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

第1篇: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标志性知识 地理思维 教学实效

所谓标志性的地理知识是指教学中遇到的核心知识点、核心地理原理、最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它是地理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方法,是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出发点与关键点。将标志性知识内化,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地理原理的应用乃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很大帮助。

1.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

笔者认为读书可分为“书越读越薄”和“书越读越厚”两个阶段。其中“书越读越薄”的过程就是去繁就简的过程,而“书越读越厚”的过程,就是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的过程。

1.1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去繁就简将书读“薄”。现行各版本教材都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编写的,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标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故而运用大量的图、表、文字等各种方式对相关知识加以解释说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读课标的同时还要考虑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应试需要而钻研考试说明。课标与考试说明对知识的要求往往说得比较笼统,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翻阅教参、上网搜索,查阅大量资料,希望面面俱到,生怕哪个知识点有遗漏。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往往也是这种感觉,希望面面俱到。于是,师生会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大量的文字、图表等,使书变得很厚,致使师生倍感疲惫,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也不理想,造成事倍功半。如果教学中能抓住标志性知识,则有利于将书读“薄”,减轻师生负担。如教学《城市空间结构》(鲁教版必修二)时,只要抓住城市功能区及其成因这一标志性知识:综合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也就是说在城市功能区中住宅区分布最广泛);商业区(付租能力最高)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地租最高)和街道两侧;工业区(付租能力最低)一般分布在城市(地租最低),并沿交通干线分布。抓住了这一标志性知识,其他的不必细究,这一节就没有什么可讲了。

1.2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知识迁移将书读“厚”。学会迁移是对学生地理应用能力层面的要求。课本上知识很多,而且在考试中的呈现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只要抓住标志性知识,无论是怎样的情境,也不论是怎样的呈现方式都将云开雾散,剩下的将是核心知识的考查。如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则该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则严重老龄化。抓住这一标志性知识,所有有关老龄化问题的题目都将迎刃而解。

如读“某省人口年岭结构变化图”(下图),回答第(1)题:

(1)该省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问D.2004年以后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1月l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增加了约7400万人。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第(2)题:

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单位:%)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正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B.青壮年比重上升,劳动力过剩

C.我国已进入老龄化行列D.我国应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很明显第(1)题选B,第(2)题选C

2.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

地理思维方式是认识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及地理原理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是相对固化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对我们分析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等都将带来很大帮助。如在分析某地理现象的成因时,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在分析地理事件的影响时,通常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今后学生只要看到影响马上能从利与弊两方面分析。对于动态地理现象或事件的影响,要强调对源头与终点的影响(当然也是从利和弊两方面分析)。笔者曾在教学《人口迁移》(鲁教版必修二)一节时给学生归纳时就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行归纳,而且将其作为标志性的知识在黑板上做了如下板书,并强调要掌握这种地理思维方式。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摇对迁入地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摇

而在教学《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鲁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三节)时,在读过P101知识窗后,笔者让学生思考“产业转移的影响”时,许多学生马上想到要分别从产业转移对输入区和输出区两个方向考虑其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姑且不说他(她)们的答案是否完整、准确,单从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在必修一关于“人口迁移的影响”的教学中,抓标志性知识,无疑是成功的。

3.抓标志性知识,有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第2篇: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范文

1、海事执法上缺乏严谨性,趋利思想严重

虽然在海事执法、服务上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执法制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行政处罚上“挑三拣四”,趋利主义思想严重,对水上交通顽症,比如超限超载、船名标志标识不全等,仅以处罚了事,而基本无纠正等行为,无法消除水上交通隐患。轻管理、重收费、轻纠正、重处罚等现象屡禁不止。

2、现场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少了“啃硬骨头”勇气

受多年的“啃老本”、经验主义影响,在现场管理上缺乏创新和勇气,对存在的非运输船舶扰乱航行秩序、超限等行为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一些水域通航环境依然不好,治理水上交通隐患决心不够、措施不够。

3、行风廉政上缺乏制约性,存在着廉政风险

虽然经过多年的整治,水上“三乱”现象基本已经杜绝,但是由于现场“保吃饭”、海事自由裁量权过大等因素,或多或少存在收小费等问题。同时,对海事现场人员的投诉向更高层次渠道转移,投诉增加,层次上升,比如省委书记信箱、厅长信箱等,行风廉政压力越来越大。

4、海事服务上缺乏主动性,以民为本意识不强

船民是海事部门的衣食父母,但是极少数海事人员存在着一定的强势心理,站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立场,态度嚣张、语气生硬,执法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导致了服务对象的抗拒心理,也是造成投诉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归其原因,基层海事队伍对依法履职要求认识不够,过多依赖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可以说是重指示轻法律;对执法代表政府形象认识不够,重硬件建设轻队伍建设、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打算。当前内外形势变化,是推进海事

