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

第1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摘 要: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竞争加剧和金融风险凸现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是面临的一个既紧迫又现实的课题。本文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发展的简要过程和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九条具体措施,希望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实现稳健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机制建设

建立规范、系统、可靠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防范商业银行巨大的经营风险是实现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既是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过程中安全稳健运行的可靠保证,更关系到保障存款人利益,保障市场体系正常有序地运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现状

我国央行在《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中为内部控制作出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和内部稽核等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80 年代末以来,鉴于频繁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和危机,以及不断出现的银行恶性事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研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国人民银行1997 年印发《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发[1997]199号)后,商业银行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内控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在内控管理体制方面,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的超前性和紧迫性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内控机制的局限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行长到基层管理人员均是授权经营,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订者也是被控制者,运行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2.在内控机制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方面,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从过去粗放低效缓慢运行向高速健康良性发展转变的同时,对内控机制的研究和建设落后于对业务发展的研究和开拓,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3.在风险管理方面,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商业银行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进行综合研判不够,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

4.在客户服务方面,逐步从过去以专业部门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到客户经理为主的综合化服务转变,在更大程度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逐渐暴露出内控的漏洞。一些客户经理与客户单线联系,就象过去企业的供销员,缺少制约和透明度,存在隐患。就在2013年6 月,建行浙田支行发生了一起客户经理擅自挪用储户巨额资金的案件,客户经理擅自将该笔120 余万欧元存款质押贷款为人民币,并用于炒现货、炒股票个人投资使用,且造成资金无法收回[2]。

5.在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方面,制度不健全和贯彻执行不到位并存。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不够全面、细化,不少制度规定还比较粗略、模糊,新兴业务(表外业务特别是风险较大的衍生金融业务)的开拓与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时差性”脱节现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另外,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管工作也还存在薄弱环节,影响着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发面的,主要有:一是商业银行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未真正建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管有效性不够。二是内控文化未真正形成,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对内控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三是一些管理者在对业务发展与内控关系上,重发展指标,轻内控建设,片面攀指标,求发展,要业绩,急功近利,对内控把关不严。四是“和为贵”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致使内控制度贯彻执行不够到位。五是员工素质和物质技术手段还跟不上业务发展和内控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近二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需从不同途径探索科学的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参照国际内控先进理论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3]:

1.实现产权制度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的关键。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将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组织体系改革,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决策系统、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督系统以及以经营班子为中心的经营系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总之,通过实施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将国有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为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奠定组织基础。

2.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要使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要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使信息系统能够覆盖银行所有的重大业务活动,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充足的交流渠道,保证信息的充分流动。

3.部门岗位职责的适当分离,这是内部控制独立性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应当对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度。如实行对货币、有价证券的保管与账务处理相分离;资金交易业务授权审批与具体经办相分离,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技术人员与业务经办人员及会计人员相分离等,尤其是对客户经理,对其存在的风险要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职能要根据职能分离的要求予以适当限制。

4.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应当有专门的机构专司风险管理职能;其次,要把有效控制风险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资产分类制度、审慎的会计制度、损失准备金制度、互相监督牵制制度等风险制度;第三,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风险分类方法,把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作恰当分类,定期对各类风险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评估,并检讨各项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和明确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第四,强化约束机制,实行授权授信控制,使得风险管理贯穿于所有业务品种和整个业务流程,形成“统一授信、集中授权、科学决策、有效监控”的风险管理体系。

5.健全内部稽审管理体制,增强内部稽审系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起直接对总行一级法人负责,实行垂直领导和下审一级的稽核监督机制。推行外部审计部门再稽审制度。由总行选择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各级行进行全面稽审。

6.完善市场化用人机制,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加强员工风控意识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引入选人用人的竞争机制,实现员工与岗位、能力与需要的最佳结合。

7.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完善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加快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化技术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业务发展和内控建设对技术创新的需要。对网络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应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控制,保证交易系统数据信息的安全。

8.金融监管的推动作用。首先,金融监管当局要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其次,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并以此促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第三,强化金融监管当局与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沟通,促使社会中介机构全面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第四,要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存款人和社会公众及时准确披露有关信息,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来推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

9.有应急应变措施。应急应变措施是在一旦遭到不测时而采取的措施,它是保证业务持续发展、避免造成损失和维护公众形象的重要手段。应明确规定,遇到断电、抢劫、火灾、支付困难等紧急情况时,各岗位人员应当采取的应急应变措施,并在日常予以演练。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是涉及体制、文化、制度、技术、管理、操作等不同层面的系统工程,目前仍面临着体制转换、人员素质、文化传统、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接轨国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则一定能建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的有效的内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晓晴.试论工商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改革取向.金融论坛 2003(2) 22-25.

[2]徐杰.建行浙田支行曝千万存款挪用案 银行风控遭拷问.每日经济信息.2013.6.18(8版).

[3]周于岚.关于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探讨.东方文化周刊.2014(8):85.

作者简介:

第2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空间;设计特点;设计方法

“人为生活而设计,设计为生活而存在”。设计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商业活动形式开始由流动时空进至特定时空即集贸到商场,其性质发展为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活享受。同时购物行为对购物环境不断提出新要求,设计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以成都王府井百货二店为例,探析商业空间设计思维方法,提出商业空间设计五大特点,体现空间功能与艺术主体性这一观点。

一.主题性体现

空间设计具有主题性,所谓设计主题便是设计创意之点,形式变化之源。主题是穿引空间创意之线,而空间局部设计围绕主题形成散点以丰富空间,掌握以线串点主题设计方法有利于形成富有创意的空间形式,也有利于空间整体统一。

当我们拿到方案时,不要盲目地去进行设计。首先根据方案要求进行市场调查,收集相关信息。比如,成都王府井商场二店,因其建址在成都,设计者顺其地址线索,利用网络、书籍等相关工具寻找成都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再者,整理信息资料、归纳提炼信息要点,提出空间设计理念,确定设计主线。芙蓉花相对于成都而言具有较深远的文化意义,早在很久前芙蓉花被环城种植。成都也被称为锦城,编制是当地一项传统。由此设计者最终根据成都城市特色确定芙蓉花、编制、波浪形为商场空间设计主题。最后,运用创新思维,将空间形式艺术化,空间功能具体化,空间层次形象化,以营造舒适高雅的购物环境。购物中心将编制作为参考,但并不是死板地进行运用,而是富有创造性地提炼编制形式即波浪形,并与梯田形式结合形成高低、曲直空间层次,增强购物体验的趣味性与戏剧性。总之,设计中始终贯穿主线,才能让空间形式统一而富有变化。

二.规划性体现

商业空间的区域种类丰富,因而区域合理规划显得尤其重要。区域规划特点主要是根据顾客购物心理与生理特征采用以层为单位的商品类别规划方法,根据空间服务门类进行不同楼层或者同一层不同区域的集中划分,做到明确、整体。合理组织交通流线,利用商品种类进行空间中的空间划分。成都王府井商场二店,第一二层集中规划为主力商店与购物中心;第三层为儿童生活消费品区;第四层打造休息娱乐为主的空间,如餐厅、俱乐部等。

在设计元素规划方面采用主线的整体元素规划方式,利用设计手法进行不同空间创意规划,不过需始终贯穿设计主题这一主线,做到“形散神不散”、“万变不离其中”,切忌杂乱无章,充分表现出商业空间展示性、休闲性、服务性与文化性的基本功能。成都蜀锦历史悠久,因而顺理成章成为整个王府井购物中心纹理和图案装饰的灵感来源。小型锦缎图案元素用于装饰面,与芙蓉花团形成对比,带有文化吸引力的锦缎纹理用于主要交通流线及信息区饰面装饰。

在设计思路规划方面,商业空间设计分作甲、乙、丙、丁四大工程类别设计,其中甲工程是指原建筑设计;乙工程是指天花、地面、墙柱面设计及暖通、给排水、消防、强弱电设计;丙工程是指商品陈列道具、辅助设施的收银台、服务台设计;丁工程是指导视系统、POP等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总之,具有高品质环境,才会把顾客吸引进去,再次开始浏览商品,进而购物,再浏览,再离开(购物规律)。从心理学角度说,空间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购物行为与精神愉悦度,即“心里支配行为,环境影响行为”。

