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智慧医疗的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的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的建设

第1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共付制度 医疗费用 健康

    我国在医疗保险领域引进共付制度是为了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困难的。共付制度的建立,既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又可以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可谓一举两得。而共付制度,又称成本分担制,即要求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其效用的大小,则要看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否具有价格弹性,正如经济学所述,弹性越大,共付制度的效用越大。但是,如果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即弹性很小,那么共付制度则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住户收入、消费与就业调查数据1999》数据库初步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共付水平和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共付制度到底能节约多少医疗费用 

    在数据库中区分了不同医疗保障的方式,共分为五种,即国家或单位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医疗、自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自负医疗费和其他。这五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成本分担水平,从公费医疗到自负医疗费,个人分担水平逐渐提高。 

    健康人群中,属于国家或单位的公费医疗的平均医疗费用为811.9365元。由于大病统筹的特殊性,大病发生的医疗费用一般都比较高,因此不适合参加比较。自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人群的医疗平均费用为602.4078元,比公费医疗下降了209.5572元。而自负医疗费人群的医疗平均费用则进一步下降,仅为319.6040元,比公费医疗下降了492.3325元,是公费医疗的一半不到。 

    在非健康的情况下,自负医疗费用人群的平均医疗费用(1,651.9307元)依然比国家或单位的公费医疗人群的平均医疗费用(4,282.5085元)少很多,仅为1/3左右。 

    可以看出,不同的成本分担水平对医疗费用支出有显着影响,个人分担水平越高,医疗费用支出越少。因此,共付制度能有效节约医疗费用,不同成本分担水平能够不同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二、共付制度会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不是影响居民健康的唯一因素 

    我们通过数据库初步分析了社保、共付水平和居民健康的关系,主要是运用SPSS进行定性分析,以探求社会保险和居民健康的关系。首先建立了一个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自变量为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协变量为医疗保障情况,样本量为13570。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自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居民和自负医疗费的居民的不健康概率分别是公费医疗居民的1.313倍和3.378倍。 

    我们再考查一下居民健康状况和年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关系。由模型所得变量值可得不健康概率指数Z=-6.136+0.063*医疗保障+0.064*年龄+0.292*性别-0.019*婚姻状况+0.176*教育程度,概率公式Prob(Z)=1/(1+EXP(-Z))。 

    可以预测,一个50岁的参加公费医疗的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的概率为0.059524<0.5,由此可认为事件发生概率很小;同比,一个自负医疗费的50岁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066982,女性的概率为0.087704。 

    一个自负医疗费的40岁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036474,女性为0.048246,而一个参加公费医疗的40岁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042778。 

    一个自负医疗费的60岁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119834,女性为0.154204,而同样条件下,参加公费医疗的女性概率为0.138477。

    可见,社会医疗保险能够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等都能明显地影响健康状况,因此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共付比率水平。 

    三、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共付制度能够有效地节约医疗费用,不同共付水平能够不同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2、虽然共付制度能够显着影响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但是在制定共付水平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因素,以求公平、合理。 

    因此,在设计共付制度的成本分担水平时,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成本分担率,以达到不对任何一个人群的健康产生负影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疗;人员素质;提高;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80-01

一、现状分析

1、医疗卫生设备配备不足。目前我国的大型、先进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人口密集,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的配置比较全面,加之又是国家经济、政治建设的中心,国家在这些发达城市的资金投入比较多,因而,这些地区的医疗机构有能力也有实力购买比较先进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为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证。而城乡、社区医疗单位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人员配备或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上都比较有限,正因为缺乏这些先进的医疗设施,从而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2、高技术水平的优秀人才缺乏。总所周知,仅有高科技的设备仪器而缺乏使用这些仪器的人才的话,再好的设备也形同虚设。对于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的城市,医疗机构的福利待遇、社会环境、交通情况等都为吸引人才提供了良好保障。而基层医疗单位大多位于比较偏远或落后,或交通不便利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水平等远不及大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自然不具备优势,这就直接导致人员综合水平无法提高。

3、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自古以来,中国百姓一直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所困扰。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人口中的70%是农民,而中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不但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农民患病后,由于当地医疗水平及能力有限,很难在当地就医,必须要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去治疗,不仅造成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往往还会因长途奔波加重病情,抑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导致病情恶化。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何更好的解决现状,提高城乡医疗机构的总体实力,提高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救人的综合能力,有效解决当前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提供以下几点建设性建议:

1、配置充足的基础资源。国家及党政机关应大力支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补充、购买工作,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统一管理步伐,协调一致,形成网络式的信息传递模式,实现信息同享。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确保所有的医疗设施能够落实到实处,能够切切实实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要加强国家监察机构的监督管理,杜绝某些党政机关干部利用自己的特权,在基础设备购置过程中,贪赃枉法,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2、提高基层医疗人员工资待遇。软件方面要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不但要与当地的各类卫生院校积极合作,大力提高培养力度,还要积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还要加大在人员工资待遇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优秀人才定期予以奖励,尤其是那些技术水平突出的医疗工作者。此外,对于一些高级人才,除了要在工资待遇上的投入外,还要加强对其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人性化关怀,如对其子女的入托、上学、择校等问题上要予以一定的照顾,可以适当在经济上予以补贴。

