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第1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培养自学能力数学自学辅导

一、做法

1.认真解决好三个过渡

(1)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注意逐步过渡:(1)用比较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通过具体事例、实物演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培养兴趣。(2)开始阶段,讲得多一点,注意引导,逐步放手。(3)注意教给学生一些适合于中学学习的方法。

(2)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初中代数的开头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小学的数学。初中数学课已经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较强的学科,抽象性也逐渐增大。新学科是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的,因此除要做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衔接工作,把学生自然地带入中学学习的轨道外,还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即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3)由教师讲为主,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过渡

小学生学习是以听讲为主,现在要从有兴趣自学到习惯自学,需要一段时间,分三步完成。

①思想动员,明确自学的重要意义。②指导读书,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③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学生的辅导,中、下学生多一些的班,更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2.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组织教学启发讲解,布置学生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练习,着重辅导差生观察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强化认识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也就是“启”(启发引导),“读”(阅读课文),“练”(做练习),“知”(当时知道结果,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结”(小结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贯穿全过程。基本做法是上课后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视新课的难易给予较详细或简略的启发,并出示阅读提纲,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学生顺利地进行自学创造条件,要求学生先粗、细、精的阅读教材,搞懂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后再做练习,然后核对答案,改正错题,这时教师巡回辅导,个别答疑,着重帮助差生,在学生独立活动时,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停下来讲解,以免影响学生思维,在下课前十分钟左右,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画龙点睛地重点讲解。最后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有阅读教材,做读书笔记,也有继续完成少数练习。

3.实验的开始阶段狠抓了以下工作

(l)逐步教会学生使用实验课本,适应自学实验课本的学习。(2)拟好读书提纲,指导好学生自学。(3)狠抓学生读书笔记的训练。(4)认真做好课堂小结在下课前十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进行简短的总结,画龙点睛地进行讲解。

4.教学中注意对学法的研究、指导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简单原理,介绍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5.自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形成在实验后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自学习惯后,有必要作一次系统的概括、归纳、小结。结合课本,首先指出:自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远大的学习目标,强烈的求知欲,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顽强的自学毅力,坚定的自学信念,还决定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会怎样自学,比什么都重要。

然后,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练习?怎样进行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自我检查?善于求师等问题分别地进行介绍,以便完善自学方法,进一步形成自学习惯。

二、几点体会

1.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学习心理学理论指导实验,搞好实验

实践中我体会到,这项实验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持领导下的实验,要以心理学作指导才能对九条有效的学习学原则和七条教学原则,运用自如。掌握教育机智也需要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因此应加强教育科学的学习,研究,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善于灵活运用。

2.传统教学与自学辅导实验教学的关系

任何创新都要有合理的继承,不能一概否定,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就是在总结继承传统教学中许多合理的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一项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如果能巧妙地动用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实验是会取得成效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也还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关于自学辅导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

我认为,教师应讲其精华,讲其所需,不是罗列、复述知识的照本宣科,而是应通过讲,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本身并无过错,从孔夫子开始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离开老师的讲,现在的问题是讲的太多太杂,重点不突出,学生实际不甚了解,只好罗列书上已有的知识,泛泛而谈的讲,大黑板大黑板的写,因此,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听,本来学生已经懂和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老师还在反复的讲,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真正希望讲的有时又一带而过,中、差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现在的教改实验,就是为了改变上述不合理、低效率的局面。在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中教师要把功夫花在约十分钟的精讲、巧讲上。

4.实验取得成效的原因初探

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恰到好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学形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符合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心理原则。

(1)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其它心理活动自始自终地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对外界事物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理解速度快,灵敏性高,因此接受知识既较快又较牢固。

(2)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容易接受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有益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自学以视觉器官为主要手段,刺激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便于学生对接受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也就是说,对所学的知识可以有一个消化巩固的过程,能加深理解。

第2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目前,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学实践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道德课的基本原则。如何指导学生应用基本原理,正确认识现实问题,是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招生数量日益扩大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堂内教学任务而无力顾及社会实践,致使许多学生还不能自觉地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考核方式也过分体现目标管理。尽管任课教师在考试方式方面做出了种种探索,运用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方法核算学生的最后成绩,但由于日益增加的学生数量,使得平时成绩考核的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动力不足、市场经济短期效应的副作用影响、目前的就业机制对大学生的考核没有与思想道德有关的内容、大学生的入党条件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思路探讨

(一) 指导思想

适应新时期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式

1.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

针对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和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根据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真学、真懂和真做的问题,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如何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即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有的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将每门课的教学分解为课堂教学、读书、社会调查与实践三环节。

课堂教学部分:贯彻“精讲”、“管用”的原则,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关系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各种困惑与迷惘,使“两课”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读书研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读书。每门课程都要制定读书目录,学生要做出读书笔记或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实践部分:根据各门具体课程的特点,提倡实践形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搞开放式课堂,请劳模、专家、企业家进课堂,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开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的健康心理与人才成长、心理咨询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训练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讲(系统讲课)、读(读书)、听(听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校内网络教学。