三.功能性体现

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使用性,设计形式再丰富,最终都将落实到实用功能上。商业空间总体格调需充分体现现代商业空间经营特点、商品特点、顾客构成和商品流行趋势,通过设计造型要素及平面信息文字图形传播最新商品动态,商业空间是信息的空间。再者,遵循现代商业突出商品,诱导消费的原则,商业空间设计对提高商品附加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表现为借助灯光、色彩、材质等凸显商品效果或利用对比、变异等设计手法形成视觉中心点,达到突出商品,诱导消费的目的。最后,引领消费理念,提高生活品质与审美品位。成都王府井百货二店空间设计运用不同空间类型达到展示商品的效果,比如大堂的T台,造型独特,不仅是人口处一个亮丽的风景,同时形成动态展示形式。在整个空间中运用较好地运用了视觉导视系统,形式感强,采用贴、画、挂等不同形式营造信息传递方式,并将视觉与界面相结合,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而富有变化。

一个好的商业空间设计不仅需将建筑、经营者、商品本身、消费者较好地融合到一起,而且还能向进入此空间的人传达新颖消费理念、引导新文化与审美品位,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总的来说,现代商业空间功能设计都是围绕商品展开的,对于商品而言,具有陈列展示、储藏和出售的功能;对于顾客和消费者而言具有购物消费、文化休闲的功能;对于商业行政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来讲又具有办公、工作和职工文化生活的特征。

四.艺术性体现

设计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商业空间设计较其它空间相比,更加强调艺术性。设计艺术性首先表现为设计反映经营理念,经营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设计是经营艺术的优化剂,设计者通过对空间布局、商品种类和品牌的合理组合,实现经营可视化与可感化,准确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实现销售目的。商业空间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特点之一便是展示性,商业空间是展示的空间,由此陈列展示商品步入艺术追求行列。展示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尾随人的心里变化,起着诱导视觉的作用,可见商业空间是流动的空间。然而,为取得良好的展示效果需要设计师深层次地了解商品特点,及商品设计与制造者想要向消费者传达的商品品质,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做到有的放矢,大胆创新,收获理想效果。

如何富有艺术性地展示商品并传递商品信息,需要从空间氛围的整体艺术性入手,设计中具体表现为空间布局、色彩、材质、灯光、体量等艺术化处理,杜绝平淡无趣。通过灯光、色彩、陈列韵律、节奏较好地把商品展示给消费者,由此吸引消费者眼球,激起消费者购物欲望,这个也是商业空间中设计的价值所在。成都王府井百货二店,通过悬挂和漂浮的物体使空间产生趣味性和不定性,采用透明材料创造富有变化的空间层次,采用独特的点、线、面光源形式以光线的动感打造艺术空间。

商业空间本身是一门把建筑、经营者、商品本身、消费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抽象艺术,这要求设计师无论是对建筑本身、经营者还是对商品本身与消费者都需要有一个全面了解,找到它们的共性,融合正确的设计理念,予以具象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艺术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物与环境、人与物三者关系将关乎商业空间的发展。

五.人性化体现

第3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轨道交通在各个城市的大规模兴建,地铁站空间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于城市中心改造及更新的特殊意义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同时,地铁商业圈的概念及模式也日趋形成。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已成为我国地铁站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保持和提高城市活力、改善城市生态与交通环境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1.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概念

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是指在城市地铁交通体系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城市中心区上的利用率、挖掘地下空间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在以地铁车站为中心,半径为600米的步行合理区内开发的地下商业空间。所谓步行合理区即是指乘客从地铁车站出发,在合理的步行时间内所达到的距离范围,这个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属于地铁站综合开发的一部分,这种依托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而带动发展起来的商业空间,或直接与站厅相连接、或通过地下步行通道与车站相连,除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空间物理特性外,时效性、便利性及交通可达性是其有别于其它商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

2.地铁站结合地下商业空间的设计

2.1利用光设计改善地铁站商业空间环境

改变光的射度,照度可以改变空间内色彩的纯度,色相及明度,进而改变空间体量感,调解和改善空间。光甚至可以限定和划分空间。而在营造商业气氛时,更可以使用光源形成的虚空间来改变心理感受,创造环境意境。改变光源来完成环境设计比改变建筑的结构成本低,也更加灵活。而光源创造出的虚空间的可穿透性也是其特别之处。在地铁站商业空间中,需要利用自然光及人造光可以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改善地下空间环境。

2.2 引入自然景观

在地铁站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利用中庭引入自然景观是常用的手法。在中庭等大型节点空间中引入植物,使其形成一定的视觉中心。在通道、门厅、楼梯、台阶、自动扶梯等处适当设置小型盆栽,或在墙面设置攀援类植物,以增添空间趣味性。除此之外,绿色植物还能平衡空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通过释放负离子清新空气避免人们产生“空调综合症”。

2.3色彩设计

色彩在空间环境设计上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商业空间环境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直接感受到的色彩,人们可以对商业的整体定位,经营特色,种类等做初步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非目的性消费的顾客,初步的评估环节尤其重要。同时,在引导人流,增加车站识别性和方向感上,改变色彩较改变空间结构投入少,效果显著。地铁站商业空间的色彩选择原则一是要降低车站空间形态尺度给顾客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要符合地铁网络标识系统的用色,增加可识别性。

2.4 创造戏剧性空间

地铁站地下空间常常封闭,单调给人在心理上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需要营造多样化的空间使地下空间形成宽敞,多层次的空间环境。可通过把握空间的序列与节奏和强调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来实现。

空间的序列和节奏对于改变街道型的商业空间单调沉闷的效果非常重要。从入口处的适当地方就可以设置过渡场所,沿人流方向根据人行密度及流量的大小展开一系列大小的序列空间。这样可以加强空间的节奏感,并在空间节点形成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2.5 合理的面积配比

营业面积是指商铺(商场)实际可供出租面积以及休息厅面积。交通面积包含行人过道、机动车道、楼梯和电梯面积。辅助面积主要指仓库和机房。地铁站商业空间设计中要把握好这三种面积的比例配比需要协调商业租金收益和保障商业空间环境品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交通面积被商业面积过多挤占不仅影响人流流通率还有安全隐患。

3.开发实例

3.1上海

上海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开发进程相对其他城市较早,并注意了地铁建设与站点周边环境的分期开发相结合,在主要车站附近都进行了商业化开发规划。从1985年起至今,上海人民广场形成了一个包括3座地铁站、3座地下商场、1座地下停车场大型地下建、构筑物群,由此产生了内地第一个地下商城型商业。截至目前,上海己形成的主要地铁商城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上海主要地铁商城基本情况统计表

3.2现状分析

表2上海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概况

通过调研资料分析,上海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类型比较丰富,但立体化的纵向复合开发不多。除科技馆站外,其它站点均位于商业核心区、商务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的老城区。

4.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进步,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轨道交通

以其高速,大运送量及低碳环保等特点成为了解决地面交通问题的首选,除了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地铁交通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地铁运输带来的巨大客流量成为了潜在的商流。在地铁站厅内可以开设商城,也可以通过地铁口和地上商业的有机结合,使地下与地上的商业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地铁站商业综合体,从而带动该区域商圈的发展。实现政府,公众及开发商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钱七虎,陈志龙,王玉北,刘宏.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利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9

第4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商业空间; 设计要点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地产项目发展迅猛。同时,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对土地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开发要求更加迫切,于是城市综合体这一新兴物业形态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中高端商业复合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和城市升级更新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体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拥有写字楼、购物中心、公寓、酒店、文化娱乐中心等三种或以上能够产生收益的业态; 建筑面积一般在 1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它还特别强调城市、建筑、市政设施的综合发展。

