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 石晋阳
在新课程理念下,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有的教师对新教材的教法感到不适应,难以实现新课程目标。为了使高中生物教师能够较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前教师必须进行具有教师本人和学生行为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这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是非常有益的。
一、把握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有:(1)科学性原则。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要按科学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科学是发展的,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并非科学的全部。科学是过程论,既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2)学科性原则。由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研究的方法和其他自然科学也有所不同,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性特征。“生命性”是生物科学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中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活的生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民主性原则。还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价值、情感和尊严,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师道尊严的有力挑战;重新认识教师角色,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是教育民主化的保证,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
二、分析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不等于目的,“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教学目标包括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教学体现的是学生的学;行为动词是指学生做什么,常用“提出”“概述”“叙述”等行为动词表示;行为条件是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如完成的时间、器材等;行为表现程度是要达到什么标准,如10分钟内学生能提出实验方案。教学设计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切忌目标空泛、行为主体混乱、简单问题复杂化等。
三、研究生物课堂教学对象
下面就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谈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1 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要按科学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朱正威先生说:“明白科学是什么,才能决定我们怎么教。”科学是什么?《辞海》对科学的解释是:科学的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朱正威先生对科学的解释概括了4个方面,即科学的知识性、过程性、时代性、社会性。也就是说,科学是发展的,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并非科学的全部。“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辨别科学的真伪。科学是过程论,既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1.2 学科性原则
虽然生物课程和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程存在共性,但由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研究的方法和其他自然科学也有所不同,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性特征。“生命性”是生物科学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中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活的生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管理学生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建立在对学生个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与关怀,让学生体验到爱的温馨,感受到学习的责任、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价值、情感和尊严,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师道尊严的有力挑战;重新认识教师角色,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是教育民主化的保证,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
2 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2.1 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不等于目的,“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教学目标包括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教学体现的是学生的学;行为动词是指学生做什么,常用“提出”“概述”“叙述”等行为动词表示;行为条件是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如完成的时间、器材等;行为表现程度是要达到什么标准,如10min内学生能提出实验方案。教学设计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切忌目标空泛、行为主体混乱、简单问题复杂化等。
2.2 研究教学对象
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要体现在学生的认识和发展中。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对知识和知识标准的垄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资源日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学对象,认识教学对象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熟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美国教育技术界着名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做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研究教学对象就要研究他们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教学。
2.3 确定教学内容
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要始终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和主干作用。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懂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就生物知识而言,有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等,任何一类知识都不能遗漏。如在“细胞的分化”一节中,红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分化属于事实性知识;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科学术语知识;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则属于应用性知识。在“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中还存在方法性知识,如萨克斯实验的对照实验法、恩格尔曼实验所采用的实验观察法、鲁宾和卡门实验的同位素标记法等。不同知识在教学中应适时体现,以使学生在最适宜的时间保持最佳的学习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经验和时展去挖掘和追求对教材的延伸、拓展,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适当地拓宽教材是必要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开阔眼界。
2.4 体现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是实验法。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这是一个比较连贯、完整的研究过程,可认为是“完全探究”的过程,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形式,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获得“完全探究”的流程和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串让学生熟悉这种流程。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中的恩格尔曼实验,可让学生思考:恩格尔曼提出了怎样的假设?设计了怎样一个实验来验证假设?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得到的科学结论是什么?我们要学习恩格尔曼实验中的哪些内容?……教师还要给学生说明恩格尔曼实验是一个“完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还有一些科学实验可能集中在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分析结论等某一个方面,即“不完全探究”,这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形式。
2.5 确定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程序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就能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对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不同的教学程序,但是生物课堂教学的程序一定要符合科学课程的要求,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6 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教材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求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性学习内容和方式,并用一定的方式记录、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3 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呈现与表述
教学设计的呈现与表述可从3个方面去把握:
(1)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系统、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忌孤立地处理某个问题。
(2)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
(3)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
其程序是:了解学生的起点(已经知道什么)—确定教学目标—将知识划分成若干部分—将各部分任务呈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反应予以反馈并强化任务,直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为止。