(2)课堂内教学与大学生读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结合。

3.考核与评价方式

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采取口试、笔试、客观题、主观题、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择优决定)

4.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

为适应“两课”教师的转变,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拟开出的主要选修课如下: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学》、《人际关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等。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意识形态中的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2]乔春梅.略谈如何提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第3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书是风帆,可以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苍茫的宇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1一、指导思想

促成教师坚实的精神基础,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积极落实教育理论学习,把读书活动和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务实高效、生动活泼”。通过三年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三、自我规划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我们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尤其,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念、自我调控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品行,将影响学生的终生。所以,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

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要以诚相待,要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

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持之以恒。

四、阅读以下著作

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朱智贤和林崇德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美国的莫里斯?比格著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研读专著:《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多元智能》教学刊物如《人民教育》、《教学设计》、《班主任》等。

五、自我目标的达成

1、争取坚持记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

2、多渠道地学。

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

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4、认真阅读每月的教育期刊杂志,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5、通过和学生谈心、座谈、开干部会议等形式增加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加深对学生家长及家庭的了解。

6、每天至少挤出1小时的阅读时间。

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爱好读书,善于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师,能成为一个有人文精神、有良好品德的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生式的教师素质——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擅长传播或交流人类创造的智慧,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兴趣,即具有读书人格。因此,在广大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和理论素质,培养出完美的读书人格。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2我曾经给自己设计的人生是读书、教书、写书。如今教书成了我生活的主题,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写书却已成为未来的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如何,能与书为伍都再好不过。

首要,读书使我在教学工作中有了自信并赢得尊重。

要做一名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真诚的赞美与认同的教师,我认为不是青春,也不是容貌,而是人品、学识、气度、胸襟和才华。只有这些东西,才会如同珍宝,越来越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教师应该“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应该“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如果不读书,则如无本之朽木,无源之死水。只有不断地“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改变我们匮乏、贫弱、苍白的精神面貌,才能改善无奈、孤苦、彷徨的生活状态。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的独特与灵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圣洁的人文情怀。

教师之于学生始终应该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人,是一个举止端正、气质脱俗、情感丰富、才气横溢、澄怀旷达、亲切敦厚的智者和师者。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走近学生,进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并以自己的爱和智慧启迪滋润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个教师的灵魂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感动过,被海德格尔、泰戈尔的诗意浸润过,被巴金、余秋雨、周国平的哲理美文熨服过,被孔子、洛克、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滋润过,被多元智力、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充实过……”那么他的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芒。教师的讲授才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点就明,一触即通。正可谓“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这样一来,教师就已经不止是用书本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在用自己对人生的顿悟,用自己对事理的洞见,用自己饱满的激情,用自己灵动的生命在唤醒并引导着另一个灵魂。

其二,读书让我获得生活上的宁静。

书从来就是一种神奇的工具。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我们感悟生命,体验生活,调适心情,放飞思维,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读书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读书于是变成了一种休闲,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必需。那么读书可以远离浮华和喧嚣,回归自己平静而真实的内心,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放眼历史,善待人生,你就不会为功名所累,为潮流所裹挟;你就会在独处时不感到孤单和寂寞,在热闹处保留一份清醒和冷静,体味平凡是福、平淡是真的生活况味和人生境界。

第三、读书可以让我们典藏心灵、温润生命。

有一些书能够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尤其是每逢入寐,静卧床上把读几刻,那必是人生一大乐事。有时,我浏览时尚杂志,感受时代的脉搏。有时,我精读哲人的书,与伟人进行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理性的书是蓝色的,让你浮躁的心情镇静下来;感性的书是绿色的,让你倍感清新舒快;激情的书是红色的,激起你生命的活力。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读书,让我获得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独立,生活因读书而丰富安静。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3一、我的读书目标:

1、知识提高: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

2、思想提高: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在我的读书活动中我将遵循以下思路:

1、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等活动原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引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2、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

3、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

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我的读书活动中,要把读书活动作为教师“行动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在“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新问题—新设计……”的过程中,将读书活动融入到我的行动研究或校本教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不断是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教育的眼光”和“教育的心情”。

三、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读书活动。

教师读书之后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转化为“做法”,将教师个人化的教育想法称为“教师的信念”。有了“教师的信念”之后,“教师的行动”将随之发生改变。我希望通过三年的读书实践,能大面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优秀教师。

2、以自学为主,在课外和休息日主动学习、摘录。

“读书活动计划”分三个“领域”:“教育新理念”、“课程改革”和“教育随笔类”。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可以从三个领域中各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构成自己的“三本书”。在某个阶段(如每学期),可以重点阅读自己选择的“三本书”。也可以在某个阶段任意选择一本书重点阅读,同时随意泛读剩下的其他推荐书。

3、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

读书内容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四、必读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赏识你的孩子》——————周泓