3、加强人员素质建设。要增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必须在人员素质建设上下更大工夫。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积极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与服务理念,更要定期开展学习与外训工作,要积极与优秀的医疗单位合作,定期组织优秀医疗服务人员间的工作交流与心得分享,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方式,更要让那些先进的工作者去带动、影响身边的其他工作者,使团队的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共同提高。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一些行业精英或专家开展一些讲座,就其工作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互动过程中了解一些技术知识。也可以组织一些参观学习活动,让基层医疗工作者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规范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水平,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加强农村、社保、医保等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资金投入,严格监督,确切落实专款专用,严厉打击那些利用职权挪用专款的非法行为。

在一些偏远的乡镇,要开展医生送药下乡的工作,还要定期组织学习班,为广大人民群众讲解一些简单的医疗知识与医学常识。要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缺乏医学常识,治病心切的特点,用一些假药,假医疗器械骗人。

规范医药价格,构建完善的药监体系。加强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一些制假、售假机构,同时要统一药品的定价,防止药品制造商为了私立而肆意提高药品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

结语:基层医疗的构建是关乎到民生、民安的大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是每位医疗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更需要每位医疗工作者积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孟凡超.医院人事档案与医疗人力资源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

第3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一、社区卫生服务是新世纪卫生改革的重要工程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老年、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很大,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有利于解决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卫生问题;有利于强化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预防保健工作。

二、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质量,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1.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社区保健人才

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社区医护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保健人员将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将成为医生及其他健康人员的合作者。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是社区保健的重要任务。

自1997年卫生部颁发了三年制社区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以来,全国各地卫校纷纷支持护理改革,对社区保健教学加大投资,推广实施“目标教学”和“整体化护理”,重点放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卫生保健等课程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但是我国中等护理专业仍然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等社区保健专业培养的不仅是医院服务人员,还有社区保健人员、家庭保健人员等。如何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改革社区保健专业课程体系,从教学计划入手。因为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蓝本”,其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路,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特色,三年制社区保健专业才能办出色。

重视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教材要体现医疗卫生、医药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成果。以医疗卫生的要求与标准进行取舍,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一线医护人员编写教材,因为一线的医护人员最了解岗位要求与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再有,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资格考试特点与岗位要求自编讲义,进行教学改革。摸索案例教学与学生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医疗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

2.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许多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开办护理专业大专自学考试辅导班,为广大中专生自学成才创造条件。有些中专卫校与电大联合办学,开办社区保健大专班,培养成人中等专业护理人才来填补卫生护理人员缺少的情况,在短期内补充人员的不足。以上两种尝试均可以改变我国护理人才水平低的现状。

3.培养“全科型”医士类学生,为社区卫生工作服务

(1)发展中等全科医学教育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今后的出路和机遇。我国中专技校的医士专业已逐渐减少招生,因为毕业生很难分配。虽然医士水平难于适应越来越高的卫生服务需要,但从国情和省情出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医学专业的中等医学教育仍是处于一个办学层次。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医士专业的定位问题,其中有不少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农村基层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仍以农村为重点,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卫技人才是今后医学专业中等职业卫生教育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全球性战略目标,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应该在社区服务中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是新世纪的卫生改革工程。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的推广,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卫生成人中专学校应抓住机遇,发展全科医学,培养中等全科医生。

根据卫生部的规划:到2000年,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卫生院的医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专科毕业生为主,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中专毕业生。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学教育应立足于以大专为主的培养层次,兼顾中专,逐渐发展本科教育,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

(2)利用卫生成人中专教学资源,进行多层次办学。成人中专卫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可以在师资水平高、教学设备完善、教学水平优良的卫校进行多层次中等全科教学工作。

第一,中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目前,成人中专卫校可根据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社区医学专业改为社区全科专业。开办中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今后开办全科医学高职班积累经验。

第二,大专层次的高职全科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的成人中专卫校曾经有办成人大专班的经验,可开办高职全科医学班,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学习3~5年达到社区全职医生水平。

第三,成人全科医学教育。在有条件的卫校可开设大专、中专层次的成人全科医学教育学历班或培训班,把具有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的在职医生纳入培养全科医学的轨道。设立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函授班、成人大专学历班、全科医学专业证书班,将专科为背景、以疾病为中心的基层医生转变为全科为背景、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科医生,转变观念,树立全科意识,掌握全科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三、开展岗位培训和卫生讲座,提高全民自我保健能力

1.加强卫技人员的培养,改善农村卫生服务的现状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贫困地区农民疾病仍以传染病为主,发达地区农民疾病构成已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农村卫技人员素质较低,大专以上卫技人员比重只占8.4%,中专占38.95%,无正规学历者占52.65%。低层次的卫技人员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

