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通过老师讲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一课,并通过认真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深刻的体会。我认真思考、理解、考察,与别人讨论,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研究的热情,扩充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老师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从心里接受了这门课程,愿意将自己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六个大问题,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途径、策略,心理健康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虽然不是很多内容,但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对这六大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小学老师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而且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得必有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必要了。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特点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作为老师一定要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正确客观地实施教育方针,深入探讨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样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人。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统一的,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这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上可分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要帮助学生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要有助于自我教育,要有助于生产劳动,要有助于医疗,要有助于各方面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

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达到心理健康呢?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心理机能是否平衡,行为规范是否与社会相适应,意志是否坚定。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观点都被淘汰了。因此,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就以这几方面判断中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每个中小学老师都应该懂得的。

在今天社会,青少年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存在轻重之分的,由心理异常,到心理缺陷,到心理障碍,到心理变态,最后发展为心理疾病。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本来属于他们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么少年宫、辅导班去了,有些有兴趣的还能承受,可那些硬逼着去的,可苦了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自杀了,曾口头说过要自杀的也不少,这一股势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我想这些不仅是因为压力大造成的,还因为是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如果不注意,将会对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呢?惟有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提出我的看法。

第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遵从一定的原则的,不是随便地进行的,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教学化、医学化、科研化的倾向。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4、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保密性很强、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十分严肃的工作。心理老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关系到学生的隐私、名誉、人身等问题要严格给予保密。

5、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基础上的学生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本。作为老师,一定明确这些原则,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

第二,加强老师学习,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老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老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老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老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老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缘于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经历、体验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事件与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受文化环境、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加工而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体验等人生实践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回忆并预设未来事件情境中的心理体验,积极探索构建健康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客观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合理链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分别是: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从课程层面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是以经验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互动过程中,领悟到课程内涵的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持续潜在的变化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真正能够促进教学相长的人生成长课程.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社会性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其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困惑主要有:适应问题、学习发展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压力管理与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咨询与关爱生命等.因此,课程内容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2.1社会化需求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原则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个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由于个体发展基础的多样性,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规则的学习与掌握是在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社会适应性”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因此课程内容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化需求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

2.2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目标既要适应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立足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之中,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现实的超越.在现实中学会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并超越自我,有助于把握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与走向,学会求助与自助,调整自我身心,促进潜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2.3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以是外显的行为与生理的变化为基础,但促进心理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既有外在行为的明显改变,也要渗透积极心理元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潜在的预期情境,促进学生体验过程与反思相结合、通过检验他人及自己的外显结果,掌握心理变化的规律.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深入思考与遵循的原则.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多样化

课程资源既包括心理科学知识的研究成果,更要丰富这些研究成果过程剖析,通过社会化行为及个体预设与经历过的体验进行领悟,对心理活动每个环节的反应进行反思,内化为自己心理构建的资源.为此,笔者参与并主编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该教材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除了设置了以知识讲授的“心理课堂”版块以外,还设置了丰富的心理活动环节———心海俱乐部,其中包括“心理剧场”、“心理影吧”、“点歌台”、“加油站”、“心理训练营”、“户外拓展训练”以及“心理测试”.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极大地降低了教师们搜集课程资源的枯燥工作,提高了教师组织心理活动的能力及分享指导的针对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师的要求

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性、抽象性与动态发展性是每位学习者的重点与难点.在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的现象及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开发的以应用体验性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程教师的要求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4.1用“共同感受”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与心理体验的变化与心智发展阶段及时代和环境背景有关.所谓共同感受,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做为教师要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客观指导.

4.2对资源使用到灵活配置的思考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堂问题的随机性相统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们参与其中,组建团队,沟通协调完成各项以课程活动任务.但在活动过程中,多数学生还会以完成教师任务布置为导向,当出现一些疑问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启迪学生主动合作完成团队任务.

4.3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资源,对团队完成各项心理活动的大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表现,给予学生变化的过程,真正学会包容学生,等待其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4开阔的视野与广博知识面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与客观多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环境变化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在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时代的先锋,向学生学习新新人类的知识,开阔的头脑与视野会使学生更加尊敬教师,促进教学相长.