3、《教师培训读本》

五、选读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2、《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等。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4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读书目标:

1、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

抓住培训、听课、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

四、读书安排:

1、经典阅读:《教师培训读本》《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

2、每月必读:《小学科学》、《吉林教育》、《动植物百科大全》等。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定制个人读书计划模板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学识,要把读书作为头等的大事。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才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一、读书目标

1、通过阅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通过阅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与一本好书作伴,就像是与高尚的人交往,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收获成长。

3、通过阅读使自己业务精良,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教学,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计划阅读书目:

三、计划与安排

1、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培养平和的心态。

阅读内容尽量广泛,涵盖教学教育、文学、心理等。

2、做好笔记,记好随笔。

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跳出书籍,获得更多。勤读、勤思、勤做、勤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定期关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名作欣赏》等期刊的更新,观看《百家讲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4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一)课程目标: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技术理性的视野下,公共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就是师范生掌握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重知识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师范生只能掌握从教师那里传授的死板的知识,而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师范生将来走向三尺讲台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师范生没有足够的探究空间。冷冰冰的知识是被完全灌输给师范生的,师范生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感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来讲比结论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另外,目前不少师范院校更多注重师范生“三字一话”(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的考核,师范生需要具备的实践技能比如表达技能、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方面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且,师范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师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教师技能,还需要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从教、乐于执教的情感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内容:宏大与思辨现有的公共教育学将教育学定义为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课程内容具有突出的宏大与思辨的特点。“长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习惯于用科学概念来描述教育,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忘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存在。”[4]虽然不少师范院校的教师在尽力做着一些改变,比如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来弥补教育学教材与师范生学习经验的分离,但师范生不重视不喜欢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局面并没有根本的改观与突破。目前,虽然公共教育学教材版本很多,但其包含的内容基本都是教育概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等九个板块。这些内容宏观,不切合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很容易造成公共教育学“价值虚张”的局面。殊不知,公共教育学课程并不能解决所有关于教育的问题,它只是一门关于教育和教学的入门课而已。在笔者看来,师范生能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养成热爱教育事业并且乐于从教的情感最重要。同时,公共教育学教材中纯思辨性质的内容过多,这些内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也远离师范生生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具体案例。这样过分强调教育学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师范生缺乏应该具备的教师职业技能,这让他们站上讲台却无所适从,更别说将原来大学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应用到基础教育实践中去。

(三)课程实施:传授与接受技术理性视野下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传授与师范生的接受。在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师范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师范生,忽视师范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教学存在一定的惰性,抱着完成任务即可的心态去上公共教育学课程,这和师范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不无关系,评价中存在教师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现象,不能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讲授公共教育学的教师一部分是年龄较大,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而只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讲义讲完所有的课程内容,使得大学教法和中小学教法严重脱节。另一部分教师则是毕业不久才走上大学讲台的年轻教师,虽然他们有着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囿于没有中小学教学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举出一些生动的中小学的案例。从师范生的角度来看,师范生对公共教育学本身不够重视,总认为它是“公共”课,没有专业课程那么重要。除此之外,这种局面和公共教育学班级规模过大也有关系,很多学校公共课合班上课,班级人数可以达到百人以上。在如此巨大班额的班级里教授公共教育学,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无法进行。师范生只有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往往以“听众”或者“接受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本该生动活泼的教育学知识,在师范生的眼里就成了冷冰冰、毫无生气的知识点。而要他们去理解这些知识,让他们掌握一些从教的技能,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范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不仅影响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将影响其以后的教师生涯。

(四)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一直以来,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评价方式一直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基本上都是期末闭卷考试或者中期论文考核,很少关注到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师范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平时上课不听讲,到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师范生不在少数,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师范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仅限于考试,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有“六十一分浪费,五十九分犯罪”的说法。单纯的考核方式偏离了公共教育学课程开设的初衷,师范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公共教育学课程虽然实行闭卷考试,但是题目本身偏容易、死记硬背就可以解答出来的现象也非常普遍,题目不需要师范生进行复杂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主要是知识的复述,师范生成了复述的机器。而且一般考前公共教育学教师都会划考题范围,期末考试一定不会超过这一范围之外来考,这一点也使很多师范生敢于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以上种种,都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和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地方高师院校满足当地基础教育对合格师资的需要。