1、城市综合体空间设计特点

1.1多元化的空间形态

从城市综合体多元化的功能内容来看,包括大型商业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服务式公寓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形成不同的特定空间形态,以满足不同功能使用。

1.2生态化的空间形态

所谓生态化的空间形态,即在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中运用绿色技术,营造出建筑与生态共生共融的空间形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技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它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应是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空间形态。城市综合体内部亦是园林式的绿色循环空间,通过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绿化休憩庭院等多种设计手法,使得整个城市综合体内部称为一个循环往复的绿色生态系统。 [3]

1.3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每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无论从体量,规模,功能亦或是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整体景观或是街头小品等多方面衡量,都将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1.4集约化的空间形态

城市综合体在一个相对完整而又有限的城市区域内,通过土地功能的合理混合利用,集约紧凑地组织运行城市功能,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建筑合理结合利用在一起,通过互相联系,彼此间激发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融共生的能动关系,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职能集聚效应,彰显了1+1>2的功能扩大优势,从而形成了主导功能、多功能、复合功能、集约化、高效率的城市功能空间。

2、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设计要点

2.1 平面形式的设计

平面形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平面形式:

2.1.1线性的平面

线形的平面就是指各个功能商业空间大体上沿着一条线排列的形式。常见的有一字形、折线形与弧线形 (图1)。线形平面主要道路一般是12~15m,次要道路为 4~6m。此外,为了不至于单一,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交叉、转弯、收放等;同时考虑上、下楼层间的视觉效果,以便增强购物的气氛;再者,还应考虑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设置一些绿化、喷泉、休闲、演艺或展览的场地,来丰富空间的多样性。

图 1 弧线形的平面图 图 2 展廊型形的剖面

2.1.2辐射形的平面

辐射形的平面,即不同功能的商业空间排列路径由一个处于中央的公共点向特定几个方向伸展出去,常见的有L形、T形(或Y形),十字形以及风车形。

2.1.3环形的平面

环形的平面,常常是以一个以及多个形状比较规则、规模比较大的中庭或庭院为全部商业空间的中心,其他的商业功能空间围绕其周围来展开。环形组织核心空间突出,凝聚力显著,将不同功能商业空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形成环行的流线。它的适应性很强,能够配合各种基地的状况,现代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常常采用这种平面的结构模式。设计的时候应当合理的布置中心体与四周空间的交通路线。

2.14群聚形的平面

群聚形的平面,是指利用各个功能商业空间相互联系的亲密程度来连接,纵然没有环形平面紧密性和规则,但是各个功能商业空间有序的组织形式能够产生对称、轴线等视觉方面的秩序,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能够适应多变用地。

2.1.5网络形的平面

网络形的平面,就是将上面几种类型相互结合,从而形成灵活而且连续的空间网络结构,让顾客轻松自然的休闲购物。

2.2 空间节点的设计

在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组织之中,路径交叉与空间连接通常会产生空间节点,设计的时候一般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它们设计成为中庭、庭院、广场、大厅或者过厅,也就是所谓的吸引核。还应当在这些空间的节点处集中设置适当的交通设施, 作为指引人流的交通集散枢纽。

2.2.1 功能定位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可以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和功能的要求等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交通中枢,并且应当有主次之分。例如主要的中枢是中庭或者中央大厅, 一般要和主要入口相连接, 以便于分配总人流;次要的中枢是过厅或者小庭园等,以便于再次分配人流。

2.2.2 尺度的分析

节点的空间尺度应当在功能定位基础上来进行,应当与功能相互呼应,不应当过大或者过高,如果尺度的处理不恰当,就会产生空旷感或者压抑感。人最佳的视线范围在45°内,能够使人感觉到亲切的尺度一般是20~25m,所以,对于一般多层贯通的节点空间例如中庭等,应当设置为3~7 层,这种空间尺度既显得开阔又能够让顾客感觉到亲切。当然,这只是把握空间尺度的一个角度,它还与很多因素相关,设计的时候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

2.3交通流线的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来讲,交通的流线就是其组织命脉。拥有良好的交通流线组织形式,就可以将商业区空间清楚的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消费者能够迅速而且方便地抵达商业消费的目的地,并且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消费的环境。

2.4生态技术的设计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的生态技术设计,就是指以绿化为主体,将水、雕塑等与建筑的空间进行合理而有序的组织,充分利用声、光、色、空气等一系列自然要素,来创造处丰富怡人的空间效果的设计方法。人来自于自然,并且依附大自然,人从本性上来讲是渴望回归自然的。然而现代的社会却使得人们远离了自然,长期的生活在人工环境之中。所以人们就更渴望回归于自然,呼吁人造环境应当自然化。所以,如何将自然生机带入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之中,就成了室内设计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结语

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人员,应紧密结合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平面与剖面形式、空间的节点、交通的流线、生态技术以及商业氛围等方面,加强城市综合体商业空间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空间的效益,在确保空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实现城市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邹晨亮.大型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探究[O].上海: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2008.

第5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

Abstract: Signific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on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shape and facade morphology of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Waterfront, integrated use of practice,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to some of the city's waterfront commercial space.

Key words: Urban;waterfront;commercial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研究意义

城市滨水区向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泛指毗邻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地段,即在城市中的水路接壤区域,受水域界面的影响,大都呈带状分布且有一定的纵深。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生态和生活相结合的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具有自然、开放、生态、宜居、活跃、业态丰富、功能复杂、空间多样等特征。

鉴于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商业空间也就应运而生。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即在城市滨水区域内建造的、旨在进行综合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空间类型。凭借滨水区优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类空间具吸引力强,开发前景好。基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好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的研究,利用好这些滨水空间的特征来创造生态、宜居、活力、健康的商业空间,对于城市商业空间设计的进展和完善作用甚大。

2. 滨水商业区规划

2.1 滨水区商业业态策划

一般来讲,商业业态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体商业业态和混合商业业态,两者的区分主要在于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单一性和混合性。其中单体商业业态可分为零售购物、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三大类;混合商业业态主要包括购物中心和特色商业街。

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的不同特色,总结滨水区各板块的商业业态需求类型:

(1)服务于滨水旅游景区的零售购物、餐饮服务和文化娱乐业,具体说来,就是具有城市特色的精品服饰专卖店、旅游商品专卖店、工艺美术专卖店等单体零售购物店;还有自助餐厅、休闲餐厅、江鲜海鲜餐厅、咖啡屋、茶社、酒吧等餐饮店;还有分时度假、产权式度假、特色度假酒店等旅游度假服务;还有多功能的书店、画廊、各类艺术馆、电影院、剧院、体验园、欢乐城等文化娱乐业。

(2)服务于城市的创意研发、商务办公业态,具体说来,就是基于城市文化背景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商业服务和研发设计为核心生产力;基于湖滨区特色区位优势的商务办公,集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美容健身、咨询等业态为一体。

(3)服务于滨水居住区的社区商业中心或商业街,集购物、餐饮及其他服务等多业态为一体。以购物中心为标志,以购物街为羽翼,服务周边住区居民,主要业态为:餐饮店(包括各种酒家、酒楼、饭店、饭馆、餐馆、面馆、早餐店、糕点店、咖啡店、休闲吧、酒吧、茶楼、烧烤店等)、大型超市(食品超市、综合超市等)、便利店(小超市、糖烟酒等)、维修店(家电、交通工具等)、美容美发店、书店、打印店、药店、回收站等。

2.2滨水区商业空间形态

平面形态――大中小、点线面,围合与开敞,几何形和有机形

设计要点一:

根据滨水区各商业板块的功能不同,着重研究空间尺度以及建筑轮廓形态。尺度方面,建筑体块以大中小三个等级区别对待,具体说来,主要是从建筑进深和面宽两方面控制,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大进深小面宽或是小进深大面宽。轮廓形态方面,构思角度之一,零售购物、餐饮、创意产业、商务办公等功能的空间以方圆等几何形为主,且单个地块的规划范围尽量方正,娱乐、休闲、游乐等功能的空间以有机形为主;构思角度之二,建筑密度比较大的商业区,主要以建筑围合空间,空间相对规整些,密度小的区域,以水体、植被、景观设施等环境要素围合空间,空间相对比较有机、灵动。

