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

第1篇: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摘要】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作为我国提高五年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策略之一,本研究以雨花台区七个街道35岁以上人群1400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模型设计、功能需求调查、《上消化道肿瘤筛查量表》的制定以及通过对两个街道3000人调查和对筛查出246例高危人群开展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预试验的结果,开展了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例“两步筛查法”在城乡结合部的课题研究,从而发现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病例,提高癌症的早诊早治率,同时对调查对象开展宣教、随访,并评价用“两步筛查法”在城乡结合区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的预警、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效应,建立一套城市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比较经济适用的上消化肿瘤筛查、早诊早治以及预防干预的模式,为全国同类地区肿瘤筛查和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恶性肿瘤 两步筛查法 城乡结合区

【Abstract】th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s our country increase the five year survival rate and lower mortality as one of main strategy, this research take the Yuhuatai area seven street 35 people over the age of 1400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oretical model design, function demand investigation," upper digestive tract tumor screening scale" formulation as well as through to two street in 3000 and to screening out of 246 cases high risk population in gastroscopy and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e test results, carried out on the malignant tumor of digestive tract case" two step screening method" in 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earch, which found in early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a case, improve cancer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rate, at the same time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follow-up survey and evaluation, with" two step screening metho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of upper digestive tract cancer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of early warning,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 establish a set of city region and in outskirts of economical and applicabl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umor screening,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model, similar to the areas of tumor screening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Key words】malignant tumor two step screening metho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以来,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和医药费用等负担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肿瘤登计处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资料显示,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1],江苏省是全国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发病率居于全国前列,肿瘤死亡居于全省死因构成的首位(29.71%,).死亡率达l8.5/l0万[2],全省每年约14万人口因肿瘤死亡。雨花台区2006至2010年死因分析显示,全区每年约400例因肿瘤死亡.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在全死因病种中处于第一或第二位,恶性肿瘤占全死因减寿顺位的第一位,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病例约占总死亡病例的40%左右[3]。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早诊、早治是提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将胃癌、食管癌列入了重点防治癌症范畴。但目前全国推广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城郊结合区肿瘤发病不断提高的趋势情况下,建立一套城市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同时由于这些筛查方法目前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或肿瘤的高发地区。而对城乡结合部以及在城市非高发区对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甚少。为探索在目前城市地区和比较经济适用的上消化肿瘤筛查、早诊早治以及预防干预的模式,雨花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与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合作,开展了《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两步筛查法”在城乡结合区的研究与应用》,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南京市科技局课题,目前该课题已被立项批准。现将《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两步筛查法”在城乡结合区的研究与应用》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1 研究的技术内容和来源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全区七个街道35岁以上户籍居民14000人(2000/每街道)开展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与预防干预研究。

1.2研究的内容:

(1)采用“两步筛查法”开展基线调查:第一步:根据检索国内外最近的肿瘤筛查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制定上消化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量表,量表的内容包括①一般状况。②既往疾病史: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胃镜检查等。③现病史:临床症状及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胃镜检查等。④活检组织病理学指标(包括HP检查、免疫组化指标等)。⑤分子生物学指标(P53基因及其表达、端粒酶、VEGF蛋白等。⑥肿瘤病例肿瘤疾病情况(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由社区医生对全区七个街道35岁以上居民14000人开展询问,填写上消化道肿瘤调查表,由专职人员对照高危人群筛查量表进行统一打分,确定高危人群(包括具有临床症状者和高风险人群),在调查的同时发放雨花台区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肿瘤防治的宣传。第二步:对初筛选出的高危人群,按15-20%的浓缩率推算,约2100-2800人进行胃镜检查,将高危人群分成两组,以碘染或非碘染方式进行胃镜诊查,对确诊的胃、食道癌患者及时治疗和随访管理。

(2)利用肿瘤登记系统开展回访调查:一年后对同一样本人群进行回访,对粗筛出的高危人群再做胃镜(筛查量表假阴性率和碘染与非碘染胃镜的一次时效性)。发放一份肿瘤宣传材料,开展肿瘤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

(3)分析总结:包括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危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RR)分析、高危人群筛查量表、评价指标(浓缩率、胃镜的顺应率、两组早诊率、治疗率、诊断实效达标率、治疗时效符合率、筛查量表假阴性率和碘染与非碘染胃镜的一次时效性)、管理措施和制度、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等。形成总结报告,撰写论文。

1.3研究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及其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对社区居民进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和肿瘤筛查方法;

(3)建立城郊结合部普遍适用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两步筛查法”适宜技术和适宜方法;

