时期,可塑性强。因此,我们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学习心理品质的发展,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个体错误多发带,结合对个性心理品质的分析,学生自我反思,制定矫治策略,开展主动针对性的训练,是达到改善学生个性学习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馈、矫正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调整系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充分发展,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目的的有效方法。
六、研究方法及操作流程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积累,具体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详见操作流程)
2.经验总结法:教师要对错误资源的生成、解决、总结三步做好总结,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札记、教学论文、建立《数学典型错误分析》。
3.个案追踪法:重视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具体操作流程:
七、实施步骤及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2009.5-2009.6)研究准备阶段。搜集大量相关资料、文献进行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2009.9—2010.4)研究实施阶段。搜集九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典型错误,详细记录出错学生的背景资料,并将错误按课本知识点的顺序进行简单分类。从数学知识、心理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每个错误的成因及解决方案。挑选部分研究结论,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实践,问卷调查等;将部分研究结论资料发给部分学生,观察其使用效果。从而检验研究结论的效度、信度。
第三阶段(2010.5—2010.6)研究总结完善阶段,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进行总结。
具体安排:
月份 主要工作 2009、5--6 进行理论学习:《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
《教师怎样做课题》、《错题集如何建立更有效》等 2009、9--10 搜集九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典型错误,详细记录出错学生的背景资料,并将错误按课本知识点的顺序进行简单分类。建立典型错题本。 2009、11 深入研究每个错误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2009、12 根据情况进行改进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观察其使用效果。 2010、1 进行阶段总结,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对前期实施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2010、3 继续搜集学生的典型错题,并进行分析寻找相关对策 2010、4——5 课堂进行反复实践,总结每一类典型问题的方法。 2010、5--6 对过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申请鉴定结题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1.《九年级数学典型错题汇总及分析》
九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对于数学下册的教学,老师要做好相关的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一)经过三年的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所教248班的数学成绩比以往的任何一届有了一定的提高,下面就是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吸引每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想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学会听课,那么自己的课堂是不是能吸引住学生,能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只有充分备好课,力争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亮点,让学生感觉每节课都象是很新鲜,渴望求知的欲望若能给吊起来,这样的课应该成功一半了。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法。
比如上课前将上节课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展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讲比我们老师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会不时产生新的做法,若能将几种做法再加以优化效果会更好,这样的反馈效果也应该是最好的;将学生的好的做法在课堂前展现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推广了一种好的做法,而且是一种榜样,是一种激励,不仅能影响到受表扬的学生,更会激起更多的学生去探索好的做法,好的思路,好的角度等等,在课堂前都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在课堂前都能让全班同学向自己学习,那心情就别提会有多好,整个班级的氛围会相当不错。
2、调动学生的积极。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个知识或者是一种技能,或者是一种你认为很有必要的数学思想,一定要在接受新知识前,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煽动性越强越好,比如我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公式法时,我在课堂上说,“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你没学好没关系,因为它太特殊了,配方法你也可以不会,因为它太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万能的方法,它就象是一个模板一样,代入直接出结果,相当方便,非常智能化。”有了这样导入语后,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想学会,因为它万能呀?这样做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
3、要善于探索。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看你上课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悟出了多少,最智慧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捉摸,所以探索很有必要,想要突出的问题不要我们用最大气力,花费最多的时间去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错误,让学生们自己探索,让学生向权威挑战,所以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更应该给学生充分尝试错误的机会和空间。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看到学生时,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课余时间主动跟他们聊天,拉近心里的距离,做这他们的好朋友。还要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信其人,顺其道。
三、虚心向别人学习。
1、向同事学习。
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每听同事们一节课,假若你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的话,你总会从中学习到一点或者是几点,所以有时间听听同科老师的课,课余时间与同年级的教师谈谈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与同科的教师探究更好的解题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一点不错,只有这样自己才会不断的进步。三年来我们备课组在这一点做得是非常好的,每次的教研会,大家都会畅所欲言,将各种想法从分散到统一,再从统一到分散,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相信每一个同志经过三年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2、向学生学习。
从学生的课堂解答思路,作业解答过程,检测的解答方法,对于学生好的思考角度,好的做法,我都会用另外的一个本子专门记录学生的好的做法,好的思路, 尽量做到“你有我优,你优我先,你先我简,你简我全”,这就是向学生学习的标准,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遵循的游戏规则。学生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经过三年的努力,248班的数学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韦雪芬、周立斌、黄嘉慧、凌航、周保宏、韦婷婷、韦晓敏等同学,在这次的中考中都考到了A等分,并且考上高中都进入宏志班或民族班。当然经过一轮教训还是很多的,在今个学期我教的252班(也是毕业班)中我将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高标意识。