设计要点二:

设计根据周边景观条件,将街区的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全围合式街区:以商业购物、高级酒店为主,位于规划用地,周边可利用景观条件有限,以建筑围合成完整的院落空间,塑造良好的院内景观。

(2)半围合式街区:以商务、综合商业、餐饮业为主,位于规划用地中间圈层,单方向景观条件良好,建筑呈三面围合,面向主要景观方向敞开,将景观引入街区内部。

(3)通透式街区:以创意创智产业为主,位于规划用地中间圈层,南北方向景观良好,建筑呈局部围合,留出景观视廊,保证景观的通透。

(4)全开敞式街区:以会馆、游乐设施为主,位于规划用地的核心处,各个方向均有良好的景观,建筑呈点式布置,充分利用周边的景观条件。

设计要点三:

从平面构图来说,每个商业板块都是“点线面”式的空间形态。所谓的点线面是相对来说的。

(1)点状空间,视野开朗,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大,景观效果好,主要适用于可独立开发利用的,对空间私密性和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商业功能区。比如会馆、酒吧、茶社、咖啡屋、音乐剧场、游艇俱乐部、五星级宾馆以及欢乐城的游乐设施等。

(2)线状空间,带状内街式布置,一则能形成产业集聚效益,带动产业条带状发展;二则能形成完好的空间界面,对内形成特色产业街,对外便于服务外界;三则,利用建筑体的排列布置,形成韵律空间,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四则,通过线形内街的建筑咬合交错,形成趣味性空间,保证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比如餐饮美食街、创意产业园、社区商业街等。

(3)面状空间,大都呈组团状分布,有多条内街和内院组成。所承载的功能复杂多样,所表现的空间归属感强。这种组团式的的空间布局便于塑造内部景观,便于不同尺度和不同形态的空间类型相互联系、协同发展。适合区域比如景区主入口的综合商业街和旅游服务中心。

3.立面形态

3.1竖向高低形态

天际线是凸显规划用地内建筑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既勾勒出城市建筑形式的特征,也反映出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图-底”关系。自然生长的城市天际线大都比较丰富,但是有时也会略显冗杂。因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想追求一种有序的完整有特色的天际线,就需要着力分析并提出理念来规范。

就滨水区的商业空间来说,为营造整体完整有序,局部视觉焦点突出,现代商业建筑外轮廓与居住建筑外轮廓相得益彰的天际线,设计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一方面强调“众星拱月”,突出视觉焦点――湖面。围绕湖心岛,由近及远,建筑高度依次增加,天际线呈U形,既保持湖面区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又突出了视觉焦点。

另一方面则要求“错落有致”,注重建筑设计的合理布点与体量设置。加强多、低层建筑高度与体量在视觉上的水平延续性,高层建筑则在以纵向拔升的竖向特征与多、低层建筑的水平延续态势形成对比,营造空间序列,达到建筑轮廓高低起伏、疏密相间的景观效果。

3.2横向空间界面

空间界面是相对于某一对象而来的,就滨水区来说,横向空间界面指的就是沿路和朝湖两个界面。依照各商业板块建筑群立面的长度和高度,无论是沿路还是朝湖,其横向界面的变化也应有章可循。

整体上,同一个区块内部,各建筑主立面要有相协调的同一元素,每个立面都是一张景观壁纸,都是用“点线面”三元素来构成。点式平面布局的空间,其界面要有韵律感,沿路要求完整统一,朝湖要求层次丰富而又统一协调。线式平面布局的空间,其界面主要是长边立面,无论是沿路还是朝湖,都是由“点线面”其中的某一元素来主导,然后以其他两种元素来点缀。面式平面布局的空间,其四个朝向的界面都要有序有重点,设计要点如同线式平面空间。

长度上,以人眼可识别的常规距离来划分界面变化等级。

高度上,以常规建筑的层高为标准,简单说就是以低层、多层、高层的三段式来划分界面空间。低层界面是人们最易直接感受的空间,在设计时注意与街道间的高宽比。高宽比【H/D】≤1时,空间比较有亲和性且舒适;1<【H/D】≤2,空间比较紧凑;【H/D】>2时,空间就比较压抑。因而设计过程根据对界面空间的所要表达的效果来确定建筑体的高度。对于高、低层建筑兼有的空间,高层建筑退让沿街道路红线距离里依然根据高宽比和最终街区立面的空间感受来确定。

从审美认知角度,每个界面首先有三个层面的大层次变化,然后每个小层次又有三个小层次变化。由远及近、有大到小,界面变化和认知感受都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丁辉,谢振宇.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设计研究[J].规划、园林及建筑,2005(4):第23卷.

[2]张庭伟. 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1999(2).

[3]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J].规划设计,2002(10).

[4]吴雅平,高竣.城市中心区滨水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设计,2002(12).

第6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空间;审美化;美学

Abstract: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aesthet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s a new subject has deep influences on sociallives of contemporary China,deserving to be researched.The thesis clarifies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s in both the design ofcommodity display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tmosphere of shopping space.The thematization of the shopping areas is increasinglyevident,while in the thematized shopping areas aesthetic imagery has been created.In the meantime,shopping areas are becomingthe“consumption spaces endowed with meanings”based on semiotic system.With the design and metaphor,they pide people intoseveral cultural groups,classes of different aesthetic taste or life styles.

Key words:shopping spaces;aesthetization;aesthetics

一、引言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剧,经济活动的审美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德国学者韦尔施在《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前景》中指出,“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1]而美学研究如何紧扣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拓展研究领域,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回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已成为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审美经济学是我们提倡建立的一门学科[2-3]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美学问题,以完整经济活动中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个基本环节为研究线索。商业空间审美化,作为流通领域的美学问题,成为我们研究关注的对象之一。

它同时也是近年来艺术学和文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极为关注的热点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某种呈现。

不难发现,商业空间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审美化。“今天如果我们要寻找生动活泼的美和艺术,最好的去处也许不是传统的美术馆和大剧院,而是购物中心和街道两旁流光溢彩的商店。”[4]当代商业空间的意义绝不止于作为商品流通的场所而存在,它同时以林林总总的商品和蔚为壮观的场面,构筑起梦幻的超现实王国,甚至升华为“仪式化的快乐神圣空间。”[5]购物失去了一种物质性,成了一种文化事件(鲍德里亚语)。经济活动的审美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学科取向。一是经济学取向,二是文化社会学取向(美学包括在第二种取向中)。

本文从美学维度分析“商业空间主题化”、“空间意象”、基于符码体系的消费“场域”等普遍却未被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希望做一次将传统美学理论纳入到时代语境下,向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延伸的有益尝试。

二、商业空间主题化

商业空间的主题化趋势日益明显。“主题化”原是营销学中的概念,指“将某一主题应用于某些机构或地点”,借此赋予它某种有吸引力的特殊意义和氛围。一家以迈克尔·乔丹为主题的商店、一个被营造成中世纪风格的餐厅、一家以怀旧为装修基调的时装店,都是经过“主题化”了的。西方学者提出多种主题的来源,戈特迪纳(Gottdiener)提出了9种重要主题为:身份、热带乐土、西部蛮荒地区、古文明、怀旧之情、阿拉伯奇趣、城市特色、堡垒的建筑和守卫、现代主义和进步。艾伦·布里曼(Alan Bryman)认为戈特迪纳遗漏了3个重要主题来源:音乐、体育及电影。施密特(Schmitt)和西蒙森(Simonson)认为5个“文化领域”是主题的主要来源:物理世界,哲学和心理学概念,宗教、政治和历史,艺术,时尚和流行文化[6]28-30。

