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

第1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第一条(资金来源)

本市用于补贴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设备投资的资金,由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安排。

第二条(支持范围)

20*年*月*日至2012年年底,在本市范围内医院、宾馆、大型商场、商务楼宇、工厂等建筑物建成并投入使用,纳入市推进计划的单机规模1万千瓦及以下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项目和燃气空调项目的单位,属于本办法支持对象。

第三条(支持方式和标准)

(一)对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项目单位给予一定的设备投资补贴,标准为:分布式供能系统按1000元/千瓦补贴,燃气空调按100元/千瓦制冷量补贴。

(二)对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用户要优先保障天然气供应,并继续保持现有气价政策不变。遇上游天然气门站价格调整,实行上下游价格联动调整。

(三)对分布式供能系统、燃气空调项目的燃气排管工程,优先列入道路掘路计划。排管工程需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竣工后5年内或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的道路上开挖施工的,市、区县公路管理部门掘路修复费按现行市政定额标准收费(不收取加倍掘路修复费)。

(四)政府投资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设计单位要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比选论证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的可行性,并优先考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方案。具备安装使用条件的,要优先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

(五)经核准,建设符合《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市工程建设规范DG/TJ*-115-20*)并按照“以热(冷)定电”原则运行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电网企业要按有关规定接受并网,与项目单位签订并网协议,并积极提供相关服务。

(六)支持电力、燃气等能源企业和节能服务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电力工业上大压小、燃气结构调整等工作,组建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

第四条(设备补贴资金申请程序)

(一)申请设备投资补贴的项目单位向*市推进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工作小组办公室(该工作小组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建设交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市建设交通委燃气处,以下简称“市推进办”)索取《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设备投资补贴申请表》和《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设备投资补贴确认表》(以下统称《申请表》,表式见附件)。

《申请表》可到市推进办领取或在有关网址下载。(市推进办办公地址:徐家汇路579号12楼,电话:53014798-1261,53018165,网址:/shsz/shrq/)

(二)申请财政补贴的项目单位在项目建成后,要按规定完整填写《申请表》一式三份交市推进办。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1.购机合同,购机发票(复印件)。(如是外语的合同、发票,需有经翻译的中文件。)

2.有关项目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核准或审批文件。

3.竣工验收报告。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市推进办自收到申请材料起30个工作日内,会同燃气企业进行调查核准,并将有关审核意见及专项扶持资金申请报告送市财政局。

(四)市财政局自收到有关材料后,按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到有关单位。

第五条(计划编制程序)

(一)各区县政府与燃气企业要在每年8月底前,编制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计划并报市推进办。计划包括发展台数、总制冷量或发电量和燃气需求量等数据。

(二)市推进办对各区县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计划进行汇总平衡后,编制全市年度推进计划,在每年9月底前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市推进办在市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正式下达年度推进计划。各区县主管部门与燃气企业要按照下达的推进计划实施,并按季度向市推进办报送推进计划的落实情况。

(四)市推进办负责对推进计划实施进行检查与协调。

第六条(部门职责)

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跟踪考评和监督管理制度,落实部门管理责任。

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本市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发展的协调推进工作,并组织对专项资金年度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市建设交通委负责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组织制订和实施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推进计划,并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进行抽查和评估。

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拨付,并与市审计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

第2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京沪高铁首发日的30趟列车,上座率达到98%。时速250公里、票价410元的二等座最受青睐。未来高铁票价,主要有三种浮动方式:季节浮动、时段浮动、周内浮动。京沪高铁强势开通,尚需接受多方考验。

第一个

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7 月11 日宣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认可其主导制定的《电力牵引架空接触网用复合绝缘子特殊要求》为国际标准。第一项由中国主导的先进轨道交通世界性标准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大

据业内专家预计,未来5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年出口额有望超过315亿美元,对外贸易占世界医疗器械贸易的比重有望达到10%~12%,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部分高附加值医用耗材和医用敷料类产品也将成为世界主流产品。

466座

目前,北京已建成8座电动车充换电站。预计5年后,北京电动车充换电站规模将达到466座。根据规划,今年,国家电网北京公司计划建设39座充换电站,乘用车充电站18座,公交环卫充换电站21座,可满足850辆乘用车、300辆公交车、1220辆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

29位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手推出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在这个榜单中,中国首度进入前三十,位列第29位,在主要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中国香港排名第四,仅次于瑞士、瑞典和新加坡。

2011辆

深圳市将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投放2011辆新能源汽车,占大运会交通车辆总需求3810辆的50%以上。同时建设并投入使用50余座公交充电站,基本确保深圳大运会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使用。

5057米

从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3时38分,到上午10时10分左右,历时6个半小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我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并且突破5000米水深,最大深度达到5057米。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器能够畅游全球70%以上的海底。

第九颗

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8570万吨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排放披露项目,简称CDP)近日了一项有关云计算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迁移至云的美国公司每年就可以减少碳排放8570万吨,这相当于2亿桶石油所排放出的碳总量。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且还能节省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

19.8万千瓦

为加快新疆风能资源开发,推动“疆电外送”工程,新疆发改委最近核准达坂城风电一期、托克逊风电场二期等4个风电项目,总规模19.8万千瓦,总投资18.3亿元。这四个项目所在风区,风力资源丰富,年利用小时数都在2000小时以上。

2.3亿美元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消息显示,2010年中国共有34家网络游戏企业自主研发的82款网络游戏进入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而“十一五”初期,中国仅有8家网络游戏企业自主研发的14款网络游戏走出国门,实现销售收入0.2亿美元。

55.3%

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10176万吨,进口原油12575万吨。据此推算,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3%。国家发改委此前曾表示,包括8个基地的第二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在建设当中,总储备量为2680万立方米,相当于1.69亿桶。

首台

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惟一一台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日前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这一高度自动化的世界级锻造平台,将强力支撑、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全面提升我国大型锻件的能力和水平乃至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3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三峡库区;“四化”;同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32-04

一、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举措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库区的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纳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巫溪县纳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纳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不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大力同步推动库区“四化”发展,有利于库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库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库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库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助推器”,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库区“生态文明梦”。

(二)“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库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各区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提升。由于库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重庆市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仅渝北区经济发展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可见,重庆库区15个区县现阶段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库区要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须探索出一条库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路子,即以新型工业化为前提、高度信息化为关键、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库区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唯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库区“全面小康梦”。

(三)“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

2011年重庆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207元,同比增长20.1%;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208元,同比增长22.2%。2006—2011年重庆库区城乡移民收入(见图1)。

上页图1显示,2011年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重庆市、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重庆市、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毋庸讳言,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要破解这个难题,须大力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发展,以推动实现广大移民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幅提高移民收入。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移民“安稳致富梦”。