由于我学生的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优秀学生这一块没有做的精中更精,在拓展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练习量不是太足。
2、面向全体学生。
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都要关注,不要认为班里有6、7个成绩差不多的就行了,没有能面向全体,从而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所以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去做,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学习到必要的数学知识。
走进新课改,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二)本学期担任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中有得也有失,现反思如下:
一、教育教学中的得:
1、能制定正确教学目标:
平时教学中,不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注重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把平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定在中等偏下水平,重点内容适当提高,使素质高的学生能取得较好成绩,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复习目标只要求达到教学大纲的最基本的要求,强调熟记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并能掌握基础题的基本解法。通过努力,使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均有所提高。
2、寓复习于平时教学过程中:
为了完成复习任务,又要减轻学生在集中复习时间的负担,我把复习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在平时学习中。从初三开始教学就有目的地回顾总结。复习了与初三知识相关联的初一、初二年级的重要数学知识,结合教材,因势利导进行复习。平时在课堂复习、提问、小测验、有目的的检查复习初一、初二等知识点。这样做能使初一、初二等已学过的重要知识反复在学生头脑中出现,可以减少遗忘率。
3、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题:
目前初三学生每人手中均有学习资料,这些资料中基础知识偏少,较难的题目偏多,解题方法着重技巧性而不突出基本思路和方法,总的情况是要求偏高、偏深,脱离我校学生的实际,也不符合我校的学习要求。因此平时在备课中我注意重点备好学生的练习及复习训练题。布置作业做到了有布置就一定有批改,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自编习题要求中等偏下,多数题目是基本训练,重点题型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由于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及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特别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指导,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学习达到不同水平。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进一步追问,对学生做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答案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及时矫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达到复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工作的失:
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乐观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作业过程是正常化的,结果导致走了一段弯路。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因此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讲的多、练的少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把握教育管理与初三数学教学的关系。平时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时对存在问题讲道理多了,具体辅导工作少了。章节考试及模拟考试注重了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对学生知识缺漏情况少了统计及分析,少了针对性的评讲,更少了针对性的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
三、三阶段复习的做法:
1、注重了课本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后,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上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补缺补漏,直到自己真正理解会做为止,决不要轻易地放弃。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一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起重视。
2、注重了课堂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至少应达到使自己准确掌握每个概念的含义,把平时学习中的模糊概念搞清楚,使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的目的,要达到使自己明确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应用的目的。上课要会听课,会记录,必须要把握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课堂上及时查漏补缺。
3、夯实了基础知识,学会思考。
在历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再加上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值,因此所占分值的比例就更大。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我们对初中数学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4、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学会融会贯通。
课本中的某些例题、习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学会从思维发展的最近点出发,去发现、研究和展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自己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有利于强化知识重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自己数学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使知识和能力产生良性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探究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内在联系,让我们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更有效地形成知识网络与方法体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不但可以解决根的判定和已知根的情况求字母系数,还可以解决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方程组的根的判定及二次函数图象与横轴的交点坐标。
5、复习形成了梯度,选择典型习题。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了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这个阶段的练习题要选择有一些难度的题,但又不是越难越好,难题做的越多越好,做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所选择的难题是自己能够逐步完成的,这样才能既激发自己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能使自己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
6、重视基础知识,注重解题方法。
基础知识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同学们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四、今后的教学思路: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融洽师生情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诚心实意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健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抓盲点,,另一方面重视解题模式的总结,注意突破难点,这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四)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后进生格外关心,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做好测验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并进行针对性的跟踪训练和检查.