二、主观体验与实践:公共教育学之意义建构视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不少师范院校开展了各种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更关注师范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和学习经历,从满足师范生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从培养师范生喜欢从事教师行业的情感出发,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5]叶澜老师指出:“就教育学而言,我以为学科发展的内在核心问题是对‘人’的认识。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突破,需要从对‘人’的认识的反思开始。”[6]这种以人为本的公共教育学能够突出师范生个人的存在,从培养师范生未来能够站稳讲台并爱上讲台的目的出发,关注师范生的学习生涯和生活实际,使公共教育学成为师范生内心喜爱和认可的公共教育学。这就需要将现有的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彻底地变革,从教师的公共教育学变成师范生的公共教育学,这便是在意义建构中的公共教育学。在意义建构视域中,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公共教育学要为培养具有正确教育观念,能在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人做贡献。意义建构视域中的公共教育学,其哲学基础必须建立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上。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理解。知识不可能外在于个体之外,真正的理解只能是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完成。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来到教室里的,他们一定会借助从家庭、社会、同伴那里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解答陌生问题。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而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所以,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灌输、师范生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范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此外,作为意义建构视域中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还必须以人本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它主张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各个部分。人本主义知识观认为,目前的学校教育属于“颈部以上”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心智的锻炼,而忽略了情绪和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应该进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先得改变其信念和态度。要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才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生观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学习的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性,它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习者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的关系时,学习的动机更容易激发。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知道如何享受学习、热爱学习的自由人。

(二)课程目标:三大领域相互支撑《标准》将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目标领域相互支撑,共同勾勒出职前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7]一般来讲,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只有师范生在学完教育学课程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师范生各专业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比如三字一话、上课、说课等)以及见习、实习,甚至未来走上三尺讲台之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会受其影响。纵观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师范生职前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形成教师专业意识的品质。“从知识传递到意识品质的养成正是教师教育改革的焦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应该以意义为理论与实践共同的基本单元,以实践思维方式作为组织意义联系、建构理论和有效实施的线索。”[8]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可以定位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师范生了解教育以及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培养师范生乐于执教、热爱孩子的专业情意,树立长期执教、终身执教的理想信念,养成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习惯,灵活运用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师范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也就是说,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需要培养师范生的角色意识、生命意识、专业意识。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教育的理解那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师范生接受大学教育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的知识点,而在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在于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于未来能够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于更加适应社会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与家人,或许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对师范生来说,公共教育学课程应该充满美好的愿景,能够引导出师范生自身更多的美,让其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厚度,充分唤醒和激活师范生的生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让师范生产生“教师”情感的共鸣,使自身生命价值得到升华。当然,以上所说种种美好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而并非公共《教育学》这一门课所可以实现的,否则我们又将走向“价值虚张”的怪圈。总而言之,公共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自身就是充满温情与生命的,它应该使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成为更加完整意义上的人,更加幸福的人。

(三)课程内容:案例与情境现代课程论之父、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首先,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其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再次,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最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9]所以,在对课程目标进行重新设定之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也要作出相应修改。第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可将其划分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德育论、教育管理四个板块。其中,教育基本理论模块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模块包括教师与学生、课程论与教学论。德育论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教育管理模块包括班级管理与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个人作为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的一条主线。第二,增删教材内容。公共教育学教材内容目前来看涵括范围之广让人望而却步,所以,需要删除一些内容,比如非常容易、陈旧或者非常理论化的知识点。另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学界还存在争议的问题,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等。第三,改变原有的知识点、理论和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强调基础理论和原理与实践情境相结合,增加典型的、与师范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案例,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唤起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第四,在案例教学中,让师范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这些案例,对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反思和建构,使师范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以后在从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对策,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基础教育中去。第五,从教育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师范生进行讨论或者辩论,从中推导出一些教育理论,构建师范生的教育学间接经验。可以说,“教育理论是一种情境化理论,作为情境化的理论只有当它与教育现实、教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才能产生意义和价值,才富有生气或活力……”[10]囿于师范生直接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还没有完全和当地中小学建立起完善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时,应该配备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或者光盘给师范生观看,使师范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形成教育的感性经验。建立了实习基地的师范院校,应该适时地安排师范生进行实地课堂教学观摩,“旨在增强学习者的触景生情和触类旁通,增强师范生的参与积极性”。[11]换句话说,师范生的专业意识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其深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而得来的,并非在大学课堂里通过教师讲授得来的。

(四)课程实施:对话与体验公共教育学课程在确定了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之后,它的变革能否成功,最终还需要教学方法的相应改变,否则就只是停留于头脑或者纸张上的理想而已。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变革需要更加重视师范生个人的生活学习经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非常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他认为,“经验”一词可作两种解释:一是经历的过程,二是经历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忽视任何一方都不是我们理解的完整意义上的经验。公共教育学教师需要去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增加师范生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利用好师范生的直接经验来获取间接经验,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点,从这个联系点出发,使师范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而且在此过程中,师范生的专业情意和专业意识也可以逐步地培养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这样的教学让教师和师范生对教育学课程的热情锐减。而意义建构视野下的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则非常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师范生和教师具体生动的教育体验。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形式来实现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对话与体验。第一,课堂演讲。师范生在上课的前十分钟可以围绕教育、教师、教学进行演讲,师范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要求师范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来演讲,并现场点评和打分,从而增强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课堂讲授。针对一些较难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原理进行深入地讲解和阐述。课堂讲授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应该降低,以达到师范生掌握必备的教育学知识技能为准。并且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进行师生的互动和提问,这样来活跃课堂氛围。第三,专题研讨。针对当前的教育现实以及前沿的社会教育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比如,中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复旦投毒案、大学生就业等话题。第四,阅读写作。给师范生提供一些教育名著书目,由师范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和进度,撰写读书笔记或者专题小论文。第五,实践体验。通过模拟教学、见习实习、微格教学等形式让师范生亲身体验教育实际,这样就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教育的理论,同时也能很好地了解中小学课堂实际,增强从教乐教的态度体验,培养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情意和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