教学设计(教案)的表述主要包括:(1)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用具;(5)课前准备;(6)教法、学法;(7)教学过程设计;(8)板书设计;(9)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任务。
实验是一种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探索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进入 21世纪以来,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以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实验作支撑。因此,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高中生物课程承担着培养具有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未来社会人才的任务。所以,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
实验内容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之一。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较,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内容、数量和类型都有显着地变化。《标准》中必修1模块列有实验5个,探究4个,资料搜集和分析2个,参观1个。《大纲》中列有实验6个,研究性课题1个。《标准》中不仅实验数目多,而且有各种实验类型,通过这些多样的实验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通过《标准》中的《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通过5、6、8和9等实验,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通过5和10,培养其实验创新能力;通过11和12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其中实验和探究,一方面紧扣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涉及多种方法和技能。但是,《大纲》中的6个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在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单一。
另外,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与内环境”的《标准》中包含的实验内容和类型也都明显多于《大纲》,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假说——演绎、理解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取样调查等方法,而且对于学生全面领悟科学方法也十分重要。《标准》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全部是实验课,共选择了13项课题,其中包含的具体实验内容,多数将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而《大纲》中选修部分仅列有实验2个,实习1个,形式和能力培养方面都很单一。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非常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慢。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例如,让学生明确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掌握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学生在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不了解,总是一开始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高,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视野小。因此,高倍镜只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放大倍数低,但看到的细胞多,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有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低倍镜、高倍镜。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非常注重强化过程训练。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如显微镜使用、临时装片制作等,还要求学生能使各项实验基本技能系统化、整体化,并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实验教学必须强调过程训练。以探究性实验为例,具体要求是:观察要仔细、客观;根据观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假设是经过周密的思考,针对问题提出的一种答案,用来解释观察的现象;实验要设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为了增强说服力,还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常常要重复多次,结果才可靠;得出结论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5]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56~57.
【关键词】生物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 探究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中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倡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获得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教学思想都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是探究教学。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围绕课程基本内容,参照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表达、思考和讨论,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探讨,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基础,释放《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能够促进探究教学的信息,更好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
一、为何探究
(一)探究的实质
实践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科学是实践中掌握探究的过程。科学学习,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获得实证的直接经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活动,活动即实践。所以,探究性学习以实践为重心。当然,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要求手脑并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储备好的知识进行实践,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与科学教学的关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教育中,探究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内容,又是策略。科学教育内容包含探究。科学是人类对生存自然环境的研究经验的知识体系,生物学也是人类研究经验的知识体系,是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探究过程包含课程、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生物课程作为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既是科学教育的内容也是策略。
(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间接经验。间接的社会生活经验大多是通过接受学习。接受式虽是最常采用的方式,但不应是唯一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学会探究。接受式学习也包含探究,接受式学习中的启发教学就是动员学生去探究,接受式教学中的讨论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探究。探究学习建立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之上,没有接受学习基础的探究学习是无本之源。所以,接受式学习包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以接受学习为基础。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和“探究教学”
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根据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其推理,用推理的结论验证问题是否成立,如成立,问题解决,如不成立,需再重新推理论证。因此探究的本质是通过推理和实证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生物学的实验性价值就在于通过实验验证推理的正确性。
(一)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首先具有问题特征。探究教学首先需要有客观存在的问题。例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问题,学生认为不值得探究,因学生已知这是“事实”,此时教师就要挖掘这个问题的探究价值,如“课本上的这个问题及其回答是否一定正确?”“课本上的证明是否是充分的?”用已知的事实寻找证明问题的真实性的过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还具有推理与设计的特征。比如通过观察或测量等,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法是证明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科学史和现代生物学技术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探究教学方式。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事宜探究教学的内容有: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酶、光合作用过程、植物生长素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组织中脂肪、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实验;酶需要的条件;DNA的半保留复制;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植物渗透吸水、失水的条件;基因分离定律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微生物生长、细胞质遗传等。
以“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为例说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式探究。针对有氧呼吸实验装置、无氧呼吸实验装置、比较有无氧呼吸CO2释放量装置的试验环节,教师可设计问题:由于氧呼吸实验装置中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不完全吸收CO2,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是否正确?如何避免?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是葡萄糖水溶液的化学反应,与酵母菌的作用无关,是否正确?为何?在有氧呼吸试验中,鉴定酵母菌培养液样本,鉴定结果显示含有酒精,为何?怎样避免?