“主题化为应用主题的事物提供了意义和象征性的平台。它赋予这些事物一种超现实的意义,至少也是对事物真实意义的一种补充。通过主题化为事物灌输意义后,这些事物将变得比不使用主题时更加诱人和有趣味。”[6]26“主题化”的意义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产生。首先,营销学上的“毗邻吸引原理”认为,“将原本可能不起眼的商品或服务放在一种有趣且意义超出商品和服务本身意义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它们的吸引力,进而增大它们被购买的可能性。”[6]23其次,“主题化”是实现店铺“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的消费场所,有利于使自己的店铺在众多商店中脱颖而出。西方学者因此使用了“商店形象”(store image)的概念。

商业空间有多种主题化方法。Garden Walk是日本著名的购物中心,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通过使用“隐喻”的空间造型设计,建成一座以花为主题的购物中心。Garden Walk是东京郊外的一个露天零售广场。它的商店屋顶是花瓣的形状,喷泉是郁金香的形状,表演舞台是向日葵的形状。在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内,到处装饰着花的实体或形态,有4米长的玫瑰花丛,2米长的塑料“荆棘”展示出犹如“得克萨斯的黄玫瑰”之类的优美格调,鲜花和山茱萸开遍商场里的各个角落。隐喻分为“语言的”隐喻与“审美的”隐喻。我们这里所讲的是后者。“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或者转换到另一个对象。”[7]可见,两个对象之间的“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而第二个对象不是第一个对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超越”了的高度凝练的、被抽象化了的话语或形态。我们同意泰伦斯·霍克斯提出的观点,在“审美的”隐喻中,第一个对象确定了物体的主要特征,而第二个对象是要给物体以新的印象,使它“沉浸在一种新的气氛中”。

Garden Walk购物中心的屋顶是花瓣的形状,喷泉是郁金香的形状,表演舞台是向日葵的形状,广场上的休息座椅是花刺的形状,花瓣、郁金香、向日葵、座椅并不是对自然界形态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形态,但是它们能够使人想起花的自然、清新和芬芳。

主题化商业空间的构建有赖于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同时运用。耐克是世界著名的体育休闲品牌,耐克城堪称膜拜耐克品牌的神庙,它们使用两个主题:体育馆主题和博物馆主题。

体育馆主题在店内的一个小篮球场上可见一斑。皮纳洛扎(Pe觡aloza)在提到芝加哥耐克城时写道:“新世纪的旋律荡漾在体育鞋区,打网球和观众欢呼的声效使网球区生气勃勃,运动鞋与木地板叽叽喳喳的摩擦声、篮球入筐的嗖嗖声以及鼎沸的人声烘托着篮球区,让我忍不住想走过去打一场篮球……”[6]:59店内供顾客们试穿篮球鞋的球场,不仅有光滑的木地板,还配有观众欢呼的声效。整个三层楼将近7万平方英尺的耐克城里,弥漫着MTV风格的音乐,大屏幕上放着许多经典比赛,像在电影院里一样,店里悬挂着代言人麦克尔·乔丹空中灌篮的巨幅海报。

1996年,刚刚开业4年的芝加哥耐克城商店,超过艺术馆,成为当地最热门的旅游点,年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正如某些人所说的:“有创造力的市场销售者模糊了市场和戏院的界限。”[8]商业空间的审美化引起广泛争论,有反对者认为,“商业空间中的布置导致人的一种感受,就是被描述为感觉的缺失、迷失、不在场(a sense of lack,ofloss,of absence)。有人为了抗议消费主义中商业环境刻意营造的膜拜气氛,和人在其语境下的主体迷失,在巴黎墙上写下标语:

‘你消费得越多,你离生活越远。’”[9]三、空间意象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概念──“环境意象”。所谓“环境意象”,指“一个外在具体世界的共同化精神图像……,这意象是瞬间的感觉(immediate sensation)和对过去经验的记忆两者所产生的结果,它并且用来解释认知和指示着行动……”[10]他注意到将一个区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精神图像”的层面研究人的认知。

根据“环境意象”理论的延伸,笔者认为,主题化的商业空间在美学上缔造了一种“空间意象”。这个理论提出的前提是美学概念的“意象”─“环境意象”─“空间意象”三者衍生关系的逻辑自恰性,即我们不得不考察凯文·林奇的“环境意象”之“意象”概念是否与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具有同一性。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指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融合。离开客体的景,或者离开主体的情,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在西方美学史中,对意象理论有代表性阐述的包括康德、克罗齐、庞德、萨特、苏珊·朗格等人。如庞德在《几条禁例》中阐释意象的概念为:“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11]可以发现,“环境意象”中的“意象”,具有美学的理论支撑:“客体”即“外在具体世界”,经过主客体的统一,即“共同化”,形成审美意象(“精神图象”),瞬间的感觉(immediate sensation)与庞德提出的“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同义。

我们再从商业空间的美学特征阐述“空间意象”的形成过程。

其一,“意象”强调客体的景与主体的情融为一体。

就其实质而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景,也不是外物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表象,而是情和景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产生于情景交融。而今天,购物中心成为梦幻世界,购物成为一种享乐和审美体验。在这些场所中,场面形象设计得或华丽时尚、光彩夺目,或汇集人们梦寐以求的、来自遥远他乡的异域珍品,或表达对过去宁静情怀的感念与怀旧。有人将购物中心比作忘却烦恼的乌托邦,将购物比作狂欢,“乌托邦理想同现实通过这种绝无仅有的狂欢节世界感受,暂时融为一体了。”[12]其二,“意象”的产生强调“瞬间的感觉”,这一点在商业空间给人的审美体验中被印证。

杰姆逊曾用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区分消费社会的前现代特征和后现代特征。所谓时间模式即逻各斯模式,强调事物之间的线性关联,这主要指前现代社会以语言、理性为逻辑的文化方式;而“当时间的链条破裂之后,对当前的感受就变得无比强烈、生动、物质化,并且大大提升了其强度。”[13]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特别强调“当下的体验”,追求瞬间的视觉审美愉悦。齐美尔在研究都市中的人的购买行为时发现,个人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出来,在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购物空间里,瞬间的美感不断刺激人已经过度疲惫的神经。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一文中,他指出:“都会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瞬间印象和持续印象之间的差异性会刺激他的心理。”[14]其三,审美“意象”产生时的状态为“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如果心中只有一个意象,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我和物就打成一气了,这是审美中凝神的特点。

而“用志不纷”的必需条件是无功利的置身物外的状态。当代购物失去了购物性,成为一种文化事件,在这些场所中,人有时达到这样的状态:忘记了“何地”(where),忘记这里是商场或者百货大楼,仿佛在艺术馆或者乐园;忘记了何时(when),像孩子一样在那里徜徉、游荡,忘记时间的溜走,更何况灯火通明的购物空间早已让人区分不出黑夜与白昼的更迭;也忘记“何故”(why)以及“何自来”(whence),购物已经不是一种理性购买的活动,而演变为一种审美活动,人在其中凝神观赏,像在艺术馆观赏珍品、陶冶情趣,甚至在瞬间忘记现实种种,而以审美的、感性的态度体悟当下的氛围,达到凝神忘我的“超真实”状态。

这种状态类似于人在教堂朝拜时的精神状态。

“商业空间因美学而被构筑成物的教堂,它们以让消费者满意的承诺吸引人们来朝圣。购物空间以它们庞大的规模、自我满足的感觉和营造的远离喧嚣的外面世界的环境,淹没了空间里的人。和教堂一样,商业空间是远离日常的琐碎生活,在朝圣中获得奇遇的地方。不管在商业空间中实际上有多么嘈杂,它却始终给人安静和平静的感觉。商业空间给人们一个个入口,从入口通往的是与现实分离的世界,在这里人的精神远离现实的斗争和苦难,得到补偿。”[15]近年的研究中,商业空间被频繁描述为“商品拜物教的圣地”,正因为它呈现了非同一般的空间意象,和在这意象中个体精神达到的“凝神”状态。