第5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改革 自学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功夫。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师要解放思想,从传统教学的圈子中跳出来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思想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然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解决的问题若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

教师要充分认识政治课的特点,要适时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要;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改革中我尝试了“自学辅导法”。

二、自学辅导法释义

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此相反的是,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也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要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三、营造自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所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且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将知识结构系统化的能力,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学生如何去学。自学辅导法则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仅靠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定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动机,而这将成为我们推行自学辅导法的强大动力。

思想政治课上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课间休息时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些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思想政治教师还要取得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该法得以实行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第四,要与语文教师配合好,加强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政治教师必须与语文教师一道早让学生过“双基”关。这一点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重要。

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初读(一般用于开学上新课时)。就是让学生通读全册书,从总体上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从教材目录入手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善用目录来宏观把握教材。②细读(用于每单元开始)。读课题(绝大多数是论点),读每节课(单元)的前言,弄清各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成知识结构图表,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整体印象。③精读(自学的主要方法)。每一框节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精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政治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列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大量的现实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论力度,又可以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课本内容(自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会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③学会议书。即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所得就好。

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评点。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惟上”“惟书”,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六、通过自学辅导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最大价值

第一,自学辅导法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过去学生的学习采用的是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方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自学辅导法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转到了自然和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强化了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形成多种能力。

第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丧失殆尽。自学辅导法则不然,它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这种教学方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地调动起来,达到完美的结合。

第6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1.教育理论学习不深入,不能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有高度的语言素养;擅长某项劳动技能,具有某些爱好,具有丰富多彩的“智力背景”。作为政治教师,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为自己搭建很好的平台,全面推行上述素质教育。然而,我们的政治课往往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学生普遍不重视,部分教师降低了深入学习、提高理性认识的积极性,甚至依赖于过去的教育理念而不思创新。

调查显示,在“就您本身来说,对改善教学效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问卷调查中,认为“教育教学理念滞后”的占49.9%,认为“专业知识欠缺”的占13.2%,认为“经验不足”的占19.5%,还有17.4%的教师认为“创新能力不够、缺少理论研究、如何有效贯彻新理念、怎样把握高考出卷方向、如何产生教学理论运用的实际效果”也是其中的原因。因此,在“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您的关注程度是什么”的问卷中,“一般关注和了解”和“关注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仍然占到22.5%。在“您是否经常关注您所执教学科的最新发展”的问卷调查中,回答“偶尔或很少”的占到37.5%,而选择“经常”的,初级教师明显少于中高级教师,呈现出高级教师理念滞后,年轻教师不愿学习的怪现象。

2.教育实践反思不深刻,不能在总结经验中充实自己。

调查显示,在“一节课结束后,您通常采取的后续做法是什么”问卷中,9.2%的教师回答“在其他班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教学”,回答能“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意见”的仅占4.4%,说明教师没有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不能在互动交往中发展自己。教师做教书匠的多,做思考型、专家型的少。部分中学要求教师课后撰写教学反思,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消极应对,也就很难做到在反思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教学科研开展不实在,不能在合作探讨中提升自己。

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影响,教育科研工作一直是制约中学政治教师发展的短板。课题研究呈现虚化的现象,而多数成为教师评职称需要的应景之作。研究多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提高高考成绩,缺少对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人文关怀教育、诚信教育方面的研究,缺少对人本身的研究。基层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也比较少,集体备课活动多为对教材内容的研讨,缺少专家引领。另外,中学政治教师大都担任班主任工作,事务性工作太多,也缺少能静心学术研究的环境。

调查显示,在“您认为当前政治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的调查中,55.6%认为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不强。在“您对自己参加教学研究的看法是什么”问卷中,认为“没什么看法,领导安排,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的占9.0%,认为“工作已经够杂、够累,人也定型了,不参加为好”占2.3%,认为“自己觉得有研究的必要,但有点力不从心”占47.6%,另外还有41.1%的教师认为“研究要讲究实效”,表明教师对教科研实用性的渴望和担忧。在“您所在的教研组活动通常采取的形式是什么”问卷中,“一个阶段活动有一个确定的探讨主题,大家一起交流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仅占14.5%,可以说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4.教师角色定位不确立,不能在师德规范中约束自己。

调查显示,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这份职业,认为“没什么想法”和“谋生需要,干不了别的只好当老师”的占到15.5%,而且初级教师“热爱这个工作”的仅占34.4%,低于中高级教师,说明年轻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较低,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已,这可能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在“您认为,当前政治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可多选)”的调查中,认为“育人意识淡薄”占44.2%,“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占37.4%,“自身表率作用欠缺”占27.2%,也有少数教师认为“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倦怠”和“关注社会太少”。