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发现式探究和推理性探究。发现式探究基于学生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究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为例,该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生物学核心概念,该课可采用发现式探究教学。核DNA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合成的探究步骤:提出问题;实验验证:RNA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变形虫实验。推理性探究是不需学生动手,以教师讲授、师生探讨、学生推理形成概念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问题观察现象、讨论得出结论。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通过激素的调节”涉及生物学史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推理性探究。
结语
探究教学是自然科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索、教师启发诱导、师生共同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目标,挖掘了学习的潜能,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探究教学对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生物课程标准研修.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学福.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周新桂,费利益. 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 高校;生物科学;实验课;课程设置;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42-02
实验课教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重要的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作为生物科学专业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2],在加强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不能忽视实验教学的改进。虽然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国内高等学校大多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造成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验条件相对落后,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没有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3]。实验项目设置既不能紧密联系生产实践,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学生在实验课上学到的技能都是落后于实际生产,学生也清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所以他们参与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实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4]。最后在实验课的组织上,目前我国生物科学实验课教学往往以大班为单位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的集中式演示教学为主,根本达不到理想的实验课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改进实验课课堂组织模式,改进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根据实验项目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主要验证理论教学中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对于验证性实验,如一般的植物、动物形态解剖、分类实验,通过解剖,观察植物、动物的形态结构,并进行分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验可以统一时间与地点,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随堂实验的形式进行,便于统一管理。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就整个生物科学的实验教学系统来说,验证性实验课的课时数应当安排得当,不应该超过总实验课时数的1/4。以4年实验课总学时480个课时来计算,不应超过120个学时。那么生物科学传统的实验格局将受到挑战。传统的动物学、植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占到总实验课时的1/2以上,因此如何压缩课时数成为主要难题。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也有了一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将传统验证性实验变为演示实验。这种方式将传统教学中学生动手变为教师动手学生观摩,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将教师的实验视频做成课件由学生通过视频形式观摩。除保留少部分技能训练实验项目外,其他实验项目都可转变成演示实验,如动物学和植物学试验中的各种永久装片的观察等都可转变。二是将验证性项目整合。如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有许多项目重合设置,可以在设置时考虑到这一点去芜存菁。三是将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综合性实验。
1.2 综合性实验
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称为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涉及面广,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综合性实验的设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2.1 实验项目设置应多种多样。应提供多种实验供学生选择。教师应考察学生在试验中的个人表现和协作能力。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选择项目开展实验。最好是以小组形式来开展,但是小组人数应控制在4~5人以下。实验不要求统一时间和统一地点,提供多种实验方案、材料和仪器设备供学生选择。比如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设置“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定DN段”的实验,该实验综合了DNA提取技术、酶切技术、DNA含量测定技术以及电泳技术,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不同的试剂,如不同的核酸内切酶。这样每组实验学生做出的选择并不一样,但是仍然能考察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
1.2.2 综合性实验是整个实验课体系中的重点。综合性实验课的课时比例应超过总实验课课时比例的1/2。
1.3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实验环节。在设计性试验中学生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自行设计解决方式。设计性实验考察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具有综合性实验的某些特点,但与综合性实验完全不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由于实验项目来源于当前生产实践,学生能感到所学知识在以后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学生会觉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设计性实验一般采用开放实验形式进行,将教学实验室变成公共实验室,由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方案、实验步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进行统一筹划,并由学生自行完成试验结果分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细胞生物学实验:利用RT-PCR技术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的实验,学生可以设计显示某一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经过某种处理后差异表达的基因,也可以设计显示某一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同一组织在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还可以设计显示某一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同一时期不同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具体方法上可以用一次性RT-PCR,也可以mRNA提取分离与RT-PCR分开进行,在引物的设计上,可以根据研究材料和内容,设计、使用不同引物。这样,由于学生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试剂等都不相同,实验的时间不统一,因此可以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总课时应占到总实验课时的1/4。
2 改进生物科学实验教学项目设置,将学生纳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教师的科研也存在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但是高校教师的科研设备往往不能纳入教学,教师的科研与学生实验课的项目设置脱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项目设置,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验项目结合起来,形成 “项目式”的生物学实验教学,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分出若干子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自由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完成实验课题。学生的实验项目与科研课题相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课题体系,构成方向明确、内在联系紧密的综合实验系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向学校、教育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投入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机制中去,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实验教学。
3 参考文献
[1] 杨毅敏.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87-90.
[2] 许征程,安静霞.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92-94.
[3] 杨国良,高瑞光.新形势下高校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28(1):62-65.