4.5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构建,是以围绕其社会性的发展为主题.教师角色在社会上的定位就是良好社会责任心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群体.挖掘有效的积极的心理元素,鼓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目标,切忌过度宣扬心理现象的消极性,为大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遇到人生困境时,学会求助,才能发展自助能力的意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实效性分析

笔者根据课程资源配置,采用“讲授+活动体验+分享+反思”促成长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体验性与情境模拟分析的特点,以组建学习小组为团队建设的雏形,指导团队目标实现中的同学之间的沟通,发挥集体的智慧感受他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提升自己认识与探索的能力,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变化相对比,其实效性的分析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1.授课教师的主观感受

通过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课程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有了如下的体验与收获.

1.1讲课时间减少,但备课动脑时间增多

心理活动的增加,需要教师课后更多的工作量.在准备课程的过程,教师更多需要思考如何指导心理活动的合作性,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增强,通过心理拓展活动促进了教师进行反思与动脑,激励教师的教学不断向着创新方向思考.

1.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由于课程模式的创新,大学生们通过活动认识了自我,并有部分同学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积极进行咨询与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困惑,会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

1.3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由于心理活动是模拟学生生活与学习和社会现实情境为主线,需要教师充满教育机智,灵活准确处理各类问题,真正让教师体会到课上一杯水,课后一桶水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们活动的智慧与处理问题的与时俱进,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2.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2.1学生活动参与度与互动性提高

由于团队活动的合作性与竞争性,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互动性明显提高.一改往日上课睡觉、听音乐、看闲书等状态,激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

2.2团队活动创意增加

由于同学们在团队建设活动中以沟通、讨论方式进行行动目标的确定,并在观察其他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创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与效率性.

2.3遵守课堂纪律,提升职业素养

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学生们会因课程过分枯燥而选择逃课或小事请假.因此,课堂要求学会对自己负责任,要求学生有事请假,事不过三,严格执行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职业素养.

2.4“旁听”学生增多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进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和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关系呢?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担负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乐趣,进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之一。

2.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建立自信与自尊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有效锻炼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很多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如果能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4.有助于情感宣泄和释放,平衡学习压力

目前,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繁重,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定的情绪宣泄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健康,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心理健康”是国家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尤其善用心理教育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求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提升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

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进行挫折教育的重任,要求学生认清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学校体育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极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以下策略: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绪。

1.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

尊重差异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也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和相互评价比较直接而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通过运用的形式来展现,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被课堂上师生直观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被激励或被伤害,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要以关注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每个学生所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所以遇到的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如:外倾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主动热情、容易与陌生人熟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促其上进。内倾型,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事谨慎、多顾虑、少行动、不善同陌生人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这类学生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他们鼓励他们。抑郁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他们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集体舞蹈等集体项目,多参加可增强其意志、培养其自信心的体育项目,如:拨河、登山、跨栏、长跑等运动项目。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增强自信心

体育课的实践性决定了要学生亲力亲为,克服自身弱点达到目标要求。所以在进行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相应的障碍,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挫折完善自我。如,在跳高教学中,由于学生高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根据这些,可设置不同高度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向最大高度冲击;还有篮球跳投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投篮的距离,当在某一远度的命中率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再增大下一个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等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失败时学会不气馁再拼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不得意忘形。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

3.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传统的体育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动参与。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好的“编导”,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向前台。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展其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使其向“完全的人”方向发展。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良好品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和学生与学生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这样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对其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进行深刻的认识,了解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要关心学生包括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和身体状况。课堂上建立民主教学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了解学生的需要,避免过高的期望水准,做学生的朋友。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搜索,了解到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学者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研究和观点。如,姜巧玲主要继承了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并且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创建“二元结构”模式,使学校能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李更生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需求,提出构建心理健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阐明了主要建立专家咨询和非专家的信息教育子系统,深度分析了系统应该具备的辅助途径,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金璇首先分析了目前学校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网络信息方面、构建系统体系方面以及工作实施方面等等,体现了网络系统的构建仍然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后提出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模式创新、资源开发等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明确了建立网络教育的学生发展平台管理平以及教师成长平台是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以上研究比较典型,但还存在许多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了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和措施,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部分。从家庭环境来看,一般由于父母的离异与不和、亲人离世、家庭教育不正确以及爱的缺失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往往会表现为性格孤僻、忧郁、叛逆等现象,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环境因素是指学校的制度、文化理念、校风校纪、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对学生个人心理的影响,如果在校出现不正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那么受到影响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妒忌甚至是仇恨心理,既不利于其他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当事人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过激等行为结果;社会环境距离小学生比较远,但也会有一定的接触,当遇到不良现象,如抢劫、打仗斗殴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消极和厌世,同时社会上的对于小学的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导致一些小学生内心早早地出现了竞争忧患意识,不仅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也会导致他们比较压抑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从整体来看,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因素,也是与小学生生活最为密切。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所处的各方面环境。