二、三峡库区“四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四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工业化率达到59.3%,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9.6%,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7.2%。三峡库区工业化率(见图2)。

信息化方面,据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显示,湖北省、重庆市属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的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 [1]。尽管没有三峡库区信息化程度的直接监测数据,但从湖北省、重庆市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三峡库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城镇化率达到了46.4%,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城镇化率达到了49.7%,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城镇化率也达到了19.1%。

农业现代化方面,从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结果来看,2009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2.45,2010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2;2009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5.21,2010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3 [2]。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重庆、湖北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重庆库区、湖北库区是重庆、湖北两省市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可见,三峡库区已进入农业现代化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二)“四化”同步协调推进不力,发展失调严重

目前,库区“四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库区特色支柱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比较低,“两化”融合的硬度、软度、深度不够,“两化”融合率不高。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库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不强,城镇“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产城良性互动不足,产城融合度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库区三农短板依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仅处于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三)“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

课题组将三峡库区分为库首区(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库腹区(长寿区、武隆县、巫溪县、石柱县、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库尾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进行比较,发现库区“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见下表)。

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2》、《重庆统计年鉴2012》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以看出,库首区、库腹区、库尾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明显不平衡。库首城镇化率仅有19.1%,比库腹低23.7个百分点,比库尾低49.7个百分点;库腹工业化率仅有51.9%,比库首低5.3个百分点,比库尾低8.3个百分点。

(四)“四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动力机制欠缺

三峡库区居民人均收入是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内生性动力的基础。2011年库区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巴南区和渝北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库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夷陵区、长寿区、巴南区、渝北区和江津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偏低致使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三、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地理优势不明显。境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二是经济优势不明显。2011年库区仅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夷陵区的人均GDP超过35 083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库区经济地理的缺陷,将会增加“四化”发展成本,不利于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二)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大

一是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周边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属于“限制开发区”。二是外部环境竞争激烈。目前,库区周边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周边经济区在招商引资、竞合发展中,对库区形成了巨大压力。三是资源供给逐步趋紧。库区能满足“四化”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不多,尤其是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考验。

(三)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

从技术创新程度看,库区多数企业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企业不多;从获取新技术的途径看,库区利用外资程度很低,主要以利用内资为主,在利用资金的过程中,又以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较多,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极少;从技术创新投入看,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看,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技术带头人才缺乏,能够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的人员不足。

(四)人才支撑力十分薄弱

一是人才总量偏少。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约占“五类人才队伍”的41.66%,其中每万人中约有195.5名专业技术人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人才339名,人才资源密度约为 3.39% [3]。二是人才结构不优。目前,库区各区县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比例失调。三是人才分布不均。从人才的地域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乡村人才奇缺;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匮乏。人才缺乏,将制约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

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切入点——制定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引领库区“四化”同步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在制定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二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在编制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给当展指明方向;又要预见未来,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三是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并对接周边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是注重规划的操作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深入库区实地调查,充分反映民意,强化“四化”同步的实施路径、实施主体、实施机制的研究,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结合点——强化库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库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一是努力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

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要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三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城镇。库区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

四是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提高传统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

(三)着力点——坚持库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库区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

一是以业兴城。库区各区县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做好区县产业发展规划;库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充分依托资源条件,做强能源建材、特色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五大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库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区县应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工业向园区集中力度,形成若干个竞争合作、错位发展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以城兴业。库区要以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契机,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逐步构建以1个大城市(万州)为核心,3个中等城市(涪陵、长寿、江津)为支撑,“万开云”城镇群为重要空间载体,沿长江及沪蓉高速、重庆沿江高速带状绵延的“一大三中、一群双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成为库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主体区域;库区要积极构建四级城镇体系架构,即万州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5个区县城小城市及多个小城镇;库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库区城镇要充分配套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环保、体育、绿地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产城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在库区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时期,库区要实现产城互动互促发展就必须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达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

(四)关键点——以推进库区农业“五化”为重点,构建库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

一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库区各大、中、小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不足难题,全面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以农业“五化”联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库区农业现代化。库区各区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推进库区农业集约化;要大力培育三峡库区沿江生态农业产业带,壮大三峡库区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群,做强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推进库区农业生态化;要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设施园艺等,以推进库区农业设施化;要重点发展柑橘、草食牲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以推进库区农业特色化;要不断拓展农业的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以推进库区农业多功能化。

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经济形态,推动库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五)支撑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筑助推库区“四化”同步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采取特别措施培育人才。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农民等,为库区“四化”同步破除高技能人才瓶颈制约。

二是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库区各区县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方式的股权激励;探索建立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

三是建立特有机制服务人才。库区各区县要组织协调公安、教育、人力社保、外事、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一站式”办公,为引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端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条龙”服务,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推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相关事宜;二是组建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办公室,负责处理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日常事务。

(二)设立“四化同步”实验区

三峡库区是欠发达地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四化”发展步履艰难且失衡严重。鉴于此,应将三峡库区“四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建议设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实验区,并出台《关于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对实验区的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实施措施以及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步伐,助推三峡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整合政策资源

三峡库区作为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成渝经济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口支援等优惠政策的叠加区,涉及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与资源补偿、帮扶等政策。要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须主动把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整合起来,打捆用好、用活、用够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

(四)强化统计监测

三峡库区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建议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制定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适合库区区情的“四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2012-12-27.

第4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杨学山指出,电子信息产业要全面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2012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来落实。

正视产业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出口、效益增速略有起伏,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内销贡献不断加强。杨学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中国最早面向全球市场开放的行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入世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还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微型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早已稳居全球首位。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749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3300亿元,同比增长16.8%;软件业实现收入18468亿元,同比增长32.4%,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201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倍和近20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利润占全国工业比重分别达到8.9%和6.1%。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整体工业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6.4件,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35.8%,居各行业首位;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突破65纳米,TFT-LCD、PDP面板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仍待解决。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对外出口依存度高、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环境不稳定性大、负面影响凸显、整体效益下滑严重等不利因素,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杨学山指出,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特别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从实施好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提高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正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大的事实;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全局,既要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也要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展;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加强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产品推广应用。

稳增长 促转型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是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杨学山表示,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就是要下大力气保增长、调结构。

他指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电子制造业要“保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要“快增长”。在工作会议上,杨学山强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2.4%左右,到2015年超过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4.5%以上,到2015年突破4万亿元。

可见,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我国电子制造业自2011年9月后月度出口增速已连续低于10%,增速不断放缓。同时,内销产值占总量比仍不足50%。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而潜在的市场需求尚在培育之中,这使得内需增长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出口增速趋缓的缺口。

