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1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语教学;自主阅读;研究

新世纪的特色就是民主、多元、开放,各种思想和各种价值观互相矛盾,互相融合,合理地共存,人们在多样化的社会中相互理解、分享和合作。自主阅读教学主张的就是个性自由、自主发展。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一、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内涵自主阅读是以自己的意愿和进行的阅读方式。学生自主阅读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行为层面和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的自主主张学生要参与整个阅读的过程和环节;认知层面的自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在阅读时自主调控阅读的认知背景(包括阅读思维、方法、策略等),其次是对文本的自主解读(包括个性化解读、批判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面对这两个不同的自主阅读的涵义,人们一般比较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自主,认为只有将认知层面的自主性完全地发挥出来,才可以称得上是实际上的行为的自主;不然,行为上的自主只能称得上是低层次的自由。

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方式很多,就比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我在讲授《借书》一课前,查找了很多的相关资料,写了一份关于总理生前的感人事迹和所具备的精神。当我投入情感地阅读时,我自己都被感动了。学生也受到老师情绪的感染,他们敬佩总理那无私的精神,他们对语句的理解也比以前更深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动力之源,一旦兴趣产生,就相当于有了学习内驱力。

但是,小学生的兴趣是不连续的,所以要保持吸引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对课文内容差不多都知道时,向他提一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考受到了一些阻碍时,就要提一个有点醒作用的、让学生思路清晰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开通思维,不愿去考虑问题,就要给他提有多重见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可以从某方面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时,就给他们从另一方面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学会多角度地思考。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来说都是有利的,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认清自己的目标。良好的阅读是在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碰到问题时可以自己寻求答案,还能完成阅读的任务。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举个例子,在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先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然后拿到课堂上来分享给其他的学生,学生从搜集到的资料中看到了的伟大精神,最终这篇文章学得很到位。只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那么他们在学习别的文章时,才会积极地查找相关资料,这对于文章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想要学生的学习压力有一个很好的缓解,就得创建一个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被激发出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将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来进行读书、讨论。

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在对《麻雀》一课进行汇总时,说道:“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她刚刚说完,就有一位男同学举手站起来反驳她说:“老师,我不觉得这说的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始至终都没有写老麻雀的性别”,老师听到这就笑着说:“你阅读得很仔细,问题也提得很好。我的总结是有些不合理,但是要怎样改才对呢?”这样使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最后同学们总结:此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种亲子之情。

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后,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都有了很好的创新,语文教师要抛弃之前传统的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大力发展以阅读和讨论为主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式阅读教学课堂真正地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第2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模式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新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传统模式影响,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以此来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人文修养等,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通过开展研究性预读教学,可有效调动学生主动获取新体验、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并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课堂的现状不难看出,课堂学习中仍存在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其一,阅读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一些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课堂上,然而这些新方法并没有真正的得以有效运用,课堂上“满堂讲”、“满堂问”的情况仍屡见不鲜。尤其是随着“探究式”学习的推广,一些教师片面的以为“提问”就是最好的知识剖析方法,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一些问题,问了也是白问,根本无法实现“启发”、“调动”的作用,学生对问题本身就是一知半解,“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显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卑感,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满堂讲”不发问,同样起不到真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教师满堂在讲,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样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其二,教学方法单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方法策略流程简单、趣味性不强等一直存在于课堂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不得不被动的在教师主导限定性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无法真正的将自己的意见进行表述,使得学生独立思维空间遭到了严重的思想禁锢,长久下去必然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另外由于初中学生逐渐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科目学习,学习压力加大,导致学生可供自我支配的时间过少,尤其各式各样关于考试的辅导类工具书的存在,使得初中学生几乎完全失去了自我阅读、独立阅读、主动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除此之外,阅读还存在着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现象问题。面对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种种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入的反思。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这与当前视听文化对传统阅读的冲击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应用,纸质类图书在国内销量显然日渐靡顿,纸质图书阅读人口比例的明显下降,直接反映了当前阅读在公众生活中地位的下降,这一问题间接的映射到初中生的阅读学习中并不足为奇;另外,虽然新课改已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的,但由于初中生学习压力过重,考试负担过重,再加上“分数”这一观念仍不能完全被我们科学正式化,使得多数家长教师仍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学生不得不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为主要目标,使得阅读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其目标设置上必须具备其独特之处,但实际的实践过程中,阅读教学往往存在着目标短期、知识僵化等不良现象,给学生的积极性带来严重挫败感,使得阅读教学无法按照理想目标实现。