5.专业发展规划不科学,不能在循序渐进中完善自己。

政治教师成长是渐进积累式与跨越突破式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但现状是,年轻教师有成为专家的愿望,但缺少自己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多为短期规划,不能在循序渐进中发展自己。在“您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打算是什么”调查中,表示“进一步提高学历”的占8.0%,其中初级教师此愿望强烈,占18.9%。“加强学习和研究,成为学科专家”的占28.1%,“努力成为本学科有影响的教师”占53.5%,但也有10.5%的教师认为顺其自然。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

1.不懈追求,端正教师的专业态度。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增进自身的专业态度,实现专业成长,首先以教授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师为师。如通过阅读《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政治品德卷)》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其次,要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政治教师应主动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生涯,明确“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改变职业倦怠对专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可以在参加名师工作室、专家论坛等活动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现自我提升。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不断学习,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首先,学科特点及时展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基本原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理解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给学生。其次,对教育科学的知识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以不断发展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政治课教学。再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在给理科学生讲解哲学时,就可以有机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内容去挖掘其中的哲学思想,用以开展教学。

教师对自己较为欠缺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进行补充。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政治教师评析试题、命制试题水平不高。这是因为广大教师已经习惯使用现成的试题,对试题命制的知识重视不够,缺乏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命题内容。因此,教师要加强试题命制理论的学习,如阅读《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等书籍。积极参加命题实践,在试题的评析中提高对试题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增强对试题质量的鉴别能力,同时在试题的命制中提高试题的原创能力。可以通过组织高中政治学科评题、命题比赛促进教师评题和命题水平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参与讨论、参加现场观摩课,做好案例分析,不断更新自己的课改新理念、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法、课堂管理策略、教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等,还要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3.注重教育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首先,要通过阅读来奠定教育科研的理论根基。政治教师要改变自身只顾埋头繁琐工作和停留于看教科书、教参、教辅的状况,主动研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学校要为教师搭建读书交流的平台。

其次,要发挥教学反思作用。教师要善于写“教后记”,可以思考和记录这样一些内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灵感与顿悟,学生的反馈,同行的点评,专家的点拨。以此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业务成熟。在观摩反思中,不仅要实录过程,更要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探其精微、寻其奥妙,发现问题、寻找出路,博采众长、积极尝试,从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第7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过去一些研究中也曾对教师教学胜任力有所论述,但其观点主要集中于静态的教学胜任力结构体系的建构上,对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对教师教学胜任力要求也比较笼统,缺少对小学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体系专门的建构。其实,小学职初教师处在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教学胜任力应该是随着职业的准备、适应和逐渐成熟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并将会随着职业的不断成熟而趋于完善。

一、新课改期待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能力水平提高与能力结构的改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其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就是作为小学职初教师,其教学胜任力难以适应新课改要求,致使在新课改中出现诸多理论的和实践层面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强调其综合性、活动性、生活性和能力性;在教学方法上主张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在课程评价上主张建立多元化与发展性的评价指标,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这些变革都要求职初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教学胜任力,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据课堂观察分析,当前部分职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呈现教学效率低下、师生互动匮乏以及欠缺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纪律松散等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对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改精神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与职初教师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有关。作为小学职初教师明确自身应该具有的教学胜任力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探寻切实可行的提升策略迫在眉睫。

二、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阶段性结构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结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与静态观的教学胜任力结构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一定的相容性。对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体系,还需要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职初教师在职业成长中的不同时期,将具有的不同能力结构,且能力结构体系随着职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直至趋于完善。

具体地说,动态的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体系可划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适应期和职业成熟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胜任力结构应该有一定差别,不但体现在能力构成的范围上,还充分体现在各结构要素的内涵上。

(一)职业准备期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结构构成

职业准备期的教师是指刚走进教学课堂,初步接触教学实践工作不到一年的教师,他们虽然已完成大学学科教育专业的系统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缺乏小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实践工作也只是初步的、表浅的,其教学胜任力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这部分群体最初的教学胜任力结构可以分为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以及学科素养这三个方面。

加强职业准备期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培养,除了夯实小学学科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强教师对学科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的掌握,通过考核促其达标;另一方面,及时对老师教学胜任力进行诊断,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培养的方向,制定周年成长计划,从而使职业准备期教师培养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因为知识和技能并非等同于能力,只是能力的基础。夯实小学学科知识,掌握较强的教学技能以后,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经过教学实践中不断诊断,多次思考、沉淀、摸索与提炼,让知识、技能转化为教学的策略技能、方法技巧,进而内化为教学胜任力。