政府应加大预防保健的投入,通过乡村卫生一体化,转变乡村卫生室服务模式由被动诊治疾病为主转变为主动预防和控制疾病为主的新型服务模式。在此同时,更新卫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通过函授、面授等方式加强对在职无学历人员的中专学历教育。开办预防医学短期学习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卫技人员中"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等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办《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短期学习班,从整体上提高卫技人员的整体观念,提高农村人口的卫生意识。

2.加强护士的岗位培训,突出社区护理

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后,护理由临床护士转为社区护理。社区护理集预防医学和护理学为一体,以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为宗旨。社区护理体现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应区分出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明确社区护理的特点。因此,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可以配合医院开办整体化护理学习班、卫生保健学习班,突出社区护理、社区保健,彻底转变护理人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

3.积极开展老年健康教育

我国逐渐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在社区健康教育不完善的条件下,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要开展“老年保健讲座”“老年心理学讲座”保健的方法,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向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奋斗。

第4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未来五年,长春市将以“政府智慧运行、产业智慧发展、市民智慧生活”为目标,围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公共交通、生态环境、保障民生等领域,构建“智慧长春”的基础支撑环境,建立起“智慧长春”的初步框架。

“智慧长春”建设将建立三个中心,搭建三个平台,启动六大工程。即建立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搭建运维电子政务公共支撑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搭建运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搭建城市综合运营指挥平台。

提升信息设施建设

长春市将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构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全面推进“智慧长春”建设。

加快光网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及云计算三大公共平台。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动智慧感知网络建设、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无线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

到2017年,长春市将基本建成全面感知、普适计算、融合应用、安全可控的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T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0%以上,3G网络覆盖率达100%,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市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住宅小区实现100%光纤接入,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

通过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监控应急和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规划建设应急防范、灾难备份等平台设施,构建与“智慧长春”建设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体系。

完善智慧旅游城市

长春市正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硬件基础设施,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涉及旅游环境的WiFi全覆盖。启动了长春市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旅游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择重点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旅游行业单位作为首批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单位,进行智慧旅游改造升级。

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长春市全面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届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查询长春旅游信息资源、产品、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围绕着市民智慧生活,长春市正在重点建设六个智能应用系统,即市民卡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卫生医疗综合服务系统,智慧教育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长春市计划建成一系列集硬件、软件、集群设备、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公共支撑平台,面向政府运行、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等领域提供有效的支持。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面向政府构建智慧政务应用支持平台;通过呼叫中心、智能手机APP应用、社区服务站等多种形式,面向市民建设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众服务应用平台。以电子商务、农业及农品为切入点,面向企业建设智慧产业应用支撑平台。

还将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化支撑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协同办公体系。政务公开信息网上率100%,政府部门普遍实现网上办公,90%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通过网络办理。

长春市将以“市民卡”为载体,整合各类与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府部门信息系统,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社保、档案等各领域的智能化服务。让市民从吃、住、行、教育、医疗、社区生活等方面全面享受智能化服务,城市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为实现智慧产业规模化提升,促进“两化”融合,长春市重点培育智慧产业集群;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培育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动传统商务模式转变,培育智慧商务示范区;整合文化旅游信息资源,培育智慧文化旅游新业态。

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和智慧型城市建设。近年来,长春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园区”等诸多称号,信息产业涵盖了光电子、汽车电子、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广阔领域,信息产业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基本形成了重点企业引领、科研院所支撑、园区集聚辐射、政策环境保障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到2017年,长春市的智慧产业将实现规模化提升,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传统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将达到80%以上,重点产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90%,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

长春市正在建立智慧医疗体系,即“智慧医疗云”,以智慧医疗平台为主体,医院可以公开其医疗资源、医疗技术方案和医药价格。通过这个系统,患者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多种方式的实名门诊预约,医生可根据患者预约门诊时提供的病情和以往检查结果,进行必要检查项目的预处置,并根据预约时间排队。

长春市还实施建设了“1378”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即建立一个平台、三个数据库、融通七个系统、实现功能。未来将建立一个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公共卫生服务三个数据库。联通医疗、疾控、妇幼、血液、急救、卫生监督、卫生行政等七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互通,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卫生服务协调与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为百姓询医选医约医,获取健康知识服务能力,提供医疗质量、基本药物、财务监管服务等八项服务职能。

相关链接

智慧城市建设需破解三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广乾认为智慧城市从三个维度认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

我国的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业务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相衔接。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

近年来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共同构成新一轮、更强劲的信息化浪潮。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预料。但是,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不适应技术发展要求。

第5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十二五”建设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也是“智慧浙江”的首批试点项目。宁波市的整个建设背景主要有两个依据,其中一个就是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2011年,宁波市政府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系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五个统一、六项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其中,“五个统一”是指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以及统一的居民就诊卡(社保卡);“六项任务”是指以完善疾病防控网络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推进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医疗;以公众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提供全面、连续的信息服务;统筹实施卫生管理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在2013年9月6日举行的宁波市智慧城市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包括“智慧健康”在内的23个智慧城市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为131.88亿元。