2.教育因素

当前阶段,许多学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小中生正处于基础知识启蒙学习阶段,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顺利升学任务,一味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实学生的兴趣、意志、自信心等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没有有效地利用,学生每天只会为了分数而学习,无形中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也正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仍然十分稚嫩,过大的压力和枯燥的学习都会使学生过于厌烦学习生活,就会产生逃课厌学等行为,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较弱的学生,面对考试失败常常会带来较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抑郁心理,最终也有可能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所以,心理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老师不只是指导和命令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服务,很多的老师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无形地拉开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不利于对学生的日常沟通和行为监督,这就没有达到教育的实质性目的。

2.个人因素

每个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性格特点也多样化,有一部分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也常常独自一个人,遇到事情无论是好事坏事均不愿意与同学、老师,甚至是家人分享和倾诉,长此以往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强的嫉妒和傲慢心理,不能忍受其他人超越自己,表现得十分自负,甚至会为了打压别人不择手段,这类学生也是由于好胜心较强、不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原因造成的,这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所以,从学生个人来看,与生俱来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该心理问题驱使学生按照个人意愿一意孤行,不仅仅带给其他人伤害,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小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在不断成长的阶段,有可能走进许多误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教育,有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1.建立<易裳体系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校应该在网络系统中建立专家咨询系统,邀请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并且分享成功的案例经验,如果花费较大,可以通过政府和国家申请补助以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在邀请的专家中,通过每个专家比较擅长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建立个人独立的主页和在线预约以及咨询体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选择相应的专家,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可以不公开姓名等私人信息,但是每个小学生需要建立个人账户,方便学校统计学生普遍的问题种类。通过咨询专家,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缓解,并且同时需要评价专家的实际能力和平台建立的优劣,这样学校能够通过收集到的信息结果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专家咨询系统有建立的必要性,通过专业化的指导能够避免学生走进误区,同时认识到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解决和处理。

2.集中汇集心理学资料,建立资料库

在网络系统中建立心理学资料库,收集各类心理学材料进行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种类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栏目,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校对于资料的上传和安全性需要严格把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没有权限删除和更改资料,而学校对资料必须谨慎地甄别和区分,保证资料的价值和真实准确。在资料查询系统中,学生需要登录个人账号,可以进行在线预览,也能够将资料下载下来。学校通过学生的浏览记录统计和下载统计,运用大数据功能分析出普遍学生的需求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大致方向,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可以广泛地补充资料,做到在该问题上能够全面解读。为了是学生随时随地地查看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资料汇集系统体系,广泛收集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心理学资料,主要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补充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健康稳定的学习环境。

3.建立心理在线测试和评估系统

学校根据学生的普遍性格特点和问题,设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普遍问题以及建议需求等进行广泛了解,然后根据相关的心理测试资料合理地设置在线测试问题和评估体系。老师组织小学生通过登陆个人账户随时随地、定期进行测试,网上测试系统会建立多个评测指标和体系,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生不会长期面对同一个测评而失去测试的效果和作用。通过科学的在线测试,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到个人的心理问题,及时地调整,与老师沟通解决,学校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成绩和评估结果发现学生的普遍心理困惑和矛盾,双方都能够根据在线测试获得想要的结果。因此,心理在线测评对于学校和学生都十分重要,现代网络上有许多这样的测试系统和网站,但是并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所以,学校内部统一地成立合理有效的在线测试也是对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保障,创造安全可操作的心理评价环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心理问题。

4.开展网络心理教育课程

现代网络中存在许多的课程在线培训,为了学生能够方便自主地学习基础和技能知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的心理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和承受能力。学校通过在线收集,请专家挑选出对小学生最有益的在线课程,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最后的课程测试,促进学生能够认真努力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网上课程的培训,应该纳人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知识的认识,更能够给老师提供了观察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多提供有趣的案例讲解和故事,如果是过于乏味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更不会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学习,这样也不能达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网络课程应该经过反复甄选,把最有意义的安排给所有学生,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增长了心理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进度。