(五)继续贯彻学校领导的工作决策,不断注重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使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六)进一步发扬教学工作中的优点,改正过去工作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三)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咳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如人意。
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不断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乐趣。
五、营造平等融洽、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如何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真正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学期我除了完成教材内容以外,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补习学生基础知识及拓宽优秀生知识面上。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每一堂课都焕发出活力,以此降低学困率,提高优秀率。
一、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我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
1 、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九年级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 、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
4 、作业与练习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5、课后辅导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一、生活化数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激趣点
实践证明,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往往能振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其实,初中数学课本里好多章节的编排都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学习《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图形入手,像自行车轮子、呼啦圈、十五的月亮、一圆的银币等;本来学生对圆就有较深的印象,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更会兴致盎然,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画圆的过程说出圆的形成,并由此引入新知,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师更是需要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感到学习这样的知识能派上用场,学习起来积极性才高.比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同上,见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知识点看上去不太好理解,学生也可能会望而生畏,但是,如果能以生活化问题引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教学时,我先出了这样一道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在小学里可以用算术的方法,但是,如果让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你会吗?
这道题其实暗示了这样两点:1.鸡兔同笼问题,不仅用算术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可解,而且会更简单便捷.2.粗看上去,二元一次方程组比较抽象,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又一种方法.教师只要点明了这两点,学生学习劲头就上来了.我在反思笔记中曾这样记述:“变抽象为具体,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种方法符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点名谁发言,切切不可忽略弱势群体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完全一样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指出:“每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速度极其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是难以预料的.”对“另一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较慢,学习上遇到困难较多,教师应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让他们的学习步子放缓一些,要求适当降低些.”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由于成绩上的落后,导致了思想上的自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给他们不平等的待遇,势必给这一弱势群体更大的压力,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前途.这样的例子在学校里应该并非是个例.我在教学中点名学生发言时从来不忽略弱势群体,从来不给弱势群体任何批评,即使他们确实有错误.因为我知道,“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有次讲《三视图》(同上,《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我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半球和圆锥的三视图.有个后进生举手后又立刻缩回,我就请他来做这道题.虽然到最后他也只画对了一半,但我还是表扬了他的进步和勇敢.在教学笔记中,我这样写:“当时举手的有优等生、中等生,我偏偏选他答题,就因为他是后进生.后进生需要鼓励,请他答题本身就是鼓励,做对了一半还是鼓励,鼓励他自信自立自强.对待每一位要求发言的后进生都应该这样.”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5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新的学期里,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关键词】农村;开展;新课程;改革
1 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在其他省份、地区开展已有时日,而我所处的漳州市除市直、芗城区、诏安等几个县区于2002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外,其他县都于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新教材,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然而目前在校七、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使用的是旧教材,是在旧教材体系下度过的,在学习方法与学习理念上与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差、综合知识匮乏、学习自主性差等。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比较目前农村中学学生的现有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可以明确体会到在农村中学开展新课程教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据我从多方面了解:现在,历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不少地方正进入一个高原时期。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是呈螺旋形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但应该从多方面分析、查找原因,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1 认识的偏差与惯性的结果。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实行十来个年头了,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本质精神,他们只是从形式上感觉到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的含义。因此在课改实行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去了,觉得课改与过去教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惯性的作用下,又走回了老路。
认识的偏差也导致把外在形式当作改革的目的的本身。当然,教学形式的变改是必须的,而且是改革深入的开始,一概否定教学形式的改革是不对的,这种否定必然阻碍改革的开展。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教学形式或课堂形式的变化,把这种变化误认为是改革的目的,则同样会使新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或误入歧途。那种课堂教学形式化和僵化地搞所谓的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倾向,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改实质而产生的。
1.2 学生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还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各种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没有实现根本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改革,却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这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对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专攻语数英三科,有的甚至放弃一些考查科目,综合素质评定更是人人优秀的无效评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出现“返祖现象”就不值得奇怪了。
1.3 教师评价缺乏科学的可行的制度和方法。目前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制定并且实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似乎还非常少,多数地方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作为主要依据,社会如此,领导如此,学校也不得不如此。作为教师,又岂能无视年年的考核和方方面面的评价而无动于衷呢?