依上述看来,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现代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当中去,可以有效实现两者的整合,提出操作性更强、可行性更高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对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结合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一)课堂内外阅读的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真正的阅读兴趣。课内的文章可予以精读,通过课内认真的钻研研究,在充分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之上,提取阅读内容的主要信息;课堂外的阅读,可以略读的方式来对阅读内容进行大致的浏览,掌握其大意,来增加学生自身知识范围。其实笔者以为,课内的精读,往往是为课外略读能力做准备,通过课外的大量“略读”来真正利用研究性阅读教学,以“精”“略”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一些学生在课内精读过程中,往往在了解阅读内容大意之后,便无法实现对其深入的理解,自己无法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找不到值得思考的地方,此时,教师可通过设置疑问,来为学生指引方向,引出学生好奇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活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技术,来结合传统文字来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即通过视频音频资料来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延伸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景,让学生阅读过程中,可更加深切的理解和感悟文字的魅力,真正的享受到文字带来的乐趣。

(三)实行文章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研究性阅读教学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专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理解,也就是一种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会了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知识进行运用呢?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阅读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写作就是把这些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来,所以可以说,阅读就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工作。语文本身也就是语言文字,无论是读这些语言文字还是写这些语言文字,都是为了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二字,在进行文章阅读的时候,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研究”,那么如何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呢?也就是亲身实践的进行写作,利用阅读带动写作,写作促进阅读的方式,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进一步的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而且问题的合理设置还可大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开放式问题,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入到阅读文本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主动寻求不同答案的热情。问题设置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基本原则,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必须具备其自身的目的性,有方法、有步骤的将学生引入思考,引入阅读文本主体的思考中。这样一来,不但实现了研究性预读教学学生独立阅读的目的,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有效的研究性阅读教学,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02-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结合现阶段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理论、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性阅读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加强和优化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办法和措施,以真正发挥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潜在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指出,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因此,就目前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省2005年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也将越来越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目前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师生还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甚至只是一种时髦,一种对外展示的实验窗口,认为所谓研究性课程与日常的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没有多大关联,与高考应试更是相距甚远,因而开课也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之上。

二、教学中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

1. 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

2. 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 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启发;

4. 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让学生“动”起来,更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乐”起来。下面是用这种新方式教学《失街亭》的一个简案:思辩街亭之失;感悟人生之要目标切入指导品悟思辩。①确立一个思辩品悟点。②命一个好题。③精当的“板书”设计。④联想历史上、现实中与之相似的人和事,把每个人或每件事概括成一句话,形成排比,并联系在写作中怎么用,联想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⑤用诗、词、曲来总结点化思辩品悟的内容或感悟。⑥设计一小段交流思辩时精美的导入语。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1. 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2.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4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阅读 教学 策略

阅读应该是创造性的写作或者说是创造性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理解,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阅读理解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我们要清楚的是小学阅读不是格式化的教学,应该提倡的是创新教学,有效教学。

一、激发阅读的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大凡有所成绩的学生首先都是比较喜欢某学科的学习的,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和学习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熟知教材,做到知识与学情的有效整合,革新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爱读、读不停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小学生天生爱动、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跟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让学生跟着阅读,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诵等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告诉他们,书中的知识无穷无尽。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并且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来讲也是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异见"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实行的还是标准答案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死板,由于受到教育环境、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发展滞后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单一,可以说是格式化的教学,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在课堂上不存在另类思想和异见的说法,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追求的是整体划一,必须向标准答案看齐,不存在任何参考答案。小学生思维简单,想法很多,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理解可能是一千个汉姆雷德,凸显出自身的个性和偏好,为此也难坏了老师,他们追求的完全一致性的答题方式很难实现,难道对于阅读我们非得有统一的答案吗?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在遵守语文学习规律和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能由"言"到"意"的还原文章大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方针,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要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一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教育的目标要去,能尊重学生的不同解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带给我们的启发,借鉴其中的精华。