与此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内需带动特征明显,去年国家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使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增速达32.4%,超过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快增长,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杨学山还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任务。转方式、调结构要以创新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调整产业区域布局,提升产业整体效率;调整市场结构,进一步稳定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的比重,满足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提升四大能力

杨学山指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以创新能力和创造高附加价值为代表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此,要提升以下四个能力。

首先,不断提升建设和运行维护安全可靠党政军信息系统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力争在3~5年内,形成关键软硬件配套能力,初步实现建设安全可靠重要信息系统的全面技术支撑能力。

其次,不断提升满足建设信息化部队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信息化部队是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抓紧研发和产业化,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提供技术支撑。

再次,不断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的技术支撑能力。一方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现代化,提升支撑社会管理进步、改善民生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最后,不断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突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性、渗透性强等特征,不断提升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第5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一、持续审计理论基础

1.持续审计的含义

1999年,AICPA/CICA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持续审计CA的定义,他们认为“持续审计是指独立审计时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认证的一套审计方法。”这一定义,强调了持续审计的本质特征--实时性,也正是由于这种时效性使得CA具有传统审计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将审计重点从事后审计提前至事中甚至事前,审计在承担企业的“医生”一角时,还能担起部分“谋士”和“顾问”的职责。而在现代技术的协助下,这种优势更是显露无疑,更高效的审计过程、更全面的审计范围,它在运用中摸索前进,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用流程(如下图)。

2.内部持续审计的应用流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高效地应用内部持续审计,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先进理论的指导和准确清晰的规则参考,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和管理层的合理有效参与。所以,本文将其持续审计有效运行的要素概括为:“技术”、“规则”以及“相关人员”,并在后文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二、内部持续审计应用阻碍及原因

内部持续审计虽在国外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但在我国仍是起步阶段,目前只有部分大型集团采用了这一先进技术,且大多集中在金融、电信行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中国移动。它自2012年启动持续审计平台构建计划后,遭遇了许多困难,显露出了构建周期过长、阶梯性实现、内外部支持不足等问题。而其他大型企业,例如青岛港集团,其应用CA的过程也十分波折。这些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内部持续审计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阻力重重,若细究其原因,也可从其流程所涉三要素进行分析:

1.“规则”:基础理论的不完善以及相关准则的缺位

在此所提的持续审计应用的“规则”要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持续审计在应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二是指导持续审计的基本理论。前者,目前在我国仍处于一片空白,持续审计的应用缺乏相关具体准则及应用准则的指引。大多数已采用CA的企业,所能依据的仅为ISACA在2010年出台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第42号文件,但国际性的指南与我国实况毕竟有着差距,难以充分发挥指引作用,给持续审计的应用带来了困难。

而后者,一方面,对其研究大多集中在持续审计的基本概念、模型、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可行性分析,对其实践应用方面涉及较少,相关调研极度缺乏,导致难以及时把握其发展现状,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持续审计的理论研究虽已较为深入、部分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零散的知识往往导致人们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目前,仍有许多管理层乃至审计人员将持续审计误解为,只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传统审计进行优化的方式,而未能看到其连续性、实时化、预警性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到持续审计所创造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推广。

2.“技术”:信息化环境的不成熟和相关技术协助的不足

持续审计应用过程的“技术”要素,也可看成是内部持续审计的信息化过程,它包括对企业信息化环境的构建和审计工作本身的自动化。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本身信息化程度并不高,难以支持持续审计工作的开展。据有关学者调查,在实施ERP系统的60家企业中,60%以上的企业使用了电算化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的功能局限于余额测试和交易测试,同时其主要用于财务管理系统,其他系统的审计工作依旧沿用着传统方式,该模式固有的时滞性,也使得审计的重心仍停留在经营结果审计上,而非风险防范的过程审计上。

而前者,企业内部信息化环境的构建,虽从整体来看,情况较为乐观,却仍存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重要问题。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3》,我国各行业目前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比重均在90%以上,这为持续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大多数企业只对财务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其他版块,例如:购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的平均信息化程度都在40%以下,尤其是在生产制造管理上,多数行业信息化程度不足10%。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程度的差距,造成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换的障碍,信息交流难以流畅进行,一旦企业内部信息闭环有了缺口,就会影响到内部持续审计运行的效率,也难以实现全盘监控。

这些状况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首先,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较晚,内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知不足,大多数人未能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其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价值,?е缕笠刀阅诓可蠹频闹厥硬还弧⑿枨蟛蛔悖?缺乏审计系统信息化改革的内在动力。其次,受限于我国现有技术水平,企业内置软件系统大多功能不完善,匹配性不强,难以保障系统安全,与之相关的技术也不成熟,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系统的实用性,给内部审计的信息化造成了阻碍。就拿数据挖掘与储存来说,现有技术提取效率缓慢,转化语言准确性不足,无法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的协助。此外,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困难是由审计内容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例如人力资源,其无法直接量化分析,信息化改革实施难度相对更大。

3.“相关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的消极参与和管理层的质疑态度

尽管,持续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变革,常常是由具有先见的审计人员或公司高层所提议的,但从整体上来说,部分审计人员的消极配合和管理层所持有的质疑态度是持续审计实施中最大的障碍。正如国外学者所言,“审计师可能才是持续审计最大的敌人,因为,持续审计使审计师处于一个不安全的位置,迫使他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持续审计所带有的学科交叉特性,对在传统财会教育系统下学习的内部审计人来说确实较为头疼,他们必须主动地了解最新的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并掌握基础操作。而近些年提出的风险导向审计也要求企业的审计人员具有战略性眼光,将管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协助高层规划企业战略。除需不断更新技能外,内审人员固有的观念也造成了他们的消极参与。许多人满足于传统审计技术,认为其仍能在公司发挥作用,并对实时审核的持续审计持有无法实现和收效甚微的看法。事实上,全球大数据的变革和行业领头企业的积极引进,就已然反映了这一审计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管理层的质疑态度,则可能源自两方面,其一,是实施持续审计高额的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基于公司的利益考量,任何一种决策,所考虑的不仅是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更多时候需要考量成本和回报期限。然而,实施CA所需的相关技术费用高昂,即使能在原有的数据库及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建模,也仍需引进一系列的辅助工具及软件,亦需聘请专业人员指导构建,这就造成了其前期较高的构建成本。并且要让持续审计技术实现全方位覆盖,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时候若高层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那么这一决策必然不是最佳的选择。其二,更为隐蔽的可能是高层基于盈余管理和权力受限的考虑。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企业的经营成果往往与高层的收益密切相关,出于私利,他们并不希望所处环境被实时监测,但持续审计的实施,将会给他们的不当牟利行为带来更大的风险。除了私利考量外,实施内部持续审计,管理层还必须得有决策权被束缚的心理准备。作为一项能够提供风险预警的审计技术,CA必然会给某些冒险的决策提示风险,一旦这种风险被审计人员判断为重大风险报告给董事会,那么管理层有可能就要面临着改变决策的境况,他们可能不得不重新规划战略,这很可能使得具有冒险风格的管理层认为自己的领导力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了拘束。基于这类原因,部分管理层会刻意忽视持续审计方式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为了一己私利而拒绝审计改革的提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德风险”行为。