所规范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复杂多变的水运形势是推进海事所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客观需求。从大局上讲,内河水运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从交通运输部到省交通运输厅,加快航运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从自身角度上说,带给我们的水上交通监管压力越来越大,责任风险越来越大,毋庸置疑,重点工程施工不办理许可造成事故、撞桥、危化品泄漏等,随时都可能把海事人员摆上风口浪尖。以扬州市为例,水上业务量剧增,截止2011年9月底,全市拥有船舶3421艘、17.89万吨。年均进出船舶6万艘次,货物量1亿多吨,业务量已经较10年前有了近3倍增长。内河航道建设进一步加大,运河航道“三改二”和船闸“二改三”陆续建成,将进一步完善了扬州市以京杭运河为主骨干的内河航道网络,船舶流量、吨位将进一步增长,水上交通监管任务将随之加大,需要提升现场海事监管力量和能力。通过规范化建设活动,可以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有记录、有程序,即使出了事,经得起查,那也不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相对滞后的海事队伍是推进海事所规范化建设活动的主观需要。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地方海事队伍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队伍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趋势严重,造血功能不足,想进来的人进不来,不想进的人却进来了,加之近年来在职职工的教育培训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和内容,吃老本的现象严重,人员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同时,一些海事执法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趋利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权力商品化”侵入队伍肌体、“利益驱动”渗入执法活动等复杂情况,使少数海事执法人员在得与失、利与弊、荣与辱、是与非等道德评判标准发生偏差,名利意识浓了,为民信念淡化了,因此开展规范化建设活动,对于提升队伍素质、改善执法手段和保护海事人员具有一定作用。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推进海事所规范化建设活动的迫切要求。扬州在建设“三个扬州”中提出建设“幸福扬州”的理念,致力于把扬州建设成为“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城市。扬州交通运输部门这几年开展的“双建”活动,每年都列出十件为民办实事工程,可见各级政府部门对于民生的重视。地方海事部门虽然与社会打交道少、影响力不强,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领导的重视。每年的运博会花船巡游保障、汛期枯水期保安全护畅通和保障电煤运输,也起到了很好宣传的效果。但是,海事一线窗口设施简陋、执法随意、服务对象的投诉,也一直对海事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推进海事所规范化建设活动对于提升海事服务社会的能力、秉承服务的宗旨,对于树立海事队伍形象也是形势所需、众人所求、群众所盼。

推进海事所规范化建设活动的相关设想

“为全面履职而行动”既是当前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海事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履职作为海事价值理念体现、精神文化内涵展示,在推进海事所规范化建设活动方面要做到三个字,概括为“新、严、好”:

――新:就是面貌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要通过海事所规范化建设,做到面貌有改变,从执法环境、执法装备、队伍士气、服务对象满意度,各方面都体现了新。

――严,就是执行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制订一整套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执行要做到严,到位、不走样,进一步规范海事执法行为。

第3篇: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范文

(一) 紧密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方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企业的技术人员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学费、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就直接到该企业就业。企业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监督和参与。这种办学模式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成本。

(二) 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其行业发展和用工需求,直接到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面试选拔,确定人选,组成特定的“订单培养”班,并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企业提出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教材,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力度不是很深,学生毕业前,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验收,对合格者予以录用。这种培养模式,由于企业的参与少,教学的针对性不是很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

(三) 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向人才中介机构提出需求的人才标准规格数量,人才中介机构再与学校联系,提供相关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培养要求,学校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中介机构提出的人才标准和规格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计划。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由人才中介机构来进行联系和沟通,学校与人才中介机构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和毕业生“就业协议”。这种培养模式,人才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企业、学校、学生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生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四)1 +1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 +1 +1”指的是: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 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也就是第一年,学生在学校按照专业教学计划,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主体是学校。第二阶段,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修改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课程和培养方式。第三阶段,学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每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并不相同,也不完全以时间来划分,它强调的是在学院的教育环节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的渗透,由于人才成长的阶段不同,在培养过程中实施三阶段过渡法来划分双方的培养任务。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加强和职业素养的逐渐增加,双方的培养重心也在发生偏移。企业参与的培养力度渐渐加强,学生将逐渐融入到企业中,毕业时将以一个成熟企业员工的状态进入岗位发挥作用。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习以及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学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与弊分析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有用人才,用人单位和院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这一点来看,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中国当前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了广大毕业生的根本利益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就是保证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培养的人才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保障毕业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所高校,其任务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但由于近几年大部分高校相继大幅度扩招,导致出现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另外,人才分配模式转变成“双向选择”模式,也导致部分毕业生因不断地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去就业的局面。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不良趋势,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避免这两方面现象的出现,保证大学生“毕业就意味就业”,从而保障了广大毕业生的根本利益。

(三)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国家、学校、企业三方面和谐发展

学校的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将人才培养事业引申为国家、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关注的事业,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办学、用人和就业三方面的问题,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四)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公平问题

当未来30年人口总量、劳动就业和老龄化三大高峰同时来临时,当我们仍按照扩大生源,忽视解决就业问题的方式去提高教育水平时,当我们仍无法解决人才在不断增多,而就业岗位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的矛盾时,当就业受益者与就业岗位提供者,因分属不同群体而使社会矛盾激化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假若一部分群体的人才有了就业机会,而另一部分群体的人才无法就业,必然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社会和谐就成为一句空话,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途径。

(五)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所谓订单,就是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做到了有的放矢,避免了培养无用之才。

(六)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不高

因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就是理论够用,强化技能,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基础和理论课尽量压缩,有的课程甚至不上,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水平不高,这就会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深造埋下了隐患,使得学生以后的就业渠道比较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有所下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了适应签订协议企业的需求而采用的培养人才方式,学生学到的企业文化、生产流程、技术工艺、操作技能等都是跟该企业紧密结合,而学生对其它企业的情况了解得很少,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这对于人才的流动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