三、创新阅读思维,学会生利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一批批所谓的文人墨客,贤能贵族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殊不知,并非所有的书中都有黄金屋与颜如玉。中国人论理辩事常常会抬出逝去古人或现今名人的警句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又不知这些实为一家之言,一门之见,岂敢以真理而用之。这是我们的通病,一般人是逃不出这座围城的。当下中国,搞社会科学的没有多少重大的创建,大凡与此有些关联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一个听话或人云亦云的社会是很难有科学创新的。读书固然好,但决不能被书所俘虏而沦为书奴,孟子所言极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呀。读书太过简单与粗略,有时很难理解和吸收书中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作者隐藏文字背后的意境了。我一直让学生坚持品书,品,我粗略的理解为悟。悟就是用心以自己的理性去吸收书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以此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讲的好:"我们不应读书死、死读书和读死书,而应该用活书、活用书和用书活。读书重要的是能生利。"这些思想,我们毫不犹豫的追随了先生。是的,读书应当生利,应当学以致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与生命都是有限的,真容不得也容不起太多的浪费。如果一个人读过书只记得作者所云而无任何的感悟,与翻了田而不播种有何区别呢,其等待的只有徒劳无功,一无所获。经济学上讲机会成本,读书带些功利性与选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考虑一下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也是应该与必须的吧。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还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启迪理性思维也是不能忽视的。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地让学生读,应注意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阅读的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在阅读同语文并行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全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

第5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内研究性阅读研究型课外阅读

作为一种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忆知识,而在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不妨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一、课内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近似利学研究的方法去读懂课文,获取知识,并受到情意熏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性阅读的方式有许多:

(1)可结合复习检查,提炼课文主题进行研究性阅读。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有位老师先叫学生听写了九个词语,其中3个是带有“思”的词语,然后问学生:刚才听写的词语中,有哪几个跟“思”有关?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爸爸在火车上有几次沉思?这三思都思了些什么?(一思眼前白杨—挺拔;二思(边疆的建设者)胸中的白杨—心意;三思(想孩子能扎根)未来的白杨—孩子)那么爸爸的三思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为什么这样想,你有什么体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思,在全班交流前先同桌交流,一学生讲了后同学们补充、评价。整堂课,教师只有片言只语的点拨,相当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2)抓住课后问题进行研究。如《西门豹》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西门豹要惩治巫婆和官绅,把他们抓起来杀了不就得了,那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究竟巧在哪里,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3)从小朋友的质疑中提出主题进行研读。如在学习《五彩池》一文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质疑,其中有一位小朋友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听了这一似乎与课文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同学们哄堂大笑。机智的老师就抓住了这一问题,顺势导出了研究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确定一个池能不能游泳,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多大、多深、池水有没有毒、池底有没有障碍物),研读课文,五彩池具备这四个条件吗?学生通过仔细地研究课文,知道了五彩池“最大的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最小的呢,比菜碟子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你看,这么大,这么深,池底又有这么多石笋的五彩池,即使水很纯净,你说能游泳吗?然后又补充:就算它具备了可游泳的四个条件,这么美丽的五彩池,你就忍心跳下去游泳,去破坏这种美吗?成千上万的游客大家都去游泳,文明吗?这样就把一个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仔细研读,不但解开了谜团,而且还接受了一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教育。

二、研究型课外阅读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明确表明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还得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课外阅读。

(1)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将相和》一文开头只用一句话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前老师不妨让学生去查找一些有关战国时候的历史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整理,课上花个十来分钟时间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又如《飞夺沪定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上抗日的必须夺下沪定桥”,至于为什么必须夺下沪定桥,课文中没有具体展开。课外老师就可为学生确定“为什么必须夺下沪定桥”这样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查寻关于当时的战斗形势、沪定桥所在的地理位置、夺沪定桥前后的处境等资料,最后得出结论。

(2)对作品中某些人物的研究。当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后,了解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的晓勇善战、知错就改;当学习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后,也初步了解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礼贤下士,曹操的生性多疑等,但作为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所以,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老师不妨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国演义》等书篇,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深人的研究,从而全面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3)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选编了冰心奶奶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同学们在初读课文后,都觉得抓不住重点,不管老师怎么引导,学生也无法真切体会冰心奶奶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孩子的爱。有位老师在教学课文前,先成立了“冰心研究协会”,几个同学成立一个小分会,让大家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研究冰心,课上先花十来分钟时间进行交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们明白了冰心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文学巨匠,然后老师再相机引导:看看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冰心奶奶又在歌烦什么呢?这样,当学生对冰心奶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这些写作风格和思想精神后,就不难体会这篇课文中作者所流露的对自然和童心的爱。