三、内部持续审计的应用对策研究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持续审计发展的阻碍,若想充分发挥持续审计的效用,就必须结合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办法:

1.“他山之石”: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相关调研

相较于国内,国外在持续审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准则规定也有了一定体系,且受到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只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所出版的持续审计研究报告就多达四本,相关学会的建设更是如雨后春笋,国际化的思维能给国内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开阔的视角,大量的持续审计应用案例也能在短时间内,暂补目前国内调研工作的空白,针对国外所出现的问题予以防范。但在此同时,政府和各相关机构应积极开展调研工作,鼓励相关研究,全面了解我国应用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总结现有问题与成功经验,以推出能普遍使用的准则和规范,给予持续审计工作原则性的指导,使其行有可依,规有可循。

2.“鼎新革故”: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转变固有观念

在分析持续审计应用困境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技术层面信息化建设内在动力的缺失,还是相关人员层面内部审计人员的消极参与以及管理层对应用效益的怀疑,都是源自社会对持续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认知不全所造成的。旧观念的根深蒂固,需要新理论的冲击才能转变,只有加快、加强人们对前沿审计理论的了解,并辅以相关案例研究,详实数据分析,才能获得人们的认可,才能让社会意识到其优越性,使其具有内在需求,才能让企业从“被迫建设”到“主动建设”。

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审计署可以带头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编著相关教材,以纠正人们的认知偏差,也可模仿国外,建立资格考试,激励相关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另一方面,高校或者科研所也可以开展相应的课程,在现有知识体系中适当引入跨专业知识,或借鉴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的做法,为职业人员开办相关的复合人才培育课程,为未来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培养生力军。

3.“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加大相关软件研发力度

持续审计实施困境的病灶之一,就在于技术,优良技术的缺乏不但造成了实施成本的昂贵,也造成了持续审计运行稳定性、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大大削弱了它所能创造的价值。故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鼓励研制相关功能软件,使企业在技术层面上具备全面信息化的客观条件,是我们所必须重点践行的。但在此之外,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是,现有技术的充分开发利用。特别是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拥有erp系统,完全可以利用其内置的功能模块对非财务信息,审计流程进行电算化。即使是负担不起erp系统费用的小型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Excel等基础工具,自行编制公式构建模型,也能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实现较为初级的持续审计。这一点,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国外学者已经在积极提出降低成本的方案,他们认为实施持续审计的组织往往已经拥有必要的数据和工具,只要构建了恰当的持续审计模型,其实施并非一定得要千金一掷。

第6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欧盟i2010战略、数字法国2012计划、IT韩国未来战略、i-Japan战略……世界各国在危机面前没有畏手畏脚,反倒高瞻远瞩地拿出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再造国家创新力。

2009年11月19日,近百位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聚集到江西省南昌市,参加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联合主办的2009年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培训暨中国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论坛。在那里,他们将身份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细心聆听各界专家对信息化概念和应用的准确解读。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表示:“培养合格的信息化人才,需要建立与信息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国家教育体系,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准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为构建信息化的国民教育体系做准备。这也正是《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排在6个战略行动之首的原因。”

据悉,此次培训源于《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2007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了教材编委会,先后开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高等学校教材,并陆续出版了相关图书十余本。目前,《信息化概论》课程已列入到高等学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领域基础课程。

而以上情景只是我国政府于2006年推出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各个领域得到积极推进和落实的一个缩影。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创新力越来越依赖于这个国家整个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11月16日,在第十一届高交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深圳隆重召开了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授牌表彰大会。授牌的项目包括我国首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深圳、第十六批8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1家新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26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8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06个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

我国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保证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各项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创新为根基的ICT企业直面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政府对整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心、远见、规划与落实,不仅事关ICT产业的存亡,更考量着未来20年的国家创新能力。而如何让《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再造国家创新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欧盟《i2010战略》

欧盟数字经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报告显示,目前,56%的欧洲人经常使用互联网,较1年前提升了13个百分点。如今,半数欧盟家庭和超过80%的欧盟企业接入了宽带网,欧盟宽带网用户达到1.14亿家,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与此同时,欧盟手机普及率更是达到了100%,甚至很多人有不止一部手机。在这方面,欧盟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日本。

欧盟发展数字经济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并于2005年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

《i2010战略》的三个支柱

《i2010战略》以ICT(信息通信技术)技术为核心,包括三个支柱:

第一,建设单一的欧洲个人信息空间。

欧盟有27个成员国,每个成员国有自己的电信提供商,有自己的相关电信法律。但是《i2010战略》的目标是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有一个整体的机构来协调和运营整个服务运营。这首先需要创建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信息渠道,支持企业创建和获取网上内容,确保构建一个安全的高速网络。

欧洲1998年开放了电信市场,在此之前,电信市场处于国家垄断状态。国家控制着互联网,控制着连接到网络上的所有设备以及网络使用许可权。开放电信市场之后,固定电话运营商的数量在1998和2003年间增长了1倍。过去几年,在欧洲打电话的成本急剧下降。3分钟的通话费用平均下降了65%,10分钟的通话费用平均下降了74%。整个欧洲的电信行业正在融合。

第二,在信息化领域鼓励更多的研究和创新。

ICT对欧洲增长和就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ICT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而对ICT的接受和熟练应用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它领导了关键行业的业务创新。

欧盟大力鼓励企业用ICT提高劳动生产率。过去几年,在ICT领域的研究和投资推动欧洲劳动生产率增长了50%。

第三,利用ICT,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就业环境。

欧盟在整个欧洲开展数字扫盲,让所有民众都从ICT上获益。欧盟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网上公共服务,如电子政务、电子卫生、电子学习等;推动ICT的普及,希望欧洲的民众都具备一些基本的信息通信技能,如文字和数据处理能力。

数字经济走向

第一,大力推动互联网普及。

欧洲有近一半的家庭不使用互联网。有些人是不想用互联网,有些人是没电脑,用不起互联网,或者是没接受过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教育。欧洲55岁以上的人只有16%的人使用互联网,也就是说其余84%的人都不用,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欧洲公共网站只有3%符合残疾人上网标准,而欧洲有15%的残疾人口,大大妨碍了残疾人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使残疾人上网,对残疾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体现了电子政务要使所有的公民都能有机会上网这一初衷。