作为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的一部分,2013年1月23日,全国首个掌上“移动医院”亮相甬城。该项目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得到落实,“移动医院”不仅将原有的网上服务(医院导航、自助挂号、化验结果查询等)全部移植到了手机软件中,还新增了智能导诊、健康档案、健康百科、健康课堂等新功能。

在区域医疗建设方面,宁波市已经建立了七个区域影像中心。患者在基层拍完片子以后,可以通过PACS系统传送到县级、市级医院,然后县级、市级医院医生的诊断会再回到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该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县级、市级医疗资源。

项目点评

宁波市卫生局局长 王仁元

宁波市卫生局局长王仁元在“2013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将宁波智慧健康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在顶层设计下取得的成功”。

卫生局专门建立了基于千兆和百兆的联通和电信的高效健康卫生专网,同时建有一个四级的卫生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20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卫生专网基于“一单位一网络、统一出口、承载多个业务应用”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建设高效安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市)区-医疗卫生单位”三级网络,切实保障了各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之间安全、快速、稳定的信息交换。同步推进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数字化集成平台被卫生局作为核心项目进行实施。卫生局旨在打造市和县(市)区两级智慧健康信息交换平台,以此集成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系统。

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整合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临床信息资源,实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共享,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

根据规划,宁波市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施就诊一卡通,推行区域协同医疗、远程医疗,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保障水平。

王仁元表示,卫生局今后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进行建设:

一是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加强建设,工作重点是要防止“信息孤岛”。

第6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理解为云计算、物联网实现落地的一种方式。物联网实质上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RFID技术将传感信息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云计算实现了信息集中化、智能化,成为信息价值的载体。智慧城市通过云计算技术将物联网获得的信息存储并加以利用,让物联世界的数据产生价值并最终服务于人。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人们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而且在逐步实现落地。

政策支持 网络先行

智慧城市该如何腾“云”驾“物”?通过对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即可看出端倪。2013年,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式起步,政府确立试点目标,然后集中投入重点建设。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总体投入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这样的一针强心剂,坚定了这些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信心。从随后公布的规划信息看,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沈阳、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提出了不少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智能交通、智慧安防、无线城市、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

实际情况同样让人感到乐观。例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子商务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无线城市也在运营商的推动下逐步形成规模,奥运前后掀起的平安城市建设热潮为智慧安防奠定基础,智慧医疗也在部分城市的改革下成为现实。

从以上的信息不难看出,智慧城市方方面面的建设既有消费需求的拉动,也有技术发展的推动,同时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政府的力量可以在大处推动,以北京为例,已经颁布的《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主要解决两大类问题:一是解决特大型城市发展难题,人口、资源、交通、环境;二是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发展高端产业,催生新的业态。政府还可以通过小处落实,例如杭州和苏州推进智慧医疗方案,在预约挂号上下功夫,分时段预约就诊,通过电子病历实现先诊疗后付费,通过微小的动作,实现了智慧医疗的落地。政府还可以因地制宜,例如江苏无锡依托物产业优势,建立规模宏大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云”、“物”融合。

腾“云”驾“物”的源动力有了,具体到实施,就是技术和方案的推进。依然以北京为例:北京首先确立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建设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北京市选用TD-LTE技术建设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建立覆盖到四环以内所有物与物的通信的物联传输专网。同时,北京市也在积极推动政务云,在政务领域规划建设“1+1+16”框架——一个市级的政务云、16个区县和重点领域。

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这一点,担负基础网络建设的运营商表现可圈可点,中国移动最早“无线城市”战略,而中国电信的方案则称为“光网城市”,中国联通则直接“智慧城市”战略。无论是“无线城市”、“光网城市”还是“智慧城市”,都是利用运营商的多种网络覆盖,为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城市百姓生活等方面提供服务。智慧城市的建设分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中期数据处理设施建设和后期的服务平台建设。当运营商建立完善基础网络之后,还要相关数据服务加入进来。

三大巨头 各有侧重

IBM是智慧地球的发起者,推行基于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软件是方案的灵魂,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躯体实现智慧城市的理念。IBM坚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中国城市的运营压力。IBM智慧城市创想包括:以环保为主体的绿色智慧城市;以健康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医疗;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筑;以政府服务为主体的智慧城市服务;以科学发展为主体的数字化智慧城市。相应的,新一代解决方案对应了能源、交通、通信、商业、服务等诸多方面。

IBM的整体思路是:汇集来自物联网的各种信息制定智慧城市的决策,通过云计算平台促进信息的流通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解决潜在的问题。IBM以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先行者身份,深耕智慧城市发展,并充分利用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的分析洞察、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为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各个领域,快速交付以市民生活为中心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的另一个典型是微软。微软的侧重点是云计算,注重数据的分享。智慧城市的预警信息通过云计算平台,依托移动互联网,最终达到终端信息的呈现。微软的“云端智能城市战略”包括:建设代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城市云,以N屏与物联网为端,提供信息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