(二)职业适应期教师教学胜任力结构构成

进入职业适应期的职初教师,其教学胜任力的结构是在职业准备阶段教学胜任力结构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在时间上,该时期的教师经过2—3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其教学胜任力基本形成并逐步呈现稳定状态,表现出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课堂讲授、示范、调动学生主体性、教学测评等能力一体化的特征。但专业技能仍不显优势,表现在备课时不会独立处理教材和超越教材,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比较肤浅,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和突出重难点。课堂上套用的一些看似新鲜的方法,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流于形式。教学活动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授课的内容详略分配不够科学、时间掌控不好,常常出现拖堂现象。课堂纪律比较松散,欠缺组织管理的艺术等等。

处于职业适应期的教师,应该逐步具有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反思的任务和职责。而教学设计能力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因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除了学习新课标以及教参,更重要的是能领会、解读、把握课型教学特点,注意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能把握学情,进行自我建构。这个时期的教学胜任力与教师自身是否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以及自我建构有必然的联系。

(三)职业成熟期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结构构成

进入职业成熟期的职初教师,至少经过4年的教师职业适应,在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基本素养和基本知识结构基础上,逐渐在综合教学技能方面得到促进和发展。从单纯重视课堂教学能力向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方向转化;从重视教师一般的教学能力向重视教师研究教学能力方向转化。基于此,对于职业成熟期的职初教师来讲,培养教学研究能力尤为重要。以研究者的视野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和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传统的教育理论、经验和方法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与改进,以研究者的精神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予以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样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原地踏步。

并非所有进入职业成熟期的教师都能具备以上提到的教学胜任力,依然需要不断的接受知识、技能的再教育过程。由此,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阶段性结构体系的建立需要寻找适宜的突破口方能实现。

三、完善知识与技能结构是发展小学职初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突破口

由于小学教学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职初教师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完善度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形势下,这种缺失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胜任力的发挥,如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取决于他所掌握知识的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一般而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的实践经验、个人教学风格。职初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如何完善,还需要加以系统的建构,力求突出三性:整合性、阶梯性和开放性。

一是整合性。加深、扩展知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学科发展趋势整合。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渗透的学科思想、观念、学科方法设计内容。不是补充个别知识,而是从新角度、高观点来揭示大家都已经掌握的,学科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观念、学科方法。逐步引导职初教师从已经了解的内容性知识中,领悟实质性知识、章法性知识、学科信念。

第8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考评方式 过程性考评 终结性考评

一、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同于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纯公共课”,也不同于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纯专业课”。有学生认为,学英语课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学计算机课可以使用电脑,学证券投资学可以炒股,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跟单做外贸,而学经济学原理简直“百无一用”。事实上,专业基础课程很重要,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当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学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专业基础课抽象度较高,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差,如果不系统学习和训练,要学好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特点使得《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激励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考评机制,不少学生可能就失去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为逃课、“逃学”或简单应付。

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是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如每次上课的时候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统一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综合这两个指标,给出总成绩,对学生的总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来说,这种考评方式约束效率低,激励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其一,未能全面发挥其检查评价功能。目前的考评方式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认知轻能力,另一种是重程序化、标准化的操作轻创造性的发挥,导致考评的检查评价功能弱化。其二,错误的导向。大多数考试内容是知识导向性的,缺乏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其三,激励功能微弱。学生并不需要在平时下功夫,临近期末的突击式记诵就完全可以应付考试。其四,诊断反馈功能基本缺失。发现问题的时候课程已经结束了,试卷分析成为“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拟对现行的考评方式进行改革试验,增强考评的激励、检查和反馈等功能,这样可以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等整体素质进行判断,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学经济学不仅仅是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应该是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到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变过去以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考评内容改革

可以从两个方面(包括四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考评。其一是过程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学习及应用能力这两部分;其二是终结性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项目方案这两部分。

2、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成绩评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时过程性考评与期末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围绕教师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评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个人笔试和小组汇报与答辩两种形式为期末终结性考评成绩。

两部分的评分为:(1)课程考评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评×40%+终结性考评×60%;(2)过程性考评成绩(40%)=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40%+学习及应用能力×60%;(3)期末考评成绩(60%)=笔试×40%+项目方案的撰写×40%+小组汇报与答辩×20%。

3、考评标准细化

学习态度和学习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有读书笔记等;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考评标准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曲线和公式推导能力、文献资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项目方案的撰写的考评标准包括方案的规范性、可行性、设计的美观性等方面;小组汇报与答辩的考评标准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适、汇报的语音语态、能否调动他人的兴致等方面。

三、课程考评改革中的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导出所讲述的概念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既可以用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简单的事情说明晦涩的理论,帮助学生尽快消化和掌握理论知识。如在讲授效用时,可以用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的例子,说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样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种商品因时、因地而异,其效用是不同。

2、以讨论形式增加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将一个问题设置成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分别给出学生上学和不上学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来上学而不去工作,上学的机会成本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等等问题。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影响现期的消费行为。

3、以实地调研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年农产品价格多变,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的,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任务,分别从种植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调研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又对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来对比理论与实际有什么样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得理论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四、课程考评改革的预期效果