第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欧盟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推动数字经济的中坚力量。未来,欧盟将会建立更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享平台,邀请成员国及其他愿意加入的国家参与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中去,使参与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够分享信息化建设经验,提高建设效率。

第三,运用ICT节能减碳。

欧盟《i2010战略》的实施是以ICT为核心的,因此如何运用ICT维持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了欧盟首要关心的问题。欧盟希望运用ICT达到节能减碳的环保效益,致力于达成2020年的目标:节省主要能源20%的消费,减少温室气体20%的排放,提升再生能源20%的使用。

数字法国2012计划

2008年是法国人异常煎熬的一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法国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动荡:巴黎股指全年累计跌幅42.70%,以建筑和汽车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多个行业,法国电信先后有23名员工自杀……法国萨科奇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他们在急切地寻找让经济回暖的强心针。

为了GDP增长率

2009年初,4家权威机构对法国经济增长率给出了悲观的预测数字,无情地嘲弄着法国政府拟定的0.2%~0.5%的GDP增长目标。欧洲联盟委员会预测:2009年法国经济衰退明显,经济增长将为-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法国国家经济及统计研究所(INSEE)给出的数字均为负值:-1.9%、-0.4%、-1.6%。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1月8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09年能保持增长的行业主要是信息服务、医药、飞机制造、电器设备、化妆品,其中,信息服务成为法国经济救命稻草,将增长2%。

第一个提出“将数字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内容”思路的人,是法国解放经济增长力工作小组主席雅克·阿塔利。根据阿塔利2008年1月向萨科奇总统提交的报告统计:数字经济在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6%,而美国已经达到13%,韩国甚至达到17%;而由于数字产业的相对落后,导致法国经济增长率每年损失0.7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对法国政府具有致命的诱惑力,因此,萨科奇采纳了阿塔力报告中所提到的每一项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

解析数字法国2012计划

依据阿塔利报告任命的第一任数字经济发展事务国务秘书埃里克·贝松(Eric Besson)于2008年10月正式颁布了《数字法国2012计划》。这项涉及154项具体措施的计划,被埃里克。贝松称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也是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提出的重要对策之一”。

这项计划核心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主要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市场竞争方面的变动:

第一,普及宽带互联网。实现从2010年起,以每月费用低于35欧元的低廉价格,让所有法国人享用宽带互联网。

第二,向通信业转移部分资源。截至2011年11月,将目前模拟电视信号占用的部分频谱资源转移供宽带互联网使用,2012年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这一做法与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宽带计划做法如出一辙——释放无线频谱,以降低宽带接入成本,增加用户选择。埃里克。贝松称此举将为法国带来14亿欧元额外财政收入。

第三,强化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性。在整个欧洲范围内,缩短转换手机供应商的必要时间,同时允许携号转网。鼓励发展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在2009年一季度颁发第三代(3G)移动手机的第四张营业执照的同时,优先照顾提供最优惠条件的供应商。

第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推广安全性极强的电子身份证,用于在互联网上确认使用者身份。

第五,进一步发展电子游戏产业。据统计,尽管2008年下半年爆发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然而2008年度,法国电子游戏及其相关产品的销售额仍高达30.4亿欧元,同比增幅为15%,创历史最高水平。目前,电子游戏产业与电影放映业、电视产业、DVD光盘产业均已并列为法国四大文化产业。

这些措施被法国政府给予厚望,能在2008~2012年的5年中帮助法国到2012年跻身于全世界最主要数字国家的行列。

一周年后的法国信息化

经过1年的实践,2009年法国GDP连续两个季度回升,抑制住了下滑的态势。2009年第二季度,法国经济经过9个月的低迷后,奇迹般地增长了0.3%,紧接着的第三季度也上升了0.3%。宽带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也已经显现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数字法国2012计划》要求电信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宽带服务,而宽带资费将被限定在每月最高35欧元。这使法国成为欧盟第一个强制要求提供宽带服务的国家,并且法国政府将规定,只有普遍服务提供商在人口稀少的地区确保一系列基本服务才能够获得公共补助金。法国现在的4家宽带网络运营商中,有3家提供29.9欧元/月的宽带费用,1家有线电视运营商宽带价格为19.9欧元/月,均已低于《数字法国2012计划》的要求。法国2009年人均收入是1600欧元/月,宽带费用为29.9欧元/月,占比1.9%。2009年,法国宽带普及率达95%,并且均享受低价宽带。

法国数字电视覆盖率上调。2008年3月,法国数字电视入户率为51.7%,这些家庭通过地面数字电视、ADSL、卫星、光缆收看数字电视。2009年8月,55个新区域被准许使用地面数字电视(TNT),从而使得法国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8%。而法国国家视听高级委员会(简称CSA)确定的目标是,2011年如果数字电视覆盖率达91%,就可以最终停止模拟电视的播放。这将节约大量频谱资源,对降低互联网宽带的接入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法国信息社会建设开始深入民生的方方面面。8月24日,法国最高法院裁决,允许将手机短信作为证明配偶不忠的合法证据。以前,法国法院认定在离婚诉讼中以短信作证据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因此不予采信。而另一方面,网购也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消费方式。法国2009年第三季度网购成交额同比攀升30%。法国电子商务及远程销售协会于11月17日公布的数字预计,今年最后两个月的网购成交额可能会达到50多亿欧元,同比增加25%。今年前9个月法国成交活跃的网店数量同比激增了34%。3G手机的旺销也推动了网购的发展,今年第三季度用手机上网购物的人数达到90多万,同比增加了29%。

这些接踵而至的利好消息,使得法国政府总算能喘口气了。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当法国总统萨科齐携夫人布吕尼到达地中海度假时,他们似乎比以往更加悠闲放松。对于萨科齐来说,经济回升的消息将其不久前因为锻炼而晕倒的负面影响一扫而空。

IT韩国未来战略

早上起床入厕后,设置在马桶内的传感器就把收集到的健康信息传给医院,随后医院将诊断结果和当天注意事项呈现在卫生间的显示屏上。接下来,按照智能冰箱推荐的食谱吃早餐,再按电脑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做出的穿衣提示穿好衣服,然后开着智能电动车上班,到达后把车交给无人停车系统……