第7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城市;资源整合;数据中心;城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83-03

Abstract: The fast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produced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mplicated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lack of resource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urban life. Wisdom city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solutions for the city problems and new ideas and practic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also put forwar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cloud computing data center is the core, building independent design of wisdom city devi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public cloud service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i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isdom city.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cloud compu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Wisdom city;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data center; The city architecture

1 概述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将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如教育、医疗、社保、娱乐等城市基础服务,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管理、水电管网等城市基础管理,金融、传媒、物流等各种行业服务。智慧城市将全面提高城市各项职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为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高访问量的社会公共查询需求、多系统的综合管理需求和多用户的资源分享需求等,但现有的计算机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它可动态的调节计算资源、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存储与共享。通过云计算可以解决智慧城市中数据海量、随时更新并且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计算问题。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实现需要云计算,政务管理、交通管理,智能医疗、教育服务、居民生活等具体应用就更加离不开基于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平台。

2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优势

2.1 平台层的统一和高效能

通过现代城市中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的构架模式,将城市中的多台服务器组成“云端”,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调度,向智慧城市中的各个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它将内存、I/O设备、存储和CPU等计算机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整个城市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服务器等服务。与此同时,可借助云计算平台的云操作系统对资源池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切割、调配和整合,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高访问量的社会公共查询需求、多系统的综合管理需求以及多用户的资源分享需求等,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工作效能。对于智慧城市终端用户来说,有了统一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便可直接通过智慧城市门户官网、智慧城市APP等完成所需服务,而不必关注智慧城市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模式,使城市生活更加简单。

2.2 业务/资源调度管理

云计算将大量资源集中到一个公共资源池中,通过多主租用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云平台管理软件将公共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智慧城市中应用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增大或减少资源的要求。弹性的云服务可使用户在任何时间都能得到所需求的资源,这样既实现资源的多用户共享,也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3 安全控制管理

云计算,将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分离,并实现了多个用户对同一公共资源池的共享使用。但在多用户对同一资源进行共享使用时,就涉及到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用户存储数据管理等各种安全问题;同时,众多用户共享同一公共资源池, 对资源池中的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云计算环境下, 基础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管理, 使得原本存在于客户端的安全问题更多的转移到数据中心。从专业化角度,用户可以借助云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员和安全机制来保障业务的安全性, 而不用为此耗费自己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全面降低了安全风险。

3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架构

3.1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信息资源可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其功能的实现也依赖于云计算的支撑。传统的基于设备的资源共享系统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文件传送、公共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等无法实现高效率的使用与共享。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不仅向公众提供了可参与的网络平台,还可保证公众的诉求有良好的回应。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公民可以自助满足对政府服务的各种需要,这些服务以开放公用的方式集中在云端,公众可通过网站、APP等各种手段享受智慧政府的各种服务。因此,智慧政府可通过云计算这个大平台来改善自身运作能力和运作效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3.2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应用支撑平台――智慧交通

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手段面临大量的信息孤岛问题,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城市,结合目前城市交通现状和需求,打造一套基于云计算的城市交通支撑平台将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智慧交通的必经之路。

智慧交通指的是交通信息系统、通讯网络、定位系统和智能化分析与选线的交通系统的总称。智慧交通依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状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大数据量的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储存在“云”端,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的分析并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互联网、车载器等方式向出行者、驾驶员,从而保障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3.3 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服务支撑平台――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智慧医疗将打破传统的医学思维方式,改变医疗服务繁杂的现状,确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方式,规范、简化医疗环节。

智慧医疗可以整合现有医疗机构的设施,形成统一的“医疗云”,并收集医疗机构的号源统一存储在“云端”,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话、APP等各种渠道进行预约挂号,解决“一号难求”的问题;公众可按预约的时间前往医院就医,免去了医院排队的时间;智慧医疗还可以推出“市民健康卡”,市民通过“健康卡”进行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检查结果等自助操作,市民更可以通过“健康卡”进行诊间缴费,在医生开出检查单的同时就可完成缴费,之后患者便可直接去做检查或者拿药,极大的优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医疗行业的效率;远程医疗可使病人在普通医院享受到大医院专家医生的诊疗服务。

3.4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智慧教育

智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追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有了新特征,教育本身被赋予了智慧的内涵,以智慧的教育启迪智慧,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之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简单累加,它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方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仍然不能实现智慧教育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改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孤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困难;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教师教授,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教育带来了希望与可能,是智慧教育实现智慧的所在。云计算的核心在于计算与存储功能的虚拟化、集中化,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统整与共享,改善教育现状。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将全面整合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等,构建一个统一的智能开放架构的云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租用或免费服务,满足用户通过各种终端应用完成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教育信息、获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互动、统计教育信息与数据、形成科学决策、实施教育评价、开展协同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动。