关键词:科学课程;生物课程;知识;能力
深圳作为课程改革的先锋,从2003年开始把原来的分科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合并为一门综合课程科学。从2013年开始,又取消科学课程,恢复原来的分科课程。
笔者担任初中生物教学工作13年,担任科学教学工作9年,经历了分科教学综合科教学分科教学的轮回。经历了十年的综合课程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笔者选择了科学中的“生物”部分与分科课程生物进行了比较。
一、教学上的不同
1.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基础知识、原理、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以“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例,课时安排为一节。课文通过“控制变量法”的学习,设计出甲乙丙三组,每组ABC三颗种子,让学生分析讨论不同组合的种子分别研究种子萌发的哪个外界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最后得出结论。
生物课程注重的是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建立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样以“种子萌发的条件”为例,课时安排约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要有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同样的例子有“微生物滋生的条件”。可见,科学课程传授的是“控制变量法”,以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生物课程是以学生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什么”这个“知识”为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不同
以“各种各样的动物”为例。
科学课程用4~5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教师围绕“依据什么特征”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八门和脊椎动物五纲进行教学。根据这些“分类的特征”制成简单的检索表,学生会使用检索表查找所观察到的动物属于哪一类。
生物课程用32~38个课时(一学期)详细学习无脊椎动物八门和脊椎动物五纲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主要特征。
可见,科学课程是以传授“方法”为主,生物课程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3.教学方法的不同
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教学为主,讲授法为辅。
生物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分组实验、观察法为辅。
二、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
1.正面反馈
科学课程由四门学科组成,在传授知识上教师要承担自己不熟悉,甚至不会的其他三门学科的教学,备课量上大大增加了。经过第一轮的教学,教师四科知识基本掌握,可编制出基本的教案、课件、作业、试卷。同时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尽可能地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第二轮的科学课程教学以“学案”为引线,绝大部分教师可以借助学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借助学案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和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施发生四个巨大的转变:
(1)课程功能。生物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科学课程强调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2)课程结构。生物课程的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科学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生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科学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学生学习方法。生物课程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负面反馈
(1)来自高中教师的反对。由于高考还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升到高中的学生,“知识”没有形成体系,知识面狭窄。高中教师不得不重新教授,增大了教学量。所以,科学课程的开设遭到了高中教师的普遍否定。生物课程在内容上与高中生物课程是成一个知识体系的,由于中考的淘汰,特别差的学生高中教师不会教到。所以,高中教师对学生基础差的反应不强烈。
(2)参与课改教师的牢骚。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师从原来教一门课程改为教四门课程,要重新学习三门课程的知识,备课等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的牢骚自然免不了。担任生物课程的教师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本专业教好就行了,自然是轻松。
(3)课堂效果的责任推卸。作为青春期的初中生,贪玩好动是天性。学生喜欢科学课程变化多端的课堂组织方式,大部分学生觉得科学好玩。在第二轮科学课程中,很多教师按传统讲授的方式上课,不敢也不愿安排实验课、探究课,只有公开课的时候才表演性地上探究式的课程。担任生物课程的教师,大部分课堂是讲授课,就算有实验,也是观察性实验,按部就班进行观察就可以了,课堂纪律要明显安静许多。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应从以下方面谈起。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居多,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倦。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来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具体做法如下:(1)每节至少有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2)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性质和类型的问题。(3)让学生参与自评与他评,发表感受,提意见、表扬和建议。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上一台阶,达到“师生多向互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而老师在收集处理学生提供的信息的水平上,通过“重组”,完成更高水平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
二、从“创造性使用教材”做起,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具体做法如下:(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2)自制生物课件,网上下载有关生物图片,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生命的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的不同段形象显示原尿的重吸收过程,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这些动画是用Animator Pro制作的,即通过媒体结合显微演示,使微观生理过程变为宏观生理过程,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这样比单纯的讲授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程 改革 内容 结构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38-01
2010年秋季,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我市普通高中全面展开。三年来的课改实践,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每个生物教师都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问题,也有过思考,但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高中新课改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 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领域涉及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生物学知识的杂、繁、碎的特点,生物教学却迫使学生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当前生物教学的改革力求以开放性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这一教学重点。例如:(1)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2)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3)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4)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5)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
二 课程结构合理,“动”和“静”结合,因材施教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以基础的生物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学习生物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以后其他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必修课程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生物的知识,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生物专业素养。
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间隔变换,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动”是指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要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静”则是指由于教学目的需要,在课堂上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静的目的最终还是动,即让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因材施教则体现在选修内容的设置上,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这样既可以减轻某些同学的课业负担,又可以满足另外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生物的渴求。
三 全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学习和提高
全新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需要知识的再学习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如集中学习新课程理念、市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生物学科专业培训等等。这些措施的开展,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进步。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相互合作,交流机会增多,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才能增强。
总之,我们要好好地体会课程改革的精神,使我们在工作中用好高中生物新教材,编者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新教材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每一名生物教师都应顺应时展的趋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认真研究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加强研讨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交流,从而为我国高中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教师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2]石先云.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