四、结语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14-01

一、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与选择也在增多。虽然很多的大学生都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也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但不可否定的是,的确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根据调查,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已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一些学校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学习方面,大学中的学习与以前的教育大不相同。学生不用每天处于老师家长的监督之下,空闲的时间也有很多,许多学生感觉自己一下子轻松自由了。但由于不会正确处理自己的学习与娱乐时间,许多学生发现自己成绩一落千丈。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发现与自己的想象不一样,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提不起兴趣。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处理时间上缺乏自理能力。

(2)在就业方面,这部分问题主要出现在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身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适应与学习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对进入社会心怀恐惧,还有一点就是眼高手低,总是对工作挑挑拣拣,最后白白丢失机会,成为失业人员。

(3)在恋爱方面,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很多,也能够勇敢的对自己喜爱的异性进行追寻。大学生在恋爱时,有的不敢于表达,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认为两个人应该时刻在一起,将对方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这都不利于爱情的发展,尤其是失恋时,很多大学生承受不住,出现寻死觅活的情况。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上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原因,更有一些是因为当今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的未来,他们中的一部分抗压能力弱,自杀情况增多,对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得到保障,维护其他学生的身心安全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身心健康,自强自立,才能够真正实现对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漏洞

1.思想上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十分重视,但是在对工作的对象,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宣传主流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两者在目标,方法,内容上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主要是针对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与其他的人关系不大。其实这是涉及到所有人,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性工作。

2.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够专业,实际效果差。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并不具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导致最后的工作的成效不显著。

(2)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学生产生抵制情绪。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或是学生寻求心里帮助时,由于学校中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教师自身重视不够,往往对学生的隐私不注意保护。而现在的大学生隐私意识很强,不愿意被别人视为不正常之人。如果由于体制或教师的原因将其泄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进而对学校甚至社会不再相信。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方向

1.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养

在学校中与学生交流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也往往是学生在出现问题最容易想起的一个人,这就充分体现了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的重要性。他们必须对学生的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通。

高校必须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专业素养,将心理专业知识作为对辅导员进行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目的的将他们培养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专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培养系统,首先使辅导员自己的心理素养提高,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校园氛围

高校应该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可以开展心理文化周,心理文化月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再将其当成一个避讳的话题。学校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恋爱,就业等方面,要使大学生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让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责任,家庭的准则。对就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总将自己摆在“天之骄子”的位置,而要适应现今社会的要求,好好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局面,勇敢面对就业压力。

四、结语

现在社会的各种压力都在增大,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若是不加以正确引导,也许会出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这项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作,绝不是靠一两个人或一两项制度就能解决的。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具体的制度,日积月累,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庆兵.结合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繁杂,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新形势下跳出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新型的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成效。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校内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来实现,辅助渠道有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校园广播、宣传栏内容、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各高校都有相应的课程和机构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理论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多是选修课,并不能保证完全普及到每个学生。虽然大学辅导员在工作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但是学校和辅导员所关注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学生的学习和安全问题,疏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最终结果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沉迷于网络和恋爱等,并不能完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毕业后会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成为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而大学中设置的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利用效率不高,即便学生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因为害怕老师和同学的异样目光而退避三舍。这些都是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所在。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建立创新型的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具体来看,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高等教育创新理念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影响着其学业和人生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成长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2.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其人格发展的指导。具备良好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利用创新手段,切实有效地让每个学生都接收到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途径。当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融合在大学教学体系中时,科学的心理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拓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从多方面出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关键在于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心智,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就当前大学的教育情况和硬件设施来看,建立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参考以下途径:

1.根据新媒体的时代要求,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微博、微信、手机、校园APP等进行广泛的心理知识普及,从创新的角度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信息化时代的结合。新平台的建立可以随时消息,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接受信息的习惯。

2.建构大学生校际合作和校内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及网上课程的免费观看,方便更多的学生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在网络课程平台中,还可以加入互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通过在线留言和提交作业,实现学生与心理教师的及时沟通。

3.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室,即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实现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的结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项目帮助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潜能。在这方面,还应当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

4.进行思想教育,改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建立更能保证学生隐私的心理咨询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并且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未来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再逃避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有效建立要依靠学校和心理教师、大学辅导员的协作,也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的现状,尽快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以引导和调节,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辅导工作,开设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祖曦,寥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47