3.5 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生活应用平台――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可实现社区内的充分联通,达到人与物、人与人的全方位交流,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以及日渐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

云计算技术将全面整合社区内的物业、家居、监控、医疗、教育等各种资源,集成物业服务、家居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安保服务等业务,集中智能化处理社区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和应用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运行,为住户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打造最优秀的城市单元,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4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4.1 云计算让城市更加智能化

云计算平台以其空前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全面协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城市中海量数据的计算以及存储,并可提高城市中各种资源利用率,节约智慧城市建造成本。智慧城市包含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多应用、多行业、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累积了大量数据信息,并且在城市的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系统均需要存储在“云”中的各种数据,用于实现各自功能。如此众多而繁复的系统需要多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来进行各种信息、各种数据的处理,所以说,云计算的特点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和可变化的计算能力著称,并且它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户能够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平台上使用,极大的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价值和优势,减少了对终端平台的依赖性。云计算对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做出了有力支撑,以建设云计算为核心, 打造各类不同的云技术, 如电子政务云、医疗云、市政云、交通云、教育云、安全云、社区云、旅游云等, 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较为广泛的应用模式。这将改革整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提高城市的智慧程度,促进城市各个方面健康快速发展。

4.2 云计算有利于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城市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是一种网状关系。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了解城市中的信息,分析城市各个领域之中改的网状关系。智慧城市将城市中的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等信息储存在云端,全面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

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本质所在,它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的新型行业,如快递、网络运维管理、高端网站建设等,这些行业将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一步建立智慧政府,再以智慧政府为核心,解决交通、医疗、教育、居民生活等一系列社会管理服务问题。云计算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慧城市需要各方协力推进,更需要注重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智慧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挖掘、整合与再应用。而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其重要功能就是整合资源,为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撑,是信息能够全方面的共享,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智慧参考,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 例如,城市在多年的建设中以及开发了多个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平台,这些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但这些平台式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同时,大量而重复的系统平台使得各行业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云计算中心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设备硬件资源和信息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更深度的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4.3 降低信息共享的总体成本

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资源共享。采用云计算方案构建的智慧城市将提高城市基础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此外,云计算还可以有效的节能能源,设备资源在夜间负载低时,可以将业务转移到部分物理资源上,而将其他空闲的物理资源关机或转入节能模式。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集中的资源管理,降低了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量的工作都转移到后台由专业人员完成,从而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使更多的单位和企业走进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

4.4 智慧云将以多种形态支撑城市发展

信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对于各行行业混杂的公众云,行业云能够提供更丰富、更有层次、更专业的信息服务,能够深度挖掘行业数据信息,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如针对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患者信息、电子病例等的医疗云,针对道路信息、车流量、天气、温度等的交通云,针对商业组织的市场情报与服务的商业云等。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行业云形成一套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4.5 节约能源,让城市绿色化

庞大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绿色而节能的使用这些资源是每个行业的必然追求,也是云计算发展的初衷之一。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模式是将公共资源池租给多个用户使用,将多个硬件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专业合理的方式维护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按需分配资源可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夜间,数据中心整体负载降低的情况下,可将空闲资源转入休眠模式或直接关闭机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的节能运行。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运作、人和城市之间和谐共赢等。而云计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大力发展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吴吉朋.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电子政务E-Government,2011(5):23-27.

[2] 房秉毅,张云勇,李素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平台设计[J].信息通信技术,2013(6):6-11.

[3] 张永民.解析智慧技术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4):38-41.

[4] 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3):70-72.

第8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银川市副市长郭柏春在2016 TMF全球智慧城市峰会上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所带来的城市病,实现便民、利民、惠民,也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一个可以启动的、无过剩之忧的新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作为一国经济走出低迷之战略,也可成为区域发展战略。”

TM Forum首席执行官兼总裁Peter Sany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更为智能的城市,因此基于共同塑造未来,受益大众的生态合作至关重要。

中兴通讯首席战略官兼信息官陈杰表示,中兴通讯适时推出以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3.0。

银川市2013年进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经过两年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建设上独显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银川模式”。

化解城市病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智慧银川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据了解,银川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把解决城市病问题作为重要导向之一,智慧交通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即时交通大数据结合,进行流量预判和交通仿真,通过红绿灯实时调控、潮汐车道、绿波带和动态交通诱导等技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智慧环保通过定点与动态采集来获得居住环境和疑似源头环境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针对性地给出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而对这一切进行实时跟踪调查的职能机构就是刚刚投入运行的智慧银川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大厅里,一面巨大的液晶显示墙实时显示银川道路、街区、环境情况,通过实时图像、数据统计、大气观测等多条数据信息,监控银川的城市运行情况。

总体来讲,该指挥中心集智慧银川的运行维护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城市管理副中心的三大功能于一体,归集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平安城市等大数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依靠大数据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缓解看病难、办事难

智慧银川建设以把“便民、利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目标,让更多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利好,尤其是缓解看病难、办事难等很多地方的民生通病。