这就是韩国政府2009年9月2日发表的《IT韩国未来战略》报告描绘的韩国人未来生活图景。

今年9月,韩国政府了《IT韩国未来战略》,决定未来5年内投资189.3万亿韩元(约合1.035万亿元)发展电子信息核心战略产业,以实现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韩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30多年来,了一系列计划。2004年的U-Korea战略,给韩国信息化发展目标定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韩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发展模式还被公认为国际上最成功的典范。目前,韩国信息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7%(对比数据:我国2007年信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约7.2%,计划到2010年时,比重增至10%),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0%,是国家核心产业。韩国经济腾飞,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迅速恢复,与信息产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但近年来,韩国信息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迫于这种形势,韩国了其最新的信息化计划——《IT韩国未来战略》。

《IT韩国未来战略》核心内容包括:把信息整合、软件、基础信息设备、广播通信、互联网等5个领域确定为信息核心战略领域;未来5年内投资189.3万亿韩元发展信息核心战略产业;把汽车、造船、医疗、纤维、机械、航空、建筑、国防、能源、机器人等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显着的行业定为10大战略行业;制定了在半导体、显示器、手机三个信息主力领域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将加强下一代存储器的研发,并积极参与制定下一代显示器和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广播通信领域,韩国将提高自主技术开发的无线宽带(WiBro)、网络电视和3D(立体)电视的商业化水平,到2012年完成数字电视播放转换工作,并在2011年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进行3D电视的试播;韩国计划到明年底,在全国22万所中小学教室设置网络电视,使学生可以免费收看课外辅导讲座;到2012年,全国将铺设网速比现在快10倍的宽带网络,为老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全面提供远程诊疗服务。此次战略的意味着韩国信息化在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也标志着韩国信息化迈上了新台阶。

90%家庭接入宽带网络

韩国的信息化水平和世界最先进的美国的距离正在逐渐缩短,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水平。在生活领域,韩国90%的家庭已经接入宽带网络,超过6岁的公民对互联网的使用率达到755%;在经济领域,电子商务交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在金融领域,实时在线交易正在取代传统的银行窗口业务,DMB业务和直接支付交易也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在教育领域,大学文凭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获得。移动电话业务开通以来,韩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4000万户,实现了“人手一部手机”。

政府主导是成功关键

通过对韩国信息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的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电子政务建设同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地理文化背景都十分接近,了解韩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加速我国今后电子政务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韩国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电子政务建设方式,在电子政务建设时重视全国的统一规划,并设定统一标准。在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的同时,韩国政府还特别注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以促进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推进,同时避免因法规滞后而给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通过投资效益分析评价提高电子政务投资效益。

日本信息化建设三级跳

建立副首相级首席信息官(CIO)、开设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这些是日本推出的新一代信息化战略“i-Japan”中的内容。综观日本的信息化战略,从“e-Japan”到“u-Japan”再到“i-Japan”,不仅仅是一个字母的变化,更是日本信息化战略的理念、目标与路径的全方位改变。

e-Japan:为信息化建设奠基

2000年7月,日本政府召开了IT战略会议,创立了IT战略总部,将其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集中研究组织。次年1月,这个成立不到一年的IT战略总部便喊出了推行“e-Japan”战略的响亮口号,其中的“e”是“electronic”(电子的)的首字母。

“e-Japan”战略的目标是在5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而政策目标的实现路径的选择往往与当时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日本的互联网用户数约为4700万人,同比增长率高达74%,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由1999年底的21%提升到37%。但是受限于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日本互联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最基本的瓶颈。

为此,IT战略总部将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定为三个方面:电子政务、互联网基建、信息人才培养。

在电子政务方面,日本通过建立“四极互联网”以及“五项基础建设”,来构建电子政务的软件构架与硬件体系。

另外,该战略借助制定信息技术标准、普及远程教育,以及在大学新设、改组IT专业,增加入学定额等方式来实现信息人才的培养。

u-Japan:创造上网环境

尽管宽带普及率迅速提高,但日本宽带的实际使用率却不能让人满意:DSL、Cablemodem和FTTH的实际使用量分别只占设施能力的30%、11%和5%左右。面对这一差距,2004年3月,日本政府召开了“实现泛在网络社会政策”座谈会。同年5月,“u-Japan”战略正式诞生,

“u”(ubiquitous的首字母)意指“无所不在的”。根据“u-Japan”战略,到2010年,日本将建成一个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

如何来营造这样一种上网环境?如何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呢?“u-Japan”战略将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作为主要的解决之道,其中,政府扮演着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应用的开发与发展的角色。

人们不使用网络有各种原因。“u-Japan”战略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针对老人和残疾人,“u-Japan”战略支持开发更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ICT知识培训等;针对那些对网络安全性抱以强烈怀疑态度的人,“u-Japan”战略扶持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安全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i-Japan:转动公共部门的网络齿轮

由于此前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本政府指出,日本的通信基础设施已在世界领先。但是,日本正面临着公共部门利用信息技术进程缓慢的现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在今年补拨了1万亿日元预算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推出了助力公共部门信息化应用的“i-Japan”战略。“i-Japan”战略将执行目标聚焦在了三大公共部门——政府、医院和学校。

第7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7.7%,达到610万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汽车销量增长的背后是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国内发展来看,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未来汽车消费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汽车产业,提高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09年初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进一步指导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规划中提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产能整车研发水平大幅提高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

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汽车行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应用,也为相应软件和服务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汽车行业未来的信息化应围绕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的目标而开展,信息化的进一步应用要求软件厂商能够更接近的汽车生产商,了解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客户提供更高科技含量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帮助客户提升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现有汽车行业的客户,同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

快速成长的市场,需要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快速提升效能

尽管汽车企业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市场。我国汽车厂商

无论是本土厂商还是合资厂商都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未来,汽车消费者的需求将日趋多元化,他们更加注重成本、环保,也更加注重生活方式,他们不再是汽车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还将成为汽车市场的引导者。

更加挑剔的消费者给汽车产业提出了新的问题,也给汽车厂商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关注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环境的评估,产品的研究、开发、管理、统筹调度,还是生产和物流、销售和服务,在任何一个环节上都要力求做到最好。在这个时候,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那些综合实力最强的厂商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显然,要进行如此复杂的生命周期管理,要使得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运转自如,没有一套完整和成熟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是不可想象的。

多样化的需求,要求企业整合系统应用形成弹性

为了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汽车企业更加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追踪产品信息、物料信息,快速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转化为产品的设计理念、实际成果,同时汽车厂商也面临着规模扩大、兼并重组等问题,给汽车企业的IT架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企业架构管理

基于SOA的IT架构在汽车企业内的应用为不同汽车企业业务系统的整合提供了保证。SOA理念的关键在于使

用标准的服务接口和松耦合连接,这样就为企业中服务的复用提供了可能;SOA为企业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化集成平台,SOA的使用是基于服务的重用,通过运用这些服务之间定义好的接口标准来支持业务流程改进,使业务的重新整合增加了灵活性和集成性。