(4)建立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中心,与居民健康管理相结合的,以预防干预路径

为主要形式的社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顸防干预应用模型。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技术方案:国内外相关文献查询专家讨论根据国内外最新的调查结果,制定上消化道肿瘤筛查高危因素量表、健康教育宣教材料及干预路径对社区医生开展筛查培训组织社区医生对板桥、西善桥、开发区35岁以上人员开展上门肿瘤筛查用筛查高危人群的量表,打分筛查出高危人群组织高危人群在三甲医院专家指导下进行胃镜、(碘染、做)及病理确诊(切片)对筛查出早期病例双向转诊开展早诊早治对高危病例复查和回访研究总结,提出肿瘤筛查和干预模型。

2.2数据处理:用EPIDATA 3.02软件双份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3预实验结果:本项目组已于2010年7-12月份选择了两个街道(西善桥、板桥)开展了预试验,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5岁以上居民3000人,应用《上消化道肿瘤高危因素量表》共筛查出高危人群520名,对自愿做胃镜的高危人群246例开展胃镜检查,目前筛查出1例食管癌、1例胃癌。本次预调查共检查出上消化恶性肿瘤3例,对3例癌症患者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经过手术发现1例早期癌症,早治率l00%。

3 项目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3.1项目的先进性

(1)筛查方法的先进性:目前国家肿瘤早诊早治的筛查方案多运用在农村地区和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4],而城乡结合部或城市地区如何开展上消化肿瘤筛查和干预还没有现成的模式。本项目筛查方案的先进性是在城郊结合部,既不是单纯的农村地区也不是肿瘤高发区,该地区上消化肿瘤筛查的方案就和农村地区和肿瘤高发区的筛查方案有所不同,所以探索用“两步筛查法”在城郊结合部地区开展筛查和干预的模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成本效益比,本项目成功筛查、干预后总结经验必将为同类地区开展肿瘤早诊早治提供科学依据。

(2)技术的先进性:本项目开展碘染技术是目前世界上上消化肿瘤筛查早期癌症的先进方法,应用碘染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发现早期癌症病例。

(3)指标评价的先进性:本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通过复查、回访,对筛查量表、胃镜检查、碘染技术的时效性、假阴性率开展评价,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3.2项目的合理性

由于我区地处南京的城郊结合部,不是肿瘤的高发区,为了降低肿瘤筛查成本,达到最大的肿瘤防治知识宣教的效应,对一个人开展宣教,可能达到使4-5人受到宣教的目的(而在高发地区采用每例人员开展胃镜筛查,则宣教的人群非常有限,每个地区最多只有几千人)。因此本项目采用“两步筛查法”开展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一方面可以节省财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最大的宣教效应和最大的覆盖面,再者还可以对筛查的不同人群进行分类管理。

4 综合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分析:据最新报道,我国2008年食管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6.7/10万。胃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9.9/万。我区肿瘤死因谱显示:我区2010年上消化肿瘤死亡率49.88/10万。因此推算我区每年约有100多例新发上消化恶性肿瘤病例,因此可借筛查的契机,普及防癌抗癌知识,以增强居民定期自检或定期体检的意识。因筛查而确诊的患者,由于其病期较早,部分患者手术后无需化疗或放疗,这将大大降低总的治疗费用。故癌症的早期发现在显著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各项费用,必将取得较大经济效益[5]。

4.2社会效益分析:2004-2005年全国全死因调查显示,45-75岁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32.07/10万,远远高于全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135.88/10万)。许多患者正值青春年华或是工作单位的中坚力量、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离去甚至会使整个家庭坍塌。而王国清报告从筛查中获取的420例早期食管癌食管切除术的5、10、15、20和25年生存率分别高达86.14%、75.02%、64.48%、56.17%和49.94%[6]。通过早期筛查可以明显使肿瘤患者提高生存年限,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区采用上消化道恶性肿癌“两步筛查法”对全区35岁以上人群开展筛查,可以提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诊率、早治率,达到早期预警、早期干预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全区的平均期望寿命,为实现“健康雨花”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两步筛查法”在城乡结合区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解决了城乡结合地区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问题,这是一个亮点,一个创新点。在课题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强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制度,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利用所建立的肿瘤登记网络系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肿瘤登记体系。同时,加强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在纵向上要以肿瘤筛查为起点,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对肿瘤防治知识宣传,开展肿瘤三级预防干预,在横向上要以肿瘤这一重大疾病研究为突破口,带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早期干预和规范化管理,把医改内容融入到课题研究之中。

参 考 文 献

[1]张思维等,中国肿瘤登记处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分析,中国肿瘤,2008,17(11):909-912.

[2]周金意等,2007年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08,19(4):74-75.

[3]周守君,胡晓抒,钱颐,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肿瘤死亡疾病负担研究——疾病诊治需求与经济损失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08,27(12):52-58.

[4]董志伟,唐平章,李连弟,等.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防治策略[J].中国肿瘤, 2000, 9(2) :71-73.

第2篇:预防医学课题研究成果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