截至目前,银川已部署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免费WiFi、人脸识别门禁、大气与噪音监测系统、直饮水改造、智慧医疗系统等11项智能化设备配套的小区数量达到20个,预期到今年年底数量将增加到100个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医疗打造的五级诊疗体系,居民在家中利用健康体检仪即可实时监测27项生命体征指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签约医生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必要时借助网络医院的辅助诊疗功能对接本地三甲医院,针对疑难杂症对接北上广深域外医院,真正做到了依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和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进行分级,来缓解看病难。

目前,银川的未来城小区就是智慧小区的样板。小区内设置了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智慧医疗系统等一系列改善居民生活的服务设施。其中智能快递柜的设置目的不仅仅是存放包裹邮件,而且还是一站式购物柜。小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下单订购所需商品,快递人员很快便会将产品发送到快递柜中,方便用户购物。而小区内社区医院利用智能医疗系统帮助社区居民自助监测心率、血压、体重、体温等,了解自身基础健康信息。

智慧银川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分析现有审批体制弊端后,银川市提出了改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以一站式审批为主的简政放权阶段,将26个委办局的审批权剥离,放到新成立的审批服务局,并将局内审批节点缩为两个,以窗口审批为主,审批效率提高了78%;第二步是以网上审批、备案制、精准监管为主的放管结合阶段,原有的505项审批(许可)已有227项实现了网上审批,103项审批(许可)已改为备案制,建立了审管互动平台,对备案制的企业加大了抽检频次,同时建立了大数据跟踪制度,对新注册企业进行了跟踪数据采集,分析出企业违规的行业特点和法人群体特征,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指向;第三步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优化服务阶段,企业在审批放开后最为需要的是中介服务,注册成立之前的咨询服务,成立之后的专项服务,智慧银川的审批大厅不单有各个审批窗口,一些为企业服务的中介也开始进驻,如担保公司和云服务公司。中兴通讯的“企业云”入驻市民大厅后,通过提供各项专业服务,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还获得了企业多维数据,以此建立了中小企业征信评级体系,并延伸了企业的上下游,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动能。

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能便民、利民、惠民,为市民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还能为城市衍生出新的产业、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改造传统产业。

第9篇:智慧医疗的建设范文

在胡奎看来,智慧城市就是要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应该回归理性思考,不能“”;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有地方特色的,要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们愿意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就是它的特色。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难题很多,顶层设计最为艰难,难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而在这方面,方正集团优势明显,旗下五大产业集团的资源整合,已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一些“智慧点”上,方正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像智慧医疗、智慧公安、智慧社区等。然而实现由“点”到“面”的飞跃,路途还很遥远。这不仅需要跨界思维,更需要政产学研相结合。

以下内容根据胡奎的演讲实录整理:

智慧城市热潮涌动

智慧城市是方正信产集团主打的业务方向,今后若干年会在这个领域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

智慧城市这个话题很热,截至目前,全国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另外有300多个城市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

但是智慧城市真正做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些人把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叫智慧城市,也有人把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叫智慧城市,这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不管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都看得见摸得着。

怎样让城市具有智慧呢?如果城市能像人一样,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适应环境,并能给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人们就更愿意在那儿工作和生活。我想这样的城市,可以慢慢把它叫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号称”是智慧城市。但是有些城市已经在服务智能化和服务贴心化方面慢慢逼近,会让人越来越向往到那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大家如果关心IT产业,关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今后的应用领域或者服务方向的话,也应该关心关心智慧城市到底要做什么?很可能大家能从中发现一些商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可能会延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意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要给城市灌输一种能力,让它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这实际上也是方正信产的理念。我们就是要做智慧城市的真实贡献者。

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对智慧城市非常感兴趣呢?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希望有政绩。在不再只追求GDP一元要素的前提下,怎样让自己管理的城市脱颖而出?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理念,而且符合国家大战略。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政府层面,甚至是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层面,大家都有很高的战略高度。当然也在向国际学习,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N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GII等,其实就是想把城市打造得更智慧、更智能。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智慧城市排名。排在前几名的有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东京、柏林、哥本哈根、香港、纳赛罗纳。排名仅仅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看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什么样的投入和布局。

顶层设计难在统筹

要建好智慧城市非常难,包括方正信产刚开始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都是从一个点切入的。比如先做一个智慧交通,再做一个智慧园区。一个城市的建设就更难,因为要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和运营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城市运营和综合管理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条块分割。一个城市按照职能划分了很多条条块块,但是划完之后,各自都往纵向深度发展了,横向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交通部门就只管交通,医疗部门就只管医疗,互不搭界。

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施工队在一条路上挖沟,一个月挖三遍。先是水务局开挖,过两天电信局也来挖,再过两天煤气管道部门又来开挖,给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这就是没有统筹规划导致的结果。