同时,通过信息化集成平台和服务的重用,为企业提供了协作创新的可能,不同的汽车企业,信息系统的差异往往比较大,协同运作能力低下,通过SOA建立集成的平台不仅能解决协同运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不同企业知识之间的互通,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共享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PLM软件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掌握产品从设计、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变化和发展,及时的更新产品设计理念。同时PLM软件还能搭建起协同管理的平台,在ERP、SCM等管理软件底层做好企业创新的平台。

汽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如一个木桶,短板的出现将直接影响其蓄水量,因此每个环节的信息化建设都不能忽视。目前汽车企业中二维、三维的CAD产品以及产品数据管理PDM等产品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设计环节与生产、管理、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常常成为汽车企业面临的问题。

因此汽车企业在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一定要注重考查信息化供应商的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而且在汽车电子与汽车服务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将汽车自身的信息化和汽车行业信息化的整合起来将会提供未来的竞争力。但在这方面目前只有NEC等少数国际综合性汽车系统服务商能够做到。

创新与服务升级,IT厂商与客户共同成长

对于信息化提供商来说,为每一个客户服务的同时,积累起来的服务经验以及经验形成的产品是信息化提供商竞争力的来源。

对于汽车行业的企业,其信息化问题不可能是一个软件产品或者已有的解决方案所能解决的,更多的是要信息化厂商投入精力进行个性化分析研发才能达到需求的,因此一个好的信息化提供商绝不能沉浸在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当中,经验固然重要,不断的发现客户需求的变化,跟随客户一起成长才是一个软件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

科学建设信息系统,要重视服务“选型”

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无论是企业集团管控还是产品设计研发,无论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还是财务系统、客户管理,汽车企业的信息化与业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在信息系统对汽车企业业务支撑作用愈发明显的同时,更精细的量化分析信息系统的绩效以更精益的提升业务绩效成为必须。赛迪顾问经过多年汽车行业的服务经验积累,提出汽车企业信息系统绩效评估模型BAOS(而向业务应用的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通过BAOS体系的分析,赛迪顾问发现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规划和实施等服务对汽车业信息系统的绩效影响巨大,尤其是建设执行。项目开发中的监理,项目上线前的评测都是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之一。

目前汽车企业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或者是执行困难和工作量预估不足等问题。要保障项目投资在实施阶段不被过多侵蚀,同时又不必增加成本再聘用更多的人员来从事项目的督导,就必须事前对系统供应商在行业内的经验和服务能力作出充分的评估。 (VDI)技术作为其中一种替代方案可以整合数据中心运行的物理服务器上不同的终端计算环境(即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等)。

VDI从终端设备中撤销了计算、应用和存储功能,从而强化了信息管理策略,使IT人员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些虚拟机上存储的数据,并通过一致、及时的补丁管理以及安全/数据保护策略应用避免这些资源受到外界影响,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于VDI的应用、热度和市场驱动力研究的一部分,ESG对受访者进行了调查,明确了他们遭遇到的主要PC难题。

其中受访者最大的两个痛点分别为终端用户法规遵从需求的执行以及客户端访问设备中机密数据的保护。依靠更加集中化的终端用户计算模型,VDI和另外一些桌面虚拟化方法确实能为企业提供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一点在ESG的其它研究报告中详细论述过。

让人费解的是,如图3所示,尽管有一些关注安全性的企业对一定比例的笔记本电脑进行了加密,但当下没有实行笔记本电脑加密的企业数量仍然十分惊人。这说明即使这些企业继续大范围推广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加密也还远没有达到全面普及的程度。

当涉及到防止机密信息外泄时,IT机构可能认为桌面虚拟化和笔记本电脑/移动设备的加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即使笔记本电脑的加密和VDI都可成为保护终端存储数据的有效手段,IT机构也须认真分析这两种技术潜在的使用情况,并针对不同个体、部门和应用程序的特定要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目前VDI解决方案需要连接到网络,这样用户就不能进行脱机工作(如在飞机上),从而使这种技术对于那些依赖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办公的高流动性员工的吸引力不大。因此,那些经常在企业网络安全范围以外操作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用户应首选加密技术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研究意义

第8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国家提出制造业强国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制造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如何准确把握制造业强国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是摆在全行业最紧迫的任务。

机遇

“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纲领和指南,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汽车产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包括传统内燃机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将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支持和鼓励汽车低碳化、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二是与汽车相关支持性产业也被列入重点突破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某一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产业本身,而且取决于相关产业的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也与我国的电子工业、机床工业和新材料工业创新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这类重点突破产业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被确定为战略任务和重点,将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四基”要重点突破,解决制造业发展瓶颈。

四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善将为汽车产业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基础研究于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协同机制。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

五是相关制度建设和政策将惠及汽车产业。为保障制造业强国及第一个十年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势必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政策(这有利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这些举措,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所亟须的。

挑战

制造业强国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汽车产业既提供重大转型升级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目标的挑战。我国力争用三个十年的时间,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位;第三步,到建国一百周年,制造业大国更加巩固。

不同于我国高铁和航天制造业,汽车产业是我国大而不强制造业典型代表,也常常被社会所诟病或自主创新的反例,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没有突破,加之传统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要同时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实现由“大而不强”转变成 “既大又强”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制造业强国的具体显性指标包括三个:拥有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尽快自2009年就已经成为年产销第一的世界大国,但达到这三个世界级指标还差得太远,到2025年真的能跨入汽车强国的行列吗?

二是核心能力的挑战。行业内外关于我国汽车产业为什么大而不强的原因探讨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主要是缺少核心技术。

从理论层面上看,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核心能力既来源于核心技术,也来源于核心管理以及其他核心业务能力。

从实践上看,核心管理能力不足仍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短板,这包括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管理也包括汽车企业的管理。

纵观世界汽车产业演化史,汽车产业的每一次里程碑有些是核心技术突破,有些是核心管理的突破。就微观而言,福特公司改变世界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通用汽车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和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都是管理突破经典案例。

就宏观而言,作为后发国家汽车产业崛起的代表,韩国和日本政府对产业的有效管理和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对汽车产业管理和政策水平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例如“多头管理”、“九龙治水”是中国汽车产业管理的痼疾。

三是新技术与新业态融合的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任何不适应或提前应对这一革命趋势的企业都已经或将在竞争中衰落或消亡,诺基亚、柯达以及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衰老就是真实的写照。