1 前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并发生了许多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之一。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迫切而需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2.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能够与社会相互协调,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其生命具有活力,其身心潜能能够充分发挥,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过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其判断的标准也是多维度的。一般而言,心理健康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表现为心情愉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的一般常态心理;二是表现为与他人相处有些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但经过调节、调整可恢复常态的轻度心理失调;三是适应严重失调的严重病态心理。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有正常的智力,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②对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③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④对情绪具有较强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有健全的意志。

⑤人格品质完整统一。

⑥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和谐。

⑦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

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2 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3.3 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4.1 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4.2 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4.3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5 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个人、教师、学校通力合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滕易伊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3]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体系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6.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效;策略

0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是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带给了人们许多的新鲜事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多的受到了信息多元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如何保证小学生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小学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就应该默默奉献自己,挥洒自己的青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1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成长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接受知识才能更加积极,才能更好、更积极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从而在成年后为国家做贡献。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就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引导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爱的鼓励,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2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采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并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目前,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倡导,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对于心理学进行生硬的说教,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和概念,强行要求学生记忆这些知识,无疑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一丝丝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让学生在强化知识记忆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从教人员都可以从事这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是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目前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心理,缺乏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评估和检查制度,这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形同虚设,使一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科变成一门学校应付检查的科目,这些都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年代,小学生容易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内向、自卑等心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到办公室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进行解答,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沟通中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观,让学生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2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认真的保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应该不管在教学活动还是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有效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3.3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

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心存感恩,世界便会充满爱。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默契与配合,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更加美好;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家长互动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让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灵,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判断善恶,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备真善美的高品质的人才。

4结束语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意志、以及各方面品质的好坏。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疏导,探索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体系,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发展自己,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小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所借鉴,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彦江.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2:77.

[2]杜贞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J].才智,2013,31:176.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

1.自卑与失落心理

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经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加之,目前社会对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的认可度并不太高,家长们大都只是抱着孩子学门手艺的心态。这些均导致学生感觉不到大学生活的归属感,缺乏自我身份认同,易产生自卑与失落情绪。

2.焦虑、困惑心理

高职学生多来自教育资源贫瘠的偏远地方,多为低收入家庭或是贫困家庭学生,同时又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往往由于其理论基础过差,或是专业课程知识过难,现实效果达不到其心中的预期效果,导致他们容易变得焦虑、困惑,最后形成厌学、混日子的心态。

3.孤独心理

高职学生多为当年高中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是当年的边缘化学生,慢慢地他们养成了不喜欢与他人主动交流的习惯。来到大学的开放环境中,反而让他们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只跟寝室里的一两个学生交流,甚至就是自己对着手机或是电脑来度过大学三年。他们虽然生活在集体中,但却会感到孤独。

4.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的父母大都生活在偏远地区或是农村地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采用的就是打骂,或者就是让爷爷奶奶管教,自己在外打工。由于缺失家庭温暖、父母关爱,导致许多学生在接受高校老师管理时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高职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是以培养可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但是其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许多人都认为高职生文化理论基础差,上那些公共基础课无用,同时许多学生和其家长也认为来高职学校就是为学门技术,以后好找工作。这些偏颇的认识都是有悖于高校大学生培养要求的,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需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开启思政工作的钥匙。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常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教育管理中秉承人与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行为的本源,无疑是新时期下强化高职生思政工作的关键,进而促进高职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

1.加强谈心谈话有利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高职生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学生和调动学生积极活动,更多应该是主动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因材施教,做好引导工作。高职生本身就缺乏自信,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忽视自身其他的发展机会,不愿意主动成长。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积极开展谈心谈话,努力去探寻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帮助他们勇敢展示出来,引导他们主动成长,实现多样化的成长,让他们从成长中得到快乐,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2.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管理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中不断激发学生潜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利用学生活动和学生组织两个有力抓手,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强化教师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突出其个性,拥有个性的成长。辅导员或是其他学管工作者,应给予高职生更多的自我空间,而不是运用教条式的规范,帮助高职生思想认识更加清晰,个性目标更加明确,不能以同一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合理辅助每一位学生制订其发展计划,定期督促并且给予反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激发其自我成长,自我管理。

3.有利于教育管理者的身心健康,从而保障工作正常开展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自身要身心健康,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普遍问题较多,教育效果不明显,这会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重复投入过多,缺乏成就感,容易性格烦躁,工作主动性降低。所以高职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更需要有健康的身心,积极乐观地对待工作,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切实落实。

反之,我们的学生逐渐变得积极乐观,那么麻烦老师的问题就会越少,老师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综上即可说明,只有身心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作者:董晓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