中国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地面以上的东西是最关心的,比如盖一栋楼,楼有多高,容积率是多少,管得非常严。但是地下部分就漠不关心,其实地下埋了很多管道,纵横交错,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曾经在中关村西区的一栋楼里办公,有一天突然网络断了。后来查清楚原因,居然是地下光纤被另外一个施工队挖断了。这就是当时做顶层设计的时候没有统筹规划,导致城市各个部门做不到互相协调配合。

做顶层设计,仅仅靠信息化的人才是解决不了的。方正是北京大学的公司,有天生的学校资源和研究资源,所以产学研结合得比较好。即便是这样,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仍感到困难重重。如果光靠IT团队,别说做顶层设计,就连综合设计都很难。顶层设计是跨界的,它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它的难点所在。方正集团有这方面的优势,下属的五大产业集团互相配合,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实力。

北大医疗集团依托北大。北大下面有9家直属的顶级三甲医院,并辐射28家关联医院。北大医疗集团不光做北大的医院,也在全国拓展医院,现在在全国已经有多家三甲医院加入阵列。此外,北大医疗集团还依托北大科研力量,做基础药物研发。

北大资源主要做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这个时候,可以把方正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信息服务资源全部导进去。这些资源统筹起来后,社区和园区的房子就更加好卖了。有教育资源的话,孩子上学方便。有医疗资源的话,看病方便,等等。

方正物产集团主要做产业流通,以大宗贸易为基础的产业形式。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设计流通领域,能做出好多的贡献。

方正金融集团主要做投融资。金融服务很多还是要落地的,不能简单在网络上签一个合同就完事。对于投资的来源和融资方案都需要综合设计,这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团队,否则光靠IT解决问题真的不现实。

方正信产集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垂直行业软硬件解决方案、再到城市大数据运营的全面解决方案。

实际上我们是把方正集团下面的五大产业集团协同起来,再配套北京大学产学研的支撑来做顶层设计。最后把政府加进来,走政产学研之路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智慧城市要成功,政产学研必须要结合,否则建不起来。

信息共享难在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时期,上不一样的系统,由不同的厂商提供不一样的标准的东西。比如,北京的地铁最早都是人工检票的,因为那时候信息化不够,标准化不够,一跨线就不认了。所以智慧交通需要标准化信息化作支撑。

十几年前,日本作为一项产业政策推出了ITS(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一段不到十公里的路,全世界很多人都去试乘试驾,模拟各种车流由自己控制,有车怎样避开,碰到障碍物怎样避开。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了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以前提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但是即便这些都建好了,仍不是智慧城市。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一条一条孤立的纵向系统。

我们要力争做到,通过城市数据服务与交换平台,把这些独立的系统全部贯穿起来,做信息标准化。也就是要做分层数据管理模型、分级数据交换模型,以及主数据的规范、定义和标准。各个系统是插拔式的,透过系统的耦合,能够全部接在一起。在信息化系统能够支撑的范畴内,真正实施信息共享。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优化流程。这就跟人体一样,首先要保证血液通到全身。

落地实效要借助大数据

在日本,地铁和轻轨的月台上画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区分六节车厢门、四节车厢门、急行车厢门,停车位置不一样,乘客排队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同一条地铁线,发车的种类会多达10种,有每一站都停的,也有隔几站才停的;有特快、有快速、有急行、有准急,还有区间车。整个设计非常细化,管理车次调度的系统非常多,也非常精密。所以智慧交通真正落地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既要有经验,更要追求实效,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北京的西直门立交桥,设计得就非常不合理,很多司机会步入“迷魂阵”。如果从动物园方向去西二环官园方向的话,其实就是一个直角拐弯,但是却要转3个360度的圈才能到达,绕三圈的线路轨迹就像一只蝴蝶。

今后,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城市要真正智能化,大数据必须要起作用。通过分析建模形成一种智慧的判断。还以智慧交通为例,什么时间段派什么车次,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日本,连公交车都有准点的,每一班车几点几分到基本上是靠谱的。支撑其运营的就是大数据。他们对人流、车流、路况,以及各个信号灯的情况都做了综合分析。

20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发现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时间是可调的。没人的时候,不变灯,人一出现,灯就亮了,就可以过去。交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要让城市有智慧,落地实效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可以借助一些IT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顶层设计和多方位人才形成经验积累,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才能真正做到。

安全可控要靠民族产业

安全可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又一大难题。我们国家尤其是信息安全领域是最可怕的,所有事情都不太安全可控。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个人信息天天在分享。苹果表面上把GPS定位关了,但实质上还是在偷信息。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在新一轮国家政府主导工程中明确要求安全可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怎样做到安全可控呢?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使用可控的核心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要靠民族产业的创新,真正替代国外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从国家宏观战略上考虑,一定要把它当成核心关键词,否则今后遇到的屏障可能会越来越大。

要迅速采用新的思维逻辑进行综合布局,把我们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软硬件相关的解决方案尽量朝高精尖创新发展,在国家安全策略提升的前提下有一个很好的支撑。这是城市运营者在智慧城市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