第6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29-011.电子书包概述

1.1电子书包界定。电子书包,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类信息化产品。该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基于移动信息化、网络智能化、电子数据化等技术,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组成部分,从硬件角度上看,电子书包是一种便携式的个人学习终端,从软件角度上看,电子书包集成了网络、程序、互联等多种软开发技术,具有移动互联、远程学习等多种功能。此外,电子书包亦可看成是一个移动智慧学习平台,内含电子课本、学习资源、云题库等内容,能够为教学双方提供完美的移动互联体验。

1.2电子书包功能。电子书包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功能:

(1)收发信息:主要包含课程信息、请假信息、学校通知等信息的收发和管理。(2)学业管理:主要包含班级管理、账号管理、考勤管理等。(3)家教秘书:为教学双方提供资源共享、下载、上传的平台,此外,利用家教秘书,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可进行在线互联。(4)作业系统:包含作业系统、作业上传系统和在线评阅系统三个部分。

2.电子书包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案

2.1课前分享式预习。课前预习环节,是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利用电子书包的移动在线分享功能,教师完全可以构建一个分享式预习的在线教学场景。以著名的优学派电子书包为例,该产品采用安卓4.1操作系统,并内置WIFI,在课前环节中,教师可指导家中有条件购买的学生进行预习。具体的组织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WIFI网络将备课内容上传至优学派电子书包的共享网站,提前将预习的任务发放给学生,学生则利用电子书包在线下载教师发送的预习资料,进行在线预习。在上述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建立起"家校联合引导培养"的学习模式,即:让家长为孩子演示电子书包的预习应用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掌握应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前预习的策略。借助于电子书包的强大在线分享功能,教师可上传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便能初步掌握所学内容。

2.2课中层层式推进。课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亦可借助电子书包的强大功能,创设一种信息化的阅读教学场景,展开层层推进式教学。首先,阅读资料分发赏析。教师利用移动网络为每个学生的电子书包终端发送阅读教学的课堂学习资料,资料的内容主要以"标准化阅读视频"为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阅读课文的正确读法、语音语调、断句节奏等知识。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移动网络,自主查找阅读课文的背景信息,全面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内涵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再次,在线阅读学习。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端,进行在线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在屏幕上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批注勾画,并利用移动信号传至教师端,教师可直接进行指导,该种方式杜绝了传统阅读教学中,一旦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提问,教师则要不停游走于各个学生间的弊端,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教学效率。最后,总结升华。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精读,并为大家讲解文中的重难点,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则利用电子书包,课后作业。

2.3课后联合式反馈。利用电子书包,教师与学生还能够建立起课后阅读反馈教学的桥梁。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电子书包中的信息功能,将课后作业信息给家长客户端,学生放学回家后,家长根据接受到的作业信息,利用电子书包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作业,由于电子书包内置摄像头,因此,学生的阅读作业可以自拍视频的方式录制下来,录制完成后,可上传至电子书包的资源网站,教师则可登录网站下载学生的阅读视频,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评价。相较于传统模式下阅读作业难以实现课后评价,利用电子书包的这一信息分享功能,学生的阅读作业实现了可视化,功能异常强大。而借助电子书包建立起的家校联合式反馈的学习情境,亦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学习情况,并与教师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教学效果必然不同凡响。

3.电子书包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建议

3.1教师层面:不断提升自我的信息化素养。电子书包是一种高科技信息化教学产品,借助于其拥有的强大信息分享功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质的变革。然而,正是由于电子书包的科技性较强,且功能多元,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必须数量掌握应用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组织、评价、总结等方面的技能,相较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仅仅需要"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就能组织课堂的形式而言,应用电子书包开展阅读教学,无疑大大提升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技术性难度,但却实实在在地增进了教学的先进性、新颖性。为此,在今后的自我素质培养中,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自我信息化素养,特别是应用电子书包的技能素养的自学培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本身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还能够大大提升阅读教学的信息化、先进性。

3.2学校层面:加强对学生电子书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应用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各级学校还应注意: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倘若教师先入为主地引入电子书包开展阅读教学,由于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电子书包的功能,势必难以适应教学的模式,如此一来,阅读教学反而事倍功半。因此,为保障教学的实效性,在应用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学前,各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提供必要的电子书包应用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电子书包的应用方法,产品功能等技能,如此一来,才能够为基于电子书包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构建奠定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教学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借助电子书包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有着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仅探究了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并对教学优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电子书包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创设出更多、更好的信息化阅读教学模式,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先进性。参考文献:

[1]李淑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 (4): 33-34.