四、生产意义的空间

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女子的相生相克》一文中,通过都市白领杜小姐的眼光描写淮海路的风情:“冬天的阳光从高大的梧桐树秃枝上照下来,街边房屋整齐,行人的皮鞋很亮。这里是上海的脸面,像纽约的第五大街,东京的银座,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还有彼得堡的涅瓦大街。最贵的商店,最好看的商品都在这里闪闪发光……上海本地人总是说,外地人去南京路,上海人去淮海路,因为淮海路更符合上海人的胃口。”“淮海中路上的散步是一种消遣郁闷的方式,一种业余的竞技,是一个终生的学校,一个没屋顶的沙龙”。

这段话说出了消费社会的实情:购物活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购物空间及其形成的街道正在不断更新着城市的面貌。有人说,要读懂一座城市,就要读懂它最繁华的商业街。有中国“香榭丽舍”之称的淮海路,是上海的脸面。商业空间之所以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是由消费社会的语境决定的。正如日本学者原广司所说,“对于某种文化来说,只要有起支配作用的空间,人们便不可避免的要生活在其中,日常的空间性的思考、空间性的想象力,都回避不了这个支配空间……现在,这个起支配作用的空间就是商业空间。”[16]“淮海中路上的散步是一种消遣郁闷的方式,一种业余的竞技,是一个终生的学校,一个没屋顶的沙龙”指出了“购物”和“商业空间”的社会学、文化学上的意义。商业空间成为提供给人消遣郁闷的乐园,一个让人参与时尚、品位竞技的场所,一个聚集了各方名流竞相展示社交才华、个人魅力的沙龙,说明“商业空间”已经由传统的空间意义上的物理范畴转化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范畴。商业空间的意义研究被诸多理论家所关注。迈克尔·迪尔在《后现代都市条件》中断定,“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遍共识”[17]。

杰姆逊通过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得出结论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精神经历,我们的文化语言,今天都受到空间范畴而非时间范畴的控制……”[18]商业空间是产生社会意义的空间,它以特有的空间设计、隐喻,实现阶级分野,区隔社会阶层、审美品位、生活方式。“Crompton在1993年提出,近来出现另一种划分等级阶层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一个论断,那就是阶层之间的联系和联盟,越来越少地以职业或财产为根据,取而代之的是在消费的竞技场划分人的等级(Burrows and Marsh在1992年,Warde在1994年也提出过类似观点)。”[19]上海人爱去淮海路,因为淮海路是以国际性的商业街为标杆的,那里有最好的品牌店,最富有的阶层。逛淮海路使上海人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市民的优越感。正如诺伯格-舒尔茨指出的:“社会阶层、社会文化群落与其他群体的界限以及城市与人的关系,都镶嵌在一定的空间中。各种空间的隐喻,如位置、领域、边界、边缘与核心等,无不透露、表征着社会阶层、群落的界限所在,也是个体

与城市的心理认同或排斥的形构机制。”[20]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值得我们注意。布迪厄认为:“消费方式是在特定的场域中形成并得以表现的,因而受场域限制。场域是一个斗争的处所,其中展现的是特定场中的权力关系,而消费场所无疑也是如此,其间表现的是不同阶级的符号斗争与支配关系。”[21]场域理论是布迪厄反思社会空间关系的重要基础,该理论有两个核心概念:“场域”和“惯习”。所谓场域,是指一种关系网络,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组合。在这些关系网络中,每个场域都有自己支配性的逻辑。消费场所也表现不同阶层的符号斗争与支配关系。例如,进出消费场所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奢侈品的品牌、商品和消费空间此刻都具有符号意义,符号的权力斗争使类似小职员的平民对奢侈品店望而却步。“购物商店不仅仅是与符号有关,它们更是一个个符号集结的复杂系统。它们是文本。就像Lefebvre(1991:60)指出的,商业促进者构建的这些空间满载着诸多的象征生活状态(幸福、快乐),格调,品位,富裕,权力等的符号。”[22]“惯习”(habitus)与“习惯”(habit)不同,它是一部分人的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时间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品位、信仰和习惯的综合,是集体认同的标记。在奢侈品店里汇聚的是城市新贵,而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的店铺里,“乐活族”们也感到彼此间的亲近。因此,商业空间的意义还在于它区分了具有不同“惯习”的阶层或文化群。在特定的商业空间里,人们实现对同一阶层或同样品位的人的认同,并找到归属感。

这里需要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是,商业空间的符号价值,是怎样被感知的?我们认为,室内设计、美学风格是传递商业空间意义的媒介。以位于曼哈顿的PRADA专卖店为例。该店虽然座落于曼哈顿SOHO区,是租金相当昂贵的地段,但是店里的空间利用率非常低。设计师的理念是,如此低的空间利用率与PRADA奢侈的品牌特性是相一致的,从空间的浪费反映出奢侈的气度。这个巨大的建筑内部是一个“波浪展示”的下沉式空间,从入口处一直延至地下一层,再上升到地面,都铺就着从热带美洲产的木材。靠近百老汇大街一边的地面是楼梯式台阶,台阶的对面是一大片展示台阶,在大型表演和时装秀时,观众可以坐在阶梯上观看。PRADA纽约店的设计透出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最突出的是空间设计彰显出非凡的奢侈气度。与之相比,代表大众消费水平的麦当劳专卖店,映入眼前的都是M形金黄拱门标志、明亮的玻璃、排列整齐的硬塑料餐桌、板凳和张贴在墙上的新产品海报,踏入全球任何一家麦当劳店的空间里,都像走进同一间店里。列斐伏尔说过:“对生产的分析显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23]无可否认,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顾客购买商品的同时也在消费空间的意义。

参考文献[1]Wolfgang Welsch.Aestheticization process:phenomena,distinction and prospect[J].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96,13(1):1-24.

[2]季欣.关于建立审美经济学的设想[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09.

[3]凌继尧,季欣.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9.

[4]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2.

[5]沙朗·佐京.谁的文化?谁的城市?[C]//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7.

[6]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7]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

[8]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张莹,傅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46-247.

[9]Arnold Berleant,Allen Carlson.The aesthetics of human environment[M].Published by Broadview Press,2007:127.

[10]K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 Technology Press,1960:4.

[11]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46.

[12]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佟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6.

[1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C]//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7.

[14]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7.

[15]Keith Tester.The inhuman condition[M].Published by Taylor&Francis,1995:61.

[16]原广司.空间-机能から样相へ:均质空间论[M].东京:岩波书店,1987.

[17]Michael Dear.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M].Blackwell,2000:47.

[1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朱立元.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4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56.

[19]Daniel Miller,Peter Jackson,Nigel Thrift,Beverley Holbrook,Michael Rowlands.Shopping,place,and identity[M].Published byRoutledge,1998:136.

[20]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1]布尔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C]//朱国华,译.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0.

第7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地下室;空间;设计;利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据有关资料提供,地球的各部分生态环境比例:海洋占69%;沙漠占8%;森林占8%;草原8%;淡水和冰川占3%;城市占1%。科学家预计,到2100年,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1.6~6.3 °F。人类生存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我们只有非常有限的陆地资源。而且有限的陆地资源也在不断恶化。如何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摆在每个建筑师面前的艰巨课题。一个可行的答案就是:走向地下。地下建筑作为居住建筑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这类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今在中国西北地区仍有4 000万人居住在这类建筑里。努力探索地下建筑在今天的有效应用,对保护我们脆弱的地球环境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1、地下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要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必需注重地下空间设计以改善室内环境舒适度,提供一个良好的地下室内部环境。为了使人们乐于进入地下室,就必须提高并使地下空间内部环境质量接近地面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为地下室内部创造适宜的热湿环境,保证良好的空气品质,使各种污染物降低到允许范围,这是地下室能否坚持长期使用的关键问题。如何改善地下空间设计,创造健康、舒适的内部环境已成为开发利用地下室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地下室多数缺点是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和现代科技克服的,经精心设计可以创造健康、舒适、节能、安全的地下室内部环境。

2、地下建筑的平面设计、规划设计

2.1 重视室内平面设计与人流的和谐关系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受到一定开发深度和开发成本的限制,地下商业的空间设计多为二、三层,在地下开发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会形成单层建筑面积较大,容易造成方向感差、交通动线不清晰。处理好平面设计与人流动线的关系是地下商业设计的首要问题,也是招商的必要条件。平面是对经营模式的具体技术体现,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通道之间的关系,通道与垂直交通的关系,通道主出入口的关系,出入口与交通设施和停车场的关系,大商户和小商户的平面布置等等,尽可能地采取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2.2 提高地下空间的刺激性