1.4 教研缺乏专业引领,缺乏持续的专业培训。应该说,新课程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改、参训、教研、课堂改革教学的热情,但实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专业引领,教研只在低层次上徘徊、重复,教师们的上述几种热情也就慢慢冷却,效果自然也就差了。
1.5 缺乏持续的经费投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地方的课改活动难以为继,教研次数减少,周期变长,形式单调,其他的诸如教具添置、现代教育技术的升级、必要的外出培训,更是无法实现了。
2 新教材分析
那么,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所在的地区采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更为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而不只是纯粹的操作
数学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是数学学习中必要的步骤,但远不是最终目标;许多操作性活动(包括物理操作、运算)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如:空间观念的发展,图形性质的认识,随机性、等可能性、概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函数。教材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经验型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变化过程、“对应”现象;尝试探索变化规律的活动;经历研究函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尝试根据函数的基本物征做预测的活动;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基础这些方面在七年级上册的第3章、七年级下册的第6章等章节中都有。
(2)形式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事函数内容的实质性学习: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定义域)和相关的性质;借助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基本途径是从对具体的函数(一次、反比例、二次等)研究开始,深入到一般的层面。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上册的第6章、九年级上册的第5章、九年级上册的课题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第2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3)结构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质性联系,进而构建函数在初中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上册的第7章、八年级下册的第1章、九年级下册的第2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2.2 让学生学会推理、证明,而不仅仅是能够证明一些具体的数学命题
(1)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其实质是数学推理的学习能够有助于人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推理活动。严格说来,全书都体现出这样的想法。
(2)数学推理的学习包括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把握(了解命题的含义、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以及准确地表达推理(证明)的过程。
(3)数学推理的学习不能等同于数学证明的学习。数学推理有多种形式,数学证明则物指具有公理化意义的逻辑证明。
(4)关注数学证明本身的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怎样证明一些物定数学对象的性质。数学 证明本身的学习包括:
---获得或质疑需要证明的命题;理解命题的结构,物别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完成证明的基本策略。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下册的第6章、九年级上册的第1、3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数学证明与公理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公理化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形式化的数学证明。
因此,确切地说,对于数学证明的学习,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教材的要求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
2.3 关注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分数学
(1)学生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打下的数学基础主要有哪些?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应当得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它们与100年以前,甚至50年以前的含义都是不一样的。
(2)基础的形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基础的形成应当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阶段性目标与终结性应当明确区分。例如:
数的计算---七年级上册第2章的处理,第2章与其他相关章节的联结性目标;技能的形成不应当采用“毕其功于一役”式的方式。
读统计图表---了解数据、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涵的信息、根据问题的需要处理数据、依据数据结果做统计推断。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其数学学习成就之间不存在本质性冲突。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依赖于他们对相关知识、方法和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需要时间并经历一定的阶段。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数学学习成就之间不应当存在本质性冲突。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多地与数学学习评价相关。
2.4 遵循人的认识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依照逻辑程序展开教学
(1)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在总体上与人类对它的认识相一致;成熟的数学内容及其结构是人类历以千百年的实践与思考而构建的,不可能一次性完完全全地传递给学生。
(2)具体、形象、操作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之路,但不是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章的从“先做一做,再想一想”,到“先想一想,再做一做”;概率的认识。
(3)严谨是相对的,抽象是不断发展的指数运算;几何定理。
(4)结构是人为的,相对结构本身而言,我们更应当关注结构的形成过程。设计“回顾与反思”。
2.5 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而不拒绝数学
(1)有效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基础之上。
(2)现实的数学一定是简单的、浅薄的数学?
(3)数学化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设计楼梯。
2.6 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会做练习
(1)大多数学生未来可能不思考数学,但他一定要能够“数学地思考”;能够模仿已有的形式解题是必要的,但能够思考数学,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更生要;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很重要吗?(2)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丰富的含义。用数学解决问题既可以是用数学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也可以是解决数学问题,如九年级上册的“课题学习”、凸多边与凹多边形。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做数学”的过程。
2.7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教材不能仅仅是经过教学法加工的数学知识结构。
(2)我们应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求解--应用与拓展。
(3)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基本的思维物征;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技术等。
3 学校、老师、学生如何对待新课改
3.1 学校、老师该如何对待新课改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新理新思维,它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老师、研究型的老师,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鼓励老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就进一步要求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层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活动,即实施校本教研。那么,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呢?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不可或缺的力量和行为方式。
3.1.1 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办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1)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如在准备一节以前教过的课时),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作调整性预测,具有前瞻性。
(2)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课堂上有个别学生提出类似玩笑的问题,能灵活应对;又如任教两个班级,在上完一个班级后,上第二个班级的课时所作的教学调整;等等)具有敏感性。
(3)教学后的反思是指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做好课后记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自我反思是教师把自已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 自已的教学观念,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已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已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 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3.1.2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已,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交换信息,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研讨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最主要的教学实践,开展专题讨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一般都应在教研组中进行。
(2)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并且是大量的。
3.1.3 专业引领。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教师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缺少科学的、先进的理念引领,就可能困于实践不成熟、不正确、不科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专业引领工作呢?