1、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

通过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理论基础、项目方案等环节的考评,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讨论式、提问式学习,改革过去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改革目的是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阶段性学习为终身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创新性学习。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信息和海量的网络资讯,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经济现象问题以及经济学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团队分工合作和个人表达能力的提高,训练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经济学研究报告的写作水平。通过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综合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性、综合性评价,关键是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要求。考核评价出现相当多的主观性,对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教师有能力设计出优良的题目。设计题目形式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内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这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知识储备。课程论文等综合性案例,需要从科研实践中积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以往的一纸考卷定分数转变为多层次的考核方式,突出的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了,教师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注:基金项目:丽水学院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评方式改革研究”(14KZ02)。)

【参考文献】

[1] 朱佩枫、张浩:“微观经济学原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 韩锐:微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 李进霞: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第9篇: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一、“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是教学不断创新的结晶

在构建“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结合分析了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杜威强调实践教学模式和布鲁纳的既强调知识传授又重视智力开发的教学模式等中外各类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学校“‘互动—生成’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与小学生主动发展”课题实验研究,结合创新教育、主体教育和现代教学论的思考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采取了个人建模和集体评模相结合的方式,将活动结论进行了适时反馈和交流,根据小学生年龄、认知、情感、意识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初步创设了体现“揭示问题—主动解决—引导创新”的认识过程,以及“定向—互动—生成”的基本流程:(见下图)

(一)核心思想: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投入,并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通过教与学活动结果的撞击而闪现各种生命火花,通过不断磨合而产生各种愉悦体验,在这样的教学中不存在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和多向运动,同时从教学中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效果中,发现一些意外涌现的价值、发掘其教育意义或成长意义,从而使学生人人都能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以实现师生的精神价值为最高目标,学生活动质量的突现,富有人情味的教与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特点: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中人、环境及其它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在因素的各种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它具有以下特点:

1、核心为“互动”与“生成”。各环节虽在连接中可产生相互之间的各种碰撞,但核心目标还是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多边活动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多边活动中动手动脑,实现“互动—生成—再互动—再生成”的能动;强调互动的发展性和教育性,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目标;结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强调“互动”与“生成”的相互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2、寻求一种完美的教与学流程,但同时也具有无限多样性。各环节的运动既有其周期性,也有着不可预测性。

3、教学方式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生成”各种相关的能力。

4、师生关系是完全民主、平等,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做心灵上美好的精神交往,共同实现彼此的生命价值。

5、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再创造。教师可在其每一个操作程序中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自己富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将具体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实现教师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再创造。

6、强调活动的同时,促进了两个转化:即教学设想学校生活现实学生发展现实。

二、“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初步实践

1、激趣—启发—提问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的基础上,可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教师可采取启发引路、以疑激趣,创设各种视听诱导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等方法,着重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播放影片《》中圆明园被毁前的辉煌图景,再现中国这一文化艺术的精品,使学生强烈感受到它的美,然后再播放被毁后的圆明园,并运用合成技术将两幅图景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感触,使学生产生自问: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一总领性问题,学生步入了脑力充分激荡的学习中。

2、互练—反馈—内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方式上加强游戏性、趣味性,力争让课堂中充满生活气息,充满贴近学生心灵的人情味,让学生在安全、积极向上和友好竞争的氛围中高效学习。同时为了避免课堂一味的轻松活泼,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自学自练、独立思考、质疑问难,重视学生的探究性、体验性学习,重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结果后进行反馈交流。如在低年级数学的概念教学中,由于概念是现实事物的抽象概括,它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而这恰恰是低年级孩子所不具备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概念知识,教师运用了一些直观感知、实践操作,同时着重运用了一些游戏活动,使学习更富有趣味性。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用几个数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这一内容中,教师给小组四个人每人一张数字卡,做起了“合力找数”的游戏,让小组中四个人合力摆出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兴趣十分高,齐心协力的精神也得到了张扬,同时教师为了延伸学生思维发展,又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摆出三位数和两位数。学生自始至终在学习活动中都十分积极主动。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也运用了诸如拼七巧板、拼图、摆小棍、对口令、涂色、巧填数字、算24、词语句意或故事接龙、智力题问题、脑筋急转弯等益趣又益智的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应用—发展

对学生有益的学习结果(成效)使之内化,让其真正成为拥有者,能随时调用进行类似内容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绩效,并如此循环往复。运用所知信息,促进学生发展,许多教师大多采用课堂总结和社会实践的办法,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在引导总结后,让学生自行反馈,总结学习心得,学生梳理总结,做读书笔记,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使学生与知识相适应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让学生延伸课外,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开展与自身所学知识相对应的社会调查、家庭访问、自读课外书籍等活动,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交往素质等。又如自然课《豆芽的生长》,自然教师组织了实验活动,同时又与语文教师通力合作,不仅把豆芽生长过程的实验做了出来,还将它生长过程的变化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条不紊地写了出来,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加以概括,同时也让学生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书目:

①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页。

②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肖明主编:《哲学原理》,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