大多数人讨厌无聊,期望某些形式的体闲娱乐,这是人们对刺激性的一种需求。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所处的空间环境中需求更多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但是也需要足够的“神秘性”和“复杂性”来保证人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的前提应是如何引起顾客的兴趣,提供一种具有刺激性的场所,将人们引入其中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2.3 保证地下空间的安全性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种稳定、连续和可预见性的空间来保证其安全感。规则的交通体系可以使人们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位置和行动路线,而不断变迁和不可预见的空间会让人变得紧张和不安。同时,人们还需要感知时光流逝的安全感,同样地下空间也需要某种方式让人感知到时间的流逝。如地下街中局部玻璃顶和中庭的采用不仅能满足采光和通风的需求,而目能使人们保持与外界的接触,通过太阳的运动来感知天气和时间的变化,给人以安全感。

2.4 加强地下商业空间的标识作用

这里的识别性应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从城市的角度而言,城市地下空间应该是给人最初城市印象的地方,它应反映所在地的地方特色;其二,从游客的角度,此地下空间环境是易于识别的,即能使游客了解所处的位置,认识场所特性,辨别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一个易识别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感知形象,对于定位、运动和寻找目标等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3、地下建筑的出入口的设计

3.1 出入口的设计应适应周围环境

出入口的设计位置是地下商业建筑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地周围环境因素对其起主要制约作用,如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连续性和标志性,道路转角的处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观广场的位置,周边已有建筑和历史文脉的制约条件等等。出入口的设计需根据周边的建筑空间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出入口模式。周边的城市环境对于出入口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开阔的城市空间对允许出入口的设置限制较少,而密度较高的城市空间对出入口的设置具有严格的要求。

3.2 出入口的设计应该满足地下商业空间的功能要求

首先,地下商业建筑的出入口数量需满足防火规范要求,满足规范要求后,还可以根据地下商业建筑布局,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多设置安全出口,保证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其次,在确定地下商业建筑地面出入口位置时,应充分考虑、研究拟建地段的人群话动规律与特性,并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重视考虑人流的导向作用,克服人潜在意识的懒惰心理。再次,地下商业建筑的地面出入口,既是人员安全疏散的必经之道,也是自然送风(补风)的进风口。因此,必须避开火灾时排出到地面烟气的影响,宜设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方向,且与地面排烟口保持 20m~30m 远的距离[3]。

4、地下空间景观设计

利用地下商业的建设可在地面设置一定面积比例的景观,为购物人流、区域内办公人员和居住人员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在景观设计中重点处理好地下建筑的风口,消防疏散梯的问题,结合景观的高差、水景、小品弱化以上问题,使之融入景观环境中,成为景观的有机整体,在设计中注重以人为本,设置消防楼梯疏散口至室外的方便条件,减弱或避免室内排风对人体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中选择适宜的树种、花草,以适合屋面绿化生长的植物,同时做好绿化排水,以保护建筑屋面结构和保证植物的生长。

5、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

5.1 人员安全疏散系统

地下商业建筑的消防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疏散问题,设置符合安全疏散的通道,设置应急照明装置和疏散指示标志、规划“临时避难区”等措施,有些措施超出了规范所规定的范围,需要采用消防工程学的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火灾时产生的烟气温度、可见度、毒性等危险判定指标,结合可接受的人员安全标准,同时进行人员疏散过程和时间的分析计算,进而对地下商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以及所设计各项消防设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以确保建筑内的人员安全。

5.2 防火防烟分区的设置与防排烟系统

防火分区设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扩大,减少火灾损失,并在着火分区外提供给疏散人员相对安全的避难区域。地下建筑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设置一般均应按照规范进行,但有些特大型地下商场,地下中心娱乐区等出于功能需要,其中庭防火分区面积会超过规范的相关规定,需要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控制火灾的蔓延并保障人员的安全。

5.3 火灾报警系统

对地下商业空间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应符合国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但是由于其内部建筑结构、装修材料的不同,在选择探测器的种类时,要根据探测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初期火灾的形成和发展特征、房间高度、环境条件以及可能引起误报的原因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对火灾探测设备的选型及其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

5.4 灭火系统

地下商业空间建筑一般应设自动灭火系统,自动灭火系统主要有两大类:自动水灭火和自动气体灭火。具体采用何种系统应根据建筑用途及其重要性、火灾特性和火灾危险性等综合因素进行。有时单独使用或两种系统结合使用。

结束语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建筑物内部环境控制已面临降低能耗和无公害技术的挑战。而地下室在建筑低能耗和无公害、可再生自然能源利用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可持续发展步调相一致。因此加强地下空间设计,改善室内环境舒适度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自然能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耿永常,赵晓红.城市地下空间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8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摘要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对装饰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行为空间与知觉空间的创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于视觉摄取进行心理调试和处理的糅合。现代商业空间中,如何使空间设计及装饰处理的得体而又富于较强的秩序感,离不开对视觉与心理因素的考量与把握。本文从视觉与心理因素层面展开论述,直至关于室内装饰及设计的几个方面,目的是通过研究来更好地为设计实践服务。

关键词 视觉因素 心理因素 室内设计 装饰

一、视觉与心理

“观赏者能看见什么,取决于他如何分配注意力,也就是说,取决于他的心理预期和知觉探测”。它告诉我们,人们所观赏到的事物,主要是依靠心理期望和空间环境对其的吸引程度来决定的,这主要是视觉和心理在起作用。

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对装饰做出什么反应取决于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行为空间与知觉空间的创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于视觉摄取进行心理调试和处理的糅合。格式塔学派试图对视觉系统共同的相互作用类型进行分类,并把它们称为知觉定律。他们的组合定律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良好的连续性和封闭性。许多现代商业空间中,往往各类装饰处理的得体而又富于较强的秩序感,符合知觉定律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可观赏性强,形式新颖的空间整体装饰效果。简单的理解视觉系统更容易接受相近、相似以及连续而又完整的视觉图形与因素,这给视觉空间环境的营造以及装饰提供了理论依据。

格式塔学派还有一个被称为“简洁”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译为“优良性”。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视觉系统对输入的视觉信息作出最简单、最规则和具有对称性的解释。在现代商业空间中,装饰的因素经常被简化成带有现代意味的装饰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正符合上面所说的格式塔的“简洁”原理,对商品以外的形体或装饰进行简化处理,有利于观赏商品的视觉效果,提升商业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二、装饰与心理需要

“富丽堂皇的东西是给孩子们的,大人喜欢的不应是它们,而应该是朴素,合理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这些反对装饰的告诫是在赞扬装饰能从心理上吸引人。有人提醒我们注意,因为这种吸引力也许会过于强大”。装饰与心理的关系在这里被“一语道破”,理性的装饰看来是合理而尤为重要的。

似乎商业空间的装饰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显然细心的观众可以轻松地从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体味出五彩缤纷的商业装饰气氛。而装饰的意义在此主要是通过对商品充分的展示,所起到的组织和支撑作用来体现的。因此,商业的室内设计不但不应五彩缤纷,相反还需要单纯和统一。

现代商业空间往往通过较为丰富的装饰语言,来实现这种风格的单纯和统一。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元素的提纯并有序分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材料、色彩、形态、文字和版式、柜台及区域规划等,都分别在总体空间功能以及风格的控制下,形成较为统一的形式,来弱化装饰突出商品。如果没有单纯和统一给商业室内装饰带来的“静”,那么商业空间所展示的商品就难以“动”起来。另外,在乐宾商场空间装饰效果中;还借助了照明手段来引申和强化空间明暗节奏。以人工照明为主的明暗装饰效果,往往能对商品起着“示意”和“聚焦”的作用,让顾客的注意力很容易向商品集中。而未被灯光投射的暗处,则往往是顾客在心理上隐匿自己的最稳妥和舒适的地方。

三、视觉与心理因素对室内装饰及设计的影响

我们知道,装饰艺术是借用某些色彩、图文或饰物去象征人的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视觉符号。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装饰品就是构成它的“词汇”,向每一个理解它的人传递着一种静悄悄的信息。

作为设计的基本要素———色彩、质感、形态等,在某种空间构成形式的组织或限定下,往往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功能。它们常常同装饰的形式和内容是难以区分的,或者说装饰元素中包含着这些基本的设计因素。它们时常以带有某种色彩和质感的具有某种形态特征的结构构件或空间符号而存在,通过心理暗示和启发联想的方式,象征性地表现作为空间艺术主题的某些观念、或情感内容,成为空间中的装饰因素。

第9篇:商业空间设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建筑 中庭 联系方式 比例 平面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trium spac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mainly discussed the public buildings in the atrium space desig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 in the atrium space design.