(1)通过网络、报刊等,教师自觉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和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2)通过专家、学者的教学现场指导或学术专题报告等,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
(3)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校际间教学教研交流活动,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使参与的老师受启发。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主课、评课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要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最为迫切的应该是尽早建立科学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师评价制度。要使课改具有自行发展的动力,必须把关注的重点和改革措施放到教师方面来。尽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疑是主导。没有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根本谈不上教改。在提高教师课改积极性方面,过去通常注重的是组织学习,转变思想,树立新的观念,这是必须的,但这种做法的效果不一定持久。道德的自我约束,可以使人群中的中坚分子保持其先进性,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就不大容易了。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也惧于制度的惩罚而不敢做坏事;而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约束,好人也可能随波逐流。这是公认的道理。所以,要使课改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获得持久的动力,关键点在于的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3.2 老师、学生该如何对待新课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学生应当如何配合老师的教学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如果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
3.2.1 关于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用较为通俗的理解,可认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发现者”的眼光与意识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把它接受下来。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均有异曲同工的说法。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3.2.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是根本。
传统课程只重视了教师怎么教,把传授知识作为第一目的,教师成为教授数学知识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沦为数学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与学生也沦为“分数的奴隶”,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取知识的,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建。因此,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尊重。应当考虑,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此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解题的一招一式,要学习的知识总是被老师突然地放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哪有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将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的自己建构知识,更别渗透说数学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而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抵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虽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成重要的。
3.2.3 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知识分成几块如:概念教学、公式定理教学、复习教学。那么,在教学中具体应怎么办呢?(1)概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若干前提条件,包括准备阶段过程中的一些比较粗糙的意念,工具及方法,组织学生从知识的整体出发,从共性出发,从特点出发来讨论、辨析,互相启迪,从而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定义方式,探求判定方法,确定分类的形式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课堂更活跃,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知识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在七年级(上)第三章“同类项”概念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名词的含义入手,理解同类项的含义,特别是“同类”两个字的阐释,接着给出几个式子,如(1)Y与8Y(2)-2X2与X3(3)X2Y与XY2(4)-3与X(5)-5与1000(6)a2b与a2bc(7)-2x2与5x2,让学生凭直觉思维推测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然后在教师肯定学生判断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同类项概念的本质,教师能过提供准备材料、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增加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以增加学生思考、探索与尝试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2)公式定理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在公式定理推导的教学中,由于受教材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局限,书上有些定理、公式末给出严格的证明,有的是直接认定,有的在表述之后就另以引用,往往省略了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现在的、死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通过“拟真的”发现,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发展规律,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探索过程,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如在幂的乘方教学中,在复习了一些准备知识之后,教师先列举一些式子让学生计算。如82、93、252在学生算出结果后,再问(2×3)2,(3×2)3,(5×2)2怎么算?然后又引导到(am)n的计算问题上来。经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之后,便能正确地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公式。这样一来,使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推导过程,经过实践,他们认识了公式的结构,掌握了公式的推导,熟悉了分工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
(3)复习练习中的主体意识
由于受到课本知识结构、学生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结构是相对零乱的,缺乏条理和有序,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不断整合其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和网络化的有机体系。
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疏通,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认知结构,并经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和推理论证等教学实践活动,重构网络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清晰解题思路;掌握规律方法;突破疑难症结;克服薄弱环节,由此达到巩固、加深和提高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教学意识,构造数学模型,提高数学想象,诱发创造动机,把数学嵌入活的思维活动之中,并不断在学数学中、用数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也并非学校或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此文只是一些浅显之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会力求改进、力求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久忠,数学教育学[M],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中数教研室
关键词:数学大纲;数学课本评价;数学教与学:数学教育评价
1前言
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15年.数学教育的改革为数学教材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1年开始,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有多种小学、初中、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教材向全国发行.但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尤其是使用新教材学生的数学成就如何尚没有系统的测试和研究.为了总结教材的使用情况,巩固其长处,改进不足之处,帮助广大教师和教研员更好地贯彻和施行大纲所规定的数学教学内容,我们对使用不同教材的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小学部分,选择了使用小学新教材(以下简称小学新教材)的学生与使用其它教材(以下简称小学其它教材)的学生以及部分可比性较强的国家(地区)的学生进行比较.初中部分,选择了使用初中新教材(以下简称初中新教材)的学生与使用其它教材(以下简称初中其它教材)的学生以及部分可比性较强的国家(地区)的学生进行比较.其目的旨在回顾和了解学生使用不同教材的数学成就和教材的使用情况.在这个报告里,就小学新教材与小学其它教材,初中新教材与初中其它教材以及部分国外(地区)学生的学习成就和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比较的形式对测试做一个总结,其目的是总结教材的使用情况,巩固教材的长处,改进不足之处,帮助广大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师和教研员更好地贯彻和施行大纲所规定的数学教学内容.