[2]袁茵.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中的扩展阅读资源[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59-62.

[3]张迪梅."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 (9): 87-89.

第7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认字和识字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为将来他们进入高年级后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基于其重要性,很多小学都非常重视阅读教学课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兴趣较低

由于学生好动性较强,玩耍的心较大,故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课桌下做小动作、与同学交头接耳、想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专心听讲,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佳。

2.单向性的阅读课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很多小学的阅读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教学,“一言堂”现象严重,老师既是教授课程的主体,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而学生经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和观点,或者记录正确答案,整个课堂具有一定的单向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方法。比如在阅读一些故事性的材料时,可以挑选一组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将他们分为不同的角色,然后将这则材料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2.设计互动式的阅读课堂

互动式的阅读课堂既能够帮助老师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3.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阅读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老师除了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阅读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比如,可以在本校图书馆中借阅某些历史、海洋世界、动画等有关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是遇到问题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在问题中寻求更好的进步。所以,只有不断地创设有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水平,让学生的语文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第8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其教学内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材料当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阅读材料的匮乏和枯燥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其中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得阅读课堂变得乏味;学生在阅读中也没有认真体会感情,难以真正提升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阅读教学活动,让小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常常还处在因为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学习的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也要注意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活动。常规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来安排阅读的内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内涵。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

二、教授小学生阅读方式

在小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难以真正投入自己全部的感情来完成阅读任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兴趣并且教师所教授的阅读方法过于单一无趣造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阅读。

例如,在阅读蕴含知识的科技类文章当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将其中的连接性文字用默读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只有当进入到文章中有趣的核心才进行有感情和深入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节省了学生在阅读当中耗费了个人精力,降低了平常繁重的阅读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自身做好表率作用,在带领班级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自身就进行有感情的阅读,带动学生更好地进入到阅读材料的内容当中,引发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思考。

三、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效率和他们身处的环境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还能够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情况下进行内容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第9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广泛、有序、精当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应试、机械、乏味等诸多问题。本文尝试采用微格教研法来剖析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引发阅读兴趣,拒绝成人化解读

通过微格录像研讨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整体比较沉闷,学生欠缺应有的天真活泼和丰富的想象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者对文本的解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和理解水平,解读问题设计得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解读要求也明显倾向于应试特点。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着眼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避免过难、过深、过繁的成人化倾向。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PPT动画、趣味十足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灵活逼真学生乐于参与的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味语文阅读的乐趣,感悟阅读的价值,爱上阅读的过程。

二、指导阅读方法,避免盲目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教学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成绩却没有明显起色,于是不少教师将这个问题归结为学生的天分、基础等客观原因。其实,通过对微格教学录像分析发现,学生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学习是由于教师缺乏明确、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所造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单一地、反复地、毫无目标地盲目朗读词语、句子、语段、语篇,不能片面地以为会读这些内容就掌握了阅读本领。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功能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为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会读、读懂并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阅读能力还应包括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也包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方法的掌握,还应包括朗读、速读、默读、记忆能力以及语感的生成。教师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逐步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避免盲目性阅读造成的无效劳动。

三、注重精神体验,杜绝填鸭式包办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有明显而浓厚的感情倾向。但是,通过对微格教学录像的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时间、学生表达缺陷等问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采取“包办”形式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可以想知。其实,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感情的感悟都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落实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鲜活的生命张扬出应有的精彩;贯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教学理念,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形式,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调动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勇于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真切感受,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口去读、动手去写,动脑去想,动心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生成自己的欣赏情趣,让学生将阅读过程真正变成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四、加强阅读积累,避免内外功脱节

通过阅读教学的微格录像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暴露了字词不熟、语感不强、断句不准、语调平淡、感情缺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涉及学生阅读内功的问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功,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阅读基本功,如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成语、名言警句和优美的好词佳句,也积累各种文本资源,拓展自己的阅读理解视野。还要注重积累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语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的内功形成,也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课外功”的培养。也许短时间之内的努力看不出显性的成果,但要耐心地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内外基本功必然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得到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