Keywords: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the atrium contact ratio graph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庭空间的发展及意义

1.1中庭空间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现在中庭空间的雏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筑中为了体现封建制度的集权性、体现威严、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庭内空间高大。最为典型的中庭出现在福建地区的“围屋”居住建筑中,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圆形布置,中庭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在国外古罗马建筑中不覆顶的开敞庭院,才真正地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内空间。

20世纪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在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也不仅是物的消耗,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价值和意义的建构与消耗。商业环境作为商业活动最为密切的发生地,其特征已不再是单一功能化的空间,而是与其他功能空间不断融合、交叉的复合型态。

大型商业建筑中的中庭空间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它同商业建筑的各个功能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起着统摄全局的作用。中庭空间在大型商业建筑商业空间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满足人们现代购物复合行为目的及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2中庭空间形式产生的巨大意义

正如理查・萨克森所说“自60年代后期以来,至今(1985)突然有了上百个‘中庭建筑’,自一百年前的摩天大楼以来,没有一种建筑形式以这样的速度与成就在发展”,中庭建筑的发展非常之快,使之十分有必要对建筑中庭的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

目前,国内外中庭设计的相关书籍还较为匮乏。国外技术人员对中庭的研究涉及采光顶、自然通风、烟气控制等方面,并大多建立在模型及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国内对于中庭的空间形式、物理环境、通风、防火、景观、和节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讨研究。

2公共建筑中庭的形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1中庭的开敞形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1.1中庭空间在建筑中的布置方式中庭空间在建筑中有单向、双向、三向及四向等布置方式。

2.1.2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1)四向中庭为封闭型中庭、围合式中庭,也是建筑设计中较为常见、较为典型的一种中庭布置方式:在大型商业建筑内部(一般是入口处、中间部位)设置由下至上通透的开敞空间。顶部通常采用网架、球面屋架同大面积玻璃相结合,通过扶梯、景观电梯等垂直交通方式,从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枢纽。

图1某购物休闲广场1层平面图

图2某购物休闲广场2层平面图

(2)连接式中庭也称为双向中庭。这种中庭形式是运用高架的玻璃采光和围护结构把两段或几段建筑相连接起来。高大通透空间给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遐想空间舞台,为人们休息、娱乐、餐饮、交流等活动提供了场所,同时也把演艺、集会、展示等商业活动的引入中庭,增加了商业的附属价值和客源。

(3)单向中庭及双向中庭作为过渡式空间。公共围合性空间置于商场一侧,形成商业内街式中庭,并运用大面积的玻璃窗或其他方式的围护结构(如外挑的柱廊)等,使空间产生向外渗透,有利于提增加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创造内外融合的景观环境。过渡式中庭从属于建筑但区别于其他形式中庭,视觉上向城市空间敞开,在空间使用上向市民开放,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

2.2中庭的组合形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2.1公共建筑中多种中庭方式组合及其他方式

(1)水平组合。

(2)竖向组合。

2.2.2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水平组合是多种中庭样式及垂直交通的相组合而成,从而达到多个视觉和感官中心,使建筑空间由多个不同形式的中庭组成,形成一个三维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各有千秋,更具有灵动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型商场中经常采用。

2.3中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方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3.1中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方式

2.3.1.1独立式中庭

沿中庭高度方向,用玻璃或其他建筑材料将中庭与四周建筑空间分开,这样中庭内的热环境不会对其他临界建筑空间产生影响。

2.3.1.2开放式中庭

普遍运用在建筑中,中庭直接与相邻的建筑空间相连通,中庭的热环境会对其他建筑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

2.3.2中庭空间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开放式中庭有着明显优势,在大型商业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把商业建筑的各个功能空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这也是中庭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气氛营造。在大型商业建筑中中庭空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庭为商业空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如同歌曲中达到部分,同时也成为商业空间打造了特殊的商业氛围的场所。形成整个商业空间的景观中心:回廊、旋转楼梯、通透的景观电梯、商品的展示空间等处理方式也增添了繁荣的商业气氛。

(2)交通组织。中庭多采用扶梯、景观电梯交通方式组成商业建筑的垂直交通枢纽空间。不同方向的人流在这里汇集,成为整个建筑的人流集散中心。

(3)多元化。中庭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往的场所。宽扩的场地,人流的聚集成为商场商家举办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使中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空间。不仅招揽顾客同时提升了商业价值。

(4)环保、绿色、生态。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强调节能减排的今天,生态建筑将会带来新的发展。中庭空间在促进室内通风、改善自然采光、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中庭在建筑空间的精彩演绎,也是生态建筑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自然的回归。为了能实现都市中梦想,为了能身临其境。设计师们把自然景观搬到中庭内,来慰藉我们的情感。

3商业建筑中中庭的平面设计

中庭的平面形式可以分为:点状、线状、环状三大类。

3.1点状中庭在商业建筑的应用

点状中庭主要包括圆形、正多边形、矩形、不规则多边形等平面形式。圆形和正多边形都具有静止、内敛的特征。这类中庭间往往位于整个建筑的核心位置,通常是设计师组织建筑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平面较为规整的酒店、商场、市政建筑中。矩形中庭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利于组织人流,同时增强人们对空间的识别性。

3.2线状中庭在商业建筑的应用

线状中庭即长向中庭,其平面形式多为带形布置。线状中庭具有很强的方向性,通过空中过廊的连接从而创造一种巧妙充、丰富的空间形态。一般通过明亮的色彩、别具一格的采光顶棚处理、沿中庭内街不同立面风格的处理,营造出丰富、繁华的商业氛围。也常被建筑师当作平面构图中的轴线而成为组织建筑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3.3环状中庭与商业建筑的结合环状中庭在商业建筑中并不常使用,只是在个别高层和底层局部使用。

4中庭尺度、比例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

中庭空间尺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分别是它的平面比例(PAR)和剖面比例(SAR)。

4.1平面比例

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中庭空间的平面比可分为两类: ①PAR<0.4时,中庭空间较为窄长―――线型中庭;②PAR>0.4时,中庭空间平面比例较为舒适―――广场式中庭。

4.2剖面比例

当剖面比例SAR值介于1~2之间时,中庭空间将会有良好的采光。中庭的侧界面的高度和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关系来衡量:当侧界面高度较低,相对距离较宽时,空间就会显得压抑;反之,当侧界面高度较高,相对距离较窄时,则空间会显得封闭。所以在中庭设计中,尺度的把握是设计师们应注重的。

4.3中庭尺度、比例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中庭空间都需要大尺度,但同时尺度过大对人们心理产生陌生、疏远的距离感,所以中庭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同整个建筑体量、空间的布置形式密不可分,同时要充分考虑人们在互相交往中的尺度感受。扬・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缩小到20~25 m时才能看清楚别人的表情和思绪,这种情况下,见面才开始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社会意义”。由此可见,中庭的尺寸大小,应该遵循人们活动空间范围需求有关。同时,建筑装饰装修的色彩处理变化及不同材质的运用搭配及空间的划分形式、机理的构成,都会对中庭尺度感产生影响。