2测试什么为了有利于比较使用新教材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其他国家相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就,本报告的数学题选择使用(1)小学部分:学生试题采用‘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
(IEA,2003a)所使用的数学题;学生调查问卷采用经过修改的‘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的四年级学生问卷(1EA,2003b).(2)初中部分:学生试题采用‘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1EA,2003c),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03),和自己设计的题目;学生调查问卷采用经过修改的《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ⅢA,2003)的八年级学生问卷.选择《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因为他们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小学生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成就评价项目.《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的目的是检查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会什么和能做什么(Mullis,Martin,Gonzalez,&Chrostowski,2003),它的题目比较接近中小学大纲的要求;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15岁时的数学应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题目不是数学竞赛题,因此其难度应该属于大纲要求的应知应会的范畴,其测试的目的之一,是想要知道对一个国家整体而言,公共教育的水准究竟有多高,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如何,以及影响学生成就的因素.毫无疑问,这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和未来的劳动力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找出影响学生成就的因素对发展大众教育和改善国家整体教育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报告里,我们的目的是测试使用新教材的学生与使用其它教材的学生和国外(地区)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认知水平上的不同,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我们选择部分可比性较强的国家(地区)进行比较,他们是:(1)小学部分:香港、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美国;(2)初中部分: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法国.需要指出的是:(1)这些国家的数据代表的是整体国家水平或接近国家水平CR范围随机抽样),而数据只代表抽样的范围;(2)在初中部分,‘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的是八年级和15岁的年龄段,而我们选择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原因是八年级的教学大纲有部分内容未涵盖测试内容;(3)自己设计的题目主要涵盖初中概率和几何的内容.在这个测试里,我们想要回答的问题是:
(I)新教材的学生与其它教材的学生以及国外(地区)学生的数学成就和数学认知水平有什么不同?(2)新教材的学生与其它教材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有什么不同?3)不同城市、不同教材的学生的数学成就和数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3测试方法
3.1数据的收集考虑收集数据的随机性,并且易于比较,本测试的数据收集选择既有大中城市,又有县城,既有沿海,又有内陆,且好学校与差学校有基本相等比重的方法
3.2测试题目及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本测试小学部分采纳选择后的<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的数学测试题目和问卷,初中部分采纳3个方面的题目:
(1)‘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的数学测试题目(题1—16)i(2)‘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数学测试题目(题17);(3)自己设计的题目(题18—20).选择‘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数学测试题目的原因是有利于与其他国家作比较;而自己设计的题目则重点测试学生在概率和几何方面的成就.测试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127126l1164234273356一个是数学内容,另一个是数学认知水平.小学数学内容包含数和运算、代数的规律和关系、测量、几何和数据;初中的数学内容包含数和运算、代数、几何、测量、概率统计;数学认知水平包含懂得数学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概念,能解决日常问题和数学推理.本测试选择的小学数学有20题共26个问题,在数学内容和数学认知水平上的百分比分别是:
(1)数学内容:数和运算42%,代数的规律和关系15%,测量12%,几何19%,数据12%;(2)数学认知水平:懂得数学解题步骤7%,懂得数学概念29%,能解决日常问题57%,数学推理7%.本测试选择的初中数学有20题共29个问题,在数学内容和数学认知水平的百分比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