就汽车产业而言,3D打印正在改变汽车制造技术及工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Tesla的去传统汽车企业的4S店、在线维修和放开专利商业模式(丰田在燃料电池上也放开了专利),正在挑战100多年的底特律模式。我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机械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四是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面向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更加积极的开发战略,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这对我国汽车产业提出了两个挑战:一是国家将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这涉及去年的股比之争问题是否要重新定论,而一旦放开合资车企的股比,对国有汽车企业集团将带来不小的冲击。二是国家将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实现跨国经营和拓展国外市场。

而“走出去”能力一直是我国整车企业的短板,特别是传统国有大集团。2009年我国首次突破千万辆,实现全球产销第一,但在1364万辆的销量中,出口仅占2.1%;而日本在1980年首次突破千万辆时,出口比率超过了53%。

对策

应对“中国制造2025”,在把握它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要发挥全行业、社会相关团体的智力和思想积极寻求有效的系统对策。在此过程中,关注如下两点十分重要:

第一,确立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制定“中国汽车制造2025”规划。

根据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汽车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并制定详细的“中国汽车制造2025”,同时提出“中国汽车制造2035”和“中国汽车制造2045”纲要。

规划和纲要的核心使命应该是:突破汽车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显性指标是:培育若干个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产品和世界级品牌;关注领域:既要关注整车也要关注零部件实现途径,既要关注新能源汽车也要关注传统企业,因为新能源汽车仅仅解决了动力问题,仅仅靠动力技术上的突破是不能实现汽车产业整体创新和竞争的突破;关注和协同点: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

关于汽车强国战略制定的组织实施,首先要遵循战略咨询的科学程序,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演化及现状进行全面诊断,并选择国际对标国家和对标企业,准确把握资源和能力、优势和劣势,特别是60多年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因为制约的深层次问题不解决,即便制定了书面战略,也难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真正突破。

其次要建立政府、企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及咨询团队,提出两个报告――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作为制定中国汽车制造业强国战略规划及纲要的基础;牵头单位可以选择工信部、发改委或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第二,整合创新系统推进,切记潮流化和极端化。

汽车是一个复杂产品,汽车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相关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单一环节的突破不能实现总体突破。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均主张,创新不是靠单一组织或单一环节能孤立完成的,而是多组织、多环节合作演化、共同作用的过程。产业创新系统性和生态性已被发达国家政府界、产业界和学术界所认同,并赋予到产业创新实践及政策中。因此,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技术突破、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需要整合创新系统推进。

整合创新是我国汽车产业最缺的能力,原因之一是全行业更关注的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尽管核心技术是产业竞争和创新的关键,但一国产业仅靠技术创新是绝对不能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的。

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其越来越成为制造业的新工具,正在改变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和制造方式,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方兴未艾,制造业越来越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整合。

而就技术创新而言,又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而事实上,我国973和863项目,这些年主要资助产品创新项目,而忽略了工艺创新;汽车企业内部也存在重产品开发轻工艺开发的现象。

整合创新强调系统性,创新的各类主体(政府、企业和大学等研究机构)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技术、管理、文化和市场创新同样重要;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样重要;非技术的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很重要且越来越突出,非技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的创新等,例如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特斯拉和比亚迪重要的核心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要想建立汽车强国,必须改变只重视整车而忽视零部件产业的做法。1956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这是日本对汽车产业扶植作用最大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植了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认为这是日本落后欧美的关键所在。这一法案,在推进日本建立汽车制造业强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概念在国内十分流行,似乎只要应用这些工具或推行这些方式我国制造业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就能马上实现突破。

第9篇:能源信息化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 

0 引言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类在进化;观念在更新,世界在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个人电脑为操作工具,互联网为运行平台,数字化为技术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到:“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外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当代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下文简称itc)的发展在全球引发了教育信息化热潮。在这种宏大背景之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外语学界也不例外,英语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如今,信息素养已成为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专家重要的研究课题。zurkowski(1974)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定义,他强调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的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即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能力。 

1 理论背景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宣布,“美国将实施一项永久地改变美国公民的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柯有安,2007)。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不但是“信息高速公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这个术语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计划的坚定支持者。(eliot,1994/2007)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总统克林顿根据“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的调查建议,从美国信息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的力度,支持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方面的长期技术研发工作(the white house of the press secretary,1998)。新世纪以来,“信息高速公路”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认可,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化的传播与发展,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作为一个新元素,信息已经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了自然界三大要素,“相应的有三类学科:物质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郭广灿,2005:116)。信息化对于新时期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显然是一个挑战。 

2 大学英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的学生群体,作为语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许多研究表明: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英语教师能有效地将ict与英语教学结合,创造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语言的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信息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能力(critical literacy for the 21 century)(bruce 2008:7)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兴国的国策,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200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旨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这两个教学改革项目明确提出了“立体化”、“分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因此,无论是从教学改革发展和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3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内涵 

doyle(2008)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指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备分辨、获取、评价、组织、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余胜泉(2004:18)指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识别和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可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的信息能力:获取、处理、整理、沟通和研究精神。 

3.1 获取能力:是指运用ict获取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能力,包括信息的检索和下载。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这些资源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能力。google并非只是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它还是一个资源检索工具、语言学习工具、词典、资源库,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老师,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google的高级搜索技巧。 

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学会通过一些专题性教学资源网站和一些相关软件或工具获取并下载相关英语教学资源。

3.2 处理能力:是指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的能力。因为大部分语言教学素材是非语境化的,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加工,将其转换成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素材,如加工后图像、音视频能为英语教学提供更贴切、真实的输入,使学生对此更感兴趣,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更为明显。为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word、cool edit、total recorder、total video converter、photoshop等,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加工。

3.3 整理能力:是指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储存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获取、管理与应用水平已成为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适应时代变化、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管理。除了传统的资料保存工具,如移动硬盘、u盘和dvd光盘等,网络硬盘、网络收藏夹、网络笔记本等,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3.4 沟通能力:是指运用ict与专家、同行及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经验沟通交流的能力。网络交流打破了地域或时间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简单、快捷。利用ict进行的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掌握的技能。目前,网络交流软件或平台包括qq、msn、bbs、博客等。 

3.5 评价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3.6 研究能力:是指运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能力。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作为高校教师,除了完成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所以,研究型也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的特色,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掌握现代化的高速快捷的信息与交流技术,要不断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此外,不断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会议,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程体系的修改提供依据,使自己成为掌握现代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专家型、通才型和智慧型人才。 

4 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运用ict的能力,即获取,处理,整理,沟通,评价和研究能力。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培养终身学习、反思实践、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全面掌握和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当然,随着网络技术、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黄维跃.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须着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eb/ol].pep.com.cn/xgjy/gdjy/gjyj/xxh/200807/t20080704-482677.htm,2009-03-14. 

[2]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m].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